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前一直在追的另一部HBO的喜剧《副总统》一样,《硅谷》篇幅简短但主线明晰,有别于一般的美式喜剧从令人惊艳到渐渐深陷在缺乏主线而越发散乱的叙事和依赖于日显单薄的人设以及低俗成人向段子维持的笑料,八集的几乎是喜剧类剧集一季三分之一的篇幅里,每一分精工都在编剧句句精到的台词里,辛辣嘲讽,黑色幽默,将不为人知的硅谷的一个侧面浓缩在了其中。
我们谈起硅谷,往往都联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些为人熟知的高科技大企业,像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天才如何中途辍学却成功创业,一步登天的传奇故事。
似乎,在硅谷这个IT行业的梦之园里,肤色各异的技术宅们每天都有无数机遇可寻,这是另一个在高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上演更迅速的,美国梦的实践舞台。
Richard,一如千千万万漂在Palo Alto的码农们,和Big Head,Gilfoyle,Dinesh这几个技术宅们一同借住在Erlich,一个卖掉自己开发的互联网程序并靠着那笔钱买了房子“圈养”年轻极客的前程序员房主的房子里,并承诺给他各自软件的10%收入。
Richard写的遭人嗤笑的音乐程序pied piper却意外得同时被两位科技大亨Peter Gregory和Gavin Belson发现了其中算法的无限潜力,并展开争夺。
最终他放弃了买断的巨款,选择了和伙伴们开始从头创业。
前几年大热的传记片《社交网络》让很多人或多或少地瞥见了IT业的辛酸。
懵懂,欺骗,背叛,在这些为人津津乐道的商业创业故事桥段背后,IT业其实充斥着更多的讽刺和矛盾。
当Richard面临把平日伙伴升级为公司创立员工时,不得不把技术差劲的Big Head排除在外的左右两难时,Erlich告诉他要成为那两位大亨一样的人物就得学会如何做一个asshole。
因为从创业大业起始的一日起,他不得不把那些只是单纯地埋头钻研的日子抛在身后,进入公司CEO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一个首先把商业利益和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旨的公司灵魂,个人情义,有时在宏大愿景面前简直脆弱得无需摧折。
其实这种创业大环境和艺术界也颇有几分相似,艺术家要想奔着一个名声响当当同时又财源滚滚来的享誉国际的“大师”身份而奋斗,他最先就得从废寝忘食,一心扑在艺术研究与创作的纯粹艺术家的身躯里剥离出来,用另一个半脑的商业运作的头脑武装自己,实际上恰恰是与所谓艺术的初衷南辕北辙。
然而,既然谈商业,代价和牺牲都是常伴左右的影子。
之于IT界,也许更为残酷。
一开始,这些高智商的理科生们比终日浸淫在艺术和文学的文青们更要单纯和不通世故得多,他们怯于和人交谈,紧张时会不住呕吐,对异性的心思甚至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水平。
多数人只是带着梦想,憧憬着自己那个IT界偶像的传奇,相信着大亨们在广告和发布会中整日挂在嘴边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相信自己创造的代码世界有朝一日能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
梦想就是用来打破,用来肢解的。
和Gregory的第一次会面,Richard对如何创立一个公司,如何筹备那些繁杂的文书工作都一无所知,甚至傻乎乎地拿着开给公司名字的支票去给尚未注册的公司存钱。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最讽刺也最矛盾的就在于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
创造核心代码的人同时也是公司的CEO,企业的品牌。
他为之虔诚和奉献的作品要被打造成畅销的商品。
千百年来的人类社会一直遵循着相似的法则,只是一味潜心于研究,等着机会横空出现,那么至少你的作品会在漫长的时间内无人问津,可能在作者生前都一直默默无闻。
更讽刺的是,诸多名人正是在死后,借英年早逝的名头而不是他本身应展现的价值,其作品和声名才广为传播。
正如该剧的海报,所有人穿着那熟悉的黑色高领毛衣,摆出那熟悉的动作,一看便知是IT界的大众偶像乔布斯。
在大众认知中,乔布斯本人就是苹果这一品牌的核心,他就代表着整个企业。
一想起苹果公司独特的LOGO,随之想起的就是乔布斯的这张照片,简直像是另一个LOGO。
然而不为人所熟知的是,乔布斯并不会编写代码,另一个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创造了一切。
事实就是天才的名声隐没了,而另一个商业的天才却引领着一个公司走向如日中天的大舞台,开启了科技的新纪元。
乔布斯最忠实的崇拜者Erlich早早便放弃了梦想,用它的所得转而投资别人的梦想。
不难看出他的天分不在编程上,看清这一点的他更适合把情商发挥在谈判,交涉,发布会演讲上,而他也确实这样做了。
最幸运的人自然是主角Richard,他的身上活生生上演着一出以传统的美国价值观为导向的美国梦传奇。
从天而降的机遇,各路伙伴的配合,虽在创业路上偶遇阻挠,但最终还是藉天才的智商步向了成功。
完完全全是硅谷成功励志故事的浓缩简写。
在他身上,梦想还不至于面目全非,即使被现实几度打碎,似乎还是保持着最初的几分轮廓。
即使主线剧情还是如此完满的路数,但一部喜剧的语言不会止于仅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地步。
这里是硅谷。
梦想在这里被不同程度地肢解。
Erlich,认清现实后,把梦想贩卖改组成小日子的算计,若没有Richard的突然发家,他也只是会在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冗长闲暇里念叨往日辉煌。
Gilfoyle和Dinesh也许最正常,把自己的梦想转向为同伴的事业工作,至少方向没有偏离太多。
一群人中资质最平庸的Big Head,在一份高薪的空头工作中渐渐和那些天台上被弃置不用的同事一样,终日无所事事,他们不再谈梦想,挥霍着合约到期之前似乎源源不断的薪金,然后在某一天迷失在心灵的迷宫里。
女人们有些靠艳舞为生,有些则在晚会上负责与男宾攀谈。
孩子们在街头扮演者恶霸的角色,经营着非法药物的营生。
导演着枪支巷战的拉丁人掌管了城市的某些角落。
一切成功在硅谷又是那么脆弱,一个投资风向的转变,一个关键代码的破解,坐拥千万的公司便可以一夕之间化作泡影。
这里是Palo Alto,一切为硅谷梦而生,人们又怀着梦死在这里。
不那么残酷的黑色幽默语言道尽了这些辛酸。
其实哪个圈子都是相似的,没有永恒的天才,只有成功的商人。
一个人靠着梦想无法无忧地活到老去,不断地攀援经营才能把人生沐浴在财富当中。
硅谷。
好莱坞。
北京。
哪里都是相似的。
演peter gregory的Christopher Evan Welch在接到这个角色后的第二天就被告知自己在10年战胜了的肺癌已经扩散到大脑。
他还是决定出演这个角色,Chris went to L.A. , where he created the role of comedically awkward, creepily soft-spoken angel investor Peter Gregory. #alwaysblue#
看看评分就知道这片子怎么样了,超级好看的,人物性格鲜明,剧情不拖沓,意外又合理,尤其是IT圈里的看更加有同感,各种梗抛来抛去,仿佛一眨眼就会错过什么似的。
至于有人说,什么俗套了,过时了巴拉巴拉的,呵呵,试问同样题材的现在有几部剧可以超过(硅谷)还记得那台智能冰箱吗?
