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群最强炮灰,自身是朝鲜人,加入日军替日本人和苏联打仗,被俘虏后加入苏军和德国人打仗,打输了加入德军去守诺曼底,大家最后都知道了,这群人最后被盟军俘虏,因为自身是被逼加入德军的亚裔,最后得以回家。
韩国导演姜帝圭执导的《My Way》就是这么一部讲述最强炮灰回家的故事。
说实话,我觉得中文翻译《登陆之日》已经偏离了这部片子的本意。
《回家之路》才更为贴切。
男主人公是日本朝鲜两个历史小人物,因跑步结缘,却在二战的背景下,身不由己,卷入历史的滚滚巨轮。
男主一金俊熙身为亡国之人,早早被绑定到日军,从一开始就想回到自己的家乡,不想像狗一样被日军颐气指使霸凌,打一场跟朝鲜毫无关系的战争。
男主二辰雄作为日本占领在朝鲜的军官后裔,很小也是远赴朝鲜,军国思想洗脑下,压根瞧不起朝鲜这些亡国之人。
与厌战的父亲不同,年轻气盛的他疯狂投身到日本军国主义,去对抗苏联的钢铁洪流。
可惜,国力的巨大差距,再疯狂的自杀袭击,枪决逃跑士兵,也改写不了惨败的命运。
被苏军俘虏,踏上西伯利亚的战俘列车。
为什么说是最强炮灰呢?
日本跟朝鲜比很强大,占领者的姿态。
但面对工业实力更强大的苏联,小小武士道也无法阻挡钢铁洪流的一边倒屠杀。
纵使日本兵对朝裔兵趾高气扬,也得拜服在苏军脚下,惨烈的阻止第一波洪流,看到第二波钢铁洪流的辰雄是绝望的,即便当时疯狂的军国主义思维,他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恐惧,炮灰感也不过如此。
倔强的辰雄进入战俘营,开始学着忍受营里翻身朝裔监工头子,骄傲的帝国情结,在对苏军残忍的处理冻伤战俘的恐惧里,对翻身颐气指使日本人的朝鲜监工的隐忍中,在和俊熙的决斗被饶恕后消失殆尽。
辰雄不再是冷冰冰的战争机器,开始关注身边的战友,审视自己的信念,看到战俘营里奔跑的俊熙,思考跑步对自己的意义。
在战友被监工打死后,辰雄开始反抗,但也难敌监工的气力,俊熙还是在辰雄快被打死的时候出手相助,两人因暴动要被处死,却因德国的入侵被迫披上苏军的军服去保卫列宁格勒。
无比讽刺的是,辰雄他们陷入前面德军扫射,后面苏军补抢逃跑士兵的境地,夹在德军和苏军之间,他们皆为炮灰。
幸运的是,两人活了下来,脱离了苏德两军的夹击,东边是朝鲜,是日本,是两人回家的路。
可德苏战争还在继续,无法跨越绵长战场,两人决定向东进入德国境内,想靠着日本和德国的盟友关系,寻求回家帮助。
却不想,德国缺乏战斗人员,两人被分开押送到有名的东方营去防守诺曼底。
短暂的三年内,诺曼底平静无事,两人在德军营里重逢,没有枪支的飞舞,没有炮弹的尖叫,每天要做的工作也只是修筑工事。
两人可以交心畅谈,回忆童年,感慨战争的无力,分享回家的渴望。
二战没有结束,诺曼底的平静最终还是要被打破的。
强如德军,也无法面对盟军的轮番轰炸加上源源不断的登陆舰艇,更别提漫天飞舞的盟军伞兵,两人再次充当大国之间的炮灰,拼命想要逃出战场,伺机回家。
逃无可逃之时,面对盟军的报复性摧毁德国士兵,受重伤的俊熙把自己的名牌给了辰雄,让辰雄能够以自己的朝鲜身份,活下盟军进攻,活着回家。
大量的战争场面,带给人的并没有什么爽快的地方,没有意义的战斗,实力预订的战局,为了生存扭曲的人心,男主们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在别人的战争里,他们皆为炮灰。
浑浑噩噩,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什么而战?
