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目:疼。。。
二周目:24日于火车上。
名著串烧是为了什么?
那些名字代表的人物和角色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身前背景?
道路隐喻?
以打孔方式记录数据的分析机是什么?
弹幕有提到蒸汽计算机,是蒸汽朋克题材作品中的科技吗?
这部作品可以判断为蒸汽朋克吧,老实讲这个世界观构架真的站不住脚呀。
不过相对于反派俗套的目的,整部作品的亮点是弗莱德和华生的羁绊,华生的执念、一路追寻,不可知所在的灵魂,细弱的回应带来的温柔。
尼古拉那段感觉脖子痛。
痛,形式扑面而来,感觉是角色程式了,总要有次要角色以强烈的方式撕开给你看。
形式了。
我追求从容不假,但是明明当时是有使用鸦片和致幻音乐的,不必如此直白的痛苦。
我在回避痛苦吗?
本不必如此,那我想要是怎样温柔的手段呢?
目的不变的情况下手段改变是在照顾我们的情绪。
情绪。
又及,单薄的人抓来一个怎样对待也是出于不同程度的同情,但凡是稍有接触的人物出发的感情就差得多。
我想要不被影响的无差别的感情。
我的判断不该因对象有影响。
卡决定毁掉手记的原因第一次没看懂,但是想起来:'如果大便可以换钱,穷人将失去他们的屁眼。
'' 非常有道理了,上层总会控制社会资源限制社会流动的,及得利益者绝对不希望看到变革,有意思的是我所处的国度完全是99%无差别随机遭殃呢。
大概能浅显的理解为活体尸者制造技术传出去后相当大部分的人(大量平民甚至生活层面更恶劣的底层)会被控制使用满足位高者的意愿,戕害人权而且极度不稳定。
甚至尸者技术本身就是悖德的(我们的道德观在不断改变,该有底线存在吗?
),终要显露的混乱倾覆是高悬在整个社会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在使用工具,AI科技,尸者。
人对同类有本能的同情和尊重(物伤其类是这样用吗?
),被作为工具使用是对人的'降级'。
【这里也许以后还会有思考】 思维是灵魂吗?
记忆是生命吗?
好难的问题呀~~我只想撒个娇然后去睡觉,这些问题即使人退却又吸引人。
啊 尼古拉和卡选择成为保留一定意识的尸者,是为了要现在期待的'生活'模式吗?
我似乎不能完整的表述出来那些模糊的感知和想法,那我这次不再恼怒急躁了。
似乎隐隐提到一点底层劳动力和尸者的矛盾,这倒是有点意思。
好歹我还是个学语言的呢,唯一相关的一点知识:索绪尔结构主义,并不太清楚,啊,本弱鸡真是废物,专业水平不够真的是非常让我郁猝啊。
华生的努力不是没有成果的,他的确回来过。
但没有东西该永远留驻。
总要有新的灵魂踏足在地上。
控制,控制给我们安全感,我们想要一切按意愿来。
老实讲问题在于我们的欲求,知道自己吗?
