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0 杭州,与TFC校友小姐妹们一起,很享受的一次观影及讨论。
有很多细节值得我回味和深思:1.镜头呈现的画面足够真实,就像我日常生活看到的周边世界,很有生活感。
2.哥哥航一与弟弟龙之介的性格及行为表现,与一些家庭顺位理论中叙述的老大老二特征很相似。
3.哥哥弟弟各自带着自己的朋友跨越千里来到一个约定的地方,为奔赴“奇迹”而努力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我五六岁的时候号领村里的一群小不点翻越一座座大山去到隔壁镇上找我老外婆的经历,勇敢无畏充满安全感,当时的老外婆一如剧中最后不知名的老夫妻一样,微笑的接纳着我们一群孩子,再悄悄的去联系大人,谢谢我的老外婆。
4.影片中每一位为保护孩子们的梦幻而付出慈悲的大人,都值得尊重,谢谢他们的存在。
5.父母关系的变化及他们对生命的真实追求,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是正面影响,外婆的宽慰…… 真好。
6.剧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修炼。
7.父亲口中的“多看看世界,不要局限在当下的生活”,很打动我,生命本该这样,向外观世界,在世界里观我,在我中寻求世界。
这是一部看着很舒缓的电影,是枝裕和对于家庭电影的细腻处理与孩童作为主角使这部电影尤为治愈。
父母婚姻的不幸是很多小孩子童年会经历的事,在这种不幸中孩子总是那么无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像哥哥一样,不舍得父母分开、希望一家人能永远在一起,但逐渐长大了以后,就会明白弟弟的想法才是一种人生智慧。
或许父母的相遇从开始就是个错误,分开才是跟好的选择。
就像哥哥在最后许愿的时候没有选择“家庭”而选择了“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
1. 两条平行的铁轨。
列车在靠近。
像闷在罐子里的隆隆声渐渐清晰,变成轰鸣。
最后两列列车呼啸着擦肩而过。
七个人,踩在栏杆上张望,只等待列车交汇的那最后一刻。
强劲的风拍打着身体。
只能听见风声。
列车的轰鸣让地面都在颤抖,似乎要裂开。
在自己从未见过的铺天盖地的力量面前,用最大的音量同时喊出心愿和梦想。
甚至因为太过用力满脸涨得通红,并不自觉地踮起脚尖,似乎身体的伸展能够帮助释放更大的力量。
列车的声音似乎一下消失,耳边只剩呐喊。
希望爸爸能写出好歌。
想让自己画画变厉害。
希望成为女演员。
希望脚变厉害,可以跑得更快。
宠物小狗弹珠复活。
爸爸不再打小钢珠。
多么具象又朴素的愿望—嗯,或许除了女演员之外—却有什么能量和阿航想象中的火山喷发那样,喷薄而出。
七张脸,除了阿航,其余满满都是坚定。
那是一种从心底散发的幸福感、自信和酣畅淋漓,仿佛列车呼啸时的巨大气流都转化成了自己的力量,再通过自己的呼喊传递给主宰心愿的神灵。
心里的声音无限放大。
这是我的愿望和梦想,它一定能够实现。
将近两个小时平平淡淡却又不失温暖的叙事,终于让我的感动在几十个生活片段的镜头的铺垫之后大家高声喊叫之时也随着暴涨、溢出。
阿航始终犹豫着没有喊出自己的愿望。
最后,他说,和家人相比,他选择了世界。
一直希望一家四口可以在一起的阿航,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火山不要喷发,让鹿儿岛享受平静。
几秒钟的挣扎,却让他在一瞬间成长。
2.-- “从鹿儿岛开出的樱花号新干线时速不是有260公里吗?
从博得发的燕子号也有260公里。
这两台车第一次会车时,就会发生这件事。
”--“什么事?
”--“奇迹。
”--“奇迹?
”--“会发出可怕能量,看到这能量的人愿望就能实现。
跟流星一样。
”--“喂喂,真的吗?
