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无能男人的狂怒,不是愧疚于自己的无能,而是把愤怒发泄在唯一与众不同的、被人们视为英雄的存在。
拉尼是个很矛盾的人,相比于她的两个好友,似乎更为传统保守,可是她又那样的开明智慧。
拉尼将她抵押房子“买”来的儿媳妇,居然交给了另一个男人,她甚至给了他一笔钱,说“她是我的女儿”。
也许是自己经历过,便不忍另一个女孩重复她的一生。
当莱约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收入,她的“丈夫”却只会因自己的无能继续迁怒于她。
她的丈夫明知是自己的问题,却让她一直背负着不孕的名声。
比莉是“女王”,其实只是ji女,哪怕她比其他两人通透,也并不能过得幸福。
即使和其他只会看比莉头部以下的男人不一样的拉朱,请她同他一起离开,也不过是想要成为她的新老板。
村子里唯一受过教育的女人,可以教书,可以帮村子谈来生意,却依然不被认可。
你看,多么懦弱无能的男人们啊,他们不思进取,却终日把不幸压迫给女人。
明明他们信仰的传说里,女神杀死了魔王,可这也并不会让他们学会真正的着重女性。
杀了魔王就净化了他们的生命吗?
不是!
魔王死了便可以脱离黑暗了吗?
没有!
腐朽的人才是真正的魔王,才是导致黑暗出现的根本。
不是没有睿智的男性,可他们也一样会逼死他。
这样的社会,才真正叫人绝望。
电影里有很多呼应的情节。
莱约的“丈夫”被误伤、被火焰吞噬,仿佛被火烧死的魔王,可魔王还有那么多。
片头拉尼她们在车上探出窗外开心的大笑,片尾一头短发的佳娜可依也向着窗外流露出笑容。
结局其实感觉甚至可以称之为“he”,房子被卖掉了的拉尼,“丈夫”死了的莱约,自由了的比莉一起开车逃离这个愚昧落后黑暗的村子,哪里还能比这里更差呢?
那车上有一双翅膀,她们一起剪掉了头发,仿佛抛去了一切黑暗。
从现在开始,一切从心而定。
当年她的妈妈这样告诉她,她也这样告诉另一个女孩
她一眼看去就和其他人不同
只有抱着“会好的”心态,才能有支撑下去的动力吧
把孩子当作女人人生的意义,是对自己的辜负,亦是对孩子的不负责。
先学学做人吧
靠自己
她们开着一辆五彩斑斓的三轮车,仿佛插上了翅膀
无能却又死要面子的男人
“买卖”
可是这样腐朽愚昧落后的规则该被打破了
要是有人告诉我他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无头无脑不知所云的歌舞片,那我绝对有理由怀疑他们村才刚通网(划掉,玩笑话)。
事实上,那个一直被当做笑柄的印度“宝莱坞”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好莱坞靠近。
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不免总被放在一起比较。
当然论综合国力,我对咱大天朝有绝对的自信。
可是光拎电影业进行比较,我一米八的气场瞬间少了半截。
当国内“流量电影”仍风头正盛,一水儿导演忙着圈钱时,印度正在被电影改变:《三傻大闹宝莱坞》直指印度应试教育弊端《地球上的星星》关注特殊儿童成长《我的个神啊》讽刺印度宗教混乱《摔跤吧爸爸》呼吁女性改变自身命运没错,全都是阿米尔·汗当电影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就成为了那根撬动地球的杠杆,举重若轻。
BBC纪录片《印度的女儿》中一位被采访者这样说道:“我们有最棒的文化,但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谁能想到这样的言论出自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之口呢?
这部纪录片是以轰动一时的“黑公交轮奸案”为题材拍摄的,真实客观地还原这起案件。
而印度政府却以内容敏感、容易造成骚乱为由,禁止此片在印度播出。
男权至上、物化女性。
谁能说这不是印度社会最需要被关注的问题?
