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确实是一部好电影。
影片制作精良,画面唯美,情节层层推进,结局收获意外之感,是一部能吸引观众倾情投入的影视作品。
观影开始,影片的清丽淡雅的画面就一下吸引观众的眼球,导演大量的使用绿色这种色彩,配以梅花,牡丹,芍药等红色,整个荧幕的视觉效果是震撼人心的,这里先给点个赞!
再来说说影片剧情,编剧刚开始给人的感觉是女主是很弱势的,章子怡的表演也赋予这个角色以生命,最后的结局让人扼腕叹息,不得不说编剧是独具匠心的。
影片整体的造型设计,音乐,布景,灯光,采景都属上乘,推荐十面埋伏。
我是来负责把分拉高的。
十年后第一次把整部片子看完,摄影满分,色彩满分,角色满分,音乐满分,剧情满分。
都满分并不代表我是脑残粉,这部片子放在当今一大堆国产烂片的环境里,绝对称得上是高水准之作。
开头章子怡的一段仙人指路呈现了了华语武侠片里面迄今为止最有想象力和创意,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都觉得叹为观止。
这其实是部武侠爱情剧,三年等待,不敌三天的陪伴,很残忍却真实。
我们也许感动于一个等待三年的人,但是另一个人三天的生死与共却能让人敢赌上一辈子的性命。
我生过病住过院,最艰难的一个月里我得到了一个人的陪伴和不离不弃,和说要照顾我一辈子的承诺,尽管如今物是人非,但那种最刻骨的感动,其实就跟小妹在竹林被围攻而关键时刻有人奋不顾身拼死解救而产生的爱其实是一样的。
最后,刘捕头的刀是为了能与小妹共死,小妹的刀不伤他,却也维护了自己的选择。
谁都执着自己的选择,并且不顾一切,结局是悲剧,只因各为其主,身不由己,也因为谁都有自己的选择,没个选择里面都有甘愿为之舍命的尊严。
章子怡的表演本片是最大的支撑,水袖舞,仙人指路,盲女戏中戏,这些都让人惊叹,真不愧为华语影后大满贯。
张艺谋也许再也不拍古装武侠了,但不是谁都能开创中国古装武侠大片的先河,国师之所以是国师,是有他的道理的
一直想为这部电影申冤,我想说的很简单,故事情节固然重要但在这部电影里故事只是陪衬。
张艺谋在电影里表现的是他对艺术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打个比方,不懂绘画的人看美术作品唯一的标准就是像不像,就像不懂电影的人看电影唯一的标准就是故事好不好玩一样,如果只用这种眼光,那毕加索的画该怎么看?
当艺术做到一定高度就不只是表面的那点东西了,艺术家更注重心理和感情的表达,表达的方式才是关键。
这部电影里的台词很简洁,因为多说一句废话都会影响到艺术上的表现力,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十面埋伏的摄影之所以那么出色和它在剧情上的取舍有很大关系,导演没想说多么深刻动人的故事,多说一句话就得多插入一个镜头,就可能显得拖沓,无极是最好的证明,大量摇移镜头非常影响摄影的表现力,而张艺谋电影中的镜头一向简洁明快从不拖泥带水,每个镜头都像一幅画一样美。
他把电影中的色彩,摄影,光线,音乐的综合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不得不说人家真是个天才!
