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吧,一般在学校谈的恋爱吧,都不太靠谱。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
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拍得实在是好,叶大鹰简直让人大喜过望,演得太好了。
郁闷的是,在当年的华语电影传媒奖上,《我的爸爸》拿下的唯一一个表演奖居然是那个看起来比张元还业余、长一张欠抽的脸的胡坤。
我要你人在,天天在,有你在这个家才像个家,你懂么?!
我始终记的徐静蕾高声喊着,声音依旧混沌,周围的一切因为摄像的效果黯淡无光,她的脸庞很难看到的露出复杂激烈的表情,她投入的表达着她的感情,这几乎是电影里唯一的一次。
一直以来她把她的全部情感那么深的埋藏起来,像是小孩子埋藏父母不允许把玩的玩具。
在这一刻,它终于曝光。
在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其实,她始终爱着。
对于情感的迷惑伴随着我看电影的整个过程。
中国人的爱似乎自古以来就是内敛而深沉的,不容易表露在外,也不愿。
爸爸,对小女孩是一个虚幻的词汇,父母离异之后,她就不曾见过爸爸。
她只是在某一些不经意的片刻看到那个男人,在她们背后看着,或者和妈妈简短的对话。
直到妈妈永远的离开。
生活把她推向了她的爸爸。
爸爸和妈妈是截然不同的人,爸爸放荡不羁,爸爸满不在乎,爸爸迷恋物质,爸爸贪恋生活。
父母的性格都沉淀在她的生命里,即便不愿,她还是一样的像母亲一样无望的追求着自己小小的幸福,安定的生活,简单的小家庭,她追求的是最最普通,最最单纯,最最平淡的,也是最最安全。
但事实却往往不能近随人愿。
母亲嫁给了她的爸爸,他们注定无望的相爱着,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爱着,他们注定不能满足彼此想要的,却又一生纠缠,他们真是的情感都推在舞台背后,退在生活的背后。
女孩和爸爸也是一样。
隐忍退让是女孩的全部。
爸爸进监狱后,她固执的坚持自己的生活,她只是想生活,生活却不愿意给她那么多。
她以为可以安心的和一个不温不火的男人白头偕老,却还是逃不开被抛弃的命运,因为无爱,如同注定。
无爱的退一步迁就,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她只有她的爸爸,永远的在她的生命里。
即便是他瘫痪了痴呆了,她无法感知到他,她还是不能离开他。
他们不自知的爱着,从女孩唯一一次真情的流露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觉到这一点,但是这毕竟只是一次真情流露,在生活的大部分中,他们只是彼此伤害又彼此倚赖着。
这是一部很沉重得电影。
或许因为可以从中看到我的生活,总觉得生活就是沉重的。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灰色当中,一如北京胡同里绵长绵长的灰墙。
仿佛听到莫文蔚的声音,日子像是道灰墙,骂它也没有回响。
破败的阴暗的潮湿的凌乱的北京的平房,肮脏的胡同和面目不清的人群,是我们生活的底色。
在生命中,我们总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推到了生命的最前端,我们深切的爱着,自己却始终不明白。
生活一直在继续着。
在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在墓志铭上写下,我的一生,我都忘了。
如爸爸所说。
写于二零零五年
淡淡的电影并不一定是糟糕的电影。
最近喜欢上了这种平淡的、没有大的情节起伏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情节的电影。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又有了当初看《日出之前》的感觉。
电影在平淡中展开,在细节中感人。
音乐与剧情配合得相当融洽。
唯一感到不满足的是剧情的震撼力,特别是结尾部分过于程式化,收尾太快太简单,以至于前面许多细节所营造的氛围遭到破坏。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国产影片。
对于这部片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徐静蕾本人。
在很多朋友喜欢她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她有多特别。
如今想想这个女孩子挺不错的,挺不容易的。
可以在成名之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排自己的电影。
电影又是这么得踏实朴素。
一个活得稳稳当当的话题女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孩的一辈子。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爸爸, 跟每个爸爸一样,有着那么不平凡的爱。
