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将这部电影与《断背山》类比影片中也不乏一些致敬镜头但内核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断背山的矛盾在于社会对同性恋的压迫《上帝之国》的矛盾则在于Johnny的内心本片的主旨也在于表现打开封闭的内心去爱是如何不易Gheorghe的身份更像一个导师引领着Johnny探索情感、享受生活从满身怨气只会逃避的行尸走肉变成正视困难,有责任心,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人导演的父亲就是牧羊人拍摄地点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直到他二十岁出去学表演他的父亲则至今仍在此放牧甚至演员拍摄期间就居住在其父亲的房子里也正是如此导演对农村生活的描述非常写实,并非只有美丽的田园风景更多的是劳作的艰辛原本我猜想有些观众或许会在吃饭的时候看这期视频所以在想要不要把那些“有味道”的画面剪掉再三犹豫下,我还是决定保留,因为这是导演想给观众展示的真实这部电影台词极少,因为大部分角色都是沉默寡言的性格所以剧情基本靠演员的表演推动影片中最多出现的就是“看”每个人的“看”都包含着未能宣之于口的情感好奇,关心,羡慕,爱等等都包含在一个眼神中而触摸,则是他们建立连接的方式比如Gheorghe的安慰Johnny的关心父亲的感谢等看似冷漠的家庭中其实处处包藏着爱温暖细腻的情感令人为之动容尽管全片没有一句带有“love”的台词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可往往远方难以企及而脚下淤泥遍地,寸步难行若不能仰望星空就看看身后的脚印汗水浇灌的鲜花正破土而出点缀了你来时的路
从Josh上大巴开始的最后一段结尾,大概看了快20遍。
导演出众的审美在这一段体现得淋漓尽致,Josh走动时的摄影,走和停,人物与背景的融合度,细腻的感情处理,一切的一切,让最后那个HE出现的时候,情感铺垫得恰到好处。
看过太多功力不够的导演,什么都拍了,细节也很完整,但你就是没法代入自己的感情,没有办法与影片中的人物产生共情。
这个真的要靠导演的天赋,导演说要有hope,于是有了这部超级治愈的God’s own country.(导演在访谈中提到,他发现同性之间的故事几乎没有正向的结局,而他认为希望非常重要,因此有了这样的结尾)🌟喜欢的几处细节:1.最后Gheorghe抚摸Josh的脸,Josh终于迎来久违的触感和温暖,忍不住想哭,然后无比贪恋地靠近Gheorghe的手掌,想感受更多。
2.几段sexy戏的处理恰到好处,是推动故事必不可少的部分,Gheorghe教会了Josh爱和做爱。
尤其是这场在山上的泥地翻滚戏,最抢镜的是远处山下城市彻夜通明的灯火,文明和原始的冲动,克制与释放,人性的欲望都在这一镜里。
超级喜欢。
访谈里也说到有自己孩子是同的家长看完了影片,对几段sexy完全不反感,反而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侧面反应出导演出色的掌控力。
3.结尾两人拥抱后,切回夜晚飞驰的大巴内,厚重的The days音乐渐起,第一镜是josh一个人靠着窗,给观众Josh一个人回家的错觉。
然后Josh慢慢滑向Gheorghe的颈窝,两人依偎。
镜头随即果断地切回小屋前,Josh和Gheorghe目送篷车被拖走,Josh满脸落寞,又因为Gheorghe一个搭肩而感到安慰,嘴角迅速抿出微笑。
Gheorghe终于登堂入室
浴缸🛀戏josh也这样笑过ps:因为此部电影情绪处理上佳,后遗症是我在短短5天内,循环了38次The days…4.山上小屋里,两次Josh的特写,一次是看到Gheorghe出去后侧身出神,嘴边呵出白气,desire(饥渴感)爆棚,一次是Gheorghe刚回来,Josh紧张地抓住稻草,wonder Gheorghe desire him as well or not.5.喜欢的一句台词,Gheorghe对Josh说,I'm not the answer.❄️不喜欢的两处细节:1.Josh从父亲住院的医院回来,Gheorghe准备了双人浪漫晚餐想取悦Josh还帮他调味,虽然呼应了在山上方便面调味那一段,但是情感转折非常突兀,不觉得那时候是Josh会享受二人世界的良机,反而显得Gheorghe诸多刻意。
2.结尾那段,Josh在两人言尽、各自回头之后,后悔地抹了一把脸,鼓足勇气回头拉住Gheorghe这里,“演”得有点明显,还是喜欢用facial expression而不是physical movement来表达转折的情绪。
🐑关于演员去youtube上扒了一些访谈,知道Josh接这个角色是因为人物跟自己几乎没有相似之处,让他很兴奋,属于一见钟情的本子。
定下了Josh之后,罗马尼亚小哥去伦敦auction,测试和Josh的化学反应,最后被选上。
罗马尼亚小哥完全是city boy,家境很好的那种,在罗马尼亚郊区有自己的度假别墅。
开拍前两个人都被送去不同的农场干了两周的农活,Josh就在影片拍摄的那个农场。
罗马尼亚小哥的英文没有片子里那么好…Josh比剧中人物可爱多了,丧丧的那种可爱…两人都是直的…🎬导演这是Francis lee的处女作,编剧和导演都是他自己,背景就设置在导演自己从小长大的约克郡农场。
虽然电影台词很少,但剧本很厚,每个眼神、每个细微的动作都在剧本里有详细的描述。
总结:个人而言,电影的完成度和观影体验好于去年两部LBGT电影cmbyn和bpm。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有借鉴和致敬BBM的部分,尤其是两人打闹,迅速切到远处观察者视角的那一镜。
但整部影片不是简单的模仿之作,导演也没有要超越BBM的野心,而是选择讲好一个格局相对较小的故事,他做到了。
两人越过燃烧的草坪向上,来到他们的god’s own country.
