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来得正是时候。
俄罗斯和乌克兰还在打,趁机再补补历史,只是看完失眠。
算是为张伯伦洗白还是为绥靖政策重新定义?如此大的历史事件岂由我们评说得了的? 说张伯伦太高冷无法预测希特勒的野心和腹黑,开玩笑吧,坐到这个高度,谁又会比谁更小白兔。
只是实力说话而已,英法没落德国崛起,除了拖延还有更好的决策吗? 张伯伦虽然背负了骂名,可是也为丘吉尔做了不少铺垫吧。
其实历史都轮不到我们评说,纯看电影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牛津三友特别是双男主都太迷人。
🇬🇧人从刻板遵守规则寄希望于会谈协商到最后看清现实准备投身空军。
德国人从激情满满支持希特勒到最后差点刺杀元首。
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影响各种反转并都在环境中成长了。
历史的巨轮下,个人如蝼蚁,国与国的对抗,利益集团的牵扯,为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而扩张,又岂是归罪于一个战争恶魔能解释得了的。
历史永远需要英雄,也需要罪人。
可英雄有时候也是罪人,罪人在某个角度也可能是英雄,一切都由立场决定。
孩童才说好坏,成人只看利弊。
年轻的时候一直被普世价值所左右,现在更懂得独立思考。
普世价值是真正有价值的还是用来割韭菜的,这是个问题。
当今俄乌之战的走向让我觉得,一切都需要一个平衡,当所有声音都一边倒的时候就是该引起警惕的时候了。
人类进化出了最强大的大脑,要好好用它。
最喜欢他俩重逢时又共抽一根烟,同时吐烟圈交织在一起的那一幕。
那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交织,就是好好活着,不要有战争。
只是和平这个议题对地球本球来说,终究是暂时的,非常的暂时和局部,谁让它最后进化选择了让人类来主宰。。。
为什么我认为慕尼黑是帝国主义最黑暗的一幕?
因为这开了一个先例,“本帮派老大哥”可以割(小弟的)肉喂鹰。
在慕尼黑之前,帝国主义各国丑陋的瓜分世界,在非洲地图上划线,在中国地图上肆意规划势力范围,屠杀美洲原住民,各种丑陋无人性,但是还有下限,那就是“有的小国可以收下当狗,当狗有肉汤喝”。
(所谓的“正常国际秩序”)慕尼黑——英国卖了小弟捷克斯洛伐克第一次,而且是当着面,不让你上台,让你下面看着老大从你地图上切一块给纳粹德国。
这就跟现在,美国突然邀请俄罗斯到英国驻军,宣布英国割让一部分给俄罗斯,或是签订协议将日本列岛的美军基地转让给中国,再把一半领土割让给中国一样。
从古至今,慕尼黑这个“密约”享受了世界上最恐怖的媒体洗地。
张伯伦当年就是“英雄般归来”,享受了世界第一流大英媒体的洗地,之后二战偃旗息鼓,到抗战派故去,洗地派又出来啦!
哈哈哈,不得不说,历史轮回,只要张伯伦所代表的帝国派还在,总要洗一洗张伯伦,毕竟要搞大英联邦,重建大英日不落,维持“帝国尊严”嘛……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全球十大工业国之一,如果有欧盟(无英版),论工业实力,陆军装备水平那是能排在意大利前面名列第三的。
(随便挑二战游戏,找战前数据,或是史料,捷克的兵工厂是当时顶流,如果不吃掉捷克斯洛伐克,纳粹德国能不能有武装二战规模军队的足量先进武器,都需要再计算…)英国就做主,把小弟卖了。
吃掉捷克之后,德国顿时肥到流油啊…当然,对比现在,美国也“又”要开始割小弟了。
(台积电的事情、芯片制造法案、民主定义问题、长臂管辖…追溯到广场协议…)作为大英的继承者,美国有问题就割小弟,不过是喂自己。
总比割肉给对家,然后希望对手去找隔壁老王麻烦吧?
(大英绥靖政策,割了中国捷克波兰奥地利,想要让德国、日本打苏联。
江总的Too naive用在这里。
)有高赞评论拿现在乌克兰对比捷克斯洛伐克……我都看傻了。
1654年,我记得乌克兰什么部落首领就归顺俄国了……那时候美国还没建国吧。
另外,现在在边境上,乌克兰军队打着纳粹旗跟乌东打着红旗的军队对峙……在这楞说打纳粹旗那边是捷克?