简简单单,就是写写和爸爸的事儿,和爸爸的故事。
讲讲爸爸,讲讲他的爱。
让人看了真得很舒心的片子。
让人看了会想爸爸的片子。
我喜欢这样平凡质朴的片子。
我喜欢脚踏实地的女人。
片头,小鱼身边的男子抱着一个孩子,和她一起往墓地走去。
旁白说着小鱼的妈妈让她一定生个孩子来陪她,那么这个孩子,便说明,已经有人陪她了。
于是,我开始感到,隐隐约约的幸福。
故事讲得是本来单亲的小鱼在母亲意外身亡后回到的父亲身边,没什么戏剧性的故事,没有大的冲突。
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很老的歌词“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小鱼的父亲也许和许许多多望女成凤的父亲不一样,但又是一样的,他爱着自己的女儿,他把女儿当成手心里的宝,他的骄傲。
老多跟我说,如果他有我这么个女儿,肯定美坏了,才不着急把她嫁出去。
我当时觉得怎么可能,父母不都着急把我嫁出去吗。
可仔细想想,老爸从来没有说过。
他就是很乐意给我做饭吃,虽然弄得我不敢说什么好吃,他会天天做的。
他就是觉得我好,虽然他从来不说,但如果我问他,他肯定说我长得好看。
他就是觉得我聪明,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用教也那么出色。
我谈恋爱受了委屈,妈妈可能都会觉得恋爱都这样,但老爸不会,虽然他也不说,但他不高兴,他觉得他的宝贝女儿凭什么受人家的气。
我在家宅着没关系,我好吃懒做也没关系,我是他的女儿,他就是这么宝贝我。
和电影里那个老鱼一个样。
尽管老鱼是那么不靠谱的一个人,但作为爸爸,都是一个样。
如果我不是仔细想,我可能都想不到这些,平时里习以为常的优越感,是一些隐隐约约的幸福。
《我和爸爸》不一样的父女情。
爸爸永远是爸爸,亲人才知道亲人的好。
叶大鹰扮演的爸爸,看似个老混混,可是心里对女儿的爱是最柔软的一块。
父女像朋友式的相处,心里互相关心,但嘴上永远带着刺。
老爸看男人的眼光也很毒辣,那个学生时代的男盆友,酸文假醋,以为可以依靠,但是感情变了,人就是陌路。
一直以为,真正相濡以沫的夫妻很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子女的亲情往往是更血脉相连的。
那是一种血亲。
其实能够真正彼此依赖,相濡以沫的,才是亲人。
我和爸爸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徐。
应该不是太早。
起码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年代,我还豆丁一个,甚至不懂“爱”这个字到底怎么写。
所以纯粹是因为这部片是她第一部导演的片,才从骡子里拖出来。
电影海报也平淡得根本让人没感觉,没什么大红大紫,一点视觉冲击力都没有。
白色的底色,然后背着包的老徐和那个肥头大耳的爸爸。
跟浓墨重彩无关的电影,跟浓墨重彩无关的感情。
本来,我觉得,生活的色彩就是钝重的,让人看不出浓烈还是黯淡。
活下去,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容易的,无论是怎样的人。
就算小鱼在片子里说她爸爸,你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你老得意。
故事刚发生的时候小鱼还是个孩子,穿着土气的校服,站在窗台前的样子满好看。
然后老师告诉她,你母亲出事了。
于是她再次见过那个印象中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的父亲。
他站在那里,问小鱼有她母亲还有没有更新的衣服。
她回答没有。
那一定是一句很心安的回答。
有个人在旁边帮她,跟她血脉相连,他是她爸爸。
他坐在死去的以前的妻面前,帮她擦脸,要给她换衣服。
他看着亡妻擦干自己湿了的眼睛。
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好,于是只能在厨房里做饭,奇迹一样的味道不错。
看着女儿吃饭的样子笑得一脸荡漾的光头男人,有个更简单的名字叫父亲。
然后他锒铛入狱。
似乎因为开的酒吧里有小姐。
他出来的时候,女儿已经有了男朋友,生活看似平淡而安稳。
他坐在茶楼里问小鱼自己是不是胖了,紧接着就傻傻地在女儿说了一句不认他之后,把自己的眼睛抹了又抹,留下还是抹不干的痕迹。
孩子结婚,他在一边劝告那男的不行。
她一意孤行,于是他告诉女儿,在那边不行的时候,还有老爸撑着。
你就回我这边来,我养你。
父亲对女儿,大抵就是这样的情感。
不善于表达,但是一张嘴,就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他说那男的不行后来被现实证明了果然不行。
大了肚子的女儿从小男人那里回来,他面对自己的落魄,跑到阳台上哭。
想瞒住女儿却还是没瞒住。
于是跑去深夜里赌博,想让孩子以及自己的外孙女过上更轻松的日子。
结果反倒是他脑出血。