細節都是在描寫John的性格上面。
John跟G去放牧,第一次身體接觸的時候,G試圖接近John的臉部,被John使力掰開;原來那個時候John不願意親吻。
擺明了態度讓G知道他兩只是一次快餐。
本來G在上面,一會兒小J覺得自己才是top翻身逆轉在手掌吐點口水想去攻G,被G拒絕,最後小J退讓用嘴巴服務,親熱時G撫摸J的頭髮他還不樂意,甚至壓住G的左手,不過他只管得了羅馬尼亞人一隻手,後來G右手還是在他頭上摸。
之前John去賣牛勾搭了一小伙,在拖車上身體接觸的時候小伙正要吻上John的時候也被他粗暴地推開;總之G遇到的John就是一個不坦率的破孩,用負面的言語去掩飾自己對G的慾望與不自信,用耍酷吃快餐(拒絕親吻)當作自己的瀟灑。
當John漸漸放下心防,第二次身體接觸.G在石屋裡試圖與John親近,一開始John還是有所保留,直接伸手往G的重點部位探,就像第一次身體接觸的時候John手放褲頭里走進G要拉他的手進去(我覺得這就是John的標準快餐模式),然後他的手被G制止,John雖然迷茫又心動但不懂得如何談感情的他試圖再度伸手往下探,這次被G把手抓起來放嘴上輕輕的親了一下,G湊過去想親吻他的時候,小J還是有點膽怯的捂住他嘴,G好有耐心在小J面前脫了衣服,從觸摸開始,John像一張白紙一樣的才開始體會愛與被愛,親吻、撫摸、緊擁到一發不可收拾;那段身體接觸戲信息量超大,跟先前滾草地不同的是G這一次特別的溫柔與包容,堅持般的讓小J接受感情。
用耐心收服了一隻內在傻氣帶點軟萌的超級彆扭精。
最後的挽回也是,G應該是很傻眼的看著遠道前來的J還是這樣彆扭的無法陳述自己的情感;還好一轉身後小J說出來了 還好一個能給予溫柔,一個能夠成長,還好雖然他是個怪胎但有人知道他是個小可愛。
片中對白不多,導演對於主角是怪胎最有趣的註釋就是父親這個角色,除了劇情的需要我覺得父親更重要的功能其實是小J原始性格的實體化,小J要是沒有遇到真愛,農忙人生二十年後絕對就是他父親那個樣子了。
其實他奶奶也是一樣,一家人都是說話很難聽,但內心其實是長著韌性與善意。
其他還有G剛到農場的時候老吃巧克力零食,推測是兩人一開始就對對方有想法吧,或許他是無意識地在用巧克力補償自己的渴望。
另外一個小地方很可愛,G給小J煮晚飯,J吃一口表情怪怪的,G發現不對勁嚐了小J的麵又給他撒了些鹽,小J好像那種有啥吃啥的人,要是沒人給他撒,估計難吃也吃下去了。
這也是個馴化的成果,小J不再埋頭獨吃而是懂得依賴了。
另一方面這個溫柔的羅馬尼亞人根本就是個終極大boss啊,這兩人簡直天造地設,能相遇是奇蹟;導演真的很會! 有出書的話我手刀去買!!※後來才發現撒鹽和外語的橋段是出自Praia do Futuro(未來海岸),不過創作本來就是帶有感情和喜好的一件事,Praia do Futuro在人生和愛情方面是一部看下去會令人屏息的作品,若是以同類型來說李導稱對方一聲老師並不為過,參考借用應該有正面意涵;而借鏡之處李導的處理和演員的表現算是非常具有自己的價值了。
G跟J重回牧场的第一晚J睡在G的手臂里J: When did you start to sleep with guys? I mean, there must’ve been girls who made advances to you, a lot of ‘em.G: (smiling with a sigh)You mean when did I knew I’ gay. Well, I knew it when I was about 22. In that summer I met someone who worked with me on the farm. I found that I had a strange feeling for him. You know, that feeling of... always want to get closer. But someday when we went to have drinks together, I saw him with women. And I felt sad, for the first time. I stayed single until 3 years later. He was the man who came to Scotland with me. We’ve been together for 2 years. We got along