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狗镇

Dogville,厄夜变奏曲,狗城,人间狗镇,新美国三部曲之狗镇,The Film 'Dogville' as Told in Nine Chapters and a Prologue

主演: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肯恩,派翠西娅·克拉克森,杰瑞米·戴维斯,菲利普·贝克·霍尔,汤姆·霍夫曼,希芳·法隆,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瑞典,挪威,芬兰,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语言:英语年份:2003

《狗镇》剧照

狗镇 剧照 NO.1狗镇 剧照 NO.2狗镇 剧照 NO.3狗镇 剧照 NO.4狗镇 剧照 NO.5狗镇 剧照 NO.6狗镇 剧照 NO.13狗镇 剧照 NO.14狗镇 剧照 NO.15狗镇 剧照 NO.16狗镇 剧照 NO.17狗镇 剧照 NO.18狗镇 剧照 NO.19狗镇 剧照 NO.20

《狗镇》剧情介绍

狗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封闭守旧的美国小镇闯进了一个神秘女子格蕾斯(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她美丽善良,正在逃避歹徒追杀。镇中的作家汤姆力劝村民留下这个女子,让她暂时在镇里避过难关。然而条件就是格蕾丝要干各种农活来偿还。人们同意了,不久后却发现格蕾丝是一个通缉中的逃犯。大家要把格蕾丝赶走,最后答应,如果她更卖力的干活,才可以在这里逗留。 格蕾丝日以继夜的劳作,终难逃过不幸的事情发生。一个镇民在警察搜捕后,强暴了格蕾丝。龌龊的事情拉开了序幕:人们开始随意的污辱她,甚至连汤姆,也揭开了善良的面具,格蕾斯沦为镇上的一条狗,干活,受罪,善良的心也有了渐渐的改变。镇上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女子的神秘身世,让此刻的污辱成为了他日的灭顶之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穿越时空之灵格格权力的游戏第一季薄暮无间行者圣人莫德宇宙奥秘狂想曲父子战争社会性抹杀丈夫的5个方法第2季烽火硝烟里的青春约瑟夫之子是谁偷吻我小小陌生人大侦探福尔摩斯我爱北京天安门赛尔号大电影3之战神联盟马克·费尔特:扳倒白宫之人更衣人偶坠入爱河第二季吸血鬼日记第六季枪神传奇想飞的骆驼宝宝摸金玦之守护人金装律师第四季午夜惊梦我和格瓦拉的故事对某飞行员的追忆警犬赤龙雄关遗梦尘埃落定三更少年

《狗镇》长篇影评

 1 )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社会与哲学的洞见,同自然科学诸多命题同样的,需要实践的证明。

Tom这样想着,该组织村民举行一次道德重建的大会,以阐释他所觉察到的,村民们所缺乏的包容与接受的开放心态。

没有人有兴趣听他东拉西扯,没有人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什么纠正。

一声枪响,Tom的机会来了。

这一声枪响表示上帝的礼物: 一个落难女人的来临。

她的身份神秘。

Tom所了解到的一切,仅仅是她在黑帮的追击下亡命,以及落魄地偷了一块村里那条叫摩西的狗的骨头罢了,仅此而已。

他决定接纳他,同时用她作试验,向村人阐释他们是否缺乏开放的接受心态。

之后的半年,Tom将有足够机会借她证明他所一直苦心的思想事业,甚至还可以因此继续他小说的梦想。

好吧。

就当这是一场游戏。

开始的两个星期是试用期,村民决定依据表现来决定她的去留。

摆在她面前的是艰巨的任务,为了求生,她必须征服所有人的心。

Tom的主意是,她每天去各家帮忙一小时。

村民们,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没有人承认自己需要任何的帮助。

各家自扫门前雪就足够, 谁需要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人的帮助呢?

不,不需要。

挫败的Grace必须立即找到一种打入的方式。

对了,既然各家都不需要帮忙,那么总有一些不需要去做的事,可以让我做吧。

于是就当是帮她走出窘境,居然每家都生出许多事可以让她去做。

体力的,心灵的。

两个星期很快过去,Grace赢得了大家的心,十五响钟声,代表十五颗愿意接受的心。

甚至连爱情也降临了。

如果影片在这里结束,每位观众大可高枕无忧。

可是对不起,你不是在看童话。

一个严肃的导演不可能允许这样的结束,生活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看似因为Grace的到来改善了生活甚至包括灵魂,这是她带给他们的,她是一样礼物,不是吗。

作为交换,他们接受她,掩护她。

随着警察的二次到来,开始张贴关于她可能是正在受到通缉的嫌犯时,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刚造就的利益平衡开始打破:保护一个嫌疑犯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他们当然有理由索取更多利益,以和自己所冒的风险达成平衡。

Grace开始加倍体力劳动的分量,酬劳降低。

正式被奴役。

同时村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道德的水准上(当然了,他们可没有犯罪,甚至还在拯救别人)。

社会歧视开始生成。

利益平衡打破带来的显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

请你想象,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文明早已和他们杜绝。

没有人下山,即使Tom的父亲有台收音机,也早已不用它放新闻。

于是和我们所谓文明社会不同,压迫开始表现其赤裸裸的一面。

除了鄙视,压榨劳动力,自然还有肉欲。

当然,文明还是存在,他们正是因为心中有正义,才不能容忍这样一个通缉犯无法无天。

更何况这个村庄,既有教条又有禁欲。

和我们别的村庄一模一样。

“人都是一样贪婪,只是乡下人比较Less Successful,有的吃就把肚子撑破”。

有人这样说。

于是她被囚禁。

并且请注意,不要表示出对人的洞见,这会让他们恐惧,因此生气。

当初Grace欣欣喜喜用劳动报酬换来的瓷人,和对这个村庄同样怀有的美好的梦想一起被打破。

现在,她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这对许多有相同遭遇但却没有如此出身的人是一个理想的梦。