”--“嗯。
”看到这段对话时心里不置可否。
小孩儿就是小孩儿啊,这样的话也能信。
没想到大家各自心怀愿望,旅途就这样展开。
想尽各种办法凑够车票的钱,老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公的配合演戏,妈妈的若无其事,好心老夫妇的收留....旅途的完成就是奇迹。
阿航和龙之介兄弟两人跟随离异的父母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城市。
两个旅途,一次相遇,最后挥挥,回归各自的生活。
生活似乎依然没有改变。
爸妈仍然分居两地。
龙之介还是没有学会蝶泳。
鹿儿岛的火山灰依然在落。
弹珠终究还是没有能够复活。
可是又有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打开落地窗,看到落了满地的阳光,心里有一部分似乎变得坚定。
相信的力量就是奇迹。
成长和家庭,总是让人要感叹一百遍的话题。
哥哥有点压抑沉闷的新生活,和弟弟有点颠沛的有意思的新生活。
你看他们在晚上放着烟火嘴里叫着Hanabi开心的样子,但是弟弟还是那么在意爸爸是不是能写出新歌,不放心自己种的菜,那么担心家里能不能一直有饭吃还要顾着哥哥和妈妈是不是能够开心。
但是毕竟父亲和母亲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宁愿分开也不愿勉强四个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以为弟弟是和爸爸一样理想主义的,哥哥和妈妈一样是现实主义的,但实际上弟弟比哥哥懂事得多,也更加明白现实。
哥哥为了家人团聚而许下的火山爆发的愿望,就算知道所谓奇迹是假的,也不忍心再喊出口了。
火车和火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只有哥哥的世界一片寂静。
放弃梦想的瞬间是残忍长大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
兄弟两个人的愿望啊,都是为了别人。
身边的人能够幸福的活着。
我小时候也这么想。
电影里面有一处情节,画画小女孩在大家离开两位老人之后又跑回来,对他们说“你们还有什么愿望,我可以在一会儿电车交汇的地方帮你们祈祷实现”,老人说,不,(昨晚你们能来)我们已经十分满足了。
独生女离家后孤独度过残年的老人,和一群为了未来许愿的孩子,人和人之间相互的温暖,对我来说,这就是奇迹。
看过日本一个作词家的采访,里面问他有没有很感动的时候,他说有一次在车站前面看见几个穿着校服的男生女生,一路狼狈地飞奔去赶马上就要开走的小火车,就禁不住流下来眼泪,因为那样年轻那样充满了躁动的日子,对他来说一去不复返了。
当弟弟和哥哥的朋友们分别在火车站台的两边,一边等着开往两个方向的火车,一边冲着对面喊叫着“记着给我写信”,“爸爸就拜托你啦”的时候,我想起那个采访。
但是我现在想到的,更多的是电影世界里面的那个站台,在日本到处都有的那样小小的站台,火车叮咚叮咚地阻隔对面的那个人的脸,说出一句“再见”,然后期待下一次的再见面。
也许下一次见面,长大的脸庞下可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人,但是也许还会是,奇迹发生的样子。
即使是这样有些残酷的事情,也可以成为电影世界里面的奇迹,依旧可以拍的这么清淡,这么延绵。
举重若轻,或许就是日本家庭电影最动人之处吧。
PS:真的很喜欢日本JR,不仅是他家的各个线路的名字和地图,相比起铁道部1800万挂着老谋子名字的宣传片,这部片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一段破败的婚姻,让两个尚未成年的好兄弟天各一边。
哥哥航一(前田航基 饰)随母亲大迫希美(大塚寧々 饰)回到位于鹿儿岛的外婆家,弟弟龙之介(前田旺志郎 饰)则和追寻音乐梦想的“废柴”父亲木南健次(小田切让 饰)在福冈居住。
兄弟俩有了各自的朋友圈,父母也似乎渐渐安定下来。
可 是,他们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重新聚在一起。
鹿儿岛开往福冈的新干线“燕”和福冈开往鹿儿岛的“樱”号途中会有一次短暂的交汇,传说这时许下心中愿望的话,奇迹就会降临。