战争使人疯狂,破坏家园,摧残人心,让人害怕。
炮灰从未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摧残,被碾压,被胁迫,像被命运开玩笑一样,从东打到西,穿不同的军装去卖命,只有自己不断苟且的努力才有渺茫的机会存活下来。
不曾想,和平年代,他们本该是为国争光的运动明星。
最后辰雄成为了俊熙,出征伦敦马拉松,仿佛回到少年时,两个无忧无虑的少年,肆意挥散汗水一起奔跑。
韩国电影,主演是张东健和小田切让。
朝鲜被日本占领时期,朝鲜人加入日本军队。
诺门坎战役惨败后被俘虏,进入苏联劳改营。
后被派往苏德战场,再次被俘,在诺曼底修工事,又又被盟军俘虏。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场面宏大,无论是诺门坎的苏军坦克流,苏德战场的德军虎式,诺曼底登陆时的盟军三位一体进攻,场面宏大。
但是故事三观却比较稀烂,主角简直是个圣母,身边的朝鲜籍朋友几乎都死光了,居然和一个死硬日本军国分子成了好朋友,还不断感化对方,实在令人无语。
最开始的时候听不知道谁给我讲了个故事梗概,说一个韩国人因为二战混战的原因,充了不同国家的军队跑遍了欧亚大陆,那时候眼前浮现的是法国风格的喜剧版 My Way,觉得这个题材太巧妙了,既荒诞又真实,完全可以拍成一个个人传奇,以时代背景为烘托,讲述一个类似于阿甘正传的故事,在表现一个小民微不足道的同时,更展开一段宏大神奇的历史图卷。
于是乎,很期待。
看到一半就确信这又是一个意识形态片。
想来亚洲导演拍战争片,能拿到这么大一笔资金,也肯定拍不出什么与众不同的作品,必然是响应社会需求满足民族情绪的中规中矩的主旋律。
怪就怪在,看完片子,还是没明白这个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韩日友好?
还是反思军国主义?
抑或反法西斯主义纪念?
要不然就纯粹是为了弘扬雪国人能跑能吃苦能善待他人的高大全形象?
没明白。
总之就是感叹,他妈的这么好的一个故事灵感就这样被糟蹋了。
范冰冰这个占了海报中心位置的人物其实是在电影中间插播的打酱油东北妞。
不过,她说了一句最能代表中国人仇日情绪的话:日本人太坏了,我恨不得把他们全杀光,一个也不留。
哈哈哈…… 多么极端而写实的民族仇恨啊!
在今天这种紧张的钓鱼岛形势下非常应景。
登陆之日 (2011)7.42011 / 韩国 / 剧情 爱情 战争 / 姜帝圭 / 张东健 范冰冰
这一部电影拍得很经典,反映了战争是如何把残酷加冕到每一个朋友身上,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所有的友情和亲情那就是不值得一提了,一颗炮弹过去你可能会全家灭亡,因为这就是可怕的战争,这部电影可以这么说,拍的很真实,不管怎么样,如果没有二战的话,全世界肯定会过得更好,我们以后一定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因为这会给我们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一部严重被低估的电影,难的一见的作为第三方中立立场看待二战,并且穿越了中日、日苏、苏德、西部战场四大战场。
日军上将的武士道精神最终也粉碎的沦为如蝼蚁般在难世自我苟活,战争的正邪之道不过为统治者的溢美道义之词,普通士兵就如苍茫沙粒一样,可以随意灰飞烟灭,也可以做胜利的奠基。
四大战场的穿越虽然显得太过割裂,这可能也是纷纷给出差评的原因,但这也可以称为战争公路类型呀。
这种类型使人有一种陪同两个主人公一块冒险的贴切感,感觉就像和他们一起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从敌人到共患难的知己。
从东部中日战场打到西部诺曼底登陆战役,一开始还有很多同伴,结果打到最后在异乡仅剩对方作伴。
这种感情怕是在遥远的外星球突然在众多外星人中遇到一个地球人那样珍贵。
历史原型人物在诺曼底登陆时被美军发现,他后来又参加了朝韩战争被中国人民志愿军俘虏,但这次他没有加入志愿军。
最后他去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国籍,因为他觉得和美国挺有缘。
这样的人,九死一生,几经辗转,像个雇佣军一样服务过不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早就看破了,我是哪国人已经不重要了,活下去,找个自己觉得舒服的地儿善终就够了。
前一个半小时无趣。
果然鬼子还得是日本人演最合适。
其实电影中把人在意识形态催化下疯魔的状态展现的挺好,战场前线的人内心已经多多少少扭曲了。
在被祖国抛弃之后,做了多次俘虏之后,信念已经彻底崩塌了。
电影描绘出了一帮热爱祖国,但当过无数次俘虏叛徒,在祖国概念垮塌之后内心世界通过反思通过观察慢慢重塑后的年轻人们,终于回归到以个人为主题,努力活下去的概念。
祖国不要我了,可“我”,这个天地蜉蝣,一个渺小的个体,想回家,回到故土,回到一个也许不需要“我”,但是“我”爱的地方,那里有熟悉的空气,田径赛道,有家人,有爸爸妈妈,“我”没有民族大义,没有意识形态,只有感情,只有人性,只是血肉之躯,只是想回家。
一句话总结:韩国演员演朝鲜人被日本人征兵打苏联,后被打败苏联人的德国人派去守诺曼底的美国人的进攻。
编剧很辛苦,让冰冰打飞机……导演很辛苦,没有翻译跟各国演员咋个交流……观众更辛苦,片子143分钟,是不是长了点……我们的日常躲子弹弱爆了,人家日常躲导弹。
为啥俩男主都撑到了德国,为啥众泰没撑过去?
