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很震撼,四五个沧桑老脸坐那里口沫横飞。
喝的有点过的钮导演激动地点指兵兵,跟打了鸡血一样,慷慨激昂,仿佛全世界都乱了套了,还他妈没人管了,就你钮大明白看透了,不忿了,恨不得用橡皮把台湾给擦干净了,然后披上大衣,找杆红蓝铅笔,一边皱眉一边咳嗽的拿着悲天悯人鞠躬尽瘁的圣人范绘制一幅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大家都跟嗨高了似的傻愣着眼说幸福的宏伟蓝图.慷慨激昂后,老钮还真上了劲了,真要拍一部很新潮的伪纪录片,没有花哨偶像,没有狗血恋情,没有打情骂俏,没有时尚流行,不图挣钱,不图乐呵,就为了唤醒民众良知,勇于针砭时弊,仗义执言的的沉重剧情片。
然后整部电影就是记录钮导演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景的。
拍电影,什么最重要?
钱啊!
别看他老钮吹起来自己的构思多巧妙,立意多深刻,后果多严重。
你没有钱,什么都是白搭。
可是钱可来得不易啊,用他的搭档的话说:“要是有钱的话,我都拍了十几部了!
”没有钱,找吧。
先去申请电影辅导金,还真弄成了,可惜这辅导金本就是杯水车薪,还整成分期付款的了。
没办法,老钮放下导演的架子,花样百出的开始了找钱之旅。
方法一:找主演入股。
老钮找到演员屈中恒,让他做主演,屈中恒很开心,很兴奋,可是一提到让屈中恒也投点钱,他那小脸憋屈的,比老钮的苦瓜脸也好看不到哪去了,匆匆一别后,就如黄鹤飘渺不见了。
方法二:找土包子金主投钱。
这次钮导演可是下了血本了,请吃饭喝酒,还应人家要求拉上金主心仪已久的小明星去陪酒,然后还梢眉搭眼低三下四的当说客拉皮条。
未遂后又请金主去k歌嗨粉,看脱衣舞。
谁知道那土包子也太小气了,老钮都这般辛苦了,才答应给一百万投资,要知道光这天晚上的开销,就花了钮导演二十万了。
方法三:拿明牌买股票。
钮导演偶然遇到自己的发小—“乌龟”,几十年不见,人家已经是拽的乌天黑地霹雳金刚菩萨怕怕的黑道老大,连上厕所都带着五六个黑西装小弟。
场面上的人一听乌龟哥的名字,没有办不成的事,人家说的内幕消息能有假吗?
买吧,结果股票暴跌,赔的血本无归。
钮导演赶紧联系乌龟哥,谁知道他老人家一脚踏空,已经一命呜呼了。
如此等等,反正这片子拍的不是一般的黑色幽默,没当你看到出了状况后不知如何是好的钮导演那张无可奈何的老鼠脸的时候,你就感到这世界真是太荒谬了。
事业上的不顺利,还是其次,关键是钮导演的感情世界也是波澜壮阔,和同居女友的感情告急,无法解决性需要的钮哥只好拉着做明星梦的女粉丝上山搞搞震,可是却被小报记者拍了下来,得到消息后心急如焚的老钮为了平静心情在家吸粉,结果正好被准备兴师问罪的女友逮到,两罪并罚,女友买醉不归,在家焦急彷徨的老钮苦等女友没有等到,却等来了女友的好友,晕了头的老钮,面对美女的投怀入抱也不知道怎么想的,俩人就云雨了一番。
过几天又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对女友坦白。
当然女友的愤怒大爆发,直接分手,剩老钮独守空房,在没有半点工作的动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钮导演终于悟到了,其实所谓的种种社会乱象,何尝不是自己心里的倒影呢?
风也未动,云也未动,是你的心动。
钮导演不再埋怨社会,埋怨同伴,埋怨老妈,埋怨辅导师。
剔发明志,重头再来。
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这样老男人的影子。
年少时,总觉得自己不是个俗人,除了冷眼旁观就是心有不平。
他妈的我久有凌云志,奈何明月照沟渠啊!
领导都是有眼无珠!
同僚都是趋炎附势!
朋友都是虚情假意!
女人都是嫌贫爱富!
我要写个小说,那绝对深刻到马悦然立马给我翻成瑞典文,过年就拿诺贝尔!
我要是做个生意,那绝对顾客跟催眠似的进门扔钱!
我要是拍个电影,那绝对把欧洲那帮老帮菜给镇了,金马金像奥斯卡,柏林嘎纳威尼斯,绝对的大满贯第一人。
转眼之间,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就是个喝稀饭吃包子,穿西装打领带骑电动车上班的中年猥琐男。
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空想社会主义,总觉得脸红心跳,为自己害臊。
现如今做个平凡人也好,平平淡淡,清清静静,一闭眼一睁眼,一天就过去了,怨不得别人,谁让自己眼高手低了呢?
