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年来国产片中难得的一部佳片,至少王小帅在可看性和片的深度之间获得了平衡。
电影竭尽可能地阐述了导演想要表述的,并在最大程度上游离在了体制容许的范围内,饱满未被阉割。
作为80后的尾巴,电影中呈现的场景的并不是我儿时生活过的,但这个年代恰恰是我父辈的青春期,这个年代里发生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父辈的身上,也为他们日后的行事风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也潜移默化地落在了我的童年,从父母焦急地照顾生病孩子的对话中,我似乎透过他们,依稀看到了我小时候发烧时,细心照料我的父母。
当然这个电影值得人思考的还有很多。
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总是有很多令人扼腕的故事,值得细细回味。
那个年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但物质上的匮乏不代表情谊和精神上的残缺,父亲的同事可以注意到孩子新换上的一件白衬衫,老知青可以当着一个点头之交普通同事的面吐露女儿受人欺侮的难言之隐。
人与人之间,相交物质发达的今天,少了很多钩心斗角,也多了很多亲密无间,承诺,即使是杀人犯也愿意遵守的事情。
快50年过去了,这一代的孩子不再需要为上一件白衬衫在床上哭鼻子,很多人也在家人受欺侮时选择忍气吞声,倒不是法制得以健全了,而是我们的人民已经习惯了许多的不健全之后的尔虞我诈,选择了顺从,笑对一切不堪的真相。
狡猾又胆小,自私又无畏,这就是我们的时代。
平心而论,我是不会选择去电影院看国产片(表拍我。。。
)。
向来国产片都非常意识流,让人难以领悟。
而且配乐效果奇差,还不如找个下电影的网站,就这么下下拖拖看看了事。
这是真心话。
表拍。。。
这部片子是如何通过天罗地网的广电总局审查,我感到很好奇。
也许是,某一个领导看到送审的片子,在字幕栏里看到一些字母,眼睛一亮:哎呀,与法国合拍的,为了国际友谊和大国形象,那就审批通过吧。
也许他没真正看故事内容。。
于是,我有理由猜测,这部片子会放映了一半以后紧急下线。
我一直都在感叹。
中国电影人真辛苦,拍个片子要考虑题材是否敏感,故事是否流畅,内容是否健康。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没有几部能够通过审核。
所以,这一次,我因为王小帅的这部电影,刮目相看了广电总局,忽然觉得他们变得有点可爱了。
but,若是从头到尾他们根本啥都没看懂,那我也就不表扬了。
这部片子很棒。
虽然情节有点拖沓,有些地方有些不合理。
但是最主要的是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放在了一个不那么敢拿出来说的时代,这是一种进步。
故事开头说,我们小时候都幻想一夜醒来灵魂进入另一个身体里,以为会不一样,但是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我们活在我们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历史局限性,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另一个人,因为我们就是我们。
瞬间打动我。
因为我从小就是这么想的。。。
我11岁那年在干什么呢。
我想了想,其实和那个时期的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没有很多的新衣服,只有过年时候才有的新衣服。
喜欢吃大白兔,但是记忆里大白兔只有在少数时候才能吃到,但我还是蛀牙了。
和同桌打架,打完了哭了又好了。
妈妈的脾气很大,在工厂上班,中午要赶回家做饭给我吃,会不耐烦就打我。
还有,我在厂里的子弟学校,周围的学校医院等各项设施配套齐全。
上体育课女生会跳皮筋,做仰卧起坐,到现在我依旧不会跳皮筋,仰卧起坐依旧能够一百分(唯一及格的体育项目。。。
)。
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爸爸有一辆28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龙头上有个很响的喇叭。
我每次坐在自行车的横杠上,把手放在龙头上,爸爸一刹车,我的手都会被夹得很疼。
妈妈每次看到我的手都会死死骂我爸爸。
我爸爸就会吼起来:你这个没用的东西,坐个车还把手夹了!
