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罗兰永恒花园 外传,是美的代名词。
而薇尔莉特则是温柔的代名词。
飞驰的汽车、飞舞的裙摆、少女绯红的脸颊,一切的一切我只能用美来形容。
声音,码头的汽笛、海浪、风、雨、机械、打字时。
我甚至感觉连阳光都是有韵律的,有声音的。
在姐姐牵起妹妹的手的时候,在薇尔莉特离开的时候,我感受到爱意涌动,爱意泛滥。
爱藏在每一帧画面里,藏在每一个音符里,藏在每一封信里。
//我始终相信,信是可以传递爱的东西,派送员是去派送幸福的。
她们含蓄的表达着自己的爱意,藏在每一缕抚过你身体风里,即便我已经快要忘记了和你相处的记忆了,但是我还记得,“艾米”,这是能保护我的神奇咒语对吧。
//少女无神的目光逐渐明朗,薇尔莉特一点点的成长。
所有的一切在温暖且幸福的环境下缓缓的进行着。
阳光在流动的河水间跳跃,派送员坐着动车前行,四个小时的旅途。
艾米,我想,不见面的理由你总会知道的,等我长大成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派送员,我会将信亲自送到你的手上。
//相逢于冬又会重逢于何时呢?
“在寂寞时呼唤我的名字”,“只需喊出你的名字,两个人的羁绊遍将永远存续”“这是一句保护你的魔法咒语,只要说,艾米,就行了”
评分整体来说,褒贬非常两极分化。
确实剧情或者说人物塑造上来说个人也觉得有点问题,而且纯路人来说,一些背景可能没有办法理解,导致情感渲染没有那么到位。
但是那些说一无是处然后拿年龄来阴阳怪气儿的,真的大可不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点,也有泪点低、不铁石心肠的成年人。
然后自家人自己站出来骂了。
之前一直躲着避免被剧透,也还没有看过其他讨论,就说一点简单的个人理解吧。
我觉得比较奇怪,没有办法理解的地方在于主要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是有一点前后矛盾的。
当然可能是我比较理想化,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会对人物有一些行为方面的限制,但我觉得其实是有更好的选择和解决方式的。
先说艾米,她在自己还是一个半大孩子的时候已经有勇气拉扯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
作为一个战争的受害者,生活情况非常的窘迫,不是不知道活下去有多艰难,但还是决定带泰勒回家。
这也是我第一个被打动的点。
“我的人生已经足够糟糕,没有热情也看不到什么转机和希望,但我许愿你不要跟我一样,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过一个好一点的人生,这是我对操蛋现实的最大反抗。
”到现在这可能依然是一些父母和家里兄姐的心声。
这里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一是艾米的短发,结合之前在女子学校给薇尔莉特梳头的时称赞她的头发可以卖很多钱,为了谋生应该是卖过自己头发的。
二是一个怀疑,可能脑补过头。
艾米之前的谋生手段应该不太光彩,但是带着泰勒后不想再做之前的行当,也导致生活越发困窘和第三点。
三是她病弱的身体,感觉是第二个冬天积劳成疾导致的,也没有治愈一直延续到了之后的生活里。
艾米为了自己和泰勒能够活下去,选择接受父亲的提议,把自己的人生卖给父亲。
这个非常好理解,也是当下的最优选择。
到这里为止,我觉得艾米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本质坚强勇敢乐观,识时务能低头的人,因为家庭环境和自己私生女身份以及被迫交易,会有点自卑和消极反抗。
但这也在和薇尔莉特成为朋友后一点点消融,甚至我以为薇尔莉特和大小姐同学是解开了她的心结,为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的。
结果后期突然画风一转断了和薇尔莉特的联系,也没有再写信给妹妹。
甚至在收到泰勒来信的时候,整个人的状态更加阴郁病弱,似乎变成了一个非常刻板的被圈养起来只能依附他人存活的贵族小姐形象,失去了魅力。
总之那种气氛让我非常不喜欢,完全找不到前半部分刻画出的那个她,甚至好感都下降了不少。
直到最后她放下头发呼唤妹妹名字的时候,露出带点意气风发的笑容才重新喜欢上她(不得不说这个镜头作画真的很棒)。
自己还小的时候接受和妹妹分开不再联系,是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谋生,没有办法保证两个人的生存。
但现在战争结束,自己已经接受了教育,完全可以独立谋生,妹妹再不济也可以在孤儿院正常长大,为什么不跟家里断绝关系不受约束呢?