由莉娜·亚达夫执导的《炙热》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电影,通过展示印度底层女性群像侧写印度女性生活现状。
导演作为“非典型”印度女性(受过高等教育、独立生活)的代表,选择了平视而非俯视的角度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典型”印度女性生活原貌,这件事本身就让人肃然起敬。
回到电影本身,影片讲述了三位女主人公不堪生活重压最终决定踏上寻找新生活之旅的故事。
三位主人公均为“典型“女性的代表。
碧琪丽,跟随舞蹈团到处演出的舞女,主要以做皮肉生意为生。
观念前卫开放,但性格却又意外地天真烂漫。
口口声声说“生活除了金钱和性爱还有其他”的她实则为了谋生无法逃离这种生活。
拉荞,由于不孕长期遭受丈夫的家暴,但仍保有对生活的热情。
虽然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知道自己能以制作手工艺品谋生且证实实则不育的是丈夫,但懦弱的性格还是让她尽力地维系着这段岌岌可危的婚姻。
拉妮,按她自己的话来说,她是这样:“32岁的寡妇,有个17岁的儿子,我的视力越来越差了,我的背部一直疼痛,还想听更多吗?
我15年没碰过男人了。
”相比其他两位女主,拉妮更具代表性,她的一生就是绝大数印度女性的一生。
(鄙视链:生了儿子>生了女儿>不育女性)一出生就被剥夺受教育权,因为“读书的女孩会成为坏妻子”。
正处十三四岁好年华,却被父母当做一件待价而沽的商品卖给婆家。
童婚后早孕,为丈夫生下儿子,操持打点家庭、与锅碗瓢盆“共事”。
只有当儿媳进门、自己成为躺在小床上的婆婆之后,生活才会轻松一丢丢。
哪知,事与愿违。
她颤巍巍地捧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已经整整十七年了,儿媳妇还没接手就将它摔了个粉碎。
在影片塑造的众多性格、命运迥异的女性角色中,我尤其偏爱拉妮。
可以这么说,不到影片的最后一秒,都不能说你认识了一个“完整”的拉妮。
整个角色饱满、真实还有一种矛盾的美感。
随着剧情的发展,整个角色由浑浊复杂变得清澈笃定。
她在影片中的转变是令人惊讶的。
但仔细回想,她的转变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一 ,披肩。
观影时我有意地观察拉妮。
发觉她有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将搭在头上的披肩往下扯扯。
她看起来很依赖披肩。
除了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她总是用披肩将自己裹紧地严严实实的,像个茧。
在她生活的那个村落,受过教育、独自坐汽车、直视男人眼睛的女人会被认为是蛊惑人心的“巫女”。
她不敢做任何有违女性“本分”的事情。
所以,她捂住自己的嘴巴好不让自己发出声音,用披肩遮住自己的头发甚至大半张脸好回避别人的目光。
这就是她保护自己的办法。
影片尾声,与儿媳妇詹琪告别时,她下意识地用披肩盖住詹琪的头发后,看着眼前十五岁的女孩,像是想起了什么,笑着摘下詹琪头上的披肩。
这样的改变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很酷。
二,电话情人。
一个自称沙鲁克·汗的陌生男人频繁地打电话给拉妮。
第一次通话就暧昧地称自己为拉妮的爱人、英雄。
拉妮沉寂了十几年的心,在这个男人的“撩拨”下重新开始跳动了。
可在印度,女人一旦丧夫,基本就意味着要守一辈子寡了。
别说改嫁,就连和某个男人来往稍微密切一些都会被指责为“不守妇道”。
一边是礼制,一边是真心。
保守传统如拉妮,她会怎么办?
