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反恐动作电影《巴黎危机》即将于9月20日在中国上映,影片再现了恐怖分子袭击法国巴黎的惊险场面。
本片于7月13日在法国上映,无独有偶,第二天就发生了耸人听闻的尼斯恐怖袭击事件,该片也因预言了法国国庆日的恐怖袭击而被紧急撤档。
虽然这起巧合事件太过沉重,但影片本身非常精彩,是一部构思巧妙的悬疑警匪动作片。
新千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充斥着各种恐怖袭击事件,在这个以“反恐”为生活时尚主题的年代里,电影将摄影机的自来水笔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及时地通过影像叙事记录下了当代的生活主题,俨然这个时代的最好写手。
不管是之前的《白宫陷落》,还是《伦敦陷落》,都是国际标杆城市遭遇恐怖分子疯狂袭击的视觉大片,同样,此次的《巴黎危机》也离不开这样一个主题,也把镜头了对准了首都政府机关的府邸,并且目标是毁灭它,三部影片就连名字都如出一辙。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巴黎危机》集齐了反恐题材中的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包括暴乱、枪战、打斗、爆破、跑酷场面等。
《巴黎危机》可以看成是若干个类型的杂交体,它吸纳了动作片的动作成分,西恩·巴瑞尔与迈克尔之间的追逐、打斗,以及黑白势力的相互较量,都是通过大量的动作场面调度来完成,极富视觉冲击力;也吸收了政治片的政治题材,政治斗争也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看点,恐怖袭击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政治腐败所引起的,巴黎市长及警察局长是促成巴黎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同样,影片还有战争片的硝烟弥漫,尤其是在以在展现西恩·巴瑞尔与恐怖分子的决斗过程,手枪、炸弹是其必备元素,身穿背心、手持机枪的西恩·巴瑞尔虽然有些灰头土脸,但依然成为了这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者。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巴黎危机》是一部非一种类型的类型片。
影片中,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冷面的中情局特工西恩·巴瑞尔与理查德·麦登饰演的小偷迈克尔是一种双雄的概念,显然,这也是影片最有意思的段落。
就是这样一对特工加小偷的好搭档,最终在差距悬殊的较量中击退了恐怖分子,既捍卫了法国精神,也在这出法国主旋律动作片中玩得不亦乐乎。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除去视觉及故事层面,《巴黎危机》有更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以往反恐影视作品中恐怖分子的形象大多是社会边缘群体,但在《巴黎危机》中,腐败的政府机关却成为了恐怖分子的代称,市长及警察局长的形象出乎观众的意料,而这恰好合乎用镜头讲故事的“陌生化”要求。
西方社会矛盾的激化是恐怖活动产生的催化剂,作为缓解矛盾的政府机构首当其冲,一旦政策失误将会更加激化矛盾,加之西方频频爆出政治丑闻,因而此次《巴黎危机》将恐怖分子对准了政府机构。
影片开始恐怖分子就选择在法国国民党大楼安置炸弹,自杀式的冲撞行为本身极具视觉冲击力,更显“文化冲突”意味;此外,结尾的国庆游行最终爆发为一场市民与腐败警察的对峙活动,似乎再现了1789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的历史事件,现实与历史讽刺地形成了互文关系。
《巴黎危机》也特别呈现了媒介对现代人的影响,巴黎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与大众传媒相关,阮玲玉“人言可畏”之死似乎再次应验,邪恶的恐怖分子利用警察身份制作了大量虚假的信息并在网络广泛传播,误导了巴黎市民进而加快了危机的爆发,影片《巴黎危机》对现代媒介进行了无情的讽刺。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阶层、种族的鸿沟似乎也是造成此次巴黎危机的重要原因,因而缓和与合作是解决危机的重要举措,被边缘化的小偷迈克尔与主流意识形态代表的特工西恩·巴瑞尔的合作似乎是最明显的解决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迈克尔与西恩·巴瑞尔的美国身份也赋予了《巴黎危机》国际化反恐的特征,但是在这场反恐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两位美国人,似乎也继续传递出美国领导世界面对全球困难的价值观。
从这个角度看,《巴黎危机》不仅仅是巴黎的危机,更是法国电影的危机,法国电影并未完成本民族的自我认同,因而,《巴黎危机》也看作一曲意味深长的挽歌,突而想起法国导演德吕克的一句话“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
《巴黎危机》:到底是谁引发的危机?