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她应不应该有悲悯心。

看到这些村民瞬间变幻的可怜的弱小。

她选择成为制裁者,既然掌握了权利,她觉得有这个必要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为全人类除掉这个乡村。

也许还将继续除掉更多的山村。

那些自己经受过的,要让曾经的施暴者舔尝。

这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听上去是符合逻辑的。

不是吗。

而卑下的哲学家Tom,终于证实了自己曾经的洞见--在这件上帝交与的礼物之下被证实了。

枪声带来的,最终也被枪声带走。

只是结局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自己也是施暴的一员,终被暴力泯除。

狗镇只剩下一条狗了,如果你之后拜访过那里,也许你以为这就是小镇得名的原因,也许你也是对的。

当初,Grace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偷过一根骨头,这可能是她唯一亏欠这里的东西。

 2 ) 递进诠释“人性本恶”

拉斯·冯·提尔导演的《狗镇》是一部极其特别的杰作,不仅因为它并不复杂的故事被配以非同一般的近三小时片长来讲述,更因为其标新立异、高度实验性的拍摄形式与充满悲观主义色彩的内核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首先,本片在形式上的特点有三:第一,视听上的上帝视角运用(旁白口吻与摄影角度)。

开篇、结尾与中间的个别镜头都采用了极具表现力的俯视镜头,同时导演有意不去拍摄小镇以外的世界,在女主角格蕾丝唯一一次尝试逃离狗镇的过程中也仅仅给了多个角度相同、正对运货车车厢的镜头,这不仅配合营造了格蕾丝当时所处的不安与未知氛围,也让“狗镇”的封闭属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使得这期间发生在狗镇上的事件多了一种隔世感。

第二,分章节叙事。

分章节叙事让故事的起承转合比常规叙事手段更显清晰,每一章开始前都出现了有关故事本身的文字说明,让观众得以在大段的话痨戏中不至于把握不到重要的故事节点。

第三,也是《狗镇》最突出的一点,莫过于其常年被津津乐道的、有意为之的“舞台感”——有窗却无门的房间,有光却不见景的外围,只以地面上的白线表示和划分公路与居民房屋等等,让电影从一开场就吸住了我的眼球。

这种疯狂的反常规拍摄方式像是在提问:完善的场景布置对真实感乃至基本电影感的体现难道是绝对必要的吗?

电影感问题上可能有待商榷,但在我看来,其对真实感的表现不仅丝毫不受影响,甚至像剔除了某种累赘,反而直接通过惊艳有力的表演和剧本完成了更好地输出。

我相信,这是拉斯·冯提尔一次自问自答式的实验与探索。

接下来说说故事与内核。

所谓“墙倒众人推”,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长久以来都是伦理道德意识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而“狗镇”这个地方便一定程度上构成并代表了一个最简单、脆弱但又足够完整的社会。

实际上,《狗镇》讲述的就是建立在每个“狗镇”居民人性之上的那些是非观与道德观如何逐一“不攻自破”,并以“狗镇”这个小镇的社会良知彻底瓦解、为其罪恶偿还代价而告终的故事,充满以小见大的寓言性。

在最后一章中,随着格蕾丝与自己黑帮父亲的对话缓缓进行,影片的最终悬念也随之揭开,同时完成了一个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反转。

我们得知,一开始看似在逃亡并寻求藏身之地的格蕾丝,其实是怀着一颗“希望这个世界更美好些”的心而有意前来的,并早已对这一切有所预见。

由于过度悲天悯人的关系,她的善良甚至包含着如其父亲所言的、带有道德优越感的“傲慢”。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有着“圣母”式追求的人,即便一切都是其自寻所致,她也难以将自己在此所受的屈辱和苦难只视为一次“人性考察体验”,最终成为了本片中最后一个解放恶欲的角色。

在人性黑暗面的强烈冲击下,她也最终展示了自己不愿再掩盖的黑暗,正如构成集体沦丧的那每一个个体一样,殊途同归。

就这样,一个个角色身上徒有其表的、所谓“善良”的外壳被击碎,在拉斯冯提尔的描绘下,人的原欲与野蛮性从未随着受教育程度(或文明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消失,而更像慢慢被驯养成一头潜藏于真善美背后的困兽,有时候出逃与否,可能仅仅取决于那把插进道德牢门的钥匙是否在手。

比如逼人就范的恰克,与其最先作恶的设置对应,他的钥匙是“危急时刻”与“证物”的强强联合,而那甚至不是用来打开自己内心的,是用来打开格蕾丝外衣的。

而恰克可能便是文明程度最低的那类“文明人”的代表,他们的恶欲最易迸发,也最不需要自我说服去排除罪恶感,助长他们,只需要提供给他们具备安全保障的时间和空间就够了。

这之后,还有那些以教育名义宣泄嫉妒与仇恨的女人们,又或是那些镇上前赴后继的男女老少,一直到狗镇上最晚作恶、又作了最大恶的人:曾自视为狗镇的道德领袖、自认为与格蕾丝深深相爱的汤姆,终于在镇上其他男性都在集体享受罪恶之欢、而自己却除了言语之外找不到合理道德动机(也不排除性无能的可能)去满足愈加膨胀的征服欲的情境下,开始打着“威胁事业、威胁狗镇”的旗号,将格蕾丝驱逐,也最终为小镇引来灭顶之灾。