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办法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但也不至于连通信自由都被断掉。
(收到妹妹的信以后又立马说要给薇尔莉特和妹妹写信???
)所以在我这里,艾米整个人性格状态的前后转变是不合理的,一些可能为了煽情的情节也无法成立。
同理,泰勒为了姐姐考虑而选择没有见面也一样,临门一脚何苦继续为难自己。
上面是我觉得最硬伤的一个地方,另一个人觉得有点过了的是薇尔莉特的性格。
她本身其实是一个非常能体会察觉到细微情感的人,几年过去,作为参与了无数事件体会了各种感情写了无数封信的人偶,怎么还这么“不通人情”。
可能是为了照顾没看过动画的观众或者延续之前的梗,但这个人设稍稍有点过头。
细节方面除了一贯称赞的画面和音乐,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点:最后泰勒角度补全之前两人的相处,姐姐伸勺子喂饭那里很戳人。
女校里艾米那个并不在乎家世单纯交友(搞对象?
)的真·大小姐同学;邮政公司大家各自的成长;两个人牵手跑过早晨阳光洒落的树林(艾米和薇尔莉特的重要场景基本都安排在夜晚和早晨,但我觉得夜晚是更多的是走进内心,而早晨则负责用温暖去消融和给予力量。
) 最后说一下鼻子最酸的一个地方吧,是泰勒收到姐姐来信那里。
看着有点傻乎乎没心没肺对什么都不在意的一小孩,听到姐姐的名字就开始流泪,最后还要擦干眼泪露出一个寂寞的微笑。
这比姐妹俩分开时候撕心裂肺叫姐姐更让人难受。
寂寞的时候就呼唤我的名字吧 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 永远不会消失 2020.11.11
逻辑是剧情番的重中之重,紫罗兰又不是无脑爽番,是需要动脑子去理解去思考的剧情番,做剧场版不是光音画做到极致就行的我隔那做坐那么长时间你就给我看精致的画面有用吗?
那我还不如去看作画mad还不花钱。
再好看的画面剧情逻辑不自洽的话就很难去欣赏画面,我会一直纠结着这个点的逻辑bug,让我在看后面时会陷入迷茫且像看鬼畜一样有泪点我不想哭甚至有点想笑。
且电影延续了tv的缺点就是剧情拖沓缺少明确的笑点,不够紧张刺激说句实在紫罗兰剧场版放在电影院是指定票房低,更适合放在app里分集播放,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去看剧情平淡拖沓的百合电影,天气之子剧情两极分化但他好看不无聊,bgm响起时觉得激情澎湃好看有趣刺激永远是大部分观众喜欢。
可紫罗兰剧场版tv粉觉得不满意,路人觉得无聊评分票房怎么会高。
本身tv的剧情就不错,非要挑这篇外传。
且tv主打的是女主与少佐的感情戏,我也好久没看到这种没有ntr什么的绝美情侣和不卖腐和百合的番。
我就希望俩人什么时候能再见面,结果剧场版我看到京都又在卖百合心态直接炸了,在百合和纯爱的边线反复摩擦,我真是被那些什么百合耽美ntr之类的番剧搞烦了。
这就好比新海诚出了你的名字外传结果剧情一直是泷和他好基友卖腐搞假基情,三叶压根就没怎么出场;或是三叶和她闺蜜一直在卖百合卖肉且泷压根没怎么出场;关键如果时间线是他们长大还没相遇时,我tm怕不是会直接抄起大刀砍爆编剧的狗头。
我就想看个男女主不卖肉卖腐正常纯洁恋爱的剧场版怎么就那么难。
就算女主和女二关系不是真的,但看电影时总觉的少佐都被飞龙骑脸了。
觉的纯爱战士的心终究是错付了。
所以爱是会消失的对吗?
说实话,我来电影院就是为了看女主和少佐的爱情。
结果给我整了出百合,这操作感情tv里12集少佐和女主的感情铺垫全部都木大了呗!
就算女主对她没有意思但看到洗澡那里是真的有种少佐被绿的感觉,真的觉的牛头人骑人脸上了。
京都是不是做百合卖福利做嗨了呀?
但也要想想紫罗兰永恒花园tv里是异性恋啊,花了整整12集告诉我们的爱恋啊。
我是看了tv才来看外传的,我想大部分人都是看过tv才来的吧!
而且这片的泪点是真的低铺垫什么的是没见有多深刻你就想让我哭?
全程放飞自我泛滥的泪点,真的我真的Get不到本片的泪点。
还有逻辑bug,她俩怎么就不能见面了?
