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9
图1(图1)影片一开始,就以摇镜仰拍镜头展现了一座高楼,将高楼的面积夸张放大,这种仰视意味着高大和进发;但是封闭式的构图、密集的线条、单一的色彩、被挤占得只剩下一条缝的天空给人一种拥挤窒息的感觉,无形的压抑也随之而来,让人迷失在高速汹涌的现代文明中,这种对天空的挤占也令人联想到对传统的挤占。
图2
图3(图2图3)框架式构图。
车窗一框,框中框,框出冯先生:冯先生是一位老北京,穿着一身老旧运动服,戴着一顶刺眼的黄帽子闯入了画面中。
在影片中冯先生可以说是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产物。
与搬家公司沟通时中间一直隔着一扇车门,车门正如一堵无形的墙,隔阂着新旧两代人。
图4(图4)车内近景的拉近,以中国结为分界线,划分为二,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当汽车穿过高楼大厦时,搬家工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冯先生看着这高楼大厦,却一片茫然、陌生与惊慌。
而当汽车穿过断壁残垣,一路驶向废墟场时,冯先生表现得异常兴奋。
而相反,几位搬家工人面无表情。
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的社会。
鲜红的中国结阻断在两人中间,相隔着两个社会。
中国结的出现同时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图5(图5)框式构图再次出现,左边的一个树桩便占据了整个画框的三分之一,车子从右驶向左,慢慢消失。
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缩影,是老北京文化的具象化符号。
新事物强势闯入“百花深处”,意味着现代文明强烈冲击着旧文明。
图6
图7(图6图7)全景景别的运用展现了冯先生到“家”后的一系列兴奋动作,俯拍的角度显得主人公身单影只地站在传统文明被破坏后的一片荒芜之中。
如果说高楼、立交桥是新生势力的象征,那么孤独的大槐树与残楼旧巷就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两进的院子。
”冯先生热情的对着空气一通介绍,换来搬家工人“你开刷谁呢?
这么大岁数!
”的莫名其妙。
仰拍的角度往往用来刻画人物高大伟岸的形象,但在这里,反讽的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图8(图8)后视镜的构图——框式构图,搬家工人从后视镜看冯先生,将冯先生和大槐树置于自然框架中,画面中的渺小更显得冯先生与代表胡同文化的大槐树的孤苦无依,也代表了束缚禁锢和隔阂。
图9
图10(图9图10)搬家公司回来了,双方的力量关系彻底完成转换。
此时冯先生不仅占据高位,而且给的是仰拍,搬家公司站低位,镜头俯拍。
也暗暗反映了导演对两种文明的态度。
图11(图11)伴随着铃铛的“叮铃”声,“百花深处”的院子以水墨动画的方式复原了,这一次搬家工人们看到了冯先生口中的“家”。
在一系列闹剧结束后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这个当代社会边缘人眼中的世界,建设者与传统文化坚守着达成了和解。
图12(图12)影片留下开放式结尾,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奔向远方,远景镜头所提供的纵深感让这个原本瘦小的老人看起来高大,敬意油然而生,他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 确实是精彩,过去人留在了过去,拽着槐树摇摇曳曳的叶子不远离开,“花瓶怎么会在这,花瓶怎么能在这,花瓶应该在哪?”这是对搬货小伙的追问,也是对是个时代的追问。
因为自大毫不在意,把灯摔了怎么办呢,能怎么办呢。
拆了那些承载着历史的一砖一瓦。
那一大片曾经的美好记忆被时代车轮拓平。
只留下冯先生的嚎啕大哭。
留在过去的人不愿离开,一人树一鬼,槐树矗立在施工平地上,格格不入。
短短十分钟,精心编排的情景调度环环相扣,人物和时代的呼应,镜头运用,留下了很多值得深挖的东西。
着实厉害
故事讲述了被称作“疯子”的冯先生找了搬家公司帮忙搬家,在别人是一大块平地的“百花深处”,在冯先生眼中仍旧是自己原先的家。
工人们从原先的疑惑,到为了钱开着玩笑帮忙“搬家”,再到不小心打碎“花瓶”,让冯先生痛哭不止,而心有愧疚。
在回去的路上,因为没有听冯先生的话,车子掉进了一个沟里,却意外发现了冯先生的铃铛。
冯先生高兴地拿着铃铛往“百花深处”奔跑,向着曾经的家奔跑。
影片开始用了一个跟镜头,从一个架子被抬起来,到楼底下,让后将镜头向上一移,突出了楼房的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迅速。
在马上到“百花深处”的地方,用来隐喻蒙太奇,把冯先生的高兴,工人的疑惑和周围环境的破败都表现了出来,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搬家时,背景音乐用了比较欢快的曲子,体现出搬家工人们心里把这个搬家当作一件玩笑事,在搬家具的过程中,不同家具也用上了不同的拟音,紫檀衣橱用了木头摩擦的声音,鱼缸用了水声,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更加有代入感;同时,家具中的大衣柜和紫檀衣橱,还有花瓶的位置不同,更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不同;在搬家的时候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看到他们还以为见了鬼了,然后逃走了,也表达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隔阂,“逃走”一动作体现了对旧文化的“抛弃”。