在一定程度上,电影的反恐威力比武力反恐更加猛烈、更加行之有效,因为,影视的穿透力作用于人的情感反映,人们对电影的欣赏和消费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和震撼力量的表层结构下,在无意识状态中演变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消费者。
电影《巴黎危机》背后所隐藏的机制似乎更值得观众探讨。
时隔多年再看,电影本身还是很纯粹的。
倒是再看当时的评论觉得制作方真是冤到家了。
又被官方禁映,又被看客歪解。
当然看客有看客的角度,并不想和谁对战,只是说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何为危机。
所谓的危机是一群专业人士制造的,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提高自己的待遇而已。
所以他们的手段很平和,第一个炸弹在室外的威力大家都看到了,所以女一担心清洁工会死没错,但偌大的办公室根本没人,危害又能大到哪里去呢。
其实本质上女一并不想干。
毕竟她不是恐怖组织培训的人肉炸弹。
换句话说,本片根本没有恐怖组织。
但奇怪的是我刚开始看,就以为这些人就是穿了西服的拉登。
直到他们去黑市抓小偷时才明白他们法国警察。
虽然,爆炸不是恐怖组织,但他们却想把它做成恐怖袭击,目的是升级城市应急等级,以便获得更大的处置权。
这和行政体系内部各个部门争权夺利完全一个套路。
就不展开了。
至于由此引发城市骚乱,显然是正常的民意表达,而且还要拍一些小视频火上浇油,其实都很平常,无非是卡在一个重要时点搞点混乱。
最后如其所愿,获得了城市控制的所有权限,包括银行金库的所有权限,轻松加愉快地拿到了5亿美元的虚拟币,并且对其他金融现货视为粪土,凸现这个组织的纯洁。
但败笔是杀了卧底警察,即使一开始是想杀女一。
其实这两人完全不影响他们的计划,只需要完全控制几天就可以了。
从这也可以看出,骨子里还是有点恐怖组织的基因,白白浪费了我给他们洗白的文字。
至于美国特工这条线,貌似拯救了危机,但其实更像黑吃黑。
不过制作方显然已经分割的很清楚了,美方,秘密审讯了,私抓疑犯了,都是特工个人行为,甚至最后证人交接,都是见义勇为,无任何官方行为。
所以虽然双方一开始都以为只有自己才是黑老大,但行为都还可控,直到最后明牌了,才想着下狠手。
尤其是最终教堂黑吃黑,最后大家都做了5亿美元的刀下鬼。
否则,任何时刻大家都是有回头的机会的。
这部在西方被沦为“禁片”的电影,却意外在国内公映了!
不知道制作公司面对这块仅剩的市场是该哭还是该笑?
作为一部以反恐为题材的电影,《巴黎危机》还真是有些“非主流”。
近几年以城市沦陷为主题的电影中,较有代表的便是《白宫陷落》、《惊天危机》和《伦敦陷落》了。
三部电影都以动作戏与爆炸大场面为主打牌,颇有不炸沉城市不罢休的念头。
反观《巴黎危机》,挂着这么大的名头却走起了特工动作电影的“非主流”路线,实在颇感无奈。
《巴黎危机》的故事是非常典型的孤胆特工电影。
艾巴尔饰演的落魄特工联合妙手神偷,在敌众我寡的巴黎上演了一出乾坤大逆转,不仅拯救了城市,还揪出了法国内鬼。
这一出孤胆英雄戏,可谓给山姆大叔家的特工长脸了。
作为一部“非主流”的特工电影,倒是埋下不少了疑惑点。
比如,三人要前往手下杀害放炸弹女人时,后座的男人犹豫了;法国部长叫特警队长进来时,竟然是那个让放炸弹的头儿;当法国部长会面美国女特工后,枪杀了女特工后,这一切真相才浮出水面。
最具反差力的自然是最大的内鬼竟然是法国部长。
当然,或许面对这样的道貌岸然的家伙,想必国内的观众已经习以为然了。
还有点“非主流”就是采用了艾尔巴作为男一号,要知道他可是前不久上映的《星际迷航》里的大反派,在《雷神》中守护彩虹桥的也是他。
但人高马大的他在动作戏上确实不凡,但是就演技上来说并没有特工该具有的那种气质,在片中他的表演张力有限,不足以把一个孤单特工的那种魄力所表现出来。
再回看《巴黎危机》为何成为“禁片”这个问题。
电影在欧洲上映恰逢尼斯空袭之后,而故事题材又是所谓的内鬼作乱,显然这样的电影哪怕具有现实讽刺意义,也对当时发生不久后群众的心里或多或少造成些不好的影响。
当然,显然电影跟所谓的“恐怖袭击”是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的。
可正因为题材选取得“非主流”了,使得电影的正义性不够明确,毕竟谁也不愿意知道那么多起“恐袭”背后的凶手到底是不是天天喊着保护我们的士兵。
同时,选题的“非主流”让故事其实有些太过了。
一个特工一个小偷,两个美国人跨越大洋去拯救一个欧洲强国?
