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理之人

Irrational Man,情迷失控点(港),爱情失控点(台),非理性的人

主演:艾玛·斯通,华金·菲尼克斯,杰米·布莱克利,帕克·波西,伊桑·菲利普斯,大卫·阿隆·贝克,梅瑞迪斯·海格纳,本·罗森菲尔德,索菲·冯·海索博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无理之人》剧照

无理之人 剧照 NO.1无理之人 剧照 NO.2无理之人 剧照 NO.3无理之人 剧照 NO.4无理之人 剧照 NO.5无理之人 剧照 NO.6无理之人 剧照 NO.13无理之人 剧照 NO.14无理之人 剧照 NO.15无理之人 剧照 NO.16无理之人 剧照 NO.17无理之人 剧照 NO.18无理之人 剧照 NO.19无理之人 剧照 NO.20

《无理之人》剧情介绍

无理之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贝(杰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饰)是一名风度翩翩的大学哲学教授,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每天和自己的本我超我打交道,使得阿贝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危机之中。某日,他的课堂上来了一位名叫吉尔(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的女学生,吉尔热情而又开朗,她的诸多哲思和阿贝不谋而合,师生之间很快就发展出了浓浓的情意。 某日,阿贝和吉尔正在餐厅吃饭,无意之中听闻邻座抱怨某位法官使她失去了孩子的监护权,让吉尔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她便看到了这位法官的死讯。吉尔左思右想,觉得此事和阿贝有着脱不清的干系,同样对此心知肚明的还有阿贝的同事丽塔(帕克·波西 Parker Posey 饰),然而丽塔却有着自己的打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瓦舍江湖敦煌不了情有这样一个医生我在未来等你甜·秘密无枪侠坤蒂拉娜时光与你别来无恙梦境俏佳人警报战超级幼儿园新宿事件记住我男团秘事我要我们在一起女屠夫我把爱弄丢了身旁的人心之山性福演算法第二季面露一人饭金玉良言青涩日记最后的吸血鬼婚后事吹响悠风号乔伊卡狄仁杰之鬼影血手八卦掌之亢龙有悔篝火之战

《无理之人》长篇影评

 1 ) 谷阿莫的建议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无趣觉得自己好像很努力却无法影响世界那我建议你可以先拿自己存的钱白手起家开个公司当个小老板然后想办法养活一些员工保证很刺激接着继续努力让自己变成大老板养活更多员工这样你就背负很多人的家庭影响很多人的死活再来公司大了,有了资金就开始也能影响政治影响政治你就等于影响国家影响国家你就会因为外交而跟别的国家接触,等于也影响别的国家影响别的国家你就等于间接影响世界了所以别再那么无病呻吟浪费时间还有很多事情可以挑战的啊还不快上

 2 ) 这次的赢家是:With all this bullshit

"With all this bullshit"是女主人公在得知Abe的确是杀人犯后表达不能用60年代法国哲学理解这次杀人事件时对哲学方法和哲学本身的评价,这部电影也是关于这些“bullshit”的讨论,所以情节上来说,最终的赢家就是以女主人公为代表的对哲学说出"With all this bullshit"这个判断的中产阶级们。

但是,本片中透露出创作者不同与以往的新的手法和新的认识,加上背后暗含的态度,或许可以引导我们发现另一个赢家。

新的东西主要如下:1.新的命题:突破爱情,转而哲学。

这是最总体的一点,不再像《解构爱情狂》里那样用哲学名次作为段子给爱情的情节服务,这次的爱情情节全都带着存在主义和纯粹理性概念的影子。

如两人在吵架时对世界认知暴露的鸿沟、背叛丈夫的女老师凭借自身感情对他人的影响,按照以往的风格,创作者应该会将这样情节中爱情的难以把握性进行“重点的浅化”(重点是指在电影内容上,浅化则是指意义上),比如提炼出两个段子或者特写伤心欲绝的表演,但这次绝对不是,以往可能会成为重点镜头的场景现在只是用台词一句带过,这反映出无敌艾伦想要表达东西的变化。