有兴趣的朋友回去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毫不夸张的说我看过至少20遍,台词都能背下来。
朋友们看下摄影和背景音乐的搭配,还有他们融合在一起时表现出来的节奏感,真是无可挑剔。
看了这么多遍,感觉没有能删减的镜头,删了一个镜头或多一个镜头都感觉不完美,电影能做到这个份上是十个阿凡达都无法企及的水平,无人可比。
咱不是奉承张艺谋,我一个草民谁认识,但我由衷的为张艺谋的电影感到赞叹和欣慰。
如果哪天他不拍电影了,我也不会再去电影院了。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电影真的是十面埋伏,简直是局中局,刘捕头让金捕头假意接近小妹去追踪飞刀门,准备一举拿下飞刀门,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却发现刘捕头其实是飞刀门的卧底。
小妹伪装为前任柳帮主的盲女,好似爱上了金捕头,在三天三夜的行程中,金捕头也渐渐被小妹的聪明独立坚强等各种人格特征及美貌所吸引。
在逃亡的路上,小妹给金捕头机会放他走,而金捕头放心不下小妹选择回来,最后落入圈套,于是第一层局揭开,小妹并不是盲人,只是在引诱官府追兵的深入。
金捕头震惊不已,因为他已经彻底地爱上了小妹。
另一条线路,刘捕头深爱着小妹,他为了让小妹对他刮目相待,独自潜入县衙充当卧底,这卧底一当就是三年,他等了小妹三年,为了任务他跟踪金捕头和小妹,看着他们在路上的朝夕相处。
等了三年小妹的他却发现小妹厌恶与他亲热,聪明的刘捕头已然知晓小妹爱上了金捕头。
飞刀门的大姐让小妹亲自杀掉金捕头,而小妹于心不忍,放了金捕头,并和金捕头进行最后一次的亲密接触,金捕头说,“我们两个只不过是两只小小的棋子,不如过如风的生活,只有你和我”,邀请小妹和他一起隐姓埋名浪迹天涯,而小妹放心不下三番五次救过她的刘捕头(个人感觉,小妹一方面是怕刘捕头接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害怕刘捕头报复他们)拒绝了金捕头。
金捕头一人远走,小妹独自一人在原地思考,决定追上金捕头和他一起浪迹天涯,而在路上遭遇了因爱生恨的刘捕头的埋杀。
另一方面,金捕头真的是放不下小妹,再一次回来找小妹,却看到小妹受重伤倒在花丛中,此时刘捕头出现,金捕头才恍然大悟刘捕头是卧底。
两个人因为小妹进行了一场生死之战。
就在刘捕头将要杀死金捕头的时候,小妹拔出心脏上的飞刀“你若杀了他,我就用这刀杀了你”,结果刘捕头为了试探小妹是否会真的杀自己,甩出了一滴血而飞刀仍在自己手中,小妹只是选择角度调整自己的飞刀冲击刘捕头的飞刀,而并没有真的杀刘捕头。
最后小妹一人身亡,刘捕头独自离开,金捕头抱着小妹放声大哭。
这个电影的故事情节简单,场景很美,但是结尾之处略显狗尾续貂,不是那么的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有一种故作深沉的感觉,特别是小妹死而复活了好几次真的很容易让人出戏。
但是各个演员都很棒,尤其是章子怡和刘德华,金城武贵在帅。
章子怡演盲人真是非常像,眼睛都不怎么眨,而且哭戏非常自然表情真实。
刘德华把刘捕头的不甘与委屈表现的非常好,连嘴角都是戏。
刘捕头强势,想保护小妹,爱着小妹,不如说是更想占有小妹。
金捕头随意,爱着小妹,并且尊重小妹。
不独立的女性更适合刘捕头,在爱人的怀中安稳度过一生。
而独立的女性,更适合金捕头,被爱着又有自己的生长空间。
镜头很美好,画面太美,演员演技很好,就是故事不怎么样。
这部片子是04年出来的,翻一翻当年的新闻,观众关于对这部片子的评价莫衷一是,我发现调侃乃至抨击它的“专业差评”占据着当时主流的价值导向,在我看来,这种“差评”更像是“水军”蓄意所为,被不明就里的观众(特指那些只盯着“章子怡滚草地视频集锦”看无数遍的那批人)以讹传讹,我相信但凡是在影院哪怕是在电脑前完完整整的看完整部影片的观众都不会死揪着一些桥段进行“花式”的无脑黑。
那些当时所谓的“槽点”固然存在,但那些真的该被揪着不放吗 ?
——不该!!!
瑕不掩瑜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影片中某些被“黑”的桥段,在12年后的今天看来,已经被文化市场淡化了亦或是被广大受众普遍接受了!
