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城堡是由环球影业公司于2001年10月19日的一部动作剧情类电影,该片该片由罗德·拉里执导,格雷厄姆·约斯特担任编剧,罗伯特·雷德福、詹姆斯·甘多菲尼、马克·鲁法洛等主演。
该片主要讲述了陆军上将埃尔文因一次行动导致八人牺牲被判入了军事监狱,本想要安心服刑,但由于典狱长的残酷统治,决定同多为战犯一起发生暴乱来推翻典狱长的统治,而埃尔文上将最后也用自己的生命来升起国旗并推翻了典狱长的统治。
该电影也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电影中典狱长与上将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电影中的典狱长是一个小肚鸡肠且总认为上将是在挑战自己权威的小人,而上将是一个大肚且爱国,并且一次次与典狱长做对不是显示自己的声望,而是帮助战犯们找到自己属于军人的自尊,这让我明白了何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控制,这两个字在这部电影里意义非凡。
军事法庭监狱里,一场斗智斗勇的精彩对弈。
不是为了自由,所以这不是越狱片,无论流血甚至失去生命,为的只是在星条旗下的尊严。
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片子,将军的精神与毅力,值得人们膜拜。
看着结局飘扬的星条旗,眼睛竟有些湿润,因为它是正挂的。
主演是Robert Redford看过他年轻时演的ButchCassidy&SundanceKid以及TheSting(这部在国内翻成骗中骗,台湾译成刺激因为反响实在太好,于是为了借其声势,台湾决定把TheShawshankRedemption翻成刺激1995...)感觉很像BradPitt好吧反了应该是BradPitt像他才对这是Pitt亲口承认的在表演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部片里他演一个执行军事命令失误的将军被关进了一个军事监狱这里有一个铁腕监狱长不把犯人当军人看待不准他们敬礼还老体罚他们最后在将军的带领下犯人们用仅有的器材实行了暴动他们的目标也只是升起自己的国旗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过最后监狱长因为误解了将军的行为而枪杀了他看的不是特别的有感触可能只有军人才能体会那种荣誉感以及被剥夺军人权利后的失落感有人拿它和Shawshank对比说是两在监狱片依我看差得还挺远
很多人在评论本片的时候都说毫无逻辑,在下仅提供自己的一些见解:其实相比较剧情逻辑来说我反而觉得暴动的过程才是不合乎逻辑的。
(主角这里简称Chief)首先,为什么要暴动?
因为要通过暴动使得监狱失去控制,从而撤换监狱长?
(剧中Chief在食堂宣读的军事审判法里有写)为什么不通过其他方法?
Wheeler 将军探访时提到过,监狱长曾经遭到多次调查却都安然无恙。
为什么会安然无恙?
因为他“出色”的管理能力与效率,而美国政府只关注效率却并不关心这些军人罪犯们的荣誉感与尊严。
这一点同样也体现在了剧中一个很突出的点:监狱长禁止犯人们行军礼——剥夺他们的军人荣誉感与对军人身份的自知,进一步强调他们只是犯人。
暴动只是为了撤换监狱长吗?