不过这年纪总算没有都长狗身上,好赖有件事情总算是明白了:自己狗屁不是,其实就是一个傻逼!
这个答案得来的好心酸,无可争议的证明--我真的老了。
情非得已这个名字或多或少有点庸俗的偶像剧成分,如果你还记得那部曾经风靡的流星花园主题曲的话。
电影原本是叫《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起因是一次几个台湾电影圈老男人的喝酒扯谈,片名随着钮承泽夹着对目前台湾政局不满的无数国骂和IPOD的音乐诞生。
这次扯谈还简单的交代了一下这些老男人的出处,比如那个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父”的胖子冯家瑞,大辣出版社总编辑黄健和,还有古惑仔台湾方执行制片陈希圣(出演过《一一》的阿弟,本片中还出演了钮承泽团队的制片人)。
当然,对于台湾政治并不了解的我,没能看懂他们关于那年台北市长选举的讨论,也无法了解不同的政治立场可以让当年豆子(钮承泽)奶奶对豆子支持陈水扁的痛心疾首。
豆导(钮承泽)原本是要策划一场社会风暴似的伪纪录片。
“武昌街起义”或多或少引起了我的一点敏感神经,不过后来一查,才知道这里说的武昌街其实就是台北武昌街和中华路转角处的“鸭肉扁”店。
陈水扁引火烧身时,因为谐音相通,他也被唤作“鸭肉扁”,意思是可以随吃随骂。
而搜“武昌街”的时候无意也看到《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确实作为一个拍摄计划真实存在过,在06年底还一度造过一些新闻声势,不过后来没见成果,不知是不是因为本片提示的一些辅导金、投资以及演员等问题。
总之政治风暴没见到,到是上演了一部以豆导作为原型的剧情伪纪录片。
虽然是伪纪录片,但给人感觉还是比较真实的。
关于豆导那段爱烟、爱酒、爱毒品、爱马麻、爱女人、电影难产的昏暗过去。
确实很像低谷时期的豆子。
包括豆导在片中为了找投资,节约成本,不得不结交两岸许多三教九流,请亲友出镜和合作,东拼西凑、卖房卖车,甚至找自己的妈妈借钱,应该都是很多台湾导演(或许不只台湾)都曾做过的。
面对真实的自己,绝非容易的事,对于豆导的勇敢自嘲和揭露,值得赞赏。
勇敢自嘲的,还有屈中恒在片中讲起某某吸毒被抓去勒戒蹲牢房,其实他调侃的正是他自己。
片中有一句我认为比较经典的对话,马麻对豆子说:“你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做爱。
”而豆子很无辜的回答:“我到底做错什么?
”马麻应该是钮承泽逝去的一段感情,由张钧宁饰演,她在新晋台湾女演员中算是气质出众的一位,和桂纶镁一样,让人可以嗅出文艺而清新的味道。
而简单总结一下我看这段感情戏的感想,男人若不管好自己的下半身,失去的不只有一段真爱,而是更多东西。
混乱终将蔓延到事业和生活中的每一个隙缝。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头关于“你快乐吗?
”,片尾“如何看待钮承泽”的群访。
你可以看到蔡康永、郑元畅、小S、ELLA、西门町路人甲乙丙丁的种种答案,这个时候你才发现,豆子导演为什么要感叹What On Earth Have I Done Wrong?(片子的英文名,大概可以翻译成:我他妈到底做错什么了?
)生存之上才有快乐,情非得已为生存,这也许就是许多人对于生存与快乐的理解。
看完本片之后,时间已过零点。
眼睛终于扫到摆在眼前的这本XX资格考试的教材书,这本书对于我有无比强大的催眠效果,每次即使有更强大的愧疚感作祟让我去看,我还是无法坚持看完2P。
此时脑中还不断回荡片中乌龟哥的那句话:“你他妈还想做李安,你以为我他妈就想做黑社会吗?
”这就是生存啊。
它让你快乐吗?
■片名:《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导演:钮承泽■上映日期:2008年4月11日(台湾地区)■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比起那些死气沉沉或大洒狗血的台湾青春爱情电影,拍偶像剧出身的钮承泽另辟蹊径,第一部电影长片跟观众可以说是坦诚相见。
钮承泽是谁?
