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一下关于原著小说和电影中部分细节的差别首先是电影中在格鲁吉亚被暗杀的前准将是由精神失常的艾利克斯打死的,然后主角杀了艾利克斯。
在原著中那个前准将是由主角为了执行任务而打死的,而艾利克斯回国后因为自己的宗教信念以及自身的悲观心理而自杀的并不是由主角杀的,而且在执行任务时艾利克斯也没有失常。
还有一点原著中主角母亲因为车祸而昏迷,通过纳米机器人维持生命,但是出于植物人状态不会清醒也没有思想,所以主角选择了让医生停止母亲的生命供给机器人,结束了母亲的生命,这一点在电影中虽然没有出现,但是这个事件对于主角的心理有很大影响,让主角不断思考究竟活着与死亡的界限是什么,陷入昏迷的母亲已经没有了思想,她是算活着还是已经死了?
自己让医生关闭了母亲的生命供给系统,这么做是对还是错,是那个肇事司机杀了母亲还是自己杀了母亲?
在原著中还有很大的篇幅在描写主角的梦境,在梦里主角看到了所有被自己所杀的人,其中自己的母亲也在内,这也让主角一直感觉是自己杀了母亲。
最后有一点,是我自己的推测,在原著中,约翰说明了屠杀文法对于单一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流通是没有作用的,只有在一个庞大的群体之间反复使用这个文法才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
但是在电影中,艾克利斯在执行任务时被屠杀文法影响而出现了失常的状态,而艾利克斯并不属于格鲁吉亚这个群体,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屠杀文法对于个体也是有影响力的呢。
而主角在后期所做的一些决定,是不是也是受了屠杀文法的影响呢,主角的行动或许已经被约翰安排好了原著结尾主角通过学习约翰留下来的关于屠杀文法的笔记,在接受军事法庭审判时在美国境内传播了这种文法,美国开始陷入了种种内战。
主角曾经质问约翰,为何要散布屠杀,约翰说是为了保护美国,那么有没有可能约翰也是为了复仇呢,约翰的妻女死于恐怖分子所投掷的核弹下,那么他对于恐怖分子肯定有很深的怨恨,而在周边动乱国家散布屠杀气氛,引起内战,是不是也是约翰对于恐怖分子的复仇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美国应该也是约翰的复仇目标,因为小说中提到了,美国在禁止暗杀条约颁布后各发达国家就开始采取国家强制介入和国家公然以正义的角色发布战争这种手法来参与别国内政了,而正是因为这种强硬的手段才招的恐怖分子的不满而在萨拉热窝投下核弹的,那么美国应该也是约翰的复仇目标,但是约翰的屠杀文法就是在美国研究的,美国高层对于他的研究很了解,而且他也是美国的通缉犯所以很难在美国肆意传播这种文法,所以他在和主角的交往中暗地影响了主角他每次在和主角对峙时都没有立马杀了他,而是和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而且在电影中主角受屠杀文法的影响更为明显,就像之前说的在电影中这种文法对于个体之间也是有影响的,所以主角和艾利克斯一样被屠杀文法干扰了判断力,而且主角作为暗杀者每次行动前都会进行心理辅导和人工用纳米机器人覆盖脑中同情和良心的部分,长期以来使主角的心智也变得冷漠,使约翰更加有机可乘。
在最后威廉斯杀了露西亚后,主角更是失控的说你才应该死在这里,而威廉斯一直是主角的朋友和战友,但主角最后不假思索的和他刀剑相向弃他于不顾这种做法不正是和开头艾利克斯的做法一样吗,不然我是很难理解主角这种突然变成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女人插朋友两刀的做法的所以主角接下来的行动表面上是为了那些受战争文法迫害的国家鸣不平,让美国也自食其果,但实际上完全是按照约翰的安排进行的,受屠杀文法的影响主角成为了第二个约翰,在继承了文法的使用程序后开始了对美国的屠杀,而约翰,也完成了对美国的复仇。
还有就是在电影最后,约翰像是和主角约定好什么一样,然后自愿被主角枪毙了。
在小说里则是主角带着约翰逃走后和来接应的特遣队会和,然后其中一名特遣队队员还没等主角开口说话就把约翰杀了,并不是主角杀得,而这也让主角对美国的这种毁尸灭迹一手遮天掩盖真相的做法更加感到不满。
所以在小说里主角最后的散布屠杀更像是一种出于自我意识所做的决定,而电影中则更倾向于是被约翰影响后才做的决定当然这些部分是我的主观推测,希望大家有所指正
因3D技术的进步使得画面的转变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部电影无疑也利用的很好。
遗憾的是画面的表述力不够,很多时候画面只是起到对话的辅助作用而已,使得语言描述的东西更加清晰的展现给观众。
画面自身的表述很多时候更像是炫技而没有太多的深度。
再回到对话。