剧中在暴动之前,Chief在食堂里演讲时就提到:they can not take away from who we are, and we are soldiers,他们不能剥夺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我们是军人。
同样的,在Chief劝说Yates的时候,对他说:我不认为你是个军人,但我依然希望你能展现你最好的一面。
这里一提,之前的很多细节,包括Yates嘲讽Chief说他底下的士兵们都是棋子,包括监狱长说为什么Yates这种人都能进西点军校,Yates回答说因为他父亲曾受过国会表彰,包括Yates档案里对他的评价是毫无道德感,甚至是他亲自引诱作证与他一起走私的手下犯罪从而换取自己的减刑(军队里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出卖自己人,甚至这里是出卖自己的手下),包括Yates其实并不喜欢甚至理解自己的父亲。
显然,之前Yates毫无军人荣誉感可言,但在片中的最后,Yates对着国旗敬礼的时候,他找到了自己军人的认知,而这也是Chief发动暴动的一个最大的原因: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能忘记自己军人的身份。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Chief曾经在狱中对Yates说到,当年他越战被俘的时候十分希望死去,但是是Yates的父亲以及其他战友在其他牢房里的言语支持着他,让他坚守住军人的信念;时过境迁,当再一次身陷牢狱,周围的“战友”们逐渐放弃了军人的自知时,Chief通过这场暴动来唤回他们军人的自知。
本片其实与美国情怀没太大关系,关注落脚点应该是在于对军人身份和荣誉感的认同与呼唤。
最后,经常能看到各种影评底下有人留言说,真能编或者什么的,我觉得,只要按照剧情,线索和细节,能够合理解释一部片子的话,我不觉得这是编。
在一个高压统治的军事监狱里投放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三星将军,给一群受过军事训练而又失去自由士兵一个领袖,就像给一堆炸药插上点燃的雷管。
一切都不用刻意而为,将军自然而然的集结军队,士兵自然而然地跟随领袖,典狱长自然而然地成为反抗的目标,即便没有高压统治。
其实一切都源于那句“只有没上过战场的人才会收集军品”,典狱长原本是怀着敬畏、崇拜之心接收将军的,没想到将军却在不经意间给了一个军人能得到的最大的侮辱。
一部发生在监狱里关于军人尊严和智慧的电影。
这么好看的电影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听过大名。
强烈推荐一下。
看到埃尔文我总是会想起陈岩石。
在抵御外寇保卫国家的战场上无论如何惨烈人寰血肉横飞,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种感觉能够充盈着一位普通战士使其火线纵横忘故生死。
但是火线归来的英雄会惊诧万分的发现自己舍生忘死保卫的国家正存在可能比火线对面的敌人更加罪恶的罪恶,国家的敌人不只是在遥远的前线而且就在故乡在眼前,而且对方(温特上校)还时时刻刻代表着国家。
英雄无路,正如兰博所说:“是他们逼我流了第一滴血!
”不消说,埃尔文久经考验的信念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往下面有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第一种是个人主义的,如兰博一样,坚持自己一贯的惩恶扬善不屈不挠的气质,与坏人毫不妥协的斗争下去。
其斗争方式是纯粹军事化的,这也是兰博唯一擅长也唯一能想到的方式。
用军事斗争方式来处理国内纠纷的后果可想而知——英雄瞬间变为悍匪,无论初衷是多么苦不堪言,但只要一拿起枪,就已经完成了审判书。
第二种是国家主义的,如埃尔文一样,既要斗争又要保持国家信仰:斗争是手段,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清洗国家肌体上的有害细菌。
这样的斗争要严格控制方式方法和烈度,既能展示力量又能不误伤无辜。
这正是埃尔文和Lock Up (1989)中的史泰龙的斗争风格。
正是第二种导向了主旋律。
埃尔文的情怀始终紧紧的奠基于他坚定的国家信仰之上。
1.坐牢。
监狱众人被强制与社会隔离失去自由而且遭受着身体和精神的折磨,而这一切苦痛都来自于国家机器的强制性,他们都是国家机器的受害者。
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们罪有应得,但他们自己很少有人会这么想,最符合人性的态度是:他们自认为这一切都是代表国家的背后的操纵者强加给他们的。
他们应当痛恨这些人,从而痛恨他们所代表的所谓的国家。
但埃尔文并没有这样想,令人吃惊而又感动的是,他是主动要求进监狱的,为了对某次指挥失误负责。
因此他主动接受国家的惩罚,这种人格,这种对国家和责任的虔敬已经超越所有普通犯人的觉悟。
毋宁说,当别人因坐牢而失去国家信仰的时候,他却怀着坚定的国家信仰去坐牢。
2.救赎。
埃尔文与周围的人一开始就处在不同的人格层面上——他的起点是国家信仰,而其他人的信仰不过是自己。
埃尔文的使命像一个牧师,要唤起大家心中对国家的信仰,而这是人类最困难的任务,尤其是对一群罪犯来说,因为罪犯的同义词就是国家信仰的丧失。
目标确定了之后,方法是决定性的。
埃尔文的出场之笔非常精彩,那就是恢复敬礼仪式。
也许他是无意的,一个傻兮兮的下士不停的向他敬礼。
