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喜剧,那么多人看出了励志的味道,还煞有介事的大谈感触。
我感觉他们不够成熟。
看电影不要抓细节不放,不要养成语文课做阅读理解的习惯,不要养成任何艺术品必有意义的观念。
这部电影就是轻喜剧,需要你从各种细节慢慢的体会。
每个点都会让你微微一笑而不是狂笑不止。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好处,而且这类电影对白居多,我通常更喜欢靠听的。
做其他事的时候无聊了 听一听电影,也是我的习惯之一。
在我听的众多电影中,这算一部。
5星推荐。
我听的电影都是5星推荐给大家。
其实没有几部:总统杀局,肖申克的救赎,好好先生,商海通牒,套利交易,早间主播,11罗汉,13罗汉,白日梦想家,超级魔术师,惊天魔盗团,破坏者,闻香识女人,高中校长阴谋事件,在云端,一点小信仰。
对白经典最重要。
基本就是这些,基本都看了几十遍,以后还会再看几百遍也不厌倦。
如果人可以不老,不死,那该多好!
可惜,那不可能。
所以,当人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过日子的日子,他看到的只是当下,却忘了前面还有那么远的路要走。
没有做好准备,到了那个时候,后悔又有什么用?
就好像我一个同事,当年死活不要小孩,因为要玩要high,而现在过了年纪,只能天天呆在家里,不想玩,也不想high,只想要是有个小孩该多好?!
只是,当初的时候,自己怎么就不明白呢?
能看清楚这些事情的人,我说都是有智慧的人。
这个世界,小聪明的人太多,大智慧的人太少。
所以,要对生活说yes,因为你不能拒绝衰老、死亡和疾病,所以我们要在一切都好的时候就开始准备。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村上春树的新作《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说他不是那么灵感型的作家,但是就像他的长跑一样,经过小心翼翼的计划和坚定不移的执行,结果坚持了几十年,也就有了大成就。
对比这本书和这部电影,我觉得其实告诉了我们生命中最大的秘密。
最后,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一句话:“生命不是彩排,一切都不能重来。
”
這讓我聯想到了「吸引力法則」,敢於對生活有所期待,敢於向自己挑戰,用一種正面、積極的態度,很自然的人生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也將讓你的生活大獲改善…可以這麼形容吧,當我們每個人剛出生,都還是一個小嬰兒的時候,對於這個世界都是好奇的,就像一個探索家一樣,什麼東西都想去摸摸看或者嚐嚐看,如果好的就哈哈笑,如果弄痛了自己就哇哇大哭,然而一切照舊,繼續探索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很open的狀態,然而隨著年紀的成長,卻越來越close了…如果你剛好也是像《Yes Man》一開場的金凱瑞,或許也應該試著open mind一點,在合理可控制的風險範圍內多做些挑戰與嘗試,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采…
城市道路两旁高高电线杆上架起的是一条条电线,还是乐谱?
上面站着的是小鸟,还是一个个蹦跳的小音符?
世界是个游乐场,或许不是出于所有人的本意,却真的是有些人心中的另一种“真实”。
我喜欢好好先生里的很多台词。
其中一句最是感动,在大剧院里艾尔森对卡尔说,“世界是个游乐场,当你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你就知道,结果在慢慢长大的路上,所有人的忘记了。
”听到这句话,当时眼睛立刻就酸了。
因为这几个字和两年前,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报广标题一模一样。
那时的我真的希望城市中能有一个地方就像是欢乐的游乐场,人们一到那里心中就开满了爆米花。
所以偌大体量并且很有雄心壮志的一个项目,并我定义成了城市游乐场,名字也是小孩子向往的喜悦“九月摩天轮”。
所有标题,除了“世界是个游乐场”,就是“心中开满了爆米花”,要么“吃光世界的棉花糖”。
结果的失败可想而知,提案现场,只有我一个人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与欢乐中……转眼两个365天过去,突然听到这句台词,真的掀开心中很多故事。
这么多年,一直按自己心中的本能活着,好奇的探索这个世界,就像奋战游戏里的一关又一关,那是一种挑战并完成的乐趣。
本来视作游戏的工作打的越来越好,过的关越来越多,原本快乐的感觉却越来越少,甚至感觉丧失。
很多疑问从心底冒出来。
开始工作的时候很快乐,真的很快乐。
那时哪里会想到还有人认可,还会给自己带来相对好一些的生活。
我承认,越到后来心里的那个小孩越来越远,因为我变成大人了。
或许我应该欢呼,我变成大人了!
