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追《借命而生》,这部包裹着浓郁90年代时代气息的悬疑剧,可以算是陆川继《749局》后稍微扳回一局的作品。
它不是那种传统的悬疑剧,不执着于推理解密的快感,而是更关注角色的命运走向。
故事始于警校高材生杜湘东(秦昊)被分配到看守所当管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有强烈的受困感。
直到一对犯下命案的嫌犯徐文国(韩庚)、姚斌彬(史彭元)的出现,将他推进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漫长追捕。
这个过程中,他也耗尽青春,从意气风发变得无比颓丧。
这对兄弟犯下的所谓命案,实际上是一桩冤案,真正的幕后黑手另有其人。
也正因此,全剧没有丝毫警匪的爽感,反而将重点放在角色的内心戏上。
在90年代,国企改制、下岗潮、司法漏洞,像一场无声的雪崩,将很多普通人碾碎,成为时代伤口上结痂的疤。
他们处于善恶模糊的灰色地带,陷入阴差阳错的命运。
不只是主角,几乎每个人都在“借命”维持自己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就有刘广才这个“恶人”配角。
追剧时会看到这样一种争议:刘广才是彻头彻底的恶人吗?
其实人性真的不是非黑即白,他的“恶”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逼出来的。
张晶伟演的刘广才,一身蓝布工装,话里有话的说辞、带着点市井的油滑,眼神狡黠、些许驼背,这并不是典型的反派形象,却又在关键时刻透出阴狠。
第10集“刘广才的自白”,用大半集的篇幅聚焦在他的认罪招供上,让这个角色迎来了一次大反转。
他时而微笑,时而凶悍,时而大笑,时而卑微,种种情绪交织,让人心里堵得发慌。
雨夜水库杀人嫁祸的那场戏,张晶伟演得也很突出,他上手扶人、嘴上说着“没事”、佯装惊慌,却迅速把对方按进水里杀害。
与此同时,他的自白也是疑点丛生——从作案动机到手法,他都全盘招认、伏法,最后还恳请六机厂的领导,要好好照顾他的家里人。
说完这些,刘广才突然回头与唐尧鑫对视。
正是这一眼,让人怀疑刘广才撒谎了,他是在被人当枪使。
他顶罪是为了求得家人平安,而这大概率也难以实现。
作为保卫科科长,刘广才看似有点权力,实则是个夹缝中的小人物。
上有厂长唐伟民的压迫,下有李超这样的车间主任仗势欺人。
李超不仅长期霸凌姚斌彬的母亲,还在厂长竞选前下黑手举报、威胁自己,连着父母、老婆都被骂了一遍。
这份嚣张跋扈,倒逼刘广才铤而走险,从这一刻起,他就有了杀死李超的想法。
而在唐家父子要侵吞资产、李超成了“绊脚石”后,刘广才就顺势成了被选中的那把“枪”。
姚斌彬的单纯和不小心,则成了他最好利用的工具。
他这么做,无非是为了家人。
一个人所谓的善恶,也无非是生存的底色。
最后破案的关键,是刘广才被抓前在女儿的英语课本上留下证据,这也暴露了他真正的软肋就是妻女。
直至结局,真实的手法才被揭开:刘广才不仅做了撞针来偷梁换柱,让本应无法发射的枪变成真凶的“铁证”;他还按照姚斌彬的枪,重新做了一把外观上一模一样的枪,威力也更大,保证李超可以被一击毙命。
当唐尧鑫用厂长职位诱惑他时,刘广才看到的除了权力,还有一张能罩住全家人的保护网。
他知道自己出身不好,是蝼蚁,是唐家父子的棋子,但他没得选。
李超如果上位厂长,那么他的妻女、父母就会像崔丽珍一样,被李超表面“照顾”、实则报复欺辱。
而替唐家杀人,能换来厂长的职务,换来安稳的生活。
他的行为此刻有了完整的逻辑链:保护家人→依附强权→杀人灭口→自我毁灭。
刘广才那种从出生起就活在厂里,活了一辈子,都没能看到外面世界的精神状态,被张晶伟演了出来。
他这种人,看似活得自洽,其实很是封闭。
在有权之人面前,他压弯了腰,永远挂着讨好的笑;面对普通劳工时,他又摆出科长的架子,满脑子盘算。
他精心策划的“借刀杀人”:替换撞针、激化矛盾、伪造证据……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良知上。
普通人是如何被逼成杀人犯的,好人是如何一步步被逼成恶鬼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那把仿枪和几页证据里。
这张疲惫的脸之下,是一个“可恨又可悲”的灵魂。
《借命而生》没有给这样的人洗白,但他还是能引人同情与心疼,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是被逼无奈的。
在一家子人的生存面前,道德就成了可以被牺牲的东西。
他就像杜湘东、徐文国一样,都是“借命而生”的可怜人,只不过他们走上的是不同的“不归路”。
旧秩序崩裂,新规则未立,所有人都在瓦砾中寻找出路,用尽全力挣扎。
《借命而生》虽然有一些难以忽视的缺漏,但它难得的是塑造出了这份时代环境,也塑造出这群真实的小人物。
就冲这点,还是很值得追完的。
别看从津津有味到紧皱眉头,只有13集是最后的良心。
从前几集铺设的悬念和叙事节奏来看,徐文国借命后的复仇以及杜湘东的执念才应该是重头戏。
结果指纹、化名、矿场的几场戏,以一种非常简单的因果导向将剧情引入了凶手的自白——观众其实很清楚刘广才并不是幕后黑手,所以这里所谓障眼法的设置是无效的。
故事一下泄了气,之前铺设的所有迷雾都成了故弄玄虚。
还特别爱大段铺回忆,挺拖沓的。
另一点让我无法理解的操作是时间线的跳跃剪辑。
确实许多悬疑作品都会通过先展示结局再回溯的形式,让观众站在上帝视角一步步感慨命运的安排。
但能够这样操作的前提是有足够复杂的文本和信息量较大的故事线,角色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才能吸引观众在已知结局的情况下还愿意回看背后的原因。