你们私下见会死啊?!
我是真的搞不懂做为紫罗兰第一部剧场版为什么选这篇外传,真的我紫罗兰其他几篇外传比这真的好很多。
是音画确实是业界顶尖的 ,但也得有个好剧本啊,噱头是有了但空有噱头有什么用? 京阿尼被人纵火确实可怜,但我是来电影院看电影的,我不是来看你的作画有多厉害,我就想看个值得着票价的片子。
伟大的动画,就是抹去了时间的刻度,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始终完成了陪伴这两个字。
写在最前面的科普: 这部外传是发生在TV之后的故事,下承剧场版,外传和剧场版是两部不同的作品。
由于“外传”性质,这部剧场版对于粉丝和新人都很友好。
故事的时间线发生在动画第六集之后。
TV讲述了 作为“战争机器”长大的女主人公薇尔莉特·伊芙加登,在战争中失去双臂,并与收养她的少佐分离,在装上义肢后,成为邮政公司一名从事代写书信工作的 “自动手记人偶”。
在车马缓慢、只能以信件传递感情的年代里,“自动手记人偶”通过与委托人接触交流,代写书信,以优美准确的文字传递着人们最为真挚的感情。
作为守护重要之物的交换,我卖掉了我的未来。
仅允许贵族子女就读的女学园。
对于与父亲交换了“契约”的伊莎贝拉·约克而言,这个绽放着白色山茶花的美丽地方,简直就是牢狱……在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的伊莎贝拉面前,出现了是被雇来当女仆及教育员的薇尔莉特·伊芙加登。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终于想起了自己的账号密码,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观看之后,打算为 《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锦上添花。
作为一个曾经被紫罗兰的温柔救赎的人,只能在心中无数遍地默念:谢谢款待。
整部外传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讲述的是薇尔莉特被邀请给就读于贵族女子学院的伪贵族伊莎贝拉·约克当女仆而实际上是教学各种礼节的老师的故事。
约克之前生活在贫民窟一样的地方,靠着小偷小摸来养活自己,而那时的她名字还不叫约克,而是叫做艾米。
(没错,是小学时候英语书上的那个艾米,所以我对这个名字很不感冒......)而在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她将偷来的东西换成生活费后,却意外在街上发现了一个被人抛弃的小女孩。
在这样的年代,这也在意料之中。
自己虽然生活拮据得过分,但她还是毅然决然的收养这个孩子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妹妹,取名为泰勒。
(没错是高数泰勒展开式的泰勒)两人相依为命。
这是一场充满温柔与决意的“复仇”,因为自己早已一无所有,叛逆的她便发誓要让妹妹在这个残酷世界中获得幸福。
虽然屋子肮脏不堪,但却依旧保留着最为纯净的东西。
后来的某一天,屋子突然闯进来一群人,说她是贵族的女儿,为了妹妹能活下去并得到好的照顾,她不得不成为了笼中之鸟,卖掉了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个贵族,她被送去就读贵族的女子学院,而就读这一学院的,今后不是名声显赫的权贵便是被送去通婚,她是后者。
这一段是以插叙的形式讲述的,真实的主线从薇尔莉特与约克之间的矛盾开始。
约克的心困于囚笼,对自由的薇尔莉特怀着羡慕与嫉妒,二人也因此有一层壁垒。
而薇尔莉特出色的礼节与无微不至的照顾总能为她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尴尬,甚至被学生们成为“骑士公主”。
二人逐渐相互了解,约克在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打开心中的囚笼,而薇尔莉特也收获了真挚的情感。
情感对于薇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宝物,还记得看TV剧的时候那个哭着喊着我想知道什么是爱的少女,而今对爱已经有更多的理解了吧。
骑士公主由此得名
参加最终的舞会后,二人离别并成为了朋友后半部分围绕着被送往收养院的妹妹泰勒展开(被高数支配的恐惧),泰勒从收养院逃离后找到了薇尔莉特,并成为了C.H.邮政公司的一名邮递员,并最终在另一名员工的帮助下找到了姐姐并在薇的帮助下写了给约克的信件的故事。