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片中床上Abe对Emma说的“我的人生焕然一新”(老派的伍迪艾伦)的时刻,镜头被给的极其短暂和平淡,而以往这经常会成为典型的无敌艾伦幽默。

2.新的高度:世界而不是彼此。

正如上面说的,男女之间的无理性只是整体世界无理性的一个触角,向上延伸必然会变成人与世界的对话而不是停留在恋人絮语。

无敌艾伦在做,他也做到了。

3.新的主题词:误解。

对世界的理解这一全新的哲学命题(“世界是什么”)是第一次在无敌艾伦的电影中出现,并在本片中作为重要的线索贯穿始终,男主人公的死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对自身世界理论中的那一套法制和公理的社会概念过于沉迷。

正如契科夫所说的手枪理论,Emma想要告发Abe的一刹那,当一件事情或者一丝感情存在,它往往会最终掌握全局;4.新的宣言:谋杀。

相比于《赛末点》的谋杀(虽然那场谋杀更偏向于衬托客体),本片的谋杀像一个投降的宣言,内容是最后中产阶级稳定的社会观念掩盖了一切,象征着自由和个人化的情感伴随着消失的旁白一起被投入黑暗的电梯井永不被人发现。

当然,这部电影的出现事实上一定几率地免除了我们现实世界中电梯井事件的力量。

finally,海报上仍然是男主角这一点,可能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伍迪艾伦像我说的这样一样保持着对个人化和精神的喜爱。

看来无论在爱情上还是世界观上,伍迪艾伦都能深刻地影响我。

当然,作为独占这个星球幽默80%的艺术家,本片有很多有趣的细节:哲学就是语言的自慰;当你感觉对的时候一般他就对了(与《赛末点》中关于命运和客体模棱两可的把握,这句话体现的主客体认识是比较深刻的);

 3 ) 惊喜!

昨天学习被连轴转 今天晚上纠结了没多久(……想翻老片子出来看 后来保险起见看了伍迪艾伦的无理之人 反正他的片子好可以特好 坏也就在平均值差不到哪去意料之外 可能也是我很久没看他的片子了 就觉得很惊喜 难得有了明确节奏 也有了大起大伏 同时又不乏平缓手电筒的暗指充满寓意和讽刺 正如他一如既往而教授坠梯耶同时呼应了其观念 一个坏人的离开能让这个世界好一点 啊又是讽刺!

还有全程用轻松的态度音乐和场景来表示沉重以及反伦理等紧张波动情况 很符合他风格了 用钢琴课带音乐节奏也很妙我想对于伍迪艾伦要么讨厌要么喜欢我看来我是站喜欢了很久没有窝起来看电影了 也相对随机的选到了可以舒服的往下看感到惊喜的东西时不时放个假思考一下挺好 怀念暑假整天整天的播可以品的片子太舒服啦好的晚上!

nite

 4 ) 电影记

經過一番折騰,我想不起來我究竟出於什麼動機,開始寫這篇影評。

只是,我覺得伍迪艾倫的片子永遠能引起我的興趣,永遠能出乎我的意料。

特別當我看到哲學只不過是一種慰藉罷了。

他讓我看到電影並不僅僅是電影,一段象征性的時間。

想起一一中說,有了電影,人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

而如果我們僅有的只是生活,我們的生活又會是怎樣?

在暖色調的陽光下,開始聽到的是康德,海德格爾,克爾愷郭爾……在中產階級的生活環境下,哲學永遠是美好的,哲學也成了存在的意義,

 5 ) 剧中的一段台词很好的总结了这部电影

剧中台词:he writes very well, very lively. But it's a triumph of style, the substance just doesn't stand up to scrutiny. His ideas are romantic, but so flawed. 电影的剧情看似吸引人,实则经不起推敲,台词一个劲的强调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太过于生硬,好的剧情发展应该是自然地流动,不用太多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导演太过于一厢情愿。

为了把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反而用力过猛,让人很快看不下去。

 6 ) 并不存在的有理之人

伍迪艾伦用片子里的前三句问句讲完了整个故事的动机和寓意:1,「康德说,人类的理性,总被无法解决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所困扰着。

好吧,所以,我们这到底是在说什么?

道德?

选择?

生活的随机性?

美学?