人称“豆子”、“豆导”。
他童星出身,少年得志,主演过《小毕的故事》和《风柜来的人》。
之后一度起伏沉沦,找不着出路。
直到改行进入电视圈,拍摄了《吐司男之吻》和《求婚事务所》,有了新的事业。
新电影相伴的记忆,台湾电影半死不活的现状,钮承泽是直接见证人。
他忘不了电影,更希望拍出属于自己的作品(电影作品,不是电视剧),于是就有了这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开场五分钟不到,影片就告诉你片名跟庾澄庆当年那首满大街放的《情非得已》有关。
豆导正和圈内朋友海阔天空地胡聊乱侃,信心满满地准备开拍一部伪纪录片针砭时弊,名为《情非得已之××××》。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预先设想的发展下去,没有投资、员工萎靡、剧组停工,钮承泽更是心力交瘁。
观众可以把里面的故事看做是发生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拍摄之前,或者它干脆就是一部精心设计的假纪录半剧情影片。
总之,钮承泽达到了话题电影的目的,曝光电影圈的内幕种种又不忘大揭自己的伤疤。
影片在去年金马奖上热门一时,可惜完败于李安和他的《色·戒》。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里有许多台湾演艺圈明星的客串,如采访段落里的蔡康永、小S、 S.H.E的Ella,因吸毒泪流满面的屈中恒、“爆料天王”邱毅等也是以真实身份出现,此外还有周迅等人客串的戏分,可惜被删。
他们基本上扮演现实中的自己,从事职业、名字角色都是一模一样,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混淆。
为了拍片,钮承泽到处拉投资,拍摄不顺利、资金周转不畅等内容,将一堆影视圈的八卦笑料统统丢了出来,有点考验观众对于真实事情的判断力。
其中有几段特别精彩,包括屈中恒讲起谁谁吸毒被关进勒戒所,钮承泽劝丁宁跟投资人“潜规则”办事,制片陈希圣的老油条本色(《一一》的执行制片,兼出演了“阿弟”一角),钮承泽跟人上山车震被拍等等,简直是真实版本的“贵圈真乱”。
开头结尾各有一段关于快乐的街头采访,显然钮承泽要说的是他的不快乐和之所以不快乐的原因。
呈现出来的电影却是带有挖苦自嘲的喜剧色彩,跟普通人一样,钮承泽遭受着无处排遣的内外煎熬。
外面一环表现为台湾的社会大环境,电影拍摄和手下公司的问题。
内里一环是他的自我反思,与女友和母亲的矛盾复杂。
类似作用于人的影响在其他台湾电影并不少见,比如《深海》的精神空虚、《练习曲》的价值取向。
社会问题、民愤不满,总结出来说明台湾不是一个进行电影创作的好场所。
这部电影某些时候很不严肃,人物粗口脏话、满嘴跑火车,有时候又显得过于严肃,开谈创作焦虑、人生追求、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这是一部不规矩的台湾电影,与钮承泽自认虚假的偶像剧更是相去万里,它值得一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突出一点就是它巧妙地展示了创作人与电影作品的诚意所在。
钮承泽把姿态放得很低,他也是个有着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的凡夫俗子,做错事也会茫然。
像对母亲的心结,对女友的欺瞒,更是加分不少。
钮承泽的脱颖而出证明拍电影首先要有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
他从台湾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抱怨扯到在台湾搞出市场的纪录片,再以伪纪录片为题,想着好好干上一票。
作为有冲劲和野心的创作人,他被束缚在了最基本的钱字上。
能做到这点在台湾本土并不容易,因为见过太多重复老套内容、大打艺术幌子的台湾影片,可以说是洗脑和谄媚。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讲述观众感兴趣知道的东西又适当暴露了创作无力的来源,一旦观众心生“导演拍片不过如此”的想法,这就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for 北青报】 =====补:第一时间写了的,结果迟到半个月,后面还有篇幕后乱弹。
想法无非是尽力去推荐一部不大一样的台湾片——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部片子与过去一二十年台湾电影是否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矫情做作究竟是这里面的出口成脏,还是那些以音乐为题校园电影里一尘不染的爱情乃至民俗风光电影原住民的纯质生活,在给那些烂片添过吃力不讨好的文字前提下,还得讲讲为什么支持这部影片。
得了肝癌的大叔在打电动的时候转头对钮承泽说:“人生苦短。
什么事情最重要,就得去争取,就得去保护。
” 40岁的纽承泽在吃面条的时候,忽然大哭:“为什么,为什么,妈妈。
为什么我的人生会变成这样?
” 转折的剧情是,钮承泽剪掉长发,不再说脏话。
只说:“每个人都应该坦诚地揭露自己的真相。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是,钮承泽在《城市画报》接受采访,说:“人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的心,只有能和自己相处,才能与全世界相处。
”这部电影,开头有很多脏话,结尾很草率。
但是,还可以。
2009年看了一些关于电影理论的书了解了一个 电影后期的趋势 —— 迈向“反身指代”这个词,在文学里是有的,意思是。。。。
举个例子“比如说“死”,在“他死了”中词义是失去生命,在“他做事很死”是不灵活的意思,在“这是死胡同”中是没有出路的意思。
而在“死是一个动词”、“我不喜欢用死这个词”中,就没有涉及到词义问题,就属于词的反身用法,指代的是词自身。
”而电影的反身指代性是什么呢。。。
看这部电影 就像一个特别具体 特别亲切的例子,当然关于台湾时局也许我们还有些生疏。
反身指代性 其实 是一种反思。。
就是 将电影的镜头对准电影本身,而所谓的电影本身。。
可以是 钮承泽导演个人的情非得已的事业和生活,可以是拍制电影本身的恶劣环境,也可以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引起的大家一起精神肉体分裂吧……早先在欧美艺术电影中 出现的这个趋势呢,其实是在对纪录片的反思,也就是影片开头所谓的“伪纪录片”。。
在关注了太多的外界事物以后,人们开始反思 电影的真实,“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就像片子里宁宁痛苦的疑问。
纪录片 用剧本拍 当然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那不用剧本拍的直接电影呢?
