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艺伎时,阿荣眼里闪着光,“是光与影,光与影构成了颜色和形状”,光与影也构成了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短短72分钟的电影,用细腻的笔触,精致的构图,扣人心弦跟随情绪的配乐,展现了江户时代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
阿荣小的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爱上了绘画,眼里也只有绘画,因为嫌弃丈夫画功烂而离婚回家,成了整天待在画室“啃老”的姑娘;别处失火的时候她会兴奋地跑出去看,为了目睹那不同于朝晖与晚霞的美丽颜色;可她却一直只是在画室帮忙做调色,后来受到情人善太郎的鼓励与启发,开始了自己艺术追求的道路,终于在夜樱美人图里奠定了自己的风格。
跟着电影的画面与音乐,观者隔着屏幕也会为阿荣的灵感、进步而感动。
之后情人与父亲先后离去,阿荣一个人继续在孤独追求的道路上走下去,晚年也还是会为了看歌舞伎而一个人跑出去。
她恣意、潇洒的人生,电影里评价说“再没人比姐姐更肆意妄为了”。
可能在多数人看来这并不是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日本人就是能在这种讲述匠人追求的故事里透出沉静的力量,比如之前同样是宫崎葵和松田龙平合作的《编舟记》,同样有着平缓的叙事和内在涌动的情感,看完以后能让人久久停留在电影的氛围里。
电影的节奏也并不缓慢拖沓,画面与配乐都非常有魅力,即使不是艺术专业的人,也能够被吸引着看下去。
在我个人看来电影高潮的部分一是阿荣画出《夜樱美人图》的时候,二是父亲画出绝笔《富士山跃龙图》时。
我是冲着龙平去看的这部电影,他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都很抓人,又演了一贯的深情寡言的角色,不同的是善太郎这个角色多了一点风流的味道。
他俩感情戏不多,但是电影最后老年的阿荣在木桥上唱着善太郎唱过的歌曲时,终究心里还是有点意难平的感觉。
我热爱那些能让我保持清醒、振奋精神的文艺作品。
《眩:北斋之女》虽然只是一部小成本的日剧SP,却让我看得热泪盈眶。
这部剧以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葛饰北斋的女儿阿荣的角度讲述了父女两位画家的故事。
个人一直认为,艺术不是大众的。
只有少数人能够感知艺术,而拥有艺术才华、能够创作艺术作品、并且甘愿用尽一生不畏艰难、为此奋斗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而葛饰北斋和她的女儿阿荣就是这样的人。
阿荣总是望着父亲的背影,为自己的画技不够好而懊恼。
葛饰北斋告诉她,自己也从未满意过。
对自己的技艺永不满足,永远为自己不够好而痛苦、挣扎,永远想做得更好。
正是因为这样,葛饰北斋才会成为一位对欧洲画坛产生巨大影响,作品被梵高、高更等印象派绘画大师临摹的伟大画家。
葛饰北斋曾经中风卧床,艺术生命险些终结。
小说家龙泽马琴去看他,一席话看似批判,实则鼓励。
龙泽马琴的话激励了葛饰北斋战胜疾病、重拾画笔,一直画到了生命的最后。
葛饰北斋一生努力钻研画技近百年,仍然觉得时间不够。
九十岁高龄时,他已创作出无数传世之作,却觉得自己还称不上画家之名。
阿荣结婚三年后便离婚,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一生画画,孤独而快乐。
我想,我懂她的快乐。
人的一生怎样过才有价值?
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认为,像葛饰北斋这样的艺术家一样,追求极致,永不放弃,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会用余生去努力。
与君共勉。
在迷茫中明白了自己的所爱!
有时候我们深陷这个世界中,被各种事物乱了阵脚,裹挟着带着度过时间!
多少人又是清醒的?
多少人最后又是幸运的?
看完真的是大受启发,谁没有迷茫过?
谁又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所在?
荣无疑是幸运的!
