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甚理解的是,相较于如艺术品般的美工、治愈一切强迫症的摄影、无比贴合的拉尔夫的表演,整体表现最弱的剧本最后竟拿了奖,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如果说奥斯卡看着这教科书般的冲奖而来的艺术指导、美工、镜头故意“叛逆”地选择性忽视,那违反全剧主旨“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从一出场就自带光环,刻意安排一场“圣人”演讲,明显到不能再明显地就差把“教宗”二字刻在脑门上的虎头蛇尾的本子着实是太天真太naive太确定性了。
权力、欲望、政治、人性、信仰、危机,有那么多深刻的隐喻,有那么多本可以讲的更好更深更近一层的东西,最后,都被这简单粗暴的确定性给一抹了之了。
其实这部电影讨论的内容还是蛮多的,涉及到了教廷改革的话题,性别议题,对信仰的怀疑。
前半部分整体的氛围还有配乐的渲染真的给人一种政治惊悚片的感觉。
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的野心,可是看到结尾真的是自己加戏了。
不太好说是剧情太幼稚还是本来就想探讨一个简单纯粹的问题左和右,自由和保守,两种声音,教廷的分裂让教皇选举这一看似神圣的活动变成了充斥着世俗阴谋算计,尔虞我诈的政党斗争。
支持革新的派别想要保住教皇所完成的事业,为自己的人拉票。
但似乎当选的人是谁,有没有污点并不重要,只要己方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上台即可。
这种非左即右的“确定性”让为上帝服务的事业变成了党派利益之争。
关于贝尼特兹的性别,我不知道有没有医学上的确切定义,但给我感觉就是一种未定的模棱两可的状态,选举他为教皇绝对是带着教会跨出新的一步,是一个跨入崭新时代的希望。
他并不属于哪一派,而是代表的一种不确定性。
而这种拒绝党同伐异,不去定义,不去评判的不确定性便是去接近所谓包容一切的上帝其实影片中对于世俗欲望的探讨也是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一部分。
大声宣称自己没有野心的人,往往是在掩盖欲望。
哪个枢机主教不曾想过当上教皇后采用的名?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答案。
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欲望,越是去远离它,它在你心中的声音越发强烈。
托马斯的野心藏的很深,他甚至骗过了自己。
他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想要辞去院长一职清休实际上是他对于世俗欲望的恐惧。
最后他也对自己承认了自己想要成为教皇的想法。
可惜这一点导演似乎没有去深入展示。
关于不确定性的讨论算是题眼了吧,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不够完美的地方就在于拍的太有确定性。
贝尼特兹这样一个仿佛头戴荆冠,纯真、仁慈、包容的信徒的存在,远远没有与世俗欲望暗暗斗争的托马斯给我感觉有真实性。
左派右派炒的不可开交,他往中间一站,发表了一番真挚动人的演讲,仿佛教会便是迎来了希望,出现了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感觉这种叙事还是太简单太天真,像童话一样,远远没有不确定性的那种吸引人的张力。
谈到罗马和教皇,大家难免会联想到2019年《教宗的承继》。
毕竟珠玉在前,观众自然对这部金球奖提名的《秘密会议》期待甚高。
故事的背景依旧是教宗的选举,也就是罗马教廷的首脑。
教宗过世后,由枢机主教团团长主持选举,获得至少三分之二选票的红衣主教则被任命为下一任教宗。
投票结果由教廷焚烧选票通知公众。
若燃黑烟,则代表无结果。
白烟则证明新的教皇选出。
而电影里担任枢机团团长的就是拉尔夫饰演的劳伦斯。
与《教宗的承继》着重刻画人性与神性不同,这部电影围绕的是党派之争以及人性的恶斗,劳伦斯作为主演的天人交战就是串起整个故事的明线,即回避——压抑——正视——解脱。
回避:电影的开篇就交代了劳伦斯向教宗请辞却遭到拒绝,理由是crisis of faith (信仰危机),具体是什么并没有清晰的解释。
但教宗是怎么拒绝他的请辞的:some were chosen to be shepherds,and some to manage the farm. (总有些人被选为牧羊人,有些人被选为农场的管理者)劳伦斯毋庸置疑被教宗当成后者,对此他在选举前一晚的卫生间里有一次情绪爆发:劳伦斯把洗漱用具愤愤扔进水池里,反问自己:
他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
因为作为教宗的好友以及枢机主教团团长,可谓摸到了权力的巅峰。
而教宗对他的定位并不是接班的牧羊犬,而是农场(枢机主教团)的管理人。
谦虚正直的劳伦斯隐隐发现了自己对权力的渴望,可对于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来说,正视欲望好比凝视深渊。
因此在墨西哥裔主教Benitez询问他为什么不想做教宗时,劳伦斯答:I’ve been experiencing difficulties with prayer. (我在祷告上碰到了困难)于是请辞刚好是回避自己道德瑕疵的不二选择。
压抑:既然走又走不了,劳伦斯又只能回到权力的漩涡中。
而我们前面也说了,作为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清高的为人处事引导劳伦斯作出每一个选择都不可指摘。
好比他的选票只投给好友Bellini主教,查明非洲裔主教Adeyemi的旧日过错,以及揭穿主教Tremblay的钱权交易。
而背后这些行为时常游走于道德上的灰色地带,它们也在两个不同的场景中被人戳破。
第一次是在首日投票的晚上,劳伦斯因为自己获得了5票而遭到Bellini主教的质疑:“Come on. every cardinal has that desire. Every cardinal deep down has already chosen the name by which he would like his Papacy to be known. Deny it if you like, but search your heart and then tell me it isn’t so. ”(得了吧。
每个红衣主教都有这个欲望。
每个红衣主教内心深处都已经选择了他自己希望的教宗之名。
你可以否认,但请扪心自问,然后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 然后他抛出了一个建议——把你宝贵的怀疑留给你的祷告。
劳伦斯照做了,在黑暗中跪下祷告。
因为他内心深知自己对权力的渴求并为此挣扎,朦胧中看见过世的教宗躺在床上端详自己,一如端详他的痛苦。
第二次则是与手握犹大剧本的主教Tremblay的对峙。
劳伦斯坚信用来构陷黑人主教Adeyemi的修女是由他安插进来,Tremblay矢口否认后开始质疑劳伦斯的动机:“You should be careful, your own ambition has not gone unnoticed. This might be seen as a tactic to blacken the name of a rival. ”(你应该小心一点,你的野心并没有被无视。
这可能被视为一种抹黑对手的策略)劳伦斯:“Well, that’s a despicable accusation.”(这可是卑鄙的指控)Tremblay:“ is it? I wonder if you really are so very reluctant to have the chalice passed to you.”(我在想你是否真的不愿意把圣杯握在手里)劳伦斯被对方的指控弄得恼羞成怒,为此甚至铤而走险破坏前教宗的房间封印去寻找Tremblay被免职的证据。
但这一行为已经超过了他的职权,显然“公义”二字已经不能为他的道德自证免责。
若不是修女三番两次的帮忙,恐怕劳伦斯已经退出选举,为自己立的牌坊求仁得仁。
正视:在检举Tremblay贩卖圣职、收买选票后,劳伦斯理所当然成为了教宗选举的大势。
和好友畅谈一番后,他也终于放下了所有的道德包袱。
Bellini主教问他继任教宗选什么名字,劳伦斯很快给出了答案:John。
看到这里我大笑出来,直接用上帝的名讳也算是明牌了。
金毛问“上帝的名字不是耶和华吗?