这样的设定似乎有些瞧不起法国特工意思,你老美搞搞中东局势也就算了,竟然还要跑来法国救首都?
真不知道该说这老美心大还是欺法国无人呢!
剧情就不详细陈述了,看过的都知道。
看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标准的好莱坞剧情,第二感觉,卧槽这把法国黑的有点厉害啊。
一个美国小偷,一个美国探员,就能拯救整个巴黎与水火之中。
看着爽是挺爽的,但仔细想想,估计这片子拍出来就是为了恶心法国人的。
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嘲讽啊,果然电影是能成为政治的工具的。
好吧,美国特工总是能拯救世界,这次是加上了一个美国小偷,再加上一个傻乎乎的法国白痴姑娘。
一起挫败了一场来自警察内部的银行盗窃案,拯救了法国。
你得说美国的特工就像中国功夫片内的“武功大师”一样,无所不能,能征服一切不可战胜的力量。
最喜欢的是开头一段和在咖啡馆偷东西的那段。
声东击西,先制造混乱,待大家都卷入混乱后,趁机下手,所以当你身携重要物品时,无论周边发生什么诡异的事情,都要敬而远之,保持警惕。
所有乌合之众构成的群众运动都是在别有用心的人忽悠下的傻逼式的盲从跟风。
其实背后组织者的真实意图你从来就无从得知。
就像成堆的法国青年被网络流言忽悠去银行闹事,其实只是军警盗窃银行的工具罢了。
影片色调很好,夕阳下航拍的巴黎笼罩在金光下,确实太美了!
片名翻译成《巴黎危机》,容易产生误导,似乎暗示了一部反恐的大片,应该充满紧张、惊悚、悬疑,还有激烈的枪战、爆炸。
而实际上,直接的感观刺激,在影片中也有,但是重火力降为轻火力。
更关键的是,这些只是周边的元素,并不是影片的重心,重心是喜剧。
紧张后的突然放松,这是喜剧的本质。
本片的编导,非常娴熟地处理着紧张与放松,使观众在一次次的张驰之后,获得愉悦。
有炸弹——因为害怕而放弃,一起一伏;炸弹被偷——又被当垃圾丢掉,一起一伏。
而正当观众希望像点支烟那样放松下来时,炸弹爆炸了。
类似的起伏,贯穿全片,观众跟随着人物,经历了一次次惊险,又一次次解脱,而解脱的过程并不复杂,更没有沉重的情感。
最后的结局,不仅坏人得到了下场,而且好人也得到了出乎预料的收获。
人物身份的错位,也是本片重要的喜剧手法。
小偷,锁定了目标,那个目标却是炸弹,而他还根本不知道。
这是影片开始后的第一次搞笑。
之后,小偷捉弄了神探,又和神探一起出生入死,最后他们成为朋友。
这一系列的身份错位,很喜剧,很搞笑,影片处理得环环相扣、合乎情理。
类似的,一个心慈面软的漂亮女生,完全违背意愿地卷入了暴力,也充满喜剧。
为了搞笑,这两个人物一定要相遇,之后相互埋怨,却又产生了朋友般的情感。
控制观众知道的信息,是编导控制观众情感的重要手法。
如果观众知道了影片中人物不知道的信息,观众就会有优越感,就可能产生喜剧效果。
影片一开始,快速交待了几个人物的身份,而人物间还彼此不了解,这是前半部分许多笑料的原理。
后半部分,观众知道的信息经常比人物少,不知道他们的计划、阴谋、身份,从而观众就会产生紧张、担心,当出现始料不及的行为时,观众就会有惊恐。
还有一点必须提到,本片是机智的喜剧,也就是真正的喜剧。
许多搞笑的文艺作品,是以愚蠢作为构思的根基,人物出傻相、卖大傻、脑子笨、行为痴,典型的是大陆的小品、相声和号称喜剧的影视。
这些东西,观众的笑经常是嘲笑,嘲笑居然有那么傻的人。
这些搞笑手法,强化人类心灵的阴暗面,饱含着负能量,这也是搞笑的文艺永远走不到境外的根本原因。
本片中的人物,却一个比一个机灵,一次次给观众演示他们的聪明。