或是谋杀?

」好吧,开头就把本片的剧情归纳总结了一番:a.人们对外,用理性语言输出的道德理论,并不一定是人类这个复杂的生物存在真正的约束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真正的抉择时刻来临,与头脑中理想中的有理之人相比,细胞核中亿万年来刻录下的生物本能往往才是最终的胜者,人类能做的选择又到底有多少自由度呢?

b.无论《赛末点》中的那枚戒指,还是本片的那把手电筒,都是伍迪艾伦人生充满了巨大偶然性这一观念的具体化物。

没有人能完美控制世界发展的每一细节,毕竟休言世界,无助的人类甚至连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所思所想都无法自主掌控(有些人可能还要每周借助心理医生这个外力来辅助,来让系统不至于蓝屏崩溃死机);c.哈哈接下来的确是要讲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2,「我觉得Abe从一开始就疯了,是因为压力吗?

还是愤怒?

或是对其所见的生命中那无限的苦难感到厌恶?

又或是他对这毫无意义且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感到无聊?

他太有意思了,而且与众不同,而且特别好聊天,总能用寥寥数语让话题扑朔起来。

」第二句话一来是在讲Abe的动机,这些问句其实都是陈述句。

二来也是在解释女主迷恋上Abe的原因———存在主义者的身上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神秘感和浪漫主义形式总是能获得文艺女青年的青睐。

3,「从哪开始呢?

除非你真的触及底线了,否则存在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发生了什么事。

」某种程度上,伍迪艾伦电影中所有批判,都是自我批判,所有嘲弄,都是自我厌恶。

本片中哲学教授的存在主义观念,也是伍迪艾伦自己人生某一阶段所奉行的。

他自己曾经(兴许现在也仍旧是)就是那个无理之人,不考虑责任和后果,靠自我当下的冲动去行事。

所以围绕着电影主角和伍迪艾伦的,永远有各式各样的桃色花边,他们在瞎搞面前毫不犹豫,抓紧人生短短十万日,不错过任何一场欢愉,不管对方是自己的学生还是养女,也不管是做爱还是杀人(哦,现实中的伍迪艾伦还没有无理到杀人的程度)。

除非真正触及到了底线——女主不能接受Abe真的杀人了,米娅法罗也不能接受伍迪艾伦真的对自己的养女做了什么。

而存在主义者即使此时,也总能为自己的错误,编出一套一套的理论来圆。

可是,对于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要是没有了生活的冲动,没有了勃起和还没到过的远方,这样活着又还能有多少快乐和意义呢?

 7 ) 存在与阳痿

首先,评论这个电影之前,想先说一下演员和导演。

对于伍迪艾伦,我之前没看过他的任何一部电影,从网上偶尔读过他写的一些东西,觉得他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人。

对于哲学,在有一定的基础上,他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解。

在看了伍迪艾伦的这部电影之后,我觉得这部具有讽刺意味的商业喜剧非常有意思,笑点很多,剧情也很好笑。

不过在整部电影里洋溢着一种伍迪艾伦特有的逼格,让我觉得不太舒服。

因为这部电影无疑不是浪漫的,而是讽刺和搞笑的。

如果总是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我肯定会阳痿。

对于艾玛斯通,我前段时间看鸟人,是第一次看她的电影。

她的大眼睛让我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是第二次看她的电影。

或许是因为喜欢她的眼睛,我愿意为这部电影提高一点评价。

谈谈电影。

《非理性的人》这本书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拿起来读过,但是当时对于存在主义只是一知半解,对哲学也并没有太多接触,所以完全没有读懂。

后来也没有再拿起来读。

这部电影的名字或许是来自这本著作。

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很多地方提到了存在主义。

在影片中,哲学系教授男主在最初陷入了一种生活的绝望,这种绝望源于对生活的脱离。

男主并不参与到生活中,不参与选择,默默的观测世界,而不去改变任何事情。

因为他认为即使做任何事,也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即使改变,也不会变的更好。

(比如他对于他正在写的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的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一些确实有价值的东西,正如存在主义者所相信的。

