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改编。
影片讲述100多年前,作为《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
大作家就是大作家,这是日本版本的论建党伟业之必要性,觉醒年代,人血饼干比鲁迅的人血馒头更加唯美凄惨入骨,我独爱最后一幕,异乡人芥川龙之介独坐在水乡古镇的美人靠上,村山寥寥几句说了李达,旁白说了芥川龙之介的归路,一气呵成,人生大抵如此。
一个深受中国四大名著影响,看到中国乞丐会想到武侠小说里的丐帮大佬的花样男子,人生于他,就是一场灿烂辉煌的游历和盛宴,走一遭看一路,还是要尘归尘土归土,恰如樱花盛开转瞬即逝辗转为泥。
很魔幻也入地的一个游记,视角独特,好片[玫瑰][胜利]
(未读原作版的非正式碎碎念→之后就去补完)(依旧是短评写不下…)(非正式影评!
所以没有什么逻辑→同时题文其实也不怎么相符)“到头来、对我来说,与其遍访山川名胜,还是观察人类更有意思。
”从这部中窥见的芥川老师,相比于冷静与严谨、更偏向于感性和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现象。
一直在想芥川老师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来到上海,其实作为他本人来说算是“游客”,如果是一般人的心态,或许会享受于旅途和一些所谓的“特权”;但他是作家,天生具备着一个作家特有的洞察力与共情力,起码在电影里展现出的他是经常为百态人生摇摆的(与本人作品中一些冷峻客观的视角不同)无论是对露露、街边的乞丐、工人运动中的民众等,都时刻有着细微的体察。
喜欢一些台词(或许也算文本?
)无论是芥川老师的话、还是一些对话中革命家们的台词,挺能感同身受的(章炳麟先生的“这个国家的人不喜欢走极端,所以革命很难成功”感觉一言道清了“中庸”之道下大多数国民的生存方式,或许在和平稳定的时代是适宜的、但对于当时一片颓势急需振兴的中国(按照时间貌似还不能称中国、先抛开dbq……)来说、确实是一种阻碍,改革和革命都需要一定的“极端”。
关于影片结构不足的话,就是感觉芥川老师本人情感上的困惑没必要放进去(不知道原作里有没有提到)但本就是70几分钟的纪录片式、所以感觉不需要讲太多无关内容(如果仔细评分的话、因为这几段零散的part甚至想扣半颗或一颗星)作为一个单独故事来看的话、因为我是一个重角色和故事的人,所以影片看下来印象最深的肯定是芥川和露露的part(话说本来以为绿牡丹的戏份会很多…)露露这个角色好像是原作没有而新加的,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直接展现了芥川对于生民的观察和政治的思考、也印证了他后来和李人杰谈到的变化带来的困扰、即由不谈论政治变得会主动思考政治,他对于露露的箴言也是对于此时国家中有志者或有潜力的年轻人的箴言,只是时代的局限性是残忍的、生不逢时和心力不足才是当时大多数百姓的生活主题,尽力抓住的微弱光芒或许真在下一刻就立即被浇灭了。
芥川作为旁观视角,他是深知这一点的;但他作为这个故事里也曾出现过的一点微弱光芒,最后也只能轻轻咀嚼那块渗透着露露血液的饼干,仿佛露露的生命和斗志就通过一块块饼干在芥川、玉兰、林妈妈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流淌。
最后的最后,稻本响老师的音乐好好听,以及一直觉得无论是芥川老师还是龙平,总给我一种青绿色的感觉,而这部刚好也是青绿色的色调。
