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精良国产抗战电视剧情有独钟,到现在,我能记得下来的经典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悬崖》……悲惨中有些传奇,传奇又特别悲惨,最近的片子,精良的不多(倡议于妈滚远点)《北平无战事》太烧脑,刘烨的冰块脸拉低了我的沸点,激动了十集《红高粱》的家长里短太多,英雄主义不是精神主线,基本可以忽略它是个抗日大剧。
南京是中国人的痛,它的伤疤其实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么赤裸裸,这么深刻的揭开这段历史,电视剧是都头一次。
可以想象拍摄的很不容易,剧本也准备的很充分,张嘉译大叔的笑点,真是让泪点宣泄的更真实,小宋佳一直都有文清的气质,及时进了窑子,也是清心寡欲,独树一帜,她的这种超脱,像个菩萨。
胡歌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无聊的时候还是看了《风中奇缘》的,里面的九爷比以往角色沉默了些,成熟了些,难受了些,但还是活在古代里,不现实,他演的姐弟恋,听闻尺度不小,为了不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屏蔽了,总之,我的脑海里的他,一直是个剑仙似的美男子,演技从来不是重点,有颜就任性咯但是在四十九日祭中,一个军官,悲怆,英雄气概吓傻了我,这还是胡歌??
虽然多少还有点偶像包袱,不过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在演绎国民党军官,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
早晨微信圈被朋友轰炸,骂于妈傻逼的,恨不得万刮了他,于妈这么没情操的人,就编些没水准的意淫故事给你看,帅哥啊美女啊,齐刷刷闪瞎你的眼,我很奇怪,没下线的不仅是这个没节操的导演,连演员也跟着发疯,非常投入到和网友的争辩中,很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就没打算创造经典,我们本来就这样啊……(有一种我就是贱,你打我啊即视感)这样的理直气壮,无理取闹,就像他们很高兴吃了一坨狗屎,还张开嘴让你闻,你嫌臭,他们还说,我就是要吃给你看!
湖南卫视真是好不容易不在婆婆妈了,不在豪门争斗了,不在出轨腹黑了电视剧多些良心,离不开的是口碑,像于妈这么刷新道德底线的,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还是要消灭之
《四十九日•祭》是胡歌2014年播出的一部近代战争剧。
该剧改编自严歌苓所著小说《金陵十三钗》。
该剧讲述了1937年南京被日军攻占后,在接下来的四十九日内发生的人间惨剧,反映了绝境中的生命意义与人性救赎。
胡歌在剧中饰演一个陆军少尉,铁血硬汉。
胡歌塑造了一个会让人永远记在心中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在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大家对戴涛的喜爱深入骨髓。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他还有一些痞坏,时而又很羞涩。
这个角色给观众留下的了久久不能忘怀的情感和印象。
在发生南京大屠杀这种恶劣到极致的战争条件下,作为军人的戴教官,脸上总是脏脏的,从来没有干净过,这一点也成为了这个人物的一个标志性的特点了。
少尉戴涛,是救国英雄,有英勇奋战的军人本质。
和玉墨有一段压抑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终死去了。
剧情比较虐,记得剧中他说:“我是个军人,没经历过什么风花雪月的事。
只能把话说到这了,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
”这句话让人听了很心痛。
戴教官钢铁般的意志下藏着一颗真挚柔软的心,脏的不能再脏的戴教官,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49日·祭》,是一部战争伦理剧,主要讲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49天里,一群人躲在地窖里发生的故事。
它不是谍战剧,不跟你讲地下成员有多厉害,谍报组织多缜密,男主女主多么聪明多么靓丽。
不是的,它真正讲的是人性,是伦理,是战争下平民的挣扎。
很多人看战争剧,习惯站在高处,看两方军队如何厮杀,看两方主角如何神勇,而真正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却无人关注。
的确,当时的平民小百姓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热忱的斗志,没有虚与委蛇的本事,三十万的平民,就这么丧命在日军手下,无处伸冤。
这个剧是很沉重的,可惜市场上太多手撕鬼子剧,把一些人洗脑了,还以为抗战那些年中国也照样牛逼闪闪,打得日本鬼子抱着狗头就跑。
不是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是毁灭性的,可以轻易就把他们从人间抹去,毫无痕迹。
主角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性格。
他们之中,有的人油滑,有的人轻浮,有的人幼稚,有的人喧闹,有的人机灵,有的人疯癫,他们之前的职业与身份完全不同,战争让他们躲在了一起。
在这四十多天里,他们待在阴冷的地窖里,每天只能啃土豆(还得按个分),为一杯水一杯酒大动肝火,困兽一般地内讧、争抢、谩骂,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教堂。
教堂之外,整个南京一片血海,尸骨成山。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
可当我们看到这部剧,看到日本人对南京平民那些惨无人道的恶行,却又深深地感觉到,人与人不是平等的。
他们根本没有把中国平民当做是和他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也根本没有任何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毫不在意别人的尊严与生命,把快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简直是一群魔鬼。
我们看到,无论你是小老百姓,良家妇女,还是已经举手投降的战俘,在沦陷后的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被当作人来对待。
那些日本人不是为了和平而来,而是为了掠夺。
在这群人眼里,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容貌,重要吗?