汤姆可能是文明程度最高的那类“文明人”,或者仅次于格蕾丝,但最终还是难免在社会舆论约束力完全失效的情况下,不可控地原形毕露了。

《狗镇》的“人性本恶”主题,由此得到递进式的完美诠释。

无论我们是否同意拉斯冯·提尔那可谓极端的价值观,最终,每一个人在“为人”这个前提下难以否认的是:人性之恶人人有之,只不过倾泻“恶”的出口与时机,因人而异罢。

 3 ) 一起上路!带你去狗镇……

早就听说《狗镇》了。

据说布景已经到了极简主义,狗都是用粉笔画的。

想不出是什么样的电影,只能想到中国的戏剧方式——布景可有可无的地步吧。

《狗镇》来了。

在一个晕晕沉沉的下午。

没什么精神。

我。

下午我一贯如此。

半睡眠的。

《狗镇》来了。

小镇的全景出现了。

像极了房地产广告的户型图。

俯瞰的,剖面图的样儿。

小镇的生活像舞台上的生活。

没有门,没有墙。

有一些装样子的家具。

小镇上的人就像是演话剧的人。

忙着自己手里的活计,看不出半点的真实。

这部电影看来要发挥想象力了。

还好。

有个解说的老头,他一直告诉我们,这是哪儿,这有谁。

就像我们小时候听广播剧,或者评书什么的。

甚至可以闭着眼睛。

其实那样才好。

我可以完全闭着眼睛想想出一幅自由的景致。

可是在这里要想象还得根据它提供的相对陌生的堆在那一堆的素材。

需要想象,但又不自由。

感到强迫。

我打了第一个呵欠。

有个男主角出场了,汤姆。

是个对人的生存状态还挺关心的——作家。

为了写部作品,晃当到粉笔道儿划出的街面上,追随着解说老头的声音,从一家走到另一家。

算是让我们知道了小镇上的居民。

确实像剧,还分幕次呢。

第一幕的题目是“汤姆听到枪声,并且遇到神秘女子葛蕾丝”。

晚上。

汤姆就像一个为人类的心灵寻找方向的忧心忡忡的神一样,坐在小镇子的椅子上休息,或者思考。

一声枪响:(一个女子惊恐地跑到小镇上。

穿着高贵华美的毛皮裙衣。

艳美。

说为了躲避黑帮的追杀。

汤姆救了这女人。

并骗走了追杀他的黑帮老大。

他接了黑帮老大给他的名片。

陌生人来了。

汤姆收留了她。

小镇可不是随意可以收留人的。

于是,汤姆召集全镇人开会。

全镇人决定先观察一段。

两个星期。

是好人,就留下。

考察开始。

格雷丝想为镇上的人做些事。

没人愿意。

情境很尴尬。

但是她坚持不懈地奔走要求。

人们开始接纳她了。

她什么都能做,像个天才。

单身司机的晚饭她煮了;瘫痪的黑人女孩儿她照顾着;失明老头再也不寂寞了,格雷丝陪着她聊天;七个小孩真是太多了,格雷丝帮那对夫妇带;那个多年考不到工程师执照的落榜生好像也有希望了,格雷丝给她补习。

等等。

格雷丝对于小镇很重要。

镇上的人觉得。

收留她了,并且还有专人负责监视唯一一条进镇的大路,看到警察就敲钟。

多么老套的故事。

落难公主开始百姓生活。

我继续打呵欠。

不过总比落难好。

格雷丝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像一个从来不曾拥有过去的人一样开始了新鲜的生活。

干活都是充满生机的。

而且,充满了爱意。

她用作工的钱从杂货店里买来了中国瓷娃娃。

她安慰暗恋上他的单身司机,告诉他她不责怪他,把他视为他是朋友。

一切都那么温暖。

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

春意盎然的。

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

我觉得有点困。

又打呵欠了。

连续的。

就像望吸毒之前的状态。

甚至在椅子上扭来扭去的,坐不住了。

不过我尽量把动作保持的矜持些。

毕竟这还是部艺术片儿。

等到第五幕《狗镇露出它的牙》,我有了点精神。

秋天到了。

警察来贴了通缉令:悬捉拿葛蕾丝是银行抢劫犯。

尽管她不具有在案发现场的条件。

但小镇居民仍然决定要慎重对待此事。

并开会讨论出一项决定。

格雷斯接受了。

格雷丝留下的条件是:做双倍工作和更少的工钱。

忙了。

所以不能把每件事都做得好。

指责从四面八方涌向格雷丝。

格雷丝平静而礼貌地忍受,没有任何反抗。

格雷丝后来还忍受了强奸。

忍受了查克老婆虐待般的侮辱。

忍受了小孩儿的诽谤。

格雷丝决定逃走。

却又被带回到了镇上。

强奸在途中再一次发生。

格雷丝再也无法逃跑。

她的脖子被套上了个狗链一样的刑具,上面用长铁链连着一个沉重的大铁轮。

她成了小镇上的奴隶:白天是工作的奴隶,晚上是性奴隶。

暗无天日的生活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汤姆帮助了格雷丝。

让她在全镇居民面前陈述了自己所受的种种不公和小镇人的罪恶。

小镇的居民愤怒了。

汤姆这样做,只是为了以汤姆的方式上格雷丝的床。

格雷丝再也不相信小镇的任何人。

汤姆掏出了那张他收藏的名片。

小镇的末日到来。

格雷丝重见天日。

格雷丝是黑帮老大的女儿!

生在黑帮,却一向笃善。

才离家验证自己的理念。

看完了。

小镇被烧毁。

人都被枪杀。

格雷丝回到了父亲的车上。

又想了想。

结尾,当我们看到格雷丝没有任何人性的影子冰冷地作恶时,我们不应该忘记,她之所以作恶,乃是因为她曾经那么彻底地为善却陷入到了极端残酷的境地!

作恶是一种信仰?

其实,她的善只是一种姿态,一种简单而乏味的姿态——一味地表现善良,而不分境地和场合,毫无原则可言。

她不像一个人,更像是一种抽象的理念置身于小镇的人群之中。

而她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姿态,乃是出于对自己身处的黑帮的作恶行径的怀疑(如果把电影倒过来看的话),想试探一下,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效果会如何?

所以,她来到小镇是带着目的的。

小镇变成了她做这项试验的标本。

她根本没把小镇的人当成和她一样的人来看待。

她只是冷静而平和地看着小镇人如何对待自己,像看一部戏一样。

事实上,人有为善和做恶两种可能。

人总是既为善也为恶的。

小镇的居民如此。

而格雷丝也是如此。

她先前为善,后来不也做恶了吗?