要是我一哭,我爸爸又乖乖给我买糖哄我。
我十一岁的时候爱撒谎,喜欢涂改成绩单。
每个寒假暑假之前的那个小本本,关乎到我整个假期开心不开心。
若是90分以上,必是开心的,会有现金奖励;若是90分以下的,不好意思,额外作业加补课安排。
所以我就拿改写纸偷偷改成绩单,每次都怕被老师秋后算账。
等长大才知道,成绩单这玩意对于老师来讲根本什么都不算,所以他也不会多看一眼。
体育课成绩从来没人在乎,考过三十分,我妈还骄傲: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了,不错不错。
那一年,我对自己讲,我要记住这种感觉,等我当妈妈了一定要孩子健健康康,最重要是不怕表达自己,不要怕犯错误。
很多年以来,我都在想,我会不会忘记十几岁的那个自己。
那个胆小怕事的自己,那个被价值观扭曲了的自己,那个在懵懂青春期里什么也没发生过的自己。
然后告诉别人,这样的悲剧不要在下一代身上发生。
我希望我的下一辈是正直的诚信的健康的。
我想,这是王小帅拍这个题材的根本意义。
也许,很多人看完了,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唏嘘不已。
也许,有些人看完了,他会想明白当年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比如为什么会有武斗,比如为什么会下乡,为什么有那么个十年,那么个十年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有些电影,是在消耗某个时代。
但是,有些电影,是在提醒,不要忘记那些年发生的事情。
结合最近的风潮,其实想想,怀念那个时代的,都是不完全懂那个时代的事情的人。
就像是我奶奶知道我关心政治时候,她把我拉到一边,小心地对我说,你不能这样反革命,这要是放在以前,是要杀头的。
若是你真知道那个年代发生了什么事,希望你再提议让我们回到过去。
我們透過一部電影去感受一個時代,去看時代的發生和結束。
透過這個時代我們去看自己的過去和現在。
王小帥的這部新作《我11》就是這樣的一部片子。
相隔上次看的那部《青紅》(又名我19)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了,故事依然從他自己的心路歷程說起。
當中,王小帥把它的上海夢結束在了11歲,或者他更青睞這樣的一種結束,因為影片 的結尾象徵性的給整個故事一個嶄新的開始,這一年發生了很多事,一個新的時期被王憨記得很深。
對比需要通過上海夢來結束這場莫名其妙的知識份子下放生涯的青紅,顯然,王小帥這次鋪墊了更多。
而耐人尋味的王憨,這個故事的主人公,這個孩子。
我想觀影的人都清楚,王小帥拍的是自己,是確確實實自己的11歲。
百度百科中他是1966年元旦出生的,而文革結束那一年正好他11。
通過孩子時期的視角反觀那個時代,也許只有他本人最清楚,最能理解一個知青家庭在那個時代給他帶來的遭遇和在他出生兩個月就遠赴西南的少年成長史。
他可能等待這一刻等的太久了,太需要一個窗口來發洩自己的那十幾年,而85年考入北電,正好是這個知識份子家庭對一份夢想矜貴的堅持和延伸。
也終於讓他在這一刻把積蓄在身體里那些親切真摯的情感噴薄出來。
王憨是這樣的一個原型,是真實的王小帥。
我喜歡他的眼睛,他畫畫時候永遠都不在焦點的那雙眼睛。
他的眼睛是懵懂的,也是萌動的。
在那個時代可貴的萌動。
影片的前半部份讓我很深刻的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幼稚園時代。
記得小時候那會自己長得還算俊俏可愛,和王憨一樣的是畫過畫,領過操。
那會90年代的幼稚園沒那麼革命,我記得輪到我們班的時候,老師都喊我上去帶操,站在旗杆下孔著屁股,和王憨抓魚的動作一樣,從屁股底下探出腦袋看看身後的每一個做操的人,那時候沒什麼獎勵但卻很是滿足。
夏天在農村的時候,也是去河邊抓魚游泳什麼的,釣魚的時候還親自做魚竿,魚鉤,挖蚯蚓。
釣完魚在空地上,和那幫孩子一起彈玻璃珠,我不知道70年代的玻璃珠是不是那樣,總之電影裏頭出現的玻璃珠和我小時候玩的一模一樣。
賣冰棍的時候一般都是下午上課前,那個時候有一毛錢的冰棍,也不知道衛不衛生,總之人手一根,大家坐在那吸允冰棍等著開校門是最快樂的事了。
我也有一個會做衣服的媽媽,所以,小時候我的衣服也有一部份是媽媽做給我的,那個時候還很喜歡買一些小動物的圖形,然後媽媽就用腳踩的縫紉機一針一針的縫到我的褲子上。
在我生活的那個小縣城,也有一個像電影裏面出現的小鎮,它是那樣的與世隔絕,消息閉塞。
因為蘇聯專家援建的第一個壩內式廠房的水電站在那,所以後來一大批的知識青年湧入,我想那些人的命運也許也是那樣。
平靜的小鎮上有著青灰色調的廠房,蘇維埃政府的紀念牌坊,四處渲染著一片紅色的威嚴,大字報和毛主席的畫像依然像革命一樣並沒有在時光的蒸發中褪色,還是那麼鮮豔。
縱然,我小學畢業的時候第一次去到那裡,我不是文革時代的那一輩人,可能這裡已經沒有了往日熙熙攘攘的知青和子弟。
但是,那些象徵性的紅色印記以及給我們威嚴不可侵犯的感覺卻沒有一點改變。
提及這麼多關於自己的過去和生活環境,儘管時代變了,我是文革時期的局外人,有著幾十年的鴻溝。
但是,某種情愫下,我和電影是相通的,因為我也有那樣的童年,我的周邊有那樣的地方,我不止一次的臆想,是不是,就發生在我們那?