今天看了这个最新码的电影 可以说是执行力max了(狗头)一直很偏爱这种很温柔但又有力量的话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但我却用这样的语言或者文字定义了我心中的艺术 比如芥川会把人生形容成一条洒满玫瑰花的道路 或者他能看到乞丐的浪漫 这和让我当时看坂本龙一的纪录片 听cate blanchett采访的时候感觉如出一辙 很喜欢他们用很高度敏感的五官去感知很平凡的生活点滴的细枝末节 这是输入 同时他们又有一套能一下子让人产生共鸣 或者是让人感觉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所带来的触动的能力 这是输出 就好像我一直在说这并不是我眼中的上海 它不伦不类的 它四不像 有点被神秘化的成分 像跳大绳 算命 也有来自异国不同社会阶级对于工薪阶层 以及对一个政治环境所产生的意识形态的审视 非常的奇怪 出戏 但是其实事后反过来想想 其实这未尝就是芥川眼中的真实 也许根本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实 客观的历史 王家卫看到的香港 上海是有各种语言各种人种混杂海纳百川的大熔炉 如今的上海却是以排外著称的魔都 而其实最珍贵的恰恰还是每个人看待的角度 欢迎的时候很纠结的 为什么不把虚构部分(小说内容)和他切实经历的创作灵感分开来呢 或者至少标注一下吧 不然在虚实之间反复横跳看的很混乱 但后来想想其实没那么重要了纪录片带我们走进了芥川眼中的上海 而千千万万个他小说的情节 梦境 他所经历的构成了他眼中的真实 亦真亦假 何必深究关于那个saigo 是第一次知道 有点不懂为什么当时的jinv要拿这个揽客… 很多时候不懂象征着民族屈辱历史的词汇能够延续至今
NHK不愧是cctv日本分局,拍摄的《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很克制,很客观;从芥川龙之介的经历出发,看到了当时中国政治的堕落,社会的混乱,但是不乏有参加劳工运动惨死的男妓露露,有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驱李汉俊,可是他始终相信“这个大国,会再次崛起”。
居中“血饼干”的设计是不是受“血馒头”的启发?
不同的是,在剧中吃下“血饼干”,就可以让逝去的人融入我们身体里,永远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很久没有一部作品让我有写长评的欲望了。
日本作家笔下的中国,无论真实与否,总是让我觉得很有趣。
比如太宰治为鲁迅而写的作品《惜别》,“打算描写仅仅作为一位清国留学生的「周先生」”,书中描写到鲁迅人在异乡的敏感自卑,甚至唱歌跑调,这些都是我无从知晓的。
与从小接受的严肃悲愤的斗士鲁迅的伟光正形象完全不同,却格外鲜活。
英雄也不必是神,英雄也可以有弱点。
这部《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与其说是单元剧,不如说是一部纪录片形式的电影。
以芥川龙之介的原作《中国游记》为基础,进行了一系列温情的改编。
记录了日本大正十年时芥川龙之介先生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特派员,在中国生活四个月的历程。
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下船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驻足校对了自己的怀表时间。
由钟表细微的齿轮推出了本片的主旨。
“我没有任何一种良心,我拥有的只是神经而已”
大抵是说,用细微神经去体察周遭的一切,而努力不去批判和干涉吧。
芥川龙之介之所以愿意在混乱时局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熟读西游水浒三国等名著,向往过去的中国,对于混乱无序民国时期充满观察欲望。
第二重目的竟然是为了摆脱纠缠不断的女人。
看到这里我露出了“不愧是你”的笑容。
题外话:松田龙平饰演这种肾虚角色合适极了而讽刺的是,他到中国学会的第一句中国话居然是“不要”。
在西餐厅,看到买花老妪的玫瑰花被美国大兵打翻倾洒一地时,起了恻隐之心,遂买了一枝。
谁知后面竟被老妪死死纠缠,定要他买下所有花朵。
善意被消费被践踏,导致芥川龙之介不禁感慨,对于这样贪心的老婆婆卖出去的玫瑰,感到有些可怜。
比起人性的丑陋与可悲,我更在意玫瑰。
(这里实在是太美了忍不住放一张截图)会见章炳麟的部分,关于要不要生炉子的讨论也非常有趣。
芥川先生自己觉得很冷,却不好意思直言,想让翻译用中文再问一遍自己冷不冷,给章炳麟听,作为暗示。
