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赎的罪,都是我们生命在找爱的过程中造的孽。
寒单寒单,出身清寒,灵魂孤单,生命自己找到的出路,却都有逃不掉背负的十字架,需要赎的罪孽。
寒单爷的肉身,也是武财神的肉身,在元宵节里选择被炮仗炸,是美好生活的愿望,美好生活也是必须赎清我们的罪孽,无可逃避无可躲闪,以求赦免而被救赎,这就是天道。
很开心在十五看这部电影,想想自己带病的身体,想想自己要赎的罪,想想有一条可以做寒单爷的肉身被炸来赦免,有一条路就很开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找到这条路,一点要承担起来,不躲不闪,承担起来。
毕竟自己现在还太舒适安逸温和了。
最后妈妈给的护目镜和毛巾,护住眼睛和脸,多像NCP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我们,原来天主对我们的爱还让我们护住我们的眼睛和脸。
我们要勇敢承受起我们赎罪的十字架,勇敢坦荡,被炸是一种赎罪,这是人灵魂的免疫力,避无可避,避开了活着还不如死了。
嗯,武财神,既然您在天位,既然元宵有这个约定,我就守着这份虔诚敬畏信仰,我甘受我罪孽的惩罚,以得赦免,以得救赎,以回归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爱是要受的罪背负的十字架,得以赦免,得以救赎。
看了这部电影一周有余,忙七忙八,都没空写影评。
最近雨季,窝在家里看电影,也是一段时间没有那种安安静静、心无旁骛、没有快进地正常倍数看电影了。
这部电影很早就在台湾上映了,如果没有记错,今年元宵节期间,这部电影才在大陆上映,没有资本的支持和运作,排片率不说大家也是知道的。
这电影的炮炸寒单爷倒是跟“咚咚咚”的元宵节挺应景的。
本来是觉得炮炸寒单爷应该是如同永春达埔那边的炸佛一样的,看了电影才知道是炸僮身王爷,而电影也是从这炸僮身单刀直入地开启。
印象深刻的还是台湾人从骨子里的敬神风俗,这倒还好,因为这在我们福建这边也不赖,说到底还是台湾台东乡间的风景,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有的的如稻香MV中的那种蛙鸣稻香的田野以及从那片满屏郁郁葱葱的满眼绿,还有副热带高压下的酷暑,以及男主那一身的好身材,这些终究是为电影服务,还有不幸的是奶奶,还有她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
剩下的是演技不错,情节也可以,大家可以自己去看,自我感受。
炸寒单为台东的元宵节传统活动,传说寒单爷怕冷,出门就要用鞭炮一直炸肉身来驱寒,替身的肉身寒单爷都要经受这种皮肉之痛,只蒙住头脸和眼睛,手持榕树叶护体,整个过程大概要持续1-2个小时,会有几个寒单爷肉身志愿者替换,坚持时间越长越会感受到尊敬和荣耀。
台北电影节期间,小黛去导演黄朝亮工作室进行了专访。
Taipei Flim Festival 台北电影节《寒单》映后书本专访Q 黄朝亮导演您好,炸寒单是一个台湾的民俗,你当时是怎样想到把情感的故事和民俗相结合来展开叙事的呢?
A 其实我的电影不管什么类型,我最重视的是情感。
尤其在我的电影里面,很多人都以为说,我前面拍的《夏天协奏曲》以及去年在大陆上映的《给19岁的我自己》都是纯爱,就以为我的电影类型是青春片。
我不管什么样的片子,都会加入感情部分,因为我觉得那是我比较擅长比较喜欢方向。
所以《寒单》一开始我这个想法源于从小看这些人扮演寒单爷,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小时候听说他们扮演完下来会拿红包,后来长大之后知道红包也没多少。
去了解了之后发现,寒单其实是武财神,五路财神的中路,相传掌管人间珍宝。
所以我们这边的信徒认为侍奉他拜他会变有钱。
历史上真有此人,名字叫赵公明。
赵公明是商周时期河北邯郸人,有些地方把他当门神,有些地方把他当财神,在我们那边就把他叫做寒单爷,古字是邯郸。
我们这边有两个寒单庙,一个叫邯郸堂,还是用的古字邯郸,另一个叫玄武堂。
了解之后我觉得:哇这个太有故事了,在我开拍之前我花了两年的时间去拍纪录片去了解它。
Q 故事灵感来源是否有人物原型?
