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冯巩、徐帆这样的演员,能把市井小人物演得有血有肉,让人觉得他们可爱。
印象很深的是里面刘孜的一句台词“别的俺不敢说,做人俺还是凑活的嘛”。
老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小人物没有什么宏伟的事业,但有一颗善良宽厚的心,就是伟大的~
现在的电影都少了点质朴的感觉,人也如此。
本人喜欢翻一些老电影看,各个国家的,中国的,美国的,韩国的......因为就如同许多人喜欢听老歌一般,积淀下来的岁月尘埃让老电影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这部电影也是在别人的推荐下才看的,有股浓浓的京味。
其中主角刘好的三轮上飘荡着的小曲,让刘好一点也不好的人生经历,显得莫名的坦率自在起来。
也可以讲是一种“幽默”,将无趣甚至是痛苦的生活,展现出苦中作乐的愉快。
刘小好是刘好前妻和混混“野狼”生的孩子,前妻后来还跟着“野狼”跑路了。
但是刘好却一直抚养着他,几乎是当亲儿子疼。
尽管刘小好从没叫过他“爹”,他也从来没认了刘小好这个儿子,他们之间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
刘小好一直叫刘好“哎!
我说。
”显得似乎不那么亲切。
他却会在刘好相亲时悄悄跟着偷瞄,迫切的想知道刘好有没有戏。
这种关注,就是表达着叛逆少年内心的感情,他对刘好,一直是感激却无所适从的。
他们彼此都没有尝试着去戳破那层窗户纸,仿佛那是一堵厚墙,一直阻隔在两个亲近的人之间。
即使是后来刘好第三次征婚,遇到了一个自以为不错的女人。
却还是一心放不下刘小好。
最后因为房子的事情,与女方闹翻了,对方说他想吃“白饭”。
还领着兄弟到他家里大闹了一场,弄得人仰马翻。
刘小好对于刘好而言,客观上,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他损耗着刘好的精力,而且影响到了刘好的感情之路。
但是在感情上,刘好对刘小好是疼爱都来不及。
刘小好一直以来的陪伴,是他痛苦人生中的一剂良药,可热敷、可内服。
这个形似“儿子”的存在,是刘好生存的动力。
作为一个下层穷苦群众的刘好,他并没有找到什么人生追求,在影片快结束时,阿红(且让我用这个来代替刘好的第二任老婆的名字)问刘好“你最大的人生愿望是什么?
”他悻悻然支吾着才说想换台好车开。
“人人都挑软柿子捏。
”刘好是那个软柿子,认识他的人都一口一个“好人”地叫。
可能习惯了被压榨,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总之他从头至尾都没有反抗过这种让我看着都心疼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讲,亲情是万分可贵的。
刘小好之所以显得这么重要,也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线没有断裂过,他一直在充当着一个儿子的身份。
影片快结束时,刘好遭遇了车祸(这是正常的套路)。
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让刘小好叫他一声爸爸。
刘小好当场就奔跑起来,往家里跑去。
中国人大都不太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管他是因为伦理纲常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事实如此。
在面对着刘好的照片时,他才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像是蓄力良久,像是顿然醒悟。
对于刘小好这个孤儿来讲,有刘好的地方便是家。
对于刘好这个烂好人来讲,有刘小好就不会走向幻灭。
关注“遇见bridge” 加入不正常协会
电影讲述了刘好(蹬三轮车师傅)坎坷的感情故事,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三个女人。
按电影中的出场顺序一一做个介绍,第一个杨倩(和刘好相亲的那个),爱的开,放的下。
有话直说,和刘好见过几次 就决定和他一起生活,不曾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因为房子问题,和刘好掰了。
第二个是刘好前妻,因为怀了别人的孩子,找到刘好结婚。
婚后又与人跑了。
第三个是陈红(被刘好吹到的那个),被负心男伤透了心,最后和刘好结婚。
冯巩徐帆演的很到位,这部片子有我想法之外的东西,一个没本事的人心酸挫折的一生。
遇到地痞找茬只能被动挨打,取到一个漂亮的老婆,结果发现老婆被人强暴,自己老婆生下别人的小孩,自己还要养大,老婆受不了贫困跟人跑了。
天,还有比这个更悲催的人生吗?
这样委屈求全,忍气吞声的生活就是中国人所宣扬的美德吗?
