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分贝人生

分貝人生,Shuttle Life

主演:张艾嘉,陈泽耀,陈彦雯,叶朝明,刘界辉,颜薇恩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马来语年份:2017

《分贝人生》剧照

分贝人生 剧照 NO.1分贝人生 剧照 NO.2分贝人生 剧照 NO.3分贝人生 剧照 NO.4分贝人生 剧照 NO.5分贝人生 剧照 NO.6分贝人生 剧照 NO.13分贝人生 剧照 NO.14分贝人生 剧照 NO.15分贝人生 剧照 NO.16分贝人生 剧照 NO.17分贝人生 剧照 NO.18分贝人生 剧照 NO.19分贝人生 剧照 NO.20

《分贝人生》剧情介绍

分贝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来西亚一处廉租屋长年没水没电,但对被社会遗忘的阿强而言,这里是自己唯一可以喘息的家,他与母亲妹妹三人相依为命,母亲长期抑郁,酿成心病,只有妹妹的笑容给灰暗生活带来一丝光亮。妹妹生日,一家人难得快乐庆祝,兄妹牵着手出外买蛋糕,谁料意外降临,贫苦一家再次跌入绝望深渊......电影于平凡真实中暗含深不见底的悲伤,将当下马来西亚贫穷乱象缓缓道来。官僚体制、阶级歧视之下,穷人被压榨被欺侮,更被遗弃被怀疑,血缘和身分无从证明,却更衬出亲情与爱的不可磨灭。无路可走,无从反抗,深渊里的人要如何逃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郭小宝和周老财寂静岭暖男记我的吸血鬼老板别敲两次门马大帅3地狱犬下一站…天后错嫁阿索卡第一季失去的我是幸运儿沙家浜金真情迷利特维年科世界疯狂边缘西游记之锁妖封魔塔乡村青年我们假结婚吧武林怪兽圣诞狗狗1:全面搜寻云南虫谷神烦警探第八季卧床休养期冰封迷案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终极复仇者2:黑豹的崛起大典当渴望城市2

《分贝人生》长篇影评

 1 ) 同祖不同命的老虎和猫 ——《分贝人生》人性浅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

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

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

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

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

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

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庭,都可以拍成一部精彩而深刻的电影。

分+贝=贫 分贝人生,“分+贝=贫”这是对这部电影名最直接也是深刻的解析。

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孤守在家的中年妈妈,一个因经济贫困而偷窃公司东西被开除的失业哥哥,再加上一个年仅6岁却因没有户口还未能上学的乖巧妹妹。

三个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不完整且不幸福的家庭,相依为命,这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生活在楼宇紧布的城市中,一个狭小的独立空间中,每个家庭都是被相对孤立的个体,破旧的居民楼,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留给我们想象空间的仅仅是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个家庭成员并不健全的一家三口,成为了千千万万这样生活层次人的一个缩影。

压抑风格 四处找水作为影片的第一条故事线,开门见山的用镜头语言奠定了影片的压抑风格。

垂直高耸的水塔与年幼矮小的妹妹形成强有力的压抑对比。

漆黑的水塔内,一只断了水的蛤蟆被死死的捆在里面,与影片底层人被生活压迫到为了最基础生存的水源而用力挣扎,形成呼应。

温暖调味剂——乖巧妹妹

乖巧妹妹和哥哥形影不离 “鞋子闪啊闪,就像萤火虫,回家吧,回家吧”天真无邪的妹妹并不能理解现实生活的艰苦,对妹妹来说,学着马来人唱的歌,是对她上学的渴望与美好憧憬。

妹妹在阿强手臂上画的那只猫,被阿强戏称“母老虎”一番争讨,乖巧可爱的妹妹给阿强带来的是一份特殊的温暖。

回到家中,乖巧懂事的妹妹是连接妈妈与阿强的一条情感丝带,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她总能像个大孩子般的“哄”妈妈吃药,像个家长一样认真的监督,时不时的给阿强打小报告。

又能够以一个小乖乖女一样,和“妈咪”撒娇,带给妈妈欢笑,带给这个不完整的家时刻的温暖欢乐。

妹妹和阿强形影不离,无论遇见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妹妹的存在都带给阿强一种温暖的力量。

面对喜欢的女生,一起玩耍的哥们,阿强总是一副满不在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姿态,不会主动去过多的给他们说出自己的难处,而幼小的妹妹又像大人般作为最了解阿强的“朋友“,传递他最真实的想法。