这样的剧情安排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还有每季的片头,互联网公司的各大巨头都在片头展示。
妙的是,每季的片头根据现实世界的发展改变而改动,让观众感到一种沉浸式体验
Gilfoyle超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660&idx=1&sn=8123de83bbc46e4c5fc8035c1deba58d&chksm=ebefe2b4dc986ba2a45a21fb59e422c7a870974b06c670ecb33b6472a0ee9f671cc0eb84cafa#rd废话不多扯,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硅谷》S01E02演了点啥。
接受了Peter Gregory 的投资,Pied Piper创业团队正在开开业派对。
大反派Gavin身边的得力干将Jared上门来祝贺,说着说着竟然要求请求加入创业团队。
Erlich直接对他恶言相向,把他赶出门去。
连一份商业计划书也没准备的Richard两手空空的来到Peter Gregory 的办公室,准备拿钱。
结果分分钟被Peter Gregory教做人,要求他48小时之内拿来一份无懈可击的商业计划书、一个清晰的市场战略和三年的损益报表,否则一分钱也没有。
Richard无奈,只得求助于Jared。
然后,本集的高潮就来了。
在与创业组员的一对一交流以确定股权分配的过程中,Jared发现大头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明显违背了Peter Gregory 要削减成本的要求。
大伙的矛头纷纷指向了大头。
不幸的是,这一切全被大头听见了。
伤心挫败之下,大头准备离开硅谷。
回Hooli收拾东西的时候,竟然天上掉馅饼,既升职又加薪。
另一边,内心正天人交战经历种种煎熬的Richard最终下定决心,要把大头留下来,让一切反对者滚蛋。
但讽刺的是,Richard为了大头和所有的人都翻了脸,这一切却比不过Gavin给的年薪60万刀的升职机会,大头谢绝了Richard的好意,高高兴兴准备上任去。
本集中,刚刚开始创业的Richard犯了创业者很容易犯的一个错:感情用事。
做生意不是交朋友,不能随便就把股权分配出去。
剧中有句话说的很好,没有人会给最好的朋友开工资。
所以,把个人感情和事业分开,是硅谷创业的第一步,就像Erlich对Richard说得那样,一旦开始创业,你必须变成一个彻头彻底的混蛋才行。
事实上,光把个人感情和事业分开还不够。
必要的时候,把一起创业的伙伴踢走的也不在少数,比如:Facebook的小扎,踢走了他的小伙伴爱德华多·萨维林怂恿扎克伯格退学的肖恩·帕克,三次创业成功、三次被踢出局还有被特斯拉之父马斯克弄走的特斯拉创始人马丁·艾伯哈德今天,我们就来扒两个悲催的故事,看看这些牛逼闪闪的硅谷狂人是怎么赶走自己的创业伙伴的。
第一个故事跟Facebook有关,关键人物有三个,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维林和肖恩·帕克。
这三个人是神马关系呢?
看过电影《社交网络》的大概能知道他们的爱恨情仇,在这里小8就简单理理。
扎克伯格、爱德华多·萨维林是都是哈佛的学生,萨维林比小扎高一届。
他和小扎以及小扎的舍友莫斯科维茨一起创办了Facebook。
跟后两个只会写代码的程序猿不同,在哈佛读经济的萨维林是靠着自己的经商头脑被小扎拉入创业团队的。
据说,小扎当时在给朋友的短信中就把萨维林夸的像朵花,觉得这位师兄是“投资学会的主力”。
2004年4月,几人在佛罗里达州成立公司时,萨维林担任CFO。
所以,他们曾是亲密的创业伙伴。
那肖恩·帕克又是谁?
还记得第二季中的搅局者Russ么?
这货就是肖恩·帕克的原型。
肖恩·帕克是个连环创业者,在遇到扎克伯格之前,他曾两次成功创业:19岁时和小伙伴创办了最早的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颠覆了整个唱片业,把CD送进了坟墓。
21岁时,他抓住了数码传播的潜力,创办的通讯录服务公司Plaxo。
但是呢,这两次成功的创业都以他被赶走告终。
让我们来重温下这两个欢脱的故事。
第一创办的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主要干的是把CD音乐转成MP3格式,供用户在线免费听、随意下载。
好家伙一下子拉来了8000万注册用户。
这下唱片公司可受不了了,一纸诉状把Napster告上法院。
然后Napster被告倒了,被Best Buy收购,肖恩·帕克卷铺盖滚蛋。
肖恩·帕克第二次创业的项目是个在线地址簿服务软件,叫Plaxo,这货能提供非常方便的地址簿导入和联系人之间相互通知功能。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它使用了病毒式的营销技巧,用户在下载Plaxo之后,程序会分析用户的通讯录,并向所有联系人都发送一条信息,鼓励他们使用Plaxo。
这一做法被后来的社交网站普遍借鉴。
很快,Plaxo很快就有了几百万用户。
但是,肖恩·帕克随意翘班迟到的不靠谱行为和多变易怒的性情激怒了投资方,就在公司逐步上轨道的时候,红杉等投资人联手把帕克赶出了公司。
拥有了两次投资经验,在遇见扎克伯格的时候,肖恩·帕克虽然只有24岁,却是创业方面的老司机了。
他对Facebook可以说是一见钟情,跟扎克伯格和萨维林在一家餐馆见面后,他就决定加入Facebook的创业团队,还住进了另一个联合创业者莫斯科维茨的房间。
然后,他当上了Facebook的第一任CEO。
接下来,他帮助几位创始人在硅谷周边建立人脉关系、设立路由器,还确立了公司架构,扎克伯格由此可以完全控制公司,不用担心会被踢出局。
有了肖恩·帕克这个创业路上的导师,萨维林那点商业头脑就完全不够用了,而且他好像也没太把这个创业项目放在心上。
就在扎克伯格、莫斯科维茨和肖恩·帕克在找投资、测试产品的时候,去了纽约在雷曼兄弟实习的萨维林不但没有完成扎克伯格托付给他的3项任务(分别是筹建公司、获得融资、创立商业模式),还绕过其他小伙伴在Facebook上给自己的另一个创业项目打广告,而扎克伯格认为萨维林的这个求职网站创业项目未来也是Facebook的业务之一,这尼玛不是公然挖墙脚么?