” 不错,但看过《The Man from Earth》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上帝在希伯来语里的名字是Yochana,而后演变成拉丁写法Joanna,随后是法文Jehanne,最后传入不列颠变成John。
若没有这层关系,John的词意是“上帝的恩典”,劳伦斯的意图也显而易见。
这一次选举,他终于在选票上写了自己的名字。
而就在把票扔进箱中的那一刻,教堂被炸了,这段剧情简直就是神谕。
上帝忠诚的奴仆劳伦斯在灵魂就要腐蚀的刹那,神决定拉他一把。
这时闭塞的教堂被炸出一道口子,光线投在西斯廷教堂的壁画。
那是米开朗基罗所绘的《最后的审判》,电影的构图也十分考究。
但这段剧情我觉得更适合米开朗基罗的另一幅画《圣保罗皈依》:保罗原名扫罗,扫罗从马背上跌倒后躺在地上。
天上的基督发出的光束照亮了他,他被神的恩典击中失明,后又复明,此后从基督徒的迫害者转变为忠诚的信徒。
这道光线刚好和劳伦斯的堕落和醒悟吻合。
圣保罗皈依解脱:当教宗落到最合适的人选身上,劳伦斯才终于在几番涉险的道德博弈和自我审查中得到解脱。
他由内到外地清理了自己,从此便能心无旁骛地履行神职。
电影除了劳伦斯的心理变化这一条明线处理之外,还有一条埋在剧情之下的暗线:女性参与。
首先我们来看电影开头给的组合镜头对比:
每个镜头都快速闪过,休闲的主教与打杂的修女,暖黄的社交场面以及阴冷的工作场所。
这一切都让作为女性观众的我非常不适。
金毛问我: which do you think is worse, government or church?(你觉得政府和教堂哪个更糟?
)我:It doesn’t matter which party it is, power is filthy. (哪一方都不重要,肮脏的是权力本身)金毛:yet everyone has faith in God. (不过每个人都信上帝)我: And God stands by patriarchy. (然后上帝支持父权制)另外,对女性议题上的不同观点也体现了电影里不同主教的人物性格。
作为保守派的意大利主教Tedesco固执排外,想引领社会回到规章严谨的传统年代,精神纳粹自然不会给女性相应的地位和权利。
而自由派的代表Bellini主教尊重其他信仰并且认为女性应该在教廷发挥更大的作用,却在说这话时驱赶了在场的修女。
一切口号式的主张都只有党同伐异这一个目的。
就连与人为善的黑人主教Adeyemi三十岁时与十九岁的修女剩下孩子,在选举当下更是翻脸无情,毕竟在他眼中这只是过往的一个小小污点。
男权社会里,女性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教廷就是一个微型缩影。
对此修女艾格尼丝有一句振聋发聩的台词:“ Although we sisters are supposed to be invisible, God has nevertheless given us eyes and ears.”(虽然我们修女应该是隐形的,但上帝却还是给了我们眼睛和耳朵。
)当这些零星埋伏在剧情中的不适渐渐汇聚成塔时,终于在结局的反转中迎来爆发。
得知新教宗的体内有女性子宫和卵巢时,震惊之余,眼泪先流了出来。
我突然理解了之前所有的铺垫。
主教Benitez 在战争期间给刚果遭受种族灭绝性暴力的女性受害者建立医院,并且在教廷为餐点祈福时说了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话:“ Bless all those who cannot share this with us and help us, oh lord, as we eat and drink, to remember the hungry, the thirsty, the sick and the lonely and the sisters who prepared this food for us. Through Christ Our Lord. Amen.”(请保佑所有不能与我们共享这一餐的人,并在我们吃喝的时候,帮助我们记住饥饿、干渴、生病和孤独的人以及为我们准备这一餐的修女。
通过我们的主耶稣,阿门。
)而作为性少数者,他是不涉党争的中立人士,过往的经历更让他看到众生之苦。
因此最后的剖白成了扭转选举局势的关键:“With respec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war? I carried out my ministry in Congo, in Baghdad, in Kabul. I have seen the lines of the dead and wondered Christian and Muslim. Would you say we have to fight? What is it you think we’re fighting? Do you think it’s those deluded men who had carried out these terrible acts today? No, my brothers. The thing you’re fighting is here , inside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If we give in to hate now, if we speak of ‘sides’ instead of speaking for every man and woman. This is my first time here, amongst you. And I suppose it will be my last. Forgive me, but these last few days we have shown ourselves to be small petty men, we have seemed concerned only with ourselves, with Rome, with these elections, with power. But things are not the church. The church is not tradition. The church is not the past. The church is what we do next. ”(恕我直言,你们对战争了解多少呢?