哪裡是如此的像,時至今日,我所生活的那個小縣城裏面那些農村的孩子還是一如我小時候那樣,那個水電站的小鎮還是如此的場景,變化不大。
四五線的城市邊緣,紅色文化的搖籃,因為某種特殊的政治使命,變成蘇區,之後那裡的人還是一樣的夢。
只是上海來的知青們走的走了,上海夢也走了。
剩下的本地人,他們生活在這個巨大的時代軀殼裏面。
顯得如此莊重平靜。
影片的開始就是王小帥對整部電影的獨白,他無數次的提醒著那個時代,經歷那個時代的知青們,知青子弟們。
接受並且尊重那個時代,因為無從去改變什麽。
同時也在探索和拷問在那個時代的知識青年和知青二代,去對自己的生活做出假設同時回到現實,不在埋怨。
即使到最後在謝家,老謝咆哮說:爲什麽我們莫名其妙的從上海來到山區,我們的專業和知識在這裡一點用也沒有?
和這裡每個操著上海話的知青們一樣,他們在這裡生活了十年,無時不在感受這樣的陣痛。
即使是在茶餘飯後的休閒時刻大家提議來點滬劇、京劇的時候,都被生硬的話語打斷,唱革命歌曲吧。
而老王正是唱到“毛主席啊共-產-黨,哺育我們成長。
”這句之前驟然截止。
老王是這樣的一個人,他不願意去觸碰底線,他有自己的生活,不像老謝一樣咆哮生命的不公,對於這些,他從來不說。
他還是做他的小演員,不參與411和保皇派的鬥爭,他教王憨畫畫,不是時刻都悶在屋子里,他帶憨憨出去到大自然去畫印象派。
從這裡,他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儘管大家都在捆綁的命運中無從選擇,他也對王憨說:大人是沒法選擇自己的工作了的。
但是,他的心是自由的,在那樣的環境下顯得如此珍貴和前衛。
不過,即使他不參與,但是,那樣的時代不允許你不犯錯,犯錯的人拼個你死我活,旁觀者正義的一方也要受到連累。
老王終於按捺不住了,那晚回家包扎傷口時,他咆哮了。
在玻璃窗的另一頭,年幼的王憨看在心裡,老王問起時他搖搖頭,而老王也只是說不小心跌了一跤。
老王并沒有變,他知道身處時代的險惡,他懂得去避而不談的智慧。
教兒子畫畫時,他告訴王憨,在光線最強的地方,下面反而最黑暗。
頗具隱喻性的語言,剝開表層的美術原理,更直接的是剝開了紅色光芒萬丈之中,最黑暗的知青生活!
而說到王憨這個人,可能是最矛盾的,他知道的真相越多,越不願說出來,無非是清楚,在那個時代,往往是黑白顛倒。
影片的鏡頭無數次從他的眼裡去看這個社會,去接觸不一樣的人,如果說王小帥刻意的用這種主觀鏡頭來表現前半段時間裏面四個小男生的快樂童年為他自己真實的童年引發共鳴和懷念的話,那麼後半段的寫實性的客觀鏡頭裏面,就從容不迫的解釋了自己無知童年的背後會遇到那麼多危險和鬥爭。
小孩的視角是很單純的,從王憨被老師選中當領操要求媽媽買白襯衣到後來白襯衣丟失,這其中很多細節都在刻畫年少時期的輕狂和膽大。
我想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從童年過來的你們都會覺得王憨是曾經的自己,比如偷偷的打開媽媽的抽屜看看裏面存的錢臆想下自己想買的東西,但是又怕被媽媽發現放了回去。
媽媽做的襯衫弄丟了,回家怕被媽媽打,所以拼命去找回,還和小夥伴發生幼稚的爭論,之後怕壞人報復自己又對媽媽撒謊。
這一連串的心理活動驅使了我們曾經那樣做過,印證了那樣鮮活的矛盾著的童年。
這樣的自己或者是那樣真實,面對同伴的不守信用向老師告密然後施加報復是我們年幼時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對於自己已經周邊的同伴用小秘密收買來經營一段友誼,這無非是我們走向成熟前的必經之路。
王小帥他太較真了,他不惜犧牲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感受去揭發我們幼稚但卻純真的童年成長史。
手指拉鉤或者是我們童年最習慣遵守承諾的一種方式,王憨和殺人犯之間的拉鉤讓他們的承諾得以實現,故事的最後,一件嶄新的白襯衫從監獄寄給了王憨,這是小孩和大人的承諾;而王憨和小同伴之間的拉鉤卻是不負責任的,帶有很強靈活度的,可能我們會對小老鼠不守信用把秘密告訴給老師這件事耿耿於懷,但是拉鉤之前可能其他人都猜到了,對於多話的小老鼠不可信,可最終還是爲了友誼拉鉤,小老鼠自然沒有把它放在心上,本性難移的置承諾不顧拿秘密去獲得獎賞。
這也真切的告訴我們,童言無忌,但是小孩和大人的承諾一定不能失信。
王憨這個主觀視角更多的是來源於王小帥本人,在11歲的孩子眼中,他們對外界的很多事好奇,來源于大人們,來源于周遭環境。
鏡頭不止一次的從小孩的視角來捕捉信息,像經典的捕魚,王憨躬下身子從眼睛倒置的視角看同伴的爭鬥;捉迷藏的時候,躲在大人們身後看檯面上的大人說著最近的事;透過窗戶看受傷的爸爸,聽他的遭遇;跑到謝覺紅家外面看變了的覺紅;在謝家透過簾子看外面父親和謝伯伯的對話……種種不規則的帶有窺視性的視角很真實的反應了一個孩子對周遭事物的反應,他是知道很多事情的知道很多真相的,他不去定義,他習慣性的去獲取這些信息,他知道每天經過的毛主席畫墻前的空地是他和同伴玩耍的根據地,他在吊雙杆的毛主席語錄前若有所思,他沒有和同伴去刑場看謝覺強的槍斃,他是獨立的,他正在一步步的向成長進化,慢慢的經歷著成長和青春。
他看到的許多東西他也開始了思考,開始了改變。
