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久,以为结局会怎么的令人意想不到,结果还是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切交代的有点偷工减料,虽然是个和平的结果,但是还是少了好多该解决的纠纷,之前的硝烟战火一下冷却的有点不可思议。。。
总之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只能用残缺美来解释。。。
这部剧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大可,也不是罗佳,而是大可妈。
大可出生在一个二线城市南滨,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在当地也算是不错的家庭。
大可在北京上学期间认识了北京姑娘罗佳,到了打算结婚的时候,两家都不同意。
罗佳妈嫌大可是个外地人,大可妈嫌罗佳条件太普通,她要为大可找个靠山,因此,她为他物色好了局长的女儿。
谁知,天不遂他们的愿,罗佳和大可结婚了,罗佳不顾妈妈的反对,跟着大可来到了南滨,住在了大可家里。
郁闷的大可妈开始了对罗佳横挑鼻子竖挑眼继而不断折磨不断驱赶的过程。
为了让罗佳离开,为了让大可有个好的前程,她让结了婚的大可保持与局长女儿的暧昧交往,后来这事被罗佳和局长女儿发现了,这段暧昧交往算是告一段落。
接着,大可的姐姐撮合大可和一个幼儿园老师,大可没抵挡得住,和幼儿园老师有了一夜情,幼儿园老师告诉大可妈她怀了他们家的骨肉,而且是个孙子。
想抱孙子的大可妈逼迫儿子保持与幼儿园老师的交往。
当然,这事最后还是被发现了。
罗佳走了,忍无可忍的大可也离开了他妈妈。
这段母爱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大可妈无疑是爱大可的,可是这种爱太自私太偏执了。
她从没考虑过大可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她只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大可身上,而且近乎偏执近乎残忍地去执行自己的计划。
某种程度上,她爱的不只是大可,还有自己超强的控制欲。
大可作为家中独子,从小到大的人生道路不管上学还是工作都是由她安排的。
她太习惯掌控一切,儿子对媳妇的爱,变成了一种背叛,让她失落也让她愤恨。
在母亲当中,大可妈无疑是个极端的例子,可你能说其他人的母亲身上就没有这样的因子吗?
我只想告诉所有的母亲,孩子总有一天会走出你的视线,只有尊重他们的选择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看到佳佳说“ 人家都说,做人家老婆,要经得起谎言,受得起敷衍,忍得住眼泪,放得下诺言!
这些我全经历了,很遗憾,我没有那么坚强,我连拔牙的时候都会疼,又怎么会能经受起这么重的疼痛。
”的时候简直是泪目了!
想上去打死大可和他妈妈!
陈大可一个妈宝男,这样的男人可以和妈妈一起过日子!
别祸害媳妇了!
这一家子没一个好东西!
姐姐一个破女人,成天如同一个搅屎棍!
陈大可整个就是一窝囊废,做事没主见,老是逃避责任,什么都听她妈的,真不够爷们。
在陈大可和李笑笑、朱燕她们交往的过程中表现真的很糟糕,最后还和朱燕发生了关系,而陈大可的母亲帮着陈大可搞外遇!
这真的他妈的日了狗了!
剧情最终陈爸走了,这个陈爸也够怂的,可能被强势的老婆压倒了!
罗佳回了北京,窝囊废去了非洲,陈妈去给佳佳道歉结束!
可能编剧导演想让观众大开脑洞吧!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是我,再苦再难也不会回那个家!
无法面对对生活带来创伤的地方和人!
李小璐和贾乃亮两口子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璐璐的演技!
跟着哭了好多次!
整体全剧演员演技在线!