我在刚果开展传道工作,在巴格达,在喀布尔。
我看到了成队的尸体,我想知道基督徒和穆斯林。
你说我们必须战斗吗?
你认为我们在争什么呢?
你认为是那些痴心妄想的人实施了今天这些可怕的行径吗?
不,我的兄弟。
如果我们现在屈服于仇恨,如果我们谈论的是“阵营”,而不是为每个男人和女人说话,那么你们要对抗的东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这是我第一次来这里来到你们中间,我想这也将是我最后一次。
请原谅我,但在过去几天里,我们显示出了自己的小家子气,我们似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罗马,只关心这些选举,只关心权力。
但教会的情况并非如此。
教会不是传统。
教会不是过去。
教会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虽然大部分观众对于教宗的去处早有猜测,但镜头语言也明确给出了答案。
下一任教宗坐在正中间,把党派和争论隔绝于两侧,光线只会落在他身上。
电影的最后,劳伦斯望向窗外,看到修女们走出教堂说说笑笑,和前面埋头工作的压抑画面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新教宗所带来的启示和展望,女性的伏笔自此完整。
对于故事解读,无论是前面Bellini主教无心的一句“教宗下棋时总是领先我八步”、拒绝劳伦斯的辞职、提升Benitez为红衣主教让他来选举,还是安排与黑人主教Adeyemi有染的修女进场,这一切看上去都像是前教宗的一手安排。
但我不愿意这么想,不然它就沦为一个简单暴力的天才叙事。
可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远不止于此。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的设置太dramatic,认为把跪舔lgbt的政治正确放在宗教这样严肃的语境中非常掉价。
对此,我想用劳伦斯在电影中的演讲来回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let me tell you, there is one sin which I have come to fear above all others—certainty. 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 My God, my God, why are you forsaken me? 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 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it walks hand-in-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 Let us pray that God will grant us a Pope who doubts. And let him grant us a Pope who sins and asks for forgiveness and who carries on. ”(让我告诉你们,有一种罪是我最害怕的——确定性。
确定性是团结的大敌。
确定性是宽容的死敌。
就连基督最后也无法确定,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
在十字架上的第九个小时,他在痛苦中呼喊。
我们的信仰是有生命的,正因为它与怀疑携手同行。
如果这里只有确定性和无可置疑,就不会有神秘感,因此也就不需要信仰。
让我们祈祷上帝赐予我们一位敢与怀疑的教宗。
请他赐予我们一位犯过错请求宽恕并砥砺前行的教宗。
)如上。
电影里教宗的乌龟终于爬了出来,不再固步自封。
电影外的我们如果只接受一套规则,那一切又如何进步呢?
这几年拍教会这个题材,真的是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电影。
很多都是教会投资的什么驱魔电影。
效果可想而知。
终于迎来了一部宫斗大戏,让人欣慰。
这里边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点。
明晃晃的九子夺嫡大厮杀。
最终实现了藏在正大光明那块匾后边的遗诏。
这里边的争斗都是文化之争,文化之争,即意识形态之争。
我们一个一个来盘一下就很清晰了。
第一个黑人主教被对手泼了脏水,52票,完了。
但是这个所谓30年前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被扒出来,真可谓是深挖,都挖到30年前了。
显然,这是老教皇临终的安排布局。
把给黑人泼脏水的主教一起拉下马。
那个“被辞职”的主教可能有点冤,第一,可能真的是老教皇让他去把黑人修女接来,第二,祁厅长说了,整个教会就我一个贪官吗?
但这都不是理由了,在这场厮杀当中,不可以有任何缺陷,必须无懈可击。
剩下两个其实更加不堪一击,一个搞守旧,搞派系。
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你的派系肯定不能占大多数人。
其实搞复古不是没有市场的,只是碰到了一个致命杀。
第一是其他派系肯定不支持你,都会导向你的反面阵营。
第二就是老教皇安排的这个绝杀。
最后的那番演讲可谓振聋发聩。
立足当下,立足当下的文化潮流才是有发展的,起码是有发展的可能性的。
搞复古和宗教战争,历史已经证明过不行了。
拿过去的思想放到现在来用,妄想解决现在的复杂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搞宗教战争不是没有人望和市场,而是注定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最后那个主教朋友,他虽然有立场,但是实在软弱无力,又无人支持。
他只希望保持现在老教皇的成果,总的来说,也只是保守主义范畴,进取是不能进取的,改革什么的就更不用想了。
最后选择双性人教皇其实是意义重大的。
当然在现实中肯定是不可能的。
双性人教皇的出现,比黑人教皇还要更激进,更正确。
显然这是最重大的一步棋。
直接声明了教会对现行文化的接受和支持。
都不需要发表任何声明。
最后伏地魔主教得到了修女会的支持,赢得了摄政王的地位,皆大欢喜。
最后说一句摄影还是很好看的。
很多的镜头,人在哥特式建筑的面前,展示出人在巨大权力体系面前的渺小与无力(即便摄政王已经权倾朝野),这个摄影还是有表意的,不全是炫技。
今天,教宗方济各蒙主恩召,回归天父家乡。
这无疑是令人诧异的,因为就在一个月前,我们才听闻他的疾病治疗情况良好,身体略有好转;更不要说他刚刚出席的公共活动,复活节降福以及会见万斯。
我想起年初看过《秘密会议》,讲述一场教宗选举中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对抗斗争。
这部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现实——今天的天主教会恰恰处在一个变革与斗争的关键时期,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方济各教宗荣归主怀后,新一轮权力洗牌与倾轧角逐就要展开。