敬礼代表着对军人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意味着使命与荣耀,恢复敬礼仪式也是逐步找回对国家的信仰。
但是下士受到了惩罚,这是对恢复信仰的惩罚,而事实上当一个人出于自身认同而受到惩罚的时候,恰恰会更加促进那种认同,也会促进他与共同信念的人保持更密切的关系。
果然埃尔文因为下士也受到惩罚,这是一种奇特的心理学,惩罚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
终于下士在这种心理对抗中找到了认同和信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下士的死是为信念而献身,埃尔文就这样完成他第一次救赎,他就这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牧师。
3.群众。
史泰龙总是把自己演成孤胆英雄,依赖个人力量打败对手。
他能这样做是因为对手总是被他看作个人,一旦对手是集团就只能开挂。
一个有地位的对手不是依靠个人力量而是通过权力机器来运作的,个人无论是谁在权力机器面前都是渺小的,更遑论打破它。
所以史泰龙好看但不真实的。
埃尔文充分理解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引发群众的爱戴与信任,是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足以引起人们的尊敬;他通过恢复敬礼仪式,重聚人们的信仰;他宣布政治谴责和条件,引起人们的欢呼;他将抵抗看作一次攻破敌军堡垒的军事行动,这吸引了前军人的关注;从战前动员、敌情搜集、战斗准备、战机制造、人员调度、场面控制到实战指挥,他的一系列军事指挥如行云流水般出奇简单与顺利,吸引了人们的佩服。
他奇迹般的将一盘散沙团结成战斗的集体,没有告密、没有反对、没有派系。
4.维护。
但是他并没有将斗争范围和程度扩大,而是反复将事态控制在逼退敌方的地步,除非对方真正运用无力。
为了不扩大伤亡,他在非真实武力对抗胜利之后就下令停止一切抵抗。
这与兰博式的泄愤报仇有着截然的区别。
埃尔文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教训对手、逼退对手,而不是私人恩怨,这是在最大程度上清除污垢维护国家秩序。
5.国旗。
国旗倒挂是行动成功的信号,吸引同伴前来救援;但通常倒挂国旗又是一阵侮辱国旗的行为;于是同一种行为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示意。
这两种示意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具体接受哪种示意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格局。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埃尔文会倒挂国旗的时候,他却以正常的方式升旗。
这里最后一次展示埃尔文的格局——国家信仰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个体的方便而改变它。
总之这是一部身经百战抵御外侮的老干部发挥余热反击腐败干部的故事。
它表明了老干部坚定的信仰、崇高的节操、正确的理论和精湛的技艺,他的英勇事迹将被国家永远铭记并激烈着后人不断前进。
正是有了他们这一批批忠于国家无私奉献的领导,国家才会变得如此美好,明天才会更加灿烂!
好看,挺好看。
越狱没过瘾,这次集体暴动好了。
具体来谈,这个片子给我冲击有几点:一点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领导者,换句话说就是一个领导者要有怎样的素质心胸和思考方式?
另一点就是古今中外,从来不变的就是领导者的一些个人行为往往影响大局,如片中狱长的狭隘心胸让他不断的修理这个受人尊敬的将军,并由此引发的暴动。
把监狱比作城堡,没有比这更浪漫而又讽刺的了,但这个比喻又是那么恰如其分的贴切。
这就是所谓的诗人将军们的人格魅力。
嗯嗯,我喜欢这个将军。
不论国籍,单论军人而言,这是一种荣耀,作为三星将军给大家带来的不是越狱,不是杀戮,而是用军人的方式争取军人的尊严和使命。
其实就是一句话:“任何有这样搜藏的人,都是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就拿这个沙罗来说,看见这个就会令人回忆起痛苦的战争”。
同样作为军人的监狱长,内心感到被深深地打击和侮辱,才有之后的种种事端,也许就是一句话的误会,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和报复。
结果是用将军的生命和监狱长一辈子的牢狱作为代价。
最后的国旗正常升起,这才是电影最后的高潮。
《最后的城堡》。
9分。
罗德·拉里导演,罗伯特·雷德福主演。
22年前的老片,看仍是经典。
它不是越狱片,也不是暴力犯罪片,它关乎军人的天性、男人的自尊以及人性的探讨,甚至它还是一部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的前陆军将军欧文被关进了一座由城堡改建的军事监狱,作为战功赫赫且备受士兵尊敬的将军,欧文在监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依然是所有人的领袖。
这令监狱长温特极其不安并且不爽,于是他决意打垮欧文的尊严。
冲突一点即燃。
故事不仅精彩,而且非常富有感染力。
将军之所以成为将军,并不是因为战功或杀了多少敌,而是因为他对战争的理解和反思,对士兵亲如手足的爱,对军队制度的维护,对尊严的要求,以及对国家的爱!