剧情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推动的,言语也太过繁琐,这就对观众的要求极高。
例如影片中高频度的提到卡夫卡,但要是对卡夫卡不了解的观众就没有办法通过影片中的其他渠道(如音乐,画面)来理解所谓“卡夫卡”代表的是什么,不懂就是不懂。
单是这一点就筛选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
电影和书终究还是不一样,只是单纯的把画面当成文字的辅助的话就落了下乘。
接下来谈内涵。
电影的要点大概可以总结为三点:1. 电车问题。
2.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
3. 自由。
当然,这是非常粗暴的概括,其中蕴含的东西要复杂得多。
电车问题原来的电车问题是让人在一个分叉轨道上选择是要让电车碾过一个人还是五个人。
而这部影片稍微改变了一下问题,变成碾过“自己人”还是“其他人”。
从主角所在的特种部队为了遏止更多的杀戮而去刺杀高层(原来的电车问题),慢慢的把镜头拉后到全球的角度,变成了牺牲落后国家从而保证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变形的电车问题)。
黑暗超级英雄电影《守望者》的结局和这个也有些类似,为了整体的团结而牺牲一小部分人。
影片里的表现方式看着非常荒谬,但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发达国家所在实践的事。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便宜原材料,加工之后再反手高价卖回去。
这种方式确保了高额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自己国家的环境不会因为对原材料的过度采集而被破坏(祥见《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同时为了确保这个程序的顺利也会采取武力行动,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伊拉克战争,当然同样还有美国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对其他国家发起的经济制裁等。
瑞典虽然有一百多年没有参加任何战争,但是每年的武器出口一直是国家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森林不被破坏而长期从其他国家进口便宜的原木。
就如影片里所说的,这种事只要随便上网查查就知道的事,只是大众不想知道而已。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虽然不知道影片中的“杀戮器官”在现实中到底存在不存在,但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要是无效的话就不用广告行业了。
只不过人的思想要复杂得多,人类的社会性和快速发展的科技导致缓慢的生物进化跟不上节奏是已经被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证实的。
“用语言影响思想”这种事实践上最为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心理学家们了。
影片中也有短暂的表现,主角在心态失衡之后被安排了心理咨询,咨询以咨询师的“现在觉得自己能杀小孩子了吗?
”结束,也就代表了主角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诱导和洗脑,使得他不是变成一个更加健全的个体,而是变成一个更加合格的杀戮机器。
自由敏感话题就不细说了。
两个极端就是《1984》和完全崩溃的社会。
说到底就是一个平衡,平衡点到底在哪里,人类一无所知,我们只能一步步摸索前进。
是部有深度的好片,就是画面表达力太差,有些可惜。
首先夸一下导演是做过游戏设计的,所以电影里的装备设计很有趣,尤其是空投仓的设计。
整体的还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说的肯定仅仅是针对编剧和导演没有瞎特么乱改这种态度的肯定。
接下来说一下为什么一般作为一个经典小说的电影化,无论在镜头,场景,人物表情刻画上都很一般,相对金敏的东京教父和盗梦侦探差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其实非常过分,毕竟编剧是吃现成的,世界观,人物角色,剧情链接都已经摆明了,叙事方式却还在用这种极其简单的两个角色对话引出故事走向,非常偷懒,真的是非常偷懒。
举个例子,假如宫崎骏或者金敏的动画片用这种简单的镜头会怎么样?
红辣椒坐在虚拟酒馆说:哎哟,这不是粉川老哥嘛,又来啦,来来来,坐!