A 没有原型,灵感是来源于拍纪录片的过程,跟他们混了一段时间,才总结这些扮演寒单爷的男人不外乎这四种,一个是想上去展示自己的气魄,第二种是希望求财去许愿,那么有许愿就有还愿,这是第三种。
最有故事的是第四种赎罪。
有些人觉得他自己曾经做错过什么,人家知道或是不知道的,或是接受过法律制裁,或是对不起亲人,他们认为我上去炸,当神明的替身遭受炮火的洗礼会减轻他的罪恶感,身体越痛,心里越舒服,我觉得最有故事,所以就冲着这个发展。
我本身一直生活在台东,到高中也就是大概19岁。
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台东相对是台湾比较偏远的县市,所以我们那边交通不方便经济也比较弱。
以前都只靠渔业,所以大家的经济都不是很好的。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周朝的同学遇到生活上的一些问题。
我从我成长中的这些事件去汲取写成了这个剧本的原型。
Q 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剧本方案?
不是通过这种青春虐恋题材表现民俗,它让人会想到《艋胛》。
A 6年前我开始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原本的想法主角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我想把我童年的经历放进去。
后来写了将近三年,故事的发展我觉得怪怪的,可能是我没有理解到上去扮演寒单爷的赎罪心理。
这个故事就先压着了。
后来找到赎罪因素之后,我就把它主角变成双男主,借由两个男人之间的恩怨情仇把周边社会问题带进来。
其实在原本我用小男孩当主角的时候,这些社会问题也可以加入,只是它可能来的不是那么强烈,故事没有那么顺遂。
因为现在我把社会问题主要放在每个主角人物的背景或是现况上。
如果小男生的话我很难放在相关的人物上。
这些社会问题说的是二三十年之前,跟现代的台湾它是不是不一样?
其实它大部分还是存在,不管我们社会再怎么样进步,科技再怎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一些问题,还有社会政策的问题其实都还存在,有的更严重,有的当然比较好。
我希望借由这个电影把这些问题带进来,让大家在看得时候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Q 您是怎样找到“救赎”这一个扮演寒单爷的原因呢?
A 我拍纪录片的时候,我发现有好几个,比如说其中有一个,他以前年轻的时候就是有工作就工作,没工作就喝酒,曾经坐过牢,觉得自己很对不起老婆。
出来之后他就想向寒单爷许愿,希望自己改过自新,只要有工作就好,他每年都去炸。
然后曾经有一年没炸,他来到台北找工作但工作一直没着落,他就觉得是不是因为我今年没炸,所以就变成每年的惯例。
所以其实这是一种宗教信仰。
中下阶层贫苦的百姓,如果他们心中你让有一个信仰存在,他会有生存下去的动力。
还有一个年轻人,他当年爸爸生病,他跟寒单爷许愿希望他爸爸可以平安康复。
连续炸了两三年,后来爸爸走了,之后他爸爸的骨灰就寄放在电影里面的龙凤塔,他就变成每年回台东,就固定在了龙凤塔下去炸。
他觉得当年因为他工作离乡背井没有好好照顾爸爸,他的家人又承受这种病痛他觉得亏欠。
基于这些人的故事我觉得这层原因是最能打动人的。
一个是心里面的痛,一个是皮肉之苦,两者相交的时候会产生出怎么样的火花,然后我把这个概念也应用在电影项目内。
Q 所以整个的故事设定都来自于您的家乡台东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的一些结合。
A 对,这个电影的双男主一个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另一个顽皮爱闹事的家里面经常家暴他的学生。
他们两个是不同性格的小孩子。
他们在学校时候就有摩擦,长大出社会之后又有摩擦。
我们的拍摄地就是台东,台东是这么风光明媚空气清透的一个世外桃源。
台湾现在唯一的最好的一个后花园就在台东。
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可是这些中下阶层的老百姓有很多生活的承重。
这样的对比,其实往好的方面看,在这样的大自然里面长大的人,都比较豁达,比较乐观,比较阳光。
可是另外一方面他们或许也是因为这样比较无所谓的个性,所以他们的生活的经济收入难以支持自己,削减他们所有的好的生活。
在风光明媚之下看这样一个沉重故事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我把故事拉回二十几年前,我们会看到很多怀旧的东西,可是怀旧的东西,我在美术跟灯光色彩上,我又让它是鲜艳浓重。
这样的怀旧跟鲜艳对比,是我在尝试的很多类似这样子冲撞的东西。
我发现观众还蛮能接受的,虽然过年上映的票房不尽人意,可是还是华语片的票房冠军,我个人是很不满意的。
后面其实我们在美术摄影上和演员的表现上获得了蛮多的肯定的。
Q 您其实之前有尝试过一些不同类型风格的影片。
你刚刚也说起你还比较喜欢冲撞和对比。
你最喜欢是哪种风格的影像类型片?