汤姆也是这样。

他收留格雷丝。

实际上是想看看小镇居民如何显现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然后,他好从事小说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个人都是以一种观者的身份,看着其他人如何生活,而将自己放在这之外:一个是为了观察人们如何对待善良;一个是为了观察人们如何处理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

他们都没有真诚地以一个人的身份融入人类群体的生活。

他们自以为高明,站在人之上,看到了真理。

结局是,他们都无法过一种正常的健康的人的生活。

一个开始作恶。

一个被干掉。

巫塔,2003年冬

 4 ) 弱势群体突然拥有权力时,会比与生俱来具有优越感的统治阶级更加可怕

不错的片子,简单的布景就是为了让人更加的去注意故事情节。

也许刚开始会觉得沉闷,但是看进去了以后,会让你感到一种揭露与被揭露的痛快。

非常喜欢导演在片子里关于人性和政治的揭露和讨论:一、“善良是相对的”。

我一直以来就觉得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他们向你表达善意,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触及其利益和欲望。

所以,道德、良心、正义。。。

都是相对的。

二、“民主其实是条大尾巴狼”。

这个立意是导演对美国民主的讽刺,但是非常引人深思。

狗镇上所有的关于GRACE的决议都是15个成年人投票的结果,包括给她2周时间来证明自己、留下她、剥削她、侮辱她和揭发她。

但是是否大多数的决议就是正确的?

是否因为满足了大多数人,就应该让少数的无辜的人来付出代价承担痛苦??

三、“宽恕和原谅是一种自大的行为“。

影片前期长时间的隐忍、憋屈的铺垫,到最后痛快的报复,太适合我月天蝎的心理了。

没错,为什么要原谅?

原谅是一种纵容。

就应该让有过错的人得到惩罚和教训。

如果有权力去教育和改造的时候,为什么不呢。

THEY DESERVE IT!GRACE还不够狠,如果是我,我会更狠一点。

影片的结尾,用了很多美国的底层民众的照片,配的是DAVID BOWIE的歌--"YOUNG AMERICAN"。

导演是什么意思,我不清楚。

但是我看的时候,就感觉,看这些可怜的人吧,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无辜,仿佛是砧板上的肉,但是一旦让他们拥有了权力,哪怕就一点点,他们都会变成魔鬼。

我一直就认为穷人咋富非常的可怕,同样的道理,弱势群体突然拥有权力时,会比与生俱来具有优越感的统治阶级更加可怕。

从大一些的历史事件来看,就像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一旦成功以后,农民起义的领袖就变成了一个更刻薄的统治阶级,李自成、朱元璋、还有老毛。。。

从小一些的事情来看,比如那些黑煤窑里的人,开煤窑的人心肠够黑了吧?

默许他们开黑煤窑的狼狈为奸的政府当权者呢?

让人最痛心的还有同样被拐骗去做苦力的人为了过得好一点,自愿谄媚的不惜余力要混去当看管苦力的打手。

人性就这么可悲。

再小一些的,小到身边那些有一点点小权力的人,比如小区门口的保安,他有权力让这个人进不让那个人进的时候,他是那么的满足。

也许我不应该幻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对现实不满时,选择逃避。

我应该去当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当面对不满时,选择起义。

我们选择做被狗看管的犯人?

狗?

还是狗的主人??

如果可以的话,我选择做狗的主人,我会让狗和犯人都表现得好一点。

 5 ) 随便写写,反正没人看。

随便翻了翻短评,发行很多短评说圣母婊如何如何的,人性潜藏的恶如何如何。

我只能说,本片里村民的恶只是附赠品,真正的恶,最后一段对话已经剖析的很清楚,是女主的“傲慢”。

傲慢≠圣母,圣母的宽容是对于同一物种同一层次的,而女主的傲慢是把自己当成了比村民们高一等的物种,天然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于是低一个层次的“村民”们的各种“恶行”(在女主眼里并不算恶行,人吃屎你会恶心,狗吃屎你会觉得恶心还是正常?

)在她眼里不过是他们应有的道德水准的表现。

这种与生俱来还不自知的傲慢,才是真正的恶,从精神层面把人划为三六九等,高等人看下等人的目光里总是包含着无限宽容和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鄙夷,这才是女主“圣母”的本质。

最后车上的一番谈话,让女主明白自己一直自以为的“宽容”其实是傲慢的表现,当她下令的那一刻,其实也是第一次真正的把村民们当成了“人”来看待,从高高在上的道德云端跌落凡尘,这并不是黑化,不过是她终于成了人。

 6 ) 为了妮可举枪的双手 为了光芒万丈

我念书时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大致是说有几个人在码头搭船,在船将要离岸的时候,突然从岸上跑来一个人央求他们也搭上他一起。

这时船上有一个人慷慨的说;让他上来吧,他已经没有其他船可搭了。

但同时船上另一个人却站出来极力反对,声称这船已经负荷,如果再载一个人会很危险。

那个慷慨的人指责这个人毫无善心,他努力说服了船上的其他乘客让这个需要搭船的人上了船。

当船行至中途时,由于风浪还是负荷问题我记不清了,总之船陷入了危险,需要弃重。

这时那个慷慨的人马上提出为了其他人的安全,把那个后来搭船的人扔下船。

这时却是那个起初极力反对的人站出来保住了这个人的性命。

最后他们终于一起安全上岸,而当初那个慷慨的人,自然是被所有的人唾弃不齿。

这本来是一篇古文,读完了老师要我们归纳主题,我当时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吃了个零蛋。

但这些年过去,那些我曾经归纳出主题的故事大多数都被我忘了,而这个故事我却一直记得。

因为是它最早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但奇怪的是这个道理我至今仍无法确切地把它表述出来。