(这部分的剧情好像没什么聊的呢,欢迎补充)为什么要分两部分分开写呢,因为我认为,这两部分所表达的思想有着细微的差别。
前半部分体现的是自动手记人偶被赋予的特殊意义,同时注重引发对珍视之物的思考。
与此同时从小不幸的女主一定要让捡来的妹妹获得幸福,让她有对未来选择的权利,这是一场对社会的复仇。
而薇表现出来的温柔,礼节,无疑给自动手记人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但是我认为外传赋予的核心思想,并不同于TV剧中侧重对自动书记人偶赋予对感情的理解,这在上半部分约克与薇的剧情中有些许的体现,但是没有那么浓墨重彩,反而对后半部分的邮递员职业赋予了非常浓厚的感情:承载着别人的幸福(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
众所周知我是一个着重画风而剧情其后的人。
整个电影最最最重要的,也是该电影的制作公司京阿尼的拿手好戏:精美的画面与画风。
京阿尼在这方面是当仁不让的业界顶尖,而《紫罗兰永恒花园》在上映时除了依靠感人的故事之外也同样靠着精美的画风而出名。
而镜头的把控也极为精妙,宛如电影般拍摄的手法,在很多细节中都有着表现。
运动时的镜头抖动,为了凸显任务身高差时仰视与俯视的镜头,最后一舞时镜头的跟拍,还有围绕人物和环境的环绕全景拍摄,让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这只是一部动画啊。
来欣赏一下吧: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精美画面
镜头的转换在图片中体会不出来,需要亲自感受哦与这样精美的画风所匹配的,是如在水波中迷失方向的落叶般流转在每一帧画面中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人物的主观情绪是所有文学作品中密不可分的,外传的薇多了些少女的柔弱,在不睡觉守护了身体不舒服的约克一夜后也会打哈欠(我心都化了啊),与以前相比依旧继承了死板,但不能说不知变通,有时也有对约克之前的误会闹闹小脾气般的反击(脸上没有表情),再到后来的剧情中甚至有在求朋友帮泰勒找姐姐时配合社长落井下石的一点小调皮,薇尔莉特的温柔,与周围的人密不可分。
而约克的温柔,在提起妹妹泰勒时被完全体现了出来,语气,哭泣的神情,还有和薇冰释前嫌,得知其他的贵族并不是看重身份与她做朋友的时候通过语言,通过神态与肢体动作凸显出来。
电影中优美的句子有很多,例如贯穿了整部外传的核心语句,是艾米写给妹妹的信:“这句话是守护你的魔法咒语,艾米,只要呼唤这个名字”。
听好,泰勒。
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叫我艾米了。
因为爱你,我放弃了这个名字。
只要像施魔法一样呼唤这个名字,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还有例如: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被送到的,邮递员给人们送去的,是幸福.....等等,这些话语都穿插在适宜的场景和剧情中,能强烈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偷偷说一句我泪目了两次)。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还有着精美的场景与文化底蕴做铺垫,还有优美的背景音乐做合适的穿插。
剧中的花开花落,斗转星移,车来车往,没有一帧画面是糊弄过去的,电影中有大量延时摄影镜头的特写,同时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会穿插进预示着感情的景物,如二人起舞时铃兰花的镜头,铃兰花的花语是 “再回来的幸福” 。
背景音乐恰到好处,虽然大多数沿用了TV剧的BGM,但依旧新增了许多非常好听的音乐,印象最深刻的是被抛弃的泰勒用脏兮兮的小手牵住艾米的几根指头的时候突然穿插进的BGM,包含着这个世界的恐怖,但又洋溢着希望,老夫的心又化了。
姐妹并未相见,泰勒躲在花丛中看着姐姐
而姐姐,在收到信后呼唤着泰勒听好,泰勒。
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叫我艾米了。
因为爱你,我放弃了这个名字。
只要像施魔法一样呼唤这个名字,我让你获得幸福的愿望,就永远,不会消失。
“这句话是守护你的魔法咒语,艾米,只要呼唤这个名字”。
