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纯爱+电影。
如果是现实,男女主角多年后重逢,应该是这样。
男主角死了老爸后开车去女主角家的庄园,发现女的家产败尽,老公癌症,继子不孝,女主角满身赘肉,穿着邋遢,孩子在旁边疯跑,女主角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大幅度擦马厩。
看见男主人公,赶紧紧张的擦了下鼻涕,然后甩手给野孩子屁股一巴掌,再款款走向男主角。
男主角多年服役期间心情郁闷,个性冲动暴力,所以断了手指,满脸皱纹,啤酒肚,秃头。
或者另觅新欢,带着个辣妹来气女主角。
这就是现实与纯爱的区别呀。
PS,我在男主角初次去女主角家的庄园的时候,还窃以为男孩会站在大门前裹足不前,羞羞答答,非常自卑。
哎,谁让我最近看了《岁月神偷》。
没想到男主角这么大方,大条,大只佬。
果然是美国纯爱呀!
电影笔记喜欢都是相互试探的过程。
没有谁比谁付出的多或者谁比谁快一步。
不要怕失,本身没有得。
她对他说,那个宣称喜欢她的人,其实没有发现“I’m not his type”我本不合他的口味。
真正在意那个人的话,不要怕他看出你的意图。
找到别人的兴趣点,话题就会无限继续且完全不用自己掌控。
神秘不用刻意保持。
是感情让我们接近真实的自己。
恋爱确实是很快的事情。
如果不成,再长时间都不成。
过了某个时间点,就注定you are not the right type 两个星期足够成就一辈子相爱的基础。
Fight for what I want.分开一段时间,未尝不好。
让回忆沉淀。
没有邮局没有网络总有一种联系方式。
要等多久才能变 成熟 女人电影比音乐更能让人沉沦——理想至上一次次,思考方式被更美好的情节发展所左右。
一时间充满希望。
以为照着别人的路走就能走出像电影中主人公一样注定的快乐人生。
沉沦于不现实之中。
很多人都可能有她那样的优越感,只是缺少处事说话时的熟练和自信。
那种优越感或者就来源于成熟,成熟是一种磨练与积累。
让她驾驭一份感情的同时,又被对方所牵引;既处于一个很舒服的被照顾的女人角色,又能有足够的话语权把握感情的方向。
既能直率吐露不同想法,又不必担心直率引起的意料之外的后果。
毕竟,相爱的两个人是相似的。
感情中没有主动与被动。
完全的平衡,才是真正的相爱。
这种平衡的前提是相互喜欢。
唯独相互喜欢,才能达到这样的平衡。
依旧喜欢那样强壮的大男孩。
他有着她用手不能环抱的腰身,却能很自然地使她把手放在他的额头。
处于感情中的她自己,偶尔能有如小女孩般安然依偎的感觉,偶尔也能散发成熟气质,仅把他当个小男孩。
也许我真的不该太早放弃理想的恋爱。
曾经以为意识到女人该现实是件变成熟的事情。
现在才慢慢发掘。
逼迫成熟,是件提前衰老的事。
会来的总会来。
电影总是给人以理想,现实却总让人放弃很多,学会妥协。
很多没有看懂的情节譬如最后她给他信时打翻的那杯水。
以为水四溅,终无结局。
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好评那么少,还被贴上了,美国式,notebook式的标签,我后悔看了这部片子,不是说不好看,而是看完,被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落感扎到了。
从头到尾一滴眼泪都没让我掉下来,但有种深深的无力感萦绕在心头。
我想,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歇斯底里,没有绝对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现实,对待生活,亲人,爱情,我们都在不断地迎合现实,这正是我平日里的感性方式,他们传达心声表达情感的方式恰恰离我的心最近。
两个人在不同的地方看着同一个月亮,感触太深了。
那何止是难捱的等待?
等待二字又何止从嘴里说出来这么简单?
女孩一个人,一个人只抱着思念的爱情,终于在现实的冲击下支持不下去了,真的可以理解。
但她始终永远无法理解男孩为何不能陪在她身边。
男孩的那句“you can‘t understand”太真实,真实的有点刺痛了。。。
记得男孩那句决定要做一辈子军人。
我忽然对军人肃然起敬,他们也是人,却不是“正常的人”。
这是一部缓缓道来的残忍,一丝丝渗透内心的震撼。
happy ending 其实很牵强。
因为现实John 的一句goodbye 等于彻底的让两人故事成为过去。
有故事,就好。
何必费劲千辛万苦要在一起呢?
