危险令人恐惧,同时,有吸引力。
一桩案件中,罪案是深渊,罪犯是恶龙,侦探需要凝视、进入深渊。
对于观众,看罪案剧,可以感受恐惧、悬疑。
隔着屏幕,与深渊有层隐形的隔离膜,处于相对安全的心理位置,而罪案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危险的诱惑,在黑暗中迸发的光,总是更明亮,这也很吸引人。
《漫长的告别》有个强有力的核。
女友遇害,他化身侦探,追寻真相。
他并不知晓,真凶何时能够落网,他的生活将变成什么样,但他义无反顾,不惧危险,绝不回头。
这剧拍得挺生活化。
许多犯罪片、罪案剧,喜欢追求视觉风格,或大玩叙事结构,这剧没有。
它更在意的,是日常化的真实感。
自然,也没有那种超乎其神的神探,眼睛一瞅、脑壳一转就完成凶手侧写,有的是倾其全力的追凶者,与罪犯之间漫长的撕扯。
故事地点是南方某县城,遵循了国产剧一贯的匿名惯例,没有真实地名。
而它的气质,非常“实”,一点也不虚,不架空。
古城的空间、地理特点,在剧中一览无余。
时间跨度很长,从2006年到2018年,一如剧名,漫长。
男主连舟,破案心切,案发后搬到古城。
租房,跟房东讨价还价,找了个送煤气罐的工作。
连舟住的地儿,一看就和当下的偶像剧之类截然不同,相当真实。
送煤气罐的工作,则是个有智商含量的选择。
同事不明白他一个大学生,为啥卖力气,而刑警付翔,一眼便看出了这个工作的利处: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家户,展开调查。
尽管,也是大海捞针。
连舟女友尹露被谁杀的?
凶手怎么遇到的她?
专杀女大学生?
堕落女大学生?
尹露有连舟不曾了解的一面?
凶手什么身份?
何以藏身古城?
一直在古城?
为什么杀人?
罪案本身,属强情节型,不乏悬疑感。
案件破不了,也不是刑警不作为。
连舟主动去查案,是他的少年心性所致,是他性格造就的命运。
明明可以有选择,但对于他,似乎别无选择。
相比破案本身,这剧更值得一看的是,罪案对一个人的改变。
或者说,案件与人物,两者至少并重。
如果尹露没有被杀,他们的爱情应该会继续,连舟会拥有光明而远大的前程。
如果追查了一段时间,没有结果,连舟主动放弃,那也将会是另外一种人生,一种看起来可能更正常的人生。
可对于连舟,尹露之死,是无法脱离的磁场。
他只能踏入他的命运,他必须走到案件尽头,才能与尹露告别。
这部尽力平实、去传奇化的剧,其实有一种极致的、超越爱情偶像剧的浪漫。
抛开关系,只看个体,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执着,也自有一种传奇性。
连舟自我放逐般的执迷生活,诠释了一种浓烈的理想主义式存在。
以最生活化的方式,拍恐惧萦绕的连环命案,拍无比炽烈的爱,终于,有国产剧这么干了。
主角还是一个不是警察的侦探,这个视角不错,比警察更接近普通人。
从连舟进入古城开始,意味着他进入了真正的成人世界。
找工作,挣生活费,学练拳,这是他为了生活和保护自己的基本动作。
寻找案件真相的过程,就是撕开世界真相的过程。
在显性的生活之外,还有一套潜在的运行规则。
少年也懂道理,知道世界并非全然光明,而当他第一次接触暗面,仍会触目心惊。
所以,连舟的探案过程,也是他的成长过程。
当一份爱失去了,另一份爱能替代吗?