咖啡厅偷身份证一场,堪称计谋的典范。
近几年好莱坞电影类型单一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除了超级英雄轮番对垒,就是一成不变的个人英雄主义,在《白宫陷落》、《伦敦陷落》之后,这次上映的《巴黎危机》很容易让观众顺着思维惯性下结论,美国特工不甘寂寞,又跑到法国守卫巴黎圣母院了?
这种孤胆英雄的梗玩到什么时候是头啊?
实际上恰恰相反,影片摆脱了传统套路,无论剧情还是动作都让人耳目一新。
电影的故事从一个技艺高超的扒手行窃开始,无意间卷入了一场恐怖袭击,被锁定为通缉嫌犯,桀骜不驯的美国中情局特工介入此事,随着调查的深入展开,发现事情远不是恐怖袭击这么简单,最终两个人一方面顶着高层的压力,一方面应对巴黎警方的围追堵截,最终破坏阴谋,将罪犯绳之以法。
单看这样的故事脉络,依旧没有跳脱出好莱坞动作片大玩个人英雄主义的路数。
但影片胜在叙事滴水不漏、故事经得住推敲,以及对国际关系和时政的探索和思考。
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往往将重点落在动作场面的展现上,正邪双方的人设不会留给观众太多联想空间,简单粗暴,这样的结果是,即便主角扛下的是拯救地球的任务,也显得格局不够大。
而《巴黎危机》恰恰相反,塑造了一群高智商的反派,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法美双边关系挑起巴黎警民暴乱,然后借机打劫银行。
在整个过程中,反派实力强大、步步为营,而正派则一直处于被动角色,这让影片紧张、压迫的气氛贯穿始终,这是大场面营造的感官刺激换不来的,充分说明了导演对节奏和气氛的把控能力。
其实“黑警”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在港产警匪电影中屡见不鲜,不过《巴黎危机》显然玩的更大,警察局高层犯案,可谓“烂到根里”,由此可见,这部合拍片尺度还挺大的。
编剧和导演显然达成了共识,把故事讲好,比乏味的动作场面更重要,在我看来,这也意味着电影选对了路子。
影片没有无节制的夸大动作场面,而是完全依附于剧情,每一次爆炸、每一场枪战都很克制的悉数奉上,既保证了合理性,又因剧情的代入感而让人感觉过瘾又震撼,影片开头的定制炸弹、前半部分两个主角屋顶跑酷、过半时街头追车、结尾在中央银行里的枪战和肉搏,虽然没有重型武器的枪林弹雨,可是每一场戏看过后都让人记忆犹新。
影片的人设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巴黎危机》不是简单粗暴的以暴易暴,围绕着故事主线,不乏对正与邪、善与恶的探讨和人文关怀。
电影里每个主角都不那么单纯,观众没有办法用单纯的好与坏去定义,特工西恩•巴瑞尔行事鲁莽、顶撞上司,对付罪犯时不计后果,但另一方面不能否认他是个好警探;迈克尔•梅森是个遭人恨的小偷,但他游荡在巴黎街头其实另有隐情,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守底线,另外,帮他销赃的老头其实是个没有身份的难民,从恐袭到警民冲突,再到难民问题的展现,能够看出主创的野心,力求讲一个不平凡、引人深思的故事。
而一干黑警则贪婪到不计后果,如果警察局长不是放不下5亿的诱惑,可能剧情会走向另外一种结局。
电影在选角上也很有趣,饰演特工和扒手的伊德里斯•艾尔巴和理查德•麦登都是英国演员,这应该也是主创想远离好莱坞爆米花电影所做的努力把!