晴朗的一天,两兄弟各自带着朋友朝着心中的奇迹之地出发……本片荣获第26届高崎电影节最佳新人男演员奖(前田兄弟)和最佳新人女演员奖(内田伽羅)。
在看是枝裕和的《云没有回答》时候,也正巧看了他的这部电影。
和大多数是枝裕和电影一样,这部也是温情题材电影。
这部电影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面对父母离异,两个孩子各自跟随父母。
虽然弟弟龙之介还小,却以“照顾爸爸”的理由留在了痴迷于音乐的父亲身边,哥哥航一则跟随了他的妈妈。
兄弟俩并没有因此感情暗淡,每天通过电话保持联络,互相询问近况。
在本该快乐的童年,他们时常会带上成年人的“忧虑”。
但另一些时候,即使是早熟的哥哥,也依然会想着火山喷发的心愿。
九州新干线的开通为兄弟俩见面制造了契机,航一认为在看到列车汇合的地方许愿便可实现。
在短暂的相遇期间,不管他们曾许下的愿望如何,奇迹是否存在,但生活仍在继续,快乐也会延续,航一和龙之介最终还是要步入各自的轨道,这次相聚只是他们人生的列车短暂的相遇罢了。
《奇跡》轻羹略淡,童年微甜。
生活不按期待运作已经很久,为何最近才想起祈祷奇迹降临?
因为火山灰太扰人,家庭团聚的愿望郁结于心,迟迟不喷发,反而让生活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无论如何擦拭或搓洗,心情就是明朗不起来;因为新干线刚贯通,双向疾驰的列车擦肩而过,碰撞出流光,传言在那一瞬间大声地喊出愿望,呐喊就会让奇迹发生,即使听起来不可思议。
孩子不让大人知晓,大人不说孩子幼稚,一群人在路上,一群人在家里,彼此都在开心地享受这场追逐奇迹的短途旅程,后来我们才明白,有些梦,或许真的要奇迹出现才能实现,而有些愿,不需要奇迹发生也可以成真——爱,是促成这一切的关键。
即使奇迹未如期而至,有家人的无声守护,伙伴的一路陪同,火山爆发的愿望不要了,家庭不团聚也没关系,我明白,一家人,即使不能生活在一起,爱一定不会缺席,仍能无视距离触及彼此。
那轻羹,朦胧的甜,回味让人着迷,像你的微笑,是爱的味道。
两个好兄弟两条线。
哥哥像妈妈,成熟稳重,弟弟像爸爸,开朗快乐。
哥哥画了一幅火山大喷发的画挂在墙上,火山喷发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再次相聚的时候,这是他的“奇迹”。
孩子们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奇迹”。
当“燕”号和“樱”号对开的时候,我们的感动也慢慢起航了。
孩子们追逐“奇迹”的旅程,也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那对老夫妻接纳收留孩子们的确太让人动容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里,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生活总要继续,就让它快乐地继续下去吧。
这是一部拍给大人们看的关于孩子们的电影。
当阿航在列车相汇时,脑海里闪过了无数的记忆碎片,然后放弃了许愿。
这样的童年原来是一样的,我的童年是小学的沙坑、教学楼后花园里花盆上的蜗牛、傍晚放学某人家武力飘出来的姜爆鸭香。
这么回想起来,童年好远了,自己的开头年龄数字也不断变大了。
小孩子总是很容易满足,想法也很简单、天真,装作大人似的对话,但流露出的全是稚气。
但看到阿航最后在分别的站台,对弟弟说的那一番话,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长大了的阿航,心里却有一丝难过了。
真希望阿航能多保留点童稚的“要求”,不要那么懂事,但回过头想,可能想通了的他,每天会开心点吧,毕竟他选择了“世界”,也就选择了放开,懂得了尊重。
所以成熟真的是又残酷,又值得,总得失去些什么,才能得到些什么。
伙伴们的双向奔赴,让我想到了一个好友聊天说起,怎么样才能扩大社交圈,认识更多新的朋友,感觉越长大,圈子反而越少了。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升学,其实认识的同学越来越多,所以感觉不断地认识新朋友,反而走进社会,利益让我们各自都有了盔甲,难以入心。