逃得过吗?
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压根不在乎你是谁,心情不好,就杀人,不服从他,就杀人。
他们眼里没有平等,只有侵略,只有抢夺,只有虐杀。
三十万日夜哭喊的冤魂啊!
很多人看这部剧,觉得压抑,觉得沉重。
是啊,三十万的冤魂,能不沉重吗?
至今未能听到一句道歉,能不压抑吗?
这一场因他们而生的浩劫,三十万人殒命枪下,令人发指,可他们,直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旧拒不承认,他们的靖国神社还供奉着战犯,完全不道歉,完全不反思!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连我们当代年轻人都快记不起了。
所以,要有这样一个剧,给你揭开伤疤,你看了,会发现中国并不是那么强大,它曾经被人这样践踏过,这样羞辱过,这样毫无人性地屠杀过,你会感觉到痛吗?
会羞耻吗?
会愤怒吗?
如果你会,那么这个剧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记住这种痛。
没有清算的遗忘,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本来想的是看了觉得好看就去把电影和书给看了,但看到一半时我就知道,我绝对不会有勇气把这个故事再看一遍。
这种让人绝望的黑暗,不间断的生死间徘徊,让人窒息的伤痛。
先走的的人就轻松了。
在类似这样的影视作品的教育下,对日本这个民族真的没办法有一点点的好感。
也许它是有些地方让人敬佩,但最多也只是这样了,那些喜欢日本文化的中国人心还真是大呀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的题材,也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认真去看认真去思考的好题材。
但是现在国内流行一种思路:他这么努力你们看不见么。
换到这部电视剧里就是血淋淋的历史你们还不见吗?
为什么还要纠结于这些细节?
中国的所有行业就是这样被阻止进步的。
此剧自然比神剧雷剧强太多,但是距离有情怀而不贩卖情怀还差的太远。
首先,为了制造冲突而刻意作死。
小说和电影里豆蔻的死让人动容,那是在绝望中为了自己爱的人心存一些小侥幸的很能让人理解的做法,我们又何尝没有过这样的选择呢?
在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因为有更强的动力驱使而心存一些侥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电视剧里我只能说叫做花样作死。
类似的刻意制造矛盾点太多:女人们吵架,书娟作死不和他爸走,玉墨作死要和书娟爸分手,书娟发神经出走,贪吃女硬要出去吃东西而被发现......等等,原本小说中所有人都是走投无路不得已而为之,剧中几乎大家都有别的选择而刻意制造矛盾。
其次,为了表现书娟作为这场劫难的见证者,选择最为拙劣的表现形式:拍照。
无论什么情况,她就拍拍拍,惹出了不少事。
剧情不能很好的表现书娟作为一个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于是只能将其外显。
至于最后她的照片还是在审判中用上了,我只能呵呵了。
最后,贩卖情怀,结局加了个东京审判的缩水版。
看过东京审判的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残酷又艰难的一个过程。
日本人的确奸诈,巧舌如簧,但是剧中的日本律师看的我真是呵呵,假如当年日本律师真的有这么明显的颠倒黑白且蔑视生命,那我想我们就不用几年的艰辛审判了,我们很快就可以赢了,国际法庭的审判长是 傻子吗?