依然无法摆脱 导演 摄像 剪辑 的主观性啊。
再来,纪录片试图在生活中捕捉,又是不是在捕风捉影呢?
用故事片的方式讲述真实又能信多少?
问题一大堆。。
但总体上,就是为了反映观者想要表达的真实,并且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另一些观者深信罢了。。
钮承泽先生,以“情非得已之武昌街起义”作为引子,拖出一大堆烦恼和问题,直白的表现着他的不快乐,和想要得到快乐。。。
于是,他也开始反省,改过自新,做了一切自己可以做的改变,企图用一种神圣的精神获得救赎,找到真我啦。
从把台湾社会,台湾娱乐圈,台湾电影的状况热络展现以后,又进一步把自己也丢上了手术台,自己解剖自己给我们看。
看到有人说他太爱现了,本来做这样的反身性动作,就得要敢啊。。
不爱现又怎么给我们看呢。。
只是最后 他那一声呐喊。。。
那一片“情非得已”的卡通字幕,外加那首耳熟能详的“情非得已”。
当然 还有 他最后那献给“妈妈和马麻”,不得不让我心生,难道这只是导演在用一个庞大的工程在给自己做一个巨大的解释吗?
并以此证明,,我如果堕落了,我如果又喝酒了,我如果又泡妞了,我如果又车震了,我如果又找妈要钱了,都不是我的问题哟。。。。
是不是有点逃避的嫌疑呢?
呵呵。。。
当然 人逃不脱环境的禁锢,但抱怨永远没得用吧, 钮导的努力 值得肯定,值得了解,也让我如此这般进行了学习。。
以上内容 纯属个人看法,,求同存异:)
电影形式很好,拍得也特别真诚。
让人看着看着发笑,然后悲从中来。
电影有反映到台湾电影的生存状态,可是怎么解决却也给不出什么答案。
台湾电影是有很风光的一段时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侠和青春爱情片(多是改编琼瑶阿姨的小说,大导演侯孝贤也拍过)非常吃香,还有就是生活化很感性的电影,大家小时候应该都看过《妈妈再爱我一次》吧,在大陆票房非常不错。
八十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开始,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陆续出来,台湾电影迎来了它比较繁盛的时期。
国际声誉开始慢慢提高,后来还出来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李安,他最初也是因为回到台湾做电影而成功的。
而现在的台湾电影可以说已经很惨淡了,侯孝贤后来的片子多靠日本,法国的投资在做,不知道可以坚持到几时,最近的几部新作都很难有渠道看到,杨德昌也走了。
真的剩下来的人不多了。
台湾电影人现在严重的青黄不接。
台湾电影何以至此?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片子中也有一定展现,混乱的政局,不景气的经济都是电影没法发展的原因。
说到底,电影也是产业,和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
经济不行,电影自然也出不来。
台湾电影这些年都是靠辅导金在残喘着,而辅导金能帮到多少部电影,能帮一部电影多少呢?
这一点片子中也有展现。
大陆这几年的大片虽然总是被骂但终究是有票房在,有市场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跟大陆经济的发展有关。
还有就是台湾新浪潮的电影多是艺术上很考究的佳作,但是往往个人化,精英化,难以推广给大众,有大的市场。
还看到过有说导演亲自去电影院贴海报宣传的,蔡明亮还在大街上亲自售票过,听到这些往往感到十分心酸。
偏艺术的电影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和机制,商业的电影又没有发展起来,加之好莱坞的疯狂进攻,台湾的电影市场几乎没有华语电影什么份,说到这也很奇怪,台湾人貌似对整个华语圈的电影都不感冒,大陆的,香港的,卖得都不行。
(《色戒》或许是例外,但是你又不能不说《色戒》还是脱不了好莱坞的干系)有人说台湾电影就剩下了同志和青春题材,小打小闹小情绪。
迎合着仅仅的小小的一块矫情的市场。
实属无奈。
在生产这个环节出了错,接下来的投资,放映等等环节肯定也会有多米诺骨牌效应。
投资的人往往转投大陆香港或者去开影院放好莱坞大片或者干脆退出电影这个产业搞别的营生去。
投资的人没了,要吃饭的技术人员肯定不干,很多能人纷纷流失。
在放映上电影没市场没票房电影院不愿意放不愿意宣传,所以才会出现上面所说蔡明亮当街卖票的情况。
实际上台湾的电影院几乎被好莱坞霸占着。
台湾市场本来就不大,叫本土电影怎么活?