这样会给人更多的信赖感,更利于自己的人生。
但是每一天工作,真的再也不是游戏了,每过一关也不是胜利的乐趣,心里对应的全是钱。
哪怕是自己做的私人工作,也依然全部和实际价值划上了等号,自己做的这些值不值这些钱,对方给的少没少,或者还是超出了预期。
欣喜或快乐也就是拿到钱的那一瞬间而已。
工作的过程再无从前的快乐与期盼。
而这些钱和价值,根本就不是游戏币,它们真的兑换不来摩天轮上的欢乐!
甚至拿着它会有些失落。
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游乐场里不是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游戏么?
过山车,激流勇进,欢乐杯,旋转木马,摩天轮,疯狂老鼠,碰碰车。
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游乐场里不是应该每一分钟都是欢乐的故事么?
即使惊险的吓出了眼泪,即使害怕的闭上了眼睛,即使心跳或呕吐。
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里面所有的游戏不是都应该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么?
那么多的游戏不是都应该去尝试着坐坐么?
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玩累了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意的休息,并且喝喝下午茶,不是么?
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我们来到这里是欢乐的,而不是来赚取一大袋一大袋游戏币的,不是么?
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是让我们尽兴的来,尽兴的走,而不是离去的时候遗憾手里攥了一大把的游戏币,却没有玩到几个游戏,不是么?
还好,心中的小孩回来了,每一次眨眼,都是一个故事的画卷。
道路两旁的电线,就是漂亮的五线谱。
上面站着的小鸟就是一个个蹦跳的音符。
那些在表面看来平淡无奇事情,其实它们下面依然隐藏着很多的波澜和有趣。
艾尔森说,我从来没有让人骑过我的小绵羊。
卡尔说,我也从来没被人在好莱坞影院亲过。
我又欢乐了,世界真的是个游乐场。
他有点老了,但他有一张即便到了五十岁也足够和女人调情的脸,倒不是英俊,而是他的脸可以一分钟内换六十种表情,任谁也看不腻吧。
他就是那位靠表现力战胜时间的男演员了。
电影讲一个只会“ no” 的宅男变成一个只会“YES” 的好先生。
封闭的人生罐头一打开,立刻被这世界吸了去,原来YES和NO,怎么样都不爽啊。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沾沾自喜的活着呢?
看了电影也还是不明白这么大的道理,每段人生都不同,电影讲的不过是卡尔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走在午夜的盘山林道……如果是惊悚片就会遇到碎尸狂;爱情片里就会遇到另一个他/她;文艺片,就会一直一直放午夜的盘山林道,放到大家睡着;喜剧片呢,就是直接下山走到加油站突然又冒一个笑点。
《Yes Man》还蛮多笑点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笑点低,总之笑得都快哭了……编剧好样的,金凯瑞无可取代。
至于说哪里好笑,我很庸俗的,不知道你们怎么样。
反正我很喜欢这部片,喜剧片嘛,一定要笑成这样才行。
先来秀一下自己做过的牛事:在国外旅行时睡过大街;挂过蟒蛇在脖子上;泡过同性恋酒吧,还被摸了一把;上台公开演出过极其差劲的吉他;开过杂志和报纸的专栏;留过迪克牛仔式的长发;在公园门口卖过唱;打过群架;献过5次血;压垮过两匹马;两次非法入境;留过级;5米近距离与犀牛接触过;会玩3球抛接杂耍;……同本片主角一样,我也是个宅男,也曾不接任何电话,避开所有社交活动。
我也曾不喜欢和人相处,只把自己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做自己的事,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本片的剧情简介时. 个人觉得似乎在看自己的生活描述。
现在的我也和电影里的男主角一样,有了质的飞跃,我敢于去尝试自己从未曾做过的事情,我也倾向于对大部分的事情先说“试试嘛!