所以,我是極其喜歡王憨的那對眼睛,如此親切、真實、可靠。
同時,他開始有了萌動,青春的,性的萌動。
我們很難在那個時代獲取一個孩子如何經歷青春期,影片中也沒有直接的刻畫或者表現這一方面。
但是,不管是王憨和他的同伴們面對神色詭異的覺紅投以“發育了嗎”的問號眼光,是衛軍他哥和女生接吻時王憨同夥們製造的惡作劇,還是王憨在暴雨那天時不時的看著覺紅脫衣服掛著小背心的胸部,還是王憨半夜被爸媽的啪啪啪聲吵醒,還是媽媽洗衣服時發現王憨內褲上遺精的跡象,似乎王小帥都有意無意的去告訴我們,這種萌動從原始的身體開始,青春開始,慾望開始,他不斷的延伸,卻又同時被制壓。
不管是幾年前的《青紅》,還是現在的《我11》,影片的結尾都以強姦犯槍斃的廣播提醒我們,這種萌動儘管存在,但是是不被允許的。
王憨和同伴們討論兩伙青年的鬥毆的結論是:男人都是爲了女人打架的。
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面,已經有這樣的邏輯了,對女人的佔有這種強烈的大男子主義,而最終,接受審判的,魂歸刑場的還是始於這種佔有的衝動。
那個時代的愛情顯然更直接,佔有是一種方式,比如強姦,而暴力也是一種方式,覺強為妹妹打抱不平殺人,阿福團夥為女人打的群架,結局可想而知,審判結果的傳聲筒和死刑的執行成爲了那個時代風風火火青春萌動的代價。
那個時代硝煙四起,被體制捆綁的知青一代和二代的命運被不公正的代入了歷史的邊緣中,不同的人又不一樣的價值觀,對于不同家庭的命運王小帥在上一部《青紅》(我19)和這部《我11》中表現的尤為具體。
《我11》作為一部他自己的自傳電影,屬於他個人的電影,很真實的觸發了很多人的共鳴,不一定是文革時期的,不一定是知青家庭的。
對於設定的這個背景而言,紅色威嚴時期的人們不再那麼的不堪一擊,他們也有這樣或者那樣難忘的童年,和我們一樣,逐漸的接受了這種命運的安排並且尊重命運,可能那個時候對於大人而言是沒有選擇的,可是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年幼的王小帥他似乎有很多選擇,他的童年和一群活生生的同黨吃冰棍,捉魚,玩彈珠等等,他有性的萌動,青春的萌動,而在這些之後,他經歷了青春期的成長,慢慢走向他自己選擇的道路。
回過頭來看看,他是走出知青下鄉陰影的知青二代,並且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上海夢,實現了自己多年以來一直想表達的東西,借由電影這個載體向知青們致敬,再現那個真實的時代,個體家庭視角的那個時代,并為此貼上不一樣的標籤。
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也許比王小帥本身更有價值的是他傳達給我們更多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對紅色威嚴時期文革觀念的反思,對領袖強烈的個人崇拜影響,對僵化的社會體制的控訴,以及人與人之間欠缺生活情調的單一文化控制、物資控制、資源控制等等。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來,物質文明的不斷富裕卻沒有讓精神文明跟上腳步,思想的開放和進步以及政治的自我解壓都需要更多的實踐。
影片在重+慶+萬+盛+區拍攝完成,不知道是歷史的有意為之還是一種驚人的巧合,都帶有一種諷刺意味,前段時間的萬+盛+事件出現后,網絡上就進行了各種關鍵字屏蔽,而且國內各大媒體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不去評論個中緣由,相信看完電影的我們都會有答案,萌動的青春會犯錯,但是萌動本身並沒有錯,它是進步的充滿希望的,他是價值回歸的一個重要符號,我們在知青二代的影像中找出了不同與他們的共鳴,這些共鳴同樣的伴隨著我們萌動時期以及之後的成長。
ps:王小帥這幾部反應知青下鄉的電影都始終沒有把鄉民作為一個角色收錄鏡頭,懸空的架設了一群知青家庭在鄉下的生活,插隊到鄉下還是會和鄉民居住在一起,如果有他們的視角參與,我想會更加完整。
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會有些不接地氣。
作为首部中法合作的影片,《我11》是王小帅导演自传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讲文革末期在西南三线工厂里的故事。
情节以当年11岁的王小憨(与导演名字一字之差)的小视角展开,揭示了那个时代。
这是一群上海人,他们所在的工厂为了备战备荒,整体转移到了大西南。
这些人就像是被流放的囚犯,每天所有的生活都在工厂的范围内展开。
有学者评价,文化大革命其实是“反文化大革命”。
片中王小憨的父亲是京剧团成员,热爱音乐和绘画,也在努力的培养小憨。
而这些精致的艺术,正是学校教育和整个社会缺失的,甚至是要努力压制的。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父子俩在烛光下赏析世界名画副本,整个背景是灰暗的,唯有中间一点是暖色的烛光照亮父子俩的脸庞,镜头本身就很有绘画的韵味。