因此,他决定去杀一个恶人。

他也真的这样相信了,他相信自己的存在主义比之前的生活能带来更多的意义。

在做出选择之后,他的生活竟然真的改变了,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不再阳痿。

他热爱生活,他乐于周旋于一段三人恋爱之中。

这里,很值得一提的是,或许伍迪艾伦认为是康德哲学让他阳痿,而存在主义的思想治好了他。

在存在与阳痿之间,似乎有一条隐秘的联系。

作为一个理性存在者,用理性去思考生活的他,阳痿了。

而当他成为一个非理性的人,他便不再阳痿。

这就是我认为伍迪艾伦这部电影最想谈论的问题。

对于这部电影所想要谈论的这个问题,其实非常无聊。

因此,我并不觉得这是一部值得高分的电影。

当然,电影里有很多有趣的对话,搞笑的环节。

但是在伍迪艾伦的逼格之下,这些优点不值一提。

 8 ) On Irrational Man

This is not the best film by Woody Allen, for he’s been long through too obsessive with the ultimate question of life (its meaning), that in this film the dialogs become so dominant that the film language or magic is just weakened. It is a story of two (arguably three) characters, unfolding between Abe, a philosophy professor, and Jill, a young and promising college student. The former is struggled with the existential problems, who and whose life have become a fantasy of and idolized by the latter.All fall into the expectation. The intelligent and beautiful young girl bearing a middle class family background searches for intellectual inspiration, superficial radicalism, and romantic love excitement, falling in love mistakenly with a fantasy (an ideology, a way of life, a type of partner) she made out, and finally finds out it to be a flaw. As she concludes in the end of the film, she learned a lesson from the real life rather than a book. The theme of bourgeois fantasies and values has been constantly an interest of Woody Allen. He loves and loathes these features which he incarnates to the intelligent female charters he created, such as Annie Hall, Vicky in Vicky Christina and Barcelona, or even male character such as Gil in Midnight in Paris. They all share the charisma, and are all attractive, romantic, and talented, but none of them cutting-edge enough to go further. Fantasy for them, is always a comfortable excursion, for the sake of inspiration or escapism from the everyday tediousness. It is never made to be a commitment or turning point. An assurance to return to the reality, like Jill finally choosing to back to her boyfriend, is necessary as much as essential. This serves as the preconditions for the fantasies. Such attitude no matter how compassionate it is grounded, lies in the core of which an uneasiness against the bourgeois class. And people like Woody Allen, born out of a lower class family can never comfortably cope with it.Whereas our protagonist, a highly intellectual, self-destructive professor trapped in his own philosophical theories about reality, finds life meaningless and unworthy. Until one day, he was suddenly enlightened and made a choice to murder a judger in order to save a stranger’s family and life. He was deeply into the self justified rationale of acting (rather than thinking)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Since then his life was entirely changed, and he felt the joy of earthly living, loving and being loved. It is interesting to contemplate to what extent his radical choice to murder a stranger is as irrational as the film title indicated. Woody Allen must feel a great sympathy for Abe when he created the character, for he must love him in order to create him. And also like most leftish intellectuals, who feel the insufficient of merely articulation of thoughts, while holds a suspect towards the blind and radical anarchy, Woody Allen makes up his protagonist a heroic gesture to step out of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s to actually act upon the reality. As he said in an interview in Cannes, Abe’s irrational choice is no less rational than a religious belief or a communist belief. Once one buys in, all consequent behaviors seem to be justified.Less interesting is the rest part. It’s somehow a self plagiary of his previous film, the Match Point. Certainly one can see Woody has no slice interest to deal with the moral issue. The drama is designed for a film. The crime is exposed and our protagonist is like the rest of us, normal, coward, selfish, cruel, longing for pleasures of life, ended up in his own plotting. The cliche is “he dies in the bitterness of his soul”.