连舟救了一个差点被强奸的女生,后来,那个女生喜欢上了他。
对于连舟,爱显然不能轻易替代。
这条支线不是随意添加的情感线,它既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一下世界的危险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上的光亮。
后来,连舟陷入昏迷,也与此有关。
刑警付翔,事实上是另一个连舟,一个成熟版的连舟。
他理解连舟,是连舟的朋友,也是连舟的镜子。
和连舟一样,付翔有心结未了,且从未放弃。
不过,连舟必须由他自己完成自己的成长,付翔可以帮他,但无法替他。
漫长的告别里,亦有漫长的友谊。
主视角是连舟,他牵引一切。
剧中出现的人物,多会与他发生交集。
在误解、错解、了解中,连舟变得更懂世界,更懂人了。
2006年与2018年,两个时间点之间,社会风貌发生了不少变化。
连舟放不下的案件,终会有个结果,他也终会从一个男孩变为一个男人。
这并不只是一个罪案故事。
我们都知道,犯罪片和罪案剧太多了。
也因此,不太好拍,有过多前作可以借鉴,更容易迷失。
《漫长的告别》的策略,算老实的那种,贴着故事与人物走,踏踏实实执行。
它的老实,就像连舟的执着,不玩花招,但求尽力。
这可能恰是最靠谱的做法。
形式或别的花招,会干扰核心魅力,少玩为妙。
这剧的核,就够看够追了。
首先《漫长的告别》这部剧讲述的是少年为爱追凶的一个故事。
有人说连舟太偏执了,但是你想一下,尹露和连舟青梅竹马,从小相互扶持一起长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感情已经超过了爱情,他们两个已经相互融合。
突然间把已经融合的东西硬生生地撕裂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还有说摄像机抖的问题,导演在发布会上说了,他是想以拍电影的形式来展现出来。
纪实片作为一种理念,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观察、描述、记录这个世界。
让我们跟着剧中人物的视线去观察,跟着剧中人物的脚步去奔跑,感受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有人说片子拍的人物很粗糙。
现在大部分剧都是有着严重的美白磨皮,回归最本真就是粗糙了,再说了2006年的剧如果用着美白磨皮,你不觉得很违和?
整个片一下午看完了。
从名字被吸引到大结局感叹名字起的好。
就来说说自己对漫长的告别的感受。
13年的破案过程(03~16)也是中国21世纪初社会文化变化的过程。
片子很接地气,完全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照。
03年的时候,房租一月才500元,男主与大学舍友关系也是有什么热闹事都完全摊开来讲,很会搞事情,在外赚钱打工,普遍对社会充满憧憬,现实的眼光,宿舍友也很稀奇,稀奇地搞饭局,没有现在这么含蓄,男孩子喜欢女生就大大方方表示,送礼送的是格子👔和山寨小灵通,女孩子都也是单纯懂事的,很容易满足幸福。
每天吃的也就是自己煮的白面和榨菜,没有蛋白质也照样练出肌肉,要是有女孩子送红烧肉就是人间天堂一般。
家中聚餐吃的也是中国式的卷饼,里面夹着炒的各种素菜,大家吃的也都开开心心,还是有新鲜感的。
16年,技术水平都提高了,打车都是很普遍,手机也普遍用的高端,打扮也更加干练时髦,吃牛排都不值一提,人们追求音乐与艺术,人们之间感情不再直接溢于表情,用词也更加酷。
这些变化,男主都接受了,来一个接受一个,可以说大家都是告别的高手,来时不以甚喜,去时报之以曦。
用片中的台词:回家吧,哪怕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有明天。
也许不管怎么变化明天就是我们的归宿我们的家。
这场告别归根结底是重返三摩地的一种感觉,过程再怎么样是你以为幸福成功好的,终究也要告别就是从幻想中跳出来,又开始另一个新的所谓的幻想。
这是漫长的,急不得,就像男主10年的植物人生涯,我以为也是一种同等地位的磨练。
这部剧的原名叫请不要为所欲为,改名的原因是什么我无从得知,但是我觉得编剧其实只想写最后四个字“为所欲为”。
这部剧花了四天看完的,四天没起来早床熬夜终于追到这个点,这会儿回想起来,其实编剧是个非常叛逆的人,他写的到底是要不要为所欲为,反正肯定不想是最后给我们看的那样。
影片从开头一直到12年前,连和付一直都处于无头苍蝇一样的到处瞎蒙,这个时候的连还是个大学生,他其实是没有能力独立查案的,虽然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后他都选择把知道的一点点线索告诉付,让付去核实,这个时候他是非常相信付的,但是反观杜,这个角色一开始就很现实,他讨厌连,且远不止一次对连表示我们很忙,你别浪费时间了,不得不说连真是打不死的小强,每集都在挂彩每集都能活蹦乱跳。
十二年后,连醒了,他又有了新的线索,这时候他依然是相信付相信条的,但是他又一次次的被杜指着训,杜是个信念感没那么强但是好在行动力不错,虽然最后和叶的那段实在没必要这么大团圆但是不重要。
到这里的时候其实连和条给观众的印象都是一样的:“好蠢啊”一直到哲出现,他一出现,连也不蠢了,条也不蠢了,杜也不敷衍了,可是哲他不听话,他就为所欲为,到这里开始,配角一个个领饭,后半部分的盒饭密度实在有点高,然后就开始扣主题。
我觉得真的有点讽刺。
编剧你其实是来黑条的吧?