我们尼?
不试着问一下自己?
你画画是为了什么?
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停下来思考,我们将过浑浑噩噩的一生!
如果不明白,那就去探索吧!
那就去寻找吧!
和动画电影《百日红》一样,讲述葛饰北斋和他的女儿葛饰应为的故事。
真正的大师就是不断精益求精,专注的力量太了不起了。
如果再能活五年,九十岁的他说,那我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画工了。
看过BBC的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所谓的大师就是追求极致的艺术,不断精进自己的修为,而三女儿阿荣一辈子追随父亲学画,凭借的也是一腔热爱,光和影构成了世界上的颜色,观察力有时候比天赋和努力重要,坚持做好一件事不一定有收获但一定会有进步的空间。
在太阳般光辉的父亲旁边,阿荣就像是月亮。
一直以来都在父亲光芒之下,这个姑娘懒散任性不做家务也不懂得收拾自己,爱喝酒爱抽烟,还有,热爱与绘画有关的一切。
她对火灾有着执着的痴迷,因为她总是很好奇,到底用什么颜色才能画出一模一样的火焰?
这个姑娘这份执念让我想到了芥川龙之介笔下《地狱变》那章节的故事,追求极致的人身上莫名就有一种吸引力。
她立志把父亲当成追赶的目标,为了画好美人图,她就跑到妓院去观察艺伎,为了调配出独一无二的颜色,她静下来看光影的变化,为了画出惟妙惟肖的春宫图,甚至去找男 妓...
就是这样一个放在今时今日也看起来颇为大胆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爱好。
她无法超越父亲,甚至很多作品都是辅助父亲完成,自己留世的作品和父亲的三万多幅作品比起来少得可怜。
在她被人批评技法不佳的时候,她的要强和坚韧无限放大,一面是不服输的气愤,一面是立志要赶超自己的决心。
夜樱图 经历了被休归家、情人英年早逝、至亲离去都不曾动摇过她坚定的信心,面对喜欢的事,不管酷暑严寒,无论通宵达旦,都是一种享受。
阿荣的画吸取了西洋画的特点,光影感和空间立体感强,父亲看到画到睡着的阿荣身边那幅夜樱图,不禁要多瞩目片刻。
唐狮子图 有爱好和想做的事是极其幸福的,最近在看《熊镇》,巴克曼用玛雅妈妈的语气写了一句:“永远不要信任那些在人生中找不到真正喜欢的事物的人。
”而那种执着在自己爱好里的人,为努力增进战斗力努力的人都会闪闪放光的。
那些许微弱的光亮,可以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随心所欲地沉迷爱好,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吉原夜景图 P.s.几乎不施粉黛的宫崎葵献出了绝佳的演技。
而龙平尼酱的古装扮相又让我浮想起《御法度》的惊鸿一瞥。
三曲合奏图最后附上2015年末为《百日红》写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84850/
我和他很相像的地方,就是我也喜欢看大火,只可惜命运没给我啥机会,隔岸观火。
在吉原红灯区看合唱,和熙宅英泉一起画画。
妙觉得10分的平庸,我看到20分钟也已经看不动。
本来是反映有创作和现实环境的关系,他们处在东京最繁华的地区,但是他们的作品跟领悟完全没什么关系。
特别生硬的反映了这个女儿的情绪,还有没有才华?