有意思的是,网友讨论得不再是小妹死了四次没死掉(个人觉得每一次的“死而复生”都是在推动情节的发展,并不是废戏),更多的是当章子怡滚草地的镜头一出现--“汪峰你造吗,你媳妇儿又给你带绿帽子了”等等诸如此类呼叫“头条哥”的弹幕。
调侃或者“黑”是不需要脑子的,跟风而已,低级趣味的万千拥趸在跟风的“差评”里找到共同话题,群起而“黑“之,这就是我指的黑这部影片的“水军”。
记忆有限,它会淘汰坏的,用今天的视角审视这部影片,它的台词、服装、色彩、构图、摄影都可圈可点!
国人那被烂片刺激到麻木的神经衍生出来的难道仅仅就是无休止的吐槽,乃至到了完全丧失判断力的地步了吗?
试问有那部武侠电影能像《十面埋伏》那样把中国风如此唯美的展现出来呢?
这样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诚意之作不该得到更多中肯的评价吗?
冯小刚曾谈到他对商业电影的理解——商业电影要想成功必须有两个要素:故事和制作。
这部影片的制作是它的一大卖点,从色彩构图的考究和电影特效的运用就可见一斑,我也就不想多谈。
我想说一说这个故事: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我等了你三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这句话预示着故事的结局,往往移情别恋的故事都不会被祝福,往往也得不到好结果。
在我看来这种事不是不可以,当然也不是说移情别恋的对象像金城武这么帅,有颜值就可以被原谅^_^ !
只是说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爱不知所终,倏忽而逝。
” 的奇妙情感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开始,无论结局如何,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了!
小妹正视自己的情感“寻风而去”,至死无悔。
最终等到的那句 “回来,为一人”的回应,卿复何求……形式至上--简评张艺谋电影摄影风格
张艺谋导演的出身使他十分注重影片色彩的运用。
与以往一样,电影《十面埋伏》中我们同样看到了炫目的色彩!
牡丹坊,井壁采用了绿色、红色以及金色搭配,显得特别诱人而富有韵味,亭台楼阁上装满了牡丹花,富丽堂皇,斑斓绚烂。
这时女演员蓝色衣服的运用又形成了一种冷色调对比,湛蓝中忧郁和动人心魄的美齐聚。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机盎然的色彩,它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
《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
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乌克兰外景地,那片灿烂的花海和皑皑的雪山,把影片画面连缀成流动的风景,宛若一幅幅色彩渲染的泼墨画。
张导的深刻功底让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被这些色彩精湛的画面深深吸引!
在《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里,张艺谋谈到自己拍商业片的两个原因。
第一,商业片观赏性强,也是他个人喜好。
第二,中国缺的是训练有素的商业片导演,大环境需要。
这是张艺谋自《活着》之后最清晰,也是最乐意的定位。
转型商业片,固然在摸着石头过河,应和的却是时代的节奏。
即便国内观众对于《十面埋伏》的评价呈现出两个极端,但它在国外的影响力,以及商业上的探索和突破却从未被忽视。
烂番茄和iimdb上,《十面埋伏》的评分也比国内高出许多。
影片本身的故事背景并不复杂,飞刀门和官府的对立完全服务于三角恋。
极少的台词又多是恋爱抒情,并没有什么跨语境的理解障碍。
台词少,空出来的信息空间都被场面补足。
商业片的大制作,加上武打的元素,国人喜欢,外人也乐于接受。
竹林一场戏,加上小妹洗澡一场戏,让人无法不联想李安的《卧虎藏龙》。
只不过张艺谋有他新的心思。
金城武将老鼠绑在刀上,逐渐接近小妹;以及竹子斜插在地上,困住二人的桥段,较之《卧虎藏龙》,都能看出张艺谋的小聪明。
国内观众不买账,大概还是因为故事太薄。
剔除场面之后,这部片子饱受诟病也就不足为奇。
而这一点,翻译之后加上画面的冲击,在国外便也不成其为大问题了。
大家在纠结国师为何“堕落”,张艺谋说自己要追求浅薄。