这个道理在《狗镇》这部电影里被剥开了。

并且它被剥得更彻底,更鲜血淋漓。

因为在那部电影里,甚至连那个揭露伪善的人都没有,甚至连惊涛骇浪都不需要,人性就赤裸裸地摆在那里。

最后他们统统死于灭顶之灾,我只觉得大快人心。

包括最后妮可举枪的样子,都令人觉得光芒万丈。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耐心的,当你慢慢接受了其单调到几乎无物的布景之后,你会发现这种全新的观影体验是异常美妙的。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独特的观看方式,使我们更能够专注地切入每一个人的内心去观察它的腐烂和肮脏。

这部电影的实验性并不一定代表着它的先锋性。

但正是因为它不先锋,它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彻骨的寒冷。

很少有什么电影能让我在看的时候觉得那么地愤恨,那么地不平静。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面对丑恶我都习惯了冷漠地轻视它。

但在这部电影里却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想想自己的过去和现在,那些能够淡漠对待它的人,或者在天堂,或者在地狱。

葛瑞斯最后明白了那个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

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的肩头,她以为宽恕别人的罪孽是最大的善,她把这个世界想得太美好,把善和恶撇得太清。

最终她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但我一点也不同情任何一个人。

她恶狠狠地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杀光她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就当着那个女人的面,就像她曾经折磨她的方式一模一样。

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

这是公平。

如果电影不是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我想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怪罪拉斯·冯·特里尔的。

这部电影就像一片荆棘林,所有对这个世界抱着天真幻想的人都应该历受它的考验。

拉斯·冯·特里尔不是没有给我们指出走出这片荆棘林的道路,只是这条道路鲜血淋漓又异常冷酷。

因为那些教会过我们什么叫做恨的人,我们终于摆脱了让我们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

它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又将如何活下去。

所以我看到了那条道路是多么地光芒万丈。

感谢豆友关于开头那个故事的补充:《乘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有一人欲依附, 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 何为不可?

” 后贼追至, 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 “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 宁可以急相弃邪?

” 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7 ) 人性的展现

这部电影是拉斯‧冯‧提尔拍摄的「良心三部曲」中最令我毛骨悚然的一部。

拍摄手法上导演也采用了很不同的拍摄方式,像是舞台剧的简陋布景,主要场景是用粉笔「画」出来的。

镜头一开始是由上而下拍摄着这个「简单、封闭」的小镇。

然后,女主突然闯进了这个小镇。

这个突然所产生的化学作用,悲伤的、残酷的令人不敢直视。

开始时温情的人们,保护了女主(似乎),但是接下来…所有人都开始利用这一点来「换取、谋夺」她的一点一滴。

包括肉体的劳动、金钱…甚至最后连清白及自由都被掠夺。

在这部片当中所展现人性的丑陋面…会让人在观看的当下不忍直视,在看完之后倍觉绝望。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狗。

 8 ) 看完《狗镇》后的一个夜晚一个白天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脱离人性良知的结局却是如此大快人心。

看完后还一直沉浸在整部电影里,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最后的结局是整个小镇上的人都被射杀死掉,包括婴孩。

格蕾丝亲手杀死了汤姆,他们曾经相爱。

除了一条狗,她在最初逃到小镇时因为饥饿抢了它的骨头。

她知道自己欠它。

我震惊的是我的心里没有丝毫同情,对那个小镇上的所有人,包括那婴孩。

三个女人在深夜来到格蕾丝的房间,那个老女人固执的认为是格蕾丝勾引了她的丈夫。

她让另外两个女人拉住格蕾丝,在她的面前摔碎了她在小镇辛苦赚钱买下的七个小陶人。

老女人说若她能用她泰然处之的思想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她就停止。

“在格蕾丝的一生中,她有过多次控制自己感情的经历,所以她不相信现在她会控制不住。

但是陶瓷在地上碎掉却像是人的皮肉在分解。

那些人形塑像好像是她和小镇相逢而产生的结果。

它们好像在证明,无论怎样,她受的苦难也造就出有价值的东西。

格蕾丝再也忍受不了了。

像长大以来从没有的那样,她哭了”。

我看到格蕾丝无法忍受而流下的眼泪。

老女人最后还是摔碎了所有的陶瓷小人。

她曾是多么的傲慢,固执的相信善,相信自己能让世界变得美好。

可是她的道德心被这个看似简单的小镇摧毁,一点一点撕破直至彻底摧毁。

她在逃离恶的控制的途中逃到这个小镇,以为只要自己去满足这里每个人的要求,她就可以在这里生存。

但是她打破了这里的平衡,一种固执不可触犯的平衡。

她以为汤姆会一直帮助她。

她终因无法忍受而试图逃跑,但被送回。

真是荒谬,她并不属于这个小镇,现在却连离开的卑微权利都没有了。

她被套上了狗链,铃铛,被像狗一样对待。

小镇上的男人把她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

孩子们朝她的床上扔泥巴,砸她的窗。

她本不愿意怀疑的东西也终被质疑了。

她的善心被无情击碎。

他们没有给她也没有给他们自己留出余地。

讨厌利用,讨厌谎言,讨厌背叛,讨厌软弱。

汤姆出于私心,拨打了那个车里的男人留给他的电话号码。

他不知道那会带来什么,他以为是好处,一笔财富,或者只是写作的灵感。

她的怀疑是对的。

她看到这个小镇上的人和她家里人的差别,但很小。

她用的她的心去衡量。

光线穿透了建筑的缺陷和人的缺陷。

她找到了答案。

她做出决定,当她父亲的和他的流氓和罪犯的同谋,接受她父亲的权利。

她用她的权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杀死整个小镇的人的命令。

如此决绝,干净利落。

太清楚世间角色。

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习性,每个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角色里该怎样做。