先知道这个才知道想要什么,远离只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割裂,割裂是不可能的,你要知道自己。
最喜欢伯纳比上尉。
可去你们妈的吧,谁不知道你们的逼事没完没了,干完这票老子就跑,哼。
想带带帽子耶,很优雅啊kkkk
紧跟着《屠杀器官》的“屠杀语言”,这是一部华丽且深刻的作品,如果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内涵,还是需要一定的哲学常识,以及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思索。
个人而言,人设以及场景呈现都表达出了作者的态度。
动画中一直强调了“语言”作为“意志”与“思考”的表达,而“语言”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声音,还有画面、气息和文字,而所有的意思表达直指一个目的,那就是“环境”的塑造。
因此“身临其境”是“语言”最强的表达,而每个人所能理解多少内容,完全是根据个人的积累所呈现,也就是你个人到目前为止的经历。
对于经历的积累,实践固然重要,而在有限的时间里,近乎无限的积累经历,那就要依靠“意志”以及“思考”,并且通过“语言”循环往复。
我们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思考”至“语言”的无限循环,这样的循环之间,我们才产生了“灵魂”这一个概念。
或许我们常说,一个人拥有独一无二的气质,这里的“气质”,实际上就是“灵魂”的一种在外表达。
在我的理解中,“灵魂”实际上混合着你的“感受”“选择”以及“表达”。
而在我们关于“爱”的话语中,“两个人共有一个灵魂”,或是“灵魂伴侣”,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即是在“思考”与“语言”的循环之间,双方处在同一个处理逻辑之下,不会引发宕机(分裂)或者BUG(误会)。
关于爱情,近期的思考是有两个指标能够衡量,一是“信任”,二是“经历”。
由这两个标准的高低所衍生的四种情况,基本能够涵盖社会中大部分的情感状态。
回到动画之中,无论是尸者还是人偶,本质上可以用奴隶以及人工智能进行理解替换。
该部作品还是有反战以及反种族主义的内容,例如棋子一般的尸者对战(现实战争中牺牲),在统一命令之下(语言)尸者的狂暴以及生者的被剥夺欲望(欲望是发展的动力)。
动画中各个人物的起名无论是“莉莉丝”(犹太教)、“华生医生”(福尔摩斯全集)、“星期五”(鲁滨逊漂流记)、“卡拉马佐夫”(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one(钟楼怪人)都有各自的象征。
因此The one对于“新娘意志”的执着,也是让人想到那段没有结局的爱情,令人唏嘘。
故事的结局,实际上委婉的表达了华生的“创世”(通过莉莉丝转化为艾琳艾德勒,并成为他的妻子),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动画最终,将“语言”通过实体与虚无之间的转化,让“语言”的力量以物质的形态附着在人物身上,提示我们“语言”的巨大威力(言灵与魔咒)。
总体来说,人类的发展需要依靠人类本身的自然发展。
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人类欲望的控制(剥夺或者过度满足),一定要注重适度。
地图炮:伊藤计划整个一傻逼,不止这一部。
我这里不扯他故事性奇差无比这一点。
他不就喜欢搞什么反乌托邦(harmony),然后扯一些维基上看到的哲学家语录么?
貌似很有逼格,其实全是毒力撕烤。
反乌托邦就更反动了,日本反乌托邦作品一贯操行,除了来自新世界,没见过例外的。
具体说说,本剧,这货说维特根斯坦错了,应该是思考先于语言,牛逼不?
反对维特根斯坦啊!
反对语言哲学主流!
牛逼个屁啊,这么符合直觉的东西你问楼下大妈她也会这么说的“哑巴也会思考嘛”,就好像小学生都会觉得偶数比整数少一样。
维他们违背直觉搞出一个语言哲学,这里面包含多少天才的努力?
这孙子毒力撕烤一番就表示老子要日天了,要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了,结果屁理论基础都没有,说来说去让星期五发展了一个科大讯飞的功能,这跟语言跟意识跟灵魂有半毛钱关系。
然后,这个“理论”是伊藤计划所有作品的核心。。。
全盘皆low了。
这要能成功反得了维,那红脖的所谓常识早就能反马了。
然后说harmony里面扯福柯,这有什么好扯的?
在反乌托邦作品里面扯法左是对法左的极大污名化,这里先按下。
他扯什么?
就是福柯关于死亡的那一段,仿佛福柯说这话就是预见到剧中乌托邦社会一样。
狗屁啊,福柯虽然喜欢说些漂亮话,但马上会解释的:他不是科幻作家,他说那话不是黑哪个二逼科幻作家脑子里意淫的乌托邦,他就是在黑当代生活,比如日本。
当代生活,想死随便死,所以他根本没有哭诉资本主义求死无门。
这货却理解成福柯是在预防某个大家根本没法死的乌托邦。
我再说一遍,法左不是科幻作家,所以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日本人总是喜欢在他们科幻作品里面引用激进政治理论的名言,明明他们的作品就完全不涉及什么激进政治。
于是又说到乌托邦,以及为啥反乌托邦不能扯法左。
日本人几乎所有反乌托邦作品都很坏:科技/歌名蓬勃发展,然后搞出一个奇葩社会,权力结构肥肠肥肠反直觉或者就直接很邪恶,激起观众本能反感。
看完马上感慨:歌名,是灾难!