又是什么人或者是作品,或者一些其他环境影响了你的审美和美学?
A 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响我很大,我们电影里头有一场阿姨跳进水池,水纹传播起来的画面,其实就是对少年派的致敬。
当然我的预算没有他们那么多,可是我希望达到一种让观众进电影院看的时候也是另外一种享受。
我一直觉得李安导演他是我立的一个目标方向,因为你看他的东西其实蛮通俗的,尤其他早期在台湾拍的,甚至他成名有一些作品,一般观众不会觉得它艺术性太高,可是他有商业的基础,艺术性又是蛮高的,那我是比较倾向这个方向。
因为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拍电影的经验还不够,我是新闻系毕业的。
我觉得李安导演的那个方向是我可以去追求的。
近几年我看蛮多韩国电影的。
最近看的《寄生虫》这个剧本太厉害了,其实你刚开始看你不觉得导演或是摄影有多厉害,是你看到越后面时候你发现他的细腻度,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帮你建构完整。
在我拍《寒单》之前我看了很多韩国电影,我希望我里头的电影语言或是美学,或是节奏、戏剧张力,可以学习到他们这些优点,当然台湾电影的娓娓道来的倾诉,我觉得那是一个特色我也不会放弃。
Q 所以您一直是在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当中找一个均衡点?
A 对,我其实每一步我都希望找到这个均衡点,包括拍猪哥亮的电影,在台湾猪哥亮是喜剧泰斗,很多人认为他的东西就低俗,所以其实我拍的东西很多人没有看,尤其是年轻人就直接忽略掉。
有一些道德教育比较崇高的人就说,你念的都是三字经啊脏话啊,其实我拍的没有一句脏话。
我也是希望把猪哥亮提升到一个电影的高层次的地方。
所以我拍他的电影我一定会把情感面牵出来。
很多观众看《大喜临门》的时候,有很多的爷爷奶奶,他们不知道知道猪哥亮还会演戏,也会哭,跟林心如的父母情会被牵动出来。
也就是说我即使拍这样的纯商业喜剧,我也希望它有比较深度的情感。
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
Q 导演知不知道粉丝里有胡宇崴和郑人硕的cp粉,您怎么看待,是不是证明情感塑造的成功?
A 当时弄剧本和编剧黄淑筠商量两个男主一个好学生一个坏学生,一个顽皮一个模范生。
其实他们两个的性格就是我的一体两面。
我年轻的时在台东读书那个时候我是品学兼优的,一放学我就很顽皮,是一个孩子王带着一群孩子作恶多端,可是我不会去作奸犯科。
所以我就把我自己个性的两面性放进来,所以我要求他们的时候,知道哪些是我要的,哪些不是我要的,那个细腻度会出来,如果是我的一体两面的时候,每个人都爱自己。
讲到剧情里,林正昆在一个屋子里逼不得已打黄明义那场,打一打停下,趋近说:“我是为你好”。
我在现场就看到环境很暗,那个环境必须是暗的因为没有光源,所以眼神可能看不了很清楚,如果再去拍正面眼神,我就觉得太多了,那个地方一定要写实。
那个地方是第一次林正昆反过来压制黄明义,黄明义第一次被林正昆倒压着打,是一个跷跷板的两端的对掉,人生的对掉。
也是他们两个第一次有这么亲密的呼吸过后,气味都可以共同。
其实这个时候我想两个人物,他们一定在对方的气息里面看到了自己。
感谢导演,希望我们后面能在电影院看到这部民俗浓郁情感饱满的《寒单》。
据导演表示,《寒单》正在筹备申请龙标,有望在今年11月大陆上映。
嘉宾:黄朝亮采访:刘小黛 西楼尘整理:uddyana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0015《寒单》涉过愤怒的烟花 《〈〈点击跳转小宇宙APP
hello大家好,我是主播春涛,这期《干货影评》短节目聊两句2024年1月5日在大陆公映,由黄朝亮执导,郑人硕、胡宇威、黃瀞怡、林予晞、杨贵媚等主演的台湾电影《寒单》。
《寒单》以台东地区元宵文化风俗“炸寒单”为背景,讲述了“肉身寒单”黄明义刚完好无损从信徒的鞭炮轰炸中下来,却被儿时的同学林正昆因嫉妒和仇恨引燃炮仗,黄明义的女友萱萱为救黄明义意外身亡。
落下终身残疾的黄明义从此堕落,而背负着杀死萱萱秘密的林正昆则放弃成为老师的机会,努力将黄明义拉出黑暗深渊并一同成为兄弟创业,但那个深埋于心的秘密却成为一根引信,终将在未来某天引爆两兄弟之间的爱恨情仇……《寒单》这部电影在大陆的公映,似乎冥冥中与电影中的角色一样,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寒单》早在2019年1月23日就已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是当年台湾贺岁档华语片票房冠军,也曾在2019年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亮相,本要在当年在大陆公映甚至都已经开始宣发,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公映整整迟到了5年,加之导演黄朝亮在拍摄《寒单》之前就对“炸寒单”民俗进行了超过5年左右的研究还甚至拍摄了相关纪录片,前后加起来整整10余年,而对于一个创作者而言,一生又能有几个10年?
