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意见》——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财政经济,也不是军事发展,而是永远没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权贵把已经到手的和准备到手的利益视作禁脔,不准备退让割舍,老百姓也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和权益,没法退让,也根本无路可退。
双方都有各自坚持的理由,于是一不小心就会把矛盾酿成灾难。
再次对韩国电影政策的自由表示钦佩。
可以看出来导演的用力,但这类体裁的电影对于韩国来说就是流水线出品,实力老戏骨就那几个,体裁大同小异,看过去总是记不住片儿名,再者政策的宽松导致好片儿的出炉率高,反正有钱就使劲拍,总能拍出来比较出挑儿的,比如辩护人、朋友、检察官外传…等等,相比较这些,此片儿呈现的有些弱了,庭辩戏少,没有让人记忆特别深刻的地方,看到底的欲望都没有,但相比我TC,韩国在这一块儿做的真的很棒了。
此电影里的事件纯属虚构 人物实际并不存在。
這是影片开始的第一句话。
影片第一句话就让我感到这个故事肯定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一开始就告诉我要做好被虐的心理准备。
1)案件的调遣资料被禁止阅览了。
刑事诉讼法第266条第3回第2项那里写到,检察官有权不公开资料。
2)差不多就行了,你我都是同道中人。
(检查官说的话) 3)检察官和审判长是朋友关系。
4)首尔市政府曾试图诱导拆迁居民与执行公司进行诉前调解。
5)一切都安排好了。
就在一个绝好的时机上,国家公权干预进来。
6)因而可以将问题的本质都隐藏起来。
将失踪案改为公开调查的时间刚好是朴载浩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
7)你之前有见过媒体将犯人的长相公开报道的吗?
8)尹真源第几期的?
是哪里出身?
哪里来的初生牛犊敢跟检察官对着干。
9)什么都没有,连点儿血迹都没有,全都收拾干净了。
10)大韩辩护律师协会 收信人 尹真源律师 对阁下的惩戒审议申请如下: 惩戒嫌疑人:尹真源律师 申请人:首尔东部支检 检察长 惩戒事由:有损品行 11)禁止提及有关朴载浩一案的任何事情;广泛传播西北部女子连环杀人案的调查内容;积极公开嫌犯的照片与追加情报,努力制造话题;发信人:青瓦台国民沟通秘书室12)本法庭无法判断这个录音文件的真伪,对于是否采纳这个证据我决定保留意见。
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了我近六个小时看完 而且还是分两次看完 而且最后结局的深意还没看懂 要看其他网友的影评分析才恍然大悟 “啊 克里古呐” 好吧 电影后半部分 第二次重新看的时候似乎更有意思 那个女记者是不是‘葩布’啊 说了不让报道还报 真是 简直 帮倒忙 不过看她好眼熟 像谁来着 谁呢?
啊 对了 谭松韵 我说呢 简直就是熟女版的谭松韵啊。
最后法庭上两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痛哭的场景是催泪点 不过看到扮演金希泰父亲的演员还是会让人想到他在《熔炉》里面的变态校长角色(永远都是他趴在厕所隔板上向下望的一幕 噩梦般的存在啊😅)法庭上金秀满出来作证逼得检察官跳起来‘抗议’ 法官很无奈的摘下眼镜用无奈的语气问他“这里对于什么问题你要抗议什么” 问的检察官哑口无言 然后说“抗议无效” 又重新带回眼镜那一幕大爆笑😄 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啊 被打倒的检察官并没有被真正的打到 依然有滋有味 似乎依然在从政 看来国家就是国家 政府就是政府啊 「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定律从来不适用于至上的权力阶级。。。
两个律师跟一个记者还原真相,揭发政府的非法行为,最终获胜的故事。
影片是一种白描的姿态来记述故事。
年轻的律师的正义感,经验丰富的老律师,you理想的年青记者。
三人合伙共同对抗记者。
对每一个行业都没有特别的对待,平铺直叙。
感情相当平稳。
比一般的韩国电影更加平稳。。
记者,也有傻逼的时候因为不懂法律啊。
律师,也是需要挣钱的。
证人,都是幡然醒悟才作证的,都被各种势力搅乱,没法说出真相。
最后,赢得了官司,国家没有改变。
律师没有改变。
人们都忘记了。
这是最揪心的。
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为这是一部虚幻的电影。
不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也因为这点,才不会有更多感情色彩吧。
检察官最后的那番话是什么意思呢?
国家就是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可以牺牲少数人的机构吗?
多数暴政和少数暴政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了维护这样一个暴政体系,难道牺牲是值得骄傲的吗?
看一个国家的素质,就看他们对待女人和孩子的态度。
不就可以理解为对弱势群体的尊重爱护。
如果电影里的少数人不去争取他们的权利,今天为了拆迁,你站在大多数人里。
总有一天你也会站在少数人里。
我们需要政府是因为人性需要管束和引导。
但是不代表政府可以混淆黑白,可以把人民看做操纵的木偶。
小事情你冤枉我我不计较,犯不着费这个心。
但是大事情你冤枉我,我一定死磕到底,谁也不过一条命。
小孩子,有父母的保护国家的爱护,不用承担很大的压力,容易自然长大成人。
但是,成人有什么好的,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复杂,是因为心智成熟抗压能力大所以就有那么多压力吗?