一个没有精彩的人生对自己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冯巩饰演的男主刘好是个热心肠的小人物,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像控制不住自己似的不计后果去帮忙。
从社会的层面上看,刘好是个货真价实的好心人。
但如果从找对象的角度去看,刘好就是个典型的“中央空调”,是不值得托付终身的。
表面上看,他奉献给别人的爱近乎是无私的。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关心分配到每个人的量似乎也是异常平均的。
厂花贺文兰未婚先孕找他接盘,他毫不犹豫地就娶了她。
在厂花跟死对头走了之后,他独自悉心抚育她的孩子长大。
刘好跟杨倩处对象时,跟水灵的卖菜女- 陈红走得很近。
他不仅把陈红送到医院,还为其垫付了数额不小的医药费,并让她不用着急还。
要是说他本身不急需这些钱倒也还好,但影片中靠蹬人力车生活的他应该不是不差钱的人。
在跟陈红谈朋友的时候,前妻来找时他也不会主动避嫌,被陈红撞见了他和前妻拥抱。
能决定和刘好这样没有边界感的老好人过一辈子的必定是容忍度高于常人的了。
试想:他的工资动不动就会被拿去接济别人、他用来陪伴妻儿的时间很有可能用来帮助他人、别人对他的亲密举动他也不懂得主动避开。
在找对象时,我们不光看的是对方对身边人怎么样,还得看他/她对自己是不是比待别人更好吧。
找一个对所有人都和对自己差不多好的刘好式“中央空调”不大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在那个人心中很特殊。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女生/男生会爱上一个外人看起来坏坏、但对自己特别上心的男生/女生的。
我们大都希望自己在另一半的心中是独特的,不是和其他人差不多。
* 想不到冯巩做导演和电影演员都还挺不错,真的是很惊喜。
很喜欢他这种温柔对待影片中小人物们的风格。
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温和而美好的,就像北方的第一阵春风,给小人物苦涩的生活抹上一层童话故事般的蜜。
非常推荐大家去看!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冯巩徐帆们真是有水准。
一个人力三轮车夫,做好人做到窝囊,一个小裁缝,现实精明里掩藏了单身妈妈的艰辛。
看着他们嬉笑悲欢,我想起了我家那个院子那些老邻居。
河北保定,湖南常德,中国的小人物都有差不多的喜怒哀乐。
刘好这样的爸爸,我也见过;刘小好这样的儿子,也见过;刘好周围前前后后出现的女人,也见过。
这个故事有什么稀奇啊?
没有。
可是,从一开始,大家就在笑,笑到后来,我都要哭了,可我还是在跟着大家笑。
巩哥的东西,要是少不了幽默的元素,我们还会认识那个让我记住的巩哥吗?
我们会记得《站直了,别趴下》的那个胆小的书生,也会记得《狂吻俄罗斯》里面那个“哈喇少、哈喇少、中国的哈喇杀”那个可爱的近于迂腐的老师,但是我们却很少记得那五这样一个人物,更很少记得,巩哥也是另外一个“张大民”同志,时下这部《心》,起码不会是一块大家哄抢的热豆腐幽默跟爱情串上了味,那就怎么吃都不地道了,让沈宏菲来说,就是海鲜之中加入了辛辣之物,全然糟蹋了两盆好菜,巩哥这次的这盘菜呢,不是海鲜,也不能说是白蜡,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比喻的话,我觉得是上海菜厨师烧出的四川菜,小家之气中略带辛辣之味。
在影片甜得发腻故事情节里,我们夹上一块,嚼吧嚼吧,却隐约感觉到一股辣味从深处慢慢弥漫开来,充满整个口腔,使得你忍不住想大大的呸上一口,以解心中的恶气。
当然了,巩哥的本意可能原没有把大家的味觉给破坏,他仅仅只是想给烧一顿大餐,可惜找错了厨子影片故事很简单,叙述了一个老实人,应该说是一个老好人,开始跟厂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后来厂花被强暴了之后,就找上了他,之后生下一子,让人气愤的是,不就之后厂花就跟着人跑了,丢下了那个孩子,由巩哥扮演的老好人带大,之后又是一些可预见到故事情节,最后的结果是巩哥找到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而那个厂花也得到了她应该有的一个结果,一个失败的婚姻。
故事应该说简单而俗套,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导演的任务就是把一个大白话的故事讲得更大白话而已,电影的招牌当然是巩哥的台词,此外,不时的在影片中冒出的客串的明星脸,给乏味的电影增添了几分亮色,寻找明显脸几乎成为了影片后半段我的主要工作了。
剧情俗套与否,暂且搁置一旁,我想在想说说那些关于梦想的东西,我真的不知道巩哥此次要给我们一些什么?