2012-03-11 3星一般般吧,不明白為什麼病了就要嫁給人" 不過男女主角都好喜歡 3年後今次再看,感受太不一樣了。
其實我原本就真的只是想下載來重看一下Channing Tatum的青春肉體,畢竟覺得他後來變胖了....也重看一下這對我滿喜歡的CP。
但意外的覺得比我第一次看好看多了。
高中看的第一次,還記得當時就一心想看兩人的各種甜蜜互動,還覺得那條父子線好多餘(以前比較腦殘) 而且那時侯也覺得阿曼達嫁人嫁得太奇怪了,但再看也懂了男配的那種無奈。
父子情真的太感人了,兩個都是不太表達感情那種人但最後也是大爆發。
我跟我爸其實也是醬,看的時侯我還給我爸發訊息真情表白了艾媽,真的珍惜眼前人啊。
從青少年演到長大,之前看總覺得好無聊但現在真的就都看懂了的感覺。
其实一直都不太敢看这部电影,因为有点相信一语成谶这件事情是真的会发生。
所以选择了自己一个人悄悄地看。
不知道为什么,在刚开始就觉得自己会喜欢它。
因为它具备了这样多我喜欢的因素:海滩边明晃晃的月光、月光下斑驳的树影、细碎的沙粒、女孩儿的碎花小布包、黑色钢笔的手写信件……也许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有一个好看的男主角,非常吸引我。
看的时候一直在猜测结局,当然,它绝对不会有一个韩式的结局:譬如说男生发现女生之所以和自己分手是患了绝症,或者因为自己的父亲告诉女生其实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因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对不起,我真的不爱你了,时间这样长,我们离得这样远,我等不了了。
第一次见面后,道再见时,John小心翼翼地问,我很快就能见到你了,是不是?
Savannah笑着说,I'll see you soon then.Savannah的假期结束了,John也要继续回部队了,面对着一年的分离,John安慰她说,I'll see you soon then.在往来的信件里,末尾的时候,他们说,I'll see you soon then.而,最后,John来到Savannah的家,这一顿晚餐吃得支离破碎,John说,我要回去了。
Savannah追到门口,依然微笑着说,I'll see you soon,John.他的嘴嗫嚅了几下。
她说,Say it back to me.终于,他说,goodbye,Savannah.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一边捶打着方向盘,一边泪如雨下。
其实我真的知道。
当他们在沙滩上牵手看月亮的时候,在小房间里咯咯地笑的时候,一边弹吉他一边唱歌的时候,她要他对她许诺的时候,在雨里第一次笨拙的亲吻的时候,我就知道,会有后来的一切。
当时多美好,结局就多残酷。
分手总是伤感的。
因为谁都想不明白,当时曾经那样相爱,怎么就舍得分开呢。
而追问总是枉然,所以,请记住我爱你的那个部分,删掉伤感的部分吧。
那年夏天的海知道答案,你吃饭时用过的那个小枝花朵的骨瓷盘子知道答案,我们的每一封信经过的分拣机知道答案,到今天抬头依然能望见的那一轮满月知道答案。
一部将人生、爱情演绎得如此动人的电影记住了里面两句台词,“我不能打电话给你,我会改变主意的。
”那是女主人公嫁给他人之后男主人公在五年之后与她见面之后她说的一句话。
随后她又说出了另外一句让人心动更让人心痛的话:“没有你,我每天都像在跑马拉松一样。
”不过,看莱斯•霍尔斯道姆导演的电影,最好的还是那部《狗脸的岁月》,觉得他的电影至今也没有超越这部作品,《分手信》如是。
由于本片的大肆宣传,小女在2009年就在我<2010年一定要看的电影>这个单子上写了大大的几个Dear John字眼. 昨天和我的姐妹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跑去看首映.但我现在觉得20美元的VIP票换来的是一部连我眼泪都无法坠落的经典式美商业片.是,的确,我没安好心,片子没出来前听说
当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我很迷茫的看着主角躺下了.因为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所以就是听朋友说是新电影.演爱情的.而且很纯爱,就赶紧拷贝过来,看了。
俩字:真替他们着急。。。。。
前半部分很美,很美,俩人很幸福.当幸福过后,他要去服役的时候,双塔塌陷. 而且场景一下让我想起了一首歌曲。
GREEN DAY 的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 ,这是因为最早就很喜欢这歌曲,这剧情跟这首歌的MV一样,也是因为战争那小伙子离开了那妞子。
去打仗了,也是受伤了,不同的是这上面的大帅哥只是身上多了两个洞,那个MV却一直在打仗。
没有后话。
扯远了,当看到中间的时候觉得这爷们把爱国的责任给体现了出来,当他看到周围所有爷们都要去为双塔死去的人报仇时,就纯爷们被搁置在一边了,最后他还是去了。
结果那女主人耐不住寂寞终于为了所谓的责任关心,把他甩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们都还喜欢对方。
就是不说。
这让我很纠结。
分手,冲动,直接把生命也不管了,硬着头上吧。