但《借命而生》总共就那么几个角色,如果说前两集还能有“兄弟俩到底有没有杀人”这样的悬念点,但从翻车越狱开始所有人是好人还是狼人其实已经完全分明了。
不管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相当的脸谱化,观众很难有理解错的空间。
这部剧的感觉其实更多是在攻心而不是走悬疑剧情。
就像《平原上的摩西》,其实没有多少人在乎案件本身,大家关注的更多是蒙尘的时代和游走在那个土地上的人。
所以《借命》的重点其实也应该是,冤案发生之后,替罪羊死去之后,看似已经风平浪静的六机厂,牵涉其中的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怀揣着秘密和痛苦的行尸走肉。
向弟弟借命的哥哥是如何怀着痛苦辗转求生,(最后那句我买下了那辆皇冠车,但是发现是时候让它报废了,还挺让人感动的)因为这一定是他的梦魇,红红是他活下去的动力但他的逃亡生活底色一定是悲壮的;以及过不去这道坎的杜管教是如何被困在迷雾里,迫使自身和家庭都无法“向前”。
以上,都没有,全靠旁白速推剧情,像看短视频解说。
不过红红这条线做的还不错,虽然也是“厂长儿子爱上我,但我已心有所属”的老设定,但在被逼结婚,面对下岗,重逢已经是逃犯的爱人这几场戏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最喜欢的是结尾部分,她最初对于举报是有所犹豫的,因为她是在内心痛苦和物质生活满足的反差中不断遭受折磨的。
生活和时间在打磨所有人。
最最后,真是受不了芬芳被写成一个男凝视角下的完全利他性角色。
相亲,路灯下的港风升格镜头,逼婚,救出关禁闭的男主,一次次地安慰男主提供情绪价值,下岗,流产而死…谁能告诉我编剧这是在干什么?
已知:一、弟弟死刑回忆知道李超把母亲哥哥下岗。
二、保卫科刻意告知弟弟 李超在河边钓鱼让斌彬去服软。
三、弟弟知道后 冲动愤怒,拿枪冲至河边,并被邻居目睹跟踪至河边并目击开枪。
求解,弟弟拿枪时是否知道枪里有撞针?
逻辑分析:1.如果没有撞针,弟弟拿个假枪的唯一目的只能是虚张声势,但这个操作在实施过程,实施结果上都不会成立。
一是此枪一公开是假枪,李超也知道,无法达成bluff目的。
二是即使李不知道,后续也会知道,对母亲和哥哥下岗会招来更多报复,bluff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弟弟愤怒状态下,不会有这么多思考量去思考bluff和后续操作,而是更直接的打击报复。
以上,弟弟知道没有撞针却拿着假枪去还不如拿个木棒更实际。
2.如果知道有撞针,弟弟目的就是去杀人,何来冤枉之说。
从意愿到实施是完整的。
同时,这也不是他第一次有杀人意愿,台球厅已经威胁杀人。
所以,不懂到底在冤枉什么啊?!
《借命而生》第一集,叫“杜警官的监狱”。
这是双关语,一是杜湘东是狱警,二是工作的地方对杜湘东来说是监狱一样的存在。
监狱既指现实中的工作场所,也象征着命运上的“牢笼”。
剧集也用细腻的视听语言暗示杜湘东的精神困境。
第一集,刑警张向阳告诉杜湘东,六机厂出的命案,可以肯定是姚斌彬和徐文国干的。
音乐和一个明显的推镜头,都说明这对杜湘东有极大的心理冲击。
原本以为是误入歧途的好小伙,现在却被视为心狠手辣的杀人犯。
杜湘东震惊,还有个原因是,他本是刑侦学校的高材生,他心中无法接受自己判断失误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杜湘东望向张向阳,徐文国望向杜湘东,中间都隔着铁栅栏。
这也是看守所是杜湘东命运牢笼的外化。
第二集开头,张向阳审讯徐文国时,杜湘东旁听。
随后,所长谈话,内涵杜湘东自作主张去旁听的行为。
请注意这段情节的调度,杜湘东和所长之间隔着四根铁柱子——监狱的象征。
杜湘东想要的人生是,发挥个人所长,成为一名出色的刑警。
然而,杜湘东的领导,希望杜湘东做一个听话温顺的狱警。
剧中也提到,杜湘东是看守所中唯一一名大学生,他是看守所为了达标的工具人。
讽刺的是,这个工具人的刑侦能力,是超越张向阳的。
第二集的同学宴,暗示了杜湘东为何从一名出色的警校毕业生变成了狱警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背景。
第二集的同学宴,张向阳提到,朝阳区副区长就是他爸的学生。
在同学眼中,张向阳坐主位,位子比搞治安的处长要高,可见张家在市区的人脉非同一般。
坐在主座对面的老夏(主位对面是靠门的地方,通常是陪客、年轻人、地位较低的人坐)。
在张向阳介绍老夏时,点头哈腰有谄媚相,结合他刚从县里调到市里的事实,大概率是用了张家的人脉。
杜湘东无法实现的刑警梦,本质上是出身大于能力的必然。
鲁迅说过,文学不像梅毒,没有霉菌,不会通过性交传播。
可在现实社会中,好职位却恰恰可能靠“性交”来传递。
了解这一点,就能看懂《借命而生》。
说到底,整部《借命而生》就是不同出身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杜湘东和张向阳是这样,徐文国和唐尧鑫同样如此。
看完前八集,我可以肯定,六厂厂长儿子唐尧鑫与徐文国、姚斌彬之间的冲突,本质上就是有权者对无权者的迫害。
六厂的人事科科长李超与姚斌彬的冲突,更像是一场阴谋。
六厂的保卫科刘科长告诉姚斌彬,李超把姚妈和徐文国弄到下岗名单里了。
这成功激怒了姚斌彬。
因为姚妈和徐文国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人。
然后,姚斌彬在刘科长那里得知李超在水库钓鱼,姚斌彬拿着枪杀了李超。
姚斌彬真的不知道枪里有撞针吗?