妹妹的生日 今天是妹妹的生日,并没有钱买生日蛋糕,但是阿强却专门为她做了两个红鸡蛋给妹妹,即使是贫穷,也不会忘记妹妹生日,也愿意象征性的为妹妹过个生日。

当健忘的妈妈听到今天是妹妹生日的时候,内心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埋怨阿强并没有和她讲这件事,但又很意外的早已为妹妹准备好了生日红包,这样一段三人共存的温情画面在整个影片只出现了一次。

唯一一次三人共存的温情 阿强带着妹妹,为两个马仔把风偷东西,这种在传统教育意义中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被传递不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现实底层人无法顾及这些奢侈的教育,那种思想或者只有富人才可以享有。

被朋友戏说成“阿强整的跟女人似的”,更多的是出于阿强对妹妹的一种保护,生怕出了意外对妹妹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两个游手好闲的马仔充当的是底层人中的不良少年,而这种靠着洗车和偷窃为生的朋友,却能在一个小女孩的面前放下这种匪气,温柔的叫一声“珊姐”,得了钱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给妹妹制造了本不属于他们这种人应有的奢侈惊喜。

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 妹妹和阿强的形影不离,在这种底层生活中,她为不完美的家庭、友情甚至是渴望的爱情带来一丝丝温暖,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妹妹便成了四分之一不到的影片中温暖的调味剂。

直到车祸的发生,美好画面戛然而止。

那一刻,妹妹向往的海边,手里拿着烟花,奔跑着满脸欢笑的背影,只不过是遐想的朦胧画面。

幻想妹妹想去的海边温柔的猫 凶狠的虎 出生证明作为影片的第二条故事线,也是最主要的故事线。

通过出生证明发生的事情,接触到的人和事展现出“同祖先的猫和虎”的不同之处。

同为底层人的人,无论陌生还是熟悉,无论自身善良还是冷漠,面对同类“猫”族群的底层人都能拥有一颗同情心。

而对面“老虎”派的另一类人,他们面对弱者,从来都是从自身立场出发,置生死于后。

没有出生证明不让与妹妹见面 车祸已将两个人隔离成两个世界,而制度又将两个世界的人再次隔开。

没有出生证明就无法和去世的妹妹相见,制度的捍卫者不会因为同情心而打破制度。

无论是医院的护士还是停尸房的医生,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同属于一类人,同属于制度下的捍卫者,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生存法则属于这样的社会制度范畴。

“排队、拿号码、拿药”这样简单的三个顺序制度,本没有错,这就是社会规则。

作为医务人员,紧紧遵守这一准则,却对人的生命毫无敬畏之心,面对其他买药顾客,并没有产生同情心。

而那位被阿强叫为“八婆”的老太,两次苦口婆心的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甚至是在一次电话中给阿强说“喃唔佬”的电话,为妹妹超度。

面对阿强和妈妈的不理会,依然展现出她的热情和同情,看似八婆的行为,实则是底层人相互关心,相互同情的最真实的一种方式。

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 阿强同两个马仔去向“粉肠哥”求取出生证明途径,同为底层人物的“粉肠哥”打着游戏,一脸不耐烦的说着“什么事这么急,搞大别人肚子啦?

”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

而当得知妹妹死去的消息时,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愧疚感瞬间而生,不仅仅给了他们想要的帮助,还出于内心最深处的同情心,给了他们一点钱,表达刚才那番态度的歉意。

而真正的找到那位做假证的老板,导演刻意通过细节展现出这样一个拥有着文明和生意的气息的人物,一本正经的谈钱,那句“每个人都说急,每个人都想便宜点”的言外之意是生意中的不讲人情,不能讨价还价。

面对熟人介绍,危难紧急,都能对这单生意面不改色说“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

为了出生证明,两次前来请求老板,都展现出的一种面不改色的坚决如铁。

“世态炎凉,人情冷淡”是对于阶级差异的最真实形容。

“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 整个社会充斥着权与钱的气息,将无权无钱的底层人压制在一个荒凉的角落里,有钱有权的人则在大圈里交织碰撞,肆无忌惮。

肇事车再次出现,隐约可以听到车里放出的音乐声,马路上充斥着一种潇洒赛车的气息。

阿强因报复肇事车,疯狂砸车而被抓入狱,面对他对警察交代的关于车祸的事情,在警察眼里显示出的是一种满不在乎的随意心理,他们的针对点是他砸车所造成的影响,而非最根源的车祸事件。

以至于被保释出狱后警察的侧重点依然放在砸车事件上,而对于抓住肇事者这件大事,表现出的只是随缘的查找车主。

不愿分清主次的解决这件案子,是这些体制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根本目的,放掉难缠的大鱼,只抓听话的小鱼。

谁会去多管闲事费尽周折的去碰一个烫手的山芋呢?