最不听话的那个是第一个接近真相的人,当然他因为他的一意孤行付出了巨大代价,可是你即使不给条特权,你好歹给连一点?
连到后期智商直线下降,你即使套再伟光正的对话,是哲把消息传了出去,是连最后布了局,最不可思议的还是叶让肖逃了,凑时长不能这么玩,编剧一定是写了个反派剧本最后含着泪一点一点的改,为了什么,为了明天吧。。
这部剧前15左右其实都是非常好的讽刺题材,难得一见,可惜最后只剩肖的演技爆棚也挽回不了的剧情
13年前,我送你踏上去往古城的公交车,却迟迟未能等来归人。
为探寻一个真相,我从此被困在那年的那座古城,穿街弄巷,兜兜转转,始终寻觅不到真正的出口,这个告别,是我苦苦追寻的,也是我无法面对的。
我多想永远留在那年有你的时光,也终是在漫长的时光里学会了与你告别。
还没到大结局,看大家从各个方面对这部剧进行了分析,我也想矫情的从感性角度说说自己的主观感受。
刚开始看时,我是冲着刑侦剧的名头来看的。
但是看到现在,却发现这部剧的内核是以告别为主题,讲述的男主这位少年的成长。
拍摄手法是类似于伪纪录片,琐碎却真实,刻画了古城内一个个我们陌生又熟悉的身边小人物,送煤气的老肖,做打手的谢龙,卖手机壳的张明等等等等,他们都不是绝对的非黑即白,大善大恶之人,他们都有自己的陋习贪欲和高光时刻,这些不完美和多面性让这部剧显得真实,让我相信这一个个人物是真的就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的,这是这部剧很大的优点。
但是打着刑侦剧的名头,我觉得他的探案解析不够精彩,也是让部分观众劝退的地方。
剧整体以尹露案件为引线贯穿其中,穿插男主和警察在查找尹露案件线索过程中发现的其它案件和嫌疑人。
这些小案件不像其它刑侦剧那么完整,都是根据一条条尹露案相关线索查下去,却一次次失望而归的无奈。
纵然是其它案件的关键证据和嫌疑人,却让男主和我们在一次次以为接近真相的时刻失望,也让这个告别显得如此漫长。
如果没有那起凶杀案,男主应该会和女友结婚生子度过平凡而幸福的一生。
可现实没有如果,男主不幸成为了那个被命运伤害的人,开启了这段长达13年的告别。
看剧时,我总是易被长时间持续的感情所打动,也就是所谓的执念。
案发后,男主当时放弃一切,付出一切只为女友查找真相的举动让人钦佩,但长达13年的时间跨度却更令人叹息。
一觉醒来,恍然13年已过,当年救下的小姑娘成为了优秀的警员,曾经没对我说出口喜欢的女孩已为人母,絮絮叨叨着想要讨媳妇的师傅终于如常所愿,尹露案件的真凶却依旧未能揭开。
大家都在这13年里改变了很多,成长了很多,男主却依旧被困在那个未能解开谜团的13年前,无法走出。
你或许会说看见了男主醒来后变的冷静沉稳,我却也看见了男主依旧坚持探寻真相的执念。
青梅竹马女友去世的打击和悬案未解的搁置,一直把男主牢牢困在13年前的古城,无法走出来。
这是男主的执念,也是我看剧的执念。
跟随男主探寻案件见识的人情冷暖,生死别离,让他逐渐成长,也逐渐摆脱名为执念的枷锁。
剧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诟病它过于线索杂碎和繁琐,也不喜欢里面部分角色的性格作为,但并不掩盖这部剧的闪光点,希望下周能够有个合理结局。
花了一个周末看完了这部电视剧,感觉整体还不错,有浓厚的悬疑氛围,感觉比较写实,警察不是万能的,主角也不是性格完美的人。
一开始看的我有些昏昏欲睡,06年的时候监控远没有现在发达,警察面对这种案件似乎能做的很少,全靠男主强行撑着,但是男主找线索过程很儿戏,感觉全靠第六感,孤勇,无谋,主角和罪犯第一次交手的时候但凡早点报警也不至于植物人十年。
十二年后,本以为尹哲是查案助力,结果尹哲十几年的牢都白坐了,冲动,自以为是地害死了无辜的韩莉。
他和连舟只要能报个警,案子早破了,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
而且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就是不报警,所有的话就是不在电话里说,非要当面说,阴差阳错,因为这前后的信息差白死了几个人。
这里面的女性角色除了女警察基本都很讨人厌。
首先就是陈雪,陈雪早年明知道她老公是个赌鬼还嫁就很奇怪了,他赌鬼老公欠了一屁股债跑路越南,债主多次上门她就是不拿房产证抵,让她女儿也跟着担惊受怕,然后男主帮她还了50万之后她老公回来了,跟她要房产证去赌,没说两句她就把房产证拿出来了……有这钱你怎么不先还男主的50万呢?