难道就是一个麻醉人的故事?
难道仅仅是博取大家的一笑?
那太单纯了吧!
那股辛辣之味现在还绕梁三日。
如果不幸巩哥的这部电影真的加入了梦想到成分,那似乎在警示着周围,我们太需要影片作为一个生活的范本了,用人编撰出来的故事作为生活的范本,那是一种悲哀!
《心》中有两大美女,一个是厂花,一个是最后抱得归的美人,此外还有一个隔壁邻居的女儿,在影片中居然没有一个在爱情方面有好的开头,统统的都是被男人骗了(似乎是为了塑造巩哥高大的形象而做),这些男人没有一个是好男人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一混蛋。
这似乎在给观众一个比较选择题,坏男人,有车、有房、还有大把大把大银子,他们行为的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女人骗上床。
而影片中的巩哥,车是三轮车,房是平板房,有钱,但是放到床底下的鞋里,这样对比,以我们朴质的价值观,好坏还用的着分辨吗?
善恶还用得着区分吗?
结局还有得着选择吗?
结果当然是跟着坏男人的女没有好结果了,而跟着好男人巩哥的一辈子都挂着幸福的笑容,矫情得可以!
这与其是在跟我们讲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巩哥等一干人等向七十年代中国男人一种心灵上的集体敬礼,如果说是仅仅敬礼也就罢了,如果把这样的致敬建立在对于九十年代男人的否定之上,便有些做人不厚道了,巩哥一干人等怀念的是那个时代,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物质相对匮乏,对于精神的影响没有今天这么普遍和泛滥,但是沧海桑田,这种隐晦的怀念在时下看来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
难道都是男人的错?
影片中刘孜说了一句,想找一个靠得住的男人,便把过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说这样的剧情设计还是比较符合人性的话,那么另外一段发生在邻居的女儿和一个有妇之夫之间的感情,就无法让人信服了,这个女孩会傻到对方什么底细都不清楚就付出了?
那这个又能怪谁呢?
话题扯远了,这里不想过多的推敲剧情,只是想说明电影的一厢情愿。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向巩哥这样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男人们以及那个时代致敬,但我们仅只是致敬而已,巩哥以及那个时代的男人在当下的存活的空间已然越来越小了,电影在大幅度的偏离现实的时候,现实的意义也就少却了许多,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被评为今年大学生最喜欢电影的原因,因为它是那是现实中最好也是最后一个梦想,关于爱情的。
看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片子讲述了一名普通的三轮车司机—刘好(冯巩饰)身边发生的故事,描绘了刘好酸甜苦辣的生活经历以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冯巩真实太搞笑了,表情极其丰富,而且里面的配音都是河北保定那一带的口音,特搞!
那辆特色十足的三轮车,从刘好第一次出场就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都是一个标志性的道具。
刘好与刘小好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不时改变着整部乐曲行进的节奏。
当“爸爸”两个字从小好嘴里喊出的时候,不但为影片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真善美画上了有力的注脚,让人的心灵当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真诚、温情又不乏轻松幽默,影片以轻喜剧的表现方式,给人带来深刻的回味与思考。
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
尤其是徐帆在里面演的角色挺另类的!
她戴着头套,点上痦子,给自己设计了一副市井小女子的样子,大大改变了以往漂亮、端庄的形象,还在片中充分展现了她的喜剧天赋。
嘿嘿!