只抓听话的小鱼 在一开始阿强想办法为妹妹解决出生证明的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小川。

而碰巧的是正在负责拆迁工作的小川,正在用体制化的语气和居民解释。

这样的场景让阿强无从下手,甚至觉得身为公职人员的小川也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帮他。

作为制度下的一名执行者,她同样会从体制内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次阿强找到小川请求帮助时,小川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否定了阿强用假证的做法,希望通过体制内的关系帮助阿强解决妹妹出生证明的事情。

阿强同两个马仔看到小川并没有直接的请示领导帮助他,反而是无关紧要的一堆应酬话题。

一边是妹妹去世的悲剧一直压抑心底,另一边则是一堆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花天酒地的场景,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让阿强无法平静的等待小川的帮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

无关紧要的应酬话题 “有钱人要什么有什么” 这句话说出了底层人的一种仇富心理,也意味着他们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不满和抱怨。

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 从因为水源问题,看到富人独享的水车,便要把水车水管打开,因为自己用不到水,也不希望这群权贵之人用的那么舒坦,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

看到一辆辆价格高昂的汽车,他们像选老婆一样的欣喜,终于是偷了一辆车,满心欢喜,激动不已。

一路上侃侃而谈,还找熟人想要把它卖掉,预估到了五千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可以让他们兴奋的数目。

或许这是命运所致,车祸就这样发生了,注定这辆富人的车不属于他们这种底层人,注定人各有命。

人各有命 机缘巧合的是之前别人用汽车撞了阿强和妹妹,而肇事者却若无其事的离开现场,而这一次是他们用偷来的车撞了别人,这个人或许也是底层人,或许还活着,或许已经死了。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他们开始恐慌、害怕,不知所措的逃离了现场,他们在慌乱中小心翼翼的用衣服擦拭车上所有他们碰触过的地方,极度恐惧被警察识别自己的指纹。

同样,在之前那辆肇事车撞倒阿强和妹妹之后,反而是一种平常心的感觉,仿佛从未发生什么事情,一如既往的开着车在熟悉的道路,听着熟悉的音乐,把声音开到能足以让阿强注意到这辆车的再次出现。

肇事车再次出现 这样的强烈反差,正是权贵之人与底层人民面对灾祸,面对生命,面对法律制度的不同心理,对于权贵之人来说他们就是法律制度的操控者,他们可以轻松解决任何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无视底层人民的生命,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段摆平一切。

对于深处底层的阿强他们而言,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只有生命,他们对生命无比敬畏,对法律制度无比的遵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正常的走过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观,这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数不多的挣扎只不过是对生命的维持,哪怕只是一瓶水,都能让他们为此而大打出手,就像阿强母亲偷取别人维系生命的水源时,同为底层人的一种仇视。

这是他们对生存的强烈需要,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最后,当两个马仔都下车逃离后,阿强又选择了回到肇事车那里,取回车去接母亲回家。

带着从富人区打包好的美食,开着富人经常开的车,带着母亲吹着他们从来都享受不到的“冷气”,跟母亲说着明天去接妹妹回家。

这样的一个结局安排,道出了多少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对他们而言这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阿强这么做,我想他是领悟到了这个社会的规则,明白了权贵之人不可小觑之处,他相信刚才的那场车祸会因为是富人的这辆车所致而不会轻易被追查,因为他明白,或许那个出车祸的人就是像他一样的底层人。

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 最终,底层人就应该是那只温柔而没脾气的猫咪,权贵之人便会是那只凶狠无情的老虎!