小扎怒了,发了封邮件怒斥萨维林的行为,这是两人关系恶化的开始。
Facebook发展的比扎克伯格想象地还要好,包括Mark Pincus、Reid Hoffman 和 Peter Thiel 在内的硅谷风投大佬们都排着队想给Facebook投钱。
忙着自己事情的萨维林显然也没能找到什么像样的投资。
这时的萨维林对小扎来说已经可有可无了,他完全可以自己拿投资、控制公司,干嘛要把一个没怎么为公司尽过力的人算在核心成员里?
扎克伯克随后拟定了计划:在东海岸特拉华州重组一个新公司,收购前Facebook公司(2004年4月成立的佛罗里达有限公司),重新分配公司股份,借机稀释萨维林的股份。
这样的安排,萨维林绝对不干。
但是扎克伯格此时要踢他出局的决心已定,小扎给莫斯科维茨发的消息是这样说的:“Saverin显然拒绝合作,我们只想他签完字然后我们开始运营这个新公司。
我只想他出局,然后跟他清算。
这样他会得到一些东西的,但他在拖延,我可受不了拖延。
”小扎有他的杀手锏——就是他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也就是说,不管萨维林同不同意,扎克伯格的计划都会实施。
随后,扎克伯格3次稀释萨维林的股权:2004年7月29号,TheFacebook.com在特拉华州重组,收购了前佛罗里达成立的有限公司。
公司股权分配也随之发生变化:之前:扎克伯格 65%,萨维林占30%,莫斯科维茨占 5%;重组后:扎克伯格占40%,萨维林占24% ,莫斯科维茨占16% ,投资人Thiel 占9% ,剩下的20% 给将来的雇员2004年10月31日,萨维林签署了股东协议,他被派得300万股普通股,把所有的知识产权转交给扎克伯格,自此扎克伯克成了Facebook惟一的领导。
2005年1月7号,扎克伯克发行900万股普通股,他自己占有330万股,莫斯科维茨200万股,萨维林在公司股票占有率从24%稀释到10%。
至此,扎克伯格的计划成功了,这一切离不开肖恩·帕克给他设计的公司架构。
难怪总有人说,萨维林是被扎克伯格和肖恩·帕克合谋赶出公司的。
而肖恩·帕克自己也没能在Facebook的CEO位置上坐多久。
2005年8月,北卡罗来纳警方在以他名义租赁的海滨别墅中发现了可卡因。
这幢丑闻使Facebook创始人与投资者之间出现了分裂,帕克决定辞职并马上搬到了纽约,他说这是对公司最有利的选择。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钢铁侠马斯克的。
这位一直以特斯拉之父自居的硅谷狂人,极力想让公众忘记一个事实——他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和真正革新者。
那个真正立下了锂电电动汽车里程碑的创始人早早地被他赶出公司,逐渐被人们淡忘。
这个人的名字叫马丁·艾伯哈德,他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创始人。
在创立特斯拉之前,艾伯哈德是个电气工程师,在大公司里待过,后来和好朋友一起创业。
在创业的过程中,他注意到了当时制约移动设备发展的最大瓶颈——锂电池技术。
他认定了移动设备代表未来,锂电池的技术必须突破。
虽然从小就喜欢汽车,但是马丁·艾伯哈德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做电动汽车。
直到1990年,加州颁布可《车辆零排放法令》,规定到2003年,加州零排放车辆的销量要达到汽车总销量的10%。
这让通用、丰田等大型车企加紧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1996年,通用EV1以科幻的造型和设计登场亮相。
EV1不仅拥有美国车界少有的流线型设计,还支持无线充电。
EV1的第一代采用铅酸电池,单次续航100公里,二代升级为镍氢电池,续航里程达到200公里。
这样的续航没法投放在私家车市场,通用就把EV1作为租赁车辆投放市场。
看起来前途挺美妙的,是不是?
别忘了美国有股庞大的势力,叫石油大亨。
你们推广清洁能源,那我在海外的大片油田咋办类?
后来,EV1不了了之了。
然而,EV1的工程师却不肯放弃,他们重新组建了公司,研发了一款拥有跑车性能的电动车。
而艾伯哈德知道了这个情况,非常感动,频繁地到这个公司和工程师们唠嗑。
艾伯哈德得知,虽然新研制出的电动汽车性能酷炫,但续航里程依然少得可怜。
凭借在设计电子产品的经验,他大胆设想:用锂电池组做电动车的能源,改善续航能力。
接下来投了15万刀,建议新款电动车改用锂电池供电。
这个提议,给电动车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飞跃。
改进后的电动车续航里程达到480公里。
已经坚定信念要搞电动车,2003年,艾伯哈德在被IT产业占领的硅谷成立了特斯拉,定位研发高性能运动型跑车。
看看今天还在烧钱的特斯拉就知道,艾伯哈德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
刚好,到处找投资的艾伯哈德碰到了马斯克,后者那时刚刚卖掉paypal,手里握着巨款正不知道怎么花。
一听说要研究电动汽车,马斯克两眼放光:这尼玛不就是最好的清洁能源应用么?