老爷们在家说话得算数,男孩子从小得有点血型的教育。
打都打不得了,打一下还上蹿下跳的,蹦出来一句“你竟然打我”我擦,每当我看到这种台词,我就想上去抽丫俩嘴巴子。
估计上学没挨过揍,更没揍过人。
一股奶气,孙子样,一点也不爷们。
还让我彻底认识什么叫“最毒妇人心”。
一家神经病,两个女的感觉像演后宫戏。
两个男的软了吧唧的。
什么都是老女人做主,这女人一神经,那简直不是人啊。
导演估计心理变态,家里不管在怎么向着小弟弟的。
大的也不会嫉妒成这德行。
因为从小,兄长就对小弟有一种担当。
虽然剧情很orz, 但是确实反映了现实,影视作品反应的必然是社会现实,就好比蜗居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她贴近了现实加以夸张,男人活着要有底线 要有气节 看到最后佳佳妈说了一句 这孩子变了 说话语气也变了,感觉人确实需要历练才能成长,感到最后一集的后半部是一直飙泪,感动了,大可说那些话很实在,不像前面那么懦弱,最起码有男人该有的担当和骨气,几位主要演员演技真的不错,当然仁智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
母子恋情在家庭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普遍的,无论是在父母双全的家庭,还是在只有母亲、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都是如此。
家庭关系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了其成员间的一种全面的合作与互动,不仅有经济和日常生活方面的,还有情感的、心理的和性方面的,家庭成员利益攸关,是社会中最深刻、最亲密、最全面的一种社会关系。
所以人们在表达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之时总是用“我们是一家人”、“是兄弟”、“是姐妹”来比喻。
在家庭中,包括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的亲子关系又是家庭关系中最深刻、最密切的一层。
在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中国更是如此。
和父子关系相比,儿子为母亲所生,不夸张地说,在母亲受精、怀孕和分娩期间,母子关系就已经发生了,以后又有母亲对儿子的哺育、抚养、教育……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走入和自立于社会,母亲对儿子的付出、贡献是无法计数的。
虽然我们很难接受母亲占有完全的儿子的潜在意识,但这一点却不难理解,母亲常常将儿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种心理在一定的时间和情况下必须进行遏止,在社会伦理道德约束下,母亲必须意识到儿子的所有权的转变。
杜拉斯与雅恩的"母子恋" 表明,由于某种“未完成情结”的作用,女性往往会在“母子恋”中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
这一点在张问琴的身上得到了典型的体现:她并不是出于“我是为了你好”,也并不是因为罗佳没有一个当局长的爸爸,更不是因为以为罗佳怀的是女孩。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不论儿媳妇是谁,这个婆媳关系都不会稳定。
张问琴对儿子的爱已经快要达到第三阶段(性关系)了。
对于一个如果没有生了儿子就是财政局局长的女人,这种占有欲就更为强烈,儿子是牺牲了她的事业换来的,所以理应属于她一个人。
爱情、亲情、友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很多人都知道友情可以转化为爱情,那么亲情当然也可以转化为爱情。
当然亲情转化为爱情当然需要特殊的环境和背景。
之所以这么肯定是因为在爱情和婚姻中,夫妻之间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爱情会转化为亲情和友情。
或者说在夫妻之间的爱情中会慢慢增加亲情和友情。
因此感情是可能互相转化的。
这有待于心理学家去研究这个课题。
而张问琴所代表的族群没有意识到的一点是:人们常用母爱来比喻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最值得尊敬的爱,最应当回报的爱,并不过分。
