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敲击键盘的时候,写作就开始了。
第一稿是用心灵写,第二稿才是用脑。
写作的首要工作是写,不是想。
完整和真实的电影并不存在,每个人被不同的侧面吸引。
《心灵访客》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是如何面对写作的难和如何写出伟大作品的洞察。
始于心灵和心流体验下的作品,才可能伟大。
对任何人来说,写作都如生孩子一样痛苦。
这种痛苦并不随经验的增加而降低。
经验能够带来的是,应对痛苦的方式。
对写作的痛苦来说,最佳的应对方式是无论如何,开始写,每天写,没有自我评价得写下去。
写第一稿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改,不管是错别字还是混乱的语序和逻辑。
让思绪和语言自然流淌,任何写出来的都是极好的。
我最深入的写作训练是科研论文,每次开始的时候,面对空白无比痛苦,结束的时候又觉得无比自然,对能写出如此清晰和流畅的长篇内心惊奇。
我总抱怨自己看了太多书,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想法,但输出太少。
我的人生至此,专注于探索。
走万里路,看更广阔的世界;读更多的好书和电影,试图通过他人的智慧和表达理解世界,总结出真理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试图理解和优化生活时,却没有沉浸于生活。
理解和模仿别人,却没有自己真实的表达。
阻碍我开始写作的,是面对一片空白失去信心,觉得自己永远写不完、写不好。
阻碍我持续写作的是意义感。
谁会在意?
世界变化太快,20年从信息匮乏到泛滥,从寻无所获到无法阻挡。
在这个争夺注意力的时代,任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都是为难别人。
在生成式AI的时代,是否还有写作的必要和资格?
几句引导词鼠标一点,洋洋洒洒数千言。
我并不需要任何人阅读,我写给自己,以获得内心平静和自洽。
头脑里反复出现的思绪和困扰,诉诸于文字让我解脱了,思考得更清楚了就够了。
蒙田说,写作首先是写给自己,如果碰巧别人觉得有益,甚好。
我没有责任让写出的东西正确、有益或引人入胜,尽量真实得表达自己。
我不欠谁任何东西,读者只有自己最好不过。
在效率上没有优势,在真实度上,谁也不能代替我最真实得表达自己。
最好的写作,是自然流淌出心灵的,而不是规划出来的。
不受规划和逻辑制约才能走马行空,充满意外和惊喜。
真实,自有力量。
写作是如此治愈。
专心写作时,没有人能打断我的表达,没有人在没有明白我时急于表达,以免显得自己缺乏想法。
我是自己最好的读者,没有打断和评价。
不评价自己,不考虑谁将来会读,自己和他人如何评价。
去他的吧,读者,我可不需要读者,更不需要读者的认可。
评价好坏,又能奈我何,我是自由的有钱人。
写作让我脱离无意识和即时反应。
比如此时,听到的一句话刺痛了我,觉得这句话是对我的抱怨。
清楚得意识和写出这句话,和愤怒地表达一样获得释放。
不用长时间困扰于情绪,也不用处理愤怒表达的后果。
给自己时间,自由得表达和写作。
这个时代,有人不想让人表达,不想让我思考和审视生活,有人巴不得所有人都沉迷于短视频以及任何即时刺激。
写作是我对抗这个时代的邪恶力量的方式。
他们可以审查和删除,他们却不能让我停止表达和写作。
即使删除了我写的一切,表达过程我已经享受过了。
年底时,我看了一本2016年的日记。
真好,那一整年我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和想法。
我可以在今天或者将来任何时候回顾2016,特别是我觉得生活乏善可陈,一片虚无时。
回顾过去,看到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
人生过了40,时间飞逝,转眼就到风烛残年。
人到中年也越来越孤独。
朋友也是一样上有老下有小,难以顾及彼此。
即使能相聚,也并没有精力或能力给予安慰。
何况在这个割裂的世界,彼此的想法如此不同,更可能话不投机,不欢而散。
内心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期望,让自己总想求助于外部。
与其诉诸于外部世界,与其期望在相逢中,得到安慰,不如面对自己的无奈,整理好自己,给予朋友和家人安慰,做一个生活的榜样。
生活越简单,越自由。
我的生活简单,有很多自由。
我已经走过广阔的世界,看了许多书和电影。
人到中年什么最重要?
