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英雄,是指品质优秀,智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
而在法哈蒂的新作中,一个获假释的小人物,因为一件拾金不昧的小事,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慢慢发酵成了一名英雄。
面对无力偿还的债务,他决定对媒体撒谎,希望借此获得社会组织的帮助——慷他人之慨,让自己免除服刑。
影片 《一个英雄》获得了第7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阿斯哈·法哈蒂——各大电影节的宠儿,伊朗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再一次成为焦点。
到了2022年4月,他又因为“抄袭事件”再次和这部作品联系在一起。
此前,她的影视进修班学生阿札黛·马希扎德曾向伊朗国内相关部门提出过仲裁要求, 认为该片是窃取了她的纪录片《都是赢家都是输家》的素材和创意, 但最终伊朗电影局判定法哈蒂的《一个英雄》并未抄袭 。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约翰·福特在拍摄《愤怒的葡萄》时,就曾把纪录片《河流》、《破土的犁》中的素材,作为他故事片中的内容。
尽管争议还未定论,但是并不影响它作为法哈蒂的作品,该具有的优点。
在法哈蒂的每部作品中,都离不开导演对于伊朗现实社会的描写,《一个英雄》同样如此。
拉希姆为了逃避服刑,向公众撒谎,说自己是拾金不昧的好人。
监狱方面、社会组织、家庭成员以及他的女友,甚至是毫不相干的出租车司机,都成了英雄的拥趸,因为大家都能从中获利。
拉希姆坦言他也曾犹豫过,但是在他出售金币的时候,金店老板的计算器莫名其妙地坏了,笔也没法写字。
他说这或许是神的旨意。
无论如何,他都成为了一个英雄。
然而英雄也是要还债的,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问题。
为了能证明自己确实做了一件好事,他四处奔走寻找失主,甚至串通大家来了一场好戏,却被严谨的工作人员无情拒绝。
剧本扎实似乎是形容法哈蒂的一个专属词语,无论是反映家庭关系的《一次别离》,还是与社会现实有关的《推销员》,以及这部《一个英雄》,都具有很高的完成度和口碑。
宗教、道德、以及婚姻关系,都是他故事中缺一不可的素材。
无论是公众形象还是个人角色,都塑造地很好。
法哈蒂的电影中总是带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悬疑性,并且是有直击生活痛处的魔力。
在看似繁琐无用的对话中总是暗藏玄机,并且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蝴蝶效应,让观众在看到结尾后恍然大悟,啧啧称奇。
尽管法哈蒂的故事中永远弥漫着沉闷甚至绝望的情绪,但并不会太过晦涩,反而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段,让观众一眼就明白,这就是伊朗的现实。
而且看完后带给观众的思考,又是深刻而不可回避的。
一个并不完美的人成了英雄,他的所作所为,也让观众无法去同情他的现实遭遇。
却又从另一个层面,直面人性和道德的审判。
法哈蒂在受访时说: 我喜欢用手持微晃摄影的方式,营造故事发生就在观众眼前的感觉。
在这部电影中,同样如此。
这种拍摄方式,对于人物内心情绪外化的把控,捕捉人物微妙的情绪起伏,让观众和画面产生更多的互动。
他并不过多追求拍摄技巧 ,却对细节把握得十分到位。
《一个英雄》中那位告诉拉希姆监狱电话号码的女看守,尽管从未出现在画面中,但是这丝毫并不影响法哈蒂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英雄曾经是普通人,成了英雄之后,他就不能再变回普通人。
不仅美国需要英雄,伊朗也需要英雄。
伊朗的电影在亚洲电影市场里面占有别具一格的地位,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他是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的常客,多次获奖。
这部影片也获得了2021年戛纳评审团大奖。
伊朗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然而如同阿斯哈获得柏林金熊奖的《一次别离》一样,摆脱了政治,宗教和阶层的局限,把目光投向了伊朗普通社会人群的生活,讲的故事非常世俗化,细腻而日常。
本片的拍摄手法朴实,故事剧情单线条发展,没有很复杂的结构。