而泰勒这个名字,这是对姐姐约克的救赎,也是她排遣寂寞的魔法。
这是一句妙不可言的魔法“咒语”,哪怕两人天各一方,只要呼唤各自的名字,就能使寂寞与彷徨烟消云散,她们的祈愿与羁绊亦会永不消逝... 我与京紫的故事高三的时候,京紫是我看向未来,对未来包含期待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我裁剪了一张薇尔莉特的明信片,小心翼翼的用包书纸将其包起来,用胶将它贴在我的课桌左上角,明信片的背面还写了一句话,这句话,现在我已经忘了。
如果有人会将这张明信片揭起来,我唯一能肯定的是,我可以用我的方式去温暖一个人,给他前进的动力。
京紫陪我度过了无数个开心的、伤心的日日夜夜,在温暖我的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更好的审美。
这句话只能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默念:谢谢款待。
该片完成于2019年7月17日,而在第二天, 京阿尼却遭遇了日本平成年代以来最恶劣的纵火事件。
每次想到这里我心里都在滴血。
36名京都主力动画制作人员遇难,数十年的心血几乎毁于一旦。
但是在全世界的关注下,京都动画依旧艰难地站了起来,交出了这部充满爱的作品——《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
在日本上映时,京都动画放出了所有参与制作人员的名单。
在这份名单中,有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人世,这是他们最后的绝唱作品。
但逝者所留下的关于爱的表达的精神,将永远留在观众的心中,留在京都动画传递美好的企业文化中。
花无凋零之时,意无传达之日,爱情亘古不变,紫罗兰永世长存。
先是说给那些懂电影帝评论们的如果电影只能是先憋几个个矛盾然后再往上串线索串桥段顺便搞点角色成长最后矛盾爆发主角光环闪一下结局这么局限的形式 那就没有再继续做电影这种流水线工业快消品的必要了然后画面KyoAni遇袭前的巅峰技术力班底 自然是加分项 背景板绘制 舞蹈的衣饰动态 插画般繁复的发型 我尤其喜欢穷家里清汤寡水的汤上依然氤氲着水汽带来的暖意这个细节但没有多谈的必要 这些都是那个京阿尼该做到的主要说剧情方面剧情上面 这片子的最大特点没有“矛盾”只有“顺序”作为外传 主角是从原作整个时间线上剪下来的两个时间片段的快照角色 不会也不该有成长整部片子就只是Violet在无数的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片段 是平淡的生活 是日常 但一样有感动叙事也是完全按照日常生活实际发生的顺序除了前篇有些看起来像是插叙实际上就只是Amy给Violet叙述过去的片段之外 全篇没有用任何奇技淫巧的叙事手法 生活如何 顺序就如何没有过去的非人孩子被少佐和老板教会了语言文字 找回了人心 重新融入人类社会 又在这部片中 帮被迫失去过去的委托人找回了过去 帮失去了社会关系的孩子重新融入了社会缓慢 坚实 温馨 美好的一个小童话一个【守护你幸福的咒语】逻辑上讲如果懂电影帝们认为只有必须是某某某样才是电影 那这就不是电影 不该用所谓“评价电影的标准”去套这部作品 而且以后电影这种流水线工业快消品也没什么再做的艺术价值了而如果电影是围绕在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上用无限的可行手法探索 以能否传达其情感和思想为依据 那么这部电影做的肯定不差17年游戏圈在游戏圈用to do list圈养玩家正爽 想把玩家都异化成搬砖半小时给块糖的机器时候横尾太郎做了个尼尔 让游戏给你的一半todo list都是误导让人去自己理解异样揭示世界本身结果惹急了一大群“评论家”19年游戏圈在业界充满了以吃鸡为首瞎几把打靠应激反射爽快感混日子的时候小岛秀夫掏出来一个死亡搁浅 极致规避和弱化战斗又惹急了一大群“评论家”看这群评论家的样子就像吃怀石料理时候说人家为什么不加炸薯条为什么不加味精一样的“美食家”一样让人觉得可怜可悲
外传几乎是旧时代机械的狂欢——从薇尔莉特的机械手,到具有同样机械结构的打字机,再到邮递员的摩托车、原始的电梯、贝尔电话、建造中的电波塔......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怀旧的浪漫气息和时代变迁之感。
这些老式的机械是曾经存在过的各种媒介形式,在我们这个数字化的世界中已经成为考古学的对象。
于是,结尾处隔空“呼唤你的名字”的场景,不正预示着我们这个数字时代的来临吗?