提起导演黄朝亮,相信不如拍《大佛普拉斯》的黄信尧、拍《阳光普照》的钟孟宏在大陆影迷圈这么出名,因为黄朝亮早些年是拍类似猪哥亮主演的《大尾鲈鳗》、《大钓哥》这类本土味较浓的台湾喜剧电影居多,近年来也是拍《夏天协奏曲》、《给19岁的自己》这类小清新爱情电影为主,《寒单》这部将传统民俗与严肃社会议题结合的电影,在气质上与黄朝亮导演之前的电影有不少差异。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美国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之前一直拍《波拉特》、《宿醉》、《军火贩》这种偏喜剧向的类型片,但也能华丽转型,拍《小丑》这类貌似是超英题材、本质是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艺术电影,这似乎能代表导演内心还没泯灭的一种艺术诉求。
客观来讲,《寒单》对艺术性的追求并不像《小丑》那样纯粹,作为台湾本土投资规模中等偏上的电影,黄朝亮还是有意识地兼顾了类型片的通俗叙事,发挥了台湾通俗剧的传统艺能——黑帮、言情、苦情等元素融合得非常自然,整体完成度很高,观感流畅。
民俗中“肉身接炮仗”的一幕不但猎奇性强,还将救赎的主题进行了较好的视觉化,提供给了我们一种有别于《百鸟朝凤》式的传统民俗电影化的新范本。
被炸的伤疤与纹身的融合,是一处很妙的视觉意向。
萱萱死亡现场的佛文,结尾处炮仗幻化成的莲花,都让救赎本身更具备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类似侯孝贤导演将个人经历代入《童年往事》,《寒单》中同样姓黄的男主角似乎也是导演黄朝亮自身经历的某一种投射,因此观众还是能体察到片中某些情感的真挚动人。
我认为《寒单》中饰演黄明义的郑人硕是整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他贡献了非常出色的表演,是近年来台湾演员中不容小觑的一位,在台北电影节和FIRST青年电影展都有表演奖斩获,网剧《摩天大楼》和电影《同学麦娜丝》中都有精彩出演。
而饰演林正昆的胡宇威内心戏更为复杂内敛,客观地说,我觉得他前半部分暗恋和嫉妒的状态表现得略显过火,不过后期复杂情绪的拿捏还算到位。
黄朝亮的调教很好地挖掘出了胡宇威阳光大男孩身上不易察觉的那股阴郁气质,这个选角很像《阳光普照》中钟孟宏对许光汉“光之暗面”的挖掘,这无疑是演员本人的幸运。
《寒单》的导演手法其实有点像电影版的《三大队》,两者都偏传统,如果严格一点来说就是缺乏电影感,但好在这种手法应用在这两部影片并不违和,形式和内容契合度较高。
不过《寒单》还是没有《三大队》那样自信,《三大队》结尾快要擒凶之时发现的掌上游戏机,就没有给任何一个闪回,这体现出了导演的一种笃定,自信之前埋设的伏笔足够有效,相比而言,《寒单》在几处煽情时刻对于闪回的应用就略显频繁,包括收尾处没有结在烟花燃爆的那一刻就略显可惜。
视觉层面,《寒单》对于肉身被炸者的眼神描绘还是过于坚定,没有那种被炸后微妙的生理反应,因此那种越绚烂处越残酷的痛感还是没有进一步打透观众。
在上世纪80-90年代,提起台湾电影,除了侯孝贤、杨德昌这两个闪亮的名字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名字,就是拍《旋风小子》、《新乌龙院》的朱延平,一人扛起台湾电影票房但饱受评论界质疑。
在如今的2024年,在一个金马奖离我们日渐远去的时代,我们能通过艺术电影资源的下载记住钟孟宏、黄信尧,也不要忘记去电影院支持难能可贵的台湾本土电影以及黄朝亮这个略显陌生的名字。
黄朝亮和朱延平一样,都是不该被人忘记的台湾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感谢收听本期《干货影评》短评节目,近期会有一些过往的短评节目陆续更新,序号较为混乱,在这里先向各位听友致歉。
如无意外,本月会录制《繁花》剧评长节目,敬请期待!