答案就在影片中,大家不妨自己去找。
影片中一道道的细节丰满了人物形象,赋予角色以灵魂。
非要说《炙热》有什么美中不足的地方,那就是结局过于理想化了。
正如知乎用户 @陈小惜 所说: “三人剪掉长发,坐着碧琪丽再次偷来的机车,兴高采烈离开噩梦般的家乡,迎着未知的新生活,唱着歌,挥着手,驶过去。
这样的结局,理想化,令人尊重,但缺少说服力。
要知道,生活永远不会如此简单容易。
”希望有这么一天,像拉妮这样的女性也能大声说出“生为女性,我不抱歉,我很骄傲”。
一个关于印度底层女性的故事,看完之后真的觉得既愤怒又绝望,虽然电影的结尾给了我们希望,可是在看不到的地方又有多少女人在受这样的苦。
拉妮:十五岁嫁人十七岁丧夫,独自一人把拉扯儿子大,偏偏儿子和村子里其他男人一样,好吃懒做狂妄自大吃喝嫖赌无恶不精,给他买来的妻子本来有自己喜欢的人,可是却硬生生被家人拆散。
电影的最后拉妮觉醒,让媳妇和她喜欢的人离开了村子。
拉齐奥:一个以为自己不育而对丈夫心存愧疚的可怜女人,时不时地还要被家暴,在她鼓起勇气向别人借种后,告诉丈夫自己怀孕时,却又遭到了一顿毒打,原来丈夫早知道是自己不育,但一直让妻子承担这一切。
这时烛火不小心打翻,她恶心的丈夫在火海中挣扎,这一刻她终于选择了离开。
比琪丽:一个看似自由但被所有人看不起的妓女。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拉妮的儿子举办婚礼,她来到婚礼上想表达祝福,然而在场没有一个人欢迎她,他们都觉得她的到来玷污了这场神圣的婚礼。
有一天她的事业出现了危机,老板找到了一个更年轻的人来代替年老色衰的她,而这时她的暧昧对象拉出一笔钱来说要带她走,她本心生欢喜,没想到这个男人竟然是想做她“单独的老板”,她彻底陷入绝望最终逃离。
三个不同身份的女人,丧偶、已婚和未婚,却遭受着同一种社会压迫,甚至就连鼓起勇气来到乡村传授知识的教师夫妇也被打个半死最后选择了离开。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男性对女性的凝视,更有年长女性对年轻女性的欺压;不管是德高望重的村长还是一事无成的混混,对读书都充满着不屑与鄙夷。
两个小时的电影丝毫不让人觉得冗长无趣,故事完整流畅,前半段是压迫与奴役,后半段是清醒与逃离,我想这样的电影社会价值已经远远大于艺术价值,它不仅拍出了闭塞环境下女性所要承担的苦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冲破这一枷锁的束缚需要怎样的勇气,在展现极度悲惨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希望,也许这就是电影的力量吧。
电影的名字叫做《炙热》,全片看完之后我回想到底是哪里炙热,是一开始的漫漫黄沙,尘土飞扬,所处的环境炙热吗?
还是女性身处水深火热的境况炙热?
但我更希望理解为片中彼此帮助的女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的炙热。
片子有很多处相互对比和首尾呼应的手法,影片的开头莱约和拉尼坐车回来,莱约伸头出去感受舒服的风,这个时候拉尼一把把头巾盖回到莱约头上,但莱约后面还是拉着拉尼一起感受这自由自在的热风。
片尾纳罕(拉尼的媳妇,名字是四个字,记不住,在这里就叫她纳罕吧)也同样是坐在车上,不过不同于影片开始,这一次她是离开,而同样的是她也在感受这舒服自在的风。
故事的主人公大概是四名女孩,主要是其中三名女孩的故事。
拉尼,14岁嫁人,15岁生孩子,17岁死老公,儿子17岁时她32岁,为儿子娶妻。
莱约,和拉尼是好朋友,大约是有相同的经历,但她一直没怀孕,本以为是自己生不出,后来发现其实是她老公生不出。
比莉,一个舞娘,同时也是一名妓女,在各地巡回表演,某一次她把拉尼烂醉的老公送回家,自此认识了拉尼,和拉尼成为朋友。
以上三位女孩在片中属于互相救赎的关系。
纳罕,拉尼的媳妇,最后离开了那里,也算有个好结果吧。