如今,信息与交通的便利已经让我们无法想象这种情况。
无论相隔多远,我们都能陪伴在重要的人身边,但“陪伴”也就在这种便利中贬值了。
我们忘记了“呼唤你的名字”这一交流行动曾经承载的意义。
因此,如果那座电波塔永远无法建成,或许也是件好事。
在剧中,快递小哥之所以能找到艾米的所在,是因为有电话的帮助;而他之所以能够带着泰勒一起把信送到,是因为有了一台新式的摩托车。
在那个时代,新技术还没有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相反,它看上去只是为平静的岁月增添光彩,它们是带来爱与希望的机械。
但这种进步主义的技术乌托邦从一开始就处于阴影之下。
维利里奥指出,我们今日身处其中的技术媒介,几乎无一不具有战争的起源。
照相机正是瞄准镜的延长,而打字机与机关枪的击发具有同一节奏。
就连动画也是如此:麦凯具有开创性的动画《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1918),让我们第一次体验了鱼雷的知觉。
薇尔莉特的最初使命也正是战斗,她是战争的道具;在退伍之后,带着她的机械手,她却摇身一变成为邮政公司的模范员工。
拥有机械手的少女,这是一个重要的母题:早期的机器人几乎都被设想为女性。
在弗里茨·朗的《大都会》(1927)中,被邪恶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机器女人魅惑了无知的工人阶级,煽动他们造反,最后被希腊戏剧的主角一般富有古典美的白人男性资本家所击败。
机械与女人具有同样的危险性,因此必须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和机器一样,女人似乎也是纯粹媒介性的,她们既不是主人也不是奴隶,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们缺乏“自我意识”,但却拥有无限的能产性,正如技术的无限生产力一样。
薇尔莉特就是这样一个工具,在战场上,她是终极的杀人武器,人们对她只有恐惧而没有同情。
而在退役之后,她开始从事代笔职业,这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既不是主语也不是宾语,她代表的正是“语言使人心意相通”的魔法本身。
不可理解之物现在却要承担起使人们彼此理解的任务。
薇尔莉特的一切人设都在暗示着这种媒介性。
很久以前,人类就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使用双手的动物。
手和语言之间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与数字、数据本来就是一个词(digit)。
如果说手是我们的第一媒介,那么语言则是第二个。
代笔,则暗示着文字作为一种技术的历史性,并且把文字的中介性暴露出来。
从语言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信件——信件让我们重新回忆起,书写曾经总是伴随着明确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不是像如今一样,成为自我增殖的数据的云团。
然后,是打字机。
1942年的海德格尔忧心忡忡地说,打字机闯入了“存在、词语、聚集、手和书写的共属一体状态”:“打字机遮盖了写字和手稿的本质。
它们把手的本质等级从人那里抽走,而人对这种抽走没有恰当地经验,没有认识到,在这里已经发生了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转变。
打字机是一朵无征兆的乌云”(《巴门尼德》,123-128)。
薇尔莉特的故事正好发生在海德格尔的忧郁时刻。
其实,薇尔莉特的形象从一开始就不具本真性:她是战争的女儿,她的手是金属做的。
于是,用手敲键盘这个对海德格尔来说划时代的事件,对薇尔莉特来说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不过是不同机器之间的碰撞、铰接和装配。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这就是自动机器体系。
技术媒介开始爆炸式增长:打字机、留声机、摄影机、无线电,直至今日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
我们似乎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媒介开始自动地运行:信件不再是为我们传达心意的工具,相反,我们的全部生活以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被组织起来。
《紫罗兰永恒花园》就是一个“媒介如何发现其自身的存在”的故事。
如果说薇尔莉特自始至终总是发挥着媒介的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改变着自身——她不断发现自身的人性。
在外传中,薇尔莉特从代笔服务的提供者,变成艾米和泰勒的朋友。
动画中有两个意味深长的陪睡场景:具有媒介性的,不仅仅是薇尔莉特的机械手、打字机,以及寄出的信件,同时也直接地是少女的肉身。
但这类场景的色情意味总是被手的坚硬性所打破,浴室画面中格外扎眼的黑色机械手,构成了画面的刺点。
少女的机械性与机械的人性突然在此刻混同起来了,它打破了我们对于“陪伴”的一般想象,同时也打破了我们对于“实物”与“再现”的二元区分。
艾米和泰勒都想要薇尔莉特的陪伴,但那双肉身性的陪伴的手,与那双与技术媒介相链接的手,那双敲着键盘、扣着扳机、在虚拟与现实、时间与空间之间不断穿越的手,本来就是同一双。
于是,我们自身的存在也变得不再不言自明。
我们能够想象身体的某种媒介性吗?