”虽然这样的改变没有电影里那么戏剧化,但它的确也发生了,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了具体改变的原因,虽然这原因并不像影片里讲述的那样。
有一种好莱坞喜欢的故事类型,叫:“If...then...”类型(自编的),本片也是其中之一。
这类片的基本框架就是进行一项极端的假设,然后在这样的假设背景下主角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肥佬教授》、《永不长大》和吉姆之前演的《大话王》都属于这样的类别,通常这种类型片都是轻松的喜剧片。
本片的“If”是无保留地对所有事情和请求都说"YES!",正常人都知道这不是头脑清醒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吉姆在片中这样做了。
片子的原因是因为他这样做了感觉交上了好运,遇到了另类可爱的女孩,遭遇了很多有趣的事情,而一旦说不,却马上倒霉。
这里面其实充满了吉姆自己的心理暗示。
我也是从超内向宅男到贱嘴外向男的过来人,我倒觉得吉姆这样改变的原因不是因为交上了好运,而是他内心深处发现自己正在体验着一种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全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体验并不总是好运,实际上也有很多负面的体验,但正和负不正是生活的全部吗?
吉姆的内心应该是明了了这一点,所以他才能如此放得开,如此地真正享受着生活的乐趣。
当然剧本很难表达这种抽象的心理感受,所以设置了“SAY YES,交好运,SAY NO,交霉运”这样的线索,无疑这是一条很吸引人的线索,特别是对所有内向的宅人而言。
只要能够发自内心地意识到生活的乐趣在于“体验”,而不在于区分出“对错”,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Yes Man。
认识到这一点,我大概花了五年多的时间。
其实生活本身是最淡定的,一切变化都是“润物细无声”的,很少会有片中这种突然的改变(我指的是像片中一个朋友用石头砸玻璃的方式劝你去听讲座这种戏剧性极强的安排),但当你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改变时,你会发现自己有了巨大的成长。
还是要提一下在西藏和尼泊尔旅行时碰到的那位老人。
我和老婆去尼泊尔背包旅行时,遇到过一位老人。
老人家六十多岁了,一个人扛辆折叠自行车,从中国的樟木口岸骑车骑到加德满都(路上遇到中国人的车,搭了段车路),一句英语不懂,依然在尼泊尔玩得很潇洒,而且还打算从尼泊尔再次前往印度。
我和老婆也算一起背包去了一些地方,但在这位老人面前,我们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要说“NO”的话,他有绝对多的理由:“太老”、“身体盯不住”、“语言不通”、“独自一人不安全”、“边疆很乱”……但他最终还是去了,而且拥有了能让二十多岁的小辈们都羡慕不已的体验,他也是个“YES MAN”。
只要你能面对一件自己不熟悉的事或者要求的第一反应不是“还是算了”,而是“听起来挺有意思,要不试一下?
”那么你也会是个YES MAN,而且相信我,你绝对不会后悔的。
意识到“体验”的乐趣后,我还是做了很多觉得比较牛的事(开头数了一些),大家有什么比较自豪的牛事,不妨也交流一下?