说说能记起来的片中的几处对比:1、母女、婆媳关系的对比影片开头,是村子在批判一名私自跑回村子的女性,因为她嫁人了,不可以再回来,她被强行送回,哪怕这个女孩痛哭着呐喊不要回去,因为她的丈夫在外面有女人不要她,而她被家中其他所有男性随时强暴,包括她丈夫的哥哥、父亲等人,而她的母亲也只是在听到这些稍微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把女儿送走了...纳罕也是14岁的年纪,被家中长辈嫁出去,定亲的时候还要增加彩礼钱,男性却离席,只剩下女性在讨价还价。
那些母亲似乎都理所当然地把女儿推出去。
拉尼嫁人之后大约也是经历过不太好的婆媳关系的,但片中没有细讲,因为婆婆在拉尼儿子结婚的当晚就去世了,之后拉尼就睡到婆婆的炕位,完成了身份转变,同样的开始对媳妇苛刻。
拉尼的儿子强行要和纳罕发生关系的第一次,拉尼受不了跑去找比莉一整晚。
影片结尾又发生了这样的事,这一次时间空间都在重复交织,她想起自己的经历,听着纳罕的哭声,还有同一时间比莉也在遭受同样的性侵,画面强烈的对比让人窒息,可是这一次不一样了,拉尼进去把儿子拉开,不允许他这样伤害纳罕,拉尼终于不再和那些婆婆、母亲一样,她改变了。
2、女性是否应该接受男性的帮助的对比a. 比莉的一名男同事,喜欢她,鼓起勇气想带她走,可他说出的未来却是换一个地方,他来当老板,比莉继续做舞娘,比莉狠狠地把钱甩在他脸上。
因为这个男人对未来的想法是比莉依旧只是一名妓女,真好笑,他说他爱她,但他却还要她做妓女赚钱,却美其名曰让所有人都爱她,她会是最有魅力的最闪亮的。
看到这里才明白前面比莉多次不主动接受他的照顾之类的是多么清醒,女性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希望身处困境的自己能得到帮助,这个帮助她的对象往往被幻想成男性,而如果真的有一名男性在此时出现并表示了一些善意,真的很可能会因此想跟他走,以为他可以就此拯救自己,可是想一想又怎么知道眼前的是救赎还是新的牢笼啊...b. 纳罕的男同学,算是好的例子吧,至少在片中结束时都是好的,他想和纳罕结婚,但是给不起彩礼,纳罕结婚后,他骑单车很久来找纳罕,给纳罕带了书,最后拉尼把卖掉房子的钱给了一部分他,让他带走了纳罕,纳罕会继续读书,希望她可以有好的结局啊。
c. 拉尼电话那头的神秘男人,一次打错的电话,他们开始聊天,影片结尾三位姑娘来到一个分叉口,大家不知道往哪走,电话铃声响起,拉尼和男人讲了现在的情况,最后拉尼讲她现在要彻底遵循自己的心,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
哇,太好了,我本来以为会变成拉尼询问男人走哪里,男人给出一个方向,但是拉尼没有,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不再去依赖别人,不再依赖男人了,这真的太好了!
d. 基山和他妻子,这应该算是他们夫妻对整个村子女性的帮助,妻子会给孩子们书看,让孩子们受教育,基山帮忙把村子里女性的手工艺品卖出去,让她们有收入。
可是讽刺的是,腐朽守旧的村子男性并不善待他们,恶意满满,因为他们认为最好的老婆是没有读过书的女人,而女人怎么敢自己赚钱,最后基山被男人们打个半死,夫妻也搬离了村子。
这其实很像现实中一部分意识觉醒的女性,想帮助其他女性,不仅阻力重重,还被打压驱逐。
3、火的对比,当时是一个什么节日,要烧一个很大的纸扎的公仔,而莱约的丈夫也因为莱约怀孕在打莱约,拉尼到了,开始反抗,过程中莱约丈夫碰翻了火盆,引火烧身,房子也烧起来了,和外面在燃烧的那个巨大的节日纸扎公仔也是一个对比。
姑娘们的友谊真的好好啊,这一部分不用详细说,去看看电影,真的很互相帮助。
纳罕会给被家暴的莱约上药,拉尼也保护了纳罕,比莉帮助了莱约想成为母亲的愿望,莱约的丈夫意外失火,拉尼和莱约去比莉,比莉二话不说就开车三人离开。
只是我有点担心她们离开的时候有没有带钱啊,希望她们会有美好的未来,莱约希望自己生的是女孩,也希望女儿能和自己一样在乡野间天地中长大。
糟糕的男性,片中除了纳罕的男同学、基山、拉尼的神秘电话男人,其他男性都基本好糟糕,明明知道是自己不能生育的莱约的丈夫总是家暴莱约,拉尼的儿子也是烂,拉尼阻止他性侵纳罕之后,他愤怒地对两个女人说他以后再也不回家了,说什么女人离不了男人,好笑,到底是谁离不了女人,反正拉尼把房子卖了走了,村子里的其他男性也是,自大暴力。
影片的结尾虽然姑娘们都离开了,看起来都还不错,很开心,很自在,不过我还是有些担心,未来会是什么样呢?