二话不说,给特斯拉投了750万美元。
靠着这笔投资,马斯克当上了特斯拉董事长并拥有公司所有事务的最终决定权,而艾伯哈德作为特斯拉之父出任公司CEO。
有钱好办事。
2006年,艾伯哈德选择了莲花汽车的Elise为基础开发一款高端电动汽车Roadster,并宣称于2008年2月,交付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
发布会上,艾伯哈德侃侃而谈,风光无限。
特斯拉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各家媒体全都对特斯拉Roadster给予极高的评价。
一时间,Roadster成了媒体的宠儿,艾伯哈德频繁露面。
2007年,艾伯哈德还成为《财富》杂志年度创新人物的第24位。
俗话说得好,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
扒到这里,小8已经汗涔涔,艾兄,你是真不了解你这位合作伙伴老马啊。
像马斯克这样的控制狂,怎么能忍受作为董事长的自己不是特斯拉的真正领导者?
所以,一场夺权的战争开始了。
马斯克以董事长开始在各个方面施压艾伯哈德,其中包括车辆设计超过预算、设计拖延等等。
想想也知道,艾伯哈德这样一个一路走的比较顺利,把汽车和爱情当做自己人生两大梦想的人,是很难斗得过马斯克这样一个从小从南非移居到加拿大、又一路拼搏挤入美国甚至硅谷的牛B贩子。
很快,2008年1月,就在第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正式交付之前,董事会决定解雇艾伯哈德,原因当时并未公布。
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由德罗里担任公司CEO。
随后马斯克接手了特斯拉。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2009年6月,马丁·艾伯哈德控告马斯克,在一份诉状中详述了当年马斯克将他逐出公司的经历。
艾伯哈德指控马斯克诽谤并违约,还拆穿了马斯克的谎言,大意是:不要脸!
特斯拉是哥一手创立的,那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整天吹嘘你对公司创立有多么多么大的作用,呸!
而一向火爆的马斯克则这回比较温和,只写了一篇博客回应,里面罗列了艾伯哈德的缺点,并对艾伯哈德声称自己不是特斯拉的创始人深表不满。
本以为两人会接着再撕。
然而不久后,两人达成和解,约定不再诋毁对方。
时至今日,两人仍在私下互相蔑视,艾伯哈德持有的特斯拉股票现在已经非常值钱。
但他仍开着那辆Roadster,而他老婆据说开着一辆Model S。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商场就是这样残酷,撕逼就是这样难堪。
面对曾经一起创业的伙伴,同甘共苦之后,就只能是同床异梦和同室操戈了么?
也许这也是一种宿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趣硅谷,图文版在这里↓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4NTI3NDkyNw==&mid=2247484684&idx=1&sn=a1502e1899f8c7c76fa5ffbd7e3ac6ba&chksm=ebefe34cdc986a5a3a4d6b5fff2a51de1c7bc01ad709452133594f2365db5e7fb16eea16de4a#rd创业有时就像取经,步步是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它又不像取经,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你就一定能见到真佛。
更何况像Pied Piper这样刚刚成立的公司,不弄得焦头烂额,怎么对得起神剧的担当?
所以,本集就给Richard设置了第一个大坑——Pied Piper 的版权名之争。
因为Peter Gregory 的支票是付给Pied Piper 公司而不是给个人的,所以Richard无法兑换。
而Pied Piper这个名字已经被加州一家洒水车公司注册。
这件事,Richard打死都不敢跟Peter Gregory说,因为他知道说的后果是神马。
无奈之下,Richard只能跑去求洒水车公司老板把名字卖给他。
一番恳谈,老板愿意以一千美元的价格成交。
Gavin提前打出了Nucleus的广告,Richard和小伙伴们意识到只要Hooli的Nucleus先上市,他们再无机会。
而Erlich为了打击Gavin,在网上发布挑战贴。
恰巧又被Pied Piper洒水公司的老板看到。
老头怒气冲冲地给Richard打电话,说Richard是个有钱的骗子,并把Pied Piper的版权提高到25万美元。
Richard沮丧极了。
小伙伴们看到这一切,准备另起炉灶想一个公司名。
一边,Jared、Dinesh和Gilfoyle一起用造词的方法在、生搬硬套。
显然,这招行不通。
另一边,Erlich带着一包迷幻剂开车出发,准备找个没人的地方运功想个碉堡的公司名。
结果刚上路就遭遇大堵车。
所以,他在加油站的公厕里待了一晚。
洒水车公司老板找到Richard,看着住在极客旅馆中的小伙子们,想到了曾经在车库里创业的自己,还是决定以一千美元的价格把Pied Piper的版权卖给Richard到此,Pied Piper的版权之争结束。
可Richard的麻烦还没结束,因为公路休息站工作人员给他打电话,说Erlich不光在公厕里待了一晚,还用屎在墙上写下了Richard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并且坑爹地带回一个孩子,说是自己的转世。
当然,本集的梗不止这一个。
穿插在整部《硅谷》中的一个大梗就是种族问题,在本集里也被提及。
来自巴基斯坦的Dinesh被问了14次基地组织问题,花了5年才成为美国公民。
而身为加拿大白人的Gilfoyle只用了几分钟就办妥了移民手续。
跪求注资的人急得屁股都快着火了,身为投资人的Peter Gregory 根本不搭这茬,一心一意研究起汉堡王面包上的的芝麻,并由此延伸到蝗虫的灾害问题。
随后发现印度尼西亚的芝麻期货价格非常低,立刻买进。
接下来才想起屋里还有两个快要发疯的创业者,然后慢悠悠地从未来预期赚到的6800万美元中预支1500万过桥贷款借给那两人。
投资人的思考方式果然与众不同,能傲慢成这样小8也是跪了。
还有硅谷全民创业的泡沫。
去超市买鸡尾酒器的Richard碰到了这个喋喋不休的店员,当知道Richard就是Pied Piper那个Richard的时候,很显然,他燃了。
Richard的午餐到了,却因为买了鸡尾酒器没钱付外卖而不得不返回超市退货,却正好碰到这哥们拿着老妈抵押房产的资金支持,正打算辞职回家创业。
听说Richard要退货的原因,这哥们顿时变脸了。
当然还有瞎胡闹的给公司起名的种种做法。
比如Jared反复尝试的造词法,这也是硅谷许多公司用过的一招。
还有Erlich吃迷幻剂希望得到灵感的疯狂举动。
这些并不是编剧的刻意夸张,在硅谷里,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其实就是一拍脑门的结果。
小8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这些名字背后的黑历史。
首先就是培养了一代人对科技产品审美能力的苹果。
关于公司名的问题,其实早年在采访中,就有很多人问过乔帮主,他是这么解释的:公司一开始公开征集公司名称,有人推荐了“矩阵电子”之类的名字。
但是“苹果电脑”最终在待选名称中脱颖而出,公司内部有了这样的共识:在征集截止日期前,如果没有其他更好的建议,“苹果电脑”这个名字将成为正式名称。
可是,为毛是苹果呢?