如果不知道的话,姚斌彬的行为很奇怪。
原因如下:第一,拿个假枪去吓人,根本起不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李超当场或事后都可能发现是假枪,反而让情况更糟。
毕竟李超是六厂的人事科主任,他有用人权。
第二,姚斌彬年轻气盛,情绪激动。
情绪失控的人不会冷静去策划什么“吓一吓”的假动作,而是更容易直接动手,非但不能解决矛盾,反而激化矛盾。
如果姚斌彬真想吓人,拿块板砖都比枪支实用,没必要拿把不能打的枪冒险。
反过来看,如果姚斌彬知道枪能打响,那他的行为就能说得通了。
他是冲着伤人、甚至杀人去的,跟他之前在台球厅的拿枪威胁他人的行为也一致。
可以推断,姚斌彬清楚自己拿的是能杀人的真枪,十几年的侮辱,让他对李超早就有杀心。
哪怕自己吃枪子,也要干掉李超,这是姚斌彬的底牌。
姚斌彬入狱后竟然有一次逃跑的机会,他拿着杜湘东的枪逃跑,不是为了更好地逃生,而是为了给徐文国逃跑创造机会。
姚斌彬持枪制造追捕假象,把自己变成诱饵,用自己的命给徐文国换一个自由——哪怕是躲躲藏藏。
在姚斌彬杀李超案发生后,始作俑者唐家却完美地隐身了。
大胆推测,唐家对姚家和徐文国充满恶意,因为唐尧鑫要从徐文国手中抢走孙永红。
徐文国与孙永红郎才女貌,在唐家眼中,他有怀璧之罪。
唐家知道,徐文国和姚家关系亲密,想要得到孙永红,徐文国和姚斌彬一个都不能放过。
从下岗名单激起的杀心,到策划的皇冠车偷盗案,唐家人对姚斌彬和徐文国的陷害可谓环环相扣。
李超被杀,姚斌彬看似主动杀人,实则是被人套路。
此外,狱中的三哥把最好的床位让给徐文国,并且当着众人的面说徐文国会做喷子(枪支),他大概率是受唐家指示,在狱中带节奏,坐实徐文国心狠手辣的形象。
1994年,三哥出狱时,竟然会频频回头,这是刑满释放后,犯人最忌讳的动作。
出狱后不回头,代表与过去决裂、重新开始。
频频回头,可见三哥出狱后会兴风作浪二进宫的。
逃亡的徐文国,不甘心做狱警的杜湘东,他们都是命运的抗争者。
徐文国的厂花女友,杜湘东的高学历,都让他们成为匹夫无罪怀璧之罪的受害者。
不同的是,徐文国明白,他进监狱,唐家也不会放过他(三哥对徐文国的态度就可见一斑)。
为了抗争命运,徐文国必须逃跑。
杜湘东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必须要抓住徐文国,他希望通过这件事证明自己是刑警的好材料。
两者形成的博弈关系,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悲剧。
如果徐文国不逃,监狱会成为他长期的家。
第二集开头,张向阳有非常明显的诱导招供倾向。
如果杜湘东不追,狱警就会是他长期的身份。
一个三年过去了,接下来还有无数个三年等着他。
一个是为了“活”,一个是为了“成”。
杜湘东和徐文国的博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警匪,他们更像是两个边缘人之间的生存赛。
看似一方是“逃犯”、一方是“执法者”,其实都是底层命运的挣扎者。
借命而生,徐文国借的是姚斌彬的命,杜湘东借的是徐文国的命。
底层人的命运,总是让人唏嘘又哀伤。
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
如果说,秦昊饰演的杜湘东就是郭襄,那么,韩庚饰演的徐文国和史彭元饰演的姚斌彬就是他的杨过;巴南市第一看守所,就是他们的风陵渡。
一眼千年,那一场相遇,就此误了杜湘东终身。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一个意外是,它连一个意外都没有,这是好的,还是不好呢。
没有意外,意味着没有失望;没有意外,也意味着没有惊喜。
所以,平平无奇地看完,平平淡淡地结束,然后,似乎也没有然后。
如果更苛刻一些,这部剧其实多少让我有些失望,尤其是结局,颇让我失望。
或者这么说,这部剧看的过程中,其实还好,虽然剧情方面基本上都是迷雾基操,但是看到了结局,我感觉胸口发闷,我感觉心口憋屈,有一口气堵着,让人十分不快——而这,是不是导演陆川所夹带的私货呢。
我们看到徐文国廿载后回归,并且挥动了他的复仇之剑时,其实感觉还对,这剧就应该这么结束了吧——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恶人最终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勉强算得上是一个不太圆满的圆满结局吧。
但是陆川果然不那么迷雾,他还弄了一个反转,看看进度条,这时候的反转要怎样去收场呢。
最终我们看到的这个版本——徐文国自杀,因此唤醒了林博洋饰演的孙永红的良知,然后才将苏小玎饰演的唐尧鑫父子的犯罪证据拿出来,并最终由杜湘东和徐文国两个人拍的一段实名举报的视频,由刑警队长张向阳直接递交公安局长,最终才把这个案子打成铁案……说真的,这样的结局,让人太不舒服了。