科技,是双刃剑!
人性啊,多么脆弱,又多么可贵!
要守护人性,当代生活!
所以大家冷静下来,爱与和平!
lalala!
没有比这更白左更反动的了,法左一直黑人道主义和人性,就是这个原因。
如今反乌托邦甚嚣尘上,早就是意识形态机器的一部分,时刻告诫观众:歌名=老大哥。
而人性和人道主义,不意味着别的,正是法左一直批判的当代生活的化身。
于是,伊藤计划引用法左对当代的批判,反过来维护当代,确实没有比这更羞辱法左的了。
没错,psycopass,你也一样。
这种反乌托邦小说太好写了,构思一个邪恶帝国谁不会?
然后再捏造几个在其中长大,却不知为何就是能够具有当代白左价值观的亚撒西少年少女。
不展开了。
历史上“反乌托邦”当然还是好的,美丽新世界最高:当代生活,本就是美丽新世界,常读常新。
动物农场就应该看成讽刺小说或者政治寓言,而不是什么反乌托邦,因为所指苏联已然出现,不是某种单纯的构想。
其他早期作品也都如此。
而今,反乌托邦却用树极权稻草人的方式,嘲笑着歌名,一个大写的当代机智。
至于你国人还能看得感慨万千的,还需加一句,您难道不知道你国自己就是极权样本吗?
这么说起来自新世界真的还算好的了:超能力的出现是进化的必然,科学家只是一个导火索,那就不能甩锅给歌名和科学,并且贵志佑介也没胡乱引用名言警句,最后,里面生物描写很exciting啊!
一开始觉得这动画设定挺有意思的,不像一般俗套的丧尸设定。
动画里有对于过度追求科技发展的反思,也有对于语言和灵魂的关系的辩证思考。
只是混乱的后半段让人看完之后似乎忘记了近乎完美的前半段,看完之后心情复杂,感觉自己好像有了一些思考,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很多人说要把伊藤计划和其好友的关系代入角色才能看懂,可第一次看这的观众哪知道这些啊?
要做到这份上才能理解的话,那我只能说这是一大败笔。
结尾虽然能让人产生很多联想,然而跟其他开放式结局不同的是,不知道为什么试图去理解这部动画结尾的过程让人很痛苦。
这几天刚看完命运石之门,跟命运石之门极其巧妙的构思和严谨的设定比起来,看完尸者的帝国之后我真的没什么感觉。。。
说实话,前面和中间的剧情都还挺好的,到了后面逻辑别扭的地方有很多。。。
为啥给容器灌注灵魂要搭上全人类的性命?
没搞懂。。。。
像罪恶王冠里的结晶一样的东西又是什么鬼?
玄幻?
魔法?
说好的蒸汽朋克呢?
还有那个老头为啥要把机器人小姐姐变成她的新娘?
friday最后出现了意识又是怎么回事?
主角把自己的给他了?
主角既然把自己的意识封闭了,最后华生的意识又是哪来的?
还TM跟福尔摩斯在一起了?
后半段确实做的太仓促了,感觉很多地方都是强行自圆其说。
可惜了。。。
而尼正太 和马卡 用自己的死来阻止主角 第一个诞生灵魂的尸者 the one 在寻找同伴(新娘) 上司疯狂的用书的力量来毁灭人类的 杂音 希望建立永久的秩序和救赎(人偶妹纸的提到过爱迪生不希望存在杂音)而最后的一幕仿佛是上帝对人类的奖赏一般的赐予了两个尸者灵魂 算是最好的奇迹了吧
这剧前半段还算比较正常 虽然尸者什么的猎奇些 追寻传说中造出来唯一拥有灵魂的theone尸者的笔记本很狗血但起码在未解密前 还属于正常的异类科技流画风万万没想到 打开那本笔记本后 就突然变成了魔幻剧灵魂跟不要钱似的从全世界飞来最后还全世界被还魂复活…………这笔记本绝逼是外星科技啊完全无法解释怎么全世界还在纸上涂鸦阶段 这本笔记本就已经能真的创造世界阶段了 还是在原主人已死的情况下算了 放飞就放飞吧 我就看大莱莱傻乐呵管你什么狗屁道理 灵不灵魂的
作画五星,剧情三星(前面四星后面两星),综合四星没看过小说哈……还没打算买。
以下说的只针对动画版。
用复活尸体的形式去探究灵魂和人性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影片的前半段折射出的世界观和人设也是很不错……虽然起名用的梗略微出戏。
但是后半段画风一变又成了邪恶魔人意图打开新世界男主与基友妹子拯救世界的恶俗剧情了_(:з」∠)_以及结尾那段的谜の结晶你是从罪恶王冠穿越过来的吗?
