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伯特·施文特克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汤姆·赞德,路易斯·霍夫曼,杰拉丁·卓别林,沃尔夫拉姆·科赫,莉莉丝·斯坦根博格,萨缪尔·芬齐,安德鲁·浩二,玛丽-露易丝·帕克,朱利安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简介:身为养子的尼禄厌倦他的导师赛内卡,并以背叛的罪名命令他自杀。赛内卡顺从了,但他的死亡却是非常缓慢的。详细 >
以最直给对方式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冲击,很荒诞,很戏剧,其他很难评价…
北影节4/5。对我个人来说实在不够好,内核略显单薄,形式也只带来了短暂的惊喜,剩下的都是毫无必要的冗长。人类世代确实如同戏剧,从罗马开始或许就没变过,比不知道自己是在扮演角色更可怕的,是深信了自己的演员身份是一种“使命难违”。
全程mansplaining真的太头疼了,配上不知道有没有必要(我觉得没必要)的血腥镜头和故弄玄虚的形式,看到一半就想离场…
台词
挺有趣的传记cult,有点啰嗦。
如同影片中塞涅卡为贵族们导演的剧目一般,《塞涅卡》本身也跳脱出严肃历史的叙写模式,成为荒原废土上的一出邪典舞台剧。简陋、荒诞的置景与浮夸但不失精巧的表演完美融合,见证塞涅卡的白袍逐渐沾染血污。在高谈阔论时,塞涅卡常自诩为塑造后世思维的明灯,而当奢靡散漫的聚会被皇帝下达的死谕打断后,他却在注定又漫长的赴死路上众叛亲离、丑态毕露。声名是塞涅卡的执念,于是,在言语终结之前,他无法获得死亡。
三星半多。塞涅卡让我想起房思琪的质问:“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他深入哲理、他娓娓道来,他雄辩滔滔,直到所有人都看到他看似无畏后的懦弱、怕死、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一部分不会被记载,只有他的语言被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成为文明的一部分并起着启发、指引后人的作用(片尾他被推土机埋葬,也许象征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终结)。这个思索让人发冷:我们接收的文明,有多少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也许应该重新审视文化,以及对个人而言,不强求扩大知识的领域,而是能够知道一点就做到一点,知行合一。
23年北影节看的第二部片子。舞台剧的表演风格和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手法结合的一部借表现人物来剖析人性的故事片,导演把几种不同视觉语境下的技法糅合在一起,挺有新意。另外,片子对人性复杂矛盾的多维性表达得很充分,有荒诞戏谑的寓言和冰冷残酷的现实,有古罗马的马赛克拼接和后现代的非线性解构,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出了喋喋不休的戏剧性。
一个bking的死亡之路 够讽刺够极致 就是太像舞台剧了
低成本无底线荒诞寓言
只能说,充满了形式感,画面一开始很有特色。但是台词太多很冗杂,不是讴歌也不是可惜罗马的艺术,不明觉厉
太颠了,却又很符合史实
lack of a consistency
地球是不是爆炸过一次。
5。尼禄大帝抄起电吉他那一刻就完蛋了。我觉得吧,时空交换这种手法里面最忌讳的就是强行堆现代符号,这里不光堆,甚至要给专门的单场,那就完全是形式贴脸了。它想要的太多,结果哪个都没走下去,比如这邪典风,却搭上了全近镜+破墙;再比如这奔着严肃文学去的台词量,搭的是极其草率的布景和倒闭游乐园淘来的道具水平,整个成了四不像的话剧。双自杀那场不错。
整整看了一个礼拜,看一段睡着一段😂看到最后我突然悟了,这分明有种佐杜洛夫斯基的邪魅啊
Modern bullshit. Romans have better taste.