更多精彩在这儿: http://bearbig.me
我不想评论Jim的演技,因为这已是一个不会有太多希望改变的问题,这么多年演下来形成的套路不会再轻易改变了,况且这次他并没在肢体表情上有多么过分的演绎。
我想说说影片要表现的主题,做一个“Yes Man”算是个不错的励志主题,我认为。
并不是要对所有的事都说“Yes”,其实那也不是人类能做到的,而是在有一个新鲜尝试出现在眼前,或者说在别人需要你时,你不能够惯性的说不。
一个“No”看起来无足轻重,甚至还有点好处,那就是省去不少麻烦,只要固守在自己的小角落就能实现它。
但是,伴随着主人公遭遇的进行,我们也看到了那个“No”使我们失去了多少本可拥有的友情、爱情及奇妙丰富的经历。
我和男主角转变之前很相似,对于同学、朋友见面或是坐下聊聊的邀约,经常借口有事就推掉,整天守着电视机、电脑,看着别人的美好经历呈现在屏幕上,心中充满羡慕,却不知道其实很多羡慕拥有的东西都被自己习惯的“不”字推到了它处。
我要改变,试着做个“Yes Man”,不是有求必应,但对于所有的可能,按自己心的真实愿望,我们多考虑考虑,多回答几个“Yes”。
1.多美妙的讽刺啊。
说实话,一定不会受欢迎。
可是你如果只说“好”,你的人生都会变得辉煌灿烂。
2.又是多美妙的讽刺啊,只说“好”,也会有不好的一面。
包括被老太太强奸这件事。
3.凯瑞,永远的凯瑞。
他的表情看上去,无论怎样,这世界都不至于无趣。
4.爱吧,大胆地爱吧,或者同居。
5.灰暗也是一种色彩,YES也是一种拒绝。
这是辩证法。
晃悠到电影院时,本来打算看的ET APRES已经开演了,又不想白跑一趟,就选了并不是很感兴趣的金凯瑞的这部新作。
其实以前就对他的“橡皮脸”很不感冒,甚至有时还觉得有点恐怖,一个人的脸可以瞬间扭曲成那样。
当他的这部新作被媒体传为“回归金凯瑞式喜剧”时,我的期待就已经自动降到最低点了。
故事套路有点像《大话王》。
男主角CARL因为婚姻关系破裂而陷入自闭的生活状态,逃避着一切外来的事物包括朋友,这便形成了一种“拒绝所有”的生活模式。
这个人物设置可以算作是金凯瑞“旧瓶”中的“新酒”。
金凯瑞自从《暖暖内含光》后就开始变得很“忧郁”,或者说是开始尝试拓宽自己的内心戏,而之后“大胆”尝试的《灵数23》却一败涂地。
这次的YES MAN金凯瑞显然知道自己的橡皮脸已经不能撑起整个银幕,于是“悲情男主角”的戏份便上演了。
但可惜的是悲情戏份不但不够而且几乎没有达到任何效果。
在电影开头塑造人物性格和铺垫剧情的段落中,观众看到CARL在前妻和朋友面前出丑,晚上一个人回家看《电锯惊魂》,并没有产生多少同情心,而是在期盼“正戏”的上演。
这就导致了他参加"YEA MAN"的动机并不是那么让人信服。
在这一点上STEVE CARELL的《丹的真实生活》则要高明很多。
电影从"对生活中的一切说YES"开始,虽然在剧情逻辑上有点站不住脚,不过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出发点。
因为它设下了一个悬念:"对一切都说YES"这句话很明显是存在漏洞的,或者说是有条件性的。
这个漏洞自然将成为电影“起承转合”中“转”的那一个部分。
其实说“悬念”是夸奖的说法,因为这样一来,观众便已经猜到故事的走向,等待的就只是引发这个“转”的导火线了。
果然,CARL和新女友在机场被抓然后引发CARL和女友的争执以及女友的离去,直到这里,电影抵达了落脚点:"发自内心说YES"。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俗烂的落脚点。
如果是“说YES的重点是对生活要抱有热情的态度”都要好一点,至少不会以一个男女主角毫无火花的爱情故事作为结尾。
金凯瑞的这个旧瓶子本来可以装上一点新酒的,可惜这些所谓的“新酒”已经过期了。
当然我是有点苛刻了,这毕竟只是一部娱乐喜剧片,大家走进电影院也是相信金凯瑞能博君一笑。
从这一点说,电影还是不错的。
至少有好几次我都笑出了声。
而我前座的金发美女更是很夸张的笑得前俯后仰。
电影里面也有一些关于生活的台词也很有意思。
模糊记得一句女主角说的,大概是“生活就像一个操场,只是很多人长大后都忘了”。
生活的确是一个操场,对它始终抱有热情的人每天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际遇,他们是充实,有意义的存在着的。
而那些忘记的人,看到的只是一块空地,还怨天尤人抱怨着无聊和绝望。
《好好先生》是部轻松流畅的浪漫喜剧,没有烦琐的线索,没有过度的煽情,所谓浪漫即有爱情的温心,而喜剧的加持,则无论多少的幸运和挫折,都不必为结局担心,简单的很舒服。