惩恶扬善,我们其实一早已经接受了这种设定,好人最终一定会得到平反,坏人最终一定会被严惩,这是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内地剧最终的结果,因为审查制度在,所以这样的结局几乎是不容置疑的主流价值观是非观——所以当徐文国回归,善人的复仇之剑摧动的,必然是一个大爽剧的结局——一剑荡平奸邪辈,人间正道复沧桑。
陆川的这个反转翻盘,让正义剑折,让恶刃再起,这可能是这部剧唯一一个让我感觉到意外的反转。
最终的这个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太多最近这些年看到的那种实名举报的视频,而它幸而是好的一个结局,我看到那个举报视频时其实是有点哗然的,我甚至在想,如果这剧不是快要结束了,万一那位局长就是那个坐在奥迪车里的领导的话,这个举报视频,会不会跟我们看过的许多举报视频一样不了了之呢。
我是确信陆川的这个反转是夹带了私货,但是如果直按我上面说的,这剧应该过不了审,所以它最终的走向成了一个十分畸形的收尾——既无法控诉他想要控诉的,又说服不了像我这样的观众全盘去接受,于是显得十分的虎头蛇尾,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还不如按一般的迷雾基操,直接按大爽剧收尾来得更顺畅自然一些。
徐文国像老鼠一样躲到地底下去挖矿也要活着,最终矿洞塌了两次埋了下去追他的警察也没把他给埋下面,而后他又潜藏了多年,按他的话说,这许多年他就一直在寻找唐氏父子的罪证,但是没有找到,但是他隐忍了这么多年,终于带着一个成功商人的身份回归巴南,并且终于发起了对唐氏父子的复仇计划——在我看来,他这一剑必然是如同基督山伯爵一样,论隐忍,他一点都不比基督山伯爵弱吧,但是为什么他的复仇却是这般儿戏,一役功未成,就直接选择了自杀呢——这不符合一个能卧薪尝胆躲在暗处二十年的那种人设呀——他若如此脆弱,很难让人想象他是如何熬过这二十年,并且在这二十年间混得风生水起的。
因此,从逻辑上说,徐文国的自杀,是我无法接受之诟病。
唐氏父子的倒台最终是因为多年前刘文才的一本笔记,一把假枪以及徐杜二人的实名举报,这个收尾,确实有些儿戏,我甚至觉得有些荒唐——正义之路得是多堵塞,最终才得用这般无奈的方式去寻求正义。
如果陆川导演真的想要反讽的话,这反讽来得有些无力,甚至还不如不讽。
这部剧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惊喜,从一开始其实就没什么悬念。
徐文国和姚斌彬,从一开始几乎就可以判定,他们应该是被人做局的,问题是——是谁做的那么一个局。
像姚斌彬,他的罪名有一个,是偷了全市唯一的一辆皇冠,但是很快我们就看到,那辆皇冠是唐尧鑫开过去让他修,那么唐尧鑫应该是有份设局,看是看唐尧鑫的样子,似乎又做不了那么大一个局——如果说有悬念,那么唯一的悬念其实是——究竟是谁做了这么大一个局,而又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局。
唐尧鑫对于孙永红的痴迷,从头到尾都没有掩饰过,所以看这部剧有很大一个篇幅,感觉看的是一个缩小版的《小李飞刀》——李寻欢背走江湖,龙啸云怒娶林诗音——最终李寻欢江湖归来,而林诗音已嫁他人妇,已为他人母。
当然,徐文国和唐尧鑫没有好到那个程度,但是整剧很大一个篇幅上,给我的感觉是如此相似。
同样是江湖豪门,同样是旧时相识,同样是横刀夺爱,同样是背走江湖,同样是欲置死地,同样是江湖归来……我一直觉得唐尧鑫是有参与设局要置徐文国和姚斌彬于死地,为的是要夺走心爱的女子孙永红——但是我又一直觉得,他似乎没有能力设这么大一个局,并且为夺一女子,似乎不必费如此大周章吧。
剧里最后给的解释是,他们父子是为了窃取国家财产将公产转为私产,而被杀者李超是挡了他们的道非死不可,于是他们借徐和姚之手,甚至是刘文才之手将李超杀死,并且让徐和姚当了替罪羊,所以抢钱是第一要事,抢妻则是顺带手的事。
以徐文国为主线的话,这部剧就是《小李飞刀》背走江湖,低配版《基督山伯爵》败走麦城;以杜湘东为主线的话,则是风陵渡口一见杨过误终身。
整部剧看下来,最喜欢的剧情其实是钏楚曦饰演的刘芬芳与杜湘东的感情线,刘芬芳的美艳无双,以及敢爱敢恨的性格,在这部剧里显得十分出挑,虽然,死得相当惨淡。
为什么说杜湘东被误了终身——剧里有一段是杜与刘在睡觉时发现刘全身是血然后他送刘去医院,后来张向阳说要给杜介绍新来的队员,那时候应该可以推断,刘芬芳其实已经死了,但是后来的剧情里她却时时出现。
那时候我其实已经在猜,刘芬芳的很多戏,大概率是不是杜的幻象。
果然,后来一场戏,说的是杜湘东请了差去外地追徐文国的时候,刘芬芳欲言又止最终什么也没说,半夜小产,而后在地上爬着求救,那一个场景,应该是刘芬芳离逝的交待了。