一种在与他人、它物的关系中浮现出来的存在,并且永远处于虚拟与真实的各种效应之内。
男性比较难以设想此种处境,我们习惯于认为自己不是主人就是奴隶。
技术,始终是阴性的。
在这部外传中,没有一个角色能够为男性观众提供简单粗暴的代入感。
在此意义上,《紫罗兰永恒花园》同时是技术解放与性别解放的文本。
今日许多人已经忘记,现代职业女性正是通过打字机的发明登场的。
在20世纪上半叶,女打字员们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消除了男性对于书写权力的垄断,而这一历史感也在动画中完美地呈现出来。
于是,薇尔莉特·伊芙加登这个人物形象,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与今日泛滥的、已经成为一种俗套的赛博格故事不同,京阿尼在21世纪的今天,带领我们回到弗里茨·朗和海德格尔的时代,思考人与技术关系的另一种可能:在战争与毁灭、焦虑与疯狂的时代里,技术也可以成为爱与希望的传递者。
胶片和纸张都是易燃的,但它们应该在观众心中燃起爱与希望的火焰。
我想这才是京阿尼试图讲的故事,也是动画公司京阿尼试图让自己成为的样子。
参考: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基特勒《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张正平(Briankle G. Chang)《论手指与物》
这部电影在国内没什么宣传,大概票房也排不上榜,但毋庸置疑非常优秀观影是一件很主观的事,但有些人双标也太严重了,很气。
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受损的永远是下面的人。
政治观影很牛气嘛,还专门建新号来喷的。
画面一直是强项,配乐也很大气甚至有种恍惚在看音乐剧的感觉。
我很喜欢这种主角只是像观众一样平淡地参与剧情发展就像tv版或者古剑、仙剑一样通过一个个他人的小故事来让主角成长,而不是一切重心就围绕主角 什么都给主角服务。
看不少评论说过于平淡,我觉得是没有认真看的,实际上每一个泪点都很紧凑。
也有很多细节,比如飞鸟出现都在象征自由 向天伸手是象征抓住幸福。
我觉得问题就一个,太过优秀的音画和感人点,让反战主题被人遗忘。
如果不是那场战争多少心酸的故事不会发生,和平时期的经济 科技发展有多快。
剧透预警本来这孩子也会像我一样不幸,但我偏要让她获得自由选择的幸福,这就是我的复仇。
这是艾米对这个世道的复仇,她也做到了。
但她的生活确实也一直没有热情和希望,一直活在过去里,在学院里的朋友后面没有提及,估计也是两人联系不多了。
一直关在伯爵公馆里,淑女学院里,就像一开始说的 囚笼。
而泰勒则拥有了自由成为邮差,或许剧场版里泰勒长大真正当邮差两人会再见吧。
第一次电影买错票,送朋友也没送出去,最后放到了网上给有缘人,也不知道最后有人去看没有,希望它能像剧中的信件一样把感动和幸福传递出去吧
最开始是被薇尔莉特的帅气剪辑吸引进来的,就是别人顶一本她能顶十本,然后在女校中粉丝居多的那段。
不过看完后发现并不是那样的“爽片”,也挺开心。
不由得想起《银与黑》里面的话,“借助他的家庭发现他,然后再把他尽力拉出那个狭窄的世界”,我被剪辑的片段“骗了”进来,却收获了别的我觉得很有意义的东西。
希望这样的电影或者书籍更多,趣味性吸引我,干货满满。
首先是主题,我没想到,会从写信或者家庭教师这个细节角度入手。
而且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爱情,没有政治没有科幻,是非常温暖的姐妹情,也许还掺杂了一点百合…?
其次是画面,可以说大部分随手截图都可以作为壁纸,展现了应该说是18世纪英国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样子。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风景,都刻画得非常漂亮。
“最后我成为了你”,也是出于个人经历非常触动我的一句话,从一开始的“丑小鸭”,到后来优雅的大小姐,最后都能看到薇尔莉特的影子,虽然隔了这么久不应该再提及,可是我希望我的安静沉稳里,有我儿子文婧、景哥、吴宇哥哥、谢尔顿的影子,做事不骄不躁,可以理性多一些。
薇尔莉特真的非常攻,也很温柔,如果有这样的人陪伴,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啊。
这部紫罗兰外传是在七月十八日大火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成片,庆幸得以保存并且上映;因此我想说,与其在不断挑剔它剧情的薄弱,不如好好的享受吧,享受京阿尼式的感动,享受它完美的音乐和画面,享受京阿尼带给你的治愈。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吧,京阿尼以最京都的方式来给你们传播爱,毕竟谁也说不好未来一年五年乃至十年,我们还有机会看到最纯正的京都脸吗?