后面还有一个情节很惊人,赌鬼抱走他自己的女儿去威胁男主?!!
我的老天爷,陈雪你女儿被她爸爸抱走了,你去找男主去送命?!!
看得我好生气!
付队的二婚老婆也很讨厌,从来不为他着想。
这个告别确实很漫长,因为得了癌症的尹母非要在死之前看到凶手,她儿子尹哲死了,韩莉死了,韩莉的爹差点没命,姚刚看到了凶手的脸,06年的时候洗剪吹看到凶手的脸都差点领盒饭,姚刚只是幸运,不然也领盒饭了。
我觉得这个剧最关键的线索是送煤气罐的工人可以走家串户,所以凶手知道谁“堕落”,他才可以一次次的杀死不相干的人而不被发现。
以最踏实的方式,最真实的细节,拍恐惧萦绕的连环命案,拍黑暗中炽热燃烧的爱,拍人性深处包裹的柔软,拍出了“你就算什么都没有了,你还有明天”!
……
初看前几集,男主为爱追凶,确实令人感动,他也确实有些小聪明(也就这一点点小聪明了),男主昏迷前编剧想刻画的男主是一个深情,莽撞,做事不提前准备,也不考虑后果的一个毛头小子的形象。
所以他会救人,也会搅事。
原本期待着等他昏迷这么多年醒来会有所改变,结果反而变本加厉,变得更加自负,甚至到最后包庇纵容他哥绑架,他在亲情和良知面前,选择了亲情,当他可以为了所谓的真相践踏法律,他已经完成了从人到兽的改变。
但最无语的还不是在这儿,最重要的是男主他真的不会查案。
警察说的是没错,查案交给警察。
房间里各种线索摆的画的似乎很高级,但他却一直忽视一个最重要的线索,尹璐每周三下午去古城到底做什么,她的那么多钱是从哪里来的,古城都是小老百姓,一般人谁给得起这么多钱,肯定的大户人家,大户人家在古城这种市井巷陌不好打听吗?
但这么重要的线索,男主选择性的忽视并且也没有告诉警察,只告诉警察尹璐去古城。
这是还只是一个,后来他们发现韩天林有问题,如果要自己查正常人都知道自己想办法潜入进去他家去搜证据,偏偏他哥脑子不正常想着绑架,又偏偏遇到这个主角,为了亲情泯灭良知,其实他那时候以自己潜入韩家找证据来尝试说服他哥不是更好吗,有了线索不报警不查案,要他何用,最后还是包庇纵容。
真的是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
最后凭着同学手机里的一张照片就污人是凶手的操作是真的服气。
别的剧的男主查案,发现线索,搜集证据,证据确凿,找出真凶;这部剧的男主,我看你像凶手,寻找线索,我不需要搜集证据,我不需要所有线索串起来,我找到了凶手,凶手承认了,找出凶手。
亲,不会查案请不要查案,真的看着尬。
12年后,你将如何回忆我 “曾经拥有的东西被夺走,并不代表就会回到原来没有那种东西的时候”——东野圭吾
这句话意味深长,不仅有“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色彩,也有“捉摸不透的未来”的论调,《漫长的告别》的男主角连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别看有着一个很温和的名字,其实是一部很“硬”的悬疑剧。
而吸引俺的还在于两点,其一在于跨度长达12年的追凶,其二在于男主角,承担“追凶”任务的,是一位还没有从大学毕业的学生。
未毕业的学生,与12年的追凶?