杜湘东被误了终身,为了追捕徐文国,间接地导致刘芬芳的死亡,这叫他如何不内疚,那一死是一胎两命,妻儿一役全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有那么多关于刘芬芳的幻象,因为在他心里,他接受不了她的离开。
总体来说,这部剧比之前的《乌云之上》略好一些,但是也没有好多少。
大部分的剧情中规中矩基本上都在预期之中,也并没有什么意外的惊喜,反倒是最后的那个结局让我十分不悦。
为什么正常的途径无法伸张正义,本来说网络媒体都已经在发酵唐氏父子的罪行,那么按理来说如果已经进入了公众的视线里的有理有据的罪恶,大概率是不可能再度被压下去的,但是剧里不仅压了下去并且还对徐文国进行了反戈一击,甚至一把将徐文国打残了,如果不是孙永红大义灭夫,大概率这部剧里的正义,最终不会得到伸张——好⼈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我不喜欢现在的这个结局,因为我总觉得,这个结局带着太大的反讽,如果不是过审,我怀疑这个结局的最终走向是不是跟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结局是完全相反的——徐的复仇最终是失败的,他服毒自杀,并且就此离逝;唐氏父子如日中天,小唐依旧带着娇妻与子女过着幸福的生活;杜湘东无妻无子,满怀愧疚地孤独终老……陆导演心中的结局是不是这样,所以最终才会以一个无比儿戏的实名举报来结束这个故事,我们看过太多的实名举报,我们也看过太多的不了了之,所以——当正义是以这样一种形式来伸张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结束的本身,已经带了一定的原罪了。
也许,仅仅只是我想得太多。
以上,2025-04-28 23:03:29;乙巳蛇年庚辰四月丁卯初一。
剧情大概,一个川蜀国营工厂的明暗。
厂长父子借保卫科长李广才之手设计造Q杀死主任李超并嫁祸姚彬彬徐国文兄弟。
1额,Q打断了李超两个手指,后面是再把人淹死?
姚冰冰的供词只有开墙,没有淹人细节,中枪后倒地淹死。
2额,只是个车间主任,有必要搞死吗?
3第八集杜向东刘芬芳领证,突然就时间跨度,还以为片子剪辑错了,转场十分突兀突然;还有刘芬芳的爱也很突然;死也,有点惊悚,特别是拍视频那段,耍心机,用杜向东的假想,最后才用真实写出刘芬芳的死,下岗了不会找工作吗,亲戚不是很牛逼吗,一个月给1000工资,还比体质多五倍,给个什么工作不好;4结尾13集,前面还是完败的许过问,突然永红反水。
瞬间翻盘。
5借命,还以为是重生局呢,原来是隐喻。
6许过问,出逃冷冻车,没冻死,运输妹被抓。
人物分析,徐彬彬,技术宅,善良大好青年,机械知识过人,会造墙,修收音机,皇冠汽车等。
大好青年,冲动。
徐国文,帅气,讲义气,善良,孝顺。
陷入这场纷争,太不该了。
怎么就没教育的弟弟。
用自己的思想与弟弟交心交流,弟弟对他何止崇拜。
这都培养不了,冷静的性格。
对仇人也是,以德报怨,做大事的人,但是感情用事,怀旧,50万搞量破车,重情谊。
搞坡厂搞得破产;面对仇人选择自杀,懦弱,还以为是那种狠人,只是打了唐姚鑫一巴掌;矿山兄弟对他生死一共。
额,进矿洞还没死。
虾米怎么就死了;最后发达了。
就那么容易成功的。
杜向东,一心想当刑警的预警,管教。
好心肠。
好人。
耿直,老直男。
死脑筋。
7向阳的领导,自己打报告背锅,下调到判处所,难得的担当啊。。
就这,噗
杜湘东的肉身虽活着,但灵魂早已在追捕逃犯的执念中枯槁。
他本是警校的佼佼者,却因命运戏弄沦为看守所管教,一次押送事故后,他的人生被钉在“追凶”的十字架上。
二十年间,他失去爱人、孩子,甚至活着的意义,只剩下一具被执念掏空的躯壳。
所谓“正义”,在剧中成了一剂迟到的毒药。
当真相最终揭晓,真凶伏法,杜湘东却发现自己早已与生活和解无望。
钓着永远无鱼的河水,像一尊被风化的石像。
二十年的坚持,换来的不是救赎,而是更深的荒诞。
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吗?
当真相被时代的尘埃掩埋二十年,它早已失去疗愈伤痛的效力。
杜湘东的“心死”始于姚斌彬被枪决的那一刻,此后他不过是用追凶的执念麻痹自己,逃避对现实的无力感。
而那些被冤屈、贪婪、权谋撕碎的人生,即便沉冤得雪,也不过是历史褶皱里的一滴泪。
迟到的正义,不过是给生者的一纸悼词,而真正的死亡,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注定。
刘芬芳,女,28岁,因宫外孕大出血于1994年4月30日抢救无效死亡。
一是刘科长怎么确定姚会拿着假枪去威胁李超,并开枪?
尤其是在已经恐吓过厂长儿子并失败,他哥警告他不要再动枪的前提下?
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怎么确定姚会开枪?