打红旗的是纳粹?
混淆视听到这地步了?
再比如…联合国反对美化纳粹投票中,投反对票的只有2个国家,美国和乌克兰。
联合国投票赢不了,跑豆瓣刷票呢?
电影里拍得很明白,到慕尼黑开始,“想要支持大英的话,只有润大英才有活路了。
就算举国铁杆支持大英,大英也可以当面卖你个痛快(捷克斯洛伐克认割苏台德,但是下次一定的大英,第二次卖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大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自己小弟的利益”还有豆瓣高赞评论说,英国38年没有战备… 不好意思,38年开打,德国也没足够的战备啊。
更重要的是,国联还在,英国还能纠集一批小弟,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比利时”“丹麦”“荷兰”“匈牙利”“南斯拉夫”,联合法国,围一圈殴打德国。
纳粹德国很可能连意大利都拉不上战车……(拉上也没用)。
到39年,英国再卖波兰之后,其他小弟看大哥这么给力,谁还敢出来当肉包子……大英所谓的外交操纵欧洲帝国秩序完全被张伯伦的骚操作搞塌了……另外,你英国老绅士如果签了慕尼黑之后,开始备战也行啊……波兰打了,法国宣布总动员,英国也没有总动员啊,丹麦投降也没有啊,到法国投降了,英国才开始搞(名义)总动员(特别像抗疫流程),到战争结束,英国也没有宣布战争总动员(实际上的总动员也没有)……(殖人、殖民地人死了不少。
至少,印度流干血之前,大英不投降。
)这拉胯的样子,跟防疫没啥区别,怎么洗啊!
英国真就找了一个角度,从谍报、情报、大首相角度去洗,电影里还特别需要去掉了女角色的GCD背景,改成牧英犬属性……(就跟1984明明是老GCD写下来讽刺帝国主义的,非要去宣传影射共产…居然还真有人信…)这样的电影,从成片效果讲,三颗星应该没问题。
但是从内容上讲,一颗星都算多。
要想尽可能了解真正的历史,就不要去看电影、小说、电视剧。
因为导演,会通过春秋笔法,夹带私货。
稍不注意,观众就会带偏。
何况,这还是一部有由小说改编的电影。
中国历史教科书,是把《慕尼黑会议》当做英法对纳粹德国的绥靖政策。
至于,英法本国历史书,至于如何评价《慕尼黑会议》,就不知道了。
二战的爆发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如果要仔细的讨论,估计三天三夜说不完,因为牵扯的国家太多了。
根据畅销书改编的历史果然是不太靠谱的,这其实就是给《慕尼黑协议》加了点虚构的谍战佐料(为了剧情反转竟还安排了个莫名其妙的守护天使),以此塑造一个颠覆世人史观的张伯伦:当希特勒的阴谋通过间谍之手以秘密会议纪要的形式呈现在张伯伦的眼前,他仍装聋作哑,坚持在协议上签字,目的是为盟国争取一年的备战时间?
表面看是忍辱负重的冒天下之大不韪,实则顺应欧洲民众的厌战情绪(毕竟一战的伤疤尚未愈合)。
非要这么编,似乎也是一个探寻历史的角度,但如此舍身取义兼有大智慧的爱国者居然被世人曲解了?
张伯伦下台后不久就去世了,但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也就是丘吉尔主政之始,他都没有放弃给丘吉尔添堵,仍活跃在反战阵营中,备什么战?
这是绥靖至死的意思啊,完全说不通。
但此片的优点也很明显,表现力特别强,以一段友情牵动欧洲命运。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你没有经历过我的国家经历过的痛苦,你现在所享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国家暴力掠夺而来的!
而我的国家试图发展的时候,我可以忽略那些对待少数群体的不公政策,你为什么不可以!?
我的国家的所作所为给国家的人民们带来了尊严!
你根本不懂!
如果你非要说我的国家的领导人是偏执狂,是疯子,那我们就此分道扬镳罢。
”1932年,男主冯·哈特曼在德国一个啤酒馆,对着他来自大英帝国的朋友义愤填膺,并且向他的犹太裔女友辱骂“去你的”。
“我必须阻止他,没有希望,希望会带来痛苦,你必须帮助我,为了阻止他我甚至可以去刺杀他。
”1938年,男主冯·哈特曼在德国一个啤酒馆,对着他来自大英帝国的朋友义愤填膺,此时他曾经的犹太裔女友已成植物人。
时隔六年,男主说的话截然相反,但是态度却是出乎意料的类似。
这能说明什么?
