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败者为王指的是李宗伟在对阵林丹的40次比赛中绝大多数失败的事实,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李宗伟曾经保持世界羽联排名第一连续825天。
这部李宗伟的传记电影主要着力于描绘马来西亚全民偶像李宗伟的人生成长历程,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电影。
片中少年李宗伟的扮演者曾冠源可以说长得非常像李宗伟本人。
片头片尾还有拿督李宗伟本人的客串出演,真的帅到爆炸。
最后希望拿督的鼻癌能够早日治愈。
电影宗伟的题材真的很好,但是拍摄 有点像流水线走过场一样,没抓住重点的瞬间放大,另外羽毛球但凡有点业余水平,看演员的出球都有点尴尬癌,我宁愿导演把羽毛球p上去,演员光做动作,都比这出来的效果好,最后马来赛的时候,林丹正手接杀挑起的几下动作真的奇丑无比,李宗伟演员的落点也很尴尬,我觉得导演p球上去,演员光做动作,观众会看得舒服一点
我的评分:8.0影评:李宗伟,从小特别贫苦的却天赋异禀,羽毛球打得特好,他父亲却不让他打球。
最后李宗伟被骗到地下赌场去打球,他爸来救他,原来他爸爸也是羽坛高手。
在赌场他们父子联手打败了很多人,最后他父亲也同意他打羽毛球,他也走上了职业的道路,被选进了国家队,在国家队里历尽千辛。
有人跟他说:能到这里的人不是没有天赋,不是没有机会,但他们缺少那份坚持。
时光荏苒,很快就到了汤姆斯杯亚洲预选赛,他碰到了他的一生的对手——林丹。
他拼尽全力也败了,然后在往后的每一次比赛中都败给了林丹。
但是他没有放弃,终于赢了一次林丹。
林丹、李宗伟都是天赋型选手,现在李宗伟已经退役了,我很敬佩这个人。
我也是爱打羽毛球的,李宗伟他是好的运动员,不他是伟大的运动员。
#李宗伟流泪回忆抗癌过程#说到李宗伟,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李宗伟:败者为王[电影]#作为一部自传式影片,内容值得一看,同时也会有许多搞笑,坚持的场面,也不失为一部好的作品。
虽然没有在奥运会上拿过金牌,但是林李战的战绩也是很精彩的。
他依然是大马人的骄傲,记得马来西亚总理也曾说“他永远是大马人的骄傲。
”
也许李宗伟生错了时代,但也正是这个时代,才让人们更看到他们的价值。
有人说,“既生李,何生林”也算是肯定了他们彼此。
也正是强者才成为强者,伟大的人造就伟大的人。
遇强则强,这个时代不是只有胜者为王,败者同样可以为王。
就看如何来看待这个失败了。
两者的相互坚持成就着彼此,他们曾经说过,只要对方还打,我就打。
可是37岁的老将摆脱不了伤病和病痛的侵扰,不得不离开自己奋斗一生,热爱一生的地方。
在今年选择了退役。
恭喜他成功战胜了病魔的侵扰,虽然离开了国家队,但热爱的事业是不会放弃的,依旧在为着大马的羽球事业做贡献。
影片真真切切的表达了一个小男孩对羽毛球的热爱和坚持,也正是这份坚持让他永远都不会离开羽毛球的,希望他日再会。
也希望中国能继续发展羽球事业,早日培养出下一批热爱羽毛球的人为祖国做贡献。
#奥运双冠王林丹自传:直到世界尽头-林丹[图书]#也顺便推荐一下超级丹的自传 喽!