 2 ) 人的一生是一场漂流,安放在哪里?无处

看到最后,雨天坐在车里各自气场的妈妈和儿子给了人生何处去的一个哲学命题。

随即响起的《漂流》很应景,人从影片情节转入自己的人生思考情境。

可能是最近整个人在北京漂泊到一定心理极限,这个电影给了人很大的温存鼓励,电影里的人生百态是一面镜子,给你照进对生活的一种思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角,这种贫苦的无处搁置的人生境地会给你一种警醒。

其实人生底色都是一样的,到底有多斑斓绚丽,就看你自己对人生天花板的对峙了。

知道《分贝人生》是在台北华山光电影院,上映前夕的预告片在潮湿温和的台北夜晚很融合。

真实,生活又温吞。

第二天在课堂上认识了导演,风格写在人生轨迹与性情中,平淡真实,一种不张扬却沉淀有力的气场。

探讨第二部《风和日丽》的概念,更踏实有空间。

聊到《分贝》在大陆公映的困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更多别样对生活有思考的语境。

今天终于看了全片,原来最激烈的情节都在预告片里。

但是这种寡淡的人生故事90分钟不足以给你更多的思考和回味,只能说导演他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一种题材和风格,又可以在整体之中较好的把控着自己的语言叙事和情绪表达,这些所有的元素都是统一的语境,与他本人所呈现的清风云淡一样。

最近看了很多近期电影,可能年龄大了,很喜欢这种百无聊赖的调子,果然要探索到创作者的个人风格,才能有更好的感知。

这个电影看的人心通透。

四星给电影语言,期待更平实有力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

 3 ) 分寸也许是电影最难把握的东西

在平遥看了几个片子后,有个这样的感悟。

导演在创作的时候过于隐晦,信息就很难准确的传达给观众;而如果观众稍用力,就容易让观众觉得刻意。

《分贝人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处女作,它有着很多闪光点,但是也有着处女作的通病:太想去表达导演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电影的设计感也就浮出水面,而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影片聚焦在贫民窟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男主人公一直在经历各种“丧”,丧到了片尾也没有反转。

可惜的是这种“丧”充满了刻意感:女孩生日,哥哥就把她带到外面跟自己的朋友一起过,其中一个兄弟提议要给女孩买蛋糕,而蛋糕店却在很远的地方。

买完蛋糕朋友几个就分别了,在男主时速不快地开着摩托车,然后跟女孩聊天。

很担心导演会设计一个撞车俗套戏,结果,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导演把接下来的事情重点放在了“拿回尸体”这个点上,使得故事没有因此失控。

张艾嘉的戏撑起了这部影片,但可惜的是,其故事线和拿回尸体的故事线有些割裂。

儿子自顾自地想着拿回尸体的办法,母亲自顾自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直到最后结尾两条线才算交接起来。

导演设计了很多障碍给男主,无出生证明,需要办假证;,母亲发病急需用药,但拿药无法优先提供,偷车想去卖,结果又撞了一个人......一开始也许会对男主带着同情,而到最后,只有“导演应该又要为难男主了”的猜测。

结尾的未知感与宿命感让片子的风格保持一致,基调也很统一。

如果在剧作上能够把设计痕迹很好的隐藏起来,也许能够带起更多共鸣。

 4 ) 《分贝人生》:生活,你不知道的悲苦

文/何小威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

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的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

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

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与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则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

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的泪水,无处诉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

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的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

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

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

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的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

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与纯真的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

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与健康的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

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

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

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5 ) 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好好坐着。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道理,《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

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

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

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

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

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

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

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

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和边缘人群。

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

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

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

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

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

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

我们为什么要逃?

为什么不得不逃?

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

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

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

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

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好过一些。

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

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

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和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与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

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润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

此片剧本及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

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6 ) 《分贝人生》当被贴上贫穷标签之后,人生还剩什么?

人,生而平等!

但我们的所见、所得反馈给我们的讯息,往往却背道而驰!

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处处存在着不平等!

有的时候甚至连一口水、一碗饭都没有公平!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电影是《分贝人生》,这是一部东南亚小众电影,也许你没看过,但一说张艾嘉作为特别嘉宾出演重要人物(非走穴式出演),你应该能猜到电影的分量了吧!

贝,作为人类早期的货币资源,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演给电影标题取名“分贝”,大概就是暗示电影讲述人类分配社会资源的故事吧。

“分”和“贝”组成“贫”,也许暗示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贫穷与富有的区别吧。

电影开始讲述阿强和妹妹慧珊去城市供水塔上取水,阿强费尽力气爬进供水塔里面,期望能取到一点儿水,却只能望着干燥的水塔和一只井底之蛙对视。

底层人生的无奈,社会的不公,就如这只青蛙一般在连水都喝不上的井底呱呱叫,任凭怎么样的叫也无人应答。

塔底,幼小、善良的妹妹也在望着高出的哥哥呼唤。

“哥哥,有水吗?