你们的每个小小支持或大大的不支持,都是我们更新的巨大动力!
主播:春涛剪辑:春涛
以元宵节的炸寒单习俗切入,我很喜欢。
导演对寒单习俗深入的田野调查,让这部电影的细节真实动人。
炸寒单这个习俗,不仅仅作为一个故事背景,而是全程贯穿辅助了情节的发展。
让我钦佩这不愧是打磨了五年的剧本。
炸寒单的肉身,也许为名为利为请愿为还愿,也都是电影中阿昆和阿义不同阶段的心态。
那些鞭炮炸裂的画面,给了这部电影独特的气质,也暗暗服务于“赎罪”的主题。
故事背景设在1996年,台东还是一个在新时代到来时依然活在过去的地方。
两个可怜家庭出来的孩子,一个学习好但内心隐忍,一个混社会但主动外放。
他们身上都承载着某种改变家庭出人头地的责任。
他们爱着同一个女孩,但这部电影里爱情只是给两个人的巨大交集提供了一个入口。
当阿昆意外炸死萱萱,两个人的故事真正开始了。
阿昆活在悔恨和愧疚中,无法继续学业,如母亲期望地成为一名老师。
阿义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用毒品麻痹自己,逼死了阿嬷。
阿义人不人鬼不鬼,遭众人嫌弃。
阿昆看起来是人,其实也是鬼,心里埋着害死两个人两个家庭的秘密,身和心都无法再走出这个地方。
阿昆决定放弃当老师,成为捡破烂的人,他从小就在逃避和想要远离的身份。
他帮助阿义戒毒,从鬼变成人,说穷人只能靠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昆的愧疚,阿义的报答之心,慢慢看似形成了“兄弟情”。
他们一起开回收站,新的生活似乎开始了。
阿义接受了阿昆。
可只有阿昆知道,他们不是真正的朋友。
每当一种一致对外看似热血的气氛产生,阿昆眼神背后的凄凉就更让我觉得可怜可叹。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知道了对方内心深处的痛。
从小被深深伤害的人,却在彼此伤害对方。
阿义自己家里窘迫父亲家暴,却欺侮阿昆捡破烂。
阿义和萱萱相爱,阿昆却觉得阿义不配,甚至要去炸他。
当真相揭开,阿昆还了他的债,两个人的关系又回到原点。
但阿义坐上了去往台北的火车,去实现他对萱萱的承诺。
这是导演的乐观。
对我来说,这却像是最后给我一颗糖的欺骗,试图让我缓解前面那些伤。
导演说阿昆和阿义是他的一体两面,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很多人的一体两面。
家乡的景色很美,但不是我们可以出人头地的地方。
我们试图出走、向往爱情、实现理想,却常常被碰得头破血流,互相伤害,结局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出生清寒,灵魂孤单”的人,“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吗?
已经断了很多天,当时很怕出现很大的反转,今天早上才看完了。
最后,林正昆继续寒单,黄明义说完话转头走了。
最后,林正昆自首服刑,黄明义坐上去台北的列车。
我们或是他们,想都没想过,最后的天亮到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最初的那个人在身边了。
萱萱缓缓出现在啊义的身边,其实那才是萱萱录音带里所说的希望。
林正昆的老婆和妈妈都等着他回来吧。
林正昆每年寒单,带阿义重新做人,结拜兄弟,深夜听故人的录音带,他的心好像也不是他自己的心了。
如果可以重来,你是不是宁愿恨那个人,也不要变成恨自己。
——如果电影是关于救赎的,那很成功了,顺带还把民俗加进去了。
电影1小时45分钟,阿义储水罐游泳的画面,让他也想了一夜,画面里的萤火虫也好漂亮。
真相大白的第二天,阿义就卖了回收站,打斗的过程中,阿义说了一句错误的台词“把我从鬼变成人你很开心是不是?