事实上从王冠穿越过来的多了去了……倒不如说整个结尾就像Lost Christmas一样,就是色调从紫色换成了绿色。
具体的相似点看过王冠的人也能清晰认出来吧,不一一列举了,毕竟我主要不是想吐槽这个。
伊藤计划原来想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们当然是不得而知的。
圆城塔这个结局我是真不喜欢……(主要是结局太过中二而且烂大街)不过就像华生一直试图让星期五找回灵魂一样,圆城塔对于伊藤,应该也是一样的情感吧。
对于逝去的故友,只能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来还原他……也是挺辛苦。
续写本来就不可能尽人意,还是持一颗宽容之心吧。
最后吐槽下B站的键盘侠,把自己塞进去设定去吐槽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来炫耀自己低得可怜的智商也是辛苦了。
之前看完动画版,觉得世界观、人物命名都非常有趣,但很多动画中很多部分都没能看懂,出于好奇便买了小说回来读。
《尸者的帝国》小说由伊藤计划、圆城塔合著,当时伊藤计划只写完该篇小说的序言便去世了,由其好友圆城塔写完小说正文部分。
事实上,动画版在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编。
其中最大也是我觉得改得最好的部分是,动画版将尸者“星期五”与华生在学生时代的好友“韦克菲尔德”合为了一人,小说里“韦克菲尔德”和“星期五”完全是两个人。
前者是在序言中出现的角色(也即由伊藤计划创建的角色),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甚至低于普通同学的水平,反而是华生成绩优异,深受教授们的喜爱。
但在正文中圆城塔并没有使用该角色,只是小说快结束的时候,华生回到伦敦,才简单提了一下他与学生时代的好友重逢,但那时候华生仍陷入对与灵魂本质的思索中,旧时的好友已经完全无法理解他了。
后者是华生加入谍报机关“沃尔辛厄姆”后,机关给其配备的随从,归政府所有,之后冒险结束还被政府收回过一段时间。
他主要有三个功能,第一是负责记录发生的一切事情(某种程度上算是政府的监视者)。
第二是活体百科,第三是翻译(因为他的尸件被华生写入了各种书籍资料,大概类似一个移动图书馆)。
其实伊藤计划既然将韦克菲尔德写在序言里,还用较多的文字描写,他本来应该是一个重要角色才对,但这个角色却被圆城塔舍弃了。
我认为动画版这样改编或许更符合伊藤计划的本意。
另一方面,华生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是作为福尔摩斯助手的身份出现,因此如果设定华生作为韦克菲尔德的助手,可以与《福尔摩斯探案集》建立更多映射。
不同的部分太多,我分为几个主要的部分介绍吧。
加入谍报组织的动机不同:动画中,华生将好友尸者化,被政府发现,以此要挟其加入“沃尔辛厄姆”。
小说中,华生是教授苏华德的得意门生,有次苏华德邀请其恩师范海辛(也是一个很有名的医学教授)来为学生们讲解为尸体植入虚假灵素。
华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被范海辛留意(范、苏二人都是谍报机关的特务,两人在20年前还共同与the one交过手,华生真的是进贼窝了)。
范、苏二人查看华生简历,发现其立志当军医,想着反正都是为国家服务,华生业务能力还过硬,于是推荐他去大英帝国的谍报机关“沃尔辛厄姆”工作。
我个人觉得华生会答应这份工作,主要还是他自己非常有冒险精神吧。
阿列克塞•卡拉马佐夫部分不同:动画里,阿廖沙将自己哥哥作为了实验对象,对生者植入了虚假灵素,最后甚至对自己的好友尼古拉和自己也植入了虚假灵素。
目的我仍没看懂,好像只是单纯追求技术,为了复现the one。