然而,阐述人性的复杂非常真实,描写的所谓的“英雄”决不是高、大、上的,他的人性也是千疮百孔,充满着纠结和矛盾。
然而,他的英雄之处在于,最后从各种矛盾的心态中选择真诚面对,剧情是在这个“英雄”重新走入监狱结束,但同时也表达了他的人性,在这次遭遇中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一个道德层面上的英雄。
从这部影片我们也一窥到了伊朗目前的现实生活,正常而普通。
在"人尽皆知"后,阿斯哈法哈蒂又回到了拿手的刻画小人物道德困境的老路上。
看似是又一部"一次别离",我觉得倒是比一次别离有所进步。
一次别离是男女主角无可奈何道德困境中内心挣扎,套路是给负责任的角色加道德保险,要么残疾要么贫困,让观众恨不起来。
在这个角度看,一个英雄和一次别离很类似,那个该挺身而出作证的人,作证就是送命。
有了这层保险似乎也该同情理解。
一个英雄超越一次别离的地方出现了人物升华,一次别离中主人公陷入事务中,而一个英雄主人公陷在选择中,最后通过自我牺牲完成人格救赎。
另外此片是个反英雄电影,有点类似东木的不可饶恕。
却不是英雄变狗熊再逆袭的套路,而是克服了利益诱惑,又放弃荣誉成就他人。
法哈蒂直击的核心是草根英雄条件到底是内裤外穿,具备超能力小宇宙爆发还是认清现实,牺牲自我成就更高意义的价值。
这也是一个英雄超越一次别离尝试。
加入社交媒体宣传和最后反转给此片带来些时代印记,拍人性挣扎才是法哈蒂的价值所在。
最后监狱门内外的调度才会有意义。
在我看过的四部法哈蒂长片中可以排到第二,排在一次别离之后。
伊朗的电影在亚洲电影市场里面占有别具一格的地位,很大一方面来自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他是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的常客,多次获奖。
这部影片也获得了2021年戛纳评审团大奖。
伊朗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然而如同阿斯哈获得柏林金熊奖的《一次别离》一样,摆脱了政治,宗教和阶层的局限,把目光投向了伊朗普通社会人群的生活,讲的故事非常世俗化,细腻而日常。
本片的拍摄手法朴实,故事剧情单线条发展,没有很复杂的结构。
然而,阐述人性的复杂非常真实,描写的所谓的“英雄”决不是高、大、上的,他的人性也是千疮百孔,充满着纠结和矛盾。
然而,他的英雄之处在于,最后从各种矛盾的心态中选择真诚面对,剧情是在这个“英雄”重新走入监狱结束,但同时也表达了他的人性,在这次遭遇中得到了升华,从一个普通的人成为了一个道德层面上的英雄。
从这部影片我们也一窥到了伊朗目前的现实生活,正常而普通。
很惊艳。
查了下,原来是戛纳获奖影片。
片名太不起眼(这么译可能为了呼应法哈迪的《一次别离》)。
前十分钟有些拖沓。
后面火力全开。
搞得我本来倍速观看,不得不放慢速度。
对白实在太精彩。
男主假释出狱,贫困潦倒,要还一笔巨债,还得是正当手段获得这笔钱。
因为他的心纯洁无比。
这是影片开头的“激励事件”和人设。
路边捡到一袋金币,价值数百万,让还债成为可能。
但良心不安让他决定寻找金币失主。
下面情节出现大反转。
监狱方得知男主的事迹,想借此宣传监狱罪犯“改教成效”,于是让媒体宣传男主的事迹。
男主“被成为”一个英雄。
正面舆论影响下,男主的罪名得以摘除,得到的捐款用来还债,政府还提供了一份体面的公职给他。
就在他人生到达巅峰时,一段他打人的视频又让他跌入谷底。
他来自监狱,又回到监狱。
一个英雄就这样昙花一现般地成为乌龙。
冷酷社会,势利众生,真实程度令人喘不过气。
观后感借用《刀锋》的话来总结: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欲通过者无不艰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赎之道难行。
印度人带来一头大象。
在波斯,没人见过大象。
印度人把它带到一个黑暗的房间,让人们一个一个走进去体验。
一个人触碰到了大象的躯干。
——“一种水管一样的生物。
”另一个,耳朵。
——“一个强壮的,总是来回移动的扇形生物。
”另一个,腿。
——“我发现它静止不动,就像神庙里的一根柱子。
”另一个触及了起伏的背部。
——“一个皮革的宝座”。
另一个,最聪明的,摸到了象牙。
——“一把瓷器做的圆圆的剑。
”这是波斯版的“盲人摸象”,源自十三世纪的大诗人鲁米的故事——“黑暗中的大象”。
现在,它成了伊朗的一句谚语。
在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电影《一个英雄》中,这个故事的认识论含义因叠加了一层道德色彩而变得错综复杂:人们愿意讲出全部故事吗?
还是只会说有利于自己的那一部分?
人们能够理解整个故事吗?
或者只接受符合自己叙事的那些?
如果答案是后者,那么是否一切故事本质上都是模糊的?