至少能说明,政治立场什么也代表不了。
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在做事的过程中,个人本身都会毫无保留的被暴露出来——当然并没有一个所谓“本质”的个人存在,所以所暴露出的就是:社会如何将一个人“生产”(建构)出来并使其符合社会需要:冯·哈特曼来自一战后的德国,童年时期战败的耻辱无疑给他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而魏玛共和国的软弱无能为他对尊严的渴求埋下隐线。
希特勒初期的政治活动对于此时的青年的吸引力是巨大且恐怖的,恐怖之处就在于,希特勒的出现成为了所有渴求尊严者的“父亲”,所有渴求尊严者都竭力诉说自己的渴求,而希特勒无疑无法满足他们的渴求。
休·莱格特来自一战后的英国,从小接受的是“正统”英伦教育,克制与淡漠是绅士一贯作风,当然,也可以看到,休与张伯伦之间的差异还是明显的,休不再对“传统”有着坚实的信仰,而是有着自己的变通,尤其是电影对休家庭的刻画:在工作中的休和在家庭中的休对于同一件事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除开两位男主,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位男性角色,Franz,一个正统纳粹混蛋。
Franz和哈特曼的重逢就可以看到,他们接受的是同一种教育,浸淫在类似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为纳粹毫无意外。
那么哈特曼怎么没有成为一个纳粹?
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
为什么——莱娅作为这部电影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并不是说只有一个女性,而是唯一被刻画的女性,这也可以看到战争片中的muscularity是很恐怖的,这和父权制统治当然脱不了干系)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
开局莱娅的开朗活泼相当让我着迷,一个笑容差点击碎我对战争片的印象(后面的剧情让我重新加固...),在牛津的生活中,想必莱娅也起到了很重要的磨合作用(休提到他和哈特曼时常吵架)。
莱娅的第二次出场是男主决裂——莱娅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少数族裔,尤其作为在当时极为敏感的犹太裔,自然无法理解哈特曼——一个从小接受贵族教育的,日耳曼的,贵族的,男性的感受。
这里也可以看到作为少数者的敏锐,边缘人对于情势的把握恰恰是更为有预见性的。
随后莱娅的遭遇也说明了一切,被害。
在哈特曼的只言片语里,也能感受到莱娅所经历的恐怖,这种恐怖恰恰是哈特曼曾秉持的名为“信念”的东西。
比较好的是,哈特曼幡然醒悟,这也是电影所谓电影的地方:人被伤害就会长记性hhh我这种对国际关系不太了解的人,自然是无法去分析些英德、法德关系之类的东西,至于政治,更是无所启发。
我想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启发就是进一步让我相信社会对人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个人,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不做一些事。
PS:下次看电影看到好玩的台词可以截图塞进评论里面啊!
本片开始之时实际就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了。
但是实际上翻看史料后 希特勒希望做到的是通过武力恐吓(即调集廿余个德国步兵师于Sudetenland边境 )爱德华贝奈斯总统自愿“交还”Sudetenland。
然后并未如愿,贝奈斯调集33个师于边境于其对峙。
元首恐吓贝奈斯计划失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元首选择了另一个恐吓的目标张伯伦,这个目睹过一战残忍的老头。
因此也就有了为什么希特勒在影片中会同意参加慕尼黑会议 因为这其实就是希特勒想要的。
而目睹过一战残酷的张伯伦会明知希特勒的野心还是欺骗自己,背信弃义抛弃了大英帝国白纸黑字曾承诺武力保护的捷克斯洛伐克。
而其实吞并Sudetenland后 德国军工进一步提高 科达军工厂生产的武器甚至一直源源不断的供给着德国军队甚至直到柏林保卫战 。
因为一厢情愿的想法,张伯伦出卖了自己的盟友一个同样的民主国家的领地给了独裁的纳粹德国。
而换来的只是一张联合声明 上面的签名还是希特勒用铅笔写的自己的缩写A.D.而慕尼黑协定不但增加了德国的国力 也令希特勒的在国内的个人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至此在希特勒看来 日耳曼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收复历史固有领地开始已经不可阻挡的启程了!