乔帮主说: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喜欢苹果,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电话簿里面苹果(Apple)排在雅达利(Atari)之前。
大家都知道乔帮主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游戏公司雅达利(Atari),照乔帮主的脾气,选苹果这个名字也不足为奇。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乔帮主在创立苹果的时候就想到了苹果树下的牛顿,所以最初的苹果商标就是“牛顿在苹果树下”。
Spotify这个名字就比较有趣了,虽然是在瑞典起家,但是Spotify在瑞典语里没有任何意思,但不知道为毛Google翻译竟把它归类为瑞典语,有懂瑞典语的小伙伴可以帮着解解惑。
关于Spotify名字的来源,小8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某天创始人DanielEk和MartinLorentzon坐在一起纠结公司的名字。
突然有个提议里的某个单词被误听成了“Spotify”,偏巧这个名字叫他们大为心动。
俩人于是Google了一下,发现没有搜索结果,域名也没人注册,于是先下手为强,Spotify就此诞生。
公司默默无闻的时候,没人关心它。
但是一旦发展起来,什么边角料的八卦新闻都会为人津津乐道。
随着Spotify日益普及,公司也就越来越觉得需要给“Spotify”编一个像样点的出处。
Ek写道:“要承认名字是这么来的真不是一点半点的囧,于是我们编瞎话说Spotify来自SPOT(发现)和IDENTIFY(辨认)。
”666666这个名字的来源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了:Google是对Googol这个单词有意的错拼。
那Googol又是神马意思捏?
学过高数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它代表的是10的100次方或者说是1后面跟着100个零。
为毛要用这个巨大无比的自然数当公司名呢?
因为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想要传达一个感觉:他们可以提供庞大的数据。
公司先是于1997年9月注册了Google的域名,1998年9月,正式创立公司。
其实,谷歌搜索引擎最初还有个辣眼睛的名字,叫“BackRub”(背部按摩)。
这名字简直不能忍!
你能想象小8第一次跟相亲对象约会的时候,突然需要查下地图,然后抬起头来说了一句“LetmejustBackRubthatforyou(让我为你按摩下吧)”。
估计立刻得挨大嘴巴子。
因为用了个自然数当公司名。
2004年,数学家EdwardKasner起诉Google,他1940年出版的《数学与幻想》一书使Googol一词为人所熟知,因此控诉Google侵犯命名权。
然后呢?
数学家显然是败诉了,不然我们今天也看不到Google了。
看过《社交网络》的小伙伴都知道,Facebook最初是作为美国一些大学的学生花名册,用来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周围的同学。
之所以叫“脸书”,是因为在一次约会中,扎克伯格被女方鄙视了,他一怒之下侵入了学校的一个数据库,把学生的照片放在自己设计的网站上,让大家在一堆照片中选出“最辣”的那个,而且根据投票结果列出了排行榜。
这是赤裸裸的看脸啊,怪不得叫“脸书”。
话说这个网站一下子吸引了一大票学生光顾,然后哈佛的服务器被爆灌。
学校一看,这还得了,赶紧把网站关了。
这件事让扎克伯格下定了创业决心。
不久后,他就和室友一起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平台的网站,命名为 theFacebook。
2004年1月,扎克伯格向域名公司Register.com支付了35美元,注册了theFacebook.com一年的域名使用权。
2月4日下午,他在宿舍点击了自己在Manage.com的帐户链接,Facebook从此启动。
接下来是最近刚被卖掉的Twitter。
其实Twitter一开始叫做twttr,灵感来自于Flickr。
创始人杰克·多西和埃文·威廉姆斯的同事多姆·萨格拉说,一开始还有人力荐“FriendStalker”这个名字。
那么为什么选择了twttr呢?
杰克·多西在2009年接受《洛杉矶时报》采访时说:“我们列出了许多个可以使用的名字,最后想到了‘twitch’,它的意思是“抽搐”,非常像手机震动时在桌上慢慢移动的感觉。
但是twitch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名称,它没有画面感。
所以我们翻阅字典,寻找意思相近的单词,最终找到了‘twitter’,它简直太完美了!
Twitter意思是信息的短暂爆发,以及小鸟啾啾的鸣叫,这正是我们的产品想要传达的理念。
”虽说名字不可以乱取,但看看这些大名鼎鼎的互联网公司,不光要乱取,接下来还得想一堆合理的说辞来把自己当初的荒诞合理化,也是不容易啊。
更多科技类美剧背后故事,请扫二维码关注趣硅谷
HBO,连续5季9分以上,硅谷,创业,IT,这些标签都足以吸引我在难得周末选择这部美剧。
整季看完,打算继续看下去。
作为一部喜剧,非技术人员不是所有笑点都能get。
剧情方面,虽然明知道结局是Richard的PP公司会越来越大,主角们排除万难成就伟大公司,但还是很期待硅谷每天都在发生的这种奇迹具体细节。
最后一集当然是个小高潮,“论十分钟给4000个观众撸G的可能性”,认真测算这个论题的几个主角,把我笑惨。
谷歌,苹果,脸书,推特……这些知名的公司皆聚集在硅谷。
为什么硅谷能创造那么多奇迹?
为什么那么多科技公司聚集在这里,充分创造,改变世界?