足够成熟的人没有被权利压迫到卑躬屈膝被工作压榨到心慌气短被同事们攀高踩低到横眉冷对已属不易,还要我如何热爱这所谓的花花世界?
韩国,不喜欢,韩国电影,喜欢,喜欢且嫉妒。
喜欢他们都是有一样的人性自私政治黑暗也有能够被允许站出来发出声音说出真相的体制和法治。
通往正义总有一条路,发出声音总有一个平台,虽然很难,人人参与制定的制度留给人人都有的发声的权利。
当一个优秀的律师变成财迷,俗人,他爱钱吗,爱!他只爱钱吗?
有理想,伸张正义,自然有钱不能给予的成就感和满足。
但是当你深入社会,头越来越低,也许只有钱,才是最真实的安慰。
几年前看过,细节记不清了,应该是看明白了的。
今天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对各种小细节感触很多,到最后反而看不明白了,看来还待有时间再好好看看吧。
刚看完这部电影,开始就很新鲜了,一步反应强拆的电影,这样的国产电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当人民拒绝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国家发展的时候,开发商就联合政府来来牺牲人民。
天朝这类事情屡见不鲜,相比之下,我们更多是直接拿刀砍,甚至还有一些人是在睡梦中被自己房子砸死。
政府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帮助国家稳定人民情绪,当人民小众和国家发生冲突,政府是偏向国家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众,甚至包括政府的一部分。
大家一起拾柴火让国家这团火烧的更旺,但是暖和的只是靠近火堆那群人罢了。
因为拆迁纠纷失去了两条人命,大叔也站在了被告人席位上。
两名国辩律师(法援律师)和记者,通过自己的调查、会见大叔,加之案发后就清理现场,且律师调取证据,检察官不同意,让三人组觉得案件真相并非目前呈现如此,他们商讨开始“进攻”。
在不断的努力下,真相一点点的被呈现出来,最后一次开庭,律师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拿出了“王炸”证据,企图依据占领正义的领地,虽然证人和录音都证实了检察官引诱证人做伪证,法官还是没有当庭采纳该录音证据。
案件最终判决了,没有认定正当防卫,判处大叔有期徒刑三年,检察官也被迫改行。
最后的真相回放,让我们看到了大叔其实是误认被害人在伤害其儿子,其实被害人在阻止另一人伤害其儿子,正因此,大叔最后陈述我是罪人,并鞠躬道歉。
义警的父亲在法庭上作证,坦陈自己的儿子不会做出这种伤害他人的事情,结尾证实他的说法的真实性,虽然这种真实性无从证实。
由此,结合检察官的伪善,让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事实真相太难呈现了,国辨律师为大叔辩护,主要是基于同情弱者和立足于职业伦理使然,对于他们而言,除此之外,并不苛求真相,相反期待的是自己能接受的结果。
律师、检察官、法官虽然学习的法律一样,但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不同,加之学识、性格不同,职务的功能也决定了他们的倾向性,检察官最后的几句话,让人心悸,好似身为政务人员,为他们心中的国家付出了,就是一切,国辩律师在他们眼里,就如蝼蚁一般,结尾检察官叫人做伪证,只是换了份工作,并未收到什么处罚,让人唏嘘韩国的法治到底怎么了?
国辩律师扔掉了手中的名片,但我觉得他的手中握住了韩国法治的希望,他一步一步走向法庭,寻找他所谓的真相,维护他和他的当事人需要的正义。
虽然真相永不可知,正义一直迟到,但是探求真相的决心不能没有,追逐正义的脚步不能停止!