小说里,费奥多罗夫(动画里完全没提这个人Orz,其实是个挺重要的角色,他是阿廖沙和尼古拉共同的导师,对尸者很有研究)派阿廖沙去西伯利亚找寻《维克多手记》,通过阿廖沙找回的副本,他们解读出”向生者植入虚假灵素“这一技术,获得的尸者具有更好的行动能力和区别敌我的能力,但仍旧无法说话也没有灵魂,这说明实验是失败的,于是他们想终止研究。
但俄国政府却对研究结果很感兴趣,因为这样的尸者可以更好地应用到战场上以及其他领域。
虽然国际严令要求禁止向生者植入灵素,但各国都在秘密进行相关研究,其中俄国已将”新型尸者“应用于实战。
在这个过程中阿廖沙的哥哥(此前因事被流放)被俄国政府植入了虚假灵素。
阿廖沙和尼古拉企图阻止俄国政府,于是由阿廖沙带领军队内的”新型尸者“脱离军队,在阿富汗边境建立了一个尸者的帝国安置他们。
尼古拉则同费奥多罗夫一起在国内销毁相关技术。
阿廖沙并没有对尼古拉进行尸者化,他只对自己进行了尸者化。
他们的计划是,由尼古拉带领已被改造为可爆炸的”新型尸者“们回圣彼得堡复命,沙皇会接见他们,然后他们炸飞沙皇。
阿廖沙对自己进行尸者化是想亲自报仇之类的吧,很可能会失败,但这是他和尼古拉最后的愿望。
(其实这一段动画没写清楚啊,甚至有些难自圆其说。
主要是动画为了时长,删减了太多内容,关于各个国家的博弈,初代与维克多的恩怨,《维克多手记》的实质,灵魂的实质等等全给删了)《维克多手记》的不同:动画里,对《维克多手记》几乎没怎么描写,大概从日本拿走的那个就已经是原件了。
小说里,尸者技术其实并非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凭空制造!
它源于一个古老教会”光照派“代代流传下来的圣书《多基安之书》,这本书被维克多以及其所在的研究团队共同解读,其中维克多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解读出的信息制作了the one。
其实阿廖沙他们在西伯利亚找到的是维克多在研究圣书时自己写的笔记,所以叫做《维克多手记》。
但事实上解读总会有错,而且解读出的东西正常人都读不懂,阿廖沙他们就是因为误读了才会对生者植入灵素。
这个的原理就像是随机生成的字有的都可以连成词,更别说是包含了信息的书本,解读方法不对就会存在误读。
而日本存有的是《维克多手记》的副本。
灵魂的本质不同:动画里,也不说不同吧,关键是动画没怎么描述,只点出了”语言“。
小说里,最终也没有确定的解释。
但the one的解说如下,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人类的灵魂其实不来源于我们本身,而来源于一个菌落(或者称为X,范海辛将其称为”语言“),这个菌落对于其他动物不会产生作用,只作用于人类(就像有些病菌一样,在动物身上不会致病,但在人体却会致死)。
因此只有人类有灵魂,只有人类可以被尸者化。
菌落里充满了多样性,分了很多派系,所以人的思想才是矛盾的,是因为有的X想这样,有的X想那样。
但思辨才能构成灵魂不是吗?
而”尸者化“其实是通过植入尸件与菌落中的”增殖派“沟通,说服其变成不死的无限增殖细胞(就像癌细胞一样),但由于能被说服的只有这个族群的菌落,所以尸者思维是单一的,只能执行命令,而没有灵魂。
【p.s. 这套理论是the one自己花费百年,各处走访做实验,研究出来的。
the one真的可以说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家了,很让人佩服,他最开始是思考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能被尸者化,于是开启了给各种生物进行尸者化的实验旅程。
最后实验成功的只有人类和一种菌落,因此才做出了如上假设,并且他应用这套理论成功让一个日本军事家复生一段时间(通过精确调和菌落不同派系的比例,实现灵魂的复现)。
另另另外,真的很想说!