very well, doing short-time work together here and there, planning to build our own farm when we saved enough money. Until one day I found that he was sleeping with someone else. (paused)J: (raised his head, giving a quick glimpse at G and switched the topic)So you never slept with someone you’re not fond of?G: No. Why would I?J: But on the mountain... I thought you hate me.G: ...I should’ve, but I did not.J: ... Well, I should sleep. Good night. (turned his back to G)G: Good night.J: (Suddenly turned back again) You will like me, will ya?G: (smile)I will, if you behave yourself.J: (urgently) All right, all right, I know!随便想了一两句就写下来了,好像也没什么意思,whatever...这片子的特点还是救赎向和粗粝感吧,印象最深的是草地sex时身上的泥浆。
连贯度方面好像弱一点,也可能是我不够了解那边的文化和导演的背景设定。
(看到有豆友提到脱欧和移民,十分受教)个人其实还是偏喜欢李安那种到处埋彩蛋的细节控,第一遍看流泪,看完深扒帖再去二刷的时候一个人躲着又踢被子又咬手的那种,但也不能要求所有片子都拍成那样是吧qwq
二刷《上帝之国》,触动的点比一年前看多了好多啊,而且感觉发糖的部分真心不多,喜欢的场景恰巧不是这些呢……自己心里想的杂七杂八的,有一年前就感受到的,更多的是这次的新发现。
①小羊羔的诞生是希望也是两人爱情的象征。
在两人单独相处的第一夜,格奥尔基救下了约翰尼想要抛弃的残疾小羊羔,并在日后悉心照顾它。
后来有一只新生儿没有救下,接下来一幕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影片开头的小羊羔死去,约翰尼做的是用枪结束它的生命;而格奥尔基则取下羊羔的皮,作他的羊羔保暖的衣裳。
这也是格奥尔基教会约翰尼爱生活的体现。
小羊羔就是两人的爱情,它诞生于两人陪伴的第一夜,虽然残疾却依然备受照料,磕磕绊绊地活下去——就如同两人日后的爱情。
②手是很重要的意象,片中多次手的特写,手代表着两个男主角和父子之间的爱。
手上的意外伤痕或许并不严重,会刺痛,当它慢慢结咖,你会忍不住去触摸它(伤害这份爱),而你爱的人仍会舔衹伤口(维护爱)。
③导演在调色和打光上真的下了很多功夫,将一个简单的故事处理地如此动人。
开头的色调和光线压抑灰暗,而格奥尔基到来后光线变得明亮,色调变得柔和,也出现了更多美好的景物如花朵。
在他第一次去牧场这一场景表现最明显,画面一扫之前的阴沉,呈现出新鲜的绿色——他为这片农场带来了生机。
④格奥尔基带给约翰尼的是教他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爱。
他在餐桌上放黄色花朵当装饰,给食物加调味料,用羊奶做奶酪,正是这些小细节让人感到生活的美好。
即使在他离开的那段时间,约翰尼也学会了自己生活与爱家人。
⑤我最爱的一幕仍然是最后,约翰尼去追回格奥尔基,当他说完自己的心意格奥尔基想要安慰他时,他说的那句“No. Leave me. I'm fine.”他不要安慰,只是正视自己的错误,真诚地表达内心。
就是这一幕,约翰尼真正成长了,就像那只残疾的小羊羔,最后依然要学会自己行走。
这确实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我更认为最后的结局并不是注定的,最后的幸福是约翰尼自己追回的,是他用自己的成长打动了对方,他没有像以往的很多fairytale里主角在说完几句象征性的话就扑到爱人怀中,他一个人直面错误,所以才会有happy ending at last。