主人公拉希姆从伊朗的债务监狱获得两天假期,发现他的女友意外捡到一个装着十七枚金币的手袋。
拉希姆本来可以用这些金币偿还债务,然后出狱开始新的生活,但他选择了把金币归还给失主。
他一下子成了伊朗社会的一名英雄,一名道德偶像,电视台竞相采访他,各种组织开始蹭他的热度。
他开始选择性地讲述这个故事,活在人们的期待中……当置疑开始出现时,拉希姆辩解说,“我没有撒谎。
“可你也没有说实话。
”置疑他的人说。
电影开始于伊朗的一处著名古迹——纳克什鲁斯塔姆,那是在一片悬崖上凿出的巨大墓穴,其中两个埋葬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两位君主——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
这是伊朗人能想到的最伟大的“英雄”。
但在摄像机匆匆掠过整个墓地的全貌后,我们便跟随拉希姆沿着一个用于修缮用途的巨大脚手架楼梯盘旋而上。
在一个远景镜头中,拉希姆时隐时现,成为被史诗背景淹没的一个渺小存在。
导演很有耐心地拍完了他爬这段楼梯的长长的过程,预示着他接下来要遭受的磨难,也暗示了“英雄”在日常背景下的反讽之处。
在所有的英雄中,也许没有什么比道德英雄更容易受到置疑,更像一个光荣的陷阱。
拉希姆就掉进了这个陷阱里。
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可以成为英雄,那首先就要求一种非黑即白的道德观,也要求一个人永远前后一致——有道德的人永远有道德。
法哈蒂说,这是一个神话。
从一切方面来看,拉希姆都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畏畏缩缩,没有决断力的人。
他嘴巴有点耷拉,手指弯曲着,站立是微微有点前倾,一副不太稳定的样子。
他有自己的愿望,但是缺乏执行力,总是由别人帮他做决定——除了电影结尾那个强有力的决定之外。
像任何普通人一样,他在道德上并非完美无瑕,他的不谨慎伤害过他的债主一家,伤得很深。
当他把装着金币的包带回家时,他的姐姐也怀疑他,不信任他,这显然表明他过去的纪录可疑。
他也得不到家人和社区的尊重。
他把金币还给失主的决定是高尚的,但那也是在动了自己的小算盘之后做出的,更像一个普通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在突然冲动的驱使下做出的善举。
对这样一个人,人们最多会同情或赞许,而绝非崇拜。
但当这样一个普通人被捧为英雄后,他的瑕疵、不一致便不再被容忍,他过去的纪录受到人们的审视。
为了满足人们的期待,他极力掩藏自己的过去,呈现人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他被动地生活在一个别人创造出来的他的形象中,越陷越深,最后终于被反噬。
但这是一个法哈蒂的故事,这意味着它永远不可能只是一个平民英雄人设坍塌的简单故事。
回到“黑暗中的大象”,法哈蒂想问的是,如果一头大象处在黑暗中,我们真的可以完整地认识它吗?
我们真的可以在全部了解一个人的基础上来对他进行判断吗?
完美的道德英雄似乎需要这样的判断前提,而现实中的“道德英雄”更可能只是故意“盲人摸象”的结果,是社群为了自身的意图强加于某个人之上的道德光环,结果是这个人为了社群的意志而活着。
中国人说,“打肿脸充胖子”。
伊朗也有一句类似的俗语,“一个人通过打自己的耳光来使自己的脸色红润”。
“声誉”这个词,在伊朗人的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它定义了一个人和一个社群的关系,它紧密地连接了个人、家庭和社会。
时至今日,伊朗人在自我介绍时仍总是先说,我是某某某的儿子,这种陈述便和家庭声誉有关。
电影中的拉希姆,之所以这么被动地接受群体给他设定的角色,这么缺乏个人意志,就和对声誉的重视有关。
他在电影中所做的一切,到最后,并不只是为了出狱过新的生活,而是为了洗刷他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屈辱,为了挽回他的声誉。
在这一点上,《一个英雄》是一个非常伊朗的故事,也是所有强调集体感的社会更容易理解的故事。
法哈蒂以往的电影,往往聚焦于一个小群体的内部(《关于伊丽》《一次别离》《推销员》),常常是一个家庭,探究它解体的过程,人物被置于伊朗式的错综复杂的道德困境中。
《一个英雄》探讨的是一个人和一个社群的关系。
在这部电影里,整个社群要为电影中出现的道德困境负责。
法哈蒂是我非常敬重的导演。
但我不喜欢这部片子。
我认为《一个英雄》是对《一次别离》的过度重复和模仿。
一次别离 (2011)8.82011 / 伊朗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阿斯加·法哈蒂 / 佩曼·莫阿迪 蕾拉·哈塔米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角色类型别离中纳德被动应对流产事件。
英雄中拉希姆被动卷入“树典型”风波。
人们都在被动应对危机,属于被动角色范畴。
当然,此项符合法哈蒂描写社会小人物的视角。
二.角色数量别离大致有:纳德,西敏,特尔梅,纳德父亲,保姆,保姆丈夫,保姆女儿。
其余第三方有法官,家庭教师,楼上邻居等若干。
英雄大致有:拉希姆,拉希姆女友,拉希姆儿子,拉希姆姐姐,拉希姆姐夫,债主,债主女儿。
其余第三方有监狱长和监狱支部书记,狱友,慈善委员会主任,再就业政审领导,见义勇为司机大爷,金币主人等若干。
都是7+N,或是7+N的变体。
人物数量和功能都在法哈蒂式的可控范围内(两者基本一致,但英雄略多一些)。
两者更大的区别在于:别离中每一个配角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生动的围绕在主角周围,却又不失性格,连本应符号化的法官都带着人性,他们在演“自己”。
而英雄中每个配角都背负着某一种立场,甚至可以轻易的用好人和坏人把他们区分出来。
在我的观感中,除了“好人”司机大爷,其他的各路牛鬼蛇神都稍显失真,因为他们被符号化和功能化了,喊口号的人常常会忘了自己。
三.主题,矛盾类型,冲突的勾子都在讲小人物与国家的关系。
用36种故事模型来看,都属于第五种:逃离冤罪。
法哈蒂的本事在于他会融合两到三种故事模型于一体,这个后面再说。
至少在表层事件中都属于逃离冤罪。
别离中纳德面对保姆的索赔,英雄中拉希姆还债风波,两个故事的勾子都是钱。
这三项基本划定了故事大体的事件,人物关系+时空背景+事件=戏剧情境。
近似的人物关系,同样的背景,同类型事件,所以导致戏剧情境高度相似。
四.关键信息隐藏别离中孩子到底怎么没的?