”。
临走前,阿义还回到老宅,拜了拜父母。
也给前来求情的阿昆妈回跪了。
这三年的转变也是能看出来的。
——————如果是从情感转变的剧情看,前面的铺垫,一件是校园霸凌,一个是春风店外的嘲讽,一个是萱萱的争夺,少了点阿昆爱情观错误观点的影像,关于爱情观也是救赎的一部分呀。
事故的调查加一句无故失火就好了,这样就把一个人的秘密给凸出了。
后面的《书包》插曲也不会显得太突兀。
事故之后,阿昆的后悔并没有大篇幅的表现,对后面的自我救赎动因表达不足。
倒是阿义的篇章比较多,且自然,从开篇的卖毒到事故之后的自吸。
失去了当肉身的资格,盗取电缆,败家,直到母亲在自己面前上吊,这一切都是从痛失我爱,手指残疾开始的。
后面两个人的互相救赎,好像又跑题到创业题材了,还加入了黑道老大的戏份,顺带着又在春风小店里加入了爱情,还加入了两场两个人的对手戏。
眼看着剧情没别处可以舒展了,就拿出了生日当天的录音带(录音带的暗线还是表现的比较暗,再加点镜头,悬念就深刻了),让阿昆面对以前两个人的爱情,引出真相。
“搞不懂你哪一点比我好”,这句台词,由于前期没有剧情根基,就显得突兀。
整部电影的节奏失手前稍显短(三个人的矛盾显得少),失手后加入的镜头虽然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但和前面的剧情割裂比较大,给人一种跑题的感觉。
不过整体剧情还是比较顺畅的,要是后半段把剧情剪的再干脆点,去掉几个无关的镜头,改善下情感转变的细腻程度,再配上结尾的配乐画面,就好啦。
台湾第一大宗教是道教豆瓣的小资孩儿们说民俗那是宗教,是信仰问题去看看道教史了解一下涂炭斋及其他自虐色彩的仪式台湾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炸寒单,人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学术论题总之就是看道教史那么多人说来说去都是文青屁话还有说演技的你看到杨贵媚却看不到陆奕静那讲啥子台湾电影嘛
#电光幻影# 《寒单》,落寂的城池里埋葬着炽热的爱情,纷扰的俗世间有虔诚的救赎。
1、失去与获得拥有过人世间特别美好的珍贵,再面对生命低空飞过的压抑,有时候人生就像是极端的轨道,绕着莫名的环线起跑,眼看着终点,昂首挺胸的在那里,却渐渐模糊了视线,失去了追逐的能力。
想起来很多年前的被问询的那句话:如果有一件事,你做了会后悔,不做会遗憾,你做是不做?
年轻的时候,我的答案很明确,做。
因为遗憾在先,后悔其后。
可是现在同一个问题再次抛来,大概要盘旋无数个日日夜夜,都很难定夺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这或者并不能够算作是选择题,这更像是一道推动而走的命运题。
有时候不同的方向设定了不同的结局,只是在踏上这条征程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得知这样的未来而已。
电影《寒单》以台东民俗活动“炸寒单”为背景,讲述了几位年轻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又以两名男性青年人为主人公,将生命给予过的爱,深刻下的恨,扎入中的痛,一一列过,把所有的味道深深埋藏,又一次性翻出,给了一场不可言明的苦涩。
2、与痛共存这并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影片,恰恰相反,还带着深深的压抑,从头闷到尾。
虽然故事的流程高低起伏,但是所有的过程里,真心没有什么值得人开心地方。
几乎全片都是伤,伤痕累累的一部影片。
本来以为是小清新的模式,结果全程被戳刀,还是那种丝丝拉拉戳不完的痛,简直是无法言明的苦。
在年轻的世界里,爱情大过天。
所以爱情的比攀中,最苦涩的那一杯就是怀有的爱恋,成为了一开始压抑在心头的味道,久久荡漾。
爱而不得的苦,大多数人都尝过,但是个中滋味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