因为德国好车太多……男主牺牲时把名牌给了日本男二,让他装成朝鲜人躲过美军击杀,但是男主忽略了一点……现学朝鲜语已经来不及了……最后男主死了,如果没死的话应该被美国人俘虏,坚持几年被派去打朝鲜战争,最后被中国解放军俘虏。
片名应该改为《被全世界俘虏的韩国人俘虏过全世界》男主跟黄晓明一样,总选不对阵营。
看的很矛盾的一部电影,不能说不好,但是有很多不舒服的段子。
通过一张诺曼底登陆里亚洲人的照片(真的是韩国人么?
我还说是中国人呢)就扯这么一通,层面和金陵十三钗胡编的西方安葬礼仪师是一个水准。
抛开这些鬼扯的东西,电影可以打高分,把战争的残酷表现非常真实。
俄国集中营的段子应该也给波兰人看看。
突然想起一次同事吃饭聊天谈俄国二战史和俄共以及本D的历史人物,得出的结论,大家都是杀人狂,这是一场杀人狂对杀人狂的死斗。。
电影里的主角永远就是干些你看不懂的事,比如张东健逃出兵营去通知小田日本人来偷袭这段子,超出理解能力。
范爷中弹的时候明知道是导演挖的坑,还是还是忍不住觉得好,太煽情了。
小田在俄国战场心里转变的部分不错,反观张东健就是个假大空最后百度了一下,日本和苏联真的在蒙古打过仗么?
还是坦克战,后来发现编剧没有鬼扯。
不过,最后诺曼底的段子,还是觉得绝对鬼扯。
以此文作为我“登陆”豆瓣的首文,由于第一次没保存上,还要在写一遍。
我不是电影发烧友,所以对电影的看法比较浅显,在我看来,触动人心灵,引发人思考的电影就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
以两个热爱马拉松运动的日韩异国人为线索,以三场二战著名战役为背景,讲述战争年代的爱恨情仇。
战争的场面是宏大的、是残酷的、是血腥的。
但张东健不是这个线索的主角,小田切让的情感起伏带动了这一部分。
他从一军统领、枪杀逃兵的光荣的大日本帝国军官,到苏联战俘,被劳改、被毒打,甚至命垂一线,当他看到苏联统领拿枪射杀逃兵的时候,心灵被深深的震撼了,他整个信仰转变了,也许从他知道天皇不管他们的时候就开始动摇了。
总之,他的感情从骄傲、绝望、不屈、震撼,到后来的喜悦、感激、痛苦,再到重生,战争改变了他。
而张东健扮演的是一个对梦想坚持不懈,无论何时都坚持练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梦想的角色,尽管他身处战争之中,但总觉得他和战争是两条平行线,只有回去报信和救人的那几段感觉到点交集。
众泰的角色也是不错的,而范冰冰的角色是不让人理解的,觉得可有可无,还有就是登陆之日这个名字实在是不理解,还没有英文名字更切合电影,不如叫回家的路吧!!
还有一点挺大的感触就是,尽管有人说韩国的片子把韩国人的角色美化了,比如说张东健救人啊等等,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影片还是以电影为本的,没有太大的意识形态内容,无论战争的哪一方,导演都没有刻意的贬低,都有值得人感动的地方。
相比国内的战争片,一边倒的迹象太明显,总是歌颂我们自己,贬低对方。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也是一种主流。
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容许无关人员骑自行车在跑道里和选手一起奔驰且大喊大叫?
日军把男女囚犯都放在一间地牢?
范冰冰扮演的中国女游击队员神枪手一颗子弹干掉一件苏军战斗机,飞机是纸糊的?
男主角金俊植作为朝鲜人被迫参军给日本人当炮灰,白天打仗晚上跑步;被苏军俘虏,依然白天做工晚上跑步。
先不说战场纪律是否容许?