有时候会有人骂商业电影不好,没思想没深度。
但是是它们养活着电影这个产业,美国的独立电影,或者说艺术电影也很发达那是因为美国电影有商业片养着能完善电影制度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
有思想的导演也更容易拿到拍电影的钱。
我深深记得那些感动过我的台湾电影,我爱它们,对台湾的电影人如数家珍。
真心希望着它的转变和发展虽然这一切不在我的意志之内,但愿,但愿吧。
你想当李安,我还不想当黑社会呢,人生哪那么简单文_谢长留我觉得这部伪-纪录片真的没有白看,不管钮承泽私下是不是个拽人,不管他和张钧宁的关系到底有没有描述的那么惟妙惟肖,我还是要承认,这片子对我来说很受用。
鬼才知道这社会到底怎么了,我到底怎么了,我的人生怎么了,反正我不知道。
说个最俗喇最无聊的例子。
我大学毕业之后体重飙升20斤,20斤哦,不是小数目,这二十斤肉均匀的分布在我从脸开始到脚底这段空间里,陪伴我起居、工作学习、混吃等死的每一天。
其实我早就想把这些肉让它哪来的哪回去,可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终于有一天,我一周没拉屎,导致大便郁结,医生说,这些和我暴饮暴食也有关系,还有就是生活不规律,好,为了革命的本钱着想,我下定决心减肥。
我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进食标准和合理的饮食搭配。
包括早中晚的各种安排都尽然有序,我还在几个我十分爱吃但是又得忍痛割爱的食物旁边用彩色马克笔注明:吃必死。
还用ps制作了吃必死的桌面。
结果嘞,咔了。
周一上班第一天就胎死腹中。
部门来了新员工,晚上大家一定要出去聚餐庆祝,庆祝什么啊。
今天他来,明天她走,可能今天他来,明天他就不来了。
谁说他来了,我就得陪吃陪喝啊。
我不去,好,所有人都说我搞独立,不合群,还有人非说我不去,她也不去。
我叫你去死,你去不去啊!
最后,得,怨不了别人,还是我自己立场不坚定,没原则。
去吧。
好,点菜,都是鸭血旺、辣子鸡、水煮肉啊这种油大的菜,还非得喝酒,没办法啊,头儿也在,大家都喝,我也喝,反正我来也来了,就好比什么,既然你无法反抗,就只能选择享受。
那我也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好,我减肥的决心是百折不挠的。
周一不能开始,我周二开始。
周二不会再来新人了吧。
嗯,周二客户请吃饭,晚上七点半,我给自己规定晚上五点以后不吃东西。
嗯,歇了。
周三,晚上赶稿,凌晨两点多的时候实在饿得饥肠辘辘,两眼发绿,头皮发麻,大腿都情不自禁的乱抖。
看字儿都是双影。
打开冰箱门,里面只有几枚鸡蛋,我心里洼凉洼凉的。
回到电脑前继续奋战,打算用精神胜利法克己制胜。
最终没能抗拒荷包蛋的诱惑,一边在脑海中憧憬油黄的荷包蛋,一边想象它的美味,垂涎欲滴。
而且,我不光吃,还吃了三个。
这就是我的现状。
我想说什么?
我就想说,你觉得很容易的事情,往往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阻力,包括内在的外在的,你觉得就那样啊,没问题啊,ok啊,你就去做好了的简单的事情,其实根本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如果你觉得简单,我只能说是你的脑子很简单。
我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影片最后,钮导貌似听从了商咨女的建议,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了。
而且他也改头换面获得了心声,可是最后呢?
还不是要被迫出来卖。
卖自己卖别人。
你真的离得开吗?
任我行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你想退出江湖?
怎么退啊!
你有种就去做陶渊明,你就算去做唐伯虎,你还得种桃花换酒钱呢。
别傻了。
就像电影里乌龟对钮导说的:你想当李安?
我还不想当黑社会呢。
人生哪那么简单!