在了解一下背景
拍的投机取巧 自以为有趣
借古讽今的感觉,有启发之处——尤其“拍cult片是为了揭露丑陋的人性还是就是喜欢血腥暴力画面本身”那段对戏剧作者的指控没想到是这么现代的表达旁白和主角的不间断的言说塞满了耳朵,有被难受到很喜欢最后结尾的信号塔和挖掘机出场的处理造型很有趣伤效做得好厉害,明知是假的,但是无法发现破绽,看着还是很不适哈哈哈哈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以最直给对方式带给观众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冲击,很荒诞,很戏剧,其他很难评价…
北影节4/5。对我个人来说实在不够好,内核略显单薄,形式也只带来了短暂的惊喜,剩下的都是毫无必要的冗长。人类世代确实如同戏剧,从罗马开始或许就没变过,比不知道自己是在扮演角色更可怕的,是深信了自己的演员身份是一种“使命难违”。
全程mansplaining真的太头疼了,配上不知道有没有必要(我觉得没必要)的血腥镜头和故弄玄虚的形式,看到一半就想离场…
台词
挺有趣的传记cult,有点啰嗦。
如同影片中塞涅卡为贵族们导演的剧目一般,《塞涅卡》本身也跳脱出严肃历史的叙写模式,成为荒原废土上的一出邪典舞台剧。简陋、荒诞的置景与浮夸但不失精巧的表演完美融合,见证塞涅卡的白袍逐渐沾染血污。在高谈阔论时,塞涅卡常自诩为塑造后世思维的明灯,而当奢靡散漫的聚会被皇帝下达的死谕打断后,他却在注定又漫长的赴死路上众叛亲离、丑态毕露。声名是塞涅卡的执念,于是,在言语终结之前,他无法获得死亡。
三星半多。塞涅卡让我想起房思琪的质问:“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他深入哲理、他娓娓道来,他雄辩滔滔,直到所有人都看到他看似无畏后的懦弱、怕死、说一套做一套。但是,这一部分不会被记载,只有他的语言被记录下来,流传后世,成为文明的一部分并起着启发、指引后人的作用(片尾他被推土机埋葬,也许象征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终结)。这个思索让人发冷:我们接收的文明,有多少是这样流传下来的?“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也许应该重新审视文化,以及对个人而言,不强求扩大知识的领域,而是能够知道一点就做到一点,知行合一。
23年北影节看的第二部片子。舞台剧的表演风格和纪录片情景再现的手法结合的一部借表现人物来剖析人性的故事片,导演把几种不同视觉语境下的技法糅合在一起,挺有新意。另外,片子对人性复杂矛盾的多维性表达得很充分,有荒诞戏谑的寓言和冰冷残酷的现实,有古罗马的马赛克拼接和后现代的非线性解构,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出了喋喋不休的戏剧性。
一个bking的死亡之路 够讽刺够极致 就是太像舞台剧了
低成本无底线荒诞寓言
只能说,充满了形式感,画面一开始很有特色。但是台词太多很冗杂,不是讴歌也不是可惜罗马的艺术,不明觉厉
太颠了,却又很符合史实
lack of a consistency
地球是不是爆炸过一次。
5。尼禄大帝抄起电吉他那一刻就完蛋了。我觉得吧,时空交换这种手法里面最忌讳的就是强行堆现代符号,这里不光堆,甚至要给专门的单场,那就完全是形式贴脸了。它想要的太多,结果哪个都没走下去,比如这邪典风,却搭上了全近镜+破墙;再比如这奔着严肃文学去的台词量,搭的是极其草率的布景和倒闭游乐园淘来的道具水平,整个成了四不像的话剧。双自杀那场不错。
整整看了一个礼拜,看一段睡着一段😂看到最后我突然悟了,这分明有种佐杜洛夫斯基的邪魅啊
Modern bullshit. Romans have better taste.
在了解一下背景
拍的投机取巧 自以为有趣
借古讽今的感觉,有启发之处——尤其“拍cult片是为了揭露丑陋的人性还是就是喜欢血腥暴力画面本身”那段对戏剧作者的指控没想到是这么现代的表达旁白和主角的不间断的言说塞满了耳朵,有被难受到很喜欢最后结尾的信号塔和挖掘机出场的处理造型很有趣伤效做得好厉害,明知是假的,但是无法发现破绽,看着还是很不适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