如果以上都无法确定,那他大概率不会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做一把完全一模一样的假枪上。
他只需要激起两者矛盾即可,不需要身涉险境,反正姚会去找李超对峙,他们大概率会有肢体冲突,然后刘再补刀就行。
二是姚拿假枪找李超对峙的行事逻辑。
如果他是莽撞的毛头小子,想着杀了老东西了事,那他应该寻找一把致命武器,比如钢管,比如木棒,比如刀。
如果他只是想恐吓李超让他不要把妈妈哥哥划到下岗名单里,他不应该开枪。
假枪的唯一威慑力就在没有开枪的时候。
一旦开枪,李超会更肆无忌惮地嘲笑他、欺压他们,甚至会报警抓姚。
不要说姚还是个青年,脑子不好使,遇事冲动。
请注意:他并不是随身携枪,所以不存在大脑空白冲动开枪。
他在接到消息之后,先回家找枪,然后再去河滩和李超对峙。
这个过程中他是有思考的。
狂怒的人不会只带着玩具枪和十恶不赦的恶霸对峙!
编剧为了让复杂的陷害计谋成立,忽略了基本的人物行为逻辑,导致先射箭后画靶的可笑错误。
这个陷害故事本来可以与枪无关、与撞针无关,只是一个坐山观虎斗的故事,但是编剧既要又要,既要陷害成立,又要姚是清白大男孩,剧本就变得漏洞百出。
还有张向阳,他不应该是黑警么?
哪有那么巧的巧合?
杜湘东一查就查到逃犯在哪个煤矿?
煤矿老板认识手下所有工人?
杜湘东去的当天,煤矿就恰好塌方,也恰好选在那天灭口?
这些都像是预定好了,要在杜湘东面前演一出“嫌犯死亡,追查没有意义”的大戏。
后面张向阳的一些镜头也在暗示他不仅被厂长收买,也在试图收买杜湘东。
文|林艾米(amylin_writer)
《借命而生》剧照《左传》中写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自身优秀的人容易遭人嫉妒陷害。
电视剧《借命而生》中,徐文国和姚斌彬兄弟俩是六机厂的技术能手,徐文国个人能力优秀,还准备考大学。
所以,虽然徐文国家境贫寒,还是受到了厂花孙永红的青睐,孙永红对徐文国是“非他不嫁”的。
平静美好的生活,突然之间被打破,徐文国和姚斌彬兄弟二人涉嫌刑事案件,被抓入狱。
最后,姚斌彬还被判了死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借命而生》剧照原来,六机厂厂长的儿子唐尧鑫一直喜欢孙永红,可是孙永红对唐尧鑫一直爱搭不理,这令唐尧鑫非常不快。
正在此时,六机厂面临改制,厂长唐伟民正在梳理下岗名单。
唐伟民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眼中也容不下能力强但不屈服于他的人,所以徐文国和姚斌彬这两兄弟就成了唐伟民的眼中钉。
唐伟民一方面为了厂里改制,另一方面为了儿子唐尧鑫,决定拔掉徐文国和姚斌彬这两个眼中钉,他做了详细的谋划。
唐伟民打算让徐文国和姚斌彬两兄弟永不能翻身,设计陷害了他们。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01 唐伟民暗中让刘广才装上了撞针唐尧鑫喜欢孙永红,有一次在台球厅骚扰孙永红,孙永红没有给他好脸色,唐尧鑫就把气撒在徐文国身上,和徐文国发生了冲突。
姚斌彬看到唐尧鑫这伙人人多势众,哥哥徐文国肯定会吃亏。
所以,姚斌彬赶快跑回去,拿上了徐文国自制的手枪,打算把唐尧鑫等人吓退。
徐文国不希望唐尧鑫再来骚扰孙永红,所以拿着自制手枪对唐尧鑫扣了几次扳机,纯粹就是威慑唐尧鑫,因为徐文国早就把这把自制手枪的撞针取下了,这把自制手枪完全没有杀伤力,就是摆设。
《借命而生》剧照唐尧鑫对徐文国怀恨在心,打算要把徐文国和姚斌彬兄弟俩搞倒,同时要把孙永红抢到手里。
唐伟民为了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在厂里的权势地位,将计就计,决定利用徐文国自制的这把手枪来陷害他们兄弟二人。
保卫科科长刘广才是唐伟民的亲信,唐伟民应该是指示刘广才去把自制手枪里装上了撞针。
刘广才应该是在徐文国和姚斌彬白天上班期间做了这件事,他到徐文国和姚斌彬在厂外的简易舞厅里,找到了那把自制手枪,把提前做好的撞针装到了里面。
02 唐伟民利用李超激怒姚斌彬李超是徐文国和姚斌彬的车间主任,李超不是什么好人,一直觊觎徐文国和姚斌彬母亲崔丽珍的美色,崔丽珍以前是六机厂的厂花,后来待他们父亲离世后就长期霸占崔丽珍。
唐伟民知道李超的所作所为,却不予处理,就是因为李超也是唐伟民的人。
唐伟民利用李超同徐文国和姚斌彬家的矛盾,设下了圈套。
唐伟民让李超四处散布要让崔丽珍和徐文国下岗的消息,崔丽珍本就身体不太好,一下子就气病了,被送到了医院。
而在此之前,唐尧鑫故意将自己的皇冠车开到姚斌彬他们的简易舞厅,请姚斌彬帮忙修理。
姚斌彬忙于修理车子,不在家里,所以崔丽珍被送去医院时,徐文国肯定会陪同一起。
《借命而生》剧照唐伟民知道徐文国和姚斌彬二人性格不同,徐文国相对理智些,姚斌彬就比较容易冲动,所以要对付他们兄弟二人,需要逐个击破。
唐伟民让唐尧鑫把皇冠车开去让姚斌彬修理,就是为了拖住他,让他单独一人,好对付。
等到崔丽珍被气进医院后,唐伟民就又派人来通知姚斌彬,并告诉姚斌彬是李超决定裁员名单的。