螺蛳壳里,说到底是做不了什么道场的。
这类历史电影,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掣肘。
而编导们能努力的,就是试着讲个更像样一点的“功亏一篑”的故事。
以HBO曾经制作的《罗马》剧集为代表,打捞那些差点就改变了历史的无名小卒们的故事,是最好的选择。
《慕尼黑》也是这样做的,它在历史的进程里,插入了哈特曼与莱格特的交道,并通过这种交道牵入了大佬——希特勒与张伯伦,电影还尽量把节奏弄得更扣人心弦,在结局上也给足了解释:一边是拿住了枪、站在元首面前却没动手的哈特曼,他理由是“我没权这样做”,另一边是面对首相的乐观提问给出了“我想有可能”回答的莱格特。
通过这样,两个貌似有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甚至也许可能“预先”解决掉极端小胡子的年轻人,就成功地从改写历史的现场退了出来。
历史还是大腿,我们拧不过。
话虽如此,《慕尼黑》却对这种“拧不过”给予了进一步解释,通过在故事中设置一件道具——关于希特勒真实野心的一份绝密的会议纪要,小伙子们对这份白纸黑纸的“证明”给予厚望,他们拼死传递、保护的东西正是它,但这份材料,被张伯伦忽视了。
想必在看惯了抗日神剧之类的观众那里,这可真是令人扼腕之事,在他们来看,“绝密的、真实的”情报,应该都能引动不怕牺牲的革命旋风,并且这股旋风终将导致更大的胜利。
但这非但不是历史,更不是好故事应该有的样子。
历史、故事的迷人之处以及令人灰心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件:人说到底是无法确认别人已经确定之事的。
在《慕尼黑》中:张伯伦是不可能真正确认哈特曼赌上性命要告之的他自己已经确定的事的,就算张伯伦连夜详阅了手中的机密纪要;莱格特也不可能理解哈特曼为什么非要如此(激进),就算他最终跟自己的妻子断言了战争的到来;甚至,就连对希特勒所引领的未来深恶痛绝的哈特曼,当他面对希特勒本尊,他也并不能真正确定希特勒到底为何种“恶魔”。
于是,张伯伦主要的感觉是“此人无理”,而莱格特最后也只能对哈特曼说“我会想念你的”,至于,有机会刺杀元首的莱格特本人,他迟疑了,这不是因为他对纳粹真理的厌恶减少了——事实上是增加了,而是因为他的某种确信状态被元首本人扰动了。
“本人”意味着历史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ta自己的生命之流中并有所确定,当这些人交互在一起,他们固然有所行动,但理由却不来自对于另一人的确定——历史无法从内心动机方面得到足够的解释的,即便是在故事中。
那为何不讲一种人们可以彼此确定对方的故事呢?
可以,但这恰恰不是历史的真实。
至于非要这样讲述的故事,都是某种“主旋律”,爱情主旋律或者其它任何一种,这种故事里只有脸谱与脸谱的相遇。
因此,进一步来说,就算在《慕尼黑》中的哈特曼的言辞足够有感染力、说服力,时机也更好,就算他拿到的文件记录简直就是希特勒的灵魂写真,张伯伦依然不会采信他,那是因为张伯伦的整个背景与他不同,而对于任何信息的理解,都要被放到更大的信息背景中去进行;同样,哈特曼自己也无法告知张伯伦所有令他行动的理由,他的凿凿之言也不过是自己整个生命的一页——就算这一页是关键页。
电影中,哈特曼的努力的回音,在张伯伦那里,是他与元首私会告别时虽无关痛痒却也有所暗示的那一句,而这种努力的更遥远的回响,也许在张伯伦的梦里——当张伯伦突然说出自己并不计较名声的时候,他的潜意识觉察到了历史也远不是他所以为的那样。
“political reality”是张伯伦与哈特曼争论的核心,但如果将“历史”在此处抽去,那么,reality便是所有人与所有人争论的核心,而这个争论永远不会有结论——但也永远不会徒劳。
历史,或曰生活,就在这种混合着绝望与希冀的感受中,不断地进行着。
哈特曼是哈特曼,张伯伦是张伯伦,莱格特是莱格特,但在“人的历史上”,他们三人的确有过一场交会。
影片中张伯伦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牺牲自己声誉,拯救天下苍生。
但是无论张伯伦动机如何,这都不是绥靖合理的理由。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运,他们只能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奥地利、波兰等国民众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内战;忘记了犹太人的悲催命运;更是忘记了1930年代的中国也是绥靖的牺牲品。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潜意识中的观点是二战必定爆发,张伯伦延迟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战前的领导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二战一定会爆发吗?