身体能吃得消吗?
是机器人吗?
男主看到苏军坦克铺天盖地打来,停止谈判,毅然决然跑向日本军队传递消息,包括后来在苏德战场上危难之际出手相救旧主长谷川辰雄,是对殖民主人残存的恩情还是跨越国家、民族、阶级差别的伟大人道主义?
抑或单纯出于军人的愚忠?
想了解一下诺门坎战役,结果看到了日本人奴役朝鲜人,当狗一样,残暴至极;苏军虐待日本战俘,视为取暖木材,更残暴不仁;迫于暴力,朝鲜人被迫为日本人卖命,日本人被逼为苏联卖命的环环相报,因果轮回,看到了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恩怨相报,完全浪费了这么好的历史题材和愧对了先烈们遭受的苦难。
片尾,形势所迫,两男主双双沦为德军炮灰,历史性相遇,相约逃跑回家(朝鲜是长谷川辰雄的家吗?
),并肩作战(导演给了较多两男主射杀盟军的镜头,似乎想说明此举是两男主出于暴戾的德国军官武力所迫,为了求生不得不向盟军大开杀戒,但演绎得有些过犹不及,似乎有些混淆了是非黑白、正义与邪恶!
),这是要表现超越民族大义、阶级仇恨的日朝(当下日韩)相杀相亲的主仆关系吗?
导演、编剧已不仅仅是基于历史真实人物及事件的改编而脑洞大开,而是混淆视听、模糊正邪不知要表达什么的历史虚无主义。
张东健小田切让受虐记。。。范瓶瓶打了架飞机就死了。。。
伦敦语,日语,韩语,中文,俄语,法语,德语,美语。。。结局我看到的其实是Jack对着Rose说,“你要活下去,生很多很多的小孩。。。”
几场战役下来,所有人都死了,唯有两位主角幸存。后来天寒地冻,大雪封山,整个世界也似乎只剩下他们两个……再后来张东健还是死了,小田切让替他参加了奥运会,囧。
那个那个基情太盛了吧
超越时空的好基友
好蠢
故事跨幅有点大,中国到俄罗斯到诺曼底,场面刻画不错,有点太极旗飘飘的感觉,看得是韩语的,多国语言只是懂了个大概,范爷有点打酱油的味道,其他的不错,挺真实挺感人的
太极旗之后的姜帝圭就跟霸王别姬之后的陈凯歌一样,前一个小时已经耗尽我所有的兴趣了,以至于结尾在心里默默操了一句:终于结束了。张东健无论什么角色都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
分量充足的战争奇妙历险片就是喜欢~ 范爷再次被猪脚了。三星半
1.原来日本人也会输在武器上?2.关于交战的双方我不愿多做评价,或许众泰已经变态,但是我也只能说如果有机会我会做的更狠
真实的历史,虚构的故事,这招我只看过国产抗日电视剧时见过,没想到棒子们也学去了。以下严重剧透:一个日本男人虐待一个韩国男人,后来他们相爱了,再后来韩国男人死了,日本男人哭的那叫一个伤心啊。
范冰冰又彪悍了,步枪打飞机……
从这里跑回家,要多久?
即使不是部杰作,也是部佳作。一流的技术打造出一流的爆炸四起枪弹横扫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看起来热血沸腾。置景和道具很真实,横跨朝鲜西伯利亚和诺曼底的架构也很有史诗感。战争对人的摧残让双雄从敌到友。但情感不够充分,血腥有余理念不足。人物煽情过多缺乏动力,稍显冗长。范冰冰等角色可以删掉
让主义去死,让感情永存
怎么那么多人打3星啊。。。。。都去恨日本人恨韩国人了?本来不抱期望的,FBB的角色酱油了,主题不是很明显的反战嘛?故事的角度也好,场面也完全下足血本,人物也有个性,虽然煽情了一点儿,只要心里坚定信念任何环境都打不垮你+跑步不会长冻疮。
中日韩苏德整个就是一大杂烩~冰冰打酱油也算一亮点~
家仇国恨的女主?去死,被侮辱被奴役的同胞?去死,被日本人弄废的父亲?被殖民的国家?管他的,为了让两个男人相爱相杀,不惜披上沉重的战争外衣,编剧和导演的投机心理非常可恶
人类一直在反思战争的愚蠢和残忍,政治家却一直在想着如何再次挑起战争,并从中获利!
从来不爱看战争片的,给三星只是为了我一直喜欢的日本男演员小田切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