希望她们都可以好好的。
电影里的女性很典型,有叛逆儿子的拉妮,被家暴的女人拉齐奥,靠男人挣钱的碧琪丽,她们的经历都很真实,每一个情节都有意义。
拉妮最后放儿媳走算是一种觉醒,看到她儿媳的结局我其实松了一口气,毕竟棒打鸳鸯是我一直不太喜欢的情节,幸好最后她们都逃离了,获得了新生。
可惜前半部分那个被夫家凌辱的女人,不断哭诉自己的遭遇,她的娘家还是把她送了回去。
我想这大概是多数人的结局吧,嫁了人的女人没有家,这个情节推动了拉妮和拉齐奥的觉醒。
最后三位女主人公是因为各种机缘选择了离开,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机缘,她们大概率还是被困在那里,每天因为男人们所犯的错而自责,很讽刺,男人对的时候,女人会受罪,男人错的时候,女人也受罪。
受苦的总是女性,连女人也会觉得生女儿是一种罪。
但是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女性被困在这种“牢笼”里,徐州某位正在遭受苦难的女性甚至都没有觉醒的能力,我想这个电影的结局,一方面给困在家庭里的女性带来了希望和思考,另一方面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毕竟三位主人公逃离之后所要面对的困难,与村庄相比,只会更多。
读书的女人不会是一个好妻子。
发明这句话的人一定是个男人,拉妮因为这句话而压抑了自己,她当了婆婆,却用这句话打压儿媳。
这跟当代某些婆婆对儿媳一样,很可笑,很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把别人的伞撕坏”,但是某方面来说,拉妮算是因为在男权社会下生活太久而被洗脑的一类人,本质上是因为愚昧和可悲。
村里某些自卑的男人害怕女性觉醒,他们怕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害怕面对自己的懦弱无能,本质上是一种自卑,没有了打压的人,以后被打压的只能是自己。
男性生来就有女性没有的优待,女性的地位还需要一些提升。
印度电影《炙热》讲述了村落里三个女人的故事。
32岁的寡妇拉妮是童养媳出生,丈夫早逝后一个人辛勤劳动把儿子带大,为了给儿子付(mai)彩(lao)礼(婆),不惜把唯一的房子抵押掉。
但儿子好嫖成性,不仅偷她的钱,还家暴新婚妻子。
舞女碧丽是草台班的花魁,兼职卖淫。
老板榨光了她的价值后,又找了新人来替代她。
她以为劝她一起离开的男同事是爱她,但男同事只是想自立门户,让她换个村落当妓女。
心灵手巧的拉乔性格软弱,背负不孕的骂名,经常被丈夫酒后殴打。
在得知不孕也可能是男性后,她偷偷与碧丽介绍的男子成功怀孕,不料又被丈夫毒打,原来丈夫早知道是自己的原因。
村落里的大小事务都由长老们说了算。
在长老们的眼里,女性读书,看电视,都会变坏,而男人是没有坏的,即便是全家族男性强奸同一个女人,长老们还是要把她送回那个家族。
但是,如果你有决心和勇气,当环境令你绝望你又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可以选择逃离它而不是去适应它。
拉妮不再管混蛋的儿子,她卖掉了房子,把还完欠款剩下的钱给了儿媳,让她去上学,去和真正爱她的人在一起。
拉乔不再指望三口之家,丈夫殴打她的时候打翻了油灯,火苗窜起,她扭头离开,任由大火把她的“家”联通她的丈夫一并烧成灰烬。
碧丽拒绝了男同事的创业计划,开着草台班的三轮摩托车,带着拉妮和拉乔奔往远方,奔往城市。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三个女人的未来,但获得自由是获得新生的前提。
在我们的生命中,不爱你的人不值得你为其付出一辈子。
不管是父母,配偶,恋人还是子女,如果他们不懂得爱你,那他们就永远只是控制你,使用你,永远不会在意你的个体意义。
所以,如果你要追求你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你首先得离开不爱你的人,摆脱那些羁绊和束缚你的身份与关系。
印度是落后的,印度社会的女性境况是有问题的,但问题可以说,可以拍,编剧不会辱印,导演不会印奸,作品不会封杀,演员们也不必道歉。
宽松的环境不仅使印度影视产业贡献出多部现实主义的佳作,还孕育着古老大国走向现代化的希望。
当下,阿富汗北境沦陷,黑夜降临,阿富汗妇女的命运坠入深渊。
相比之下,印度已经堪比天堂。
所以特殊情况下,自由不仅意味着离开不爱你的人,还意味着逃离不爱你的国家。
写作此文,愿一切觉醒的阿富汗人,特别是阿富汗妇女能够早日逃离黑暗,让那个扼杀文明的酋长国和它愚昧的追随者们自生自灭,总有一天被历史的车轮碾成碎片,遗臭万年。
私以为这部电影的隐喻和人物设定、叙事语言还是可以的。