(结尾交代了)英雄中拉希姆到底是不是设局者?
(没有明确交代)这是法哈蒂擅用的关键信息隐藏术,隐藏的意义有:1增加悬念,2情节复杂化,3延宕高潮。
这方面两部电影都做到了,但我想说别离用的好一些,因为,好的隐藏有两个前置条件需要满足:1隐藏的执行者需是一个角色,而非创作者或者剧中某方势力。
2该角色有隐藏此事的动机。
在别离中,保姆隐藏真相,并且是这样一个令人同情的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为了撑起这个家而去隐瞒,观众很难去责怪她的“欺骗行为”。
更绝的是,这个隐藏还在结尾处回到故事主线,并被纳德利用,点燃了炸碎人们希望拼图的炸弹。
绝!
(至于纳德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使出手按可兰经的杀招非要等到结尾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吧,就像手机屏幕上的挖孔一样。
天才的逻辑也有漏洞,我相信法哈蒂在这一点上一定纠结过,也一定尽力了。
)再说英雄,质疑拉希姆是设局者这个流言从何而来?
是债主么?
正常的一个债主为了让负债者还钱会把对方往死里踩?
如果是这样,那我猜,法哈蒂导演可能没当过债主。
何况,打人事件后债主还放他一马,老爷子够仁义了。
唯一有动机的就剩狱友了,那么,面对这样的质问:
一个心中笃定胸有成竹的正常人会怎么办?
一定是直面手机,就事论事逐个击破。
只有心虚的人才会曲线救国去找失主(失主那条线逻辑更有问题,此处不展开讨论了)。
在这里法哈蒂犯了一个错误,他让人物(拉希姆)的选择不再忠于人物性格,而是服从了导演的那一盘大棋。
更重要的是,狱友(关键信息的这条故事支线的核心)并没有在故事的终点回到主线上,因为,他只是个工具人,他不配。
别离中关于流产的矛盾从头怼到尾,英雄呢,结尾的焦点已经转到拉希姆儿子的尊严上去了,父子关系突然就抢走了流言的风头。
至此,隐藏信息这条线已经烂尾了。
如果我们分析一次别离的成功,会发现一条规律:关键信息需要赋予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可以和主角组成最重要或者次重要的人物关系,角色要有隐藏该信息的动机,并最终作用于故事高潮。
五.《套娃》故事结构法哈蒂的故事非常复杂,分析难度极大。
但是,这世上所有的故事本质上都是三幕剧,其他都是三幕剧的变体(根据每个故事特有的气质,将第二幕进行拆分)。
那么我们试着用三幕剧的结构来剖析《一次别离》,会得出一个图表(抱歉我电脑用的不熟练):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把《一次别离》分解成三层叙事,每一层都是一个完整的三幕剧独立体。
然后,我们可以发现,1号三幕剧向下恰好是2号三幕剧的第二幕。
整个2号三幕剧又成为下一层的第二幕。
这种类似于套娃的结构,如果你愿意,你的人物关系够多够复杂,你可以一直套下去。
分层的逻辑一定要从重要的人物关系出发,而且是越往下越重要,你不能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来套一层。
我个人觉得120分钟的电影里,三层结构已经是极限了,并不是说多就好,大部分优秀的电影只讲一件事。
而年轻创作者往往就栽在“深度”这个坑里了,恨不得第一部电影就把宇宙讲明白。
那么,法哈蒂的故事搞的这么复杂为什么还好看?
答案在这里:
2012年《世界电影》第4期143页红线上那三个字:复杂性。
复杂就是法哈蒂的招牌。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终极追求是“简“,全世界的电影大师绝大多数走的都是毕加索的路子,越老越妖,一根线一头牛,看不懂是你的事儿。
那么,法哈蒂为何南辕北辙越拍越复杂?
首先,我认为任何形式的南辕北辙只要做到极致,都会产生新的艺术效果,甚至达到另一纬度的“简”。
其次,他的招牌不是字面意思这么简单,上面那篇文章只提到“复杂性”三个字,其实我认为,可分两个层次解读,第一是叙事复杂性,第二是情感复杂性。
达到叙事复杂性类似于织毛衣,相对有逻辑。
而达到情感复杂性则难很多,类似于在黑箱中拼图,也是最重要。
复杂的动作必然依靠复杂的情感,没有人物的情感打底,人物的行动就是无源之水,表层的复杂性就是花拳绣腿(例如某些靠音效支撑的国际网红大导演,不说了,怕挨骂)。
换句话说,你看到《一次别离》这么复杂的故事,还不厌烦,是因为每个角色都够生动,都有情感,他们充沛的情感纠葛恰好在一个平衡状态上,使角色相互角力,织绘出情感的复杂性。
这是法哈蒂高超的技法和天才的创造力共同完成的,缺一不可。
我们只能来试着分解一下他的复杂,尽量找出其中的规律来。
看看他在三层三幕剧的每一层分别在讲什么?