因此,母子恋情,特别是母恋子,是自然的、普遍的,只是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表现而已。
当然,这里所说的母子恋情是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刻情感、爱的关系,而不是其他,不是母子之间互相占有。
由于今天的年轻人更讲求家庭中的爱情,由于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夫妻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远远超过原亲子关系,新一代夫妻也要生儿育女,因此,婚后的儿子可能将一部分(甚至大部分)情感和精力转向妻子(母亲的儿媳),此时作母亲的会不适应,甚至不愉快,有“相对剥夺”感。
有些母亲可能认为是儿媳把儿子“夺走了”、“教坏了”,儿子为自己所生、所养,是自己的至亲骨肉,被他人夺走了,是“不能容忍的”。
在一些家庭中婆媳冲突,婆媳关系难处,根源多在于此。
做儿子的有时也很为难。
现实的家庭生活是复杂的,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婆媳矛盾都是婆婆的原因,都是由母子恋情引起的,但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像一些案例中所说的,做母亲的对儿子和儿媳的交往看不顺眼,干扰子媳间的性生活,对儿子关心已经怀孕的儿媳也不满,说儿媳将儿子的魂勾走了,甚至有的做母亲的为了自己,反对儿子恋爱、结婚,都是例证。
在母子恋情中,母亲往往是主要方面。
做母亲的应该有宽广和博大的胸怀,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做母亲的应当从自身的经历中(自己也是从做儿媳过来的)理解自己的儿子和儿媳,理解儿子长大总要独立成家,他们也要生儿育女,走过新的人生之路。
这是家庭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儿子结婚之后,母子恋情就有了新的内涵,母亲应当支持儿子亲近儿媳,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以此为欣慰,这才是对儿子的爱。
子媳有了自己的家,也不忘孝敬父母,从而形成了两代家庭关系的良性循环。
文王型繁殖癌:崇尚多子多福,只要没绝经就一直生,目标是周文王,100个孩子。
花生型繁殖癌:必须儿女双全,凑成一个“好”字。
不能只生男孩或女孩,要“花搭着生”。
香火型繁殖癌:必须要有男孩,传递香火,否则我老X家就绝后了。
后代型繁殖癌:生男生女都可以,但必须有一个,为养老做准备。
剧中婆婆属于香火型,一切都是为了生孙子,只要有孙子就行,不管谁生的,小三生的也行。
剧中人设略有不合理,佳佳和大可都是人大毕业的,却没有在大城市中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大可姐姐也过于阴暗和易怒了,这个大龄单身女博士有点被妖魔化了。
婆婆那么有心机,做事却很不周全,总是用谎言掩盖谎言。
现实中真的有那么窝囊的男的吗?
啥都听他妈的,傀儡啊?!
他妈简直是个疯子,尽做些丧尽天良的事。
女生要自尊自爱,朱燕落的那样的下场,根本就是咎由自取,活该。
破坏人家家庭,当个破小三儿。
这部片全家一块儿看的,一度令我妈非常担心我将来嫁人怎么办,一度令我爸评价为是增加我现实眼光的好教材……我呢,只是觉着,原来真有些男的,不管长的好不好看,会不会玩浪漫,是不是好脾气,是不是爱你,说得好听不好听,首先,他懦弱,站不出来,也不知道靠自己的力量实现承诺,那就滚吧。
不过陈大可后来也终于开始长大了。
对于长辈,我简直是切身体会,不管他做了什么,千万不能落下不尊重长辈的把柄,哪怕你装笑装勤快,而且千万不能当他面对让他感觉到他儿子受虐待。
如果不是脑袋少根筋或者打算住深山老林去,不被祝福的婚姻别太天真,等等吧。
还有,珍惜亲爹亲妈,再怎么着生活中把你磕着碰着不理解你了那还是真心护着你爱你的人。
去年发生在常熟的一起婆婆残害儿媳案件,这两天被人重新挖掘出来。
事件中的婆婆和儿媳,在长期的摩擦、冲突之后,终于走向了叙事顶点:婆婆经过仔细的筹划,某天下午将汽油泼在儿媳脸上,趁其视线模糊倒地之际,在儿媳的脖子上连砍十几刀,将她杀害。
随后,更多的细节被陆续披露出来。
儿子和儿媳结婚后,当婆婆的还和他们睡在一间卧室里,有时甚至挤在同一张床上。
一次,儿子出差,婆婆把门反锁,把电话线拔掉,不让儿媳进门,儿媳向儿子抱怨,招来毒打。
事件主人公的照片,也都经过人肉之手,被曝光在网络上,网友评价:“被害者看起来都很慈善,为什么这样的人也能惹来杀身之祸呢?