正因为他们狡辩的滴水不漏而骨子里又带着对中国蔑视才艰难才令人气愤。
剧中我觉得就是拉仇恨的。
玉墨最后近乎说教式的咆哮真是贩卖情怀到顶峰了“你们征服我们了吗”“看看你身后的中国人”......任何艺术形式需要直白地说教,那就已经黔驴技穷了,这虽然是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但仍然是艺术作品。
最后不去交代大家如何逃生,而用两集在法庭咆哮,真的很单薄。
她们受的苦,心里的委屈,观众可以感受,何必咆哮两集。
最后两集为了教育意义而教育,已经不再是艺术了,干脆办个讲座好了。
惊心动魄第八集全程无尿点。
南京沦陷,法比带着女学生逃难,玉墨带着妓女逃难,戴教官带着督导队拼死抵抗。
最后在督导队的掩护下,女学生和妓女都进了教堂,从此有了四十二天的故事。
与此同时,这一集还通过各种手段表现了日军在南京城的烧杀抢掠,有通过镜头直击日军残忍屠杀市民的,也有通过日军动作脚步间接揭示屠杀暴行的,最让人难忘的是导演通过法比的表现告诉观众当时的惨状:法比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心是骨头做”的假神父,被眼前的情景吓得浑身颤栗,满屋子乱爬,最后躲在床下,抱头呜咽。
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戴玉”爱情长达42集的电视剧,戴玉的镜头加在一起估计也就一集,精炼到极致、凄美到极致,也被两位演员演绎到极致。
很难想像一个整天灰头土脸的军官与一个不施脂粉的妓女在暗无天日的地窖中能擦出那样动人的火花,没有花前月下没有山盟海誓但是他们经历的的确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典程度堪比“魂断蓝桥”。
如泣如诉唯美圣洁的配乐这部剧的大部分的场景在教堂,主题音乐相当圣洁而教堂之外甚至后来延伸至教堂内发生的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绝人寰的屠杀,令人深思的对比。。。
而“戴玉”在一起的时候,是悠扬华美的小提琴与纯真粗犷的手风琴之间的互诉衷肠。
配上这样的音乐 “戴玉”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几个眼神,几次微笑, 一个拥抱足矣。
整部剧的音乐风格很像“辛德勒的名单”,希望今后有这部剧的原声大碟。
浩劫中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这部剧用了约三分之一的篇幅表现了当时南京“安全区”的国际友人费弛先生、魏特琳女士和威尔逊医生对难民的保护和救助以及对日本人的抗争和揭露,这是最黑暗的日子里最圣洁的人性光辉,历史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几个外国演员演得非常投入,非常逼真。
演员的精彩表演首先赞一下几个日本演员,演技很棒!