一个作家马晴出现,居然把中风的父亲喊醒了。
放了一半电影居然停了,旁边有个莫名的声音,what the****。
没想到是隔壁邻居家的网联通不畅。
我们就像寄生虫里的一家人,寄生着。
惊魂之后,居然发现小男朋友第1次使用普鲁士蓝,他还挺得意。
乙丑大火让版画商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们决定放手一搏,所以神奈川冲浪里是一个商业成功的作品。
但被当成国家标志,这发生在二战以后。
这片子真是低成本啊,所有都发生在画室里。
老头最后说,如果再给我10年,我不在给我5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这样的奇迹,也就发生在这样褴褛的画室里。
最后20分钟还不错
她叫葛饰应为。
上次去看浮世绘5D大展,在长百米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惊心动魄的想哭。
鲸鱼和蛸,趁人不备,突然露出头来,甚至还有些俏皮。
以前特别喜欢莫奈和德加,不知道莫奈为什么会画《穿和服的女子》,原来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浮世绘,回到葛饰应为的光与影里。
眩是因为光影叫人目眩神迷,热爱绘画的人生也叫人目眩神迷。
浮世绘有让人迷醉的妖气,除了有众生百态和风俗人间,还有画家执笔浮生绘梦。
不知道应为是不是真的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是夜樱美人图,应为醉女画,都像是应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盏孤灯下,她手执画笔的孤影,喝的小小微醺,欲与我们诉说一个故事。
在一群男画家中的应为真酷啊,真是好酷的女性。
在如光的父亲葛饰北斋的身边,她是追随的影,在《富士越龙》中找不出她绘了哪些笔,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北斋之女”这个名字,但在海浪🌊、蛸、富士山🗻和美人的光影中,我们目眩神迷,一次又一次想在浮世绘中长醉不醒。
电影的画面非常细腻,演员演的细腻,服装细腻,细腻的空气中渗透着匠人的精魂和味道。
日本电影真的是神奇,总是看似枯燥,但静静地静静地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尤嫌不够,到结局还要让人泣不成声。
这世界不仅仅是圆圈和线构成,还有光和影。
从第一次看到浮世绘,浮世绘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他有自己的庞大体系,虚浮尘世,众生百态仿佛在和你对话,也仿佛都是你的幻梦。
艺术原来总是互相影响,不管来自东方、西方、吸收了哪个国家的滋养后成长,都是人类的精髓和瑰宝。
葛饰应为这样的女性、匠人,也是瑰宝。
芥川龙之介写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领主,他手下养着一名画家,画家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非常宠爱。
画家对于艺术却很执着,奉领主之命创作一组叫做《地狱变》的屏风。
为了创作出地狱百景,画家对自己的徒弟设计出种种陷阱,记录出他们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屏风快画好了,但最后一幅火烧载有贵妇的牛车的场景怎么也画不出来。
他如实告诉了领主,领主说会帮他安排。
牛车准备好了,柴火也准备好了,甚至还准备了一名穿着华丽和服的女子。
点火前,车帘被掀起,画家看到那个女子——是他的女儿。
火按计划点起,一切都陷入了血红。
画家脸上的绝望渐渐变成了兴奋,他睁大了眼睛看着火的颜色,听着女儿的惨叫,直到火焰熄灭。
屏风完成送入领主府上,画家第二天悬梁自尽。
芥川大概是一个只有在日本才能成为主流的作家,还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作家奖。
而诺贝尔奖反而成为了锦上添花的摆设。
阿荣睁大眼睛看着烧起的大火,火起处是她情人英泉的家宅(虽然他并没有死)。
“天似乎也烧了起来,那颜色既不是朝阳也不是夕阳”。
这个场面让我想起了芥川龙之介的这篇小说。
宫崎葵在这部片子里被公认为光芒万丈,虽然造型并不是美人,但作为电影演员的魅力随着岁月的推移慢慢浮现了出来。
开始的阿荣会让人想起还是阿一时的笃姬,但与笃姬不同的是,阿荣不会像少女一样地咧嘴大笑,只是厌烦地听着妈妈的唠叨,厌烦地走进屋里,厌烦地点起烟斗,再厌烦地扔掉烟斗假寐,像极了波伏娃,或者伍尔夫,但又带着一点江户子的玩世不恭。
一直重复着演各种少女的阿葵,终于演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女人味,虽然是有些怪异的女人。
大概是葛饰北斋的名气太旺,历史上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葛饰应为的名字。
她的画有着女画家特有的洞察人心的细腻,同时加入了些许西洋画的人物技法。
她大胆运用光和影,大概是为了区别于自己的父亲,不得不说这是极聪明的选择。
论天分,她的父亲大概是她难以望其项背的,但论用功和悟性,应为做到了自己的最好(所谓的匠人情怀?