文/十一月的雨我是慢热的人,不喜欢一拥而上的激烈。
大家都去追捧的时候我选择背道而驰,因为疯狂的时候很容易受到群众热情的蛊惑,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独立而精准的感觉。
所以门庭若市的时候我会敬而远之,门可罗雀的时候我才信步而来。
在看电影的时候这一点体现得尤其明显。
在《海角七号》被捧上天的那一年,台湾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亲民的草根电影,钮承泽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是其中不大不小的一分子。
那时候的钮承泽还没有因为现今的《艋舺》红透,但是机缘巧合和部分精英的高度评价还是让我有意记下了这部电影,准备有时间看看,没想到这一放就是两年。
所以当《艋舺》以迅雷不及掩耳到铃响叮当之势迅速蹿红的时候,我的视线并非立即聚焦于此,而是转回了那部尘封已久的作品之上。
没想到的是,这偶然的开封让我不可抑止地陷了进去。
我一直在寻找,也一直在等待,能够描摹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这辈人的的影像作品。
不论微小还是宏大,只要真诚而且精确。
这是一个让你眼花缭乱表面华丽内里空虚的时代,我们可以第一时间收获一轮又一轮外国大片的震撼或者廉价感动,也能在一波又一波的内地大片中俘获谈资和说教快感。
但外国电影拍摄得再华美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内地大片崛起得再迅速那也是老一辈既得利益者掘金的商品砝码,即便时不时会出现一两部儿时的动画重新制作上映,那也是投机者打着集体回忆的温情幌子,粗糙而令人发指的榨取着剩余价值。
我们没有经历过曾经那么沉重的历史,所以没有前辈们那般深沉和愤懑。
可即便明白我们曾身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没想到是心灵之间的鸿沟却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只能远远观摩,心从未交接过。
当我历数着这么多年来,能够用触动我内心的语言讲述属于我们这一辈伤与痛的电影时,脑海中跳出的竟然只有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
而仅存的这部作品中丰厚的感情,也因为在先天不足的思想体制中苟且生存而显得七零八落。
但是,已经四十过半的豆导(钮承泽的昵称),却用他的真诚体悟,让我这二十过半的小伙子,摸到了自己情感脉搏的真实跳动。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最吸引人的一点是,导演用伪记录片的方式拍了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你知道它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导演带领一帮主创人员几乎都扮演的是真实的自己。
这种模糊真实与虚构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也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随着这种窥探欲的指引你会不自觉地想随之深入其中。
进入他的生活和内心之才会发现,原来所有的形式都是次要的,那些琐碎、无奈、痛苦、失望、恶性循环之后的不断轮回,是我们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遇到的困境。
我们被围在其中左冲右撞直到千疮百孔才知道腾挪转移,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寻到那个出路呢?
片中豆导年逾四十仍然被困其中,周转于资金和艺术之间焦头烂额。
在内心的伤痛与渴望不能言及时,他又转而以肉身陈述。
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浇灭欲望,也因愈浇愈烈的欲望而不断伤害着深爱的人。
豆导没有一味的展示伤痛、或者自怨自艾、或者干脆陶醉于这种看似虚无的痛苦中。
他去心理咨询师那里寻求答案,他也会面对母亲泣不成声,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女友坦白了一切。
尝试着将这种内心的痛表达出来是迈出的第一步,剩下的是艰难的寻求解决方式。
人人都有切肤的伤痛,这不是最难的;如何进行内心的革命,重新构建自己,这才是导演要展现给我们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最崎岖最难渡过的关口。
前几天看《玩具总动员3》,最后一段一群玩具在面临即将进入焚化炉时,默默但坚定的互相拉起了手。
看着他们被火光映红的坚毅的脸,我整个人都被震了一下。
这比哪部灾难大片差一点半点呢?
即使现实中真切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吧!
皮克斯每年都让你笑着哭着,然后温暖的期待下一次,是什么让这些创作者们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魔力呢?
曾经看过他们工作的环境,那是一个极为朴素和低调的地方,不如想象的迪斯尼乐园那般的繁华。
他们工作的状态也是以保持单纯简单且激发灵感为首要原则的。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状态之中,那些类似于古典手工作坊的工作者们才会不时迸发出最精彩的火花。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出,关于资本运作和艺术创作两者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冲突,从来都不会成为这样一帮人需要日夜焦灼的问题。
把二者分开,是一个市场良性发展的制度上需要解决的第一步。
其实豆导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的面临的大部分困境正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他想告别过去重新来过,但有些事情并非他能左右的。
正如结尾的那声仰天长啸,是愤懑,是痛苦,更多的是无奈。
把它看做豆导对当时台湾恶劣的电影市场状况的一声控诉,也未尝不可。
也许真的是否极泰来,电影中的钮承泽依然困惑,现实中的台湾电影市场却迎来了中兴。
告别了他的老师侯孝贤那一辈大师的轨迹,新一辈的台湾电影人用一批风格迥异的作品昭告天下,他们正在崛起。
侯孝贤曾经告诉钮承泽,大意是他最近的《艋舺》拍得还是太放,演得也不够内敛。
我倒觉得侯孝贤对弟子太过苛刻,大师忘了当年的自己也曾经是野人么?