坏人为所欲为,所谓的好人萎缩不前,难道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 “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认为正是张伯伦的绥靖为英国获得备战时间,这是是英国最终获胜的原因。
那是不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最终获胜的原因?
是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国抗日最终获胜的原因?
要想洗白可以,能不能换种漂白剂?
否则很难悄无声息地把一个黑人洗成白人。
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张力的。
德国男主角充满了谭嗣同式理想主义的气概。
他参加了反抗希特勒组织,终于走到了元首面前,却没有拿出手枪。
后来,女人问他:“你还想继续吗。
”“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你绞死的。
”“我知道。
”边流泪,嘴角却有了笑意。
这是对死亡的不屑。
之前,朋友曾邀请他去英国避难求生,他拒绝了,说:“我爱我的国家”;“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回应。
“在物质主义洗礼之下,我们都失去了这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面对法西斯阴狠的狼牙棒,又有谁敢挺身而出呢?
四星给谭嗣同们。
改编自罗伯特.哈里斯的间谍小说《慕尼黑》,剧里展现了哈特曼、休、丽娜三人曾经深厚的友情,以及因为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细节,这是原著里没有的,这是电影对三人感情的升华。
不过电影没有交代哈特曼的结局,他回柏林后遭到dang卫军的搜查,但并没有发现他做间谍的证据,直到1944年他才因为反对希特勒而被绞死。
他曾有机会朝希特勒射出那一枪,可惜错失机会。
电影里这段看得我超紧张,如果当时他这么做了,历史将会被改写。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哈特曼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反对派,只是德国的反对派实在是太懦弱又不团结,所以一次次的尝试最终都失败。
另外丽娜是德共犹太人,剧中只说她是犹太人,其实她还是德共成员,她在集中营被迫害,成为植物人。
电影唯一的不足是希特勒的选角比较失败,太过瘦小,没有元首的气势。
张伯伦太像了,一张帝国主义脸。
电影有点洗白张伯伦,说他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是为了同盟国可以为战争做准备。
但协议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整个过程捷克没有参与谈判,便被英法德意四国将苏台德地区划给了希特勒。
所以洗白张伯伦,我还是不接受的。
片尾曲很好听,结尾含蓄隽永,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间谍行动之后,休回到了妻子身边,哈特曼也与温特夫人在一起,但他们的人生也就此改变,再也不能安稳。
慕尼黑7.8[英] 罗伯特·哈里斯 / 2020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偏见、懦弱、勇敢、坚定、冲动、自私、信念、依赖、保护、积极、消极。。。
弱小又伟大,复杂且单纯,无力而有能量无关历史,全是人性偏见、懦弱、勇敢、坚定、冲动、自私、信念、依赖、保护、积极、消极。。。
弱小又伟大,复杂且单纯,无力而有能量无关历史,全是人性(题外话)片尾包豪斯风格的动画设计,让我似乎突然get到了艺术的本质,在于能量。
剧情无聊,纯属浪费时间,看完都不知道两个男主是哪国人,英国的电影真是垃圾
刚看完小说,趁热打铁把电影看了。这个编剧好干,连台词都不用改,直接照搬原著,仅有的两处修改,一是用家庭关系紧张洗白帕梅拉的出轨,二是把可怜的塞耶斯变成了黑人。莱格特的形象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应该更沉稳一些,不是这样毛毛躁躁的,哈克曼又太英俊了些
谍战情节漏洞太多 莫名其妙,看起来过于紧绷的主演,或仿佛走错片场的配角,从1917 唐顿庄园到巴比伦柏林 包豪斯时代,反正完全没法入戏,还有元首的选角是故意搞笑的吧。。。
其实学界最近几年就是要给张伯伦翻案,张伯伦因为与希特勒签订了条约牺牲捷克利益,成为绥靖政策的代名词,从而仿佛遗臭万年,但是只要稍微看看他之前做过什么事,就知道他确实是背黑锅了,值得翻案。一个不是从牛剑毕业的人,在短暂的首相任期,通过了限定工作时长、带薪休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规定,确实不值得成为右翼反共保守主义的丘吉尔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找了张伯伦做替罪羊。乔治麦凯有些面瘫,建议加重面部表情的训练。演保罗的演员戴眼镜的时候太像詹姆斯迪恩了,可以安排一下呢!八月君这次第N次演了一个纳粹,但他却能演出不一样的层次,可见德国男演员没什么可演的了,以及一千个纳粹里他们互相都不一样呢。电影还是差点意思呢。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过教训,灾难战争一次次重演!