拖累了女儿和孩子。
小鱼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女儿,两面都可以用坚定来面对时,父亲去世。
她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看了之后,没哭也没笑。
这是个平淡的故事。
不张狂不恣意。
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词句不华丽的文章,之所以感染我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深情,已经不需要刻意的华丽,它贯彻在每个字里,直达内心,不需要经过另一层转手。
这电影把每个镜头都灌注了感情,像充沛的花朵的汁液,让人潸然泪下的。
父亲给孩子们的爱都是这样。
他是那么粗鲁而无条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即使那幸福跟孩子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他自然有着年轮赠送的智慧,可是他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硬,但是坚决。
然后在孩子们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们身旁。
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那份大爱,真的已经不需要言说。
联系在血脉中的,始终伴随着心脏跳动的爱。
带着一半相似的基因,反复提醒着坚定的真实。
长镜头用了很多次,反复追寻着老爸的身影。
最煽情的台词是,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似乎只有两个字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深情所有的爱。
如果说这爱还有什么理由的话,也就只剩下这个了:爸爸。
生活不是什么多棱镜、霓彩虹。
当小鱼在已经什么都不知道的老爸面前哭完,又继续端起那碗稀饭的时候,我终于被感动得淅沥哗啦。
虽然哭对于我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事。
其实这是个爱和成长的故事。
很简单。
很真实。
很让我喜欢。
《我和爸爸》。
电影中的叶大鹰从头到尾散发着一股王朔的气味。
我也不觉得自己熟悉王朔,但是王朔这种性格鲜明的人,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气味为中心的,所以,从电影开始的几个镜头里我就武断的把电影中的叶大鹰看做了现实中的王朔。
还不得不说一句,这是老徐的作品中我唯一喜欢的一部。
原因是,叶大鹰演的这个爸爸和我爸爸一个样子。
所以我可以负责的告诉没有女儿的爸爸,和不是爸爸女儿的儿子。
你们从一出生起,就错过了世界最浪漫的一种情感载体。
满满的,除了爱,再没有其他。
父女与母子之情其本质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母亲爱儿子的表现是占有,父亲爱女儿的表现是成全。
不举例子了,自己体会吧。
今年九月王朔女儿大婚,王朔没有出席。
我觉得并不是王朔另类,如果可以抛弃世俗礼节,在自己爱女出嫁这天,有多少父亲都会选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暗自神伤。
电影中几乎叶大鹰跟徐静蕾说的每一句话,我爸都跟我说过。
作为一个父亲,他们都为自己优秀的女儿骄傲,但是他们却不奢望女儿成功。
他们都愿意给自己的女儿做老妈子。
他们或许不爱他们的老婆,但是他们一定爱自己的女儿。
他们一定是女儿婚礼上,比前男友还伤心的男人。
一个女儿是给好男人的最好的奖赏。
不是因为女儿有多好,而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段父女之情,一个男人的一生才是骄傲的。
到现在越来越满足于小小的感动,也更容易被小小的事情感动,朋友发的一个朋友圈,甚至是一句话一个镜头。
以前不喜欢的枯燥没有波澜的东西也会静得下心来去看了,看完了还说真好看,甚至有点想哭。
《我和爸爸》
一个成熟的女儿和一个幼稚的爸爸之间的故事,影片里都在笑,但是我却笑不出来。
爸爸是个没有稳定工作的社会人,一个人生活,有一帮狐朋狗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女儿一直和妈妈一起生活,高三的时候,妈妈出意外离开了,女儿到这时才和爸爸一起生活,他们不熟,女儿也不喜欢这个爸爸。
爸爸知道自己抚养女儿的义务,也没有过多的语言,爸爸的生活不稳定,甚至女儿的姨也不同意女儿和爸爸一起生活。
妈妈走了,女儿到了爸爸家,是她和妈妈以前住的胡同附近,但是这么久她也不知道到底是哪条胡同。
爸爸和朋友一起开了店,他每天接女儿放学到店里吃饭,这是女儿不熟悉的地方,还有那些小时候认识但是已经忘记的人。
爸爸问女儿:“我死了,你会哭吗?