身体健康,内心自洽,和家庭和睦。
写作和表达,是找回和保持自洽的最好方式。
我们生活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很多人以为它冷漠无情,很多人认为它枯燥乏味。
所以,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打开那扇窗。
因为他们不知道打开以后,会给他们带来的是什么。
是攻于心计的尔虞我诈?
是面目狰狞的相互杀伐?
恐惧来源于无知,正是因为我们对窗外世界的小心翼翼,积累了我们对于它的怀疑与害怕。
总觉得如果真的将那扇窗打开的话,就会像我们自己赤身裸体地站在马路中央一样。
被一群衣着鲜丽地人指指点点地交耳说我们是疯子。
自我保护是人类地本性,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存的密匙。
所以,当我们无知于窗外的实情时,我们选择躲在窗里观看。
可是,当你无法全身地投入到阳光的抚慰和轻风的撩拨时,你又怎么会知道,原来血腥中也会带着花香,腐败里也能孕育生机?
要知道,真正能使人类生存繁衍的,不是让我们各个独立的自我保护,而是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无论是长者,还是孩童;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富豪,还是平民;无论是名宿,还是草根……我们一样需要思想的交流,一样需要感情的共鸣。
这才是我们生存的必须,否则我们只能是行尸走肉,一具空空的臭皮囊。
经典的电影都值得重温,而看多少遍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每一次重温,都有新的收获……“打开那扇窗”,就是我再次观看《心灵访客》后的收获。
这类电影的节奏不会很强烈,所以看这样的电影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地品味。
太过嘈杂地环境会让人无法更深地体会到片中所要表达地内涵,也更容易错过蕴有深刻意味地简单对白。
这类电影也不会有很多扰乱观众思维的线索,它不需要悬念,不需要出人意料。
它只是平稳,轻松地叙述。
让观众能跟随它思路地同时,有足够地时间一起思考。
因此,电影只有一条主线,而其它副线地处理都很简化。
即使是片尾老William Forrester的死亡也让人有种时间到了的感觉,尔并不突兀。
这类电影不需要用大牌,名腕的加盟来提高身价(当然肖恩 康纳利可称得上是老一辈影星中杰出者之一,匆匆露了一面的马特 达蒙那时也还不是一线),因为它本身就只是小制作,已经不再属于商业片的范畴之内。
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不要害怕,不要恐惧。
一定会有痛苦和伤害,但也一定会有快乐和幸福!
这,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
种族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这或许没有人能给出来确切的答案,但是每当一些问题产生的时候,人们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其归类于种族问题,那么这种思想就有些问题了。
为什么大众会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某些问题就一定是种族问题呢?
这值得我们思考,或者说值得我们思考其背后的逻辑。
谁加深了人们对于种族问题的刻板偏见,谁一直在推动种族问题深入骨髓,又是谁试图用种族问题来规训大众的思维,这些都是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没有人愿意深入思考,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划定的逻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或许可以引发一些有关种族问题的思考,又或者毫无意义。
《心灵访客》讲述的是一个黑人男孩与一个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黑人男孩篮球打得非常好,与此同时也喜欢写作,在公立学校里成绩顶尖的他成功的引起了一所私立学校的注意,在这所私立学校入学后,黑人男孩进步神速,原因是结识了白人作家。
但是老师却对于这样的进步横加质疑,质疑原因竟然是因为黑人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于是,白人作家面临了选择,他要不要帮助黑人学生说出真相。
影片《心灵访客》通过黑人学生与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关于“拯救”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黑人学生与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白人作家帮助黑人学生在写作上进步,另一方面,黑人学生帮助白人作家走出了社交阴影,两个人相互进步,相互依存,并且相互拯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设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但事实上,我们思考下以后,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了。
黑白配的主体是谁?
这是需要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归类总结的问题,黑白配的主体很多时候看似是黑人,比如说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经典的美国电影《绿皮书》以及《为黛西小姐开车》等电影,表面上看,确实是黑人担当主角,白人是二号角色,但深层次之下,我们可以看到黑人这个主角担当的作用是催化剂,而白人从来都是主心骨的存在,因为没有了黑人,还会有别人,但没有了白人,就一定不会有黑人。
这样说错了吗?