大量竞争,大量资金汇入此处,大量创业idea分享会,大量观点分享与碰撞,大量风投寻找值得投资的创业团队,大量年轻公司死去,最后只有少量公司能够孵化出来走到消费者面前,更少量的公司能够找到可预期时间内稳定的盈利模式。
这一切,残酷而又充满戏剧性。
最后,如果你对科技公司创业故事感兴趣,那你应该看看这部美剧;如果你对硅谷投资人的“爱恨情仇”YY感兴趣,那你应该看看这部美剧;如果你对科技宅男奇妙脑回路感兴趣,那你应该看看这部美剧;如果你对硅谷感兴趣,你一定要看看这部美剧。
一只脚内一只脚外混了一年多的所谓加州创业圈,再看这部剧的时候,有些点特别能够get到。
S01E01开场不久,收到业界大牛千万美金收购offer的男主,直接身体不适跑去看医生,说了一大车废话之后,医生向他pitch了自己发明的的医疗小配件产品,让男主投资。
在硅谷的每个人不是在创业,就是在准备创业的路上。
我们公司呆了一年多的孵化器,参加了几场startup竞赛,尽管不是在硅谷,也已经非常审美疲劳。
创业公司的ppt,基本两种风格,一种是纯理工科,不加修饰,完全无美工、无设计,简单粗暴。
另一种则是当年airbnb模版的徒子徒孙,描述某个行业如何如何存在问题,现有公司和产品如何如何不好,市场潜力如何如何巨大,然后话锋一转,自己公司的solution如何如何改变格局、完美无缺、一劳永逸,用剧里的话来说,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最后各种畅想未来,钵满盆满。
看多了各种pitch各种ppt,要在如山如海的大忽悠小忽悠里面,火眼金睛地选出真正的潜力股,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而且,成功这码事,也不是靠足够的、可以量化的input,就可以得到有所保证的outcome。
好点子、牛人、执行力、资源、人脉,加在一起,也敌不过时运和巧合。
成功是个玄学。
突然之间某一天被两家公司看中,被巨额支票砸到脑袋,这个事情的确在上演,轮不轮得到自己,就另说了。
S01E02第一次面谈投资人被训斥了一顿,什么都不懂的男主回家在wiki上查阅啥叫做“business plan”,简直是要把我笑死,这一幕实在太真实。
作为主要由商科人创办的俺们公司,啥都没有的时候,business plan就有了。
然而,随着网站上线,正儿八经开始服务用户,其它东西也要慢慢凑出来。
于是,每天都在各种wiki谷歌,terms of use啥的都是我们自己东拼西凑,在各竞争对手和相似公司的网页上抓取再加工。
刚起步的公司,所有的东西都是卷起袖子自己干。
直到后来拿了投资,才把我们的各种文件发给律师正式地修改。
由于我们是B2C的“零售”行业,隔三差五会收到各种用户投诉、威胁、警告要发律师函,以及收过真正的律师函一次。
我们几个都不是法律出身的臭皮匠,凑在一起各种想对策。
三不五时我们自己也要发信警告违规的客户。
再加上各种内部的流程守则、记录报备,都是慢慢摸索,从draft到润色到改版到升级,实在踢到铁板的时候才会求助律师。
很多legal网站有off the shelf的产品可以使用,想想律师大人们的报价,大部分时候还是得硬着头皮自己上。
S01E03公司起名,也是一个玄学。
剧里面他们的名字被其他公司注册了,这个事情简直也是一定的。
凡是比较短的单词,或是匹配顺口的两个单词,能想到的,域名都已经被注册了。
我们当时也像是剧里一样,一堆人坐着brainstorm,把公司产品的关键词找出来,然后找一堆近义词,翻来覆去组合、衍生、变花样,一边立马查看这个词的域名还在不在,卖多少钱,trademark有没有被注册。
讨论来讨论去都没有结果。
某一天,日常洗澡吃饭喝咖啡拉屎看电视各种routine间隙,突然,一个词就在我脑袋里冒出来。
最后成了我们公司现在的名字。
不说惊艳,但挺到位,好念,也好记,算是75分吧。
这个事情我还挺自豪的,公司名字是我起的~还有一个镜头是,他们刚刚确认拿到投资,就已经找了个intern过来压榨,在帮aviato男洗车。
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也是压榨intern大户。
洗车这种毫无价值的事情肯定是不会啦,但找intern写文章,social media发帖子,是大部分startup的必经之路。
我们孵化器的邻座公司,眼红我们和大学老师的关系好,三天两头招来实习生帮我们免费干活,于是也跑去大学拉了几个码农过来。
干了没多久,发现大学生们实在是责任心有限,又纷纷地辞退了。
创业公司需要免费劳动力,实习生需要工作经验堆积简历,但这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往往并不那么契合。
没有现成的公司架构和培训机制,甚至没有人带,实习生们通常要自己主动“找事干”,主动把一个简单任务分拆演化成一个完整、复杂、长远的project。
可惜,大部分实习生只想着在简历上添一笔,真正做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心态,渐渐也就和公司一拍两散,各走各路了。
我自己进公司的时候顶着marketing的头衔,事实上什么都干,客服,运营,数据,等等,会的不会的,都靠自己上手。
这也正是创业的乐趣所在。
干多了,上瘾。
我已经觉得我再也回不去朝九晚五的坐班工作了。
测试不足通宵赶的版本、演讲人的突然更换、Richard的口拙、3D视频文件的软肋、展示最后时限程序突然的卡顿、超理论值的压缩率,这些一波三折的剧情元素如超能力一般把观众完全代入。
你会跟着置疑,随之担心继续被轻视。
情绪带起来了,观众就像主角一样期待被认可。
认可感要有人认才可以,而主角正好拥有一个最大的平台呈现自己:场景里面角色杂陈,女主,竞争对手,背叛的成员,队友,主持评审,酱油观众,投资方,这么多角色,每个角色心态都不一样。
简洁平均的镜头交错中,众人细腻的表情动作,把从怀疑到认可的整个过程表现得尤其出彩。
漏了一点,置疑的人还有主角自己:要知道程序没跑通前程序员是不会随便认可自己的。
又漏了一点,置疑的人还有我们观众:感觉上是要知道结局了,却又一次次地被剧情把情绪拐走。
有时候你不知道程序员的世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为了一个简单的输出结果激动不已。
看了该剧,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非程序员观众也会为最后的“5.2”而动心。
只是看了个数值,就这么激动:恭喜你进入了程序员的世界。
//---// 一个看了几遍结局,// 每次看到"VALIDATE SCORE 5.2"那就泪奔的程序员留。
//---
1. 我从台词里揪出一些句子,自己翻译成中文,然后从句子里揪出一些知识点记了一些学习笔记。
如果你碰巧也感兴趣,可以看着玩玩。
欢迎疑义相与析~ 2. 夸得越多,更新越勤~我在 GitHub 持续更新「看《硅谷》学英语」系列,我想要你的小星星🌟。