我没法昧着良心吹这部……情愿相信是可怕的意外影响了影片的质量。感情渲染和原作差的有点多,我居然有朝一日会因为看京阿尼的作品而尴尬到挠头!天啊。演出作画配乐分镜依旧无敌,但是作为一部电影……补:需要脑补的太多了,如果不是看了番剧好几遍,我可能会因为脑补得不够而感到更加尴尬。(但只看过这一部作品就质疑京阿尼存在价值的可笑言论居然是豆瓣短评点赞第一??)其实故事还有很大空间,可能受限于工期、时长、人力成本等原因导致作品完成度不够,我觉得非常可惜。京阿尼遭到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这部电影能上映已是不易,还是希望路人看看京阿尼的优秀作品再做点评。现在,脆弱的京阿尼需要我们的支持——我相信,京阿尼会站起来的。
前半小时很《指匠情挑》 而且打着姐妹情的幌子、暗戳戳卖腐也不妨碍拿龙标 还是小清新日漫技高一筹
点映 苍白无力的剧情,浪费制作水准,实在不能称之为好动画,京阿尼老毛病
三星半,剧情有点弱,画面挺美
看的我想睡觉
卧槽???本百合控加京吹一本满足
7.9分,这部剧场版没有剧集好,首先情节不够精练,比如女主和一个龙套同行打招呼,问去哪怎么去这种剧情真的有必要讲出来吗,这种不够精练的情况有好几次。其次,这部电影的情感还是有些内空,对姐妹情感的辅垫还是比较笼络。优点是作画精致到了极致。
向京阿尼的高尚品格和精湛技艺献上五颗星,再为晓佳奈的生拉硬拽不知所云的原作剧本扣掉两颗星。作者是一个平淡的人,既没有体验过上流社会的波谲云诡,又没有经历过底层社会的苦难艰辛,还硬要写一个感动人心的爱的故事,于是就成了这个样子。幸福的人啊,永远想象不出不幸的样子。
感谢徐老师赠票,茅原实里真的吼可爱。电影剧情一般但是配乐和声优和画面真的太完美了我哭到爆炸。
九十分钟的长度,比番剧更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圆润,架空世界的情境也自洽起来。两封信简短的语句饱含了深情,又非常克制,传达幸福,也在意寻找自己的幸福。
糟糕的剧情!
百合部分Violet顶书梳头打哈欠满分,一起洗澡睡觉跳舞是朋友间做的事好的- -然后Benedict师父就踩着高跟莫名上了位还薅到了新车,Cattleya总算不露胸衣了- -战争结束四年,人偶嫁了人也能继续工作了,出现了电梯这种新型武器,电波塔看来是要烂尾了恭喜乃们保住了饭碗!映后制片说这是4月剧场版的过渡篇,所以少佐到底死没死- -(这画幅为啥总觉得切头了🙄️
“可以永远不离开我吗?”那一秒鸽群刷地飞过,下一秒我的眼泪哗地下来了……有些事,不是说永远就可以永远的啊……片尾字幕再次崩溃哭……除了两位到点离场的观众外,字幕滚完前全场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泰勒,你的花听到了姐姐的呼唤,你听到了吗?届きますように, 届きますように...
前半程封闭女校里骑士拯救公主的故事,居然有一些久违的古典气质。从压抑冷漠到希望热诚,乃至最后感情的宣泄,牵动着戏外的人也经历了一场痛快的爆发。可惜后半的补完某种程度上成了画蛇添足,有些言语说透了就失掉了味道了。
2020/01/12 欣赏无能。1.平淡至极,一起洗澡一起学习一起跳舞,毫无起伏,甚至不觉得他在讲故事;2.无法共情,在嗑百合但是又以友谊至居,无论是百合情还是姐妹情都是毫无共鸣,缺乏一个点去升华这段情谊,妹妹如此重要为何数年都不去相认,缺乏一个合理原因诉说清;3.离题作文,非原著粉,看了2/3问朋友都无法GET到"永远与自动人偶"是什么更别说紫罗兰永恒花园是什么意思,完全没有简介的女主与收养少佐分离以及自动手记人偶(踏马代人写信不就是工具人吗)从事背景,基于台词上有女主独白说这是她的牢笼,何不加上一段来为别人传达情义的工匠精神来个升华起伏更佳;4.每两个角色对望都是蜜汁脸红真是够了无论男女老少,还有骚皮高跟鞋、衬衫都是露背渔网、tony洗头仔发型但还算好看男主。京阿尼有用心在做动画,但是剧本就是原罪。
最后看着滚动的staff表中熟悉的名字,还是差点哭了出来
没有get到任何一个点。。前面澡都一起洗了觉都一起睡了居然不是搞姬??Amy以前这么好一块T的料子,后面成了什么贵族女什么伯爵夫人,真的迷之走向。
..美是美,但已经过了感动的年纪了,觉得作为电影客观说挺一般的
观影障碍...
①看到最后才发现监督不是太了,一众女性主创确实有不一样的视角,但是演出总体感觉偏平淡了。②结尾职业表字幕给出了好多已经离去的工作人员,一路走好。(2019-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