父子俩的对话很多耐人寻味“画花的时候要注意,花是有生命的,每一朵花都各不相同,就像我们人一样。
”还有“大人做什么工作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所以你要好好学画,学好了就可以在家里画画,养活自己,选择自己的工作。
”——这是在抗议无产阶级专政泯灭个体差异、剥夺了人自由选择权利,并在引导自己的孩子要懂得欣赏生命之美。
还有一段,在厂里的工友晚上聚在一起时,有人长期了婉转动听的沪剧,不久就被旁边一个老者提醒,还是唱革命歌曲吧。
大家把目光投向老王,他唱起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但是只唱了前两段,后面歌颂“毛主席共产党哺育我们成长”这一段,他佯称自己忘词了,别人还就此打趣他。
后面父子俩推着自行车走在路上的时候,父亲再一次哼起这个曲调,说明他是真心喜欢这段美妙的旋律,只是在抗拒虚伪的政治宣传。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有思想的个体,父亲不能扭转暗无天日的时局,但是能够保持良心的自由,并且把这种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传给儿子。
如果说父子关系与精神层面相关,那么母子之间的戏份更多指向居家过日子的物质层面。
王小憨被选为领操,学校老师建议他添置一件白衬衣。
白衬衣成为故事情节的一条线索。
由于布匹凭票供给,给他做一件白衬衣,就要用光家里一年的布票。
母亲对他责之切、却又爱之深,为了孩子的荣誉感,还是咬咬牙做了衬衣。
由于对白衬衣的珍惜和重视,王小憨偶然间与在逃的杀人犯谢家哥哥觉强相遇了。
老谢也是上海人,应是受过良好教育,在大城市有体面工作的知识分子。
文革开始后被迫举家迁到三线工厂,期间太太辞世。
由于体制对个人自由的禁锢,老谢为了寻求调回上海,不得已求到了管事的干部,不料这禽兽奸污了老谢的女儿觉红。
谢家哥哥为复仇,杀死了作恶的干部,并图谋放火烧掉工厂。
如果说杀死强奸犯是报私仇的话,放火烧工厂则表现出他对整个体制的绝望和愤怒。
在常理中杀人放火自然是穷凶极恶之辈,但片子用一个细节,即白衬衣的归还,表现了觉强义气信用的一面,暗示观众谢家哥哥本非恶人。
如果一个社会把正常的好人逼上了杀人放火的道路,那又是谁的罪过呢?
片子的布景和配乐都很下功夫。
一个反复出现的布景是毛主席的大幅画像,占据了整个工厂的中心,俯视着这里发生的生产、生活、凶杀、强奸。
两个反复出现的高亢背景声音,一是早间新闻联播与报纸摘要广播,二是《歌唱祖国》。
极为讽刺的是,片子末尾激烈武斗结束后,又一次响起了“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样一部揭露历史的电影能通过审查在国内上映,不知是广电总局思想开明了还是智商下降了。
不过同是批判,与余华那种鲜血淋漓、恨不得露出白骨的风格相比,这种在一定限度内含蓄的揭露和表达的风格,我以为艺术手法要略高一筹。
我们在生命的过程中总是看着别人假设自己是生在别处以此来构想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个家庭某个时代你生命的烙印不会因为你的遐想而改变那时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并尊重它。
——《我11》除去贯穿影片的红色歌曲和号角声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可人的衬衣男主角跑去刑场看枪毙 在路上的时候 我觉得影片就应该在这里结束了用深沉的男低音来段矫情又深刻的独白:我一直一直跑好像目的地不在刑场 也不在别处我像是跑在某个时代里迎着风要是下点儿雨就更好了。
可惜影片没有在这儿结束也没有这段独白。
我十一。
今年院线电影和少年派可以并肩的一部。
之前,对第六代导演没特别多的好感,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和他们的才气对比他们的作为来说堪称不了什么。
第一代的郑少秋他们建立了国内电影的拍摄范畴,把中国文化,中国的家庭伦理剧引入进来,第二代导演费穆他们在电影里多少有了那么点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环境下的人存在价值的探索沉浸了多少那个年代的风风雨雨,第三代导演谢晋他们,在树立一种所谓的民族主旋律电影,电影开始服从于主旋律,被奴役的艺人们偶尔抒发一下人生人性的激情,第四代导演谢飞他们在写一首民族的诗,写一首传统道德的诗,这首诗是在经历过那么多反复沧桑的民众的道德凯歌,第五代导演开始反思社会,虽然题材大都是在反思封建社会对人的迫害,有点过分的批判的意思,但是几部文革的戏《活着》《霸王笔姬》《蓝风筝》开始萌发了人在环境主题下该何去何从的苗头,第六代导演是人的放大器,个人的索取,个人的纠结,个人的挣扎,个人的命运他们都在探索摸索。
张元的《东宫西宫》里警察因为逮捕了一个同性恋在在一种边缘意识的主和奴的关系里在探寻我是谁?