”能知道的恐怕只有这么多了,更多的细节,只能依靠想象,梅雨天气,家族的阴暗生活和人心的畸变。
这是《当婆婆遇上妈》这类以婆媳关系为主题的电视剧永远有观众,而且是很多观众的原因。
一个女人进入一个家庭,几个陌生人因为婚姻结成某种关系,如果往深处想,这几乎是个童话结构,和格林童话里的故事异曲同工,有许多叵测,许多难以预料之处。
我们自己在经受这种难以预料,也希望向别人的生活里望一眼,看看别的家庭结构里是不是也正在发生同样的难以预料可供参照,或者说,供我们心安理得——原来别人家也不过如此。
表面上看,《当婆婆遇上妈》是一个由活泼软弱的妻子、轻浮无能的丈夫、凶悍无理的婆婆、热情世俗的妈以及一众性格各有缺陷的人组成的故事,不论妻子、丈夫,都是那种自我很淡的人,没有清晰的性格,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遇事对人都有点飘摇。
其他人也并不立体鲜明——不像影像中人,不像通常会出现在影像中那种立体饱满的人。
但这部电视剧的不同凡响之处大概也在这里,他们更接近我们生活中人,是弱的、淡的、飘忽的,对“自我呈现”没有清晰定位。
他们的古怪之处,是很难被发掘并且表现的,所以,有网友将《当婆婆遇上妈》称为“首部微现变异人格的电视剧”——它不是首部与婆媳关系有关的电视剧,而是首部和变异人格有关的电视剧。
《当婆婆遇上妈》因此有了一层骇人的东西,和常熟杀人案如出一辙,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却和“壁橱里的骷髅”一样时时准备破柜而出。
剧中人的冲突,都有一个表面的动机,多数还貌似现实。
婆婆对儿媳罗佳的不待见,起点是因为她希望儿子能娶局长的千金,但仔细琢磨,这些动机都是不成立的,指挥着婆婆或者大姑子行事的,不是这些现实动机,不是欲望,只是人性深处的暗黑和畸变。
《当婆婆遇上妈》里,那些让观众觉得不妥的人,不是坏人,而是怪人。
他们其实是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里写的“畸人”(提出“畸人”这个概念,真是舍伍德•安德森对现代人最大的贡献):“起初,世界年轻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但没有真理这东西。
人自己创造真理,而每一个真理都是许多模糊思想的混合物。
全世界到处是真理,而真理通通是美丽的。
一个人一旦为自己掌握一个真理,并且努力依此真理过他的生活时,他便变成畸人,他拥抱的真理便变成虚妄。
”他们怀抱真理,偏执、执拗、从不反省,不肯接受更广阔世界的洗礼,最终把这真理捂馊了,阴森森地,给生活制造了骇人时刻,时不时成为罪案的主角,或者命运轮下的笑柄。
所以,《当婆婆遇上妈》里的那些不可思议之处——至少是不符合一贯的影像逻辑的,被观众诟病和质疑,却未必是不成立的,比如婚宴上突然打起群架来,比如家庭成员闭门打架可以把人往死里掐,比如陈大可面对家庭危机选择逃跑,比如拿不出参加朋友婚礼的份子钱,还得向当妈的要。
这正和生活的涣散飘摇一致,和那些怀抱真理的人的所作所为一致,他们不是公约数意义上的人,看似苍白,却有着最鲜明的执拗。
这是这部电视剧最成功的地方。
文章来源:http://www.nfpeople.com/News-detail-item-2089.html
什么婆婆遇上妈,不过就是一女大学毕业生为爱远嫁他乡却被婆婆以各种阴谋诡计赶出家门的血泪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一家可谓集万千不幸家庭于一家,潘虹更是集万千恶婆婆于一身。但就是这么个我以每集五分钟的速度观看完的肥皂剧,却让我在凌晨三点哭的稀里哗啦。可以哭了,真好,我想我该说再见了。
多么变态的编剧才能写出这种狗血的剧本啊!!!2天看完。。累死老子了。。
你们鄙视我吧,我爱李小璐。
男主居然叫大可,好穿。挺喜欢李小璐的,可惜怎么感觉长变样了。
我竟然看完了
啥也不说了,戏剧要素之一主人公性格可爱都没做到……
这个真没觉得多好看。
还能在夸张点不。。。
滚你妈个蛋
2012.9.8去年放的去年看过一两集没再看,最近没片看就拿来看看,属于越看越好看的,我哭了N次。。。没用伐~
抡死陈大可全家。
能領奧斯卡的婆婆~
大概其看了看,李勤勤这妈不错。
还不错
那个happyending是什么东西?在整部片竭尽全力地营造悲情气氛之后,居然是happyending?去! 狂喜欢罗佳她妈!
就没有婆婆真正喜欢儿媳妇。
看完后,我彻底的恐婚了……要是真遇上这样的婆婆,估计我早就哭死了。
男人一窝囊就废了 不过我觉得看的还是很扎进的。。。
婆媳剧。其实我觉得喜闹剧技巧最适合移植到婆媳戏里面。
对这部戏的演员并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对这剧情简直到了不能忍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