对于热爱打羽毛球的人,没有人不知晓李宗伟,虽然在我们耳中听到最多的是林丹,而就像“无冕”之王一样,李宗伟身上某种特别的气质却让我们觉得欢喜。
李宗伟的球风和其人一样,低调而有力量,相比林丹的张扬和外显,李宗伟的球风更接近于多数喜欢羽毛球运动的人。
电影如果是李宗伟人生真实还原,我想说的是李宗伟长大后的演员真的和李宗伟好像,而且球技也很好。
这个真的是亮点,林丹那个演员就逊色很多了。
电影里李宗伟飞身救球反应好慢……整部电影最为动人的是,当进入国家队后,李宗伟遭受很多的挤兑还有教练无理由“开小灶”,确实他也发脾气摔拍子,和所有年轻人一样,有倔强一面。
只是在其雪藏不能参加全英赛时,女朋友离开他,这双重打击,确实对所有只是茫茫人海中一枚棋子的我们,即使自己是神之一手也无法落子,确实无奈失意。
想来古来如此之多的文人骚客不都是如此。
而,当其知晓教练真正意愿,希望他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时候,他完全变了一个人,斗志满满,每天都有付出,都有更多的汗水,更强的强度,但却有更多的收获和不一样的自己。
真的不知道那些成功的人背后得付出多少努力,想想大概李宗伟这部电影让我们管窥了很小的一部分,所有厉害的人都是在你休息的时候,忍受寂寞在努力和前进。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
最打动我的正是他在付出更多艰辛的时候的信念感。
当然再强的人都会有心理变化,在比赛中,一颗巨星遇见另外一颗巨星,相互光芒自然不相上下,而李宗伟则是那个不是输在了技术体能和努力上的,而是心理变化失去了机会。
而电影结尾是以马来西亚公开赛李宗伟战胜林丹收尾,如果现在回头看,恐怕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事,李宗伟都在林丹之下,真是可惜,即使到最后一战,也惋惜输了。
这大概真是心态或者运气的问题,毕竟就几场,若是林丹这几场都败,概率可能也是同等的。
然而李宗伟实力上确实也是王者,在很多世界级比赛中夺得冠军,奥运会中没有胜过林丹也不能说明他能力在林丹之下。
若真要比谁更厉害,我想可能大战100回合,应该胜负参半吧。
只是江山代有人才出,每个人又有多少个4年一次,何况是是运动生涯并不长的运动员们。
至少我拿着李宗伟的2姐夫(YONEX-VTZF2)时候,只觉得驾驭重拍加上这么高的磅数,要发挥到世界级水平的攻防,想必腰腹力量惊人,核心训练可以想象是达到魔鬼的水平。
电影虽然比较平淡吧,但是李宗伟马来西亚公开赛中最后赛点时候连追7分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也说明了他的强大。
现在想想,运动场上我们常说的大心脏应该都是事后的表达,在当事人当时场景中,也许根本不是大心脏,而是某种煎熬和斗争,而当克服了这种煎熬,换得的就是“大心脏”和成就。
写得很乱,电影不能说很完美,但是还是在某个瞬间促动到我。
他因为个子太小不能被国家队选拔,他半夜训练弹跳够框,母亲起来循着声音从门缝里窥见时流泪,确实令人无奈又被感动。
大概我们这个年纪缺少了太多这样的执着和一往无前。
写下这个,大概是因为被李宗伟的那种坚持而充满力量的瞬间所感动,也是对自己某种不及的惭愧。
武汉出差回来重庆路上手机看完,一如既往的感动得一塌糊涂,鼻涕眼泪占据全片四分之一时间。
羽毛球,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送我了一副球拍,红色的球拍架子和黄色的穿线,我把自己最喜爱的旺旺贴画,认认真真地贴在了手柄上,那年我12岁。
打球就要认真,这是我对自己第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尊重。
认真就有输赢,但一个人的输赢只能让我笑笑,唯有一群人的荣誉能让我热血沸腾。
有幸体验过一次,曾经参加过一次网上羽毛球群里组织的团队比赛,我作为男双之一,为团队而战。
比赛是累积积分制,我上场之时,我们队总分大概落后对手20分,中间过程略,最终,我和队友一起,把这20分差距全部追回,留给了后来的队友一个平分的起点。
虽然最后我们还是没赢,但那种感觉,为了一群人的荣耀,拼尽自己的全力,最后那一瞬间,无上荣光。
李宗伟,网友查出来的记录是:世界最多69个公开赛冠军,世界第一350周保持记录,417km/h杀球记录,首位积分破10万男单运动员。
却没有一个世界冠军头衔。
因为世上总有比自己强的人,我们会自卑,我更是如此。
剧中,启蒙教练对年轻时候的拿督说,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不妨想想那些相信你的人。
全剧出现了两次,自己眼泪涌出两次,我不是在鼓励中长大,性格中,自卑占据主要。
经历过人生的低谷,黑暗,绝望,可没有跪在命运面前,在自己的心里深处,一个坚定的声音,我是不认输的。
马上32岁了,就可以说是打了20年羽毛球了,我还会再打下一个20年,下一个40年。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寇者,贼也。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当第一名,要拿冠军,要做到最好。
因为人们总说,只有第一才能被铭记。
事实确实也是如此,胜败不过一个词,历史只歌颂胜者,却不见为了梦想而付出的汗水和血泪。
但今天这部电影却告诉我们——败者也能为王,第二名也能当英雄。
《李宗伟:败者为王》Lee Chong Wei
李宗伟,马来西亚羽球一哥,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
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了解他,更多是这样的印象——“这个人好像是林丹对手?