第一层叙事,纳德面临法律的惩戒,他需要证明他是无辜的,求生存。
这一层是最容易外化的矛盾,类型片惯用元素。
同时能带到当下的伊朗社会背景。
第二层叙事,夫妻二人婚姻的分歧,为何要离婚,因为价值观不同,面对这样的社会,一个要逃离,一个要硬钢。
什么样的社会?
第一层叙事里有。
第三层叙事,女儿泰尔梅试图挽回这个家,她的家怎么了?
第二层叙事里有。
她真挚的情感影响了父母的情感。
父母的情感变化又会影响到前两层叙事。
但归根结底,泰尔梅这一层,表露的是一家三口割不断的情感。
如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分层逻辑:
又复杂,又有序。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节奏,表达的主题。
每一层都清晰准确,自成体系。
并且能彼此渗透,相互影响。
从社会到个体,从物质到精神,从价值观到情感,都有了。
而且有严苛的内在顺序,一定是社会事件在最上层,情感在最下面托底(全片结束时也会停留在最重要的情感层,没有什么比泰尔梅最后的选择更令人揪心的了吧)。
这就是法哈蒂的“复杂性”,也是《一次别离》繁而不乱的逻辑。
那么,我们把另一部摆上台面。
我们会发现,主体上是完全一样的套娃结构。
只是,第一层更复杂,第三层篇幅略少。
并且,一二层主题互有重叠。
第一层拾金不昧事件里,拉希姆一会儿要尊严,一会儿要钱,还要工作。
卖金币时上一秒畅想美好未来,下一秒就道德上身(人物的重大转变太过简单了)。
这不叫复杂了,这是性格的模糊。
第二层还债事件里,拉希姆面对债主时的又卑又亢,加剧了模糊。
还了债,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真正的尊严,但你却在还债的路上在意自己步子迈的不好看。
并且,债主全程参与集资过程就很诡异,给你还钱你就烧高香吧,还嫌人家这钱来的有瑕疵?
总之,这一层就是和稀泥,看不出这一组人物关系的发展和逻辑,以及个体的性格特征,还有最重要的:欲望。
我们反观《一次别离》里纳德的欲望:我不走,我要改变这里,我永远是对的,我绝不认怂!
观众知道他想要什么,才能和他共情。
第三层美好新生活中,女友带给他生活的勇气,才是他计划还钱走出监狱的情感契机和基础。
是他上面所有行动的源泉。
可是这对人物关系被弃置角落,二人没有对抗,女友对拉希姆的各种做法表现出了微乎其微的反对,而这些反对通通被拉希姆无视。
这个男人从上了电视之后就变了,再没有提过共筑爱巢的事儿了。
换句话说,这对人物关系其实也烂尾了,也就无法再提供地基的支撑了。
人物情感无法支撑,导致人物行动线模糊,行动线模糊导致三个层次中主题重叠不明确,主题重叠导致叙事的复杂性受到影响,就好像汽车变速箱齿轮乱了。
叙事复杂性乱了,会遮盖住仅存的情感基础。
法哈蒂的剧本向来都是精密仪器,一处乱了,处处乱。
归根结底,在《一个英雄》问题连成的闭环中,谁来背锅?
我觉得恰恰正是法哈蒂过度追求叙事的复杂性,轻视了情感的复杂性导致的。
情感的复杂性需要天才的创造力,例如别离中纳德一家三口,就在情感的强度上远强过英雄中的拉希姆和女友及儿子的组合。
而复杂性这件事,我们需要辩证地看,有些故事适合复杂,有些故事不适合。
如果你发现有些角色即便删去,故事依旧成立,那就有问题了。
最恰当的状态,应该是每个故事都找到自己最独特的结构和气质,高于类型化模式,这才是电影最大的魅力。
这一类故事中,我个人觉得《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就找到了比较匹配的结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横向对比。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2019)8.22019 / 美国 / 剧情 传记 犯罪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保罗·沃尔特·豪泽 山姆·洛克威尔这部片子特别值得学表演的同学揣摩这世上没有什么成功学,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套娃这一套好不好使,不知道。
我只知道强行照搬一定会有问题。
六.情境设计的惯性最后,说点零碎的有的没的。
有没有一些画面,或是一些角色的状态,或是一句台词让你觉得似曾相识?
道德的困境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孩子面对质询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武戏的场所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或者,这最经典的一幕:
《一次别离》
《一个英雄》结语我带着批判和调侃的心态去找以上这些图,却在寻找的过程中再次动容。
以至于此刻已失去了批评的心情。
抛开与前作的对比和不知详情的抄袭案,《一个英雄》依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只是珠玉在前,瓦石难当。
十年后的今天,《一个英雄》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十年前《一次别离》的伟大,让我再次赞叹法哈蒂在技法和创作直觉上达到的一种独特的契合高度。
同时它也证明,天才的作品是无法复制的。
虽说所有伟大的作家终其一生都在讲同一个故事,以至于我们会看到同一种语法,同一种视听,甚至感受同一种情感体验。
但我还是盼着能看到他下一部,有新的天才出来。
2012-2022《一次别离》上映十周年了。
向法哈蒂致敬。
一次别离 (2011)8.82011 / 伊朗 法国 / 剧情 家庭 / 阿斯加·法哈蒂 / 佩曼·莫阿迪 蕾拉·哈塔米
现实中,有人会丢金币吗?