要留下什么,不可留下什么,是如此容易分明。

她便这样做了。

我不觉得错。

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道德,关于这个词在我生命里的某些东西。

夜晚,当我的空间陷入完全的黑暗,我也陷入完全的思考状态。

我想我本质上是个残忍的人,做事决绝,还未爆发残性,是因我还可忍耐这个世间。

当白天来临,眼睛微肿,整个人会突然发呆,想起电影里的某些情节。

我试图向身边的人传达我在思考的东西,但是不行,无用。

我只有自己找到出路。

 9 )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转载}《狗镇》是由拉斯·冯·提尔编剧、执导的178分钟悬疑影片,该片由妮可·基德曼、哈里特·安德森、劳伦·白考尔、保罗·贝坦尼、詹姆斯·凯恩等主演,于2003年5月19日在戛纳电影宫的卢米埃尔大厅首映。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美国1930年代,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格蕾丝从逃离都市身入狗镇,以及她在狗镇梦魇般经历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格蕾丝其实是黑帮老大的女儿,她逃离爸爸是因为不想接手自己的家族,所谓的通缉令也只不过是爸爸为了寻找女儿所用的手段。

爸爸在狗镇找到了自己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女儿,在格蕾丝的授意下,整个镇子沦为火海,镇子里所有的人都被枪杀了。

结局大快人心,但是整部电影里却将人性之恶展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曾经淳朴的居民会变成这样的恶魔呢?

他们可能在死之前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作的是错的。

其实这一切都归罪于格蕾丝所谓的善心和原谅。

即使被不公正的对待,格蕾丝也没有怨言,而是默默的承担下来。

这样的后果,就是越来越不公正的对待,当格蕾丝忍无可忍的时候,事情却已经不受控制了。

在居民的眼里,这一切并没有错,我保护了你,并且为此承担了风险,你应该对我有更高的回报。

但是对于过分的要求,格蕾丝也一一承受,这也就助长了居民贪婪的气焰,格蕾丝的境地其实也是她的咎由自取。

格蕾丝和爸爸的矛盾其实也是和原谅有关。

格蕾丝不认同爸爸的暴力行为,她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被上帝原谅,一味的暴力不过是“傲慢”而已。

也正是这句“傲慢”惹恼了爸爸,才会有逃亡的事。

但爸爸并不这样认为,父女两的对话堪称经典。

圣母的人就和格蕾丝一样,站在到道德的至高点指点一切,而完全不在乎犯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

如果格蕾丝在第一个不正当要求的时候就说了“不”,那些本来淳朴的居民,会一步一步的变成囚禁他人的罪人吗?

人性一直都是很脆弱的东西,抵不住诱惑,扛不住磨难。

即使善良如格蕾丝,在最后的最后,格蕾丝将自己代入到了镇民的位置,也同样无法原谅镇民所犯下的罪过,所以才有了杀戮的结局。

格蕾丝是幸运的,她是有着家族和权利,可以将她从折磨中救赎出来。

可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幸运,当自己或家人被犯罪者所侵害的时候,如果主张原谅的话,我想只可能会再次出现犯罪。

原谅犯罪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罪犯去见上帝。

愿迟早有一天,世界能像圣母所期盼的那样没有罪恶,但在这天来临之前,让我们拒绝圣母,严惩罪犯吧。

 10 ) 以恶之名——萨德的复辟

死亡和瞬间的狂醉一样,都反对以理性为基础的善的意向。

但在反对善的时候,死亡和瞬间已成为最后的结局。

死亡是瞬间狂热的标志。

——巴塔耶巴塔耶会喜欢《Dogville》的。

那和他、布朗肖、福柯宣扬的文学即恶的逻辑如出一辙。

最初的秩序化的目的在于之后的完满生活,而完满生活的目的在于之后的欲望索取,而欲望索取的目的在于之后的集体欲望狂欢,而集体欲望狂欢的目的在于之后的死亡。

清晰的脉络宣告了恶是这终极狂欢的一切原初,而死亡是这一切原初的最终归宿。

Las Von Tier对这一切如此谙熟,他将一部作品变成了恶的教化范本。

恶是否应该作为伦理的构成物之一?

恶应该站在人的一方,还是站在对面?

抑或,恶原初即同善是站在一起的,因为那里站立着所有人?

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个剧中人物理解。

于是Grace成了这个教化过程的唯一目击。

Grace的名字同她最后按动扳机有反讽的意味么?

恰恰相反,这是回报,是恶的恩宠。

一切来源都出自于身体将精神的边缘化,Grace的所谓复仇也只是将精神物化的形式转换,而她真正需要的却是echo,而不是revenge。

她最终的一枪只是给了原来的Grace一个理由,而之后这样的理由会越来越不经过这般复杂的挣扎。

她已领会了恶,而这恶的责任也会渐渐被愉悦取代。

这即是巴塔耶所谓的规则的偶然冒犯。

规则的存在即是被冒犯的,否则没有其存在的必要。

而人们之所以将恶圈禁,也是因为恶的无法抑制。

这一切的终点并非恶是否是正确的评判,而是恶是否能够有足够的权力意志被持续行使。

这也是福柯求助于萨德、巴塔耶和布朗肖的文艺理论的原因,他需要为权力的持续性找到一个原初永动的initiative。

我们看到在这教化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谦虚地学会并习惯对恶的领悟和行使恶的权力。

他们在对规则的偶然冒犯过程中并未对行为有任何修正,他们将一个society的规则改变,以符合其权力的自然扩张。

这在广义的society上难道不同样如是么?

即便,Dogville最终的覆灭也是由于其对权力运用的失当和对其他权力的无视。

他们对权力的欲望超过了对欲望的欲望,因而造成了这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衡。

这反而更具象地体现了道德准则在不同society的漂泊取决于society内部的驱力和societies间的权力制衡。

Grace对权力的运用并非是依照福柯的观点——权力的提升获得更隐蔽的行使权利的政治技术,恰恰相反,Grace以更原始的方式代替了其他方式。

这不是对福柯的否定,而是Las Von Tier对教化的重视远超对权力进化学的尊重。

Grace需要一次革命,作为今后持续运用权力的说服。

而那之后的娴熟,会如同她的父亲对自己的罪行辩护为“如果那是杀人罪的话”一般,愈发合理。

这次屠杀,即是新的权力规则诞生的标志。

这之后的恶是否仍然出自causal linkage,我们无从洞察,但必然,权力的运用会将恶的满足渐渐凌驾于道德至上,道德反而成为权力压制的另一面。

这也意味着,道德的至高点是无用的,因为道德的底限是无穷的。

在其继续下降的过程中,道德的上限反而曲高和寡,不,应该说反而处于道德真正对抗的一方。

这即意味着道德的恒常性是如何在society的权力变迁中永远缺席。

占据道德至高点是错误的么?这不应是一个定论。

然而这至高点对恶的欲望的确是相悖的。

那么权力集中在对恶的欲望中,恶的行使便是合理并道德的。

而道德至高点同恶会是在一起的么?