娄烨所有的角色在这种悲剧的大环境里在唱着忧伤的小调,那个最为主旋律的陆川导演从《寻枪》到《王的盛宴》也在诉说着处于责任和权力之下的小人物和大人物以及模范人物他们的个人价值。
2013年了,在回顾一下他们今年的作品,我想说他们进步了,他们已经把触角伸向了更大的一种空间,不论及个人作品的好坏,王全安的触角已经伸入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而王小帅的《我11》较之《我17岁的单车》是一种跨越式的进步(抱歉,只看过他这两部)。
没看过张元的《杂种》,娄烨的《浮城迷事》,管虎的《杀生》,但是就王小帅导演的作品来讲,导演的视角已经从一种单纯的成长的迷失为主题,到了一个环境的迷失为主题。
看了一些人写的评论,我想给王晓帅导演平反一下。
首先,中国有个电影审查机制,要让电影过审,一些场面必须得删或温和处理,如果有些人觉得故事是温和了文革的尖锐性,那我想说你必须得考虑中国电影的这个机制。
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看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以一个中心事件复仇的哥哥被枪毙作为视点的中心事件,个人觉得是十分巧妙的。
儿童视角看残酷环境本身会更让人去思考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这种最单纯和最丑陋的对比性力量是强大的。
同理也存在于莫奈的油画,父亲对儿子绘画的教导,和那个年代处处谨慎的作风。
白衬衫作为触笔应用到电影当中,他的多次出现有多次不同的意义,儿子要衬衫,那是儿子的小虚荣,是亲情的温馨点缀,衬衫掉到河里,小孩子的这种小行为,会让人联想到大人之间的斗争,衬衫被用来止血,开始成为叙事的重要物件,到最后衬衫的归还,犯人被判处的死刑,让这个衬衫在小人物之间的功能性和道德性作用,再次讽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
人都是好人,为什么会有那个年代的那些行为呢,结尾处更加多的笔墨来渲染空旷的阴霾的天空下,黄色的,金色的字迹,伟大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和开头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下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的确电影存在一些伤口,比如说整体来讲连贯性不够,家庭事件,环境事件,主线事件(谢家的事)在那个年代的环境和时间的缀笔下突兀了点,也许原因在于导演在儿童视角下,过多的导演自己的主观笔墨,比如说过多的空镜,过多的比较间离的运动镜头。
这种视角的切换不成功,源自于主题的拿捏还是不够准确,这个时候需要考虑的就是做减法,隐藏自我,一切服务于当初良好的初衷。
整体观影下来会觉得这个地方纪录性的笔墨为主,那个地方表现性的笔墨为主,这个地方又太有诗话家庭的意境。
第二个是真实感不足,拿莫奈的画,以及各处重点叙事剧情宣泄,有点假的感觉。
演员不是生活在环境当中,而是按照导演的笔墨在往下进行剧情。
总体来讲,他让我眼球一震,本来就想看10分钟就关了,结果硬生生的看完了,还很有感觉到的敲了那么多字。
由于传统习惯与资本发展的速度,使很多记忆,是中国某一阶段当中的几代孩子们共有的。
所以不管那年他11时,你多大,甚至有没有你,《我11》都会给你提供些可以寻觅的过去!