我给你掰扯掰扯你这老是做梦是咋 回事,然后俩人逼逼叨直到电影结束。
《盗梦侦探》完结巴鲁见到希达落下来说:大妹子醒醒,俺知道你胸口这块石头咋回事,来来来,听我给你讲。
俩人坐在矿山逼逼叨俩小时电影结束。
《天空之城》完结真的是很没意思,说话谁不会说啊,坐下来聊呗,但是身为动画电影,虐杀器官并没有用到镜头语言去叙事,很苍白,很商业,很无聊,白瞎有个这么牛逼的小说给你们做后台。
「虐殺には、文法がある。
言葉なんて、意味はない。
意味なんてのは、その上で取り澄まして役に立たない貴族のようなものだ。
音は意味をバイパス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其实,跟深层语法无关,跟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无关,约翰的初衷不过是源于最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的对食物不足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这恐惧足以诱使任何个体群体进行杀戮。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间的战争、约翰的杀戮与最后上尉的选择是没有分别的。
「ある自由を放棄して、ある自由を得る」有人放弃隐私自由换取安全(福柯的dynamic normalization),有人愿付出肉体自由换取思想自由,人们都选择放弃不伤害他人带来的灵魂自由,为了生存。
但是这就成一个悖论: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选择遮蔽一部分所谓的良心,那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
911事件之后,看似平静下来的世界实则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更严密的管理体制,以求一扫恐怖组织,而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内战,以及越来越残酷的大规模虐杀。
美军上尉谢泼德不断追踪一直存在于背地里的神秘男人约翰·保罗。
电影整体一般,画面一般,可能动漫会更好看一些。
1、以前一直想不通,那些搞大屠杀的人是怎么下得去手的,心理变态的终究是少数。
这部影片中的情节触动了我,仿佛一瞬间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工作”;“这是任务”;“我也没办法”。
被语言、主义麻痹良知;用客观理由掩盖愧疚。
人原本就带有屠杀基因,只是被良知掩盖。
2、自由与安全,好比天秤的两端,此消彼长。
能否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状态?
虐杀器官,看完了。
幼稚,中二,大型装逼失败现场。
作画太烂了…一个剧场版经费这么不足…真特么话痨…一个劲掉书袋问题是能不能来点没听过的,全是耳熟能详的等待戈多,城堡,我操拿这玩意装什么逼啊?
对话也是没信息量,跟什么昆汀之类有趣又有信息量的话痨根本没法比…配乐也太烂了…这打斗戏的作画特么还不如爱尔兰人的德尼罗流畅呢…50分钟处想吐槽一下,你在电车里又没开窗户为什么头发会被吹起来?
费大劲画头发,结果人物走路都不流畅…有点像x圣治。
这场猎杀戏不错。
我最近读的有关纳粹的书完全是在反驳这个观点,纳粹的杀人是有意识的,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机器当成工作。
二逼了点,如果把各方面都调整一下,其实可能挺牛逼的…说好的人造肌肉能保住他们的命呢?
说好的你们都坐不了的头等舱呢?
怎么就死了?
哦,原来就是只要穷国都死完了,就只剩文明国家了,就不怕蛋糕不够分出现野蛮人了?
非常反白左啊,这里面美国政府不就是代表白左的长臂管辖?
如果没有白左看人家国家乱就跑去干涉别国内政,也就没有911,反派的妻女也就不会死,反派大概是这个观点吧。
这结尾有点没看明白,是如果告知虐杀文法的存在,美国就会让所有穷国自相残杀,白左群众会反对这样的行为,但如果不这么做,美国再被恐怖袭击盯上,白左就不会这么想了?
但主角觉得就算这么做了,美国人也只会变成没有感情的群众,所以他直接用英文说了虐杀文法?
额,相当失败的影像化,估计整个核心观点都来自原著,但其实整个故事也挺中二的,尤其主角一喊起来,比如坠机后的枪战,还有最后跟队友喊,太二逼了…而且没有影像叙事的能力,全程嘚逼嘚,居然故事还是没怎么讲清楚…尤其一个有点复杂的概念,还有新造的专有名词,你不解释这些玩意,把概念讲清楚,而是搁哪卡夫卡,城堡,这对观众理解一点帮助没有,反倒是负面作用。
其实还挺边境杀手的,如果拍成真人电影说不定还行,据说朴赞郁要拍,那可能会不错,但这版本就…尤其前40分钟太灾难了…4分。
明明很深刻的电影,某些人可能看多了一些特效华丽的商业科幻片,就开始评头论足,自己看不太懂就觉得故事平平,跟电影里讲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成不变,视而不见的人不是一样的吗。
虽然很想说脏话,但这种人还是继续看那些单纯刺激感官的商业科幻“作品”吧,,,,,,,,,,,,,,,,,,,,,,,,,,,,,,,,,,,,,,,,,,,,,,,,,,,,,,,,,,,,,,,,,,,,,,,,,,,,,,,,,,,,,,,,,,,,,,,,,,,,,,,,,,,,,,,,,,,,,,,,,,,,,,,,,,,,,,,,,,,,,,,,,,,,,,,,,,,,,,,,,,,,,,,,,,,,,,,,,,,,,,,,,,,,