看看《触不可及》,看似是一个失业的黑人青年拯救白人富豪,但试想一下,如果白人富豪没有遇见黑人青年,他依旧是富豪,但黑人青年没有遇见白人富豪,他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不会的。
同样的即便是黑白财富有着方向偏差的《绿皮书》呢?
看似黑人依旧是主导地位,但这种财富上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在政治地位上占据核心位置,白人司机看似是一个社会底层,但就是这样的社会底层,他的政治地位依旧是超越了财富以及声望完全凌驾于自己之上的黑人,这难道是赞颂黑人的社会地位高?
即便是《为黛西小姐开车》这样的经典影片当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司机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是他吗?
显然不是,电影的核心依旧是女性白人,没有了摩根弗里曼,黛西小姐,依旧是黛西小姐,她哪怕是最后接受了黑人司机的生活,但这种接受更像是一种好奇与新鲜,因为她之前从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
回到本片当中,这样来看,你还会觉得这是一种救赎吗?
这是一种黑人对于白人作家的救赎吗?
这种救赎早就标好了价位,同时也给出了回答,种族问题来源于地位的不平等,即便是美国这样展现民主自由的国度,地位不平等就是地位不平等,即便是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名义上来保障种族平等,但实际上,这种不平等本身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身上了。
法律上的约束使得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开所有跟种族主义有关的话题,但这样看似保护性的措施却加重了隐性的更加不平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本片中的黑人男青年想要出人头地的一个途径就是成为职业运动员,这几乎是很多底层的黑人青年成名的唯一路径,但相对于白人来说,这显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选项而已,即便是不能成为运动员,白人也有其他的路径来走出底层。
这是不是一种歧视,很多人摇摇头,但是请大家思考下,将篮球运动员与黑人成为强关联,这不就是给人贴标签么?
因此,《心灵访客》即便是一碗精心烹制的鸡汤,但看多了这种鸡汤之后,我们自然会思考鸡汤的构成,真正衍生出来种族问题的人从来不是为了尊重不同的种族,而是为了让人群做一个划分,什么划分,阶级划分,不同的人应该处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就不需要流动,这样一来,他们的地位才是稳固的,因此,种族问题无解吗?
有解的,只需要将那些借着种族问题大作文章的制度彻底的推翻之后,自然就不存在种族问题了,如果说有一种拯救很伟大,那么最应该的就是它。
……你好,再见
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从梦想身边走开,或者更糟的,是我们害怕成功。
一个饱受瞩目却蜗居在阴暗的室内的暮年作家,一个是潜藏着巨大写作天分和篮球天分的黑人男孩,在一场恶作剧中,他们相遇了。
从开始在世俗中自卑的维护自己秘密的试探到最后高傲的迎接偏见的释怀,文字是他们之间的感应,真诚亦是。
结尾的歌曲也是超赞!