弄到最后,不知道是公众的期待错了,还是张艺谋从来都没变过。
张艺谋评价自己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工具化。
他说: “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这一代人的文革进行时,张艺谋做黑板报,想着如何让自己的黑板报更加醒目惹眼。
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他自发的“把村里所有的门全画上主席像”。
这和政治觉悟无关,全然是一个人在狂热时代的生存智慧。
家庭成分不好的张艺谋也是因为有用,在那个年代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后来他从摄影转向导演,同样出于生存的考虑。
虽然在摄影上张艺谋已经得到相当多的认可,但28岁才上大学的张艺谋,和同期的人相比,迫切地有种年龄上的焦虑感。
如果做摄影,在剧组一步一步熬出头,太慢了。
所以张艺谋会顺从地接受毕业分配,这是他唯一的生存道路;被分配到了广西这样偏远的地方,拍出《一个和八个》这样标新立异的片子,也是他的出头之路。
一个人在人生观形成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处于边缘的,迥异于身边人的特殊状态,很难想象他不会去努力的在人群中给自己定一个位置。
而后诸多国外的奖项证明了张艺谋的有用。
他吸引到了人群注意的目光,活着了。
在新的世纪,拍商业片成了张艺谋的有用之道。
何况他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了转型之作《英雄》,自然就有第二部《十面埋伏》。
抱着有用的工具思想,张艺谋不知还要如何在电影中表达自己。
拍的好的几部电影,像《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都改编自别人的小说。
他把电影做的好看就行。
即便到了现在,他也未曾停止和一些作家接洽。
好本子难寻,观众审美愈趋多元,张艺谋不知要说什么。
而《十面埋伏》无所表达,也就正常了。
我们看到小妹死了又活,活了又死。
张艺谋不睬。
故事逻辑放在一边,先拍雪景,拍花海,拍两人打斗。
好看就行。
张艺谋一直都没变过。
只不过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了,走在前面的一批人适世而为,而已。
1. 天时地利人和2000年代初是神奇的年代。
美国互联网泡沫幻灭、911事件阴霾不去,英国在97年正式将香港主权交还,欧洲大陆一如既往松散而寡淡,而中国却带着80年代以来艺文界可遇不可求的思潮,为世界注入一剂来自东方的新鲜空气。
所以时尚界Tom Ford开启了他开创性的东方性感,而《卧虎藏龙》以后,欧美电影界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放心态,拥抱东方美学。
国内的电影人们,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历练、八十年代的交汇,九十年代的雕琢,在千禧年初的天时地利下,亲手写下人和。
如果说李安不是土生土长的大陆影人,陈凯歌有子承父业的先发优势,这时的张艺谋则正好站在这个承上启下的浪尖上,脚踏黄土地,他摄影人出身的慧眼则饥渴地望进中国式文人审美的灵魂,将其电影化。
所以可以看到,他千禧年代的两部大胆尝试《英雄》、《十面埋伏》都不是叙事强的电影,而是借用写意化的精炼主线,突出人物的内心,而人物也不是写实的,更接近于一个理念的象征。
历史背景亦不是为了写实,而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抽象的精神状态。
2. 自我与他我《十面埋伏》里这三个主要人物各自有各自的双重性,背景在古代的故事,却贯穿了现代的精神。
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我要往哪里去,我怎么认知我,我和他者的关系,这些经典的哲学议题,都在小妹、金捕头、刘捕头的互动中看到回应。
小妹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但却被身负的使命束缚,金捕头是一个想要表里如一的人,但却习惯于用玩世不恭在江湖中自保,刘捕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对欲望和占有的执着支配着他一步一步走向穷途。