 9 ) 《无理之人》:哲学传说的自由落体运动

有个古老的哲学传说,要让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过,这个传说更多时候是在糊弄。

《无理之人》会告诉你,激进的人如何利用这种糊弄。

然而,你也很可能意识不到这种糊弄。

哲学传说的自由落体运动——《无理之人》与反哲学文:空语因明俗世越充实就越虚幻,哲学越空洞就越真实。

但真实不能让人满足,虚幻才让人趋之若鹜。

引自:《哲学改进论》第一页巴儒可·斯滨挪扎(著) 《无理之人》以欢快的文艺剧情方式,讲的是个生存主义的反哲学故事,也是反反哲学故事。

里面堆砌了很多来自生存主义哲学常识的台词和名字,比如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

汉语中常用的“存在主义”标签是个非常别扭的称呼,但似乎又恰巧符合这种哲学的虚夸特色。

你以为它讲的是存在,可它的核心论题并不是存在;你以为它讲的不是存在,可它又确实讲存在。

《无理之人》谈到很多哲学,但它又是反哲学的。

可能是为了符合反哲学的特点,也可能是为了避免过于无聊,《无理之人》的哲学谈论几乎停留在引用“名人名言”的层次上。

这些引用更多地是用来营造男主角的形象:一位持有生存主义立场的哲学教授的角色。

但这个电影更加关切的主题,却在这个角色的行动中,这个行动构成了一个反哲学或反哲学反讽的论题: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荒谬的。

或者说,刻意而偏执地将反哲学推行为一种生活方式,会比无聊的生活更荒谬。

不过,叙事电影的传统并不缺乏荒谬,相反,电影传奇正是像生存那样漫布荒谬的地方,因为电影传奇往往接近生存主义。

为了瞥视荒谬,需要合理的支点。

在《无理之人》里,合理支点是靠近实用主义立场的女主角。

男主角是个持有生存主义[反]哲学立场的哲学教授,在他自由地决断了罪恶的事情的意义上,可以把他看作是个海德格尔式的人物。

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最富盛名的哲学家明星[之一],被太多学者奉[承]为“大师”,也被某些哲学家批评和嘲讽,而这[可能]正好反映了哲学的堕落,或者说自由落体运动。

像海德格尔,男主角“总是能用言辞让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女主角评价他的话),“他的文章写的很好,很生动,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成就,内容却经不起推敲。

他的想法很浪漫化,但有太多缺陷”(女主角妈妈评价他的话)。

他觉得,他写的那本关于海德格尔和法西斯主义的书不会改变世界,可能海德格尔也觉得他写的那本关于尼采的书不会改变世界。

他们都相信非理性的决定,都不想让哲学停留在话语阶段,想让他们的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想要付诸行动,甚至改变世界。

海德格尔由于类似想法而卷进法西斯主义运动中,这个电影里的男主角则因此谋杀了一个法官。

他们觉得,自己因为这样做就超越了那种停留在空话阶段的哲学,他们的反哲学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从而会让世界变得更好了。

但他们都忽略了,在他们把自己的反哲学转化成行动之后,现实发生的事情却更加荒谬了。

《在无理之人》中,这种荒谬表现为:由于男主角的非理智谋杀,警察很难将他看作涉案罪犯,但是警察会根据能找到的“理智线索”去确定谋杀犯,就是把无辜的人枉作罪犯。

男主角的谋杀行为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和它的实际效果是两码事。

他们会觉得自己错了吗?

应该不会,因为他们自以为所作的是一种美学行为,超越了对错。

海德格尔应该不会觉得自己错了,而是觉得现实的可能性打败了德意志的法西斯主义。

不过在美学解释之外,纵使有很多支持者的浪漫化清洗,海德格尔仍然摆脱不了法西斯主义的污点。

在《无理之人》这个电影里,男主角的结局虽然不符合他的希望,却倒挺符合他的[反]哲学。

当女主角劝说男主角去认罪时,男主角想到的是为自己辩解:“我总是教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并非所有事都能由理智掌控。

如果感觉它是对的,那么它通常就是对的。

这就是我一直追寻的有意义的行动。

…希望算什么?

希望算个屁。

要知道,你必须采取行动”。

相信直觉!