自由派想要巩固方济各教宗的成果,保守派则争取反攻倒算。
从影片拉到现实,来看看影片中的人物对应了现实中的谁。
1.Cardinal Bellini
对应Jean-Claude Hollerich,自由派代表,支持天主教内对社会议题的开放态度,比如对LGBTQ+群体的接纳。
2022 年,他表示,他认为教会关于同性恋关系是有罪的教义是错误的:“我认为这种教义的社会学和科学基础不再正确。
”2. Cardinal Tremblay
对应Raymond Leo Burke,传统主义代表,被认为是保守派的实际领袖。
他公开与方济各教宗发生冲突,强烈反对对LGBTQ+群体和离婚再婚者的态度的放松。
3.Cardinal Adeyemi
Peter Turkson,坚定保守派,被广泛视为“Papabile”——教宗热门人选。
他的反堕胎立场十分明确,且支持乌干达的反鸡奸立法。
——以及Robert Sarah。
同样地,他坚定反对同性恋、离婚和堕胎。
4. CardinalTedesco
对应Willem Jacobus Eijk,荷兰籍主教。
他坚持维护传统,尤其在反对离婚上立场鲜明,且曾公开批评方济各教宗。
5. Cardinal Benitez
对应Luis Antonio Tagle,菲律宾籍主教。
他对同性恋和离婚再婚者的包容态度使他被视为方济各教宗的精神继承人——他甚至被称为“亚洲方济各”。
——以及Mykola Bychok,乌克兰籍主教,长得有点像泽连斯基。
他在2024年被方济各教宗擢升为枢机,是枢机团最年轻的成员。
可想而知地,他十分关切故国乌克兰的境况,呼吁对俄乌战争的关注。
他说:“让我们心中带着基督复活,准备好向世界见证,爱比仇恨更强大,怜悯比复仇更强大,生命比死亡更强大。
”慷慨激昂的话语令人想起电影中Benitez打动人心的发言。
6.Cardinal Lawrence
我很难为电影的主人公——枢机团团长Lawrence——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人物。
现实中的枢机团团长Giovanni Battista Re是典型的保守派,曾支持将参与自由派组织并拒绝退出的天主教徒逐出教会,以及反对被继父强奸后怀孕的9岁巴西籍女孩堕胎,宣布她的母亲和医疗团队队已自动被逐出教会。
Lawrence精明干练、游刃有余的能力令人联想起Pietro Parolin。
他在梵蒂冈外交部门工作30年,后担任圣座国务卿,在各项事务上功绩卓著。
不过,他也是保守派。
按照电影情节,黑马Mykola Bychok似乎颇有希望。
不过,现实毕竟不是电影,不会有那样戏剧性的情节。
我只希望自由派能够不负众望,让天主教会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能够保持以及发展。
刚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本片是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看到结尾的时候却发现,本片其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
虽然本片的片名是《秘密会议》(Conclave),但是本片并不是一部像《迈阿密的一夜》(2020年)、《弥撒》(2021年)、《女人们的谈话》(2022年)那样的“开会大片”,而是一部“政治悬疑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罗马教廷版的“宫斗大片”。
全片的核心事件就是枢机主教团需要选举出下一任教皇,选举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明争暗斗,各种在政治选举中常见的戏码轮番上演,负责主持会议的枢机主教团团长几乎被逼成了“侦探”。
在这场曲折多变的教宗选举中,主要的候选人有担任枢机主教团团长的自由派主教劳伦斯,来自美国的自由派主教贝利尼,来自加拿大的自由派主教特伦布莱,来自尼日利亚的保守派主教阿德耶米,来自意大利的保守派主教特德斯科,以及来自阿富汗喀布尔的自由派主教贝尼特斯(被已故的前任教皇秘密地任命为主教),而最终的选举结果是,代表着进步、包容、和平的贝尼特斯被选举为下一任教皇,他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双性人教皇(枢机主教们在选举的过程中并不知道他是双性人)。
就观影感受而言,本片比我的预想要好看得多,除了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之外,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剪辑非常工整流畅,如行云流水一般,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不知道若干年后的真实的下一次教宗选举,是会像《教宗的承继》那样一切顺利,还是会像本片这样曲折多变。
)
2024年即将结束之前看完的这部片子,感觉很映衬我对2024年的感受:大家都庄严肃穆地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充满神秘主义的仪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吵和斗争;紧张,严肃,如临大敌,压抑的配乐贯穿全程。
可直到年关将近,回头一看,却发现不过是完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而已。
想要通过凡人的他者来更靠近上帝,就像是希望“老司机来带带我”好走捷径的心理一般,本身就有点可笑。
因为不管这位老司机是不是身着华丽的红袍(我猜想天主教会的枢机主教们应该不会喜欢这部片子),他其实都和你我一样,不过凡夫俗子。
比如改革激进的派贝利尼主教,一出场的时候感就像是一个愤怒的公牛一般,对于保守派嗤之以鼻,高唱着“选票我可以不要,改革立场我一定要大声说出来”,最后却变成了一个软弱的追随者。
另一边极端保守的特莱斯科主教,开场气场十足,说话只用意大利母语(反观其他角色,大多都能熟练至少两种语言;这一点导演的角色塑造很有心),什么事看不惯就要咬两口,原来就是一个能利用点儿恐惧来煽动仇恨的大嘴巴。
主角劳伦斯主教,也许也没有他自己说的那么勇敢:虽然在开场的时候鼓励大家放弃偏见,拥抱一个不完美的候选人,然而当阿德耶米主教的黑历史被扒出来的时候,他又非常坚决地说:不,你没有机会了,因为教会不能容忍对未来教皇性丑闻的流言蜚语。
而真正足够聪明又勇于搞手腕的人,反而是最腹黑的,只差一点就能上位的特伦布雷主教。
这让我想起来罗永浩说过他为什么把自己的自传书起名作《我的奋斗》:为什么历史上,大多是那些坏人很努力很上进能成事儿,为什么那些个善良的好人们,大多都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软弱者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有一个努力上进的好人呢?