所以我在想,或许真诚待人,不必强求,自然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也行。
看了好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过于现实与残酷,但这部《奇迹》让我在炎炎夏日好像有了穿越到童年的片刻时光,就如同电影的马路与路边的野草,孩子手中的种子,这些才是我们童年闲荡在岁月里的记忆碎片,在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熠熠生辉且温情无比。
晚安,无比独特、平凡且真切的童年。
整片枯燥乏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叙事很难入戏,如坐针毡似得看下来,真不容易。稍微有点触动的就是孩子们在火车交汇时许愿的情景了。
有小津《早安》的影子,非常温暖。看到一半,才觉察出这该不会是新干线的宣传片吧。的确如此,是我见过最最好看的宣传片了。(以及弟弟关于不能让小田切君见到惠美妈妈那段真是太好笑了。。)
从孩子们开始新干线之旅,电影就变得好看起来,结局很不错,但前面的一个半小时,我真的快睡着了。N年前的那个获得戛纳最年轻影帝的电影,我也看得很累,是枝裕和完全不是我的菜啊。
文艺爸和普通妈分居两地,早熟懂事的哥哥跟着传统保守的母亲娘家,乐天活泼的弟弟跟了自由散漫的父亲,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也未能影响兄弟俩的性格和感情。片中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素不相识的老人,都在细心呵护着孩子们的梦想,因为他们都懂得,这群可爱的孩子们就是奇迹本身。
小小的温暖的奇迹。。兄弟俩演得真好。。。麻酱老师又打酱油了。。。真想吃那个轻羹啊。。。。
!看!不!下!去!
完全进入不了剧情。个人最不喜欢的是枝裕和诞生。
音乐不错
三星半。比<步履不停>商业得多的儿童片。特别注意了影片中的日本小学教育,和黑泽清<东京奏鸣曲>中描摹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是枝裕和本片中的日本初级教育显得温情脉脉,老师更是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
两个孩子演员长相都不讨喜,主角(哥哥)的角色塑造的也是让人喜欢不起来。非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所有人,看的很窒息。然后后面又突然转变了,莫名其妙的,真的很尬。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也很脸谱化,这个电影里主角团都很讨厌。其他角色反倒是很可爱。故事是类似都市传说的一个事件,据说可以许愿,于是孩子们结伴前往许愿地。孩子们的愿望很打动人。两分给可爱的孩子们。
越来越受不了日本这种隽永到无穷尽,以至于到128分钟的片子
奇迹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相信。。就是枝裕和的水平来说,中规中矩,无功无过
兩兄弟演的很不錯 這種一群小朋友去許願的片子我還是很買帳的 從日本回來之後 覺得是枝裕和的電影完完全全就是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日本的印象 安靜緩慢又有小躁動的夏天 最後還是想說瑪薩米你又不是保健室老師對學生放電假笑帶膠布?!片子里好多梗 好樂呵~四星半
是部很可爱的电影,与《无人知晓》相比,更多温情(导演说与自己身为人父有关),但也少些余味。依然有纪录片色彩,随处堆积的琐屑细节拒绝过度戏剧化与因果性。兄弟俩令人想起小津电影《早安》;火车场景(新干线命题作文)令人想起侯孝贤《咖啡时光》。影像无有太多过人之处,火车过呐喊许愿场景动人
致童年 是枝2
两个老师好有爱
阻挡我们行动的只是信念还不够深刻,欲望还不够强烈。奇迹也许就是一个去实现的过程吧。
用这种清冷偏暗的色调来拍一群小孩子充满童趣的治愈片,也是挺有意思。配角都是大咖,始终get不到桥本环奈好看的点。
“独立”的意思就是还要继续努力
孩子,你们就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