而翻译问要不要生炉子时,芥川先生又拒绝了。
文人骨子里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不分国界。
我边笑边叫绝。
接下来就到了我最喜欢的南国美人篇。
芥川在阐明了自己对于女性耳朵的性癖之后,本片我最喜欢的角色露露(乐乐)登场了。
露露是一名“相公”,也就是男娼。
又聋又哑,却知书达理,写得一手好字。
初次见面便配合众人,装神弄鬼着实吓唬了芥川先生一番,作为赔罪,跑腿帮芥川买烟。
芥川给的钱不够,露露娇羞地讨要更多钱时,着实可爱到我了。
而露露拿了钱之后,就一去不复返了。
同僚说想必是骗钱跑了,而芥川坚持认为是露露是单纯的好少年,一定是出了什么意外状况,导致露露未能复命。
但而在同僚说露露是男娼时,芥川立刻下意识认为被露露骗了钱。
翌日,芥川与露露重逢,露露给了他买好的烟以及找零。
并且用纸笔和芥川解释道,是因为附近的店没有这种烟,而他买完回去后,发现大家已经走了。
事已至此,芥川十分羞愧,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一样,因为身份对露露有了偏见。
连忙道歉。
后续更知道了露露的身世,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少爷,因为流离失所,又聋哑,最终只能卖身活命。
太美了。
众人在旁边觥筹交错之时,芥川与露露二人在房间角落,跨越言语与生理,以纸笔交流。
芥川问露露是否喜欢读书,劝露露勿吸鸦片,希望露露进步,这段让我感受到了芥川骨子里的傲慢,或者深入男人骨髓中的救风尘情节。
而这一举动,也直接或间接导致了露露丧命于工人劳动运动之中。
觉醒,是要付出代价的。
最终,所有人沉默地服下浸染了露露鲜血的饼干。
至于京剧观赏的部分。
初时,芥川龙之介全然没有好评,无论台下怎样叫好,他只觉得台上乐器吵闹,台后脏臭如百鬼夜行。
但还是出于文人的风雅,向美丽至极的绿牡丹献上了精心准备了一支白玫瑰,一段时日后,芥川突然理解了这份喧闹对于全身鲜血的中国的抚慰意义。
欣喜激动购买了大量的鲜花,深深为绿牡丹的美丽动容。
但也非常芥川的忠实记录下了绿牡丹形象全无的擤鼻涕时刻。
华丽衣袍下,虱子横行。
一如当时的上海。
这部作品,对我而言,是一部展示了芥川式浪漫的作品。
染血饼干的部分,拍得极具美感。
不知道是事实,还是芥川的幻想,把心爱之人的鲜血一口口服下,与自己融为一体,永远记住。
对于流浪者的幻想也颇为有趣。
在中国的小说中,神仙时常会化身为乞丐,之所以文学作品中会有此形象,我认为多半是因为贫苦人民的幻想,神仙若居于深宅大院,又怎么会帮到自己呢。
芥川认为这很浪漫。
这也是不知饥寒的文人独有的浪漫视线吧。
芥川自杀时,穿的正是使用中国布料制成的浴衣。
很难说这次中国之行与他的离去没有干系。
把中国当成理想家园,来之后才发现满目疮痍,全线崩塌。
爱之深,恨之切,最终的一程,也是这般潦草糟糕。
对于心死之人,无处不是异乡。
龙平这次演绎乱世文豪,真的是非常合适。
每次他一演这种看似天然呆,实则像只猫一样是一只心中有数,你都猜不透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要做什么的旁观者的角色,我就觉得真牛逼只有他能演出来。
NHK拍摄手法太棒了,认认真真还原了芥川笔下1921年混乱、糟糕、绝望的旧中国。
在当下激情澎湃的爱国主旋律已经无法打动丧文化流行的当代青年之时,这部剧真的挑动了我的神经。
百年以前的中国竟然是这副模样,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得来太不易了,不仅要好好珍惜,还必须努力保持不能退步。
这里面大文豪和男妓露露用纸笔对话那一段,真是别样的浪漫,不是怜悯也不是可惜,文豪就那样做了他会去做的事而已—唤醒一个、拯救一个还没有完全堕落的会写字的年轻人,是一个文化人内心深处的焦躁不安驱动着他做了这样的事吧。
《陌生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是NHK在12月30日上映的影片。
我今天在人人发现归类在“日剧”中,不过第一集就长达1小时多,怀疑是不是一部电影?