多么符合非理性的生存主义美学。

可,正是女主角的直觉表明男主角做错了。

之后,他选择求生而决定谋杀女主角的行为,在偶然性的事件中失败了。

女主角的幸存,“不是运气,是偶然性,我们都得听任偶然性的摆布”。

男主角在偶然的自由落体运动中回应了他关于偶然性的观点。

最后的结局表明,偏执地把哲学行动化为生活方式的想法会显得多么荒谬。

男主角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课堂外,都执迷在生存主义的反哲学里。

但这类反哲学的主张并不是要反对哲学本身,而是要反对那种被标签化为抽象的和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由此复兴那个似乎失落了的哲学传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哲学应该行动,而不只是反思和空论。

男主角在他的课堂上说,“应该明白,许多哲学就是中言语自慰而已”。

这句话改自天朝的首席哲学护法,卡尔·马克斯说过的话:“哲学和现实世界的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像自慰和性爱之间的关系一样”。

需要注意,这里男主角说的是“许多哲学”,而不是指哲学本身。

类似地,马克斯大法师在说出那个著名的话的时候,针对的是他那个时代的某些学院哲学学者的态度。

而且我们护法的这句话近乎于骂人或诅咒,因为要是真像他说的那样,他自己完全不该那么在意哲学了。

实际情况是,那些对哲学的咒骂,所针对的都是个别的某些伪劣哲学产品,某些被认为让人消极的哲学,某些将哲学传说遗弃了的末端。

马克斯大法师也想改变世界,想要让哲学行动化为生存方式,社会存在方式。

但这正是另一种空想呀!

真地强制实现的话也会结果很丑陋!

比海德格尔更厉害,马克斯大法师成了更加举世瞩目的明星,但也在导致着荒谬。

事实已经摆着了,除了我们天朝能够用太极要义将其转化外,再无更高能的招式。

那些被反哲学咒骂的,执迷于理想世界的哲学,并非真的与现实世界的事情无关。

在《无理之人》中,它嘲讽了康德的“理想世界道德观”:在一个真正的道德世界里,绝对不应该说谎…在理想的世界里,你不能撒谎。

这个观点肯定不是为了成为一句空话来说的。

实际上,这个观点只是对“真善美的统一”理想的具体化。

我们不该忽略,这个观点里已经强调了,是在“真正的道德世界”,并不是在现实世界里。

现实并不是真正的道德世界。

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却常常看到“真善美的统一”的论题,并一再被论证。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论题“有用”,能为你的虚幻生活营造舒适的氛围。

事实上,当你认为世界已经丑陋虚伪到难以忍受了,连生存都难以忍受,还有什么值得度过的生活可言。

那种和现实生活紧密贴近的行动化反哲学,实际上只是在冒充哲学,而且也不会真正改进世界。

这种反哲学只是激进到了掩盖庸俗欲望的程度。

像海德格尔的所作所为,只是把哲学传说歪曲到符合世俗政治的疯狂而已。

在《无理之人》里,男主角也只是以他的激进反哲学去获得自己的心满意足,在非理性的疯狂里心安理得。

海德格尔似乎把存在和生存搅和得混乱不堪,却让人以为他澄明了存在。

相应地,《无理之人》的这个哲学教授把直觉和感觉迷糊起来,为自己的非理性行动营造烟雾。

反哲学不是完全拒绝哲学,而是按照激进和不怎么严谨的方式去改进哲学。

然而,在反哲学以为可以让哲学升华的时候,它却是在让哲学堕落,让哲学传说作自由落体运动,让哲学真理粉碎成俗世的虚幻气泡。

《无理之人》提供的就是这样的案例。

不要以为《无理之人》里的哲学教授在说:哲学只会空谈,完全与生活无关,撇开哲学就能更好生活。

可是,这个哲学教授更像在说:只有一场哲学行动能产生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无理之人》塑造的这个哲学教授不是哲学的冷淡者,而是哲学的狂热者。

然而,我们应该通过《无理之人》去警惕这种狂热。

反哲学非要把哲学给行动化,但这样复兴的却是一个具有欺骗性质的哲学传说。

因为,二十世纪的这些反哲学,就只是在煽动非理性。

如果说保守空谈的哲学是一种疾病,那么反哲学来源于另一种疾病:一种偏执地想要改变世界的疾病。

《无理之人》是一个以欧陆哲学为素材的反[反]哲学电影,相对而言,《深度谜案》是一个以分析哲学为素材的反哲学电影。

在那些对哲学没有多大兴趣的观众看来,这样的电影应该是比较无聊的。

它们得到的评分仅仅是及格而已,《无理之人》可能是由于文艺范的缘故,比《深度谜案》评分稍微高一点。

两个电影的共同主题是如何应对哲学迷雾中的实际生活,又分别对应两位非常流行的二十世纪哲学家明星: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