”“对对对,总是输给林丹的啊”“emmmm……就是千年老二?
”
李宗伟而这部电影,就是以他的真实经历改编的故事。
事实上,在胜者与败者之间,小猩更喜欢看到关于失败者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都充当着“失败者”的角色,毕竟这世间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第一。
拼了命的努力,却依旧赢不过别人;一次次奋起直追,却依旧只能当第二。
当我们置于这样的境遇时,该怎么办?
李宗伟,或许是最有资格说出答案的人。
1这部电影可以被分类为传记,因为故事是从他小时候讲起。
李宗伟从小就爱打羽毛球,但是贫困的家境和父亲的反对,让打球的梦想成为一种奢望。
于是,他背着父亲偷偷练球,却被地下赌场利用。
后来他开始了正规的羽球训练,并被选入国家队。
然而幸运的日子没有多久,打击接踵而来,队友排挤、落选、失恋,他更是在国际大赛中遇到劲敌(嗯,就是林丹),频频落败。
直到2006年,他终于战胜林丹,登上了羽毛球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是的,从故事选取的时间段来看,影片最后还是不免落入了成功结尾的俗套里。
但我们都知道,接下来连续三届奥运会,他都拿下羽毛球男单亚军。
而前两届冠军是林丹,2016年冠军是谌龙。
可那又如何呢?
因为知晓他从前的所有经历,即便他是“千年老二”,马来西亚人仍然以他为英雄,为他摇旗呐喊。
2008年奥运会,李宗伟再一次败于林丹之手,获得羽毛球男单亚军。
但马来西亚人依旧欢呼雀跃,热爱羽球的首相夫人罗斯玛亲自为李宗伟受封“拿督”称号。
在马来西亚和文莱,“拿督”是荣誉制度下的一种称号,不具有世袭和封邑的权力,是一种象征式的终身荣誉身份。
李宗伟创建了运动员册封“拿督”的先例,更打破了“拿督”头衔只颁给30岁以上的人的规定。
马来西亚首相参加李宗伟婚礼由此可见,马来西亚对李宗伟的痴迷已经不在乎他是否能拿冠军。
我不爱你第一,只爱你坚持不懈的努力。
而这,不正是对一个运动员最好的认可吗?
2回到电影本身,事实上,这部电影并不算出色。
中规中矩的叙事,中规中矩的煽情,中规中矩的美术制作。
不好,也不差。
或许是文化不同,父亲对于孩子态度的转变、面对他人挑衅时的转折,都显得有些刻意。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的母亲,她由马来西亚著名女演员杨雁雁饰演,曾凭借《爸妈不在家》拿下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
李宗伟母亲许金水(杨雁雁 饰)在电影里,她贡献了足以撑起整部片子的演技。
此外,影片的选角也是亮点。
少年李宗伟和青年李宗伟简直就是李宗伟的翻版,无论是神情或动作都演绎得十分贴切。
童年李宗伟(黄炜杰 饰)
青年李宗伟(曾冠源 饰)而李宗伟本人?
最后当然也以特别出演的方式出现在了影片中。
电影最后那场李宗伟与林丹的终极大战,无疑是全片高潮也是描绘得最好的一部分。
小猩认为,评判一部体育竞技电影优秀与否,比赛场景的激烈传染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荧幕前的观众都为电影里的人物提心吊胆、为比赛的过程揪心、为最终的结果舒一口气,即便你早已知道历史的结局,却依旧为之触动,那电影就是成功的。
而这部影片特别的是,主角最终大战的对手是中国的羽球英雄——林丹。
于是便有人说,如果我们心疼他、希望他能取得成功,那就是三观不正。
但小猩却想说,这才是最无脑的道德绑架。
人类的感情是复杂的,我们会因爱国之心希望自己国家的选手获胜,我们也会因感动希望对方能获胜。
于是当结果出现时,不论是哪一方胜利失败,都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而这不正是体育竞技本该有的精神么?
我们喜欢的是坚持不懈的拼搏,而非金闪闪的荣耀。
当越来越多的“道德绑架”赋予选手和观众后,这部电影,又带你找回那种为了梦想不懈付出的纯粹——即便失败了又如何?