《我11》主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特殊时期西南三线某建设工厂家庭中一段生活经历。
故事的交代与进展,很多是通过大人间的议论与悄悄话来实现。
孩子们出于好奇,没什么目的性地、有意无意地偷听着,听见了就听见了,不做什么反应。
这就好像是电影本身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偷窥,只尽量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却没有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值得推崇,但却也是过审的原因之一。
电影主要描述的家庭,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尽管身处那个年代,是是非非基本都与他们无关,即便王憨看到了杀人犯、王憨父亲被打,这些都没有使这个家庭出现多大的波澜,大多数时候,这个家庭跟王憨一样,都是旁观者,忠于革命忠于党。
观众没必要为主角们担心,只需要跟他们一起当个窥视者,知道了有中学生被强奸,哥哥报仇杀人放火,被抓死刑。
这种窥视结束了,片子也就完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并没有看出太多《我11》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与总结,这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没必要太过直面血腥与残酷、不平与愤怒,但是很多态度,是可以不太暧昧的表现出来的。
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创作者的自由,不那么辛苦的提高片子自身的厚重量,只简单却不平淡的说说那段时光,却也无可厚非。
影片的细节比较丰满,容易引起共同的回忆。
两处比较让我唏嘘,一处是广播中传来死刑犯马上要执行枪决时,孩子们疯跑来找王憨去看,王憨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跟了上去,父母都没有阻止的意思;另一处是谢家与来监狱询问白衬衫的事儿的王家相遇,都是下乡的知青,之前老谢心里话都跟王憨父亲哭诉,可是王憨父亲这时竟然选择躲避……总的来看,《我11》整体算是比较有诚意的“王小帅作品”,但是稍显火候不足。
我既不是国营厂矿正宗子弟,也不是厂矿周围的当地人。
我们是从外地来到厂矿的人。
我爸爸是厂里工人,我妈妈不是厂里工人。
我们被叫做半边户。
所以在很多政策方面受到区别对待。
这样既不能和厂里人很好融合(因为厂里人都集中住单身宿舍或公寓,是社区生活。
而我们是“外人”,不能享受厂里的住房资源,只能租住当地的民房),也不能和当地人很好融合(因为我和当地小孩都不是上的同样的学校,我是上的子弟学校。
大家很难玩到一起。
而在子弟学校,我心里明白得很,知道自己永远无法融入他们,知道自己始终和他们不一样。
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不一样。
放学后,很难约出来大家一起玩。
)这些都造成我边缘的童年生活。
这种奇怪的生活一直让我对自己身份认同有小小的障碍,我是属于哪里,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但其实,我想这种状态也会给自己一些思考不同生活的空间(小时候,根本并不会思考什么,只是会觉得怪怪的)。
让我自己切身体会边(别)缘(样)的生活。
所以,我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触动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小时候整个生活的世界是被遗忘的,是历史中的灰灰(厂矿真的是一个很独立的小世界)。
可没想到,当时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厂矿生活里长大的。
原来很多人都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谢谢这部电影。
又是一部文艺片观众感知什么就是什么,电影是碎片式的,但反思和批判都在。
《我11》延续了导演王小帅一贯的电影风格,冷静地凝视着残酷青春,同时他还将童年、少年以及亲身经历的三线生活融入其中,带来了一部半自传作品。
王小帅擅于利用带有时代气息的道具,来表达隐含的寓意。
他早年的电影生涯,从关注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尴尬境地开始,比如《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之后,他作品的题材逐渐转为对特定社会环境中、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
在《青红》里,一双红色皮鞋在80年代晦暗的山村小镇显得异常刺目、反叛、诱人。
在《我11》里,王憨要做领操员,需要一件白衬衣,这成了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成了70年代的象征—纯洁、简单,以及注定被玷污。
他的影片中的每个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处在清醒而痛苦的自觉中,他们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
第六代的作品,特别是独立制作的电影在西方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是独立电影的艺术取向较同西方合拍,还是西方觉得独立电影更真实的展示了中国人的真实原生状态呢?
独立电影的想法肯定和以前的中国影人不一样,有的文化官员看不出来,但西方能,他们觉得较容易接受,和主流电影相比,独立制作的未经过审查,更简单质朴。
电影本身就有它多元化的一面,它应该是有各种不同地观众,从各种不同的层级去读解电影,去看电影。
特别是艺术电影必须有的思考性、有批判性,如果观众市场不能接受批判只能接受娱乐,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空间去思考和审视。
比如说《甄嬛传》,说到底还是在讲故事,是故事吸引我们,包括演员表演好,可是像这种制作精良的剧目,除了音乐、服装、娱乐,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们发疯了一样,去抢购乔布斯的传记,是为了看他为什么赚钱、为什么成功,而不是为了去看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会培养出这样的人”。