姚斌彬本来就对李超有恨意,这次更是气上加气,他拿上那把自制手枪,打算去威慑李超,让他放弃裁员母亲和哥哥。
姚斌彬上次在台球厅看到过徐文国扣动自制手枪的扳机来吓唬唐尧鑫,是扣不动的,因为里面没有撞针,所以他也是打算用这一招来吓唬李超。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姚斌彬这次却成功的扣动了扳机,因为刘广才已经提前把撞针装到了里面。
姚斌彬这一枪,击中了李超。
姚斌彬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他迅速逃回了简易舞厅。
03 唐伟民利用刘广才诬陷姚斌彬偷车姚斌彬刚回到简易舞厅,刘广才就带着保卫科的人迅速赶到,这一切都是唐伟民提前计划好的。
刘广才一行人见到姚斌彬,就不由分说地把姚斌彬打倒在地,诬陷姚斌彬因对唐尧鑫不满,偷了唐尧鑫的皇冠车。
正在此时,唐伟民又安排人去通知在医院陪护崔丽珍的徐文国,告诉徐文国姚斌彬涉嫌偷盗皇冠车,正在被刘广才一行人殴打。
《借命而生》剧照徐文国原本是比较理智的人,但一下子家里涌上这么多事,他觉得这不是巧合,肯定是被故意针对了,他也气不打一处来,拿着铁锹急忙赶到简易舞厅,一群人就打起来了。
六机厂一群人打架,肯定是要惊动警方的,大家被抓了起来。
姚斌彬因涉嫌偷盗皇冠车被收押到看守所,徐文国因涉嫌打架伤人收押到看守所。
光收押徐文国和姚斌彬并不是唐伟民的目的,唐伟民是要把他们兄弟二人翻不了身,所以必定要安上个大罪名,唐伟民早就有计划。
04 唐伟民利用陈素娥做伪证当姚斌彬冲出去找李超算账时,被崔丽珍的邻居陈素娥看见了,陈素娥还一路跟了过去,哪有这么巧的事?
这其实就是唐伟民早就安排好的,唐伟民以下岗来威胁陈素娥,让陈素娥听命。
其实,当时陈素娥并没有真实地看到姚斌彬开枪打死李超,姚斌彬开完枪后,李超还起身跑了几步的。
所以,并不能完全断定李超就已经死了。
但当警察询问陈素娥时,她却说看到姚斌彬打死了李超。
事情的真相很有可能是,李超并没有真的被姚斌彬打死,而是唐伟民事后安排人把李超推到了河里,这才造成李超死亡,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警方在河里发现了李超的尸体。
《借命而生》剧照由于有陈素娥这个人证,还有自制手枪这个物证,姚斌彬因杀人罪被判死刑。
但是,蹊跷的是,后来案子已经结束了,陈素娥却被人杀害了,这很有可能是唐伟民找人灭的口。
而且,唐伟民还把这个罪诬陷到出逃的徐文国身上,想让徐文国也永不能翻身。
05 唐伟民让警方误以为徐文国有黑社会背景徐文国和姚斌彬被收押到看守所时,徐文国在看守所里倍受一个黑社会头子郑三闯的照顾,郑三闯让出了自己最好的铺位给徐文国,在发餐时还多发一份给徐文国。
这一切都被警官杜湘东看在眼里。
经过杜湘东的盘问,事情明了了,原来有人以郑三闯的家人为要挟,让他这么做的,为的就是让警方对徐文国有误解,误会他有黑社会背景,以便后面继续设计构陷徐文国。
《借命而生》剧照这一切应该就是唐伟民安排的,因为徐文国这次收押只是涉嫌打架伤人,罪名不是很大,还达不到他的目的。
后来,为了案子,徐文国和姚斌彬被安排转运到刑警队。
在路上,却突发了一场交通事故,这场交通事故也很蹊跷,肯定也是唐伟民安排人做的。
唐伟民安排这次交通事故有两个作用。
如果事故严重,徐文国和姚斌彬都死了,那一切也就结束了,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徐文国和姚斌彬没死,那他们就会利用这次事故逃跑,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陷害的,不会等死。
《借命而生》剧照而他们逃脱后,也会给警方一个误导,就是之前立下的徐文国的黑社会背景,感觉有人在接应徐文国。
逃跑的徐文国和姚斌彬,如果再被警方抓回去,就罪加一等了,唐伟民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好了。
虽然,唐伟民把一切阴谋策划得非常完美,但是警官杜湘东虽然在看守年工作,却是学刑警出身,他早就觉得这个案子不简单,一直在暗中调查,他终会找到真相,还徐文国和姚斌彬一个公道。
-END-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注: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为陆川导演蛰伏多年后的回归之作,《借命而生》以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追捕为序,在悬疑外衣下包裹着对时代与人性深沉的叩问。
前五集的叙事中,镜头语言与表演艺术的双重震撼,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斑驳的九十年代长卷,而剧中那些向陆川旧作品致敬的隐秘笔触,更让这部作品充满作者性。
当徐文国在审讯室嘶吼出“那就是把假枪!
”时,声波仿佛穿透了这23年的时光,与《寻枪》里马山那句颤抖的“咋会是把假枪呢?