那便是萨德曾尝试过的。

而恶占据的道德的确是规则的终点,规则也需要在行使与被冒犯间获得其在场的必要性。

亦即,道德的存在并非为了维护society的elegance,而是为了在必要时刻通过对规则的修正以重现权力。

当然,善即是伪善,因为恶才是人本应但却被禁锢的真正立场。

这并非是一种对恶的宣扬,这只是对权力的政治技术学探讨,和对无辜的恶的怜悯。

巴塔耶曾经对《呼啸山庄》的道德诘问有过评价。

勃朗特将善恶以两个角色出示,Catherine从始至终都是伪善的代表,而她的遭遇只可能是在恶死亡之前死亡,因为即便她的立场在恶的一方,但她却站在了恶的对岸。

《Dogville》的功力在于,Las Von Tier将善恶和彰示权力所在的道德变迁赋予一个人。

这在文学彰显恶这个命题的路途上并不多见。

Grace的屠戮并非如同Dogvillers一样出于恶本身的驱动,抑或出于展示权力的在场或再现。

她的行为在这些causal linkage中十分自然,只是因为她同时扮演了伪善、恶的善及二者的转换方式。

她的眼泪是对伪善的作别,而对孩子的屠戮则是对恶的善的示好。

她留下了那条狗。

而这即是善与恶之间的残留物,那比任何眼泪都更加qualified。

Dogville的人们因权力的错误运用而收获了死亡。

They deserve it?

当然不是。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暂时远离权力这一命题。

死亡的来源出自对恶的渴望和对规则的冒犯。

镇中的15户人家并未对恶产生任何愧疚。

这是由于他们对恶的认知失缺么?

他们不畏惧恶的后果么?

这当然可以归结为Grace口中的对惩罚所需负的责任。

然而在文艺的角度出发,他们在暂时的僭越道德之时,那暂时的狂欢是否即是对死亡的渴望?

理性在那时已经不再控制他们的灵魂,而对狂欢和死亡的希冀成为了在这潜意识中唯一活跃的因子。

这个镇子的人们唯一的优越就是,他们能够轻易在无政府状态下达成明显的consensus,这使每个人对死亡的希望和畏惧都保持着一个society的背书,即大家会一起消失,于是等同于谁都并未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在Grace在车里对话时,每个人都会因此而惶恐和羞愧。

即便Tom逃离了这个consensus,但他们在恐惧面前仍然那么一致,这似乎令他们的恐惧并不孤独。

于是死亡不会那么可怕,于是他们对恐惧的欲望也渐渐提升——这保证了Grace制裁他们的合理性。

这种consensus在死亡的降临之前体现得十分明显:大家在镇前翘首期待救世主的降临,而他们的目的只是让Grace远离他们。

当然,或许她的远离并不是她离开,而是Dogville的离开。

这在从艺术的因果中展现得很清晰,每个人都只是在希望自己的虚拟继续,而应该成为实在的去她应在场的场所不再缺席。

那么这在场只可能是Grace的存活,也就是Dogville的覆灭。

因此Dogville的消失并非deserve与否的问题,而是这是恶在最初即定义好的结局,在恶降临的瞬间,死亡是唯一能够负担恶的连贯性的媒介。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Dogvillers并不是因为希望死而运用恶,而是因为恶而自然地得到死。

死亡是结局,而不是目的。

他们对死亡的渴望是因恶而起,而死亡确实对生的呼唤,这就是恶被赋予这许多从未被赋予的积极的理由。

这些人应该被谴责么?

是的,因为被谴责的决定出自另一个道德至高点。

那么多人都在说人性的拷问,那么在做出这种评价之前,这些人是否也被拷问了呢?

那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最后的那一枪响时有瞬间的快感。

镇上的人们是否对屏幕前的观者做过什么?

从未。

而观者对那声枪响的态度即是自己对道德至高点的偏好,和自我恶的欲望被瞬间满足的最好佐证。

那么Grace最后戕杀Dogvillers的理由便被自己驳反。

她认为,他们没有做到更好。

而实则,他们做到了人们在其既定权力范畴内的最好。

正如看完这篇评论的你,在之前为那声枪响叫好——你占据了道德至高点,并完成了自己的恶的快感,这同样是你能做的一切了。

以巴塔耶的另一句作为结尾,使读者能够不会因上文的最后一句而惊恐。

终究,恶才是真正向死而生的善。

真正的文学激情的根源向来是死亡——至少是个人永恒幸福愿望的破灭——带来决裂,没有这种决裂,任何人也不能达到陶醉的地步。

——巴塔耶另,多说几句艺术表达的手法。

Las Von Tier的实验性一如既往,如对戏剧形式的运用,对虚拟和现实的转换等方式将电影的表达嵌入其中,却也丧失了对恶本身的描述。

此外电影模仿《Satan Tango》的方式,插入了很多monologues和手风琴的飘摇氛围,这样的运用也使得对恶的描述不断弱化,震聩的效果也因此打了折扣。

当然,丹麦人仍然对场景和叙事方式相当讲究,弥补了很多恶缺席的瑕疵。

收入蟾宫典藏系列。

蟾宫典藏其他电影参见:http://www.douban.com/doulist/124171/蟾宫2009/5/25 11:45:40 AM转载请注明蟾宫撰文及本文地址。