通过他们俩的情况可以看出,空谈的哲学并不是必然导致消极,而行动化的哲学也未必真的积极,极端的积极反而比消极更可恶。

某种看起来积极行动的哲学立场很可能并不符合哲学精神,而是为俗世的偏执欲望营造的美化面具。

海德格尔的哲学立场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据说,维特根斯坦仅对海德格尔评价过一次,他在那段话里对海德格尔说:你这笨蛋,不要胡说八道了!

即便如此,海德格尔依旧流行,在哲学家的聚焦堪比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或者毕加索在艺术界。

难道哲学已经无法辩识海德格尔式的扯淡了吗?

似乎,这正标识了(偏文学化的)哲学的迷失。

附:哲学叙事的扯拉和自旋运动——在非生活和反哲学之间【略】

 10 )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救赎

总有一些导演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好莱坞工业体系中存活下来,并因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受到观众的欣赏与推崇,伍迪•艾伦便是其中之一。

如果说约翰•福特因其对宏大场面超凡的调度能力成为西部片的代表人物,希区柯克因其对悬疑与众不同的理解以及杰出的剪辑技巧而拥有众多拥趸,那么伍迪•艾伦则因其广泛而极具深度的涉猎在喜剧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言,他绝对是与好莱坞工业流水线划清界限的“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

已经年满80岁的伍迪•艾伦在去年推出了他执导的第46部电影《无理之人》(Irrational Man)。

该片依旧延续了伍迪•艾伦式的黑色幽默与对白风格。

和2005年的《赛末点》相同,《无理之人》继续着伍迪对于犯罪题材的挖掘与探讨。

作为具有欧洲气质的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一直有着像英格玛•伯格曼那样拍“严肃电影”的心愿,所以在他的喜剧当中,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是那么“喜剧”的桥段。

这一点在《无理之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众所周知,伍迪•艾伦喜欢在自己的电影中探讨诸如爱与恨、罪于死等等哲学问题,而在《无理之人》中,伍迪索性塑造了一位性格抑郁的有着自虐倾向的哲学教授形象。

《无理之人》从根本上说是一部探讨人生意义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名为亚伯•卢卡斯的大学哲学教授如何解决自身存在主义危机的故事。

伍迪以角色的切身经历诠释了哲学并不是一个空洞虚无的字眼,而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真实经验。

亚伯是一位生活的“受害者”。

12岁时母亲喝漂白剂自杀、妻子和最好的朋友共同背叛自己、作为战地记者的好友在战争中死亡……种种不幸的经历使亚伯变得抑郁孤僻。

他想改变现实、拯救世界,却无能为力。

同为大学教授的同事丽塔有着与亚伯相似的人生经历和世界观,她实则是亚伯过去生活的某种延续。

而学生吉尔却有着与他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以及差别的人生阅历,这也是她得以走进亚伯世界的原因。

集才华和不幸于一身的亚伯代表了女性的某种浪漫幻想,丽塔和吉尔都被他深深吸引,正如吉尔所说,“他是如此迷人,又如此脆弱”。

然而性的满足和事业的成功都无法给亚伯带来任何安慰,他找不到活着的理由,即使“偶尔记起,也说服不了我”。

亚伯同时也是一位绝对的理想主义者。

理想主义者们解决困境的方式常常趋于极端,而亚伯选择了谋杀一个不公正的法官作为灵魂救赎。

这个决定使得亚伯突然感到了人生的意义,“策划一场完美的谋杀让我有了活着的感觉”。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出租车司机》中的特拉维斯,两者都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没有丝毫负罪感。

正如伍迪•艾伦所言,“笃信宗教的人相信做善事的人死后会上天堂,做恶事的人死后会下地狱,这看似没有任何理性依据作支撑,很疯狂,但就是因为他们信奉它,才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如果他们没有这种信仰,生活将会充满焦虑和不安,而且非常空虚。