在书中the one和达尔文是同一个人!
乘小猎犬号环球旅行就是为了研究不同物种寻找灵魂本质!
不过,圆城塔果然是站华莱士的,他在书中把”进化论“提出第一人的头衔给了华莱士,而达尔文则变成了不相关的the one。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达尔文的,达华之争在我看来就和牛顿和莱布尼茨之争一样,其实闪光伟大的思想的确也可能巧合,这四个人我都是欣赏的)M的不同:动画里,M是阴谋家吧,想用《维克多手记》实现全人类尸者化。
小说里,M只是负责发任务的NPC,另一个突出贡献有一个在做”侦探顾问“的弟弟,并且一直很想把自己弟弟介绍给华生认识。
文章的最最最最后,还真的成了,华生和M的弟弟奔走在伦敦街头,在做什么作者没写,不过我觉得可以看看《福尔摩斯探案集》了解一下。
大决战部分的差别太多很难总结。
the one的目的不明。
他最开始和华生说的是一套,范海辛中途跳出来揭发他说谎,两者对峙了一会儿,最后the one做成的事就是可能复活了他的新娘(的确凭空形成了一个女人的肉体,这个女人也动了,但真的有灵魂吗?
文章最后也没说,华生也不知道)。
覆写华生的材料和情况不同:动画里,为了保护《维克多笔记》不落于旁人之手,用其对自己进行了尸者化。
小说里,《维克多笔记》现在已经不吃香了,因为知道它只是一个可能包含有误解读的笔记。
《多基安之书》被范海辛拿走了,所以应该是沃尔辛厄姆掌握着。
在故事的最后,哈达丽接到任务要杀华生(他知道太太太多了,而且还聪明,伯纳比虽然知道的也多,但他听不太懂……),华生要求用”巴别塔的碎片“覆写自己。
【动画里因为没讲菌落,所以也没讲巴别塔】前文提到的菌落可以被提纯成晶体(可能和珊瑚虫形成珊瑚比较像),但现存在世的,只有顶级科学家the one自己提纯出的一小块,大决战时用掉了。
另外阿廖沙有一个蓝色的十字架,在死前,阿廖沙把十字架打碎成两半,后被华生拿走。
他前期完全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只觉得比较重要,后期猜测这个可能是传说中巴别塔的碎片(因为阿廖沙有搜寻过巴别塔的遗址,而巴别塔作为人类语言还未分立时要建成的通天塔,很可能就是由“语言”构成)。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那也是菌落的结晶体。
以前尸者化后只能获得没有灵魂的“尸者”,是因为尸件里打孔板的编码形式只可以与“增殖派”沟通,所以也只能让“增殖派”不死而已。
而直接用混沌的菌落结晶体写入,应该会很不一样。
但这个也不适宜落入任何一个大国或者研究团体之手,所以华生想到的方法是用它覆写自己,大国的博弈、灵魂探索者之间的博弈都会围绕华生这个人展开,反而更容易实现平衡(偷拿一个石头和偷走一个人,难度系数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哈达丽经过心算后也觉得这个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同意了华生的要求。
最后华生好像忘记了之前发生的一切,和星期五也没有联系了,反而和M的弟弟搅在了一起。
星期五拥有当今最先进的语言系统尸件,被写入过《维克多笔记》,也听了the one说的好多话,还经历了这么多冒险,练就了超强叙事笔法,最终他获得了自己的意识,立志要找回原来的华生,所以可能会和M的弟弟作对(会不会化身莫瑞亚蒂我就不知道了。
——————————————————————————————————因为差别有些多,我尽量总结如上。
总之,书和动画都超好看,我特别喜欢!