嘴上我们都在追求理想和信仰,而行动上却永远畏首畏尾,因为我们都不过是凡人。
追求理想不是靠着充满神秘的仪轨,华丽的服饰,辉煌的建筑和壁画就可以完成的,它是身为凡人一生的修炼,而且永远不会有终点。
就像最打动我的这句标题,其实出自一个小配角之口:we are the servants of ideal, we are not ideal itself; we are just mortal humans。
片尾,已经辞去主教团团长而身着普通牧师衣服的劳伦斯打开了尘封数日的窗户。
窗户里面是庄严肃穆的信仰危机,外面则是几位修女欢乐声中的滚滚红尘。
大门砰地一下关上了,感觉就像2024唿地一下就过去了,什么都还没有发生,但是似乎又已经天翻地覆了一样。
通过这部片子,我认识到连天主教这么古老的宗教,它的顶部权力机构都在吸取新血改变自己。
要知道它的权力拥有者也就是教皇是终身制的,完全可以萧规曹随安稳度日。
同时作为教廷最重要的组织机构,枢机主教团的成员即红衣主教来自世界各地,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推行变革那可有不少工作要做、有不少困难要克服啊。
片中我最佩服的,是开片即仙逝的教皇。
此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安排好了诸多事项,确保教宗之位顺利传续,其核心理念是保持古老宗教的自我革新。
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使用好最勤勤恳恳的得力助手,也就是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枢机主教,衔国务院国务卿职务,这位教皇眼中的“manager”,让他按部就班主持好新教皇的选举大典;二是利用125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教皇选举团成员,他们分门别派各持己见,老教皇利用他们的分歧,确保教宗宝座不落入那几个长袖善舞但存在危险思想的红衣主教之手;最后就是安排了一招出其不意的后手,从遥远的喀布尔招来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进主教,让他参与选举。
随着选举大典的推进,老教皇设置的元素逐一发挥效用,这位新主教凭借后发优势奇迹般地改变了选举结果。
整个片子看下来,为老教皇勇于打破藩篱、兢兢业业为教廷革新铺路以及超前的谋划能力深深折服。
姜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他身上真一点不过分。
但是算无遗策的他还是没料到他所布置的那枚棋子自己留了一手,在此不做展开,留待你自己去片中发现。
总之如果你喜欢看权谋戏顺便了解一下天主教廷的权力运行机制,那本片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其实影片的题材本身挺沉闷的,但导演的手法很巧妙,镜头语言很丰富。
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拍出了建筑和布料的质感,尤其红衣主教们穿的氅子,在灯光的晕染下显现出厚重的质地,非常想要入手一件。
声音效果也是细腻入微,值得戴上耳机好好观赏。
最后附上梵蒂冈城国和天主教廷的简介——梵蒂冈城国(TheVaticanCityState)简要信息一览国土面积:0.44平方公里。
全国人口:常住人口764人(2023年6月),意大利人为主。
官方语言为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信奉天主教。
国家元首:现任教皇方济各(Francesco),原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JorgeMarioBergoglio),阿根廷人,意大利后裔,2013年3月13日当选第266任教皇,19日举行就职仪式。
地理位置:位于意大利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
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年平均气温16℃,1月平均气温为7℃,7月平均气温为24℃。
建国历史:756年,教皇斯提芬二世获得法兰克国王丕平所赠罗马城及周围区域,拥有宗教和世俗管理权。
此后,在意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国。
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
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
政治体制:梵蒂冈是政教合一国家。
教皇是梵蒂冈的首脑,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
教皇自称“使徒伯多禄的继承人”,是世界各国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教皇之下设有枢机主教团。
教皇由80岁以下枢机主教组成的教皇选举团选举产生,终身任职。
截至2024年7月,梵枢机主教团人数为236人,其中教皇选举团成员125人。
新任教皇必须获得2/3以上选票方能当选。
教皇通过教皇委员会行使立法、行政权,通过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权。
政府机构:2022年3月,教皇方济各颁布教廷宪章《福音传播》宣布教廷改革,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
中央机构设有国务院(SecretariatofState)和16个部(Dicastery)等。
国务院是教皇直接领导的工作机构,协助教皇行使职权,主管内政和外交事务,由枢机主教衔的国务卿(SecretaryofState)领导。
国务卿由教皇任命,管理梵蒂冈行政并掌管教皇枢密事务。
现任国务卿为彼得罗·帕罗林(PietroParolin,意大利人),外长为保罗·理查德·加拉格尔(PaulRichardGallagher,英国人)。
国务院下设福音传播部、信仰教理部、慈善事务部、东方教会部、圣事礼仪部、封圣部、主教部、圣职部、宗教机构团体部、平信徒与家庭和生活部、促进基督徒合一部、跨宗教对话部、文化教育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部、法律文书部、宣传部等16个部,负责处理天主教的各种日常事务。
各部一般由部长(Prefect)负责,下设秘书长(Secretary)和副秘书长(Under-Secretary)。
福音传播部部长由教皇兼任,另设副部长(Pro-Perfect)负责日常工作。
梵蒂冈设有三个法院,分别是圣赦法院、最高法院和圣轮法院。