美国直男打架片,剧本写到最后就跟玩游戏没有本质区别,变成一件极其不严肃的事情。
烂片,太无语了看的,什么破典狱长,无语4了。就因为嫉妒,真无语,烂片
罪犯也有人权。看将军和监狱长勾心斗角还蛮有意思的。结尾蛮有意思的,将军应该早就算到自己的死了吧。人权才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东西。
说它主旋律吧可是主人公又是一群罪犯,这个设定是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可能因为丢失了尊严成为罪犯也可能因为成为罪犯而丢失了尊严,将军对他们说建墙是为了他们自己。把心里那座城堡重新稳稳地垒起,有可以透光的窗,有迎风飘扬的旗。。。然后,拼死捍卫它。
中规中矩的监狱暴动片。
7。即使暴动戏多达半小时以上,还是以心理攻防战为核心的美式主旋律,雷德福和甘多菲尼对飚演技就不亏,绿巨人戏份也不少,典型的人物带节奏型剧本,只可惜试听层面太平庸了,尤其是配乐,够烂。
美国的电影一向质疑权力,揶揄政府、嘲弄政府——他们天生就觉得权力不受监控就会滥用,政府不受限制就会滋生强霸和腐败。《圣经》里曾说过:这世界没有义人,一个都没有!所以西方人的认知里,个人做坏事,不过是偷窃、损毁、侵犯个人等小事件,而政府班子、公职人员做坏事,就会有很大恶果——政府天生就应该被质疑、监督和限制。所以他们的很多电影里,也都是把政府(或局部权力人物)当成人民的假想敌,总是设想他们会做坏事、在做坏事,然后大家群起反抗,或者把他们当成社会混乱的始作俑者、草包当道,来进行嘲弄、揶揄。
站不住脚
Sosoboring
剧情不错…我天,居然被一部美国大片来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仿佛理解了当年先辈们冲锋是为啥要有旗手了!这场博弈,也是将军的一种救赎吧~
美式主旋律,挺不错的
好假的“正能量”
7.7(7.8)。劇情還是吸引人的,但結尾完了又感覺未完,戛然而止
有没有这么夸
不懂为啥那么高分。两分给草蛇灰线的编剧安排,类似于他不会放弃战友等。 但起义太扯淡了,太假了。
2007看
军事监狱在一座古老的城堡里,关着一批犯了罪或错的士兵,但监狱长却把他们看成是敌人。一位将军因战争判断失误而被军事法庭判十年刑,自将军来之后,监狱里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犯人们很尊重将军,将军也把他们都视为军人,每人见面都敬摸头礼,因监狱里不能敬军礼。犯人们都希望找回军人的尊严...
从刚入狱时男主和监狱长的对话就能看出两人性格了。因为这个监狱的特殊性也造成本片和其他监狱片的不同,我能说看到后来觉得很热血吗,虽然在现在看来剧情可能有点老套了,可是主角就是很牛啊。
剧本问题很大,简直不能用扯淡二字来形容,不知道这部片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说你爱国嘛,你在监狱搞邪教,说你不爱国吗,又喜欢敬军礼,还喜欢升国旗,最后结局也没头没尾。
剧情难绷,三观更是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