影片根据芥川的《中国游记》中上海游记改编,我一向对日本影视作品中的“上海符号”很感兴趣。
画面上来说,真的很唯美,色调、构图上把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拍的很纸醉金迷。
剧情的展开在芥川拜访的几个人物间游走,又以男娼“露露”做暗线,寓意中国当时政坛的暗潮。
对日本人而言,“大正时代”是一个浪漫又短暂的时代,大正10年正好和上海1920年左右暗合。
在日本方面,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沉浸在膨胀中,蒸汽时代、西洋化及民主主义,让当时的日本一片祥和。
在国内,1920年左右,对上海是个很神奇的年份。
这一年,杜月笙公馆建成、上海交易所成立、张爱玲诞生、梅兰芳时值鼎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日本小说家村松橚风的“魔都”记录的就是当时光怪陆离、妖艳多姿的上海。
搞笑的是,魔都现在成了上海的代名词,而“申城”叫的人越来越少😑影片中的老字号招牌、红头印度阿三、松田龙平吃着油条看《新青年》的镜头太赞了!
我一直蛮喜欢“海女”中的松田~有种吊炸天的气场。
看完这集,立马在豆瓣入了《中国游记》🤣
“最先下车的村田君给了车夫几文钱,但车夫看起来好像对那点钱很不满足的样子,并不轻易地把伸出的手缩回去,不仅如此,还一直唾沫横飞、喋喋不休地说着什么……之后再次回过头去看时,那车夫已经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恬然地坐在驾驶座上。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那样吵闹呢?
”“在我们的旁边不知从何时起,那个卖花的老太太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一边像个乞丐一样朝我们伸着手。
老太太在得到了我们的银币之后,好像还期待着我们再一次慷慨解囊。
我不禁为这个贪婪的老太太所卖的美丽的玫瑰而感到惋惜。
这个纠缠不休的老太太,还有白天乘坐的马车的车夫,——这不仅是我对上海的第一瞥,遗憾的是,这同时也是我对中国的第一瞥。
” 被疾病折磨的芥川,站在上海街头,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
在《中国游记》中,作家本人也明确表达了自己更喜欢北京。
同样的,来到中国的芥川,在期待中也夹杂着不少失望,但是他又用一个有中国文化沉淀的外人的视角,对亲眼看到的中国做出了自己的刨析,尽管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有点陌生而又感觉有些黑暗的。
在片子里和在书中,芥川都毫不掩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的确是发自肺腑的,但是现实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台上刚唱完《玉堂春》的白牡丹,带着苏三的扮相在台下熟练的用手擤鼻涕。
“他扭过头去,忽然挽起那大红底儿绣着银线的美丽的袖子,利落地往地板上擤了一下鼻涕。
” 惯常的戏谑笔法,形象跃然纸上。
还有他讲到比日本餐馆更可口的上海馆子,小便竟然是在后厨的水槽解决,厨子也不背人,算是给他示范了。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大量引用了《上海游记》中的描写,同时插入另外两个短篇《火神阿耆尼》和《湖南的扇子》的内容。
书中《南国美人》分成了三个章节,和片子一样,也占了不小的篇幅。
我们一提到妓院,脑海中马上冒出来的就是浓妆艳抹的女子和花花绿绿的陈设。
但是逛妓院这件事,在芥川的笔下,有了日本文学的独特色彩,收起了轻浮,没有劝妓女从良的道德高地,在这一段描写中,仿佛略施粉黛一般让几个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
片中三段拜访名人的戏码是很有意思的,分别是代表了民国的章炳麟,代表了晚清也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郑孝胥,和代表新青年革命力量的李人杰(李汉俊)。
作为游记而言,芥川并没有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作为一个新锐作家,他的情绪都透过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出来。
在章炳麟这段,拿出了他标志性的戏谑,章说了一堆空话,到了芥川这除了冷,着墨最多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鳄鱼了。