经济运行:梵蒂冈拥有自己的银行、邮局、电信等公共服务机构,但其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发行邮票和钱币、不动产出租、宗教银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
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着无数艺术珍品,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对外关系:截至2023年6月,梵蒂冈同183个国家、地区和组织建立外交关系。
梵蒂冈是经合组织成员以及联合国、欧安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万国邮政联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重要国际或地区组织观察员。
与中国未建交。
该影片在奥斯卡电影节得到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在内的八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的获顷。
该影片讲述的是在教皇去世后,由枢机主教劳伦斯主持被称为“秘密会议”的选会议,最终选出最合适的新主教的故事。
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介绍了几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劳价论斯、贝里尼、特伦布莱以及特德克斯,劳伦斯与贝里尼是教皇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共同的仇人是特伦布莱和特德克里斯,前者被称似乎与教皇在最后一刻见过面,具不太愉快,而后者则在秘密会议开始的时候展现了他的立场,即一名渴望复古、壮大教延权力和影响的人,而我的们主人公劳伦斯则想要辞去职务——后面似乎展示了他吸毒的事实、而在会议快要开始的时候,一名所有人都没听过的红衣主教赶来,他是教皇秘密任命的。
在一个开始的阶段,一切就显得波诡云语,似乎所有人的背后都藏养一个秘密,会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反管劳伦斯尽力推动贝里尼当选,但特伦布莱和特德里卖斯的票选更加强势,同时一位黑人红衣主教阿德耶米度意料外地获得了高票——贝里尼一派不希望他们当选。
很快一位修女出现在当选的现场,并以此揭开了阿德耶来的不堪过住,他出局了,而这也让特德斯科与特论布莱成为了两名最有力的竞争者,为了避免守旧派特德斯科当选导致教延走历史倒车,贝里尼提出让支持自己以及劳伦斯的人都投票让特伦布来当选,而劳伦斯因为得知了特伦菜市的一些传闻—教皇要罢免其职务而不愿轻易如此,所以在去世主教的房间中作思想斗争(他此前看到了特伦布莱调来非洲修女使阿德耶米落选的证据),而后又在教皇房间中发现了特伦布莱贿赂主教的证据,于是向贝里尼说明,但贝里尼却超乎他想象地选择了继续支持特伦莱布的当选——这让劳伦斯意识到他与特伦布莱有利益交换。
面对这种局面,劳伦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公开证据,在艾格尼丝修女的帮助下击败了特伦布莱。
而后,劳伦斯在投票时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当即遭到了意外的炸弹袭击——犹如神启,劳论斯意识到自己之前用了许多不正当手段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权力欲望,而是为了选出最合适的人,在听了贝尼特斯对于爆炸事件的看法后,他让自己这边的人支持贝尼特斯,其最终上件。
而影片的最后,揭示贝特斯是一个双性人,对此劳伦斯慢慢地接受了。
该影片具有明显的类型特征,即政治惊辣片,该影片应当是悬疑类型电影的子类型。
作为一部悬疑类型电影最基本的两个类型元素便是悬念和疑问,在该影片中,最大的悬念便是最终谁能够当选教皇,其余诸如每次选举在前文事件中的后果则构成了环环相扣的小悬念,共同导向最终悬念的揭示,而影片的疑问,即迷团,最大的就是教皇去世前是如何安排了一切,而使观众将疑问放在这一处的则是教皇去世前最后见的到底是谁,到底与最后见面的人发生了什么——在影片最开始,我们很快就知道了布特伦菜布是最后见到的人,而且疑似与教皇发生了争执,另外一个主要迷团则是被秘密任命的红衣主教贝尼特斯,尽管影片并没有明确表现他是否与孝的临终布局相关,但其出现的诡异性和突兀让观众无法忽视其作为一个主要迷团分支的吸引力—实事实上他与所谓的临终布局无关,仅仅是教皇出于安全考虑虑而隐藏了其身份,正如主人公们一开始所将信将疑猜测的那样,但是这样的人却成为于最终至胜的转机,而这也与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共鸣,而这种叙事技巧与主题的共鸣也是影片艺术设计的巧妙之处。
当然,影片还有诸如黑人修女与黑人候选主教阿德杀耶发生冲突等等造成的迷团,即两人是什么关系,黑人主教在这此大选中是什么角色,真正面目是什么等等,但这些都是以清节推动以及短暂引起现者兴趣的小迷团,并不是影片花费大量笔墨、放置在重要辅垫时间点,贯穿始终的主要迷团.事实上,两个主要迷团的设置都与影片主题的呈现有着直接关系.在讨论关系之前,我们应当先看到影片的主题是关于信仰与权欲关系的讨论,在导演的视威中,跟随自己的本心与信仰是正确的方式,人们应当摆脱世俗欲望的束缚,选出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天主教精神的主教来,而这种天主教精神见则是一众代表着多元共容、反战、反歧视、重视女性权益的当代国际先进普世价值的是总和,也就是一种当代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影片中,第一个迷团所指涉的特伦莱布的线索就指涉也了一个与本片价值相反的一个人物——不遵从神所赋予启示的本心,用世俗手段—贿赂、中伤手等手段企图强行获得教皇宝座,最后被揭露而失败、另一个迷团则是被秘密认命的贝尼特斯,影片用最强烈的方式让人物登场,却并没有在影片中主动推动其线索,直到最后才揭示出他根本不是教皇布局的棋子,甚至就连那个所谓的被观众自行脑补的“棋局”也并不存在—教皇反反想要辞退有严重问题的特伦莱布(未果)并任命了一个相对信任的人劳伦斯主持密秘会议。
这也是影片反类型的点,权谋的问题不用权谋解决,而是用信仰和人心,而这种使用也使影片的题材、类型与主题有了深度的共鸣。
手写笔记1
手写笔记2
手写笔记3
手写笔记4
文丨范力文《秘密会议》讲述的故事正是在老教皇身故之后,梵蒂冈选举新教皇的明争暗斗。
这部电影在西方电影颁奖季中斩获了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影片奖,并有望角逐奥斯卡金像奖。