「小青学英语」GitHub 链接:https://github.com/inklings42/xqxyySilicon Valley S01E01 Part 11. 那些家伙制造了一个平庸的软件,(当时想着)也许有一天会有价值,结果现在他们住在这(么好的一)个地方。
Those guys build a mediocre piece of software, that might be worth something someday, and now they live here.@青:电视剧第一集开场,主角哥儿几个去参加一个别人的庆功派对,又嫉妒又不屑。
“Mediocre”这个形容词源自拉丁语,medi 是半,ocre 是山,合起来是半山腰,意思就是不顶尖、不咋地。
请注意“mediocre”这个词结尾的发音,是/kər/,而不是/krə/。
@青:高亮处,请注意量词,应该是“a piece of software”,而不是“a software”。
另外请注意形容词插入的位置,比较地道的说法是“a good/mediocre piece of software”,而不是按照中文对应的“a piece of mediocre software”。
2. 因为这就是谷歌以超过2亿美元收购你的公司时的样子。
Because this is what it looks like when Google acquires your company for over 200 million dollars.@青:Acquire 这个动词,是我们熟悉的 buy 的正式形式。
公司“并购”(M&A),是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其中 acquisition 就是 acquire 的名词形式。
请注意,后接价格时,用的介词是 for 。
3. 在这个派对上走来走去的人们,净资产总共加起来有400亿美元。
Ok, there's 40 billion dollars of net worth, walking around this party.@青:“Net worth”说的是个人资产净值,也就是俗称的“身价”。
你的净资产等于你的资产值减去你的负债。
你的净重(net weight)就是你的重量减去你衣服的重量。
4. 你们住在我的孵化器里,你们就得出去交际。
You guys live in my incubator, you've got to network.@青:孵化器(incubator)/ˈɪŋkjəˌbeɪtɚ/原本指的是人工孵蛋的机器,也指医院为早产、病弱的新生婴儿准备的医疗设备,在商业语境中指的是为初创的小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的“创业中心”。
Incubate 来自拉丁语,in 表示“上面”,cubate 表示“躺着”,鸡蛋、宝宝、创业者躺在上面。
@青:Network 作为动词,表示出去交际,建立自己或者公司的关系网络。
作为名词,常见的例子有“社交网络服务”(SNS),全称 social network services,包括我们平时用的微信、微博等等。
@青:有朋友问,这句话里的 network 能不能换成 social,我们平时不是爱说“我要出去 social”吗?
其实把 social 当动词用,是中国人的习惯,地道的说法是 socialize。
比如,这人好像成天到处社交(He seems to spend all his time socializing.)。
5. 是的,我们正在颠覆数字媒体。
And yes, we're disrupting digital media.@青:这里说的颠覆(disrupt),原来的意思是彻底摧毁一个东西;现在如果说一个技术是“disruptive technology”,意思是它非常有创意,它的横空出世能改变整个领域的局面。
6. 那又怎么样?
网站已经能用了,我正在重新设计压缩方式。
它只需要用户就好了。
What about it? The website’s up and running, I'm just redesigning the compression. It just needs users.@青:有朋友问,这里的 What about it 能不能换成 So what。
这样换不影响意思传达。
不过这里有一点点微妙之处。
根据我自己的语感,So what 一般带有更多“我不服你,你别管我”的情绪。
这里的上下文是,Richard 住在 Erlich 的孵化器里,有求于他,再加上 Richard 本身性格是人畜无害、平静温和的人,所以用 what about it 更符合语境。
@青:朋友问到 users 能不能换成 visitors 或者 consumers。
这样换不影响意思传达。
不过,user 的使用范围比 visitor 更广一些,Richard 研发的是一个软件算法,网站只是它的一个入口,他更在意的有没有人来用这个算法,而不是访问这个网站;如果他做的是一个门户网站,或者是一个博客,可能用 visitor 更恰当;如果是市场部在讨论,用 consumer(消费者)更多,而研发部用 users 更多。
下载为 PDF:GitHub 下载链接备用链接 提取码: cyd1在 GitBook 阅读更多7. 理查德,当你给我宣传Pied Piper 的时候,你说它会是“音乐领域的谷歌”,这说法好极了。
Now, Richard, when you pitched me Pied Piper you said it was gonna be, "the Google of music, which is a really rad way to pitch something.@青:“Pitch”这里作为动词,意思是 Richard 向 Erlich 介绍他开发的软件,争取得到 Erlich 的支持。
这个词的意思可以是“竞标”,向客户或者领导宣传自己的作品或者方案,争取得到某个机会。
@青:“Rad”是美国俚语。
8. 听着,等它火了,一旦它达到临界用户量,Pied Piper 将能够搜索全世界的录制音乐,以找出是否有(和你的创作的音乐)匹配的曲子,看看你是否侵犯了任何人的版权。
Look, when it blows up, and it will, once it reaches a critical mass of users, Pied Piper will be able to search the whole world of recorded music to find out if there's a match to see if you're infringing on any copyrighted material.9. 你给我听着,Richard,你要想住在这里,你就不能让我失望。
我的孵化器可不养闲人,好吧?