相比之下,用文章客串一个变态日本军官是此剧的一大败笔。
他一出来,我就觉得好笑,然后就一直出戏。
如果用个无名的演员来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些。
小宋佳在这部剧中全面展示了她的演技和魅力。
有人说她的玉墨不够妩媚和妖艳,其实在这部剧中,玉墨是否妖艳并不重要,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大家都是半人半鬼,即使是个妖,也成了半个鬼了。
但是即便如此,玉墨该妩媚的时候还是很妩媚的,那个在地窖中的独舞并自我陶醉的一段,法比就看呆了;那个她拿着戴教官的钢盔,戴在自己的头上一抬头一挑眉,估计戴教官立刻心动了;还有她走路时的摇曳身姿,连观众都目不转睛了吧。
宋佳的演技我曾经在电影“萧红”中就领略过了,印象很深。
这一次,她的表演更加细腻有层次,感染力更强。
她给戴教官学说小贩叫卖“桂花”“小元宵”的时候,脸部表情在瞬间经过了多重变化才说出来的,给观众传达出了丰富情感,也让我们对她的这段感情有更深的理解。
玉墨在向书绢解释什么是爱情的时候,镜头闪回到已经牺牲的戴教官,她释放出抑制不住情感,眼中含泪却嘴角带笑,是悲伤也是幸福。
在最后一集中,她在法庭上大段的控诉精彩至极感染力极强。
这里还要赞一编导,让玉墨整场戴着黑色面纱,宋佳所有的表演是通过台词、动作和面纱后模糊的表情表达出来的,相当震撼。
若没有面纱,就显得过于直白少了几分艺术性。
最后要赞一下玉墨撩起面纱后的那个微笑,是一张苍老而憔悴面容上的平静的微笑,神似老年时期的奥黛丽赫本,完全承担的起书绢的评价“她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女人”。
就像宋佳自己说的,这部剧要表现的是玉墨内心的力量,她做到了,我们也感受到了。
最后说一下胡歌,他的出场很少但是场场精彩,就像新买的海绵挤不出任何泡沫。
估计剪刀手在戴教官的镜头前无从下手吧,电视中还重复播了一段,哈哈哈。。。
作为他的粉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他是个优秀演员。
我觉得这部剧最大的遗憾是太长,过多地表现了妓女和学生之间的冲突,若将这部分删减或弱化,制作成三十集就相当完美了。
选角没问题,几个男演员演技炸裂。
给4星完全是bug有点多。。。
几个小演员还过得去,就是书娟这个人物不讨喜,人物定的年龄过小,人物心理有不匹配年龄。
演技嘛一般。
抛去演技,和情怀4星我都觉得多。
bug太多了!
……点几个我还记得的bug:1,书娟和他爸爸(孟先生)奶奶坐船远离南京,孟先生下船找女主,在船上书娟看到她爸爸的报纸(有女主海报),然后偷偷跑下船。
孟先生回到书娟奶奶身边后,直接问书娟呢,奶奶说不知道,然后孟先生就知道书娟下船了,就安排书娟船奶奶到了那边找谁谁谁。
(孟先生不在船上找找,直接判断女儿下船?
)2,孟先生被日本人抓去后,日本人给他一个袖箍,出来之后,有个日本人站岗遇到他,他掉头,那个日本人直接讲英文,用英文询问他身份。
这显然不科学。
(孟先生怎么也不像美国人吧,先不说日语,也不说中文,直接讲英文。
)3,安全区的那个美国女的施粥,有个小男孩几次轮到他,他都让给别人。
这个女的问他为啥,小男孩用英文回答他。
(这显然也是不太科学的。
)4,语言翻译的问题我记得哪里有翻译穿帮。
神父说英文,女人们听不懂,书娟帮忙做双向翻译。
这种翻译穿帮。
具体哪里我不记得了,可能是日语双向翻译的剧情出现这种问题:原句是主语后置,而翻译出来是主语前置。
这使得说话的人还没说到主语(某个人名),的时候,帮忙翻译的人念台词般的先翻译了主语。
(比如原句:喜欢你的是张三,翻译:张三喜欢你,本来翻译是没毛病,但是时间上出了问题,翻译的人并不是等叙述者说完翻译的,原句还没说到张三这个人名的时候,翻译的人已经未卜先知翻译出了张三)5,群演被日本人抓去杀,一不害怕,也不坑声。
不符合。
你看男主,女主,害怕的手抖,脚软乏力,两人互相搀扶上的车。
(正常人怎么也会怕吧,知道自己要被杀了,居然开始“乖巧”模式,呆等被杀。
反而女人被日本人凌辱会挣扎尖叫)6,女主只读了3-4年的书(她自己口述的)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还能听懂日语。。。
(英语六级了吧)7,神父被炸弹轰了,然后就残废了,第二天突然变出一个轮椅,而且这个轮椅还是高档的,4个轮子的轮椅!
(轮椅这个东西应该不是教会常备物料吧,神父之前可是能自主行走的,不需要轮椅)8,望春楼女主可以随意走,比如其他人都以为她跟着孟先生走了。
而其他人也可以随时走,这是卖身的人么?