关于探讨女性独立和尊严的题材,很明显导演安排了五个不同代表性的女性,分别简单分析如下:1被视为像外国人一样的不戴头巾的女人及其好像有通天本领一般的丈夫其实更多的是代表了具有传教和启发的象征意义,她那么美好又不曾有苦难,而且一直在帮助这里的女性,很明显是一个理想化身,影片最后这个理想走了,一方面就说明了她其实不能“实际”帮到女性,只有女性自己救自己,另一方面离开的时机也刚好说明了真实的女性已经有所改变,其唤醒意义已完成;2如同女巫一样有着独立意识和力量的“妓女”,她是实际的有着黑魔法一样的在帮助自己和身边人觉醒的人,这种黑魔法大概是那种有信仰和自我的人所通有的,但注意她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符号,而是同样一个需要觉醒的女性,因为她也有迷茫和矛盾,比如感情线;3宁愿冒着风险与别人生孩子也要证明自己能怀孕的被家暴者,最后将恶魔烧死她应该代表的是勇敢的实践者;4曾经受着婆婆、丈夫毒打、并且正在遭受儿子轻视、目睹儿媳遭受伤害的最普通不过的千千万万那个女性缩影,她痛苦、彷徨、挣扎、探索,最后做出改变,也给了其儿媳善意;5被善意改变的儿媳。
再说回到故事的表达,可以看到被家暴女性和家暴男那段的叙事和节日的广播的叙述对应起来了。
先写这么多
大爱推理小说和电影,女性题材的作品却很少涉及。
被安利了《炙热》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去看。
一部印度片,具有浓厚的印度风格,色彩的运用自然比较浓重。
四位女主人公生活在印度干旱且贫穷的地方,同为好闺蜜的她们会互相分享和讨论有关男性的话题。
如所有闺蜜一样,她们也会有争吵和争执,但更多的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环境中惺惺相惜。
印度是一个女性危险程度全球第四的国家,比索马里还要恶劣。
也是lonely planet旅行指南列入“最不适宜女性居住地区”。
在这里有知识或是读书的女性是会受到异样的眼光甚至排挤的,人们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所以作为知识女性A常常不被这里的男性欢迎,而娶了A的丈夫更是受到毛头小子的“教训”其中就包含拉妮的儿子,甚至有次被打到住院。
拉妮守寡多年,有一个如丈夫般暴力的儿子,对媳妇总是暴力相向,有时拉妮会看不下去而制止。
但与儿子的关系却一言难尽,最终儿子在不满下离家出走。
儿子不满的是母亲为自己找了一个短发老婆,在封建思想下女生是不能留短发的。
但新娘为了能阻止这段婚姻,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所以剪短了自己的头发,但现实并未如愿,婚礼还是如期进行。
可是最后拉妮选择放走了这位童养媳并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和心爱的在一起。
或许是因为自己不能得到幸福所以更渴望别的女性会得到幸福。
这一幕,为之动容。
在被禁锢的思想下有如此觉悟,又是对么可贵。
拉荞婚后一直没有身孕,因此被认为不能怀孕,酒鬼丈夫也是对她拳打脚踢。
这里大部分男性脾气性格都如此暴躁,女性的地位低下至极。
为了检测是否自己真的不孕,在姐妹们的帮助下拉荞与别的男性发生了性关系并怀孕了,这让她开心不已。
本以为丈夫知道后会和自己一样开心,但又是一顿狂揍,原来不能生育的人是他。
因此,被发现偷男人之后拉荞就更没有好日子过,时不时身上就会有新的伤疤。
作为她们的朋友,碧琪丽是舞团里的头牌。
看似风光,但忍受着世人的指指点点,甚至在拉妮儿子结婚那天出现为朋友祝贺时,连自己的闺蜜拉妮都并不欢迎她。
男人们也只是把她当成某种货色而已,在新人进入舞台她被取而代之后,一直喜欢她的同事大胆告白。
但在碧琪丽眼中,这个拉皮条的不过是想让自己成为他重要货源而已。
每个人都各怀心事,遭遇惨境。
这时碧琪丽就会开着舞团里的大摩托带着她们来到远离村子的湖边,找寻安宁和自由。
但回到村子一切照旧,如果不离开和死毫无差别,生命也毫无意义。
在一次大火之后,三姐妹逃离了这个恶魔般的村子。
大火的起因是拉荞被丈夫殴打时不小心打翻了油灯,在拉荞逃出后,大火很快就吞噬了这个破旧的房子,其丈夫在大火中消失殆尽。
由此她们再一次坐上舞团的大摩托,但这次,是永远的离去。
美好的结局是对残酷现实的愿景,现实有多残酷,结局就有多美丽。
三个女人在如此剥削、压榨和欺凌下都没有磨灭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追求。
或许现在印度这种现象还是很普遍,但通过电影、电视、书籍等传导能让我们对女性的关注多一些,会不会可以让她们离美好更近一些?