金凯瑞扮演的男主角卡尔离了婚又在工作上得不到晋升的机会,爱情事业两不如意。
卡尔不接听朋友的电话,不搭理可爱的上司,不参与任何的活动,每晚都是靠租影牒度过。
如果就这样一直的持续下去而没有丝毫的改变的话,生活就真的进入了死胡同,而且对作为演员的金凯瑞来说也将没有发挥的余地,所以机遇总是会悄悄的来临,这时好戏才开始上演。
卡尔意外的接触到一个江湖骗子开办的“YES训练班”,即要积极的对待生活,对旁人的需求要说“YES”,这样自己也才能从周围收获到更多的“YES”。
其实就跟算命的一样,掌握一种普遍的心态就很容易糊弄。
苦闷的人面临的现实问题,无非就是事业爱情这两个方面,好象一下就被切中了要害,让人信以为真,至少都会愿意抱着好奇且求好的态度去尝试看看。
在电影中,卡尔的改变就真的带给他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周围人的关系改善了,事业上步步高升,爱情也迎来了新的契机。
走出个人的世界,当有事情发生才可能有机会去得到好的结果,没有行动的话谈何改变。
而另一方面,人际关系广了,当有需要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可以很简单。
即便一开始是机械式的有求必应,但慢慢习惯了并得到了真诚的反馈,那就很容易真正打开心扉,潜意识的被引导到能真实的说出内心感受上来。
这对个人来讲当然是好事,但对训练班来讲就未必了,生活变得是否有多好不是其关心的重点,继续是他的信徒才最重要。
所以要弄一个诅咒类东西,阻止人们发现真相其实是如此简单。
浪漫喜剧中,角色的设计相对就很重要,不需要复杂,不管好坏,重要的是要讨喜。
看完这电影,满奇妙的事情是我几乎记住了剧中的每一个角色(这也可能是个人的关系,因为好象满久没看这一类的电影了,但至少是每个角色都有他的记忆点)。
喜欢考贝电影的分行经理,带假牙的邻居老太,喜欢泡电话粥的流浪汉,倒霉出车祸的“训练班主任”,被歌声感动的跳楼者,韩国女店员,喜欢机车的男护士等等。
还有主角身边的朋友,按一般设置是一个帅一个怪,往往怪的会比较突出(在本片中怪的是好色),而帅的则是花瓶。
在电影中帅哥死党戏份满多,有个不喜欢卡尔的未婚妻,又是个律师,倒还满可爱的。
当然除了主角卡尔,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女主角了。
她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就是很讨喜那一种,自由又不会太乱或空虚,她本身又漂亮可爱,声音有些哑哑的很迷人,就很吸引人了。
影片结尾,没有大团员就告结束,再稍微的讽刺了一下。
“YES训练班”的成员们以裸体的姿态集体出现,他们的衣物将被捐赠给需要的人,谁叫他们有求必应呢。
对付某些人的方法,就是要用他们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要其改变)。
这就是先人所讲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可惜的是和其他一些所谓古人智慧一样,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淡忘了或选择忽略。
歌好听
创意是不错从no到yes居然能春回大地。不太喜欢JimCarey虽是喜剧明星但长的龌蹉举止粗俗所以演的小人物也挂三。人生态度由被动化主动由消极转积极是需要自我的改变。如果真能如此生活多美好啊。
看的貌似是俄语配音的…… 2016.08.06在乌航上又看了一遍,果然只能看看金凯利
女主角真是新一代小LOLI,那首don't call me after 11真让人感动。可是金凯利太模式化了。
主流价值观,不过不失的表演
看的好开心~~非常惹人喜欢的喜剧~~
没有失望,也没有惊喜,金凯瑞原地打转一周。
鼓励人对任何事物都持肯定,帮助以及猎奇心态,洗
男主角不是Jim还更好
太流水线了 居然还有那么多四星五星
还是很容易被这种电影感染。
say yes!
这样的喜剧片还不错~~有起伏,女主角挺讨人喜欢的~~
有失水准。
随处有亮点
好像算不上励志 不过是讲生活的 剧情不知道是谁编的 太有意思了 JIMCARREY的戏剧天赋给电影加分
这应该是金叔最正经的片了吧(习惯了拒绝,我觉得我也应该学着说yes)
如果让我对每个人都说“是” 我就疯了
看了金凯利三十分钟,竟然没有任何笑点
金凯利加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