丢了金币被一个假释犯人的女朋友捡到,准备把金币换成钱,由于金价不合适,不够承诺给债主的债务的一半7500万土曼(里亚尔)是所欠债务总额的一半,犯人希望籍此向债主求情,让其彻底,免除自己的牢狱之苦,由于良心和家人的劝阻以及金价的不理想,犯人决定把金币物归原主,由此一系列的闹剧上演,一个如此需要摆脱牢狱之苦的人获得一笔额外之财,这分明就是个“神”的安排,是个考验。
然而,主人公经受住了考验,他只是曾经动了个念想,却被现实促逼着做了符合道德和伦理的分内之事,把金币还给失主,却留了监狱的电话,而没有留临时保管钱财的他姐姐的电话,并向典狱长一伙一五一十的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典狱长为了让他的拾金不昧事件吸引监狱的其它内幕,他们希望他改一下他的故事版本,遮蔽他在整个事件里的平常,包装成一个完美的善举。
第一次看伊朗的电影,这部《一个英雄》拍的真的很好,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自媒体传播的速度真的太快了,但是很多事情却越传越分不清真相到底是什么了,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越来越低了!
这部电影虽然是讲述发生在伊朗社会一个普通人身上的故事:一个破产欠债坐牢的失败男人因为做了一件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的好事,先被各方赞扬,差点就逆袭人生上岸,结果在社交媒体上被质疑,而后因为种种弄巧成拙彻底人设崩塌,而男主最终选择放弃在社交媒体炒作辩解,以沉默来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这部电影的题材被归为社会伦理类型片,但是完全可以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电影来看,我就有几个推测:1、这个拾金不昧物归原主的故事是不是男主和他的女朋友一起策划编造的?
或者是由他的女朋友单独策划的,因为失主取回她的包的过程真的疑点重重,我真的怀疑是不是他的女朋友雇的人扮演的。
2、男主发给债主的短信是谁发给人力资源经理的?
债主还是狱友?
我猜是那个说男主"愚弄人"的狱友发的。
影片情节贵在真实,可以把当今社会道德价值全部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好事被无限放大后他所面临的审视与拷问, 赞扬他时他是一个英雄,贬低他时他是一个臭虫,他是权利机关利用的一个棋子,他是慈善机构打出的一个幌子,更是广大吃瓜群众所戏弄的一个娱乐人物,因为好事将他高高捧起,之后又挖出黑历史将他踩在脚下。
在这个网络发达,人人都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键盘来审判热度人物的时代,没有人可以禁受得住如此的被放大和深挖。
男主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没那么伟大,但也不是无耻混蛋。
当他选择停止配合炒作,拒绝煽情表演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拾金不昧虽然犯不着开表彰大会,但的确值得颂扬。
常人很难拥有这种宝贵品格,金钱诱惑前,人性大部分时间总是脆弱不堪。
男主Rahim本来也是流俗的大多数。
创业失败的他,以失信之名被警方收押,不过狱中的良好表现为他换来为期两天的假释,期间,他意外获得一笔横财:女友告诉他,自己在男友收押期间,于某处捡到一个包,里面有一笔价值不菲的金币。
这对Rahim而言无疑天上掉下个馅饼。
只要用它偿还欠下的债务,他就能免于被追诉坐牢。
两人兴致冲冲跑去金铺打算兑换现金时,金铺老板的签字笔因缺墨无法记账,给Rahim带来醍醐灌顶的启示。
他意识到,这是真主阿拉对自己的考验。
为了弥补之前的过错,Rahim将财物如数上报给失物所在地附近的银行,并留下拘留所的电话等待失主联系自己。
没多久,一个女人打来电话联系了Rahim。
确认失物细节描述全部吻合过后,身在拘留所的Rahim嘱托家人,将钱包和金币交还了女人。
拾金不昧的事很快变得人尽皆知。
拘留所有感于Rahim的伟大人格,决定请媒体前来采访,可原本,他们对Rahim擅自将拘留所联系方式外传一事感到极度不满。
新闻很快上了电视,周围人对Rahim刮目眼看,唯独一人例外。
此人揶揄Rahim的行为不过是想掩人耳目,好为自己减刑寻得借口。
男子甚至进一步猜想,Rahim一定和拘留所达成了某种交易,才有了此次的假消息。
他只猜对了一半。
Rahim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减刑,恰恰是出于良心所为。
但捡到失物的人的确不是Rahim本人,而是他女友。
不过这个信息被拘留所刻意忽略,他们仍坚持让Rahim接受采访,因为比起小小的谎言(让Rahim宣称是自己捡到失物),物归原主足以抵消伪造事实带来的负面影响。
报道过后,Rahim被渲染为一个英雄,专门负责募捐游说帮助犯人减刑的民间组织甚至为其颁奖,并号召社区为其还债贡献绵薄之力。
和当初质疑过Rahim的男人如出一辙,颁奖台下坐着另一个拒绝鼓掌的人,这个人就是当初为Rahim创业投资的合伙人。
为了男主的生意,他倾尽了一切财力,最终却以项目破产告终。