屡败还愿意屡战,才是英雄。
认识李宗伟是通过他与林丹的羽毛球比赛,虽然与林丹的对决基本都已输球告终,但李宗伟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坚持、不服输的精神还是很感动。
所以当翻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就决定看看。
首先这部电影的选角很好,主演的外形、气质 与真人李宗伟的契合度很高,球技也很不错。
通过对本片的观看,了解了运动员要想取得优秀的成绩,就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
这部剧的名字叫《败者为王》,所以应该在“败”上多刻画,与林丹多次交锋的描写去展现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会更精彩。
李宗伟,真的很励志呀。
虽然在新一季的单打还是没有获得冠军,但一直对羽毛球的热爱从未减少,多么美好的事情。
有多少人已经放弃了自己坚持热爱的东西。
剧情老套得来又很新奇,独特的文化氛围,马来真是个包容的国家,我喜欢,希望以后可以去定居。
很喜欢!
剧情最难忘的一段还是李宗伟在伦敦的那场比赛!
虽然不是羽毛球迷,但对于李宗伟和林丹的史诗级对决还是有所了解的,因此看到李宗伟的传记电影便非常感兴趣。
这部电影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主角的选取,外貌、气质、打球水平,完美契合现实的李宗伟,可能演员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吧。
另两个精彩的地方是父亲对小宗伟的阻挠和教练米斯本偷看坤成和宗伟的方块对决。
父亲对宗伟的阻挠表现得矛盾激凸,家里的贫困状态使得父亲的阻挠十分可信,而父亲本身对于羽毛球的喜爱,与他的阻挠形成很强的戏剧性。
但很可惜这段父子的矛盾收尾得很尴尬,父亲态度的转变不具备说服力,同时把之前的阻挠归结为自己过往的经历,把剧情的可信度彻底摧毁,也把父亲这个人物的弧光消散。
而米斯本偷看宗伟时默念的技术动作和宗伟实际使用的技术动作完全一致,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体现出宗伟的羽毛球天赋,同时展现出普通大众对于羽毛球技战术不了解的部分。
但很可惜,宗伟的天赋和技战术没有更多的展现,大大降低了影片内容的丰满程度。
影片一个令我十分感动的地方是小宗伟因为身高问题未能入选国家队,晚上偷偷摸高的情节,表现出宗伟的精神力量和一个孩子执着追求梦想的人性光辉。
但是,就整个影片来说,问题还是太大了,没能应用好这么出色的题材。
其一,过多的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
之所以矫揉造作,是因为人物情感的爆发显得极不真实,或者缺乏根据和剧情支撑。
具体来说,小宗伟得知自己因身高未入选国家队时,一秒哭,实在令人出戏,这不是正常人的反映,情绪应有酝酿的过程;同样的,宗伟没能参加全英赛,回家一秒哭;宗伟跟对象的分手情绪可信度不够,因为看起来两人并没有情感基础,剧情没有体现;宗伟多次败给林丹后,盲目狂练体力时,米斯本两句话就说得二人抱头痛哭,既缺乏酝酿,又缺乏基础,因为比赛过程的艰难的体现近乎为零。
其二,配角过于空洞。
球拍店老板、赌球掮客、郑教练、米斯本等都有这个问题,出现得莫名其妙,与宗伟的关系进展得莫名其妙,最终与宗伟的情感就显得莫名其妙。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对这些人物背景的完整设计,以及缺乏对细节的讲述。
例如球拍店老板为什么帮宗伟,赌球掮客为什么找到宗伟,郑教练和米斯本对宗伟的认可是为什么。
配角实际上是电影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引领着剧情发展,如果他们过于空洞,会使得整个电影变得不可信。
例如郑教练和米斯本与宗伟的深厚感情,让人觉得难以信服。
其三,反派林丹的设计形同虚设。
林丹作为宗伟一生之敌,是发挥宗伟体育精神的重要一环,宗伟有多伟大很大程度上要看林丹有多厉害。
然而影片对于林丹的描绘可以说就一张纸那么薄,仅仅几场比赛的结果罗列,林丹带给宗伟的压力完全没有体现出来。
影片最终爆发出的力量因此而弱得可怜。
其四,对于羽毛球项目本身的展现过于稀少。
不是说因为这是一部体育电影所以一定要讲述更多体育项目的细节,而是说关于体育项目的故事,很大一部分是由体育项目本身支撑的,没有这部分,就会缺乏支撑。