(不是)这个标题只是为了表达对于本片完完全全把干农活、接生羊崽子、接生牛犊子、救活快死的羊崽儿、拨羊皮、凿石头、造羊圈拍出来的爱。
全片镜头有种冷冽粗砺的美感,真情实感地被男主爸爸中风瘫痪的镜头打动到了,cmbyn的夏日庄园式高级细腻温柔够美了,这种冬天牧场的底层粗放暴躁真实的野性更打动我,非常喜欢类似之前《夏威夷》那种大段大段无台词啥都不说就是干活儿的镜头。
看颓丧的人一点点恢复对生活的触觉。
像观看冰雪的融化,很美。
在被《CMBYN》《每分钟120击》填满期待的2017,相信还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直在等这部低调的英伦出品——《上帝之国》。
它在英国独立电影奖上横扫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编剧、最佳音效四大奖项。
烂番茄媒体好评率持续99%,其因诗意的镜头语言和牧羊的相似设定,还被称为“英国版《断背山》”。
它在北美多个评分网站上的分数甚至超越了《断背山》。
《上帝之国》IMDb、MTC、烂番茄评分
《断背山》评分(我还做了图,快夸我)两者在剧情和内核上很难不产生联想,所以本文将对两部影片都涉及剧透:)上帝之国,最早在英国文化里用来指代威克洛山,后来发展成用来指代英国最大的郡——约克郡。
约克郡正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导演弗朗西斯·李的故乡,故事很大程度上来自他的个人经历。
导演弗朗西斯·李约翰尼是英格兰约克郡的一个牧羊少年,家庭离异和父亲中风让他不得不早早放弃自由的人生,留在农场上照看羊群。
于是约翰尼整日颓废莽撞,通过宿醉和打野炮发泄自己,就像一只窝在黑暗里的小狼狗,用冷酷的外壳抵触不满的现状,嗷嗷憋火。
小狼狗格奥尔基是一个来自罗马尼亚的移民工人,因经营困难而失去了家里的农场,变成满欧洲打工的游牧。
这个冬季,他来到约翰尼家的农场打临时工。
格奥尔基留着蓬松的卷发和浓密的胡子,穿着松软的毛衣,做事慢条斯理,初看像只大绵羊。
实则外柔内刚,对生活有着成熟的认知和规划,他的到来,像照进寒地的一道光。
大绵羊和《断背山》中的杰克和艾尼斯一样,约翰尼和格奥尔基间的爱情萌发也是因为一起放羊。
上帝哦,我几乎快要天真地相信,把两个躁动的少年丢到山里放一星期羊,就会孵出爱情来了。
等寒夜降临,牧羊人守着羊群躺下。
说不清是冷的还是燥的,大家都没有睡着,却竭尽全力扮演着熟睡的模样,像两只谨慎的雄兽,听着空气中细微可闻的呼吸声,截取彼此的情绪和意图,伺机而动。
对白的缺失让每一场试探变得紧张克制又欲念喷薄。
两人在山上的日子也多处致敬了《断背山》。
比如约翰尼对着身后全果擦身的格奥尔基置若罔闻,其实心里被撩得要死:
《上帝之国》(gif)
《断背山》(gif)以及少年心气,一言不发都能扭打起来:
《上帝之国》(gif)
《断背山》(gif)最后还不是光着身子在山野间打滚做/爱:)
《上帝之国》(gif)
《断背山》(gif)这同样让我想起碰巧也在山间缠绵的艾里奥和奥利弗(《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CMBYN》(gif)大概美好的爱情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爱情各有各的不幸。
1963年的断背山下是异端之祸,2015年的天堂之国是现实之殇。
欧元颓势加剧,农业补贴减少,牲畜投入成本又太高,利润急剧下滑,根据当年农场收入年度报告,2015年英国农场收入总额已降到近十年内最低值。
而在这种时候,英国还在着手启动脱欧,这显然将沉重打击早已融入欧洲市场的传统农牧业。
这也是为什么格奥尔基总是强调“农场是活不下去的”,两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意气用事分道扬镳。
本片以小见大地反映了英国农场经济、移民等现实问题,甚至两个男主的身份和关系也可以看做是英国脱欧的影射。
所幸的是,接下来的情节没有重蹈无数同性悲剧的覆辙,这也是电影最让人欣喜的部分:两个男人,有一间小屋,经营一个共同的农场,每天一起放羊。
这是《断背山》中杰克一生的心愿,他却抱着这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心愿被反同人士打死。