”在时空裂缝中轰然相撞。
陆川用两代警察对枪械真伪的执念,编织出宿命般的镜像对话——当年马山追寻的是一把消失的警枪,如今杜湘东追寻的则是枪响背后的真相。
当镜头扫过徐文国改装枪械时泛着油光的零件,分明能看见《寻枪》里马山擦拭枪管时映在金属冷光中的焦灼倒影。
那些流淌在镜头血液里的陆川基因愈发清晰:阴雨中的盘山公路蜿蜒如命运折线,杜湘东骑着二八大杠颠簸前行的身影,与当年马山跨着自行车在石板路上摇晃的轨迹重叠成双重曝光,每集都出现的骑自行车长镜头让追寻的身影更加清晰起来……
当杜湘东抬头凝视徐文国消失的方向,镜头缓缓抬升成上帝视角,这个充满宗教感的镜头,既是对陆川《可可西里》天葬戏的遥远呼应,也预示着这场追捕终将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暴雨夜追捕那场戏绝对能进年度镜头TOP3。
没有飙车爆炸,就靠一束手电筒的光在林子里乱晃,光束扫过树皮刻痕、泥地脚印、挂在枝头的破布条,硬是把悬疑感拉满。
不得不提的是史彭元的演技,姚斌彬在审讯室那个瘆人的笑,三分天真七分疯癫,让人又怕又心疼。
当得知李超死讯时,史彭元的表演极具爆发力。
他瞪大的双眼中交织着震惊与恐惧,颤抖的嘴唇和嘶吼的哭腔将角色推入绝境,尤其是那句“我没开枪!
”的呐喊,既是对冤屈的本能反抗,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逃亡戏中,他对这杜湘东崩溃开枪也有马山的味道,陆川这时光胶囊留的很不错。
女性角色的塑造同样突破窠臼。
钟楚曦饰演的刘芬芳,在猪肉摊前一边剁骨一边与杜湘东调情的戏份堪称神来之笔:围裙上的血渍、飞舞的苍蝇与眼波流转间的挑逗形成荒诞张力,将市井女性的鲜活生命力注入阴郁的叙事基调中。
她勇敢的面对内心,不扭捏造作,活脱脱令人羡慕的女性形象。
这种“生”与“死”并显的美学表达,恰是陆川作品中常见的戏剧冲突手法。
五集刷完,感觉这剧压根不是在讲什么追捕故事,根本就是拿着放大镜在时代伤疤上找人性微光。
现在抓心挠肝等更新,就想知道这些向死而生的人,最后到底能不能从命运手里抢回属于自己的那口气?
一场跨越二十年的追逃拉锯战,将悬疑剧的张力从案件本身迁移到人物命运被时代裹挟的唏嘘中。秦昊饰演的杜湘东被生活磨去棱角,不再是过去悬疑剧中锋芒毕露的刑警,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收着演”的克制,让角色在沉默中积蓄力量,最终以二十年追凶的执念,完成对自我尊严的救赎。
不知道在干嘛…
十三集的电视剧也能这么灌水,虎头蛇尾
很多情节都没交代,如果觉得好看,音乐加分了,钟和秦加分了,导演漏油了。
1.钟楚曦真好看。2.最后三集可以不用看。3.陆川是真的不会讲故事
前边靠悬疑勉强撑着,后半部一泻千里,剪的也乱,剧情不合理的硬伤太多,以至于无法让人产生共鸣,演员表演非常平庸,秦昊掀桌子大吼时我在笑。
本来就一般的故事被陆川拍的更加难看 怎么好意思还每集片头片尾还特意加个《导演/编剧 陆川》的….
原著粉来的,请问这还是石一枫写的那本借命而生吗,看着不像啊。。。。。。oi!陆川拍的啊,那没事了
刘芬芳是必须死嘛?
看到第八集,我开始觉得这剧的重点早就不只是“破案”了。案子固然复杂,但复杂的是人心——杜湘东查案是为了真相,韩彬隐瞒是为了活下去,这俩人不光是兄弟,还是命运的对照组,一个执念如火,一个沉默如灰。导演陆川在用“慢燃”讲一个无法逃脱的命运循环。那种“你不敢深呼吸”的压迫感,一种90年代纪实片的冷峻感,很值得一看
质感还不错,尤其是对时代氛围的还原,镜头语言也可圈可点。但这个故事的悬疑感实在是稀薄,而该剧对人物的挖掘也不算丰富和深入。
导演致从749局后一蹶不振
国产剧真是乱来 90年代的警察居然穿Barbour[破涕为笑]
中间我心说,还得是拍电影的,讲故事节奏真好,结果最后收的够垃的.不过就是这么拉胯,也比今年之前其他几部电视剧强多了
有些情节太刻意了吧 特别最后讲刘芬芳去世这段 可以理解想创新叙事方式 但搞得跟鬼片一样大可不必 太违和了
想给不小心看了部剧的年轻女孩子说上几句。1、这部剧里的三位重要女性角色,没有必要上到80岁老母下到20岁女孩全是所谓“厂花”。2、爱老公最高级的表现形式不是把自己弄成他胸前的黑白照片。3、悬疑剧这口饭是真的容易吃,试试都试试。
当一种类型的剧发展成熟的时候再拍出来的东西可以是任何类型但唯独不是它原来的样子。
不错
拍得挺好的,但少玩点蒙太奇吧,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蒙太奇国产很难玩明白
本来想给四星的,前边几集很抓人,奈何最后几集难掩无语=_=又是证据从天而降那一套,毫无逻辑可言。感情戏水剧情水的毫无掩饰,钟楚曦的角色很讨喜,但也只是个跟故事线无关的工具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