”纵使违背道德和法律,亚伯仍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能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无理之人”。

不同于《赛末点》中罪犯最后的逍遥法外,《无理之人》中的哲学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伍迪•艾伦善于运用巧合来增强电影的戏剧张力。

在片尾与吉尔的纠缠中,亚伯最后因踩到了自己曾为吉尔赢得的手电筒而摔下了电梯。

同样是运气的象征,《赛末点》中的擦边球变成了《无理之人》中的手电筒。

亚伯的死并非是伍迪•艾伦在做道德审判,而是对于人生可能性的一种思考——这恰恰是伍迪电影的迷人之处。

哲学家们常常表现出对于伍迪•艾伦的欣赏,视其为当代一位伟大的哲学人物。

也许没有哪位导演能像伍迪这样将哲学表达得如此幽默与轻松。

《无理之人》也许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从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个80岁老头释放出的源源不断的创作能量。

《无理之人》短评

在电影院看的,结尾有点不像伍迪老头的风格呀,要我说,应该女的掉进电梯,然后菲尼克斯与女二号去欧洲——那就完美了。我的恶趣味。

4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全程看腿。

7分钟前
  • 流弊
  • 很差

'Much of philosophy is just verbal masturbation'

10分钟前
  • Sailor Meow
  • 还行

所以艾玛斯通是新女主角了

11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伍迪·艾伦依然执着于道德困境的主题,故事大概是所有作品中最工整的之一,这种工整是细节上的照应、使用,甚至包括海德格尔和阿伦特情人关系的隐喻,全都有深意。小小的手电筒,运气vs死器。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不仅因为崇拜WA。

13分钟前
  • 支离疏
  • 力荐

不要看

17分钟前
  • 卫析
  • 较差

毒杀法官,六十以上还能当法官。

20分钟前
  • 豆友108693709
  • 较差

呵呵,根本没高潮?

23分钟前
  • XU
  • 还行

伍迪艾伦有三宝,犯罪,出轨,绿茶婊。

24分钟前
  • 李拾肆
  • 推荐

哲学教授杀人事件,满腹经纶的哲学嘴炮,道貌岸然地杀人灭口,仁义道德之类的东西到了要自保的关头就统统成为狗屎。短小精悍,讽刺有味。关于运气,《赛末点》是上天堂,《无理之人》是下地狱。8.6/10

26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伍伦艾迪的套路虽在,但是依然受用。

2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很久没看这老头的电影,比上次请欧文威尔逊在巴黎左岸瞎逛好多了。觉得这老头是在借华金菲尼克斯表达自己性无能了。

33分钟前
  • 三萬里之河
  • 力荐

看第二遍发现特别和平庸的差别还真是大.......2017.4.17

37分钟前
  • kakkasqqq
  • 推荐

伍迪艾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迷之热爱,这是第几次罪与罚式的故事了。

42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Woody这老头有多了解只是分子啊,让他们/她们整天在那里喋喋不休,这主义,那理论的,自玩自嗨。所以,他给了他们一个出路,去干一件不那么理性的事儿,挽救一下他们了无生机的人生,给点刺激,让他们再度硬起来。可这又让知识分子走上了不归路,最后WOODY用恶有恶报,玩火自焚了结了可怜的哲学教授。

4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哲学教授这么浅薄的吗???

49分钟前
  • mango
  • 较差

第十部伍迪·艾伦,几十年间,伍迪·艾伦讨论的无外乎死亡,性,不道德行为,将之组合变形就是一部新电影。这部中的手电跟《赛末点》的戒指很像,但是男主这个角色太令人生厌了。

52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3.5 @ 东航。Emma Stone接演的角色我都很讨厌倒也是一种很神奇的巧合。

53分钟前
  • 林木暮
  • 还行

荒诞又无厘头。

54分钟前
  • 蜷在贝壳里的猫
  • 较差

这个哲学教授应该是个搞笑形象吧。。。很难get到这片子的幽默。几乎毫无创新,失望

56分钟前
  • Ma Joli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