杰克与艾尼斯于是《断背山》成了观众心头弥留的痛,十二年后,《天堂之国》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弥补了这种痛。
这里依旧有山峦、羊群、篝火、火上炖煮的豆子罐头、和光着屁股在泥土里做爱的年轻人。
不同的是,时代由冬转夏,山脚有野花悄然盛开,吉普赛的暖男说了我愿意。
约翰尼与格奥尔基当约翰尼揣着和当年杰克一模一样的心愿,驱车来到格奥尔基面前,也许只有短短数十英里,跨过的却是半个多世纪LGBT生存状态的变化轨迹。
当两个男主可以在工地最敞亮的地方,无惧旁人地互诉衷肠,流着泪接吻,相拥很久很久。
在返家的巴车上,没有负担地枕在对方肩头坠入甜梦,嘴角挂笑。
这是杰克和艾尼斯永远无法做到的事。
与其说是个人的敢勇,不如说是时代的敢勇。
到这,便体会到了《上帝之国》的精髓在于两个字——改变。
约翰尼由堕落转向光明,父子关系由紧张转向平和,社会关系由混乱转向明朗,生活、农场、世俗都在往好的方向转变。
人物的弧光,也是时代的弧光。
虽然无法超越《断背山》,但《上帝之国》依然是一部珍贵的电影。
它的珍贵就在于美好。
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一座断背山,山上的结局不尽相同,他们似流传的火焰遥相呼应,告诉世人:It gets better。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一个补充:我要特别介绍这片子的片尾曲,The Days - Patrick Wolf。
歌词感人到爆:Have we gone too far or did we get too close?我们是过于亲密还是太过疏远Forgive me, Father, I've no son, here come, ghost原谅我,神父,我没有孩子,幽灵飘荡I promise I'll meet you我承诺我将与你再续前缘I'll meet you at the end of the days我会与你同行在最后的日子里The days, passing days那一去不返的日子啊Won't you meet me at the end of the days?你愿意与我相遇在时间的终结吗 创作者小狼也是很有才华的全能型选手,从尤克里里到中提琴小提琴手风琴几乎没有他不会的乐器,曲风融合现代电子乐和古典室内乐,常有吟游诗人般的质感。
关于性向,小狼倾向于双,但他完全不care这些分类,他曾经回答说:“就像我不知道我下一张专辑会是死亡金属还是儿歌一样,我也不知道我最后会是跟一匹马、一个女人、还是一个男人过。
咱能简单点吗?
”。
超级酷。
熟读并背诵。
(PS对我司发文不署名作者的行为实在不解,anyway觉得喜欢这篇影评就顺手点个[有用]让我知道吧,感谢读到这里的逮噶)
已经不知道刷了几次了。
每天上下班的地铁,感觉到好丧好没前途的时候,都习惯把这片子掉出来啃一边。
让这满满的糖,满满的爱来浇灌下我被生活折磨的老阿姨的心。
两只小可爱真是治愈了我一次又一次好多人喜欢和断背山去比这片。
的确上帝之国好多地方都有致敬断,但很多人又喜欢站在制高点来评价说这片子无法超越断背山啦,注定只是断背山的copy啦。
这个我绝对不认同。
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老喜欢把两部片子去比较然后比出一个你高我低。
两者的立意,视线,目的都不同。
断背山更多的是同志和外界的对立冲突和挣扎。
而上帝之国更加突出男主的自我挣扎和成长。
以我的个人立场来看,比起断背山,我更喜欢上帝之国。
不是谁好谁坏。
而是生活够虐够糟心的了。
我就指着美好的电影美好的童话来治愈了。
为啥看电影一定要看出沉重的立意?
愉快地吃2小时糖,看着男主躺在罗马尼亚小攻怀里说公鸡怎么读,看着罗马尼亚小攻给男主做羊奶酪偷偷看他吃下去然后满足地笑,看着两人最后在农场上拥吻。
然后我留下欣慰的姨母的微笑不就够了。
不管,我就站男主受,不接受任何反驳
好喜欢罗马尼亚小攻这里说我会你日的。
攻气满满。
一部好的作品,不一定要用悲剧来直击人的心灵。
或者说悲剧更能打动人,但是正因为如此,看了悲剧感动不算nb,这种发糖发到我热泪盈眶的he同影才是更难能可贵不是吗?
为啥同影每次都好像苦大仇深的,既然搞基搞得都是满满负能量,那还搞个毛线?
自我否定有意思吗?