这是怎样做到的?
所以说才是《漫长的告别》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少年追凶故事发展在南方一座小镇,一起女学生凶杀案牵扯出了多个角色,男主角连舟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被害者的男友。
一方面,他对女友的被害感到自责,血气方刚的他恨不得一下抓到凶手,一方面他也开始责怪警方抓捕不力,所以最终他决定自己去古城小镇寻找线索。
故事由他而起,只因少年心气。
为了改变羸弱的身体,他从零开始学习了搏击;为了长期呆在古城,他租了一间破烂的房子,而为了能够接触到更多人,他找了一份煤气站的兼职,挨家挨户给人家送煤气。
但你以为他至此化身“穷人版的蝙蝠侠”?
那就错了,该剧风格硬朗写实,就像《少年的你》中尹昉饰演的警察郑易说的那样:“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
给前面的这位“无厘头”的动机一个还算合理的解释。
当然连舟并不是少年,这个词只是称谓而已,但他比那些17、8岁的孩子强不到哪儿去,从高中毕业到进入大学,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在大学这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还没怎么接触过社会,在何晟铭饰演的警察眼里,男主角上依旧还是一个孩子。
男主角带着一种“疑邻盗斧”的心态前往古城,导致他对他认为的可疑人物都进行了调查,所以也就导致前几集的故事,在一片阴差阳错和伤痕累累中追凶中展开。
在雨夜的见义勇为,在陋巷中意外救下了一个落魄的中年人,再到对失踪女大学生的调查,甚至牵扯出自己的室友。
观众跟随着这位年轻且业余的“侦探”,也见证了他一次次的失败和受伤,见证了一个个隐藏在市井气息和光天化日之下不为人知故事,从而给观众展现了一众形形色色、活灵活现的底层边缘人物。
这就是单纯少年的一腔热血,你干倒我,我只要不死,有机会我就把你们都干倒,至于其他的不在考虑之列。
这对于观众被剧情提起来的情绪的释放是有极大好处的。
试问谁如果有巨多怨气的情况下,不想亲自出手发泄呢?
从而也带出了该剧的风格调性,写实且硬朗。
别看男主角长了一张娃娃脸,要的就是这种反差感。
在追凶中发现世界此外,“成长”也是该剧前半段的主题之一,毕竟只靠怨念与执念是不够的,所以该剧风格“硬朗”的另一个层面就是“惨烈”,因为每次连舟几乎都遭遇失败,在惨败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乃是人之常情。
但并不是你打架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灵活,才叫成长。
但不同于传统犯罪作品,导演没有刻意去追求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去塑造一个英雄形象,反而着重于描绘人物的心路历程,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对角色的塑形尤为重要。
因为一开始,连舟还没有一个完整世界观架构,他的世界里就只有简单的爱与恨,只为了给女友报仇,一腔热血,完成着他自以为正确的事情。
可见故事一开始,他所有的行为动机看上去很玩笑一样,但没想事件竟然阴差阳错的发展了下去。
随着他真正参与到了案件和相关事件当中,他的世界观也在一点一点拓展和完善,他能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作为对当事人和事件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发现这个世界不为人知的一面,慢慢的学会责任感和担当,他开始懂得与警方合作,开始循序渐进,而不是只是依靠热血,他要保护他人,也要保护自己,这才是成长,当我们以为这个模式会贯穿始终时,该剧在第八集之后峰回路转,而且这一下就是12年。
12年追凶作为少年,就是因为记性好而把很多事情都放大了,自顾自的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
所以才有了连舟这样的一根筋的“铁头娃”。
长大的好处就是“记性变差了。
”我们看到过更多案件,都是经历了太长的周期,导致时间冲淡了当初的一切,比如《杀人回忆》就是这样。
所以遇到了《漫长的告别》中连舟这件事,就很特殊。
本来他一意孤行的行为,就让现实给他狠狠上了几节社会课,也让他逐渐成长。
但正当他逐步接受社会洗礼完成蜕变的时候,头部却受到重击,变成了植物人,12年之后才醒来,物是人非,只有他“没变。
”这可倒好,年龄增长了,时代也更迭了,但心态依然是12年前,当所有人都淡忘了当初的案件,只有他,还是那位一腔热血的“少年”。
所以该剧在案件的复杂度上并不算很突出,就是一起“无头案”,而故事中却将多个单一案件,用因果联系交织在一起,加之12年的时长跨度,带来一种宿命感。
、