)。
另一对相似属性的父女,大概是蜷川幸雄和蜷川实花了。
蜷川实花的镜头和色彩真是美极了,但她并没有太侧重电影,因此也不完全一样。
最后,剧里的衣服真是太好看了。
葛饰应为的吉原图
原奔着葛饰北斋的大名去看的,但看完有buy 1 get 3 之感。
NHK小成本高分之作,画面唯美,表演细腻,时长称心。
搭配BBC2017年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 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对事业和感情自认臻于不惑、且最好是经常画两笔的中年少女 看此片最适龄,对影片中的平常笔触、克制的表达,能充分心领神会。
倘若艺术细菌欠奉,但有故事的善感星人也存在被女主的演技 和 松田龙平 闪瞎的可能性。
何为买一送三?
1是葛饰北斋及其浮世绘般的时代风情画卷,2是女主和松田龙平对那段 一点灵犀半生缘 的演绎,3是以下有感无论浮世绘是否中意的流派,只要艺行不息(无论水平多业余),心意就和片中那几位对造诣的追慕、和在文艺道路上对知音的毕生寻觅(或追忆)是完全相通的。
文艺之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精神独往来,倘若偶尔免于此状况,那就是生命之光降临的时刻,绝无仅有。
这算是一个纪录片,记录了大画家北斋之女葛饰应为(阿荣)的一生,但又不仅仅是个纪录片,它探索了艺术家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匠人对艺术的追求,追求有灵有魂的作品,北斋老人这位影响了梵高的画家竟然说出,“若再给我十年时间,不,五年时间,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画家”,说来惭愧至极。
每一幅作品妙在意蕴,成于积累,需不停修炼自己的工艺,方能成竹在胸,泼墨于方豪之间。
阿荣的风格每一次升华皆来自对生命的感悟,有爱而不得,寻而未果,年华逝去,也有生离死别,作品里意蕴的厚度和深度皆可窥一斑。
追光。
善是阿荣的光,他懂她。
他随性却也温柔,他理解阿荣对画的热爱,也明白阿荣想要表达的内容,这种懂对阿荣来说太致命了。
而阿荣也是善的光,她的坚定与痴迷是他心中最耀目的光。
两个灵魂惺惺相惜,却也有一份距离与隔阂,这是隐忍的情感,当然男女之情在本片中并非重点,重点在这份隐忍的情感中,应为领悟了光影之美在于明与暗。
借名妓诉说自己的内心北斋是阿荣的光,父亲精湛的画技与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阿荣一直在追寻其脚步,从起初的为父调色,到与父同创作,再到父亲说出那句,“再给我五年时间,我就能成为一名好画师”,无不深深的影响与打磨着阿荣(北斋能够握着画笔逝去也算是完结),这是对“技”与“艺”的追求,既有对画技的打磨,也有对生命的感知。
不同于浮世绘的工整流畅,应为的风格在于光影。
记录一位光影画家,导演对光影也有着超凡脱俗的感知。
电影随着人物性格的丰富与饱满变幻着光影,画面也越来越丰满。
整个电影每一帧都美极了,细细的看细细的品时不时暂停,生怕漏掉某一处美丽,太美。
还有好多匠人的孜孜以求与惺惺相惜,就不多赘述,与本文主旨无关,不同人经历感悟也或许不同,不如自行去体味。
影片有一段,虽然他们对画作不满意,但时间已到,硬着头皮交出了作品,怎么办呢,必须铭记这种耻辱感。
那么我也是,写出来交给大家去评判吧。
以上我留下来的图片是能一下子打动我的地方 我是在暑假8.26号看的 快开学了那时候 我肯定很焦虑吧也没有学习专业一直 只是看电影消遣至少得做点什么派遣欲望而不是刷一些浅薄的为了宣泄表达欲的动态当时的我深受羞耻感折磨 所以一直没有学该学的最专业 而这里边就讲到了画家的顶着压力专于技能 所以除了我的做错的那些事这个世界还很广阔 这也大概是每个想技术更精进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吧还是想美一点更美一点 好一点更好一点 要耐得住寂寞 忍辱负重 接受别人的审视评价 真的好难 所以希望爱好永远是爱好 纯粹的当心中皎洁的月亮 光是看着就欣喜的存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好了所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同样的东西呈现出来打动不同人的让不同人有同感的会是不同的地方电影的画面真的很漂亮 我记得那个桥 虽然在桥上父亲那句“过了这座桥就忘了吧”这种谁都能说的安慰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 