(同样的话也适合bg)就如我上面所说的,上帝之国又一个亮点,是电影作品本身已经不局限于这个社会带给同性恋多么的不公和歧视了。
导演跳出了对外矛盾,直接探讨人个体内的自我矛盾和救赎。
这才是原本爱应该有的形式。
这爱,是不分任何性别年龄国籍种族的。
看完电影我真的羡慕嫉妒恨男主。
他上辈子拯救的银河系给他送来了一位24孝好老公。
为他煮饭为他照料农活。
我甚至还去复刻了罗马尼亚小天使为男主烧的意大利螺旋面。
虽然我在味道上有自信超过他,但是我也好想要一个料理笨拙,看着我吃皱眉为我撒盐的男朋友呀。
罗马尼亚小天使同款料理
男主太幸运了我喜欢这种甜到齁的作品。
恨不得导演继续拍一打续集让我舔屏看他们日常放羊施肥罗马尼亚小攻日男主。
肤浅的我,打了个肤浅的满分。
这是我最喜欢的同影,目前没有之一。
看完《上帝之国》,真的觉得它称得上是英国版的《断背山》。
美丽的乡村风光,一望无际的农场,两个人的生活。
这部电影除了描述约翰和格奥尔基的感情,还主要展现出了格奥尔基的出现对约翰自己和他的生活的改变,而我就想在这里谈谈这一点。
1.约翰对农场的态度约翰原本对农场并无多少好感,他只把给牛接生,喂牛等看做是自己的任务,而且对维修农场等事情毫不上心,甚至还对农场里的臭味倍感厌恶。
但当格奥尔基到来后,当他们俩真正相爱后,约翰的农场的好感渐增,他开始和格奥尔基一起修缮倒塌的墙,和格奥尔基一起牧羊,还听取了格奥尔基的建议,给羊买了杀菌剂。
在我看来,约翰之所以后面开始在意这个农场,第一是因为这个农场有着自己和格奥尔基美好的过去,第二是因为格奥尔基说自己也曾有一个农场,不过之后废了,约翰想向格奥尔基证明自己,第三是因为他深深地爱上了格奥尔基,他希望和格奥尔基一起将这个农场经营下去,第四是因为这个农场是自己祖传的,他认识到将农场继续下去是自己的责任。
2.约翰自己的生活约翰原本在农场里过着糟糕的生活,每天晚上都从酒吧里烂醉而归,白天也半昏半醒地做着农场里的活。
当格奥尔基出现,当两人的关系变好后,约翰逐渐重视在农场的生活,他不再整夜醉酒而归,到最后也慢慢发现酒并不能解愁。
他将生活的重心从娱乐消遣,逐渐过渡回农场,这也多亏了格奥尔基给了他信心和动机。
3.约翰对父亲的态度约翰原本并不喜欢父亲对自己的生活指指点点,而且常常和父亲闹出矛盾。
父亲意外中风后,让约翰感受到的悲伤和打击,必然是促使约翰改善自己对父亲态度的一个原因。
同时,我认为格奥尔基在约翰得知父亲中风后的对话,帮助约翰认识到了父亲对自己的重要性。
而父亲对格奥尔基态度的转变(由发现他们两的事情而对格奥尔基产生防备到认识到格奥尔基能让约翰高兴而接受格奥尔基)也帮助缓和了父子两的关系。
4.约翰对爱情的感悟在遇到格奥尔基之前,约翰对爱情并没有任何感觉,他只是偶尔去酒吧里和人打野炮,连接吻都没有干过。
而格奥尔基和自己在山上发生了一系列事之后,约翰发现格奥尔基是在乎自己的,他也第一次和格奥尔基接吻,感受到了爱情的萌芽。
而当格奥尔基离开自己后,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对格奥尔基深沉的爱,于是最终跑去找到格奥尔基,吐露出自己的真情。
最后我想说,看完《上帝之国》和《断背山》,乡村风光真的好美,好治愈,我也真的好想去一个无拘无束的农场,和我爱的人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
一个人的农场注定孤独,但有你,不会。
这个故事我不喜欢。
这部电影让我注意到柏林电影节专为LGBTQ类电影设置了最佳影片Teddy Bear奖,紧接着一查,原来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也有类似的Queer Palm奖和Queer Lion奖。
这不由得令我愈加感慨近些年来电影界的political correctness有多泛滥,如此下去,要不以后各大电影节和电影类奖项也走一波“黑命贵类最佳影片”、“亚裔反歧视类最佳影片”、“女权主义类最佳影片”?
这并不是在冷嘲热讽LGBTQ平权运动兴起的必要性,但既然我们呼吁的是LGBTQ也应被同等对待、享有和异性恋者一样的权利(和义务),为何要假借“多加关注”之名、把LGBTQ类电影独立出来、将LGBTQ特殊化?
这不是明目张胆的双标及对平权运动初衷的打脸吗?