并且,当一个人优越的努力着,却败给了自己无法释怀的对象,有些伤,是天平失衡的倾倒,刺激了所有的火焰。
有爱就有恨,恨能够让人犯下很多错误,有些时候就是一次打破自身固有模式的尝试,那就已经突破了一个人善恶的边缘,这是人性的苦,吃过一次,就成了心里的恶魔。
恨就会让人带出悔,所以悔恨才总是被放在一起去表达。
有些错误犯了是后悔,而有些错误犯了是悔恨。
那些悔恨,是终生的噩梦。
但是犯下的错,谁也没办法改变。
很多时候,人生的积极向上,努力做人,不过是为了救赎,但是救赎并不代表真正的重生,那不过是爬出沼泽的某一个步骤而已。
并不真正的有意义,但是其辛苦的程度,只有当事人经历着才会明白。
真相永远是残酷的,可是很多时候,唯有面对真相,才能让一切回归到一个正确的轨迹上去。
也许正确的轨迹并不能够带给人救赎和快乐,但是那是他们应该走下去的路,而也是应该选择的归宿。
只是游荡在这条路上的人,可能生而寂寞吧。
比一切都更寂寞的,是《寒单》里的一杯苦酒,一开始就喝下去了,醉到最后一刻醒来,可是醉的时候是难受的,醒来了却是痛苦的。
那到底哪一条路才能让人舒服一些呢,其实没有选择。
3、同性在2019年的北影节,《寒单》这部影片被划为了同性片,搞得我兴高采烈的进了电影院,发现什么期待都没有看到,所有幻想都落空了。
我就想问问北影节写标签的诸位,好好地一部兄弟情、文艺片、人性对决、爱恨情仇,那么多形容词可以用,那么多种归类可以放,怎么就能跟《爱你,西蒙》一样归到了同性电影片里呢。
两位男主人公都是异性恋,都爱慕同一个女人,到了电影最终结束都是惺惺相惜和相爱相杀的路子,从始至终也没有过一点私情在这两个人之间流淌,请问你们这么忽悠我合适嘛。
而且一点也不小清新,是谁把那种台湾青涩电影的帽子扣在了这部影片上,这都不是青春期问题了,这是妥妥的扎心的人性故事了。
我实在是一边看一边觉得悲哀,不是影片不好看,是完全的选片错误。
我在漫长的等待中,一直纠结,莫非是两位男主人公,因为爱过同一个女性,而最终她的死亡,导致了他们两个人的共鸣和相爱嘛。
事实证明,我想多了,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幻想中的编剧而已,真是愚蠢。
好吧,两个男主演还是蛮好看的。
还有杨贵媚、高捷等加持,影片质地很不错。
不过看的很唏嘘。
或者,人生如梦,只是有些人的梦,一旦破碎,千年难补。
“炸寒单”也许是救赎,但救赎的是自己那颗脆弱的心灵,其实与真正的结局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你以为能改变什么吗,不,不能的。
有些人痛定思痛,但痛过了,就是痛过了。
作者:小佛搞特
“很痛吧?
”“痛表示还活着,不是吗?
”心魔作祟,因爱生罪,人鬼殊途,随烟轻去,嗟悔无及,黯然伤神,似人非人,行尸走肉,神魂难聚,跌宕人生,心牢不破,罪孽不赎。
“如果可以重来,宁愿变成恨那个人,也不要恨自己。
”一边是救赎,一边是放下,然而寒单寒单,终究出身清寒,注定灵魂孤单,唯有各奔东西。
我以为你给了我一线希望,我伸出手却只是冰冷铁窗,若现实它总教人更加悲伤,就让我在回忆里继续梦幻。
我以为我从此能快乐飞翔,在梦醒后却只是冰冷铁窗,若现实它能教人更加勇敢,就让我在地狱里等待天堂。
影片以台湾民俗“炸寒单”为切入点,出乎意料的狗血开挂爱恨情仇佳作。
故事节奏行云流水,情感饱满,表现细腻,剪辑和摄影均属一流,郑人硕此次爆发高水准演技。
“一百万的炮炸完,我们就两清了。
”抬头三尺有神明,低头三寸现良心。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这是一部余味绵长的电影,作为台湾贺岁档票房冠军实至名归。
一向以执导文艺小清新和喜剧片(《夏天协奏曲》、《向日葵》、《白天的星星》、《大尾鲈鳗》等)见长的黄朝亮导演这次转变风格之作全面展现其踔绝之能。
梁静茹演唱主题曲《想都没想过》赞绝加持。
“我记忆中,你的温柔,好似棉花糖的软柔;风一吹就凋落,空气中的哀愁,还有哪颗心能来替代填补;我向前走,你的轮廓,留在胶卷底片中......爱的颜色掉落,故事还没结束你就走,把我的眼泪带走。
”
垃圾