要么滚,要么他妈的做点有前途的事。
Now, look, Richard, if you want to live here, you've got to deliver. I can't have dead weight at my incubator, ok? Either that, or show some promise for fuck's sake.@青:“Deliver”这里作为不及物动词,也就是后面不接任何名词的动词,意思是“履行承诺、不负所望”。
Deliver 作为及物动词的用法更常见一些,比如送快递(deliver a package),或者发表演讲(deliver a speech),还有给人接生孩子(deliver a baby)。
名词 delivery,常见比如快递小哥(delivery guy)。
@青:“Dead weight”字面意思就是“死沉、自己又不会动的东西”,比喻吃闲饭的人。
“Show some promise”,就是显得有希望、有前途。
Promise 我们更熟悉的意思是承诺,不过这里意思是前途,比如有前途的年轻作家(a young writer of promise)。
10. Richard,你得接地气啊。
Richard, you need to get in touch with humanity.@青:字面意思是接触人类。
11. 我是说,乔布斯是个装腔作势的人。
甚至代码都不是他写的。
他确实知道如何包装这些想法,但正是沃兹尼亚克才……I mean, Jobs was a poser. He didn't even write code. He knew how to package the ideas, but it was Wozniak that...@青:“Poser”动词形式是 pose,比如自拍的时候摆姿势(pose for a selfie)。
如果翻译得脏点儿,poser 大概就是“装逼犯”?
@青:“Package”这里作为动词。
它作为名词更常见,就是指包装、包裹,比如,你希望快递公司把你的东西送到家门口(Please have the package delivered to my door.)。
@青:关于 package 延伸一下。
有时候店家会把几样东西组合打包销售,然后给一个“套餐价”(package price);而你的工资,加期权,加各种福利,总共加起来,也就是你公司给你的整个 package。
甚至如果你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对象,她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梦寐以求的,就可以说我女朋友要啥有啥(My new girlfriend is the whole package.)。
12. Hooli 是什么?
问得好。
Hooli 不仅仅是随随便便的又一家高科技公司。
What is Hooli? Excellent question. Hooli isn't just another high tech company.@青:意思就是,高科技公司层出不穷,大家见得多了,都腻了,但是我们公司跟他们可不一样,我们牛哇。
13. Hooli 的目标是创新技术,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改变我们目前所知的世界。
Hooli is about innovative technology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transforming the world as we know it.@青:你们公司是干嘛的呢,追求的是什么呢?
(What is your company about?)不仅是改变世界,还要把它变成咱们现在想都想不到的样子。
14. 我可不想一辈子给 Hoolie 公司卖命。
Uh, I just, I don't want to end up beinga Hooli lifer. You know, working here forever.15. 是啊,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公司工作,有行业顶级的高薪,还有成熟期权。
我完全明白你为什么不想那样。
Yeah, working for the most innovative company in the world, with top pay and vested stock options. I can totally see why you wouldn't want that.@青:还没上市的公司给员工公司的一些期权(stock options),等公司上市了,就可以以相对优惠的价格购买公司的股票。
不过,公司为了留住这些员工,会设置一个等待期,比如三年之后,你才能“行权”把期权换成股票。
而已经可以行权,却还没有行权的期权,就叫成熟期权(vested stock options)。
@青:“Vested”这个词,我们最常说的是“既得利益者”(someone with a vested interest in sth.),也就是在某件事里已经得了便宜的人。
下载为 PDF GitHub 下载链接备用链接 提取码: cyd1在 GitBook 阅读更多
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团队,不是那种it公司,就是5-6个人几条枪没日没夜搞开发,晚上干通宵,中午起来吃饭接着干,几个大老爷们饥渴了还会出去找小J,哈哈,码农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压力大,周围没女人,没事了也就是几个人一起出去看看电影,很屌丝也很快乐。
编剧很赞,编剧应该是干过程序的,因为很多都比较真实,比如主角开发出的东西,被别的码农拿去反编译,逆向了,哈哈,这种事情我也干过。。。
不过最后的所谓什么算法有点玄和俗了,也蛮精彩的。
自顶向下的设计,工程师肯定很熟悉这个了。
所以这个编剧不是码农也是工程师。
还有剧情里面对少年天才也是黑吧,其实我也不喜欢宣扬这种所谓的少年天才,太浅薄了,还有些所谓的黑客也不喜欢,现实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在于3万个小时。
剧中人物那个眼镜长头发长胡子男,眼神很像我们以前团队的主程。。。
hbo出品果断精品,就是太短,在我看来hbo本身就很geek,他的作品中很多黑暗面或者现实的东西会很直接不会刻意避讳,有极道的精神,这些也都是我比较追崇的,极道就像修罗,最终追求的还是爱。
怎么样给在场800个观众撸管最有效率?详情请看《硅谷黑历史》,一部相当具有潜力的极客剧,会一直追下去,可惜一季只有八集,一晚就给看穿了,非常非常不过瘾,强烈抗议!!
不是我的菜
最后一集太牛逼了!哈哈哈哈哈哈
就是不爽。你咬我啊。
前七集里主要角色没一个能萌的。最后一集拯救全剧观感。编剧是文科生吧。
硅谷的人有这么弱智?
可能是国内题材太少了,有点新鲜的就很爱惜。即便每集只有30分钟,我都觉得很多桥段是在注水,很多演员没有演技,讲Geek可以大爆炸,讲创业最好别那么Drama
前四集收获蛮大但后面内容有些无趣人物形象不合理有点脑残太刻板印象了
看了两次还是没坚持看完,get不到笑点,可能是不对我的胃口吧。
哈哈!全都是梗,哈哈哈哈哈哈哈…笑疯了
Monica 跟 Richard 的火花支撑着我看下去。
又一个技术宅的经典喜剧诞生,最后一集的JJ撸射理论到发散思维直接将这部新剧推向神坛!唯一的不爽是这里是HBO,意思是每一季只有几集,根本就过不了瘾。★★★★★
千万不要被这美剧骗了,硅谷男人才不是那样呢!走在硅谷马路上的男人啊,你随便撞一个,不是千万富翁,就是有人鱼线的~ (人鱼线+还相信爱情, seriously, what more do you want? )
剧情太熟悉(尤其是对已经看过社交网络十遍、创投报道一百篇+),每看一分钟都让我觉得在工作。
科技梗太难共鸣
弃
CS圈的故事总是笑料十足。/一般般。笑点有点做作。
没觉得有任何好看。。类似题材还不如直接看个《社交网络》。
芝麻期货再次映证“不可能挣认知以外的钱”,害
没有发现想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