坐在沙发上,左边是午后的阳光,自己独自从忙碌的都市节奏中偷闲出来看这部片子,很惬意,也很有忐忑不安的罪恶感,不过,片子很不错看,让我觉得有值回票价的充电效果。
知道冯巩也拍电影,也做导演,也拿过奖,但这个人给人的最深刻印象却始终都是春晚舞台上的相声或者小品演员,那张惹人发笑的脸又贱又欠,这种既定印象其实会影响观众看他的片子,毕竟小品相声跟电影是很不同的。
不过,角色还是适合冯巩的。
一个窝囊的小市民,却也不乏冷幽默的一面,保留了冯巩的一贯特色时,也带出了许多内心戏。
这张脸其实也可以苦大仇深。
我一直想窝囊算是什么词呢,按说应该是贬义词,但在这部片子里成了一种中性词。
如同你不能界定好人的标准。
有时候好人是被迫去当的,可以的话大家都不想惹祸上身,冯巩饰演的刘好虽然救了刘孜演的陈红,但也的确是担心过钱拿不拿得回来的问题,所以这好人并不纯粹,也因此很真实。
雷锋那样无私的好人其实是圣人。
卫斯理里有句台词,说勇敢的人不是不怕,是虽然怕却仍然前进。
好人也是这样吧,不是无私,是虽然自私却还是得做好事。
叮当这个孩子,因为样子和戏路的关系我一直不太喜欢他,他的演技就是天然,再过一点就成了做作,让他演P孩子非常生动,在家里和在学校没心没肺的样子,都很真实,到后面一路狂奔着回去抱着冯巩的照片喊爸爸,就觉得一身鸡皮。
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任何影片里一边跑一边记忆闪回的效果,很走马灯,身不由己就感动了起来。
徐帆的戏路其实也不宽,印象里不记得她有演过多么端庄可爱的角色,或者说所有的可爱都来自那种介于大女人和小女人之间的中女人的派头,有主见却也依赖男人,佯装坚强其实很脆弱,能跟你贫也能跟你急的那种味道,总之不是小女生能传递的感觉。
这次她演的杨倩很泼辣,很庸俗,让人看着觉得讨厌,这就是功力了。
带人把冯巩家砸了却又哭了的这一点,就跟脱衣服时把假发给带下来了一样,是非常有灵气的细节,突然有很多东西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想她其实还是对冯巩心存幻想的,会哭是因为身为女人的挫败感和一点点的惋惜,至于假发,如果她真跟冯巩发生了关系,那或许会让片子显得更加市井,更贴近底层小老百姓的感觉,却也会让人的心头蒙上一层不洁,毕竟刘好的角色是照着善良之人去塑造的,善良之人总得吃点亏,桃花运没有,可以有别的方式来让他占便宜,看不到女人下面的秘密,就看看上面好了。
整个片子开始很单纯,冯巩相亲,儿子淘气,但很快略显复杂起来,刘孜一条线,徐帆一条线,叮当一条线,还突然插入了叮当的同学李大嘴的姐姐一条线,但不得不说这条线蛇足了,因为它是游离于冯巩的作用范围之外的,虽然冯巩也以交罚金、教卖菜的形式跟那姐姐扯上了关系,但是她与那大款之间的风风雨雨就算完全删掉,对故事也是不影响的,虽然存在的话,的确可以更多一点趣味,但鉴于冯巩和所有演员的戏份都错综得很缜密,还是觉得姐姐篇多余了,而且那大款就是被挠了一下而已,我不解气啊。
小人物作主角的片子,有些俗套是一定要的,比如大团圆结局,我想不出面向小老百姓的片子最后来个郁闷的结局折腾小老百姓有什么意思,所以最后冯巩还是得到了幸福,而在他回忆里出现的野狼也终于恶有恶报,背叛了他的媳妇也好过不到哪里去,这些都让心胸狭隘如我非常痛快。
看这片子第一次觉得难受的地方,就是那媳妇背叛冯巩的地方。
这背叛其实是两次。
想法浪漫的我,在看见她对冯巩主动示好时虽然觉得不真实,但还是很向往,结果丫在洞房夜才揭晓自己拿冯巩来擦屁股,完全是吃定了他,这让我不能忍受,其后她与发达了的野狼的眉来眼去也让人看见这个女人的不简单和不厚道,当然最重要是折射出冯巩的窝囊,我想对于男人而言,没有比遭遇这么憋屈的事情却顶多吼一声算数更窝囊的了。
在与徐帆和刘孜对戏时,冯巩经常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相声式的贫嘴台词,让人又看见了那个熟悉的他,这算是一种乐观主义吧,越憋屈的人其实可能越乐观,不然早就去自杀或者他杀了。
冯巩对叮当恨铁不成钢却终究没有教训他的那一段看得出一个对孩子分明有爱、有责任,却一直用“他不是我亲生的”来提醒自己与他保持距离,可就是不能不管他的这么一个父亲的形象。
对,叮当说他没让冯巩管时,冯巩说了他不能不管。
小市民的善良,莫以此为甚了,而他不肯承认叮当这一点,也正是小市民会有的狭隘。
刘小好是那么聪明的孩子,或许他就是察觉出爸爸的这种态度,才会一直那样叛逆。
最后回到刘孜身上,关于她,我其实还蛮喜欢的,虽然她的样子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人,但有味道比什么都重要,第一次看她的戏好像是任贤齐版神雕侠侣……她或许是参与这部戏的所有演员里土气最不重的一个了。