所以小妹和金捕头必然在奔逃当中互相吸引,显露出各自的真实。
奔逃是一种隐喻,看似只是逃避追兵,但他们不断远离的是那个扭曲黑暗的现实世界,逃往他们精神构建的桃花源,也是电影里隐喻的“山野烂漫处”。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认知,互相看见了彼此,这种真实是人文主义的。
在现实面前这样的真实显得无比莽撞而脆弱,但正因为如此它弥足珍贵,正因为如此金捕头驰骋而去后又折返,小妹本应血刃却选择释放才那么动人。
他们在彼此看见的过程中从利己走向了利他,在利他中又真正实现了对自我的忠实。
与之相反,刘捕头是镜面对照。
他的野心昭然若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对小妹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一种欲望,爱只是一种回忆的假象。
在不断的追逐和算计中,他与真实的自我渐行渐远,从一个爱人异化成江湖斗争的工具。
3. 东方美学导演在片中设置的几次呼应,颇有古文言文中互文之妙,亦给人赋格中对位的美感。
比如,金捕头假意带小妹出逃,小妹目盲以及后来的小妹授命处死金捕头,金捕头被绑双目被蒙上。
又如,牡丹坊里小妹舞仙人跳以及后来的竹林里闻石击声而躲避追兵。
每一个宏大的场面、逃往中的现实都可以在先前牡丹坊里三人的行为中找到蓝本。
梅林茂的音乐锦上添花,小妹与金捕头始于一句“北方有佳人”,最后也在这句歌词衍生出的主题曲《爱人》中结束,而刘捕头的主题音乐则无时无刻不在这宏大爱情主题的背面,带着诘问、恨意、嫉妒和惘然。
4. 片名写到最后,笔者不由地想到,片名“十面埋伏”亦是一语双关。
表面指小妹和金捕头奔逃路上来自官府、飞刀门的追捕,更深层则是指人心难测,人心里的十面埋伏。
刘捕头不甘“我等你三年不及他陪你三日”,是啊,真实永远不是努力换来的,在漫长的等待中、过于执着的追求中,我们离自我越来越远,到最后发现其实一开始只想做风,“随处风流的风”、“随意的风”。
人心这座迷宫里,忠于自我便会在终点与那个注定的同伴会和,无论飞刀横斜、十面埋伏。
这是导演及编剧给观众的一线希望。
04年,我才上初中,当时是当三级片看的,看完之后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深情款款的叫班上的讨厌女生小妹,那个时候,我满脑子都是金城武跟国际章在野地里的故事。
那个时候,好多人说烂,我年少无知,不知道为什么烂,只觉得黄,心想,或许,黄...就是烂吧,现在看来,我真是超喜欢看烂片呢。
如今看了无数韩国电影,刚刚看完群盗,觉得棒子的古装大部分除了制作精良之外故事都不怎么样,当然这跟他们那贫瘠到可怜的历史文化还是有很大关系,唯一出现的值钱字画竟然都TM是唐寅的...不是说宇宙都是你们的嘛...扯开这些,韩国电影也已经甩了我们很远了。
突发奇想便重温了这片子,现在看来,觉得还真TM好看...很多人喜欢调侃人家老谋子是张摄影,我只想说——人家摄影好关你JB事。
十面埋伏抛开音效那些不说,摄影画面应该是可以作为电影学院的教科书的。
老谋子对于商业片的看法是特别文艺的,他把电影跟戏剧融合的特别深入,所以很多地方的安排会显得特别戏剧化,戏剧化之后出现的问题就是科幻,比如突然天将大雪,怎么砍都砍不死之类的,杀个人要翻山越岭.....然后很多人说这也是烂的原因,还是买表去算了。
不过刘德华狂喊兄弟那几下跟宋丹丹核突的来一句:小妹你回来了确实很让人出戏,好像宋丹丹一出现就让人出戏...宋丹丹还是不太适合演正常的片子。
当我发现很多现在回来看这片子的人打分都不低的时候,想起近些年年的国产片,心中莫名的悲哀。
比较经典的是竹林中的杀机四伏、惊悚毕现:飞刀手术刀般精准的劈开竹竿、竹影摇晃、人影浮动、竹竿剑雨般的飞向男主女主、竹竿将二人精准夹住、竹排削尖形成竹排暗器等等,让人不禁称奇,为张艺谋的独具匠心而喝彩。
但是也有人对此总结出:胡金铨是营造竹林氛围,李安是改变竹林性质成为情感交融的工具和暧昧的温床,而张艺谋是很好的开发了竹子的各种功用,应该是一种“奇技淫巧”,嗤之以鼻。
看起来好像有一定道理,而且也够幽默可笑,我们也不能认为说这话的人是别有用心,但是我想如果依他的这种说法,张艺谋早期的片子,例如《红高粱》的“我爷爷向酒缸里浇尿”、《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没有春天”、曹二婶敲脚时那奇妙的、操控大院女人的怪异的声音、《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面的小孩的“倒立看世界”等等为世人称道的“技巧”是不是也都是“奇技淫巧”呢?