只是因为环境和时代的巨大影响,他们那一辈的电影人很多都选择了背对观众的创作。
但是,现在,钮承泽们终于抛下了父辈的桎梏,毅然决然的转身,敞开自己的内心,真诚地走向观众。
台湾电影改朝换代的时候已经初露端倪。
虽然觉得前路渺茫,但依然抱着一线希望,愿这股清风能够吹过海峡,到达彼案。
以潜移默化之势慢慢撩动内地电影那根钝化已久的神经。
2010年6月21日
成功的,或者说有意义的人生大概是这样:要勇于挑战自己,要诚实面对人生。
所以心理咨询师可以轻轻松松的说,你应该去坦白,把你以前的错都承认。
之后她可以再道歉说我没想到后果这么严重,可是你难道觉得以前那样是开心的吗?
你不如再看看坦白之后带来的变化。
于是你接受了这个理论。
你洗心革面,剪一个正常中年男子的头发,戒掉毒品。
然后你发现你的女朋友即使很感谢你的坦白,即使她已经原谅你,可是她还是受到了伤害,还是没法再和你在一起。
你的性问题解决了,不过方式是你学会了打坐学会了参禅所以心静了不需要了,还是和女朋友没有关系——虽然你的确不再去和别的女人鬼混。
于是你也决定不再借着拍片发财,你要认真朴实的拍片子,你决定你要改拍一部真正可以表达内心的、真实的片子,可惜你诚实报税后公司要补200万的税,而你公司那捉襟见肘的财务状况逼得你最忠诚的员工流眼泪。
这时候金主提出你吸一管白粉得200万,看着面前400万的现金,你该怎么办?
道理就是:不管你要拍部怎样的“真实”电影,妈妈可以真实的不好看,你可以真实的长得寒碜,但女主角得好看还要样子清纯,来撑场面的友情客串得多牌得大,还有就是千万要注意在某个环节要借着角色的语言说:“我这部片子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当然也有一些是我看过的身边的故事我把它加进来。
”反正这事得让它搞成“如有雷同,实属巧合”,不然官司打不清。
所以,你开了个很好的场,中间节奏掌握的不错,可惜收尾的时候你必须草草结束,因为你还是拿不准应该“真实”到什么程度。
前段日子,导演钮承泽被爆性侵。
骇人听闻的是,因为一度无法勃起,他最后竟以“指交”的方式侵犯了被害人。
后来,钮承泽在社交平台上发文,称自己一定会承担起责任,绝不逃避。
而事情发展到今天,钮承泽给出的答案是——他承认自己做了越轨的事,但前提是,他以为对方与自己互有好感,这才有了进一步的行动。
当然,这一说法很快便遭到了女方的否认。
法律究竟会如何判处钮承泽,现在还未可知。
但有一部电影,早在十多年前就预示了今天这件事——《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很多人知道钮承泽,大多都是通过电视剧。
他既是导演,也是演员。
尤其在偶像剧方面,他造诣不浅。
2004年执导电视剧《求婚事务所》▼
然而实际上,钮承泽是个电影咖。
他从9岁就参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之后还凭借《小毕的故事》被提名为金马奖的最佳男配。
包括今天要说的这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它是钮承泽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也是台湾当年最好的电影之一。
故事要从“伪纪录片”的形式说起。
那时候,台湾政局动荡,钮承泽与他的圈内好友打算拍一部相关的纪实片。
比如男主角在总统府前自焚。
又或者,在摄影机前拔下政治要员的假发。
简单来说,他是想搞一出行为艺术。
目的就是要以这种“以假乱真”的方法引起民众们的剧烈反应。
老实说,这样的想法,真的很炸。
几乎人人都说好,也都给予了钮承泽最高的肯定。
于是乎,豆导膨胀了。
而真实的情况却是——除了他以外,大家都觉得这个作品相当难做。
毕竟资金不到位。
投资人也迟迟不肯点头。
可以说是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超骨感了。
所以该怎么办呢?
这就要放弃吗?
当然不。
为了这部作品,钮承泽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搞钱。
这其中包括取悦投资人。
以及,用本金去买股票的方式。
总之,台湾最真实的业内生存状况都被钮承泽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他将感情生活中最常见的“欺骗”与“背叛”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比如在影片中,他明明有一个相爱多年的女友,可当面临诱惑,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绿色。
并且是大绿特绿。
睡了女友的闺蜜了解一下▼
后来,钮承泽将这些事坦诚告诉了女友。
他以为,只要他解释清楚,对方就能给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渣男语录,小本本记下!
