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女儿
女兒的女兒,女儿们的女儿,Daughter's Daughter,My Daughters’ Daughter
导演:黄熙
主演:张艾嘉,林嘉欣,刘奕儿,洪林小湛,赵文瑄,周采诗,艾琳·阿黛尔·克拉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4
简介:耳顺之年活得悠然自得的金艾霞(张艾嘉 饰),突被通知在纽约做人工生殖的小女儿(刘奕儿 饰)车祸身亡。在处理后事、对成功胚胎的去留做出抉择的同时,她将面对当年出生即被送养的大女儿Emma(林嘉欣 饰)。做决定的时刻;她,抑或她们,会如何选择?详细 >
三星半,一开始是因为lgbt相关来看的,结果其实跟lgbt关系不大,一个女儿们的标签吧。这部要说的应该是母亲,未成年生女送走,同性恋女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孩子,被送走的大女儿又是单亲母亲,年仅古稀了照顾失智的母亲同时开始养育女儿留下的幼女。这些drama的情节堆在一起倒是没有刻意得煽情,电影本身也谈不上对母职的道德绑架,只是关于要不要生孩子的话在母女间反过来说挺有意思的,也算是一种刺激思考的方式,要不要当母亲只是一种选择,惨不惨,累不累,谁放弃了谁都是人生的选择而已,人生还有很多种可能经历痛苦和快乐的选择,母性不过其中一样。张艾嘉表演我个人觉得略浮夸,刘奕儿这个t的扮相太牛逼了,这身量,可惜戏份太少,强烈要求单独成戏。
失智的外婆,弃儿的母亲,寄养的女儿,酷儿的女儿,试验婴儿的外孙女,好多可以深入探讨的点,一个都没有适当展开。就像把菜都扔到锅里煮炖,好不好另说。
东亚亲情的羁绊大概永远也拍不完
看的时候其实挺不满意的,台词写得太垮了,转场也有点接不上。Q&A 环节也比较令人失望,问题水平普遍不怎么高,憨直导演的回答方式……也不知道是没想明白还是故意怼人,至少有四个问题都回以“角色这样因为我就这样”,幸亏张艾嘉老师拿着话筒给兜了底。也是因为我要到了无比亲和的张艾嘉老师的合影,实在不好意思给打个低分,就这样吧,推荐观看,至少题材是华语世界稀有的。
一部没有男人戏的三代女性的生活情感电影,涉及孩子送养、同母异父、同性代孕、生离死别、胚胎选择等话题,在张艾嘉这个即是女儿又是母亲还是外婆的多重身份整合下,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女性选择的困境和矛盾,这是很多东亚女人所必经的考题。我觉得张艾嘉就是台湾的梅姨吧,太喜欢她那种“不工整”的台词处理方式了,在情绪起伏中伴随着语调和词句的磕巴重复停顿和无措,这种表演虽然有“演”的成分但极为真实和生活化,也让这个大女主撑起了整部戏,故事全都在她的情绪起伏中得以延展。和林嘉欣的几段对手戏演的特别好,两个金马影后特别能给对方入戏和接戏。就这演技还是没有拿到金马影后,可见金马的含金量还是远超我们的那些正能量。侯孝贤+张艾嘉监制,给了年轻导演充分的肯定和助力,台湾电影还是有未来的。
很恐怖,“胚胎是生命”“life will find its way”都喊出来了,原来生完就丢比不生更道德,感觉姐姐会怀着对母亲隐秘的报复心态去参加反堕胎游行。虽然演得很好
片尾安全座椅里的小孩简直可以用惊悚来形容 为什么要让一个土埋到脖子的六旬老太养婴儿?这不过是让世上又多了一个没有妈妈的孤儿 / 以及女性题材支持DY到底是何居心?