引入眼帘的是康纳利充满美丽的脸,老人、青年,特别是那一辆自行车的画面,看起来特别得唯美不过。
贾默父亲去世之后,这位具有颇高篮球天赋的黑人开始写作,一个偶然的打赌游戏让他与福斯特认识。
固执的老作家与贾默相处跟一般的剧情套路无异,当然他们也有彼此之间的承诺。
贾默不惧被开除的保护着福斯特,令福斯特骑上了那多年不曾动过的老牌自行车。
我觉得本片的最佳画面就是福斯特在路上骑车时的情景。
他的表情就像那老房子最终打开的那一扇窗,外面那新鲜的空气进来了,同时福斯特也敞开自己的那扇窗,犹如空气,与外界融合在一起。
有时候光就是在窗外才出现。
这个是在2019年春节在家看的电影,距离今天已经过去近三个星期了。
作为指导《心灵捕手》的格斯·范·桑特,在《心灵访客》中能看到两者的确有相似之处。
比如,都有关珍奇的友谊,对于未来的疑迟和害怕,对于面对世界社会窗口前的犹豫。
但幸运的是,那扇窗,他们推开了。
以一个十六岁黑人男孩詹姆·华莱士的故事作为电影叙述的主线,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黑必出奇“已经成为了我观影期待的反应,果不其然。
詹姆在文学上有着和他本人看上去极不相符的天赋。
而与威廉·弗罗斯特的相遇,也是起源于一个无心的恶作剧。
到后来去威廉家门口道歉,到威廉布置给他的“难题文章”,再到两人形成潜移默化的默契。
詹姆从威廉身上学到了感受,融入文字的方法:写作。
先写,再思考。
(这个点还真是和自己之前理解的很不一样啊。
)这里说的不是不让你做好提纲。
而是告诉写作者,在进行文字创作时,要能够把心交给文字,信任他,相信文字。
和他做朋友,或者融为一体。
另外一个是关乎这个我们无时无刻不面对着的社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黑人孩子进入到一所私立大学学习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作为篮球特长生,文学能给予他的明显更多。
自从他在课堂上流利漂亮的“反击战”之后,他的老师已经开始找他麻烦了。
在成人的眼中,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仿佛只有被顺服的选择。
而这个学校,也并没有给他做一个好的窗口去面向社会。
对于鸟来说,鸟壳就是世界,想要挣脱出壳,就要先毁灭这个世界。
詹姆没有妥协,所以遵守承诺,所以没有把证明自己文章没有抄袭说出来。
他勇敢,他不畏世人所害怕威廉的权威,只是作为一个平等的朋友,真心告诉威廉他作为朋友所看到的那个威廉。
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人踟蹰不前,因为他们害怕失败,相反,他不敢想象成功。
威廉感激自己生命里出现的詹姆,不然他可能要多花好几年才能见到另一个自己了。
在发表完“演讲”走出校园,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马路上,我也看到了一个勇敢而从容的身影。
写作课上的老是推荐的。
果然美国教writting的男老师大部分都是文艺青年么。
片尾over the rainbowl诠释了整个电影。
隐居作家和追寻梦想的年轻人的故事?
这么说好像有点太浅薄和轻热血。
但一定是一部值得一个人静静看稍稍思考的电影。
关于写作关于人生关于选择关于梦想关于这个世界。
最喜欢的部分是深夜老爷子擦亮玻璃自己给老式自行车打气然后特别气定神闲的骑车在摩登大马路上。
那种色调和背景乐完成了整个世界。
感觉这就是面对这个复杂危险世界的最佳味道吧。
人总会经历不能承受的悲痛和不可思议的好运。
不知道要怎么总结这部电影。
很喜欢。
over the rainbowl...嘿。
多说也只是余缀了电影的意义吧。
=]
“Losing familyLosing family obliges us to find our family,Not always the family that is our blood,But the family that can become our blood.And should we have the wisdom to open our doors to this new family?We will find that the wishes we once had for the father who once guided us,For the brother who once inspired us…”盲听的电影,字幕是中文,大概是这样想知道这首诗的全部内容
一间空房间,一台电脑,一个音箱,一颗篮球,一个书桌,一张床,这是我生活的空间。
在心情烦乱的时候,关上门。
这样就可以把自己跟外面喧嚣的世界隔离开来。
打开音乐,把音量调到最大声,要挑那种嘶声裂肺的摇滚乐,最好是汪峰的,或者是信乐团的。
然后开始一个人的篮球游戏。