两位主演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都为观众所熟知,特别是理查德•麦登,喜欢《权力的游戏》的观众,会对他在影片里的形象深感意外,这应该算是演员方面留给观众的一个小惊喜。
文 / 赤叶青枫但凡看过《奥林匹斯的陷落》、《伦敦陷落》等影片的人想必对这类题材的影片的套路已较为熟悉:面对突如其来的倾城危机,身手过人的铁血特工临危不乱,或孤身勇闯虎穴,或单骑搏命护主,总之与反派经过一番激烈惊险的斗智斗勇之后,他最终有惊无险地大败反派,成功化解了危机……因此,当初次听闻《巴黎危机》这部电影时,估计很多人会以为不过是上述剧情换了个时间地点再度上演而已,但这一次,你可能猜对了结局,却没猜中开头。
《巴黎危机》讲述的是一个本领高超的小偷与冷面中情局特工阴差阳错组成搭档,一起揭露并破获巴黎反恐大案的故事。
虽然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诸如《伦敦陷落》、《奥林匹斯的陷落》等同类倾城危机题材中那般上演震撼眼球的标志性建筑物的炸毁场景,不过对于屋顶逃亡、车厢恶斗、金币炸弹、暴动群殴等动作戏还是下足了功夫,对于法国政府中黑警横行、高官贼喊捉贼等相关桥段的设置也令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因此值得肯定。
另外,警贼联手合作破案这类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并不少见,但近些年鲜有将案件的严重程度上升到关乎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安危这一个高度的电影出现,而且这一次也不再是孤胆特工独自拯救世界,而是让“小偷”这非常过于草根且边缘化的人物成为男主角之一,先与高冷特工相爱相杀,之后二人再携手合作,甚至互相救助,因此还是有些新意的。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小偷的饰演者是苏格兰新生代男星理查德·麦登。
虽然乍听名字很多国内观众会较感陌生,但若提及他去年曾在内地上映的另一部代表作《灰姑娘》想必不少人会印象深刻——没错,他就是那个著名童话故事里令灰姑娘一见倾心的优雅多情的王子。
而这一次,他脱下华服,也不再撩妹,以妙手神偷的江湖身份意外卷入恐怖份子袭击巴黎的惊天大案,而且还一度成为犯罪嫌疑人,前后两个角色的巨大反差以及本片里他全新身份在整个事件中所发挥的作用以至于令其的一举一动都甚是吸引眼球。
不过,就算你没看过《灰姑娘》,不知理查德·麦登是何许人也没什么关系,在这个看脸的年代,有别于同类影片里男主多是肌肉男的设定,在此片中理查德·麦登凭借他的俊朗外貌和翩翩风度足以令你眼前一亮,而他的机智聪慧相信更会为他赢得不少加分。
除了理查德·麦登之外,饰演冷面中情局特工的动作男星伊德里斯·艾尔巴也不遑多让。
曾参演《普罗米修斯》、《环太平洋》等片的他如今在此片中如同黑人版巨石强森,是全片的“动作戏担当”,浑身上下男性荷尔蒙爆棚,与“小鲜肉”麦登相比,他别有一番成熟、性感的味道,而且二人的对手戏虽谈不上基情四射,但一黑一白、一正一邪的另类搭配倒也相得益彰。
总而言之,《巴黎危机》作为一部以倾城危机为背景的火爆动作片,剧情和人设上没有按常规套路出牌,而是试图尽可能的出新,而且双雄的颜值也刷出了同类影片的新高度,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此片在同类影片中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令人观后不禁期待续作尽快推出,好令这对另类的黑白双雄再度联手,破解更大危机!