故事很豐滿也很吸引人。觀感上偶爾有電視劇的感覺,導致應該是情感高潮的最後反而差了一口氣。兩個男主角之外的所有角色都顯得有點扁平,尤其黑幫老大,可以更立體一些。總得來說,不錯的。
聋子的演技明显要高出另一个很多
节奏有点问题导致很多情节动机没有完全交代清楚,观感上莫名其妙。另外这个高饱和度调色实在是太难看了。
赎罪的惨烈方式,人真的不能做亏心事。整体偏闷,看完很累。这种题材需要抓马,内敛的表达会削弱看点和虐心程度,参考《赎罪》。
全美戏院19.04.30
出身清寒,灵魂孤单。以肉身之苦,赎无解之罪。
他自卑、懦弱,明明有喜欢的人却不敢说出来,看见萱萱和别人在一起又什么都做不了。于是,他选择用最极端的方式拆散他们。可惜拆散他们,并不能让萱萱和自己在一起。用卑劣的手段报复情敌,不如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煞费苦心拆散别人,不如让她知道你的真实想法。最痛苦的不是得不到,而是你从没争取过。他从未和萱萱有过什么,却还陷入了自以为是的“专一”。你为她守身如玉,其实你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因为她只是把你当成朋友而已,她根本不在乎你和其它女人是什么关系。他产生了心理疾病,在他的幻想中,他才是萱萱爱的那个人,而不是黄明义。所以即使萱萱遇难,他也不能“背叛”萱萱。一支鞭炮,杀死了他爱的人,也杀死了他爱与被爱的能力。伤害了第一个女人,又辜负了第二个女人。痛,表示还活着。但有的痛,其实是自己找的。
今年台湾又出了一部佳片!无论是剧本结构还是故事线索直至人物感情都非常完整与饱满,台湾电影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在地性与复古性一点也没有影响到影片的情感传递,二十多年前上千里之外的故事一样能让人触动。至于演员方面郑人硕固然不错,但这次明显胡宇威更加出色,这个角色太饱满了,非常棒的电影值得五星推荐!
赎罪赎出真感情,夭寿啊!剧作方面其实挺遗憾,故事本身和炸寒单这个背景设置特别好,可惜导演完全没hold住,几个关键节点的情感大戏垮掉了,整体就差了口气,骨肉没有撑起魂灵。最离谱的是结尾,铺了整部的二人关系终于在这里要做个了结,竟然轻飘飘mv场就过了,最后梁静茹那首歌拉低全片调子啊,配个老派台语歌也好过现在…至于演员,郑人硕可以的,胡宇威演得麻麻但属实挺帅,跟小薰的床戏难得的养眼。3.5🌟,其实值得一看的(哦对了二位男主有几场戏还挺基的
当年的台湾春节档国语片票房冠军,时隔五年终于来到内地公映。立意不错,有个别桥段和拍摄手法有点老套。台东真美。
6.8台湾电影好像也陷入了轮回,没有找到出口。消耗着老底子那些东西翻来覆去的套模板拍。剧情很烂画面不错的偶像剧。还是习俗+仁义+ji女的台湾特色商业片。比艋钾差。
冗长,狗血,粗糙。
苦难救赎,与自己的魔鬼共生息,让脆弱的天使变得强大,台湾电影对恶的理解很直接,重现人间烟火。
如果不当成一部商业片(类型片)拍会更好,7分佳作
3.5星。致青春的热血犯罪电影,光怪陆离,两个男性主人公都刻画的有血有肉,实在难得。电影制作和视听语言过硬,卡带的细节设计简洁有效,民俗奇观和救赎的叙事内核融合尤为出色。
超乎我預期的好看,演員演技也有一定的水準。
《寒单》完成度低,节奏又奇怪,明白黄朝亮想拍艋舺式的兄弟情深走人性救赎风、用肉体和疼痛消除罪恶感,但是全程逻辑不通,狗血与疼痛齐飞。导演强行挽尊说女角色过于工具化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台东女性地位低下,差点没乐出声来。郑人硕太出乎我的意料了,双男主对戏全面碾压胡宇崴,胡宇崴怎么这么多年都没有变化,脸没有变化就算了戏也没有变化,杨贵媚的戏也接不住。不过胡宇崴的脸蛋和身材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陆公映版删减8分钟?
民俗元素很新颖,但是实在看够了男人之间的拌嘴、为女人争风吃醋、乱挥拳头的戏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