结束前几分钟,还算是蛮套路的这类韩国电影。
公权力侵害公民权益,并企图隐瞒事件。
来自底层的平民律师和热血记者,不畏强权,奔走呼告,势要还原真相,追求公平与正义。
还少不了以为原本只看重个人利益的律师,后来也被正义感召,投入抗争之中。
但影片结束前有两幕场景。
1.再现凶案现场,朴老汉击杀的是前去阻止同伴殴打朴新宇的警员;2.前检察官与镇元再会,一番对话交代,政府是故意通过检察官的自露马脚来将错误推到稍稍远离自己的地方。
这两下,把这部电影向上拉了不少。
三人组是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伸张的就是正义。
而事实上,他们判断的依旧主要是个人感觉,电影里面也没有交代太多取证、推理这类的过程。
因此,本质上,我觉得和当下中国语境,下意识地将城管作为错误的一方,是无异的。
结尾还原案件现场,还引出了一个新的话题点。
尽管在他们的主张里,是警察而非黑社会是凶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行凶者其实另有其人。
事件的过程也远非他们的想象一般。
如果如他们的愿望一样,那在为朴老汉谋得了一份有失偏颇正义的同时,也酿就了一件冤案。
问题就是,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是不是方向没错就可以不择手段,不管过程了。
诸如与证人的金钱交易、没有认真地判断案件(当然这不是律师要做的,但是作为自诩正义化身的律师与媒体人,或许就该另当别论了)、以及无意地制造了冤屈。
可是不以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来看,不从一个足够长远的视角来看,谁也不知道方向是对或错。
因而,深深坚信自己代表正义而独行其是的时候,与施暴者有时会异曲同工。
这并不是为公权力拆迁的行为,为公权力干涉司法洗白。
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了。
平民会认为透明公开,公正审判是正义的。
而相对的,政府也会认为维护好本届政府形象,不失民心才是正义的。
不过,影片一直没有解释这么一桩看起来稀松平常的拆迁事件究竟和青瓦台有什么关系,而且拉上了在野党也没有很强的舆论造势或者集会什么的。
而且看的途中也疑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案件,检察官警察厅长会出如此多的疏漏。
结尾处算是小小交代清楚了。
检察官是为了政府安然度过危机而自露马脚,把焦点和关注尽可能转移。
另谋高就的前检察官嘲讽小律师自以为是,自夸自己为国贡献,而小律师也是极其不屑地将扔掉对方的新名片。
其实并没有什么人在追求真相,每个人都只是追求自己心里面的正义。
青瓦台、检察官,不管是不是警察打死了朴新宇,情况怎么样,是哪个打死的,首先都是要维护政府的利益,保证继续执政。
而律师三人组,也没有对真相过多地细究。
一开始就认定真凶,一开始就有了不可动摇的主观判断。
与其说,他们是在为老汉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毋宁说他们借这件事向公权力开了一枪,,警告他们以后行事的时候要更加谨慎,要更加注重普通民众的利益。
不能说呼吁平权、公正就是对的。
也不能说用尽手段保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证自己的政党集团正常运转就是错的。
社会的发展,除了事件的当事人,没有人会太多地关注真相。
这里面只是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角力场。
不是律师就能让社会发展,也不是只要国家维持稳定就能发展。
社会是在,一个个不同的群体的博弈里面向前进。
而那些像拆迁一样的真相,要么被淡忘,要么被虚化成某个符号,有了迥异的意味。
这片的节奏在类型化的韩影佳作里算差的,尤其后半段拖得差点看不下去。金玉彬骂人时倒是彰显演技,可整体看完还是有“被花瓶”之嫌,男主男二在表演上实打实地被李璟荣拆迁户给吊打了,可被吊打还是维持在一个不错的水准。本片最妙当属灰色地带的展示,不论是结尾处的有罪判罚、律师前检察官的相遇,还是双方在取证造伪证上的不遗余力,都让情节推进有别于一般的犯罪或反体制类型片。影像风格不如《辩护人》那么多元而突出,但男主录音笔被“抢”后的不同色调的倾斜构图、法庭最后的消音处理,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观影体验
太平淡了……
强拆。 哪个地方的黑暗能更与众不同。几乎要相信这样的结局,就算不甚圆满,相比简直太美好。差点忘了我大天朝道行早就甩他们八条街。 “国家,总有人做出牺牲,也有人做出奉献。你懂什么小子” 最后这句话还有那个意味深长的笑,大概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
乌七八糟的社会,官民相斗官官相卫,韩国官场真黑
发现看过,然后又看了一遍,还是胜在拆迁此类主题上,法庭辩解也感觉一般,反正就是各种现实问题都拍一遍。
国家脸面绑架国家机器,最终让故事内外的人们都一同经历了一场“闹剧”般的悲伤与希望并存的故事。随波逐流或是坚持自我,一切都是自己的信念。个人感觉比起有些“玩情怀口号化”的辩护人,这部片子更打动人心一些。少些强拆悲剧,多些法与理
力度欠佳
2016.10.8
中国没有这种国辩律师吗?拆迁的水太深了。利益链条牵扯到的人太多了。没有绝对的好人,各自立场上却有决不能妥协了理由。有没有尽头呀!
非常沉闷乏味无聊。
一开始的拆迁冲突镜头有点打马虎眼,全片仅从技术上看也就过得去吧;题材和剧情,则甩我朝三十年以上。
表演很到位,但是影片节奏拿捏不对,感觉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节奏,没有张弛,没有详略变化,不抓人,剧情上没有集中上来,问题困难和阻碍没有做到极致。
大致内容是看懂的了,细节方面没怎么琢磨透彻。
当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看多了,再看就是挑流水线上的产品哪个的摆放方式不一样,无疑这个中规中矩,本子依然扎实只是没有任何意外。
其实电影还是预设了立场的,政府阴谋论,其实一切都是利益,要拆,因为利益,不要拆,也是因为利益,而现实社会,需要一个道貌岸然的场所,几个坚韧不拔的卫道者,去争取心中的争议,然而,势定收官,大幕落下,又有什么改变了呢?
no comment
怎么感觉看了个盗版.........看不下去啊
42
看不下去了,剧情太托,反正国内也不会有这种电影,看看吧!
韩国近年来这类现实题材的佳片层出不穷,但少数意见并不在列,黑政府黑警察的套路不能是你的内核,人物无法移情,法庭戏也不够精彩,宗其原因,那种绝望和绝境中人性的反抗的东西太不够了。此外,导演的节奏功力也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