”女儿说:“不会。
”
爸爸总是表面一副不屑的样子,女儿也是不需要谁操心的样子,爸爸也会关心女儿谈恋爱的事情,只是不会过多的重复。
爸爸其实也会做饭,包饺子可好看了,只是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必要这么有仪式感,生活里也没有了烟火气。
爸爸被警察带走了,最后一秒女儿也没有承认这个是她的爸爸。
爸爸进监狱的那几年,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住在爸爸的家里。
女儿偶然在街头遇到了刚刚出狱的爸爸,女儿也没有主动上前打招呼。
爸爸出狱后,回到家里给女儿做顿饭,也是第一次见女儿的男朋友。
我也不知道这个女儿为何找一个这种男朋友,不说演员外貌,这个性格也是一言难尽。
爸爸说这个男人配不上女儿,女儿说结婚不是为了什么。
女儿怀孕以后不久和这个男人分开了,她回到爸爸的家里,晚上看到酒醉的爸爸。
爸爸并不觉得单身的妈妈有什么所谓,反倒是非常喜欢自己的外孙。
爸爸对照顾小孩细致入微,女儿也没有这么在乎。
孩子生病,爸爸也会难过,女儿似乎经历了这么多事以后似乎明白了爸爸柔情似水的一面。
女儿没有收入,爸爸和一帮朋友们赌博供他们生活。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爸爸和朋友被警察抓了,爸爸倒下了。
爸爸生病了,以前是爸爸照顾女儿,现在是女儿照顾爸爸,从之前冷淡的关系变成亲密的家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就是这样的,及时行乐,也要及时享天伦之乐。
今年到北京以后就很少离开这一小块地方了,今天终于进了城,挤了地铁,晚高峰的地铁。
去吃蟹的时候周围的人嘻嘻哈哈,戴着手套也搞得满脸都是油渍,这就是我喜欢的人间烟火气。
吃蟹一定要自己啃才有灵魂。
(获取资源关注公众号 打胡乱说怪 ID:dafuluansuo 欢迎交流!
)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也被认为是她的导演生涯中最棒的一部作品,后来她导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杜拉拉升职记》等都走向了商业化、爆米花化,而失去了她骨子里的倔强和纯真。
之前一直以为《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自传,毕竟是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有一种作者电影或独立电影的风采,也是徐静蕾非常个人化的一部影片。
但是查过徐静蕾的履历后发现,这个故事似乎与她的成长经历关系不大,应该只是写了一部表现自己亲情观念的电影。
众所周知,徐静蕾情史丰富,公开的恋人就有四个,而且都是行业内非常知名、有地位的大佬。
但是48岁的徐静蕾如今却还未婚,而且表示没有想过结婚要孩子,宁可冻卵也不想要步入婚姻的殿堂。
她这样的婚姻观与父亲的严苛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曾经也表示过这部电影是写给爸爸的,但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却和她的亲生父亲大相径庭。
索福克勒斯曾经表示,戏剧要写“人应该有的样子”,徐静蕾在这部电影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大概就是她理想中父亲的样子,以及她理想中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吧。
导演处女作一般都是最能表现导演风格和情绪的影片,带有导演的个人色彩最浓重,因为一般艺术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为依托的,是最有表达欲的阶段。
因此从《我和爸爸》中,也能看出徐静蕾的电影观和情感观。
一、 诗化、生活流的影像风格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徐静蕾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因此在《我和爸爸》中用了“自传”的方式,加入了大量以“我”为视角的旁白,表达小鱼的人生经历以及与父亲的情感链接。