很好的一部电影,尽管豆瓣的评分并不算高。
我觉得应该在7.5分之上。
一部由多个国家的人与利参与的电影不会错的。
打斗,它可以充分满足那些对武打动作有所要求的看客;智商,观影时不会感觉自己的智商被侮辱,相反,我们需要不停地推测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行动的意图;政治,政客们对于权力的贪欲促使他们动用一切手段,甚至置生命于不顾;金钱,人的贪婪是无止境的,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很多东西是命里不该有的;命运,人的命运是人们自己走出来的,是时间造就的,然而也是时间或偶然事件可以扭转的。
没有什么大牌演员,但不影响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惊险动作片。
剧情紧凑,开始小偷以裸女吸引眼球而大显身手施展偷窃神技,同时一女孩被男友哄去某大楼安放炸弹,一下进入了主题,感觉是一部反恐题材的电影了。
剧情曲折跌宕,原来是一伙法国特警的阴谋,而美国CIA特工在法国要充当救世英雄的角色,这个我无所谓,不管美国人是否意淫如此,我只求看得爽就行。
事实没让我失望,随着剧情发展,一起策划的爆炸事件被引导成一场社会动乱,美国黑人特工携神偷一起,逐步揭开这个阴谋背后的Boss——法国情报局局长。
节奏绝不拖沓,动作枪战略显一般但也干净利落。
虽无大场面大制作,但也是诚意之作。
另外也警示一场社会暴乱是很容易发动的,往往从小事开始,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很容易就不可收拾了 ,教训啊教训。
本片肯定不适合所有人胃口,有人说搞了半天就为了趁暴乱进入中央银行盗走那5亿美元这点事,格局太小。
呵呵,你觉得多少钱才觉得让你有感觉呢。
还有说剧情老套,场面小,也是呵呵,只能说你看的片子太多了,感觉神经已经麻木,一年估计也看不了几部能满意的电影,只能表示同情啊。
2017.5.10 22:04
这种类型片还是好莱坞拍得好
厉害了
高空追逐时候的主观视角拍的很有意思。
黑脸巨石强森携低配柯林法瑞尔怼翻巴黎钢铁侠的故事,加上强势抢镜的出租车,这不就是弱版玩命快递?抛开逻辑不说,恐袭+暴乱就为抢个银行的格局是不是小了点?
情节紧凑足够抓人心,动作场面不多且设计不够很,但以剧本取胜,看到也挺过瘾
可以不看。警察小偷联合组织恐怖组织,组织头目为警察内部人员。
挺好看的,就是剧情有问题,下了这么大一步棋,关于政治的棋,结果就是为了钱?你逗我?当我以为你要当法国总统的时候,你抢了银行?😂。还有美国人总爱当搅屎棍,就算人家换了总统跟你有啥关系,然后又开始个人英雄主义,拜托你又不是超级英雄片。而且你在自己国家当英雄就够招人烦了,还跑别人国家去,你要不要脸啊。还有演员小黑眼的很好
因为id和卖灯很有cp感再加一颗星吧……女主完全可以去掉……
就算接管银行也不可能把所有钥匙密码什么的都放在特警和财政部长手里吧
反面角色的刻画,尤其不成型,不但笨拙,而且动机不明。要画面没有画面,要情节没有情节,要逻辑没有逻辑。
还是不错的呀,局中局,结局挺好。。。
还不错
跟伦敦陷落一个德行。嗯,老美拯救世界………
还行 6/10
迷惑
没点自信较真的态度,哪会这样自黑。冲着法国第四电视台可以这样自黑,我就给这片4星了。呵呵呵呵。
以前看過但沒標。爸爸在客廳看電視,我用聽的就聽出講法文,看了標題是這部電影。有個演員長的像小勞勃道尼。
小贼游走于人群中,借裸女红酒吸睛窃人私财;大贼穿行于城市间,借媒体民众岸然夺取公财。其实并没什么不同,贼小便以盗表养家糊口,贼大则凭公权中饱私囊。一个偷字贯穿反恐行动,屋顶追逃、酒吧窃物、车内激战、教堂擒贼,无需赘言,但也过于天真。巴黎是满溢路易威登和红酒之都,枪声都怕震碎了她。
“你欠我顿晚……”“啪!”笑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