从某一时刻开始,关于梵蒂冈教廷的电影逐渐多了起来——意大利名导保罗•索伦蒂诺指导了由裘德•洛主演的剧集《年轻的教宗》,而可以被视作它的续篇的、由原班人马打造的《新教宗》于2020年面世;2019年,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教宗的承继》同样备受好评,它让霍普金斯入围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
或许是我的臆断:这轮“梵蒂冈热”大概开始于2015年那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聚焦》,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团队发现天主教牧师对社区的孩子实施了猥亵,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们发现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当然,除了国际社会文化界的“外因”,也有梵蒂冈的“内因”。
现任教皇本人的进步主义立场也试图催使教会改革,方济各教皇早年深受“解放神学”的影响,尤其是在他担任阿根廷主教期间,积极关注贫困和社会不公,部分左翼人士将他视为“人民的教宗”。
《聚焦》的制片人Michael Sugar在上台领奖时高声疾呼:“这部电影为幸存者们提供了声音,而这座奥斯卡奖则放大了那个声音,我们希望这些声音能够汇聚成合唱,直至回响到梵蒂冈。
”我之所以认为是《聚焦》开启了电影界的“梵蒂冈热”,在于这部电影开始让人警醒到,原来神父们的神圣衣冠背后也其实是肉身凡胎,他们持有俗世的欲望,而他们还同时手握着权力。
而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说,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这甚至不只是一种行政权力,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权力”——信众会无条件地授予他们信任,也会向他们袒露自己的私隐。
我在中学时期阅读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时第一次意识到了这一点,此后一直着迷于美国清教徒小镇那种虔敬之下暗流涌动的生活状态,它奠定了我后来对悬疑作品的艺术趣味——它揭示了人们看似平静的生活其实暗藏了许多秘密。
这种隐秘的欲望与庄严的信仰的对立,泥泞的尘世与无瑕的天国的张力,会非常吸引文学家和电影编剧。
《秘密会议》的英文原名“Conclave”特指“教皇选举大会”,而在一般的用法中,它也可以指一个秘密的或私人性质的集会。
这固然是一个转轨的时刻,当旧教皇故去,按照惯例需要通过选举来确定一位新的教皇。
全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都有参选的资格,而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主教团团长则负责张罗这次“天主教大选”。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有政治的地方就自然会分出左右的阵营,普天之下概莫能外,梵蒂冈亦是如此。
天主教会内部的自由派和保守派阵营有着深刻的分歧——自由派主张教会应积极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倡导在教义与实践上进行适应性改革,尤其关注族裔问题、性别平等及社会正义等议题;而保守派更倾向于坚守传统教义与礼俗,认为任何对教义的修改都可能削弱其道德权威,主张维护道德纯洁与信仰的原始性。
尽管圣经里教导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但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这两套逻辑从根本上是密不可分的。
于是观众可以慢慢理解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它看似将场景安置在梵蒂冈的深宫,其实却意在指涉当下的现实——一场将决定教会取向的“秘密会议”,如同一场现下左右翼极化的民主选举,它的结果将成为未来世界的分水岭。
拉尔夫•费因斯饰演的劳伦斯主教受前任教皇临终之托,成为了这场选举的仲裁者,他试图弥合分裂的教会。
极端保守派主教特德斯科敌视移民与穆斯林,它的人物造型有意地靠近右翼民粹主义的政治领袖,煽动性的言语和浮夸的造型会让你想起米莱、特朗普与博索纳罗;黑人主教阿德耶米看起来符合进步主义的纲领,但他被一桩陈年旧事所困扰,年轻时的他曾与一位年轻女子育有私生子,而如今这位女子突然出现在罗马令他难堪;贝利尼主教则近似于民主党人伯尼•桑德斯,在整体政治氛围偏向保守主义的梵蒂冈的激进改革派,一个正义凛然但注定形单影只的政治人物;看起来,特伦布莱将是“最不坏的选择”,但关键时刻却被团长劳伦斯意外发现了他贿选的书面证据……《秘密会议》关于代议民主制度下选举的逻辑与策略,你可以从中领悟一些冷酷的启示。
有时候,一个出类拔萃的杰出领袖不如一个谁都不得罪的平庸代表,也有时候,一个洁身自好的圣徒无法战胜一个舌灿莲花的掮客。
劳伦斯尽管刚正不阿,但别忘了他也拥有获选资格,这不禁让人猜忌他对于其他有污点候选人的杯葛是否也是一种排除政敌的手段。
影片在这里诠释了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凡是政治的行动者,就绝无可能是真正中立的,而但凡中立者,往往很难对政治决策过程有实际的影响力。
有时候你渴望动用权力来主持公道,但一旦你沾染了权力,你却再也难以解释清楚你的动机。
说到底,这是一种在基督与马基雅维利之间徘徊的政治困境,一种理想之卵与现实之石的碰撞。
当中间派主教特伦布莱受贿的证据被查获,应当公诸于世吗?
从道德上看毫无疑问,但从后果上,这恰恰让民粹主义的特德斯科受益,因为他煽动性的指控正在于前任教皇的改革导致了教会的败坏(这有点像特朗普认为奥巴马的进步主义议程导致了美国政治的腐坏)。
劳伦斯说:“我以为我们是来侍奉上帝的,而不是侍奉教廷的”。
奥尔多却告诉他,“别天真了”。
奥尔多是对的,政治的实况里没有道德王国,人们每天直面的都是让人身心麻痹的俗务。
这是一个令奥古斯汀和尼布尔等古今神学家始终困扰的问题:世俗与神圣的逻辑不仅无法共存,甚至相互抵牾;主教们并非抛弃了福音书的教诲,就像参议员们仍然相信《独立宣言》里的道理,但政治的过程总是把“事实”与“价值”相互分隔出来。
这就是劳伦斯陷入怀疑主义的原因,也是他一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并不想担任教皇的原因——在这一切与“政治”的实际照面后,他似乎已经疏远了上帝,淡漠了信仰。
他目睹越来越多同侪的丑闻与污点,每个人都并非完人。