影片首尾呼应,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在墓地,但是影片开头并没有交代他们在给谁上坟,而是以画外音切入,交代小鱼是跟母亲一起长大的,母亲让她以后一定要结婚生孩子,她现在回想起来理解了母亲,可能母亲是怕小鱼孤单。
这个旁白非常简洁,交代了小鱼的前史,也为后来她一直拼命想要结婚做了铺垫,同时也留下了悬念,影片叫《我和爸爸》,但是画外音却先提到了妈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后来的剧情中观众得知,小鱼的父母已经离婚了,并且小鱼的母亲也意外去世,她不得不跟从没有真正相处过的父亲在一起生活。
该片的镜头语言总是缓慢、平实和生活流的,很少有快速的剪接和镜头的切换,一般都是用固定镜头,或者缓慢的平摇、平移这样的镜头。
比如当小鱼的母亲去世,她坐着父亲的车,将头伸出窗外,看到母亲出事的地点,这时候镜头用非常缓慢的移动镜头,配合抒情的音乐,来表现小鱼此时迷茫、哀伤的情绪。
镜子也是电影中经常会用到的道具,一般镜子都会表现谎言,但是徐静蕾在影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单纯为了拓展画外空间。
北京老房子都是比较狭小的,父亲给小鱼收拾东西时小鱼就站在一边,如果从小鱼的角度过肩拍摄父亲则会显得整个画面特别局促,摄影机也不好摆位置。
从小鱼的另一边拍摄镜子中忙碌的父亲,则会显得整个画面特别宽敞、舒适。
二、充满压迫性的镜头语汇徐静蕾也很喜欢用俯拍的机位拍摄人物,比如父亲走过街道的时候以及小鱼在学校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都是用一个俯拍的机位来进行的。
结合小鱼用旁白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可能徐静蕾想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命运感,或者说是一种“既定事实”的感觉。
这是一件过去的事情,电影中的人物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现状,而徐静蕾只是将这件事情客观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已。
另外,徐静蕾也很喜欢用平视、压迫性的近景镜头来展现人物对话和矛盾冲突。
这样的镜头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鱼母亲死后,小鱼的小姨要让小鱼跟自己回家,而不跟混蛋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这时就是用近景、平拍的镜头来拍摄苏小明的,显得她特别严厉。
徐静蕾如此表现人物,可能也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她的镜头中,家人永远都是严肃、严厉以及与自己对立的。
小鱼长大后,第一次带着老公与父亲老于和他的情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亲看不上小鱼的老公,还说了一些将来他们会离婚的话,这激怒了小鱼的老公,饭桌上四个人开始吵了起来。
徐静蕾的镜头也是采用了近景,没有正反打表现人物关系,只是平拍每一个说话的人,显得这几个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也非常疏离。
这种压迫性是徐静蕾这部电影想要呈现出来的家庭关系,而到后来小鱼大着肚子回来,父亲开始变得慈善、和睦,替小鱼照顾孩子,这种压迫性的镜头就减少了。
镜头中父女俩常常同框出现,尤其是老于得了脑溢血之后,镜头也显得更加和谐了。
三、 徐静蕾的恋父情结其实从徐静蕾处过的这几位男友就能看出来,她有明显的恋父倾向,她的第一位男友王朔比她大了十几岁,不过后来她再找男朋友就都是同龄人了。
不过,王朔明显是对她影响很大的一位前男友。
《我和爸爸》里的老于是叶大鹰主演的,这个形象跟徐静蕾的亲生父亲相差很大,但是却很像王朔,就连性格也非常像。
王朔一直被称为是文学痞子,《我和爸爸》里的老于开酒吧、介绍卖淫的这种不靠谱形象也十分痞里痞气,但是又有一种责任心,文学造诣也很高。
他在和小鱼商议在小鱼母亲的墓碑上写什么的时候,竟然能够想出“回顾一生,什么都忘了”这样的金句,富有哲理色彩。