▼
如若不能,那就硬上。
只可惜结果是——霸王硬上弓这出戏失败了。
戏中想要表现的是钮承泽“不举”,所以之后再对应现实中所发生过的事……小影只觉得震惊。
总之,无论是事业还是爱情,钮承泽最后都一无所获。
如电影里面的台词所说——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不快乐负责。
你在乎的越多,便越容易不快乐。
从始至终,电影都游走在真假之间,很真实的呈现出了生命中的挣扎,包括台湾当代社会许多光怪陆离的社会乱象。
看到最后,究竟是生活还是电影,观众早已分不清楚了。
对,这就是钮承泽的电影王道——敢于表达, 并且个人情结主义超重。
关于“敢”,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
但小影想说,那只是电影中的一小部分。
还有潜规则、吸毒、全片飚脏话什么的,尺度大到不得不让人怀疑台湾电影的审查制度。
包括车震后的公关,也是莫名的让小影想到了某件在娱乐圈真实发生过的事……▼
想当初他的《艋舺》和《军中乐园》也是这样。
尤其是《军中乐园》,之前在拍摄的时候,他带着大陆籍摄影师曹郁进入军事基地勘景,严重违反了国防部的规定,他这种情况,其实可处以五年徒刑。
爱碰红线的他,只沉浸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
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说,他的电影,表现的就是极度逼真的他自己。
钮承泽真实的童年经历:小时候,有一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很需要她抱我一下,然后我就跑去抱她,结果她很用力把我推开,叫我不要烦,但是她手里当时正抱着我弟弟。
在当今社会,敢于表现真实的人很少,所以像钮承泽这样的“本我”,才会让人忍不住的喜欢。
但是,做自己就可以伤害别人了吗?
套用电影中的话来说——我们的生存之道,都是情非得已,人不快乐,只是因为期待太多。
可若为了快乐就让别人痛苦,那便不是命的锅,而是你太不道德。
想看VIP电影?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钮承泽的中年危机。。情感事业人生,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来自人的内心,来源于要的太多。豆导和张钧甯的感情戏。。男人果然都是下半身动物。。甯甯问:到底什么是真的。可不可以告诉我。其实什么都不是真的,太多谎言,欺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太复杂太让人恐惧。。很好看的片子。
一直很喜欢钮承泽,从求婚事务所到艋胛。这部伪纪录片,拍得也挺出彩,看到康永感觉真亲切~~哈哈。。影片真实到我以为他跟张钧甯真的是一对了。。原来是我想太多了~呵~~
脏话连天,剧情散乱,有点做作……
豆导你每次都这么对待张钧甯,真是看不下去。。。
奇葩!!!绝对台湾电影的奇葩!!!钮承泽太牛X了!
mocumentary,伪纪录片,真现实。在伪纪录片中,摄影机是被遗忘的,但是同时,你又强烈的感觉到它“在场”,就像被偷拍。这种“缺席”同时又“在场”的感觉有意思。台湾电影不容易。此片既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也是一块扔给现实的石头。
卧槽!钮承泽他马子真的有那么正点吗?!三星半
觉得有点过分追求纪录片的形式,很粗糙,剧情也没太大看点。披露了一些娱乐圈的东西,不过钮承泽满嘴脏字的说话真难听。他长得和屈中恒好像哦,开始我以为是屈中恒,后来真的屈中恒出来以后才觉得原来两人不一样。
矫情还是真诚?撇开个人情结不谈,至少揭露和坦承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人生就是一场情非得已啊,倒是康永哥说:人生就是不一定要快乐啊,愤怒沮丧难过都是真实的感受,那只要真切的感受就好啦。
近来看的台湾片,或许比之前好几年加起来都多;而且类型各异,实在看得很爽。做为一部一点都不装B,一点都不操蛋的“伪纪录片”,我承认,它让我彻底的high到了!之前只知道钮承泽是锰钾的导演,但是看完情非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里面那个外省帮酷酷的老大!牛人啊!另外感叹一句,娱乐圈真是猛于虎也
喜欢最后蔡康永的一句话,你在乎的事情越多,越不容易快乐。
伪纪录片的逼真程度直超纪录片。一个向生活不断撒娇的人只会把人生搞成一团糟。撒娇的借口真的可以很多,事业压力吖、一时糊涂吖、情非得以吖、或者寻找原生家庭的伤痕与罪咎,小时被妈抱少了吖……借口只要想找,总会有的。只有不再给自己找借口不快乐的那天,快乐才会来。
个人受感触很深的一部电影,男人必须要坦诚
只怕我自己会爱上你,
前半段精彩,后半段俗套。
生活要继续。。
钮承泽也就是一个有抱负没才华的导演。还是去拍拍偶像剧比较合适。
自然早就知道“不快乐”其实是贪嗔痴造成的。无法释怀的是,“为什么当初你不肯抱我,为什么要把我推开;我只是希望你可以拥抱我”。即使时过境迁之后“不如我们重新开始”在心里说了几十遍,但时间一直走得那么快,能控制的东西那么少;也许某日会相约在一个适合聊天的下午,单曲循环的是《想哭》。
钮承泽总想做什么都不在乎的大丈夫,最后还是一个什么都放不下的小男子,活到现在也跟风一样的男子没关系,那都是天生的,所以他不快乐,名字就难受的,心软混什么黑社会嘛
台湾脏话和大陆脏话有共同之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