本以为教皇理应是亿万信众的道德师表,但如今放眼望去,你只能去挑选一个次好的选择。
劳伦斯的形象和处境非常像美国前总统乔•拜登:老派也老朽,有朴素的理想主义,但被现实的泥淖绊住,台面上一呼百应,实际上早已镇不动下面攒动的小山头。
《秘密会议》一点不避讳选举政治的幕后操弄,它多少有些“内定”的成分,这与梵蒂冈选举的程序有关。
一位教皇的最终获选需要得到所有枢机主教中2/3的选票,这种比例的绝对多数在许多国家中已经足够弹劾总统甚至修改宪法。
因此,几乎没有可能在第一轮投票中就决出最终人选,由于所有枢机主教都是理论上的候选人,头几轮投票中票数通常会相当分散。
通常,在这样的僵局下就需要像劳伦斯枢机这样德高望重的元老从中穿梭游说,通过内部协商达成一致——某些没有实际获选可能的枢机主教会主动退出竞选,或将自己的选票支持给那些在上一轮投票中得票较高、且有望当选的候选人。
这种选票的转移和集中,使得选举逐渐走向一致性,最终可能会出现一个获胜的候选人。
这当然会让人想到选举政治中类似“弃车保帅”的策略——立场相近的候选人主动让贤,避免瓜分选票。
美国大选中的党内初选也有如此的功能。
但这样做的坏处是,那些最直接代表民意呼声的角色往往要禅让给那些立场最居间的角色,那些不会触及既得利益者的角色,那些最安全的角色。
于是可想而知,这个系统总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小修小补,但对于外部正在刮起的风暴无比钝感。
直到一辆自爆汽车把教堂炸出一个窟窿,里面的老古董们才突然想起来,原来梵蒂冈究其根本,仍然是一座地上之城。
这其实才是《秘密会议》的最大问题,它试图反思,但反思得还不够彻底,它没有意识到或者假装没有意识到,在片中作为大反派的极右翼保守枢机特德斯科恰恰是这个选举代议制规则走入死局的产物,就像德国的魏德尔领导的“另类选择党”(AfD)是换汤不换药的“红绿灯联盟”的产物那样。
在电影中最终获选的那个幸运儿,其实一点都不让人意外,当他在电影里出场的那一刻,你就能清楚意识到这是一个救世主般的圣灵蒙恩的角色。
结尾处编剧为他添赋了一些特殊的属性,可以视作这部电影向奥斯卡的左翼评审们投诚的一个姿态,但令人惋惜的是——它仍旧没能跳出一套身份政治的窠臼。
这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丰实的、洋洋洒洒的铺陈已经无限接近一个正确的诊断,但却不知为何,它最终还是开出了一帖旧的药方,尽管为它涂上了一层漂亮的糖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 朱振 [email protected]图片来源 影片宣传资料
为了托演员那种片
竞选州长梵蒂冈版
用新闻联播的画风拍再见爱人的感觉
镜头画面还挺精致
画面注定是奢华至极的,但导演也留出了足够的空间来突出声响,这种双重感官刺激和角色的神情、姿态相得益彰,反而凸显了一种庄严而充满张力的静,让人屏住呼吸去体味Fiennes的精湛演技,揣测男主的心理活动。他的一颦一笑和手的摆位都在丈量人与神之间的距离。 top 2024
比教宗的承继差远了
一丝不苟的袍服仪轨组成的矩阵渗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古老封闭蛹壳内的腐臭,正是这些充当教廷外骨骼的细至纤毫繁冗规格支撑起大而无当身躯苟延拖行。星点攒动的主教红帽如同雀鸟群集俯冲在尸山饱餍,修女闪现画框边角的沉默剪影燕尾般不动声色裁开蜚语谍报窸窣浓重的男人世界。在一部汇集了白人为主老年男演员的趣味仅限密谋宫斗的金玉其外情节剧里,矛盾地兼备剥削和赋权的结尾反转更富玩味。一方面它作为剧情震撼爆点的叙事机关功能性以顺直凝视消费了性别酷儿经历,可另一方面电影对坚守自我的间性者赢得教皇之位的隐秘反叛采取的是视其为对抗天主教会传统伟大胜利的积极态度。尽管处于配角地位的benitez没能被详实塑造,少数刻板印象累加的人设也有涉及主流写作边缘化修辞之嫌,但不可否认不完美的代表和呈现仍然存有回响进步感召的意义。
哈哈哈,太搞笑了,教皇是双性人,真希望是真的。
三星半。爆破后从窗外斜射下倾的阳光和室内的红衣,油画般的构图。故事结局有点意外,一是嘴炮输出就立刻当选了,二是给新pope按了一个这样的身份太跳跃了
上帝指引我们。
前90分钟渐入佳境式的推进太过出彩,以至于最后那段接近“陈词滥调”的演讲及随之而来的双重反转主观上可以被忽略不计,单一场景下的悬疑戏码,剑走偏锋般的宗教选材,节奏、视听、表演、美术设计都是A级,让(大概率)平平无奇的原著小说拔高了几个层级。一部可能会令宗教团体感到被冒犯和注定会因争议性结尾而带来话题的电影,但贝尔格却在设定先行的前提下一蹴而就完成了一场华丽的炫技。
离谱,要是给罗马教廷看到估计要被笑死。好莱坞关于教皇的电影总是围绕以下主题:性丑闻、权力斗争、脱离现实,然后安排上一个不想当选却阴差阳错被选上的主角(虽然本片最后"反转"了,可仍然没能免于俗套),发表和平、包容的宣言,最后完满结束。可是在当下,罗马教会本身就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种稳定的价值观才受重视的—-注意是稳定而不是保守,罗马教会从来就是以现实和规则为名,一些看似妥协于时代的举措仍然是其规则的延伸。本片最后的"揭示"是作家对教义和教会的异想天开,也使前面合格的视听画面沦为真正的闹剧。它本身是生硬的,与现实是不符的。总体评价就是对宗教缺乏常识的左派再次“欺软怕硬”对天主教进行自我感动式的解构。
每个人都有秘密,但当我得知真相的时候,仍然大吃一惊。生理性别对传统教会权威的威胁,以及性别认知对现代教会制度的的挑战。
想去读读原著小说了。如果以费因斯那段布道为切入点,在故事的开头、深入、结局它给我们带来了层次递进的不同体验。拿艺术界的话说就是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终到看山还是山的体验。不能再剧透了,推荐亲自去看。
哈哈哈哈看到最后一口水差点儿喷出来,不是信徒都会被这奇异的“前卫思想”震惊到。你说他挑战传统,挑衅权威或是追求更适应当下的普适性表达也好,放到全球超级大选年的背景下看还有点儿意思,借教皇选举反思现实中的各国大选。(md这个真的是耶和华钦点无敌“正确之王”)【其他的没什么可挑的,所有硬件都极其工整考究老派,一看就是来冲奖的。
政治正确到教皇身上了,奇葩了
25.01.23 BC 3.5
只能说能看,破宗教片还能成最近改编剧本,太特么扯了。
剧情简介:草台班子搞选举
在权力游戏面前,政治主张在纸面上的价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反倒候选人身上的瑕疵有多致命,或者可以藏多久,才是让天平倾斜的砝码。投票是民主形式,但更是社团活动和利益交换,本质上与市场行为无异,个人层面的信仰去动摇整体的风向根本是天方夜谭。本片将老教皇临终前的部署一步步转化为现实,看似达成了相对理想化的结果,但也进一步说明,胜利者的宝座终究还是留给那个最懂得如何使用权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