从小就爱看各路神话传说,也常常自己想灵魂是什么,看作者开的脑洞超带感。
而我本身是工科生,作者在描写通过尸件操控尸者方面,经常用我本专业的名词,真的很让人心动。
对于新生的富有争议的技术该何去何从的探讨也让人联想到当下(动画也展示了一部分,用尸者作为战争的兵器实在让人觉得有些不忍啊)。
用别的作品的人名命名也特别好玩,可以建立很多显性和隐性的映射,每当发现一个都很开心。
另外书中对于各方势力的博弈也描写得更复杂,动画已经删减了好几方势力了Orz小说我没有100%读懂啦,可能也存在看漏或者理解有误的情况,所以上述内容有错的话,欢迎指正。
另外,这是我第一次写长评,如果格式上或者内容上有什么建议的话也希望指出,合理的建议我会采纳并进行修改的。
冲着伊藤计划来的,除了世界观出众,其他都狗血,原谅我低俗到了白胡子老爷爷要毁灭世界只为了唤醒他的爱人时我才发现这原来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片(单身狗表示想自尽)。
好吧,来个Happy nad。
谁知,这不是真正的结局,真正的happy nad是男主为了和二男主永远在一起居然自主成为尸者。
(腐女表示好爱,拍手)总结:1星给原作者伊藤计划1星给画面感1星给世界观
伊藤计划总是会用一种独特的人类视角去创作他的故事,黑暗、现实、深刻而富有寓意与哲理。
他作品的内容在科幻、荒诞不羁的同时,却能够深深的刺痛社会背后那高速发展后的阴暗与沉重。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以一种疾病的形式存在,为了能够让世界不再产生争端与毁灭的方式,就只有消除人类意识或者是消灭人类。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模型与起源,创作出来了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科技背后的故事。
因为生者与死者只相差21克灵魂的重量,只要重新找回这21克重量,死者也可以和生者一样拥有行动和存活的能力。
只是谁也搞不懂灵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有曾经制造出第一个由尸体制作出来的科学怪人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才知道如何制造出灵魂,于是《维克多手记》成了尸者技术的关键。
电影的人物都是由各个著名小说当中与人物相类似的角色来充当,看得出作者学识渊博且博览群书。
能够将群书当中的各个角色提取出来,来完成自己的故事,而最后又可以将各个角色放归到原来的故事当中,丝毫不会有半点不和谐的地方,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于角色的驾驭能力与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当尸者可以被人类为我所用,就像机器人技术一样被我们为我所用,电影虽然选材与十九世纪,但映射的却是当今社会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发展到最后也和我们人类相差的只是那21克的灵魂。
一旦机器人也在寻找那21克的核心秘密,那离人类消亡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两者的关系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人类的存在因为拥有自我意识,而变得暴躁而贪婪,战争与毁灭成了人类自我发展的代名词,而唯一能够阻止人类自我毁灭最好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
作为比人类更为明智与冷静的尸者或者是机器人,最后采取的方法必然是走上这样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科技文明发展到最后的担忧,更是对人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担忧。
电影带我们游历了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时代风景,更给我们展示了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统治世界霸权的阴谋斗争,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毁灭一切,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紧致。
当一项科学技术足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伺机在身边的各个政治势力都会伺机而动,相互争夺。
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改善民生,而是耀武扬威,称霸世界。
霸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所以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颠覆与战争。
作为伊藤计划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他将故事的展现形式放到了古代,而不是他所一贯所描述的未来,这一点是他这部作品的特色所在。
毕竟以科幻映射现实的他,在古代题材上的表达有着种种的约束与限制,可是他打破了常规,用小说与小说之间的架构,来支撑起他的小说体系,不得不说,那种极具有创意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天才才华。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并没有改变他的风格,但是却带给我们了一个另类极致的观感,相当的让人折服,让人震撼。
华生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是支撑起整个故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和福尔摩斯之间的默契,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等多的是一种爱与依赖。