Rahim被依法拘留,擦屁股的善后工作却交给了合伙人。
为了偿还Rahim欠下的高利贷,合伙人甚至抵押了女儿的嫁妆。
现在,那个毁掉自己和女儿前途的家伙竟以“模范市民”身份出现在领奖台,这着实令他不快。
通过捕风捉影的对话,观众从合伙人口中了解到Rahim的另一面:他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混蛋。
接下来发生的事,无意间“印证了”合伙人的说法。
借助人为乐申请工作期间,中介中止了Rahim的申请,理由是没人能证明失物是他还的。
从失主失联的后续来看,留给Rahim的结局已经很明显:要么认栽含冤入狱;要么继续为自己的立场抗争到底。
为此,Rahim找来交还失物的家属,甚至还被逼得让女友假扮失主蒙混过关。
不料,中介并不买账,反将Rahim“亲自”发给合伙人的短信甩出打脸。
短信发自假释前一周,中介以释放时间和短信发送时间不吻合为由驳斥了拒绝了Rahim的工作申请。
通过一组巧妙的剪接,电影暗示了那个以Rahim之名发送短信的人,极可能就是他的女友,对方这么做无非出于好心,不料却办了坏事。
Rahim发布失物招领时,女友的闷闷不乐也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短信风波让Rahim重获自由的希望变得渺茫,更要命的是,后来和合伙人的肢体冲突,进一步加剧了Rahim的人设塌房。
合伙人的女儿将暴力场面记录下来,扬言要将Rahim的真实嘴脸公布网络的操作,也让募集善款的机构和信任过他的拘留所,开始怀疑Rahim的行为动机。
至此,Rahim陷入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窘境之中……继《一次别离》后,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延续了对偏执型人格的描绘,他们总是在开端陷入争执,并因为性格原因和某种外力,使自己卷入更复杂的矛盾中。
Rahim后半程的经历像极了被媒体误报导致自杀的刘学州,他们都因一些人单方面的说辞,成为流言和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Rahim的悲剧在于,创业失败的经历令他被定义成一个“没有道德的人”。
在伊朗这样保守的社会,人一旦被定性便再难翻身,即便后续有再多善举,只要流言死灰复燃,一切白搭。
通过Rahim的故事,导演同时传达了他对人和人之间脆弱又敏感的关系的精准观察,因为很显然,毁掉一个人的信任总比辛苦建立来得更快。
基于此,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才格外值得深思。
除了巧妙反思社会心理对个人意志的瓦解,向来擅长反映社会问题的法哈蒂,还不忘对公权力展开反思。
Rahim的事迹曝光后,先前嫌他占用公共资源的权力机关,却率先想到利用媒体大打宣传牌,让部门接他的名头风光一回,尔后又在Rahim人设崩塌后果断迁怒于他,怪其行为不检败坏机构信誉。
一来一回中,权力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和评判力,对Rahim而言,他不过是这套话语体系中的一枚棋子。
还有一个细节暗示了导演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Rahim虽然无法找到失主证明自己拾金不昧的事实,给到的间接人证也包含弄巧成拙的善意谎言。
可导致大家作伪证的理由,无一不源自对伊朗法律的恐惧。
帮其筹集善款的慈善组织曾说过,他们帮助类似Rahim一样的人,是为了减缓法院对被告人的过重判罚。
一个在别国看来罪不至死的过错,到了伊朗却可能让当事人遭遇死刑(比如穆斯林文化中对通奸罪的处理)。
不光法律严苛,法律的执行者也没有做好真诚聆听弱者的准备。
明明Rahim和证人距离中介头头的办公室仅一步之遥,只要他有所表示,对方就能予以回应,但他却用电话方式呼叫同僚走程序。
系统的冗长繁琐由此可见一斑。
如此环境下,回应它的最好办法,或许就是将错就错。
悲剧的是,Rahim一行人赌输了。
意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社会已然形成的成见,而人们也未必能领悟谎言并非全都来自险恶用心过后,Rahim最终选择放弃挣扎,前往他应该前往的目的地:监狱。
他用实际行动“殉道”,并通过空间上的禁锢,保留了最后一抹旁人难以察觉的尊严。
从众人敬仰的英雄到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只需要一句流言。
这是偏见和误解被当作既定事实广泛散播的结果,也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现实。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名誉”。题材挺好就是拍的琐碎。
@Telluride 一部常规的Farhadi伦理片,开始审美疲劳,一次别离和销售员之死之后看了前45分钟就能猜到接下来主角会如何screw everything up,然后接下来的电影他们就screwed things up exactly like you predicted。不喜欢刻意abuse观众同情心的设计
舆论捧杀 放大镜看道德 不断地推翻 互联网施压太过恐怖。