到了郑孝胥这里,面对代表他向往的传统中国文化的代表,芥川仿佛化身一个学生,包括还在沿用的大清帝国的说法,都侧面的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点烟的描写很有意思:“在谈论这些话题的时候,我每每刚一叼起香烟,郑先生就会马上站起来为我点火,令我颇为诚惶诚恐。
同时不禁感叹在待客方面,与邻国的君子相比,要数日本人最为拙劣了。
”
真正有问有答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人杰这里,如果说郑老先生是师长,那李人杰作为同龄人,也是芥川的读者,无疑应该是最佳的交谈对象,这一章节,芥川没有再用春秋笔法,而是直接引用了自己写下的备忘录。
和片子里一样,李人杰日语很好,而且有很好的语言逻辑,以至于芥川都感叹在深入浅出表述道理方面,李人杰的日语可能比自己还要好。
希望——这是李人杰不同于之前两位的最大区别,信仰的力量,透过文字穿越而来,百年之后,感慨犹存。
“种子就在手中,唯恐力所不及,不能解救万里的荒芜。
吾人的身体能否耐得住如此的劳顿,也甚堪忧。
” 1927年12月,也就是芥川自杀几个月之后,李人杰在武汉被军阀杀害。
露露是片中原创的角色,算是呼应了李人杰种子说,沾血的饼干来自于《湖南的扇子》,在书中真的就和《药》是一样的,片子里做了处理,变成了某种更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片子以外,之后芥川到了北京,见到了胡适和辜鸿铭,错过了周作人。
但是我想提一下周作人的兄弟——周树人也就是鲁迅先生,芥川龙之介和鲁迅,这两位文豪,竟然也有交集。
回忆那个年代,我列出几个代表性的时间点: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同年11月,芥川龙之介于《帝国文学》上发表其代表作《罗生门》;1918年4月,鲁迅创作完成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次月在《新青年》发表;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3月—7月,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1923年,鲁迅翻译完成并发表芥川龙之介的两篇最著名的小说《罗生门》和《鼻子》;1927年7月24日,芥川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这是鲁迅回忆散文《藤野先生》的开篇。
——部分内容节选自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看完就想买《中国游记》。
虽然不算完美,但是很有内容和心思,居然不是来自于本国,应该羞愧。
NHK三观正得不得了,除了一些神叨叨总体很自然,细节也很棒,友邻对我们的关心简直有些无微不至。
如果有仙台的鲁迅,要么味同嚼蜡无人愿看,要么指令一出山呼海啸。
好的宣传是怎样的画面?
边吃油条边读新青年是也。
为了能拥有评论标题就必须凑到140字
NHK拍摄的《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纪录片,看起来中规中矩,基本上还原了《上海游记》的内容。
芥川在中国的四个月,走访了青楼,拜访了章炳麟、郑孝胥,目睹了工人运动,也见证了中国底层民众的悲惨命运。
在他与青楼女子玉兰和男娼露露的接触中,他看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隐忍与刚烈。
纵然街头遍布乞丐、强盗,还有非常糟糕的国民性,芥川对中国的堕落深感痛心,但他对中国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寄希望于后辈,劝勉李人杰投身创作,唤醒国民。
松田龙平诠释了芥川对中国复杂的情感,在剧中始终保持一种疏离感。
作为异乡人也作为旁观者的芥川,对当时乱世的中国感到不适、不满,向章、郑寻求中国变革的方法时,又常常感到困惑。
目睹了工人运动被镇压,百姓流离失所,横死路边,更是痛心。
特别是他买了一叠书要送给露露学习,却惊闻其死于军警的棍棒之下。
与众人吃下那带血的饼干时,芥川感受到了震动,认为这个国家必有崛起之日。
青楼女子玉兰是我非常喜欢的角色。
之前读《上海游记》时对她颇有印象。
其情人被砍头,她将饼干蘸了情人的血吃下,道:“我愿吃我家黄老爷的血。
”芥川在《湖南的扇子》一文中记述了此事,他认为湖南人的勇气与智谋可嘉。
我还记得一篇《南京的基督》,讲的是一位笃信基督教的妓女在染上梅毒后便坚持不卖身,不将病传给他人。