跳投,运球,不断的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花招。
有时候会因为一个突发的灵感而萌发出一种莫名的成就感,当然这种感觉只有自己,而且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才能体会。
有时候,会在运球的过程当中陷入沉思,这时候心已经不在球上了,尽管两手还是机械的舞动着。
想起昨天晚上看的影片---《心灵访客》,也是这样的一个房间,房间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还有一整柜一整柜的书稿,都是他写的-房间的主人,那个老人,威廉.福克斯。
因为战争,因为家庭的破裂,他关上了内心深处的那扇门,整天呆在他的世界里,看书,写东西。
唯一让他跟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的是房间里的那扇玻璃窗。
他经常透过玻璃窗窥视外面的世界,窥视下面那座破旧的篮球场,以及经常在那边打球的那一群少年。
一个只出版过一本书的知名作家,一个靠着一台老式的打印机马不停蹄的老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写作的方式,放佛只是简单的用两只手在打字,一边聊天,一边打字,他说写作的过程不用想,只管敲击键盘,说这话的时候他正在马不停蹄的打字。
他说:“you write your first draft with your heart,you rewrite with your head .”看完整个影片,让我想起了海明威,还有他的那本《老人与海》,两个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都经历过战争,长相也有几分相似,络腮胡子,给人一种思想家的感觉。
而老人的生活习惯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影片的一个主人公--《海上钢琴师》里的Danny Boodman T.D.Lemon 1900,很是奇怪的一个名字,因为他的来历。
两人同样居住在自己生活的空房间里,一个是在一栋楼里的一间房子里,一个则是在大海上的一艘客轮上。
然而两个人却如此的相似,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思想却蔓延到几千公里以外的芸芸众生,苍茫大地。
他们,让我明白了孤独的另一层涵义。
高中的时候,特别是高三,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面对着一大叠的复习资料,总觉得那样的日子,挺难熬。
虽然有同学一起并肩奋战,但总觉得在内心深处还是挺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源于对当时生活的环境的厌倦,是源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未知。
因此,总想着逃避,总想着摆脱,也因此而铭记了黄老师的那句箴言---耐得住寂寞。
我想这句话应该也即将成为我接下来的考研生活的座右铭吧。
而现在,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却渴望着,有那样的时刻,独自一人,细细地品味着我的孤独。
这样的时刻,在火车上;这样的时刻,在现在的空房间里;这样的时刻,在凌晨一两点的宿舍里。
这样的时刻,很长。
一次的旅途在火车上看的书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翻过的页面;想的事情有时候多过一个礼拜在脑海里长久停留的想法。
这样的时刻,又很短。
应该说,很是难得。
不是生活中所有的时刻都能够成为这样的时刻,听听歌,打打球,看看书,安静的时光。
只能在拥有的时候,尽情的享受。
他是对的,写东西的时候,不需要想,只要拼命的敲击键盘。
想,是后来才要做的事情。
昨天看了一部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影片“心灵访客”,这是一部讲述一位迟暮的心灵创伤作家和一位纽约贫民区的黑人中学生相互感染、相互帮助的友谊历程。
影片使我想起我和我朋友,和这些友谊带给我的感受。
人在纯真的成长期总是能结交真挚的朋友。
朋友有时携手共进,有时各自努力,但每每相聚的时候总会交换这段历程的体会,悲欢离合。
朋友会在你得意时暗暗喝彩,在你黯然时默默支持。
有些朋友会成为你终身良伴,有些朋友却和你南辕北辙,从此分道扬镳。
有一位曾经指引我找到人生目标的朋友,可以彻夜畅谈、高谈阔论、天马行空。
虽然经常各奔东西,但偶尔相对一瞥就明白彼此的想法。
这段友谊像一颗美丽彗星划过广阔天际最终无影无踪,有时离别的悲伤还隐隐作痛,但我还是记得漫漫岁月中的美丽回忆。
有朋友真好!