”阿强却无法回答她。

水,是人生存的必需品。

在电影中,水多次出现。

阿强和妹妹躲在商城厕所内,为的就是等保洁将不算干净的水运来冲厕所时,赶紧装进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里,拿回家冲凉、饮用。

有精神病的妈妈(张艾嘉饰)在看到邻居放在门口的水,偷回家洗衣服。

百姓连基本的饮用水都紧张。

政府议员家里,却有专门的水车供水,游泳池碧波荡漾。

电影最后,阿强用偷来的车带妈妈出来兜风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妈妈将手紧张的伸出车窗外接水,告诉阿强“阿强,下雨了哦!

”阿强嘴角那一丝不易擦觉的冷笑,赋予水太多的情感。

面对关心好意,穷人是否只能忽视?

阿强面对邻居的好意,让阿强带有病的妈妈去找中医,表现出极度不耐烦,使劲推脱转移话题。

楼梯遇到邻居热情地和妹妹打招呼夸她很漂亮,妹妹却让他们不要碰她。

阿强面对小川的寒暄关心,也只是简单敷衍,迅速离开。

面对不公,社会有太多的冷漠。

穷人对此作出的反应,只有暴力!

阿强,因妹妹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从停尸房里拿出来,他想到的不是找当局解决,而是靠医院玻璃来泄愤!

原本在摩托店上班,他不是想着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却屡次偷店里的零件!

朋友几个在一起,没钱花,不是想着通过正当途径谋财,而是偷车!

当看到议员家用水车供水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做出将水车水管切断的幼稚恶作剧!

妹妹因车祸离开了,肇事司机却逃之夭夭!

当阿强发现肇事车辆时,不是报警而是疯狂的砸车。

可气的是,当他们偷来的车撞倒人时,却同样选择逃逸。

穷人穷志,对于不思上进的人,一辈子也就只能那样了吧!

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也许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同龄人奋斗的终点,但他所享受那也是人家父辈奋斗而来的。

认为社会不公,是因为你没努力奋斗!

穷人,千万别穷志!

当然,电影解释出来不仅仅是穷人的社会问题,还对上流社会人群出尔反尔、贪婪、腐败、麻木的弊端也有表现,更多内容,大家去看电影解锁吧!

 7 ) 没有拍出真正底层的人生

开头那个是水塔吗?

畏高的我,看着挺想爬上去看看的。

从妹妹意外身故后,这个片子就变得没意思了,主要是为了一个出生证,1千多块的事情,要做出那么多事情来?

男主的那些小混混兄弟又不是乞丐。

你要是小妹妹身患重病急需要手术费或者移植器官,才把男主逼上绝路我还相信。

这个故事,总不免让人拿《一念无明》来对比。

很显然《一念》更残酷真实,当然跟演员演技精湛有很大关系。

张艾嘉基本就不需要出力,出工就好,因为角色和戏份给她发挥的机会不大。

 8 ) 分贝人生

飞机上看到的。

看的着实心酸。

这个妹妹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非常的懂事,没想到在生日的时候被撞死了。

妈妈病的不清,在家一直反反复复的洗衣服,然后发作的时候整个人和疯了一样。

哥哥为了把妹妹的尸体带回家,到处寻找线索。

黑道白道都试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最后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误撞了一个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结局就是他接上了他的妈妈,他说带她回家。

well,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很耐人寻味。

整个片子格调也是很生活化。

很有意思。

 9 ) 两种结局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惨的电影。

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吉隆坡。

一个小伙子,母亲(张艾嘉演)有精神病,药要钱,但是母亲居然还总是抗拒吃药,还有个妹妹要带。

所以打工赚钱养家,肯定是养不起。

于是就经常和两个伙伴偷偷卖掉修车厂的零件。

一方面是家庭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出于叛逆期,何况还要承担家庭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主人公即便每天要在公共厕所里“打水”回家用,一家人还是过得开心。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给妹妹过生日买蛋糕的那天,妹妹就被车撞死了,肇事者还跑了。

而因为找不到妹妹的出生证明,主人公连妹妹的尸体都无法看上一眼,更不要说从医院里领回。

为了搞张假的出生证,主人公只好和朋友们一起去偷车,结果还半路上撞死了人。

影片最后比较玄妙,可以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种是,其实主人公的同伴并没有撞死人,主人公偷了车可以卖些钱,而且肇事者的车已经被主人公找到了,可能还会得到赔偿,议员又答应帮忙,妹妹的尸体还能领回……另一种,我认为更合理,就是主人公带着母亲,一起寻死。