当今世界,物质极度膨胀,但是人的精神却容易变得麻木。
而在《我11》的年代,“为什么你很容易感觉到温暖,就是因为物质匮乏,一件白衬衣、一颗大白兔奶糖都会让你很容易满足、高兴”。
《我11》里展现了大量70年代的场景:小桥、村庄、红领巾、刺耳的大喇叭声、第五套广播体操、带大头橡皮擦的铅笔、老式暖水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过、快速被抛弃的种种事物,在银幕上获得重生。
这是王小帅第二次在重庆拍摄电影。
上一部电影《日照重庆》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座山城的繁华和人情百味。
而这次,王小帅更想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淳朴展现给世人。
影片对那个时代的重现是精准的,以黑白默片形式开片的故事,选择即将插入花瓶中作为静态描绘物品的山菊花为第一意象,像一幅抽象油画,光影都很好,是孩子懵懂而又纯真像花一样的童年。
继而满墙壁的标语,中国之声的广播,从视觉到听觉渲染出文革的氛围。
全片的色彩都是灰蒙蒙的,那个时代人物土灰色穿着无形之间造成了这种黑白质感。
而在监狱凝视的那一刻,谢觉红穿着醒目的大红色上衣,红色从来都带有祝福的寓意,如同那记忆中已经遗忘的枪声,也是对谢家兄妹遐想式的关怀。
王小帅个人主义的创作风格,也许是他最擅长也是唯一可抓住的救命稻草:“我只是无法背叛对自己的承诺,直到如今,我所有做的努力都是在证明个人意志存在的重要性。
我最大的资本是‘我存在’。
”电影里除了片尾曲几乎没有音乐,几乎所有转场都是大喇叭的声音,这不是暗喻,而是生活就是如此,符合生活逻辑和常识,那个时代大喇叭的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它永远在提醒着你什么。
王小帅喜欢用纯净、简单的东西和观众交流。
观众在具体情境下听到音乐的确会更有触动,一到点就煽情,但过多音乐和煽情就有点打搅了,如果没有音乐也能达到这种效果,似乎更能安静的引人入胜。
我们不能否认,目前我们国家的电影观众已成分化态势,也分为主流和非主流。
每一种类型和风格的电影,总能找到喜欢它的观众,总有它的知音。
相信这部电影,一定是一部通过小众向大众扩散的电影。
如果有一天,第六代导演成为了电影的主流,能够引领大众,肩负起票房和艺术的双重责任,那么这个就是可喜可贺的。
“平静的山村,11岁的男孩,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文化革命’。
生活里有游戏,甚至还有艺术。
他的眼中,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又或者一切都那么戏剧化。
白衬衫是他世界的中心。
这是一个孩童用自己的眼光,在那段历史中的散步。
”法国《世界报》的影评这么描述《我11》(Ghostlin 2012-6-××)。
音乐、服装、色调、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等等,电影中的很多因素,都在试图营造那个年代的那种灰色沉重的感觉,电影试图通过一个半大孩子的视角,通过他单纯的还有些美好的生活片段抖落出背后那个特殊时代真实的残酷和无奈。
想法还行,可惜拍的的确很一般: 没什么悬念的故事却非要制造出很有悬念的感觉,让人累得慌; 把流水账般孩子的生活真的只讲成了流水账,没滋没味的; 通过看似平实、琐碎的镜头,来表达导演对深刻、文艺感的追求,搞不好就容易显得做作。
而那种过于暧昧的表达手法,也很难有力地展现那个时代的残酷和荒诞。
整体感觉这个电影:如题。
自传题材的电影要产生共鸣总是有点困难,剧情有点干巴不过很写实,小演员不错。莫诗旎挺惊艳的就是可惜没露几次正脸
20121124 难得在电影里听到比较正常的上海话……好欣慰啊……
貌似好看,但看完不晓得想表达个啥。可能理解不到那个年代
风声鹤唳的年代,小演员表现力很不错,闫妮很赞。
一个人,一生能拍这样一部影片来纪念自己的童年,纪念与自己相关的地点,纪念与自己相关的人们,简直死而无憾了。
那个压抑的年代
伪文艺的本质就是慢慢悠悠的讲一个没有什么深度或者普通观众看不出来深度的故事,没有高潮的流水账。
这是继《让子弹飞》后我最欣赏的一部国产电影。背景人设代入感极强,文艺但不矫揉造作。王憨这个角色所面临的一切是我曾经非常喜欢的一种环境。极赞。
刻画的太轻了,题材我喜欢,最近恰好在搜寻这时期的资料,看一半的时候,电脑还被我折腾来了大姨妈,还好有F8给挽救回来了。。。。。。。看完睡觉,明早考试,
在当前条件下,这些电影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帮助我们从侧面审视历史
作为一部文艺片,本可以拍成冷色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但被审查束缚住了手脚,太片段化碎片化。场景还原很是到位,道具置景都不错,还原了某种独特的时代气息。但过于朦胧模糊。闫妮的表现让人惊喜。男主角小孩缺少灵气,浑身没戏。对王小帅个人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价值。另外为啥选个小贾樟柯演主角…
有氛围没共鸣,也缺乏高潮,闫妮总是格格不入
只有觉红的长相让我觉得不错
又一部从侧面反映文革的伤痕电影,因为想从正面表达是永远通不过审查的,虽然影片对时代的还原很有质感,但时代背景也只是无力故事的噱头而已, 所有的隐喻和讽刺都是那么束手束脚真是让人心酸
整个故事让王小帅讲跟温吞水似的,就跟路内的《云中人》一样。不是六零后吗?怎么对文革的了解还不如我呢。还天天跟丫死磕,怎么这么想不开呢?还有讲不明白事不叫留白。暗喻和隐喻也不是这么用的,真的。
上海市闸北区第一个奥斯卡影帝!
闫妮还是适合这种,和黄百鸣合作的那次简直是悲剧,小孩的演技不错,王子义让人眼前一亮;故事叙事流畅冲突自然,情节内在关联性不强,节奏偏于松散【不过这是风格?】,背景自然而且和故事融合得很好,细节感人,情怀好但希望能让我更有共鸣…………吐槽一下王小帅的电影男主角像贾樟柯= =
整个故事有些零散。有些细节上的东西感觉不是很细腻,尤其是那簇花,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一个有含义的细节,但是电影只是草草而过。细节部分让人觉得处处都所有指,但是处处都很朦胧,看不清,点不明。就像父亲解说的那些印象派的画,朦胧~好比一道菜,吃着好吃,但是骚动味蕾的味道差点。
王小帅想要用一个暴走的童年讲一个脑内的文艺故事。没想到故事讲得无聊冗长,连童年也变得让我恶心。
小孩子演的好棒o(≧v≦)o在文革的时候跟你讲莫奈,这样的爸爸也好棒T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