难道LGBTQ类电影不适合列为爱情类或剧情类?
我曾对LGBTQ平权运动抱有热情,后来态度冷淡,因为我发现有不少参与者存在对LGBTQ群体极其严重的符号化、标签化倾向,也发现不少所谓的平权运动最终演变成特权运动。
诚然,这似乎是题外话。
LGBTQ平权运动的兴起也带动了LGBTQ类电影的繁荣,其中不乏高明之作,例如《断背山》、《燃烧女子的画像》、《单身男子》、《蓝宇》,不太高明但颇有亮色的,例如《时光驻留》、《谁先爱上他的》。
自然也有许多平庸之作:帅气性感的双男主+欲火焚身的场景+轻吻爱抚的镜头日渐成为固化的模式,对发不发糖情有独钟的观众们也罔顾剧情,只在乎“好甜!
”,一张张令某些人垂涎的电影截图下总有成片“老公!
”、“我可以!
”等值得鸡笼警告的评论。
这些促成了烂俗情欲或者刻意包装得看似清新唯美的同性故事的批量化生产,例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等。
早前我在Reddit上看到这张剧照,寡淡的摄影风格和一脸冷峻的Josh O’Connor令我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
贯穿始终的暗蓝色与浅青色来回交织的画面奠定了全片冷凄凄的基调,但我怎么也理解不了,在春寒料峭、荒郊野外的一间无门无暖、顶上透风、地面铺着干草的小石屋里,睡觉时得穿着毛衣和保暖裤、垫着棉垫、裹着棉被,两个男主竟能在大半夜脱下衣服,光溜溜又慢悠悠地互相抚摸,甚至做爱?
故事线简单到令人发指,无非是农场主的儿子爱上了新来的帮工,结果酒吧偷吃被抓,坐大巴去告白使帮工回心转意。
导演看似着力刻画两人恋情发展过程,但这段占据1/3篇幅的叙事中,唯一可能存在说服力的情节只有“想发设法驱赶帮工的农场主儿子被石块划伤手掌却意外得到帮工的关心”,但农场主儿子就敢色胆包天,在帮工起夜时走过去抓住他的生殖器?
帮工最初的反抗以及接下来对抚摸后庭的面露难色和爆菊的拒绝,不禁让人怀疑他本身是同性恋,还是只是将错就错、临时救急?
倘若是后者,那翌日醒来他旋即对农场主儿子那充满爱意的凝视与满足,以及自此以后有如恋人般深情款款的眼神和温柔亲密的举止,就说不过去,明显突兀了。
我们可以注意到,后续帮工主动勾引农场主儿子做爱并在交欢过程中明显处于主动地位(且不谈气温低到小羊羔子冻死的程度两人竟然能一个不穿裤子、一个全裸地坐在干草上闲聊的bug)。
此时影片到达1/2,但我还是找不到两人之间的感情萌发点。
农场主儿子一直对父亲残疾、母亲出走、自己不得不累死累活的命运感到压抑与不满,而他与亲人及旧友们的不融洽也使得他性情孤僻暴躁。
非得扯出点关系来,那只能说帮工心生怜惜,爱上了这个天真的傻儿子,而傻儿子难得有个既关爱自己又能宣泄性压力的人,他反过来也消解了帮工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感?
这种解释有种“为说新词赋旧愁”之嫌。
如果农场主一方从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情节还算勉强说得过去,帮工一方则是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的:他在这个影片中没有任何孤独感的表征,使得他在这段感情中丧失动机,甚至连起夜那晚的做爱,顶多解释成他寂寞了——这样的话故事就陷入了一种无聊的境地,即便是饭桌上黄色的小花,还是亲手做的意大利面食和羊奶酪,也无法使故事摆脱这种隔靴挠痒的窘况——堆砌亲密镜头,按着观众的头说,看,反正他们相爱了!
进一步地,发现农场主儿子偷吃之后帮工盛怒之下沿着山路走回农场并卷铺盖走人,他的这种愤慨传递出帮工对这份感情的重视。
但他的重视的来源却是悬而未决的谜题。
与此同时,本片仅有的两个配角是残疾的父亲和年迈的奶奶,两位老人显然对同性恋儿子持不接受态度,一个中风一个痛哭,但农场主儿子与帮工的感情之路并未因此遭遇任何障碍。
至此,本片错失了制造戏剧冲突和戏剧张力的所有机会,我对于故事走向如何已经产生不了任何好奇。
他们的爱情曲折不?