在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冯先生蹲下痛哭一段,运用了一个推镜头,着重突出了冯先生的伤心,缓慢地推进也是产生的外化的情绪力量。
最后结尾处,工人们看着“百花深处”,从一副动态的水墨画变成了现在的平地,水墨画代表着过去的“百花深处”,过去冯先生的家,更代表着过去的旧时代文化,现在的平地则是代表着新时代文化,水墨画的动态是旧时代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过程。
冯先生拿着捡到的铃铛向着“百花深处”跑去时,用到了剪影,突出了冯先生的轮廓特征和动作延展性,把他蹦跳着的动作完全展现了出来,体现出冯先生的高兴。
冯先生的“冯”和“疯”一个音,暗示了冯先生实为一个疯子,他无法融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地太快了,很多人都忘记了旧时代的传统文化。
同时,影片中的“百花深处”也不仅仅是这个叫做“百花深处”的胡同,更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与回忆。
影片呼吁了观众,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忘却过去的“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感谢同学昨天推荐的这部短片。
忙里偷闲看完了,虽然只有十分钟,但情感已然浓烈似酒。
这次,陈凯歌终于完成了一次他苦苦追求的“时代下个体命运的叙述”。
一部短片最为精彩的便是它的反转。
反转的好,四两拨千斤,反转失误,片毁剧亡。
不过,很显然,这部短片的反转打动人心。
在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的今天(二十年前),曾经的四合院(记忆中的家),曾经的风铃(记忆中的声音)都被推倒(遗忘)。
当事人(冯先生),固然是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人,但如果我们细想,到底是他遗忘了过去,还是不想记住现在呢?
他知道自己要搬家了,可原来的家仍存在(在记忆中),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无家可归之人在记忆和现实中,寻找自己曾经的和即将拥有的家。
这和陈凯歌的想法,不谋而合。
实际上这部短片,便是一种陈凯歌式的“时代反思,人文关怀”,时代的步伐不可能停下,只希望慢一点,再慢一点,等一等活在过去的,需要时间拥抱新世界的人。
情怀,让一个人成了疯子。
我老家拆了将近十一个月了,那张门牌也是摆在床边大半年矣。
老家,旧城,是一个人童年与青春难以磨灭的一部分。
或许是那份对老家的情怀,让他成了疯子,有了去久违却已然是广袤黄土地的“老家”搬家的故事。
陈凯歌导演的这个历经沧桑的短片,表达了对旧城改造的别样思考。
这短片善用仰拍与俯拍的不同拍摄角度对比来展现人物的地位。
在开场时疯子求搬运车司机载他一程的外反打镜头,以及到达疯子的故地一开始都是对疯子采用俯拍,对搬运工采用仰拍,后来改为对搬运工采用俯拍,对疯子采用仰拍,体现了搬运工们为疯子的顽固与执念所折服。
此外,在表现新房与摩天大楼的镜头采用仰拍的主观镜头,让观者在疯子的视角感受这些现代建筑对疯子的一种压迫,以及在平常人眼中的宏伟。
除此之外,在去农村的路上进行主观镜头的组接,充分展现从疯子视角的城市与在作者视角的疯子。
在疯子刚到乡村时,采用了升镜头,用俯拍的大全景展现出废墟的全貌以及疯子的在这废墟中的渺小。
巧妙借用自然光线,表现城乡冷与暖。
在拍摄城市的片段中由于是阴天,多为云层的散射光,使得环境显得昏暗,偏蓝,偏冷色调。
然而到了后来,拍摄乡村的景象时,夕阳欲陲,呈现出温暖的景象,这正好反应了疯子的内心——城市的那种冰冷僵硬与乡村、故地的温暖与柔和,任凭是黄土地上的废墟,也因拥有曾经的味道而值得回味。
尤其到了最后,搬运工们帮疯子“搬”完了家,疯子一副激动的样子冲向那株橡树,那是夕阳将近地平线,且正好是背光,因此有了剪影的效果,渲染了氛围,为短片画上了令人难忘的“句号”。
此外,在拍摄疯子时多用正侧光,其中在城市时由于是阴天要人工补光,而在乡村则借落日的光,勾勒出疯子的人物形象。
善于运用框架构图,既强调了环境又为影片奠定下了情感基调。
在去往乡村的路上,借用了废弃的房屋中挖空的窗子,拍摄边上道路驶去的车子,使得废墟给人一种压抑的沉闷的悲伤的感受。
在搬运工不解疯子之心而驱车离开时拍摄车内的后视镜,让镜中的疯子一人与车内众人的影响进行组接疯子与搬运工二者形成对比,表现出疯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此外,隐喻蒙太奇的运用,有个镜头拍摄事实中不存在的花瓶落碎在地,帮助观者还原了疯子眼中的世界,增强了短片的叙事能力。
陈凯歌2002年在《十分钟我们老去》短篇集小号篇第七部的短片《百花深处》以老北京“百花深处”胡同拆除为背景,通过一疯子(冯远征饰)这一反常的人设,荒诞的情节设定,带给人不同的观感,传递了对家的热爱,以及对旧城改造的思考。
旧城不旧,改造留情。