很典型的高逼格但是商业化程度低的作品。
创作者有很好的创意点,有想表达的主旨,人设也算带感。
然而,故事跟节奏一塌糊涂。
1.点子很潮的科幻作品,一定要把观众的理解障碍考虑在内。
主线清晰,不能凌乱,表达有序,一次给一点信息,尽量降低理解门槛。
但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概念是怎么表达的呢——通过BOSS和男主的对白来表达。
这个处理手法可以说是很low了。
可能是因为想表达的概念太绚丽,对创作者的故事表达产生了障碍。
他的故事叙述有点凌乱,可能是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故事上还是概念上。
(也或者他的节奏感跟电影表达能力一直都是这么差。
)2.作为单纯的故事,最主要的闪光点还是要放在情节和情感的冲击力上,放在主角认同感的营造上,这是票房跟群众基础;这些东西都过关了,再来考虑表达主旨;等表达主旨也过关了,再去考虑炫酷的概念设定。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优先顺序。
尽管很俗气,但是一个人基础(基本的故事表达能力和情感渲染能力)都没有合格,就去考虑概念表达,是不是太好高骛远了呢。
3.题外话:关于“语言”的幻想虽然荒谬,但还挺带感的。
一直没太留意语言学,觉得无趣,不过语言的诞生对人类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了,应该要有点啥狂想。
一切都围绕着资源展开。
人与人个体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如此。
资源的争夺在于对事物的认知,在于对已知事物的占有。
利用这点可以发动无数的战争。
各个国家各族人民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如果没有核威慑那么现在依然会处于战乱之中。
不知何时人类停止了对地球外界资源的探索。
国家对于地外资源的开发投入远远低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放着偌大的资源不用却只局限于小小的地球。
可能时机未到,还要巩固自身,但是围绕资源的战争却依然在不断发生着,就在自认为文明的现代。
我们的祖国强大所以能远离战争,百姓也选择性的忽略战争。
但是文明在进步终有一天会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形态,作为地球公民平息战争。
因为地球相对于茫茫星海实在微不足道,终有一天会意识到现在对资源的争夺就像争夺米粒中的养分一样微不足道。
满满的绝望 又是个报复涩会的故事 最后揭示反派目的非常之low--常人听了保准火冒三丈--只要一部分族群死干净世界就和平了 不需要高科技 仅凭言语 就能让国家倾覆 同类自相残杀;大资本家收入少了几个百分点 世界上必有一处会血流成河 虐殺器官真的存在吗? 或者只同阑尾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罢
画面精良,故事扯淡。拥有起死回生的嘴炮能力难道不是每个漫画主角的标配吗?
悶死,唔知講咩,睇兩睇好走!
没看完
没有悲哀,没有怜悯。看这片子无数次让我浑身一冷,所以城堡应该坍塌,城堡里的人应该变成外面的人,那么然后呢?
废话太多
动画将小说里大量对话简化,稍微修改了小说的部分结构,并删掉了主角背景故事和自我审视部分。这使得全片内核变得浅显,但这也是让剧情流畅和合理的一种妥协之举吧。
7/10。不难察觉出诸多作为小说而非电影的特质,但却不妨碍成为相对出色的影像。本作可以作为现代主义电影:饱含对于现代主义的诸多思潮的认知与思考,与此同时它也利用着对于现代文艺的“类型”元素的拆解及糅合,以形成“反类型”的创作。庆幸于我对作品内容所涉及的思想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可以明白所谓的虐杀器官一指大脑及其特殊机制,二则指语言结构与言语可向无意识直接生产意义的特殊潜能,也能明白本作除开对于符号结构与心理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些差强人意的勾勒外,也更多深入对现代社会的个体异化、政治体制等内容的探讨。但无论如何,诸多内容不仅相对晦涩,其实表意也不甚清晰,而且作为有叙事要求的现代电影来说,整个故事同样还是过于单薄了。
人们被生活磨圆,失去惊艳的想象。科幻没中二,就像肠粉没酱油。
好问题烂答案。根本答非所问。
虐杀器官和语言学虚无缥缈,但每每爆头的血溅和变形的主观视角却是实实在在令人发怵,加上微笑语气的冷漠让人凉背。有一点陷于教说而轻视了一些核心行动逻辑。氛围感有点像《攻壳机动队》,或许是攻壳机动队的精神前传吧。
村濑修功+伊藤计划
伊藤计划的本子很牛逼啊,人才,大拇哥。
男主有点圣母 啊
再年轻点三观还没健全的我可能会喜欢。冠冕堂皇的洗刷自己的罪孽,不管是男主女主反派都挺奇葩。真不亏是贤者时间啊,偷情完才开始有道德底线,搞笑呢。。。
概念比较好,拍的不怎么样,内部逻辑都不通,风格直接抄袭了几个经典日本动画。
字幕不好,没啥意义
人物画的很细致,战斗场面很出色,但是剧情没看懂
又是一部为了减少人口而杀人的电影
画面精致的话唠片,深度有限而冲击感不足。节奏冗闷的编导同一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