因为12年前他追查凶手的时候,涉及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边缘众生相,并且参与到一个个事件当中,对事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12年后他苏醒“重操旧业”,时隔多年再次面对这些人和事的时候,物是人非带来的震撼感,让他会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意义。
《漫长的告别》,以男主连舟昏迷前后为分水岭,随着故事的发展,尹超连舟也从一个年轻莽撞、一意孤行的青年,慢慢成长变得稳重冷静、细思熟虑的成年人。
不要忘了,除了连舟之外,该剧还有其他角色撑起的主线,比如何晟铭饰演的警察,以及蒲巴甲饰演的被害人尹露的哥哥尹超。
前者作为指导力量,用标准的刑侦手段来规范着连舟的行为,后者曾经为了救妹妹锒铛入狱,出狱后他也成为了连舟的支援力量。
这场跨越12年的连环凶杀案,用时间的跨度,改变了很多案件相关者的人生,几位一直被此案捆绑着内心长达10多年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更让人对他们的命运感到唏嘘。
社会派推理《漫长的告别》,受限于真实性的表达,剧中并没有名侦探的角色的,这是社会派推理类作品的特征,或者说,即便社会派推理类作品有如《嫌疑人X的现身》汤川这样的思维缜密的角色,但他的任务只是引导观众发现案件背后的人和事。
而本剧,他们只是执念驱动的普通人。
所以,《漫长的告别》是典型的社会派推理作品,注重对人性的剖析与描绘,因此在呈现上往往充满生活气息,大篇幅的肩抗摇晃镜头,透过屏幕就能感受到南方小城潮湿的气息,也可以感受得到,导演是在用心的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
国人是有乡土情结的,这种扎根于原始文化土壤的环境展现自然而然的能够让观众产生亲切的现实氛围,而这种现实氛围营造出来的“杀人者即周边的普通人”的气息。
在剧情结构上,《漫长的告别》遵循了弱情节、强联系的创作原则,这是社会派推理常用的创作手法。
用22集的故事追查一个案件,而杀人案的相关人又卷入其他案件,案件穿插之后引出来越来越多的角色,这些角色织成了一个大网,网中捕捉的就是我们整体的社会环境,双方在困局当中博弈。
且为了强化角色,故事中更加深入的表现人物的情感,增加了情感在故事中的分量,使其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
比如连舟在雨夜救的那位女孩,她爱慕对方,跟随着连舟的追查脚步,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
故事所有的一切,都反映着和塑造着他们的内心。
每个角色又都带着鲜明的特征,比如复仇少年的孤绝、偏执和热烈;警察的小心思、缜密和矛盾;还有雨夜行凶的成年人身上的残忍、阴郁和冷漠。
归来之后还是少年可见,该剧中悬疑只是容器,却纳入了更丰富、更有质感的社会现实。
多线叙事、交叉影响、平行推进,在人性的纠葛和社会的应激反应展现之下,谜题本身似乎已经变得微不足道。
12前后物是人非的对比,人性本身的影子和主观作用被无限放大,越靠近真相就越意味着残酷,他已经无法再回到当初那个稚气未脱的时期了。
而成为这一切推动力的,就是这位12年前后始终如一的少年。
所以说,一部精彩的悬疑剧,要根植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同时也要有着个性化的表达。
《漫长的告别》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些强情节的类型推理剧,而是不急不缓,非常沉得住气,用22集讲述一个故事,跨度12年。
该剧的根本,不是让观众参与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的解谜过程,而是将观众带入故事的漩涡中,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
“归来之后,还是少年”,大概也适用于该剧的男主角。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这剧感觉呢:黑夜中的古城,暗藏着危机,一次撕心的尖叫,一次沉重的别离。
剧中画面写实风格显著,很多一镜到底的镜头让电视剧多了份电影的质感,完全表现出导演出色的运镜能力。
演员演技个个在线,观众看得也很过瘾,剧情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剧情内容由一个主案件穿插多个小案件,逻辑顺畅不显突兀,色调光影都很有悬疑的气氛,可以说是非常精彩的刑侦剧了。
演员张经伟在剧中饰演警察,老练的演技,配合搭档何晟铭,演技自然流畅完全跟得上剧情发展,为片子添了很多看头。
一部完全的烧脑大剧,剧情发展全程无尿点,随着剧情发展线索越来越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也更多,留给观众的猜想空间也更广。
人物人设也深入人心,没有槽点。
是一部步步悬疑丝丝入扣的悬疑国产剧!