十多年后,的今天,又上演了与入世之初相似的,甚至更疯狂的拆除热潮,在拆除的过程中少有人能注意对旧城的保护。
有些人人物自己已经在保护,认为只要文保单位不拆就为合理,可是,他们忽略了现在的旧城中的更多,对于以后都是文物,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更迭,这些文物上凝固了愈来愈多的乡愁,愈来愈多的童年与青春的记忆,他们因有了更多的故事,而更有价值。
平民的记忆也值得留存,平民的屋舍也值得保护,他们不但是一个人的岁月的象征,而且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
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不论贵贱都是文化的结晶。
应此,旧城改造应该落实到“改”,而不应乱拆,这样只有损失与肤浅的获得感——那些仿造的淋漓尽致的建筑,而只能凭情怀由主观重塑世界。
我的老家|打锡巷1-1号QYuQi[首篇短片影评]2019年10月5日
《百花深处》作为《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短片中的一个,以似真似幻的表现手法和既诙谐又迷惘的故事表达,通过一个老北京“疯子”搬家的事件,展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切面。
短片的立意无疑是深刻的。
冯先生作为一个失去家园的“疯子”,无时无刻地不在怀念四合院生活场景中的审美规制和未被冲击的惬意,冯先生的疯癫和荒诞成为了粗暴城市化中的注脚。
他的疯癫化,体现的是突飞猛进的工业化生活让人无法自处的迷茫和异化,另一方面,搬家工人的荒诞表现不禁让人思考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的精神制约是否必要。
总体上,该短片在2002年即以平和又激越、沉重而犀利的格调表现出了对人类以更明智、更和谐的方式生存和发展的关切,在20年后的今天来看,这样的反思仍在继续,并且已被证实,它需要被不断追问。
短片中对于“空”的表现无处不在。
片名“百花深处”即是最大程度上对“空”的反衬。
作为一个名词,是过去的丰盈、幽深与灵动,如今的“百花”,成为了“昨日黄花”;而作为一个老北京胡同,它是规范又丰满的家居生活,是开阔又别样的日常时刻,是冯先生以及传统人心中的“琼楼玉宇”,而如今成为了一片废墟。
此外,搬家工人手中的家具也是空,空的是冯先生心中的念想,也是搬家工人作为其对立面的麻木。
最令人感触的“花瓶碎了”的一幕,是最令人心酸的“空”,往日消逝、来日不知依存何处的悲恸在此刻爆发,让观众体会到冯先生的“疯”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每个人都在面临的处境。
来到最后,片中冯先生站在废墟之上、向远处奔跑之类的留白画面,此时的“空”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境之美,是冯先生不知向何处去的将来,亦是观众在同情和迷惘之后,思考每一个当下处境的无尽思绪。
正是因为传统的、非经济的文脉印记必将被先进的、经济的工业印记所大面积取代,才使得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尤为真挚。
我们都明白一些“老宅子”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大高楼”,因此随着影片中搬家公司的卡车驶向“百花深处”时,心中的情感才更加五味杂陈。
诚然,冯远征老师对片中神经病这一角色的诠释堪称完美,然而私以为陈凯歌导演设置的“找到铃铛”这一情节才使得影片的冲击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前,“百花深处”只存在于神经病的脑海中,也使他在“搬家”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迂腐而荒诞的旧社会遗毒形象;而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后,“百花深处”则伴随着铃响,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
那一刹那,似乎我们真的能够与神经病这个角色产生共情,明白他所留恋且珍视的“家”为何物,并贪婪地希望此情此景能够长存,而非有朝一日被夷为正常人眼中所见之废墟。
印象中,百花深处胡同目前应该仍旧完好保存于护国寺附近,北京二环内作为历史保护区域,也保障了四合院这一传统聚居模式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
实际上,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被另一种势不可挡的工具理性所损毁时,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最为自发且真挚的不舍与无奈。
常言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然而这部影片似乎也在向我们强调着“不同时代的使命之间应当是向前兼容的,而非相互对抗的”。
在当代社会无法规避的工具理性思维背后,我想,是不是每个人心中的那片“百花深处”也在变得弥足珍贵呢?
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
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