不曲折。
第一次有接触便是直奔性交,接下来房事不断。
唯一的曲折来自偷吃,却用三句“I want you back”就能化解。
我不禁大跌眼镜,开始怀疑此前的盛怒是否过于夸张。
总体来讲,这个故事不仅毫无起伏,还极不合理,仿佛是在一条平直的故事线上跳着讲述。
影片多处致敬《断背山》,不止角色设计和故事背景相似,许多情节还高度相仿,例如一人烤火一人擦身、一人受伤一人安抚、长夜漫漫两男寂寞打炮、农场主从远处发现恋情、跳入水中嬉戏、睹墙上的衣服思人,等等。
但两者格局相去甚远。
如果不是新晋影帝Josh O’Connor出色的发挥,以及全和解+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满足了关于《断背山》的夙愿,这片子只值两星。
父亲的和解来得情有可原,儿子把父亲抱入澡盆时已现端倪,但奶奶递给男主那张写有地址的小纸片的那一刻实际上也相当突兀、缺乏铺垫。
莫名奇妙的爱,莫名奇妙的劈腿,莫名奇妙的原谅,莫名奇妙的给牛羊接生
烂尾。感觉莫名其妙地出轨,又莫名其妙和好了。整个故事缺乏逻辑,感情上也缺乏深入的调色。
要避免对LGBT群体的“东方主义”。
我爱我之所爱,两情相悦,爱在牧场蔓延。
都最后一场了,导演和俩主演都到场Q&A,头一回经历掌声不停,直到导演自己说“大家可以不用鼓掌了”哈哈。片名用那个“上帝之乡”明明有感觉得多。另外,每次来ZOO PALAST都要感叹这绝对是柏林电影节最舒服的电影院,看了一眼平时票价一场也要11欧元额。回头再评。
依然有牛仔、羊群、山间篝火、火上炖煮的豆子罐头、和光着屁股在泥土里做爱的年轻人,一座英格兰的断背山。不同的是,时代由冬转夏,山脚有野花悄然盛开,吉普赛的暖男说了我愿意。
对文艺片理解无力~这不就是一个披上同志外衣的男二是天使,男一是混蛋的玛丽苏剧嘛,请问哪里看出来断背山像了?放羊完全是两个画风啊
觉得将3星的剧本拍成了4.5星,作为处女作,导演功力已经相当值得称赞。可贵的是灵光不灭,罕有的爱和创造的能力得以续存。在整个queer 电影史里,我们太习惯了短暂的孕育,而后彻底毁灭。男一大概就是当前和旧世界的秩序和系统,男二则有着理想光芒,是温和的革新者。
确实是《God's Own Country》,这是属于特殊条件下的故事。不仅是两个男人的故事,还有农场,世俗里的父母和酒吧里的诱惑和恶意。剧本还是较为薄弱,情感的起始和爆发都交代得不够,莫名的感情线就展开了。最后在一起真的千呼万唤啊。英国海洋湿气下的冬季,孤独的人需要彼此的暖意。
灰蒙蒙的色调,男主令人窒息的家庭与生存环境,让整部电影看起来很压抑,直到最后整部电影都如同一片死水一般,只有窒息,没有起伏。故事并不真诚动人,角色没什么魅力,sex画面生硬无聊,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无趣,尤其是最后的大和解,更是老套得要命。
片尾曲:Patrick Wolf - The Days
对的人不一定能给你好的生活,但会让你想要好好生活。
能看出电影想讲很多东西:爱情、责任、家庭内部的矛盾、移民问题等等,但是没有一处讲好了。通篇的叙述就是在糊弄人。感情发展比网文还粗暴直接,人物形象也很苍白。为数不多能赞赏的地方就是演员们的表演特别真实。
你们村里人就是这么谈恋爱的?!?!
作为一个洁癖看到他们野战真的很担心且焦虑
知道李安有多强了吧!男人出轨跟一直吃中餐,今天想吃寿司了那么自然简单。感情修复也那么容易。是不是异性恋那么辛苦,是从小用爱情、一生一世、忠贞这些概念给女人洗脑有关啊?
Ah, lake, nudes, violence, family, got all the gay film elements.(乔什能是90后?褶子多的吓人,都能去演查尔斯三世了;苏格兰断背山)
有你在什么风景都美一点,离开你什么事都难一点。
这部电影证明了:「外国人不仅穿秋裤,还是羊毛的」。没被爱过的人,容易自卑,能把性跟爱完全独立出去,以为满足性就够了。可一旦尝到爱情的滋味,本来醉生梦死的性欲体验也就一般般了,眼泪比兴奋要值钱的多。John跟爸爸修复关系蛮感人的,Gypsy小哥的那双短粗的手实在太丑了。
和断背山比就差很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