因为他们撞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只看到车,看不到人,肯定人给撞飞了。

正如他们偷车撞人,丢下车就跑,撞死妹妹的人也可能如此,到头来还是得不到赔偿和正义。

正如议员们享受水车直供水,享受吃不完的自助餐,答应百姓守住产业,转身竞选成功就任由开发商开发……说白了,社会阶层是很难改变的。

18.6.11 O

 10 )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

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

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

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

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

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

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分贝人生》短评

分数∶60选材沉重,整体把控还可以,不过剪辑等方面还是有待提升的。“如∶两人去找议员那段,根本就不要演开车去接,两个人在路边吸烟等……就直接4人过去现场即可”看这影片,有看我们的第六代导演的独立电影的感觉。

10分钟前
  • 髙雲謙
  • 还行

穷人家各有各的不幸 电影全程揪心 分+贝=贫

15分钟前
  • 龙得云雨
  • 推荐

2/5 --- 2017 HKAFF / 無病呻吟毫無重點/技巧/劇情的爛片, 不符合邏輯漏洞百出, 歹戲拖棚! 入圍金馬獎估計是看在張艾嘉主演患有精神疾病母親的份上吧...... 一顆星給張艾嘉, 另一顆星給最後一幕. 這導演直接下地獄被封殺, 不手軟.

19分钟前
  • Jaki
  • 较差

感觉不完整

20分钟前
  • 迟到早退
  • 推荐

分数有点过低了。

23分钟前
  • MG
  • 推荐

真实的可怕的电影,多语种多人种的融合国家,贫富差距、教养、职业、素养等都在电影一一呈现

28分钟前
  • 阿吉
  • 推荐

优酷有什么大病…收费观看删了结局情节

33分钟前
  • 睿仕糖°
  • 还行

去马来两次,了解到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正在兴起。这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值得鼓励。张艾嘉的出演,加分不少。

3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张姐演妈真的信手拈来 剧情弱化之后的情景竟然还是有点点让人感动

35分钟前
  • 疯批永不停歇
  • 还行

太刻意,太刻板。

36分钟前
  • EnnnWaffle
  • 较差

看名称还以为是和音乐梦想有关,结果只是马来西亚社会底层的挣扎。评论里居然有个傻逼"Diva Tequila"在讲努力论,笑死了,都努力的结果就是研究生只能上工地搬砖,工资2k,然后这傻逼估计又会说这个人为什么不读博,读博就不用搬砖。这傻逼不知道社会有分工,木匠砖匠清洁工总有人来做,何不食肉糜的样子令人恶心

37分钟前
  • micsal
  • 很差

讲的故事立意本身还是不错的,男主慢慢走起犯罪的路,表演也都还不错,气氛营造的也比较压抑。但从议员开始剧情就有些崩了,后期觉得处理的不够好。

38分钟前
  • 本位
  • 较差

电影三星 还有一颗给张艾嘉

41分钟前
  • 橘座
  • 推荐

有点烂尾

42分钟前
  • 秀命
  • 推荐

最后的大雨和回家的歌。

43分钟前
  • 不厌其烦
  • 力荐

MH370都已经找到了,却要不回来妹妹的遗体,就像有洞的水桶永远也装不满水,冲动莽撞下只能在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诸多刻意的编排里唯一明亮的色彩,是小女孩拿着烟花棒在海边奔跑的身影。张艾嘉很厉害几乎撑起整部戏,男主很帅但演的缺乏层次。

44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张艾嘉这个演得不错,大家表演都很好

46分钟前
  • hedgehog
  • 推荐

刚一看完有一种冲动是想给四颗星评价的,但稍微冷静一下后觉得给三颗星才更合适。张艾嘉戏精水平太高了,导致整部影片反而失衡了,其他年轻演员虽然也很努力了,但始终有点撑不起剧情的深度和广度。

49分钟前
  • 酒随意
  • 还行

看到最后觉得电影没有完,张艾嘉不被厚待,这样的表演竟然没有提名,不过也吃亏在单调缺乏变化,导演的大篇幅都去展现了整个过程,在情节和情绪之间,舍弃了应有的情绪,而是去走马观花的展现情节。

50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不好看,男主演技是个大伤,剧本也很刻意

55分钟前
  • 奈良音乐鹿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