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
哎呦喂!
”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
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
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
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
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
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
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
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
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结尾处冯先生意外拾得铃铛,喜出望外地念道“这不在这了,找着了”,随即拿着铃铛边跑边欢快地呼喊——“搬新家了,搬新家了”。
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对于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导演给出了平衡的方案,那就是在破旧立新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人们留下一点可以寄托念想的空间和载体。
正如时下国家所倡导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
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
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
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
哎呦喂!
”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
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
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
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
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
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
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
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
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15位大师,陈凯歌唯一一位中国导演,配位!对老北京最深的爱,20年前的冯远征和耿乐满脸胶原蛋白,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文化能保留下来该多好!紫檀的衣橱!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都是古董啊。瓷器的破碎(china),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破碎。铃铛里的档子~如今只能在百花深处。不要走的太快,不要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对老北京胡同的不舍,拆掉了胡同也抽空了人的精神。最后只找到满身土的铃铛,挂铃的地方全夷为平地了。想法挺浪漫,拍出来还是有点煽情。
我觉得一般,那要是都这么怀旧,干脆别发展了,永远活在大清吧
7.3/10
拆掉的院落,拆不掉的心灵归属
5。
小号之一曲。
你在这世界独自行走,这世界却由他人掌控。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精神家园。实际上没什么特别的东西,五六代反复拍了十几年的新现实的东西搭上个超现实笔触,50s的德西卡已经提供出足够多的创意了。毕竟短片嘛,创新奇,明意立,博众人一乐。
原来这部有单独的条目。
建筑(高楼、拆迁)体现的时代变化;旧的怎么都搬不进这个新时代
疯子眼中的年华老去,疯子才会在乎这些,陈凯歌是在骂谁?骂自己吗?
「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当年清脆的铃响和悠扬的叫卖声都随着老建筑的拆迁和彬彬有礼的老北京文化的消失逝去了。陈凯歌真的很懂美学,也真的能做出极富文学性的作品。
意犹未尽。
吃老本的陈凯歌,莫名其妙的特效,毫无来由的9.1
冯远征是不是强拆的被害者?
那时候的陈凯歌在美学表达上就有荒野大树、落叶繁花,徘徊天际、命运写照这些符号倾向了
真是值得一看
寻“根”。
什么玩意儿,这个命题作业拍的最垃圾的就是陈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