但她误认为一位老外便是基督,老外硬是要与她发生关系,妓女以为基督降临解救她,便与其发生关系最终将病传给了老外。
而老外不过是一个赖账的嫖客,并不是什么基督。
芥川记述了许多有情有义的妓女,也记述了许多徒有虚名实际上品行低下的人物。
比如戏子绿牡丹,虽然戏演的好,却在后台徒手擤鼻涕。
还记得芥川写到看见一个中国人随便就把小便尿到湖里,他感慨这个国家纵然动荡不安,可人民还是可以如此坦然地随地大小便,可谓非常麻木。
当时在微信读书读的这本《上海游记》,看到有人在评论区里说作者辱华。
真是哑然失笑,不知为何如此见不得别人的批评。
芥川只是如实记述他的所见所闻,更是对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
虽然六年后他于日本国自杀,死时却穿着中国布料制的浴衣,可见这位大文豪对中国有着深刻的情感。
呵呵,报流水账式的日本类型电影,整个过程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导演平庸,演员也无功无过,画面,镜头,调度,甚至画外音都很日剧,很东京,一点也不上海,与主题也很不搭。比较好奇的是这样的片子也能有8.5分,精神死忠粉真奥利给。
仅仅参观了玄关,便立刻自我投射悲天悯人,若只是作为创作素材倒也无妨,poverty porn罢了起码有人得到廉价的满足感也算好事一桩。但大可不必就此大刀阔斧卖弄观点,抱歉你并未在厢房生活数十年,何不食肉糜并不能全方位展现大爱的人性关怀。当然,我的成见是我的有色眼镜,大家谁也比不更高贵,上目线的评价只是自我满足,这点上我们都一样
20200209,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日本人眼中的上海,不知哪里拍摄的上海外景,里面是 15 分钟左右的一段段的章节,前面有标题;水乡的几个镜头、上海街面都非常漂亮,6 分
真的十分不喜欢这种表现形式,就算是为了内容也无法多给出一些好的评判来。首尾呼应、衔接,波澜起伏却错落有致,种种暗喻巧妙有深意。
中日现在真是蜜月期,证明就是NHK拍了这个。
食浸血饼干真的是融合了日中两国特色的“浪漫情怀”
松田龙平好像在哪部剧都和女人没有cp感 最有cp感的居然是和露露……将中国之绝望和芥川龙之介最后的死作串联,很感性了
(8/10)充满时代沧桑感的故事。鲁迅和芥川龙之介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而他们笔下描述的也是同一个中国:麻木、落后、愚昧、放弃思考……但尽管如此,有些人依然保持善良和努力对未来充满希望。这部影片完全就是中国的一面镜子,而片头卖花老奶奶的遭遇,完全就是当时上海、甚至中国人的真实写照:虽然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却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隔壁的印度虽然有更好的起点,但直到最近几年才刚刚起步,但尝试改变总比没有的好。中国的起步也不那么早,而现在拥有的一切,毫无疑问都始于1978年那一刻。
美术和摄影太好了,为龙平加一分
“人民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仅存的贤明处于失望或只在等待奇迹,这种巨大的混沌。” 现代的在地人去看现代的异乡人演绎历史的异乡人对历史在地的观察,这其中已有至少四重lost in translation,但这种让主体成为客体被审视的体验,以及真正观察主体对于客体矛盾内核的精准认知,或许唯有邻国才会慷慨给予。
露露和染血饼干
了解外国人眼里的旧社会
各种方面都一般,不过就是喜欢这种老式的感觉,松田龙平不错
(年末的今天不知不觉,看了两部矫揉造作的片子啊…)据说几乎全是在上海拍摄的会继续读芥川的上海游记
真应该让三浦翔平来演,松田龙平实在不太像。
技术上很好,改编也说得过去,甚至可以说是为难编剧了。然而,松田龙平那张疏离到空洞的脸,真的太不适合出演芥川了!还有最后13人众的会议乱入是怎么回事?是终于要承认你们日本人才是新中国的同谋了么?
探訪過了四馬路的書寓和戲院還採訪了前革命家和失意政客。
芥川在上海的生活中更多是和同事的下馆子招妓饮酒作乐,作为记者,也采访了很多社会名流。但是,作家毕竟是敏感的,他身处的上海,民众的普遍穷苦,工人运动被镇压,他无法不参与其中。片子就像是VLOG,好像什么都没讲。
双眼过滤的都是文化的选择 没想到芥川龙之介杂文这么好!三两句旁白就震了 以及龙平成仙了
温和了,其实芥川来到中国,面对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差距,是要更加幻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