有些愚钝低级的刻意玩弄小聪明、小伎俩的行为不足挂齿,可像影片中让人称道的精彩手段也被称为“奇技淫巧”我觉得不妥,或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一开始看到别扭的特效、做作的台词还以为是个名副其实的雷片,结果越到后面就越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金、刘、小妹三角恋情的情感冲击、浓郁的色彩服化,以及磅礴大气的构图,非常之吸引人;抛开当时的舆论环境,以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张艺谋的许多“烂片”,还是会得到不少惊喜,背负这么多年骂名,老谋子着实有些冤屈。
完美诠释了张艺谋电影的关键词:阵仗。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红,十面埋伏竹林里的绿,可谓国师的视觉巅峰,在此之后国师顺利过渡成了一个晚会导演。剪辑当中时有穿帮,故事到最后也丧了,主题性是假的,还是看画面和武打吧。
2个男人和1个女人在草地上翻滚的故事
武侠是东方的神话,但也不能别过分地扯,看唯美画面俺们会去看纪录片滴~结尾可真不是一般滴无语啊,无视光阴的一场扭打,莫不是想证明血多体力好方才是男人中的极品?!
我就喜欢跳舞那段,章子怡的确上相,面部线条真干净
我等了你三年,却比不上他陪你三天。
动不动就撕衣服什么的,剧情更是让人无语。看完这部电影那会儿总感觉是看了部喜剧片。
我就记得是和我哥以及她当时的女朋友去看的,在激情片段的时候她女朋友还带我去上厕所,说少儿不宜= =,章子怡老也死不了,电影院里的人全都爆笑了
转眼间近十个年头过去了,还记得当年带着女朋友现在的老婆去影院看这部戏的时候。今天再下蓝光高清温习一遍,影片本身不再评价什么了,只是感觉老谋子一直以为欲望就是爱情,爱上谁就要把谁推倒,也无怪乎现在会有七个葫芦娃。一星给美丽的敦煌色彩一星给那些岁月吧。
三角 彻底明白了张导的风格 就是拍完了刷油漆
这片子为啥分数这么低??我看了几遍了,每次都被章子怡的长袖击鼓舞惊艳到
和张艺谋的合作远没有和冯小刚成功。。。
连看了三天的张艺谋,从1988年的「红高粱」开始 按着时间轴慢慢的把没有mark的电影重新统统看了一遍。看到刘德华、金城武、章子怡顽强的相爱相杀的时候 还是可以清晰的回想起十几年前同看电影的同学的那句吐槽:「怎么他们死来死去的都死不了啊。」哈哈哈哈哈。
2010-7-22 看给了一颗星。2015年再看,给4星吧,张艺谋还是当摄影、摄像比较好。这个故事他用了太多视觉上的特效,对讲故事无益。形式大于内容了。金城武的扮相太靓了,开篇调清戏也算是张艺谋对他的一次深度挖掘,成功。本片到最后根本不是什么朝廷,江湖,而是男女私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占有。
除了開場章子怡跳舞的一段之外,整部電影乏善可陳……
画面很好,故事一般
映像最深的就是章子怡跳的那段甩袖打鼓舞(对吗),造型惊艳,美呆了,不错好看
奔着电影美学和摄影技法教科书去的,也算求仁得仁。作为梅艳芳首部北上的电影,剧组一直等着她病好随时改剧本,梅艳芳去世剧组不愿另找演员替代,故事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努力编织紧张和悬念,整体草率干瘪,所有人物扁平到连名字都只叫“捕头”“小妹”“大姐”。
还可以吧,撇开别的不说,章子怡的舞很美,金城武很帅。
不明白这么好的电影居然评分这么低,豆瓣上的大部分人都怎么了?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情节、台词、演技,都是一流的,而且很有层次,让人大呼过瘾!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前的故事,没想到也可以这么轰轰烈烈,章子怡说“我也想像风一样生活”,是啊,自由自在,和爱的人在一起,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