角色的存在意义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给予好人一个好报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她对于冯巩还有着救赎的意义在,毕竟她和冯巩的前妻一样,都有过黑历史,只是她的本质更加纯真,找冯巩并不是利用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傻”绝不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说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安排。
她对冯巩小心翼翼的倒追是很萌的一段,但是两个人一旦有了那么点儿意思后就出现摩擦这一点又让我觉得有点沮丧,虽然那的确是爱人之间所特有的矛盾。
冯巩车祸的那一段,解决掉了很多矛盾,但纵观全片,也算是最偷懒最不精彩的一段了,甚至于还是由他的前妻作导火索引发的(这类型的误会真的太土了),在死亡的可能性面前任何人都会变得宽容,于是刘孜不生气了,叮当突然懂事了,加上徐帆们的没有必要再登场,整个片子自然也就迎来了最和谐的收尾。
“你坐在车上,我蹬一辈子都不累。
”其实这样美丽的情话从冯巩的嘴里说出来是有点别扭的,但当时,却真的可以感受到刘好所会有的云开月明心情,于是,只想要祝福他。
此外,全片里大量串场的小品演员们都让人觉得很有趣。
电影最后刘好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我却不自觉的感到不真实和担忧。
一穷二白靠蹬三轮为生的刘好他的未来能好吗?
他赚的钱能撑起这个家吗?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总会不住的冒出这些念头。
我明白在我的潜意识里刘好的生活是艰辛的,他的人生是不幸的,下岗、离婚、低收入…剧中的一切我代入进去只感受到生存的压抑,幸福这两个字好像和他毫无关系。
但我电影的走向又提醒我等待刘好的会是一个美满幸福的结局,所以我总在想是不是在结尾刘好会迎来机械降神式的一笔横财,不然他怎么娶媳妇?
又怎么改变自己的生活?
结婚后他们就住在这个小破楼里吗?
现实的我面对这些只会觉得喘不过气,而电影里似乎大部分人并不为此担心。
导演用一部电影明明白白的告诉我幸福和金钱没有绝对的关系。
幸福和金钱无关?
我可以确定如果今天出现了与本作价值逻辑相同的电影一定会被批判脱离现实。
我想不起来一部近十年来主角住在狭小的房间干着体力劳动却感到幸福的影视作品,甚至这样的角色在当今的荧幕上已经消失了,即使出现他们也是以市侩的丑角形象沦为衬托主角品格的工具。
没有物质的爱情就是一盘散沙,很恶心的一句话,很烂俗的小说,但回过头发现我们的价值观也是如此。
我早些年可能相信过平淡的幸福,但慢慢的我发现平淡是有门槛的,而且门槛并不低。
婚姻、买房、薪资、升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不是轻飘飘的几个词,而是啃食我们人生的怪物。
当年的人比起二十多年后的我们似乎更看重一些本质的东西,二十多年来我们得到了很多,社会不断进步,我们有了更丰富的物质生活、更多元的精神享受。
然而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却十分嫉妒,嫉妒到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老牛啊,牛粪啊,鲜花啊,嫩草。
故事过于生活化,有待艺术再加工
喜欢冯巩
好心人冯巩,好人有好报。
唉呦 老汉推车啊···
我是保定人,咋的!
哎 我说
徐帆的颠覆造型,司令偏打电话来让我看。= =
保定话不好听- -
头发都让你看啦~
够生活化。
面瓜男人也有春天?
电视上看的
我喜欢这口音,哈哈,跟哪门那儿很像。
记得一个镜头,刘孜被一阵风吹倒:)
老实人会获得白净纯洁的仙女作为奖励,中年女人就是又精明又市侩又充满了欲望。还能不能有点别的了。
最起码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很开心的。
做个好男人还真不容易
依然是小人物的平常生活,被叮当感动了。。。
后仨字 *2 2010年1月26日10:5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