我怎么从都到尾都没看到望春楼有人约束她们,反而觉得她们才是店老板呢!
(如果他们人身自由不受约束,她们要赎啥身?
早就可以直接走啊)9,望春楼最小的姑娘爱上了最小的士兵。
这个男的前面被捅了两刀没死也就算了,爬到医院,一下子就找到他心爱的姑娘,然后又被日本人捅了一刀,女人居然还活了下来。
(这里吐槽的点太多,1女人是被日本兵拖走,男的被捅两刀,男的怎么知道女的在医院?
2,到医院一下就找到一个整个头蒙着绷带的人,一下就认出来了?
是不是导演告诉你的呀?
)
文艺作品不能做市场的奴隶,对电视剧来说,就是不能仅以收视率论成败,有些题材的剧集,无论怎样都应该拍,譬如南京大屠杀,是很沉重,是很虐心,在普遍娱乐化的荧屏上似乎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的剧集,我们不能缺少。
当然,也不是说有了情怀追求的剧集就必须“难看”,虽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但《四十九日•祭》就是一部“好看”的剧集,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会拿来跟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作比,但剧集的编剧由严歌苓亲自操刀,她也说了,剧集的篇幅更长,比电影更贴近原著。
观剧的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去年那部德国电视迷你剧《我们的父辈》,此剧从德国人的视角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在德国本土乃至全欧洲都引发了轰动效应,长久以来,我们太缺乏这样厚重的当代史电视剧作品,特别是当我们自身的苦难记忆深刻的嵌入其中时,习惯了在荧屏上找乐子的观众常常会本能的选择回避。
必须指出的是,《四十九日•祭》并没有一味的渲染苦难,而是难得的在叙事中体现出幽默感:偷看妓女洗澡的小乔治,喝酒、赌钱的“混混”神父法比,还有在大屠杀间隙难得的角色“碎嘴”,都让剧集饱蘸着生活趣味。
1937年12月的南京,无疑是一个人间地狱,但即使在这样苦难的环境里,生命就如同顽强的小草,在每一个缝隙中每一缕阳光里倔强的向上。
历史有高光,也有暗影,在历史的暗处,布满了民族的伤疤,不负责任的扒开伤疤,只是徒劳的增加苦痛,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就是忘记历史,用列宁的话来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厚重题材,简单的“控诉式”叙事很难真正打动普通受众的内心,而《四十九日•祭》沿着原著的路径,把中国妓女、外国神父、抵抗战士、受难民众、国民党高官、残忍的的日军指挥官、“软弱”的日军小战士,各色人等都通过一个核心场所——教堂,汇聚纠结在了一起,在这个教堂内,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种种演出,特别是身份、地位和道德水准发生剧烈冲突之时。
对于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四十九日•祭》是“缺乏”悬念的,最后的故事走向大家都心知肚明——大而化之的说,所有的严肃历史剧都是这样的(除非创作者别出心裁的不采用历史共识)——但在细节的展现上,《四十九日•祭》足够让观者动容,特别是对史实的尊重。
譬如国际安全区和魏特琳女士的出场,譬如日军集体屠杀中国战俘的恶行,譬如唐生智放弃南京时面对蒋介石命令的无奈,日军中既有灭绝人性的高官,也有良心未泯的新兵;中国军民既有铁血刚毅的抵抗,也有怯懦无知的逃避,更有为了救女儿不惜当汉奸的父亲。
这些历史细节一方面有比较翔实的史料佐证(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常常以此来刁难我们),另一方面则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不是简单地脸谱化塑造。
一个自信的民族,才敢于直面自己最苦难的记忆,就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而言,《四十九日•祭》在荧屏上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让我们痛定思痛的历史记忆被搬上荧屏。
(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4年12月12日)
看到大家都在批淑娟我就放心了,这丫头真的是无限反复的挑战她父亲的底线,万没想到有一天能看剧气的肝颤,再加上那些诡异的配音,本来是五分的剧,只能给三分了。
这部电视剧大家谨慎观看吧,电视剧把电影版两个小时的压抑拉长到四十多集,尤其黄老师这条线,气得我眼皮子都在跳,一个修养极高的国民党高官,南京城的规划师,对南京城了如指掌,在简陋的地下都能辨别南京城的方位,孝敬老母,爱护女儿,平等待人,对爱情留有天真,工作谨慎认真,却因为刁蛮任性的女儿一次又一次的逃跑而留在南京羊入虎口,对日寇委曲求全,折辱自己作为学者、男人、中国人的尊严,背上汉奸骂名,却换不来女儿一个好脸色,难道编剧真的认为那个年代有这样的女孩吗?