多数功成名就导演的重复实则是令人期待和振奋的,法哈蒂却不是。
三星半,片子挺好看,松弛有度,节奏感强。法哈蒂特别擅长描摹普通人骨子里的那分偏执,也擅长广角扫视多方表现。但冲突构造略嫌刻意,债主(男主ex连襟)的恨意不够有说服力。之前刷到新闻,有点震惊。法哈蒂被一名女学生指控抄袭,目前据说法院判决罪名成立(法哈蒂律师声称判决不是final)。该名女生2014年参加过法哈蒂的workshop,向全班present了自己根据一则地方新闻而构思的故事大纲,后在2018年某电影节放过她拍的纪录片。女生声称:2019年A hero开拍前,法哈蒂叫她到办公室,要求她签署文件,证明她纪录片的构思是法哈蒂的,她签了。——我搜了一圈英文报道,看了些细节,目前倾向于相信这位女生。法哈蒂的片子可能确实拍得比该女生水准高很多,但完全否认和抹杀人家的credit,这是恃强凌弱,更有可能是藐视女性,我不能接受。
导演尽力了,虽然一些地方略显刻意。
这导演的片子看得人好累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来圆,一件“好事”却扯出许多社会根源性问题,没人能扮演一个“英雄”而自洽。
细枝末节的片段里依然能感受到法哈蒂讲故事的张力,人物无意被迫陷入道德困境。但整体下来还是冗长到几度令人昏睡过去。
节奏缓慢,处处揭露人的本性!不喜欢这个中东国家的生活场景,很压抑。
这不就是很标准的法哈蒂电影嘛,他的电影 纪实的题材,线性的叙事,悬念的氛围肯定是要有的,然后第三者的闯入也是要有的,人物肯定是要说谎的,而且还要为了圆谎编造出另一个谎言。最后人物肯定是要面临两难的道德困境啦,然后在主角依旧处在困境之中,而你看得正起劲的时候电影戛然而止,完美嘿嘿。
我把这部片介绍给台湾朋友,说感觉不错,并且大概说了一下剧情。他一脸嫌弃:这不就是抖音上那些爽文视频吗?夸张的剧情,制造冲突制造摩擦让人难堪,中途来几个刻意的反转。如果说男主真的在乎道德,就直接把包送去警察局来处理。他又觊觎着可能没人来找,让女朋友冒充领了算了。本身自己就是道德不坚定的摇摆者,又希望别人降低标准,自己又纠结着那点道德洁癖不放。最重要的是,真正注重羽毛的人,是不会用谎言来编织真相的。另外,债主也是私仇太重乃至遮蔽了双眼,纯看利益得失的话又何苦咄咄逼人,顺水推舟还能名利双收。一个简单的拾金不昧成了各路人马的作秀场。各个感觉义正言辞,纷纷抢占道德制高点,内核又是在乎一己得失。总之,这是一群被道德束缚着的,自命清高的伪君子。我听了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于是减了一星。
看得颇为闹心的道德伦理电影。戏剧冲突拉满,调度与叙事都很流畅,在初步观感层面做到了好看,这点无疑问。将主角投掷于道德困境中,并将谎言与真实、社会制度批判、人性弱点剖析等大小议题镶嵌于其中,构筑了扎实平衡的戏剧结构,确实是其功力的体现。只不过主角的那种“不完美感”有种创作的刻意感在里面,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按比例投放,可谓“法哈蒂牌万无一失的创作配方”,反正不管戛纳评委有多喜欢这部,我是真的不太能和男主角共情。
没有黑色幽默,只有又臭又长
感觉在看一部无聊的纪录片
《钛》《一个英雄》《六号车厢》这届戛纳😮💨
伊朗电影 一个英雄 看着极度尴尬,一个犯人保释期捡到一笔钱想拿来买减刑,最后还给失主,失主还是个骗子,弄的男主被舆论网暴。故事其实不错,节奏慢也能接受,导演对长镜头的运用非常成熟,都有自己美学了。但完全无法接受男主的人物设定,简直是个圣人。太扯了,这种人在别人电影里应该是大反派啊,几乎完美的人设,最后露出大boss的真面目。结果导演居然把一个完美的男主还拔高了一点。至于社交媒体和官僚主义纯粹是为了设计而设计,骂又骂不到根上,又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圣人。讲真,任何的主旋律歌功颂德脱离了本土语境,外人不是看不懂就是当笑话看。
设计感太重,从开始就可以看到结尾。#SGIFF
很法哈蒂的一部电影,剪不断理还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男主咧着嘴笑淳朴到讨喜,加半星。法哈蒂Q&A说到backstory很有意思。艺术家都有倾诉欲,但总要取舍吧
这片子有意思了,比那些杜撰悬疑更贴近生活一个老实人(蠢货)是如何把好事搞砸的……该片有点像「撞车」效应,难得的教科书级别好人好事(尤其慈善)本就低调,太过高调就涉嫌沽名钓誉了,所以太过明显高调的慈善统一按负面事件算……正能量事件的蝴蝶效应,因为掺杂到各方分一杯羹的参与者,往往会偏离失真,这样的影片主题也不胜枚举,尤其像不倒的旗帜之类……当你觊觎贪心好人好事的附加回报,你就把好人好事这个独立事件做到“滴水不漏”,没有这个本事就低调处理,因为好人好事的初衷本就是不求回报,我也做过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而我得到的“馈赠”是事件本事对我的启示,再无其他……另外,当“一件好事”酝酿蒸腾扩散成“一件新闻”就必然朝着潜在失控事件的方向发展,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金币事件和真实失主毋庸怀疑,贪心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