打篮球那段还挺显功力的,也许可以理解为《心灵捕手》的简化版。最后的some where over the rainbow 好评,这版本我们团也唱过😃还能接上what a wonderful world,配乐不错
种族问题确实让这部戏增色不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住的地方晚上连警察都不敢来,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他们知道不能从我身上获得什么。”为了合群,Jamal甚至不能让小伙伴们知道他的评测结果,不过其实这里我还以为小伙伴们会因为他的欺瞒而生气或者出于嫉妒的桥段,让我反思到底哪一种其实才是存在更少的种族偏见。又会打篮球成绩又好的中下阶层,毕竟也没到贫民窟的地步,贫富差距有但不至于偷抢,算是把Jamal设置在比较平等或者说能享受平等的位置了。以至于我们看待这个故事的时候更多是互相帮助对方走出困境的忘年之交的友谊。尾段佛罗斯特来到学校的那段演讲,让我想起闻香识女人和死亡诗社,同样的桥段却不够精彩,结尾也略为中规中矩。喜欢出credit的从窗户看下去的少年打球的球场,还有那本让Jamal继续写下去的书
此类题材看多了有点腻 冲着肖恩康纳利 多给一星
看到马特代蒙的时候,会心一笑
啊,范桑特其实是用了很多凯鲁亚克的本人经历来化成这个故事吧——成绩很好总逃课热爱文学的大个穷小子,因为橄榄球打得好被哥伦比亚预备学校招收,最后去了哥大遭受排挤不想再打球最后辍学。区别是范桑特给这个故事里男孩足够的幸运,一位前辈作为良师,彼此拯救,要是沃尔夫没有死得那么早大概也和杰克能凑成这么一个故事。好在杰克遇上了卢卢和艾伦,有了新的战场。范桑特是真的垮掉迷弟吧,还制片了在路上和嚎叫,呜呜。
1.人生如四季,年轻人——虽然到了生命的冬天我才明白一生的风景;男主的人生太开挂了,当真是文体两开花。中间一度看得很感动,男主为同学出头单挑语文老师那一段很屌,结尾略显疲态
中规中矩吧,作为已经拍摄过《心灵捕手》的导演来说,此片可以说是毫无特色,也远没有前作让人震撼,黑人男孩的表演更不是我喜欢的类型,除却肤色不说,根本没感受到其有多么有天赋之类的,甚至还有点儿蠢的感觉。
年轻与年长的共处,是一种绝妙的搭配,看似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所需,实则是双方的相互点燃,青年焕发的是青春,老年收获的是活力。打开内心,不仅需要走进门,更要靠近心,或许外表之下另有隐情……只是本篇贾莫的人物塑造不够,缺乏内心关于篮球和写作取舍的冲突,让成为自己的选择上少了骇人的笔力!
是因为黑人抗议GWH是拍给白人的所以就特地为黑人拍了一山寨的是吗
肖恩康奈利牛逼,结尾傻逼。
某种程度可以算是《心灵捕手》的姐妹篇。甚至马特·达蒙在最后还专门出场客串了一位律师。导演在这两部主流的励志故事中,都加入私人化的疏离感和诗意表达,这种非公式的作者性表达,让两部影片从同类影片中脱颖而出,没有被时间淹没。但本片中肖恩·康纳利气场太强,黑人小男孩也只能勉力才能跟上。不像《心灵捕手》中的两位那么相得益彰。早熟的安娜·帕奎因在本片中熠熠生辉,谁也不能否认十一岁就曾在《钢琴课》中有过天才般演出的她会是未来之星,所以后来高开低走甚是可惜。本片还有年轻稚嫩的迈克尔皮特,三年后,全世界都认识了这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
3.5 怎么说 对于2000年来说 这几题材应该遍大街了,所以看到时长时我有点害怕,节奏比较慢 但其间又很多细节特别有意思。论Connery如何把自行车骑得如此绅士且带光环。
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个女生和肖恩会对男主角莫名那么好啊... @@
现在看觉得挺俗套的,中老年白人和小年轻黑人彼此拯救的故事。整部片色调偏暗偏黄,一到初代007的部分那更是暗到影响观看。我理解,他这么个多年大门不迈的人或许就是这么“昏黄”,可这表达手法好歹也高级一点吧。。。豆瓣推荐的,略失望。
2:16:16,百度。讲述老人与小孩,白人与黑人的友谊,各大明星加盟,马特达蒙结尾打酱油。
看不下去。难看的流水线电影。
佛罗斯特的写作启蒙:1、尽快记下灵感、不管写出来怎样。就像鲁迅所说、很多东西写下来之后就偏离了它在我们大脑中原本的样子。因此要尽快地写下来以保持新鲜,尽量的贴近我们所想象的原本的样子。2、斟酌字句地重写。这就是考验我们文笔以及写作基础的时候了、它来自需要大量的思维与打字肌肉记忆练习。
这就是翻拍心灵捕手吧
不速之客,给足不出户的老作家带来改变,也让年轻小伙改变自身,虽都是质的改变,可是碰撞出来的火花太小,感触还是小。
2020春日影展絕殺打卡)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William說”A lot of writers know the rules about writing,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write. He thought he kne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