很多人都反思为什么中国没有这种影片,在中国某些地区同样如此落后,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
不管其中有什么原因,但希望有所感触的人都对女性尊重一些。
那些说着“现在中国过于宣扬女性主义和男女平等,男性地位开始变得低了......”的这些人恰恰证实了男女平等还做的远远不够!
残酷 压抑 沉重 心疼她们被愚昧的旧制度残害 看着她们遭受的那些苦难 心里是十分抑郁的,残忍的现实摧残着她们 本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不是吗,就因为是女人,因为是在印度 所以她们必须接受这令人作呕的现实,非人的折磨 还必须用自己的一生去奉献给所谓的丈夫 所谓的儿子 只因为她们是生长在印度的女人 她们就成了所有物 被父母像物件一样买卖给别人!
欣喜于她们的挣扎 反抗 出逃 欣喜于她们三个逃离了苦难 有了改变 她们学会了反抗,而不是默默的承受着所有不该属于她们的苦难!
拉妮、拉荞和碧琪丽是拉贾斯坦乡间的三个好姐妹。
拉妮三十出头却守寡多年,她为儿子古拉布的婚事不惜债台高筑,而古拉布则是个败家子,只知每日胡作非为;拉荞婚后一直未能生育,她的酒鬼丈夫常常对她拳脚相加;碧琪丽是流浪舞团的花魁,同时也操持着皮肉生意,老板曾拿她的身体当作摇钱树, 如今却将她冷落。
在十胜节的夜晚,饱受折磨的三个人终于下定决心,结伴踏上了寻找乐土的道路。
白左影片。
有种极端女权的感觉,里面的男性都令人作呕。
女性的反抗还是不够强硬,不管哪个国家,女性都没有拥有很好的地位,女性朋友应该学会反抗。
女性崛起开端,说明印度还远没有解决这个重大问题。
女性觉醒困难之大,大部分男性,地球之癌。顺便性爱戏竟然被删了。
最让人汗毛倒竖的,不是污蔑不能生育被丈夫毒打、不是疲于应付不争气的儿子、不是不敢跟他走像一滩腐肉。而是那个受尽夫家凌辱跑回娘家的女人,仍被无情地送了回去。一个女人,终究拗不过宿命的黄卷青灯,像十胜节被点着的巨魔葬身火海无处逃生。躺在小床上终老,不如驾车叛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人间地狱。
无感
很无聊的故事。
这个还不错
雖是女權解放,但卻過於自溺,解決方法非常弱智,更別說貪心支線,最後一個故事都說不完整,結尾更是無謂。總覺得太消費女性氣焰,燃也燃不起來。只有兩個極端,男人的惡,女人的悲,怎不想想當中也有善意的男人,或是真的把民俗傳統貶的過甚,但燒毀男權和神明還是有趣,整體過於俗氣。
看着憋屈
今年的第三部五星片诞生了
虽然为印度电影却是少有的女权崛起的题材,没有什么歌舞群起的表演,通过三个女主的主线演绎了女性地位低下的生活。
看评分挺高,但是内容没啥新意。
U know看到第一个舞蹈片段的时候已经看不下去了……真实的感受到tik tok到底有多毁人了。原来印度片的舞蹈都是拍得十分有劲的,音乐用心,舞蹈更用心。这个舞蹈实在是搁那乱扭,剪辑就是抖音剪辑,我已经无力吐槽了……在一个电影里面看的这种剪辑,我已经说不出来我有多么震惊了
幡然醒悟又怎么样呢,除了逃跑还是逃跑,改变不了现状和其他人,文明和进步总是有快有慢
不好意思看不下去
你有自己生活的勇气嘛
Just melodrama, feminism my 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