最后时刻还是想起自己的亲人了。
所以还是复活吧。
然后就复活了。
紧接着老爹终于也证明了还是自己亲。
他就回来了。
又很纠结的他们见面了,却都知道了之间终于隔着一条道德和自尊的界限了。
最终还是,我们会很快见面吧,再见吧//////最后爷们还是那么爷们,女孩也哭的很痛.但是还是没在一起.因为过去已经过去,肯定无法再找回.....N年后他们的镜头在街角相遇,都已经上年纪了,但是彼此的友谊长存吧,皆大欢喜。
不悲剧,真的不悲剧、、、、、、
美国大兵纯纯的爱情故事。
我比较喜欢原著,因为我喜欢原著中同样被深刻描绘的父子之情。
介于电影时间的限制,父子亲情表现得没有原著中动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爱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患有忧郁症的单亲父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抚养自己的孩子,儿子开始不能理解为什么父亲不能给他更正常更有温情的生活,当他在女友的指引下开始了解父亲已经不是不愿这样做,而是尽最大努力还是做不到时,他开始理解父亲正以其独特的方式爱着自己。
建议看了电影的去看看原著
原著要比电影细腻完整很多,电影则改掉了不少关键的地方。
毕竟一百分钟想要都交待清楚很难。
或许我们该苛刻点说是导演没能抓的住。
“分手信”其实就是这本小说的中文译名,还是很合主意的。
小说中沙文娜寄给约翰的那封信被团成球,但最后并没丢掉、烧掉。
约翰一直保存那一段段皱巴巴的文字。
原著中的沙文娜嫁给提姆并非突然,沙文娜也同时爱着提姆,只是没有像对约翰那样的电光火石罢了。
提姆是沙文娜的邻居,从小一起长大。
提姆一直是沙文娜的港湾,尤其在沙文娜几次情感上的低潮期更加明显。
(还有艾伦不是提姆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
沙文娜爱上提姆是在一次夺取了蒂姆父母生命的车祸之后。
就在沙文娜寄去那封分手信后几个月。
)如果主角是提姆的话,那故事就变成一个对女主角默默付出的邻家男孩,在长达十几年的执着后终于获收芳心,甚至得到了情敌的认同。
如此约翰就成为了沙文娜生命中一耀而逝的烟火,提姆才是那盏长明灯。
但主角是约翰,重点就变成了为真爱选择离开的真挚情感。
在小说中Nicholas Sparks(尼姑拉屎*星巴克)写到懂得离开才是真正的爱,并通过两个男人的放手来表达这个主体。
之前是提姆为了沙文娜的幸福甚至是撮合沙文娜与约翰,而后在自己身陷不治的时候恳求约翰与沙文娜继续下去。
约翰则是了解到沙文娜也爱着提姆,他不愿以一个不幸来促就与沙文娜感情的回拢。
在经历了这么多后,约翰不愿再看到沙文娜再次失去爱人,所以选择将父亲收藏的钱币全部卖掉以帮助提姆进行治疗。
这是约翰的放手。
提姆与约翰在关键时刻都是通过离开的方式来爱。
虽然有所牺牲,但是提姆的做法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约翰的离去则会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是对“离开才是真正的爱”这一主体的升华。
这使得小说想要表现的主体有了层次性。
电影中这些背景都一概不提显得主体较为单薄。
小说的结局是提姆的病得以痊愈。
沙文娜、提姆、艾伦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在一个明亮的夜晚,沙文娜走出屋檐的遮蔽。
她好象看到了什么,巡目片刻却一无所获,这安静的夜里干净的只有满月的光。
当沙文娜双臂环抱凝视着圆月,其实另一人在凝视着她。
-完-
博爱还是爱情。囧囧有神的剧情。
阿凡达后时代,一首淡雅的小诗
那女的就是得瑟!
B-O-R-I-N-G!!..
小说本来就那个样子了,电影也不能怎么样。情节根本不值四星,但是画面真的很美。
在我看来,这片的女主就是个二货,她当初完全可以在嫁给心上人的同时照顾生病的那家人,何必非瞒着爱人嫁给个得了癌症自己还不爱的挫男啊,难道这种剧情是为了表现女主善良到自我牺牲的如同圣母吗?完全无法认同,女主这样做其实是很自私的,完全没有顾忌到爱她的男主的心情啊,这种片子,莫名其妙。
我所行非我言,我所言非我想,不是我要欺骗,只因现实太多阻碍
越来越喜欢Amanda
那个爸爸让我哭 男人介意不等自己的女人 不过真爱终究不会介意
还是没搞懂两人分手原因,以及原著作者就是美国的琼瑶
虽然看过书了,但是电影看到最后还是哭的一塌糊涂QAQ
离开,才是真正的爱!原著小说更精彩
Dear John
分手信里,俩个礼拜换了八年,最后俩个人真的再度相逢了,却好像是事先约好一样,好像对对方说着:原来你也在这里,我想我最后找到你,你陪着我,我们总有一天会一直在一起。
因为父亲那段勉强三星吧...
我还喜欢乡村爱情故事。。。Nicholas Sparks的故事依旧是那么朴实。。。
没看懂 爱情片居然没看懂
父子情让人感动~
开场OS
Richard Jenkins加分. / 其实我特别喜欢看他们父子的戏,我在电影院哭的时候,眼泪都是为那老人流下的。John 第二次去从军的时候,最后和Savannah拥抱,虚镜头里是Mr. Tyree的背影。那时我多么希望John可以冲出去给他父亲一个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