佳句无数,却凑不出完整的佳章,但依然很喜欢。无论什么题材,台湾电影总能击中人心,不会很猛烈,温温柔柔得一击即中。//爱死林嘉欣举重若轻的表演
一部电影,五种母亲
7/10.女性的生育选择困境。影片设置了复杂的背景,未婚生女,单亲家庭,二女儿和她的同性爱人死亡后留下的受精胚胎,代孕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心人物的母亲女主不知该如何处理胚胎。除了赵文瑄,片中没有其他男演员了,所以,影片实际上讲的是片中的女人们处理不好和男人的关系我觉得,一代又一代的叛逆基因被遗传下来了。影片的剧情比较沉闷,更像舞台剧,把我都看睡着了。其实张艾嘉和林嘉欣演的都很好,只是情节太平淡了。张艾嘉的角色年龄是64岁,但其实她已经71了,真不像。巧了,今天是母亲节。
各方面都感觉差一口气……剧情甚至有点狗血,每个我以为要被升华的点都没被升华到,只是莫名其妙地让人脚趾抓地。其实酷儿的生育问题还是挺新颖的话题的,主演也很有魅力,可惜了。
这个台词的节奏,真的太影响观感了。题材很好,但是完成度着实一般,松散无聊。
除却开场1/4故作混乱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线接入外都算发挥很好。与《祝你幸福》微撞了题,但聚焦到三代女性身上就是有种奇妙的凝聚力,变得非常紧凑、直击要害。撇开lgbtq正确,撇开对dy的审查,仍然会被最后送走女儿时在想什么的回答戳得鲜血淋漓。这样真实的一个回答,以及对两个女儿这样失衡的一种偏心对待,完全是揭露,一种人性底层的欲与恶。对照看来她对母职的反刍完全就是一种善和责任了。其实这无关于什么女性进步之说,只不过是在想不想 做不做的四象限里游移罢了。另外想说,张艾嘉的表演太神奇了,怎么会有这么神神叨叨的表演,让你觉得快要“这演过了吧”的时候精准收束在“妈呀”。
蠻傷感的故事,因為自己年輕時被迫犯下的錯,用女兒的女兒來彌補自己的人生。看到桌子上也有那件Not selfish once in a while的時候就開始疑惑,亂序的時空也開始輔助確定,直到林嘉欣終於說出“抱歉我一直沒來陪你”的時候一瞬情感爆發,張姐還是好厲害。出場後會在跟朋友討論,代孕與否,自私與否,感覺每個人都有自己自由的、不同的答案,好像沒有什麼應該不應該,會覺得自己好像還是跟女主角有一點共感吧,看似傳統的方式為何就不是能自我滿足的呢,會因此有點理解自己的母親……3.5歸4。
不知道是台湾电影的风格还是张姐的风格,就是喜欢制造电车难题,却不知道如何解决,看演员蹩脚地演戏,想演矛盾、复杂、不知所措进而隐藏内心的戏码,实则剧本里没有交代清楚人物的背景,可能也很难达到演技上的突破。剧情的剪接方式断裂,缺乏逻辑,人物情感也不够连贯,让整出戏看起来都意味不明。最后不知道讲了个啥,比我的人生还要糊涂和茫然不知往哪去了……林嘉欣应该拿个最佳女配,演的最好。
11.18 #GH61|這幾年見證過最動容的一場映後。女生和太太一起來,兩人已經完成婚禮四年,只是自己的家人不像金艾霞可以那麼直接地和朋友談起這件事,所以結婚書約至今還少一個人簽名。然後张艾嘉立刻笑著走上前:哇請妳拿來!那晚全場每位觀眾彷彿都成為了她們的證婚人。好像人與人之間這樣全然袒露又無需擔心被隨意評判的真正的「對話」只會發生在金馬,發生在台灣。另一個女生講,她也是小時候被母親送養,好多好多年她也很想知道母親送走她那一刻在想什麼,可始終沒有勇氣像電影中的女兒一樣問出那句你怎麼想。於是更懂得安溥如何在片尾深深寫下「話才落下/我們之間都是風沙/一路走來語法踉蹌/又怎麼能遺忘/恍然間重疊 覆蓋 揉踏 拓下的傷」
看似讲了很多,实则都是浮于表面,导致看完以后也搞不明白创作者的表达意图,只有空洞的“爱能解决一切”。整体把控也很差,本身就很克制的情绪在温吞的剧本下已经稀释,各种莫名其妙的转场和镜头更是让人无言以对。
她两次意外的拥有小孩都是在不合适的年纪,上一次她gave up 了,但这次她接住了。林嘉欣最后问她那段微动作好棒
还,行,吧。我看捐赠也是一个选项,如果不想让自己太累的话。但有的人可能有精力养小孩,谁说的清,都是自己在过自己的人生。我从不觉得丢掉孩子不养孩子是啥罪过,每个人都得先保证自己的生活。不过看得我有点迷惑,emma和妈妈对话那条线,是两条平行线吗?怎么感觉前后好不一样。
倒也还不至于给及格线往下的分数,虽然确实离均值水准有一定距离,这个片子的价值观其实特别传统,虽然有同性恋、有弃养的情节出现,到头来宣扬的还是坚定生育、拥护血亲关系制度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