但我记得在桥上的来来往往的喧闹的人群中心事重重的阿荣 记得桥上的色彩很明丽 清清透透的蓝的河和棕色的木质的桥 是很有希望的景 你看 还是美丽让人印象深刻吧 这的确是很注重色彩的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就像它里边说的 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 世界由光和影组成 人也是这样吧 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这样才完整 可是有多少呢 各占多少呢 这个世界的事实是什么呢 我得先了解关于我的事实 着眼于眼下 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 人得循序渐进累计这就是事实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比一些记录名山大川的光明宏伟让我觉得美丽动人得多 也许是因为景色变真实了有人情味了 因为如果光是漂亮那看照片就行了不必去旅游感受 看到然后感叹一句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就完了 可如果一个地方有了故事感就会让人想走近想了解 人也同理吧 所以大家现在追求看起来丧 这样显得很有故事似的 所以相比起自然景观 我更喜欢人文景观 那些对人的关怀体贴的情绪同感才是把我留下来的原因 才是能治愈人的原因 光让人仰视不会很喜欢 有能沟通上的地方才会很喜欢 这样这个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地方对我才有了不同的意义独属于我的美丽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意义吧 表达和沟通 解释和理解 某一刻我们能共通 那这一刻就区别于其他时刻成为了特别的时刻 是这些时刻才能把人留下来的 我们的主旋律片和景区宣传片都是需要这些吧 明明我党发展史极其热血浪漫 但伟人光伟光正不真实 如果历史书上多些故事就好了 其实我觉得人不需要故意追求丧感啦 因为谁没有隐蔽呢 所以美人光美就够了 因为作为人本身肯定有不完美 也有自卑感 有光就必然有影子这是立体所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要是美丽的人本身的七情六欲就很动人了 因为是美的 所以什么都有了意义 无论是什么情绪只要是美的姿态美的表达就都有了意义 心碎和快乐一样珍贵只要是美的 让人艳羡会有人不那么追求美吗 肯定有吧 每个人审美也不一样啊 如果是美的 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美 失败的美人为求不得伤神也是美的 难看的人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心理学说要接受改变不了的 改变能改变的 我该怎么接受呢 如果能舍弃欲望就不会难过了吧 可是追求美的欲望是本能 再说吧再说吧我想到了 所有美好都不是永恒的呀 美丽会变不美 爱情也只是一些瞬间的连续 没事珍贵 不美才是常态 所以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了所以我说写影评真的很花时间 需要几个小时 会让我思考很多勾起很多零散的记忆的想法 这也会用进废退吧 但是也终于对自己的花时间看的东西有了个交待 我也需要这种合情合理不学习也没荒废时间的理由 今天想轻断食 可是思考整理也耗神的感觉
画画这件事
美啊,帅美帅美的。
砍掉了原著中大量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叙事快速推进,几幅画串联起阿荣的一生。影片的构图非常讲究,每一个中景镜头仿佛一幅江户浮世绘。70分钟的片长实在太短了,私心希望能更多地呈现小说中的内容,更细致地铺陈开阿荣的一生,以及和她有交集的每一个人。她的一生不应该只是大名鼎鼎葛饰北斋的传记中的一段轶事,而应是一首优秀女性画家的史诗。电影中最惊喜的改编,在我看来是对阿荣母亲——小兔的处理。北斋从中风后遗症走出来,是小兔亲手将画笔交到了北斋手中。那个心酸又释然的表情一下子就把这个人物立住了,那是对自己作为艺术家妻子的一生的悲叹,也是对伟大艺术的臣服。
葛饰应为,这是她的号,片子就应该直接用她的号。葛饰北斋看到的世界是圆和线,女儿看到的是光和影,先模仿别人,厚积薄发,才有可能独树一帜。片子里那个治疗中风的偏方,真的有效吗?还是主人公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病魔?