其实就算羽毛球是很普及的体育项目,大众对于职业比赛的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讲述起来反而容易将观众引入剧情。
而影片中,小宗伟为什么有天赋,为什么能赢冠军,后来的宗伟为什么没参加第一次全英赛,为什么能赢比赛,输林丹输在心态上而不是技术上等等,都因为这个问题没有进行很好的回答。
将这些问题一笔带过是致命的的失误,使得故事的负荷价值变化难以成立,从而整个故事难以成立。
而宗伟参加的各种国际赛事也没有仔细演绎过,包括与林丹的终极一战,都非常草率,就算加一个解说也会好一点。
但终究是因为对于羽毛球技战术、运动员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或者表现太少,使得比赛没什么实质内容可演绎。
真的非常喜欢传记题材的电影,尤其是体育传记题材,可以看得出《败者为王》是想要认真制作的,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实在是可惜可惜。
拍得很不像传记片的一部电影。虽然比赛一点都不燃,但整体还不错。男主还行,林丹的选角太失败了。败者为王的李宗伟!没有一座世界大赛冠军的他被称为“无冕之王”。但他却用自己的坚持,赢得了林丹的敬意,也得到了万千球迷的支持。
演员太像了!林丹的动作都有积分相似
片头字幕还没出完,土鳖的制作气质就已经让我望而却步了
感觉是中国人替李宗伟拍的~ 李家人平时都讲闽南语哒
羽毛球之于马来西亚,可能就像乒乓球之于中国一样,又有类似的文化背景,所以电影整体氛围看着亲切;青年李宗伟和真人近乎还原,小演员非常灵气;并没有着重描写林李对决,而是把重点放在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上;李宗伟也确实是一名值得尊敬的运动员,并不是因为那些悲情的失利,事实上李宗伟仍是保持羽联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人,他不需要去证明自己的伟大,即使一次次倒在屠龙路上,他还是依然背负起那些希望的目光,鼓起斗志继续前行,这是他值得尊敬的原因
败者为王的题目起得不错,但是最后你赢了…感觉有点战狼
在冷气逼人的电影院看得我热血沸腾。这部运动传记片已然超越运动,写满坚毅与温柔。1. 天赋+刻苦训练+强大的心脏,看电影里的林李大战我才意识到他们最后拼的已经是心脏了啊。2. 电影中有关爱与支持的描写也好感人,温柔的妈妈友善的哥哥姐姐看上去凶残但也疼爱儿子的爸爸,还有羽毛球拍店的好人叔叔两位伯乐级的教练,当然也有李宗伟与黄妙珠的相识相爱,都好暖。3. 小李宗伟和青年李宗伟也是找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小演员,太口爱了,当然, 拿督是真的不喜欢林丹嘛,找了个超级难看的演员演林丹。哈哈哈。
人应该有体育精神,不断超越自我,坚持下去
既生瑜何生亮,在体育竞技的这条路上,有太多太多的遗憾,从少年时期一直打到成年,直到退役,也许就那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对手。不管是李宗伟,还是林丹,每一次胜利的交锋,都在传递着一种永不放弃,战胜自我的体育精神。
可惜了李宗伟 林丹一次没有进入决赛 结果还是输给了中国人
在你怀疑自己的时候,想想那些觉得自己可以的人。在李宗伟的身上,竞技体育绝不是简单的赢,而是一直精神、一份坚持。感谢这个时代有他们的陪伴。
剧本生硬 乱套 几乎没有铺垫 人物完全没有幅度 一直在光熬鸡汤 有点消费粉丝情节 我不相信李宗伟是这么软弱的人 从来都没有自己的想法吗 而且比赛情节的剪辑和音乐没有跟上 看到一半就想离场 没有火候
也算是挺励志的
跟福原爱那个片子比,简直就是垃圾片
基本上基于李宗伟的传记《败者为王》,林丹被处理成了“凌丹”,而且作为电影后半段的大boss出场,也算是对超级丹的一种认可吧。本来可以算作一种特殊的粉丝向电影吧,起承转合中规中矩。马来西亚人看这个特别有触动,参加首映全场多次鼓掌,足见拿督李在国民心中的地位。
流水账 还各种穿帮
原来是闵南仔,既生林,何生李?超级丹在别人的传记片里刷存在感,感谢林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第二,哪来第一。
故事有点问题,剧情有点破碎,人物的变化发展也有些突兀。只值2星,多1星给李宗伟本人。
又是浪费了一个好题材
没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