凶手就在你身边
环环相扣九连环,反转反转再反转,三倍速获得加倍刺激,惊,受害人家属和凶手是朋友。甚至觉得如果不是老肖故意放水,他一辈子都不会被抓到。
烂尾
Emmmm,还行吧,就是不够吸引人。
主角的演技劝退……
挺拖拉的
国产电影《追凶十五年》的扩充翻拍版(港真,这算抄袭吗),就人设而言更喜欢影版男主那朴实坚韧信守承诺的品格,剧版人物都写得比较冲动莽撞,前期是男主后期是他哥,老实讲这种人设写一个就够了,再来一个实在是招人烦,而且现在的编剧都很喜欢折腾初恋女友,万年老梗看到吐哇,请编剧们不要光盯着爱情、也多重视一下友情和亲情谢谢,就人设和查案动机这两点上我觉得影版立意更好,还有虽然我能接受在刑侦剧里谈情,但不太喜欢这种总是被人救助的苦菜花女主,男女主的西皮线实在有硬凑的感觉,还不如莫名其妙又有点可爱的老杜和小叶,虽然全剧只有22集并不长,但中段还是比较拖沓的,最后几集黑吃黑倒是写得不错
哎哟,这个剧真的是把我气笑了,整个剧的核心就是“打死不报警,就不在电话里说,我能抓到凶手”,关键时刻手机就是摆设,怪不得每周就更四集,就是要用这种时间间隔迷惑你找不到逻辑,联系不起剧情。然后要吐槽一下那个什么杜警官,之前是他跟连舟说因为连周提供的线索他们天天忙啊女朋友都没时间找,我*,你一个警察也不能这样说吧,这后面还怪别人不报警的呢
周峻纬有点演技哦
各种蠢死咯~
目前只看了一集,总体不OK。摄影一直在抖,不管剧里人物有没有移动,看得我都忍不住抖了起来~~~部分剧情逻辑非常突兀,例如两男主突如其来的雨中交心最想吐槽的是演技,尤其男主的演技,前一刻还在富有感情、悲伤地背诵台词,下一刻就回到了日常生活的慵懒随意,时常让我觉得死了女朋友的人不是他
可以不要男主的感情戏。凶手确实厉害
确实够漫长的…国产电视剧要都能浓缩到12集把故事讲圆了就好了。剧里人打死不报警,男的都有个念念不忘再见时都是孩他妈的红颜知己,民风淳朴的小镇能把整个省的凶杀案都包了…支线也多到令人乏味,结尾还来了波普法,不过也算道出真相:遇事为啥不报警???
我不知道为啥有七分,整个剧就是“唉~我就是不报警,唉~我有事就是电话里不肯说,唉~我就是自己能抓凶手我厉害的不得了,唉~要紧关头手机不是没电就是打不通了,就是玩~~~”为了悬疑而悬疑。
槽点有点多啊。看来是营销下功夫了,看微博把这个和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并列。刷完,真是。。。。剧情水平差点有点多,时间跨度大结果导致时间轴混乱,情节上很多没法逻辑上自洽,为了设悬疑而设悬疑。有阵子把反派引到陈刚身上太无厘头了。全场除了邢捕头是正主,感觉看到了好多山寨明星。反倒是大反派的演技比较在线。
剧情真的是拖啊,看的能气死,遇到坏人就是不报警,
目前看到的部分,值得一看,不觉尴尬
居然还有七分😂
剧情还算紧凑吧,可以追下去,但是男主人设有点崩,每一集都在作死啊,太冲动了
还以为跟钱德勒有啥关系,靠演技撑的一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