父亲必须做到这么多才能换来女儿的认可吗?
用孟这样的国家栋梁以及南京的线路规划换来的几个女学生,实在让我无话可说,她们不管不顾,用自己要挟在乎自己的人来达成目的,害死了多少人,以这种方法拖延时长简直幼稚至极。
恰逢建军节,本想翻看老片,却被人推荐,又重温了四十九日祭。
真的看不下去!
不是拍得不好,是拍得太好,心痛地看不下去!
昏暗的如同纪录片的色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
不一样的是,鲜血,尸体,破坏的城池,血淋淋地出现在眼前。
是的,血淋淋。
四处逃命的百姓,在机枪扫射中倒下。
不同于其他片子,一摞摞的尸体,破旧的衣服,流淌的鲜血,狰狞的日兵,惊恐的百姓,压得人喘不上气。
想要放纵自己找女人的士兵,为国效力,却连一身暖和的衣裳都没有。
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那样消失了。
法比,一个市井小人物,对天长叹,谁能救他们?
不是神父,不是美国军旗,什么也不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
戴涛,不敢远离,仅仅是因为还想证明自己活着。
打仗把人的心都打近了。
那个本该是养尊处优的人,一家人都为国家献出了生命。
还有玉墨,风情万种,剧终时的控诉,是每个人的心声。
还有无数无数人,在影片中留下了鲜活的一笔。
不敢再看,不愿再看,那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这结局是个什么鬼
看了一半
故事还行 节奏太慢
白瞎了这么好的剧
太可悲了,中国演技年的演员都在拍这种默默无闻的电视剧,导演傻逼
张黎就拉倒吧,和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根本不能比。能找个一身东北腔的宋佳来演玉墨,这片子还有什么可指望的?编剧也不正常,那几场女人戏被编得像校园暴力剧。
十级的剧硬要拍成四十多级几个意思
对一群妓女恨的牙痒痒,从始至终从未喜欢过,篇幅过长,生活碎屑都恨不得一一示人,冗长无聊的脑残避难生活消解了严肃而沉重的悲剧性。脱离日常生活的角色和视角,观赏时毫无代入感,难以沉浸其中,也就失去了本可以引发民族共鸣的砝码。怎么看都不成功。
小宋佳太不适合玉墨了,完全没有韵味和很村了,书娟也执拗的可怕,其他的人反倒是动了情的
小宋佳的玉墨傲骨无双
最后高潮结局草率烂尾掉了,两星差评
两集弃,剧情太拖拉,看不下去。
好好的剧 让几个臭女人搅的天翻地覆 要死要活 阴阳怪气 戏份越多的女角色越臭 实在不知道张黎是觉得这样好看还是这样真实
人物塑造点个赞~ 剧情拖沓 要不能更好
张嘉译表现的还不错但是胡歌在里面太差劲了,生硬感太强,这部剧大概是张黎剧里面很不怎么样的
胡歌演完就怎么也看不下去了,挑战我耐心!
太差!
导演编剧演过了,把国人演成了垃圾,看完你不恨日本,感觉是国人活该。剧中不断的歌颂美国,编辑应该是个厌恶国家的美国人。最大败笔孟淑娟,赵玉墨两个角色,编剧编的和屎一样
好看!!拍的真的太赞了,把那个时候的南京展现了出来,看的时候不由泪目。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容忘记!!
有张嘉译,就无脑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