《狗镇》短评

有点拖~不过对人性的鞭挞还是很到位的~某些地方还需要仔细看的片子~

9分钟前
  • 恶魔牌
  • 还行

权力和人性,没什么好东西。最后那些畸形的照片加上狂放的音乐,你真不知道怎么骂冯提尔了。

12分钟前
  • bird
  • 推荐

这部影片很难啃,看了整整一下午,又看了几小时各种评论解说。脱胎于宗教的寓言故事。女主就是耶稣,下凡体会人间疾苦,希望以所谓的“善”去开化世人,最终领悟到人性之恶无可救药,怒而清洗人间。狗镇村民的恶,乃人之本性,无意识的恶,平庸的恶。我曾相信性本善,后来才慢慢发现性本恶。只有受到社会道德的规训,人才会生出羞耻感、罪恶感。对待恶人,必须奋起反击,让恶人知道作恶是要付出代价的!电影本身,形式大于内容。舞台剧的风格,与其说是创新,不如说是故作姿态。姜文评价是“哗众取宠”,认同。文学性旁白贯穿始终,以长难句为主,理解上有难度。我想知道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在没有字幕的帮助下,能轻松理解吗?全程摇晃的手持镜头,晃得我头晕。

17分钟前
  • 野百合终生美丽
  • 还行

用舞台剧的表现手法拍电影该说新颖呢还是苍白。。。。明明是个好题材叙述的毫无看点 满怀期待看完有些失望。。。

19分钟前
  • Yuki
  • 还行

人,是狗。看完这个,就会明白出埃及记了。

23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只是它暂时还没有等到需要登场的时机而已,拉导就用魔鬼吸引着观者的注意力,格蕾斯的善良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慢慢被摧毁,最后的纠结就显的煞风景,导演透露出怕观众没有看懂的着急感,但我依然为这样的实验精神和情节中对人性的刻画而深深的折服,我先跪一会儿。

26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真正的杰作能让极端不合的三观化为一种艺术侵犯,而不怕被拿来评判,这就是典范。我不认同人性本恶,但拉斯还讲出了非常牛逼的一点:恶无异,倾泻恶的出口与时机因人而异,社会外力与文明程度即决定性变量。以及我对舞台化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很任性让你看,只要老子的剧本和表演够牛逼,就算布景假成傻逼都能把真实感双倍补。(又是莫名被删后的补标,17.5.20)

31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拉斯馮提要不要開堂課啊?!

35分钟前
  • sofia
  • 较差

他所设定的格蕾丝是神吗?是谁赋予她道德仲裁权的。最后那段关于道德的旁白真是让我想吐,冯特里尔又一次玩弄了电影,看一次恶心我一次。

39分钟前
  • Wilcon
  • 较差

妮可·基德曼是全片最大看点,因为太美了。一个黑帮千金流落小镇被当母狗后的复仇故事。我仍然坚持电影是要用镜头讲故事而不是旁白,本片也太冗长,长得毫无意义。长期窘迫生活的穷人,选择的是欺辱更加弱小的苦命人,而且是一个女人,他们不是丧失了人性,反而是人性的充分展现。是什么造就了恶?是造物主,恶隐藏在人的内心深处,随时等待召唤。

41分钟前
  • 开放社会
  • 还行

非典型的Dogma95影片,实验性颇强的极简主义舞台剧风格,小冯熟练运用了章节叙事、跳接,俯角镜头以及画外音等形式。镇上每个人:包括Tom,包括女主本身,都是布满獠牙的狼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审判别人。剧情逐步深入,一个个“好人”的伪善面具逐渐被无情撕扯,露出本来面目。

4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我也想看完,但我左眼散光,一旦镜头长时间抖动就生不如死,只得作罢;每个镜头都像一个双向患者一样神经质,看了几秒没看明白就躲闪开了,当你想仔细了解一下该患者时我觉得不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

46分钟前
  • 豆友52940626
  • 较差

The most arrogant film I have ever seen.

50分钟前
  • Alan Sleep
  • 较差

“你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平所以原谅他们,这是一种傲慢。”

52分钟前
  • 伊谢尔伦的风
  • 推荐

如果人们有机会,他们就会作恶。这里的有机会指的是作恶无需担心惩罚,对自己有利无害,连道德上的愧疚都很有限。当一个人具有“合法”加害能力的时候,往往很难约束自己。面对邪恶别无它法,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于做过坏事的人绝对不要饶恕,善良和慈悲只会纵容人性之中的恶。

56分钟前
  • 卧虎藏龙
  • 还行

故事很好啊,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剧情发展和《鬼子来了》很像吗... ...可是拍的这么前卫太不能接受了,好故事也不能挽救这枯燥无聊的三个小时。豆瓣上前卫人士太多了,是部资深装逼人士的谈资资源的片儿。

1小时前
  • Joey
  • 较差

拉斯·冯·提尔就是个疯子疯子疯子!!!

1小时前
  • 蜉蝣
  • 力荐

反空间的影像,鞭笞人性的叙事,拉式美学在《黑暗中的舞者》后又一次完美展现

1小时前
  • 王写写
  • 力荐

都说哈内克的趣味游戏是戏弄观众的典范之作,那拉丝冯提尔的狗镇绝对有过之无不及,充分铺垫让观众觉得最后的屠杀是那么心安理得,这是一种怎样的傲慢。

1小时前
  • 深邃
  • 还行

一个比较喜欢观察的思考的片面的被害妄想症的上位者写出的平庸的,想到善良弱小只会写女性被qj这种场景的刻板单一没有多少体验的男性视角的,生硬的,没有更大想象力的,不连贯的,没有人性,性格逻辑的,加了多余的旁白和时长的,有“算不算电影”的疑问的舞台剧的,形式大于内容的影像。结尾想表达这些阶级的人都是活该?(一星给这个房子是透明的“形式”,一星给父亲所提的傲慢。)

1小时前
  • akv98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