如果星期五是一个男人的话,华生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深爱着星期五的女人,那种不愿意割舍,只想再一次寻回的迫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只是展现到了男人身上,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与中二,但是电影角色的中性化设计也常常误导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电影当中展现出来了一贯的血腥与暴力,那些冲击我们视觉的画面,更深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的冷酷与可怕之处。
也只有血腥与暴力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社会的现状,缺少了血腥与暴力,感情反而不会展现的那样深刻与真挚,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会从角色的身上体现出来。
当绝望反应到一个人的身上,偏置与冷漠才变得那样的立体与形象起来。
当看到电影当中卡拉马佐夫将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连他自己最后都做成了活死人的情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与绝望,更多的是对人类自己存在的痛恨与绝望。
当人类持续的走在寻找霸权的道路上时,所到之处全部是无情的杀戮与掠夺,没有人会关心生命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去关心人情冷暖,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和虚无的权势,这不但孤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将生机勃勃的世界打造成了一个充满阴暗的炼狱。
是人都是自私的,电影当中也充分的提到了这一点。
华生为了重新找回星期五的灵魂而踏上了这场旅行,伯纳比为了效忠大英帝国而做了这场旅行的导游与守护,哈达丽是为了帮自己注入情感与灵魂,M更是为了消除世界上所有人的意志而避免战争,而作为科学怪人的zhe one则是找回自己的新娘,林林总总表现出来的都是人类的自私,也因为这些自私,让我们所有人差点毁掉了这个世界。
21克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是天使的巨作,还是魔鬼的源泉,不得而知。
因为这21克的存在,才诞生了人类的文明,也因为这21克的存在,让人类社会充满了颠覆与战争。
在探究这21克的道路上,是发现与解决一切根源的所在,也因为这21克,成为了人类最未知的神秘密码。
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是一些秘密与美好的所在,但是也是一切丑恶与毁灭的所在,人类到底能不能把它打开,打开后的后果是什么?
难以想象更无法想象。
幻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的发展将变得和人类一样,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那这21克是不是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关键?
21
不错不错,期待了那么久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但是结局是什么意思..
老早之前买过原著小说一直没腾出时间来看,告诉我原著小说不会就是动画讲的这玩意吧?要不然我得后悔买原著小说了
三部曲只有一部到现在还没看了
虎头蛇尾
很怕看这种科学怪人的故事。挺虐的。就是BL。另外看到最后才知道是福尔摩斯前传哦。
理念不新,画风尚可,打发时间的作品吧。
最后的部分过于拉垮了,浪费了前面营造出来的氛围
反派One搞的是人类补完计划 反派M搞的是美丽新世界 卡拉马佐夫那边没看懂 挚友的灵魂虽然未能找回 但他书写的文字编织了一个新的灵魂 这是伊藤计划想象中自己的救赎吗
这作画是真心强,赞到无可挑剔,可一览众山小了。剧情前期十分有看点,环环相扣 毫无尿点,可惜结局烂尾,硬生生把科幻变成了魔幻。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便是映射着死去的伊藤计划和接续其遗作圆城塔。
设定是真的牛逼,僵尸、机器人、蒸汽、电、书、计算机交叉的宏大世界观。逻辑是真的简单,过家家似的。
场景、制作、音乐都非常赞。原作也是名作。后期改得略差。跟不上原作的水平。但总体而言也是难得的作品
华生基佬这个属性是跑不了了,为了爱殉道也是可以了
就冲这让我无语的剧情我还能看完了说明什么呢 说明人物作画是真的很不错【
制作精良 男主对挚友的感情感人至深 全剧音乐都很棒
设定说明不足,剧情删节过多,很多人物登场了一瞬间,以为会是伏笔,却再没出现过。画大力气描写了从孟买出发的路程,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却像瞬移一样无缝发生,无关剧情的话给个字幕也好啊,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据原著党的小伙伴说,剧场版和小说有很多初入,那只能认为是剧场版的质量问题了。
故事设定已经不太像科幻而像是魔法世界了
霸权社这不是挺有钱的吗,霸权社怎么老整中二剧本。前半引人入胜后半无力吐槽
看的半懂不懂。岁数大了,很新事物格格不入了。
我对所有死变态都怀揣着蜜汁喜爱
太酷炫了,只是引经据典有点让人头疼,核心还是sherlock那一套,EGOST片尾曲之后的彩蛋别忘记看,结尾我可以说就是EVA剧场版么,虽然很喜欢这个世界观,蒸汽朋克,快叫龌龊司机拍个美国的真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