没死一个却这么紧张。我们上帝视角当然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个片子换了一个视角就是在我们历史教材里绥靖代表人物张伯伦,就算他知道要发生了什么真的就能一把梭哈,美国也是在珍珠港后才能全国上下总动员的。再有表现那个时代的贵族真贵族,表率而为理想、主义比命主要。前面德国人民狂热是不是现在赎罪的心理,毕竟开始真是自己投票投出来的纳粹党。捷克不光没有参加瓜分自己的会议,在电影里连脸都没露一下。还能感觉当初克里米亚真的很像苏台德,都是当地多数人要求“改籍“,这东西都能随便改就没有暴乱了。
一战战壕到二战前夕,前线小兵到首相秘书,George MacKay特快专递情报信件的标志性场景「荞麦跑」现已正式列入影史。严肃正剧的定位注定除了集齐优秀演员,重现昨日以讽喻当下政治的些微意义之外,对如今世界仅剩「道德说教」。工整乏味的导演手法使其无法跳出纪录片语法的阴影,即使借助原著在课本事件的空白间隙里穿针虚构,惊悚氛围和人物塑造的表现依然毫无新招,趣味寥寥。当片尾字幕亮出,影片用意更是昭然若揭:给被单一主流叙事方向盖棺定论为绥靖罪人的张伯伦一次重新建构,但也因此过度干涉引导的意图,电影彻底失去影像的独立性沦为教学和创作两边不搭的尴尬产物。无数细节渗入明显来自刻意制造平行以作今日代言的后见之明,也让主线关于无法选择生存时代的立场相左无名人物的「抉择」变得虚浮,同窗走向陌路的设计亦全是老调。
游走的有些过于…虚构…整体也更像一集电视剧而不是一部完整的影片。
歐洲青春殘酷物語 女性要麼是革命者覺醒的工具人 要麼是野心家的守護天使 再不行就是永遠等待回家的嬌妻(
三星给签订协议过程中你争我夺,还蛮紧张刺激的。两个年轻人奋力左右,几乎左右了整个欧洲的战局。也是为历史上的争议人物张伯伦证明平反的历史剧
绥靖洗白片,搞南宋投降派那套是吧,当然要备战,当然认清实力,当然要韬光养晦,🉑这不是退让的理由,再搞下去,汪精卫是不是都要和平建国了
三位男主的颜值,我的鼻血!看到结尾已经YY了两位主角一辈子的故事了。大学时代奠定的友谊,即使是敌对的两国,也是永远最信任的人,这CP!
希特勒的演员选角很奇怪,突然冒出来的守护天使把文件拿了更离谱这剧情
两位男主的部分好无聊,既不敢像《无耻混蛋》那样抛开限制架空历史,也没有拍出《行动目标希特勒》那样惊心动魄的暗杀未遂,所以拍这片子就是为了展示张伯伦忍辱负重的一面?还有不是找个人粘个胡子就像希魔的,选角太过丑化了。
7.8/10显然观众都知道这不是历史,故事依然看的很紧张刺激,应该是不错电影。
看得蛮紧张的,对张伯伦有了新的理解。英国小哥知道信还在以及德国小哥没被抓那段真让人松一口气,剧本技法赞。两个92年演员表演好好,chemistry可以细品,牛津大学那几场真令人唏嘘。
现在啊这电影啊,纳粹电影总要稍微根据现实吧,女的在家庭还有话语权,黑人还能在唐宁街,德国纳粹是坏到根了,坏到不能拍的更糟糕了,但也不能把自己的100年的样子过分美化吧
原谅我主要精力全看基情去了……
虽然有喜欢演员不错表现但让人看不进去的改编历史剧。
政治家的博弈,真的不是书生跟小罗罗所能对视,未见过大场面如何懂得聚光灯下的紧张和兴奋,背后的胆怯和颤抖。
2024年,这个世界还有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