中规中矩啦 如果和红鱂鱼比起来的话 一开始大英博物馆那个好出戏(似乎是因为大英博物馆在做共同展而特意为之) 垮了两三百年啊……… 台词让我以为阿荣穿越了… 汗
无聊到爆,看了两遍还是体会不到高分在哪,不得不承认我看不懂在讲什么,我和这种纯正的日式思维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简直是日本版的月亮与六便士。世间情爱都是急风骤雨,只有挚爱的事业才是每日的声光和微风。
《三曲合奏图》《夜樱美人图》《富士越龙图》《吉原格子先之图》都太美了。然后还想说,这个世界对宫崎葵的力量和松田龙平的气质的误解都太大了......。
光影勾勒一个人物的一生,用影像表现阿荣画作的魅力,很精彩。
90岁的北斋画完富士跃龙图放下笔叹了口气说道:要是老天再给我5年寿命,也许我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了……
垃圾
毫无准备哭到停不下来。葛饰应为,女画师人如其名,有潇洒男儿气。<吉原格子先之图>浮世绘里的一抹异色,如今的年代看更是惊艳,且更知其好。九十老人北斋生命末年仍无限怅恨:若老天再赐我10年,不,5年寿命,我定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匠。上手くなりたいなあ,这句叹惋,是父女两人两辈子的生命注脚。
我在美术馆看了一整部电影,大概的确有些无聊了。
画尽世间万物展现世间色彩8591制作有限,但宫崎葵还可以更洒脱一点一些。日本浪人感还嫌不足。
醉女,真是个遗世独立的笔名啊。
在母亲小兔去世之后,阿荣对善次郎说,她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围绕着父亲,都以父亲为主,没有考虑过母亲,对此感到十分愧疚,她只是害怕失去父亲,而最重要的就是父亲的画,她要用父亲的画来立足。终其一生追求描绘光影的女画家,在过去还是免不了位于女性身份的影子之下,拼命追逐属于她的光。所以,此片尽管将一位追求艺术的女性置于故事的核心,但已经打上了声名卓著的画家女儿标签,就受其束缚发挥不出更多的诠释。宫崎葵饰演的葛饰应为注定是一位有魅力的叙述者,却不是绝对的主角,就如开头宫崎葵本人前去大英博物馆,看着那幅葛饰北斋名画神奈川冲浪里,她只是带领我们进入北斋、跟北斋有关的身边人世界里,在演出中一扫而过。
3.5 对光与影的探索和描述美,画夜樱的时候也很美,最后的吉原图好看。技术跟不上想法,感觉眼下的我也差不多。もっともっと練習しなければ。
如果国剧挑一个画家故事来拍,我大概会选恽南田吧,漂亮有意趣,就很合适电视剧了。
好棒!整个作画流程,以及版画的制作都拍出来了,背景挂卷轴画的方式不要太专业啊!美术顾问很牛逼!
哀而不伤。(大师:我还没有画出来令我满意的作品。我的美术:你给我的参考都是什么垃圾,有我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