小鱼与老于的相处模式也非常像情侣,就连吵架都很像,她躺在床上,父亲就坐在旁边,按理说女儿十几岁了应该保持距离,但是两个人却毫不避讳。
女儿要嫁人,父亲没有理由地坚决反对,有一些像吃醋,但这是父亲面对女儿嫁人的正常反应。
后来老于为了给外孙女挣奶粉钱,去赌钱打牌,小鱼给他打了一天电话都没接,回来两个人便开始争吵,内容也像是老婆在跟老公吵架一样。
本来父女之间的关系就会存在微妙的状态,徐静蕾笔下的父女关系也很微妙,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徐静蕾对王朔的情愫,在拍摄《我和爸爸》的时候,两个人还处于恋爱期(两个人是2004年分手的,这部电影是2003年上映的)。
那么,徐静蕾将父亲的形象与王朔对冲,可能就是在表达她对王朔的情愫很可能是对父爱的转移。
结语《我和爸爸》是一部单纯叙述父子间情感的电影,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色调也从冷转为暖。
虽然二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却一直羁绊到父亲去世。
小鱼是很倔强的,这可能也是徐静蕾的真实性格。
小鱼为了躲避父亲和老公去了上海,并且放下狠话,说她和老公才是亲人,而不靠谱的父亲总是消失,根本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影片是非常质朴的,完全是生活流的表达,冲突也并非充满戏剧性的,而是生活琐事引发的矛盾。
影片最终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的奖项,后来又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上荣获最佳新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三项大奖,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细腻情感的传达戳中了观众的痛处,成为了21世纪初被商业片洗涤的华语电影中的一股清流。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2022.4.26小市民才吧家擦得跟狗舔式的那么亮呢如果你愿意就混一辈子200块钱一个月也饿不着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和女儿看的电影)
三十岁还演女高中生,真心接受无能。但叶大鹰演技真好,姜文、张亚东、张元等一帮客串是亮点。
想创造奇观,很可惜,奇观只是电影中的腕儿们
我痛恨成长,因为我无法拒绝,无法逃避,无法掌握
很多台词直戳泪腺。婚姻还是要听爸爸的吧。
陪老婆重看,觉得还挺好的。
爷爷是真爷爷,孙子是真孙子
6.5分吧。如果说是徐静蕾的处女座,应该已经是不错的片子了。文艺片拍得那么矫情,大概是女导演一贯的风格,而且徐静蕾的矫情,是跟谁说话都劲儿劲儿的,看上去都像谈恋爱,所以男人们才会喜欢吧。
我不得不说 老徐你很强大 就这部片而言
即使很不待见老徐,但我觉得这部片子还真是不错。
老徐演得还没叶大鹰好。
质量真不像03年的电影
很拧巴,这是表现恋父的片子么?
不错,比“来信”好太多了。上次听谁说女儿是父亲的情人,还挺靠谱。
拍电影这事儿,读电影学院硕士没用,多搞几个文青男朋友才是正经。这话送给赵薇。
片子其实还好,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就是一个个小细节打动着我。爸爸在喝醉酒后哭着打电话给女儿,老刘就是这样。
看似生活片,可处处在玩文艺了…这父女风情多,亲情少!要不是时不时爸,爸,爸的提醒,怎么看怎么像暧昧的关系。为片单看的,搞不懂怎么是姜文主要作品。。。
相比徐静蕾稍显水准的导演功力和她一如既往卓烂的演技,我还是更欣赏她的个性~~
做为演员与导演,徐静蕾的追求还是有区别的,影片虽简陋了点,还是有拍艺术片野心的。
再浑蛋的爸爸也是爸爸,道德底线低的人混得容易,不过老鱼对女儿很贴心,做饭一流,时刻为女儿着想,不管天上多少窟窿,他都一贯乐观,虽然自己的人生实乃败笔,但用诚意苦口婆心让女儿活得实在,有苦自己担,有泪自己咽,老徐将柔软的爱表现得很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