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到了家里面修整了下,自己的房间还是依旧。
看到桌子上面老妈帮我订的看电影,突然间发现自己应该腾出来点时间给自己的爱好了,每天什么也不干,看看电影,谢谢影评,分享下感受。
因为看电影上的一篇文章开始了Ralph Fiennes的旅程~第一眼看上去有点奇怪的人,亦正亦邪。
从英国病人那个矛盾的角色开始Ralph深邃的眼神就开始印在脑海里了,这篇传记也许仅仅是个提醒吧。
The White Countess是Ralph拍的跟中国有关的片子,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我从这里开始的原因吧。
美国这些制片商似乎永远都没放弃对中国这片土地的兴趣,前两年的面纱也是叫好不叫座,因为永远是那么的不真实。
上海永远是外国人的第一选择,这次也是这样。
因为战争沦陷的俄国countess在上海的夜总会里做舞女,一个舞女的帽子盖住了家族的光环,家族里面的人以她为耻但又不得不靠她赚来的钱养活生活,甚至不让Sophie接触自己的孩子。
长久以来人们都对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女子嗤之以鼻,Sophie的生活可敬但是有那么可悲,她没有勇气离开这个家族,因为这个头衔是唯一让她骨子里觉得骄傲的过去。
可是又如何呢,女人永远拴在自己的家庭上面,我永远都想会说自己会跳出这个圈子过自己的生活,可是没有在那个情况下,永远都没有定论。
Todd过着游离的生活,失去了妻子孩子一切的一切。
但一切归于尘土,生活的希望也就变得支离破碎了。
继续生活在这种游离生活里面也许是他继续活着的唯一家园,所以Todd住在了自己构筑的醉生梦死里面,用世界上最厚的门围了起来。
直到当他意识到他将失去这道厚厚门里面一直伴着他的Sophie,那一刻围墙崩塌了,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哪怕是在最黑暗,最可怕的战争年代。
是期待的结局,不过有过于圆满,太多不定数是在更遥远的未来。
收笔
他是失明的美国外交官,杰克逊;她是没落的俄国贵族伯爵夫人,索菲亚。
在繁华喧嚣的国际都市上海,詹姆斯•伊沃里总是喜欢在这样厚重沧桑的背景里面给我们缓缓地讲述一个故事。
他总是喜欢这样讲故事,没有太多喧哗修饰的台词,只有直指内心的演员的表演,像《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海伦娜•邦汉卡特那怨恨的眼神,像是拉尔夫•费因斯在炮声引起慌乱的上海街道上跌跌撞撞地行走,因为他们的心里面有着不肯退却的执念。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在上海难民逃往苏州的船群上,杰克逊安静地坐着,像是一块屹立风中的石,他身边倚靠着索菲亚,索菲亚把手伸过来,和他十指相扣。
这时候船头有人吹起了沉郁的萨克斯,于是索菲亚的女儿凯翠雅跑过去看,这在战火摧残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中国人。
杜可风的摄影向远处延伸开去,又回转流连,仿佛对这里诉说着赞叹与眷恋。
这是在几经沧桑起落的上海,不管怎样都有它独特的迷人之处,给我们意外,于是爱情,最后也是尘埃落定。
这是一部比较暧昧的爱情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似乎在若隐若现之间。
政治背景在影片中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日本侵华的这个主要背景,还比如伯爵夫人的犹太人邻居,三言两语之间又表现了当时欧洲的复杂冲突。
似乎这部电影在上海的拍摄当时也是很闻名的,我是很偶然间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因为对于中国背景的电影都有很大兴趣所以租来看了。
并不算是特别喜欢,随便看看还可以。
所有想吃演员饭的人都要看一看这部片子。
正常人演盲人容易过火,就算演员事先体验过几个礼拜的黑暗生活也不行。
德尼罗和他比起来就差得多了。
舞台剧的功底是英国演员胜出好莱坞的资本。
RF的演一个几年前突然变盲的外交家非常到位。
曾经八面玲珑斡旋的外交家,如今家破人亡自我放逐在异国的繁华里,变得愤世嫉俗。
一方面,他对自己讨厌的人夸大自己盲人的细节,避开任何说违心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对熟人,对重视的人则努力维持自己的尊严,掩饰自己的弱点。
另一个亮点是凯翠亚看到的一段西洋景。
真想不到导演安排了一段美妙的水墨动画进来。
为什么中国人自己的东西要到了外国人手里才有出路。
上海滩旧景也是。
大陆和台湾拍的,哪怕是《海上花》《色戒》都有一种油滑的美国气和猎奇劲头。
而这部片子,正如男主角对白俄贵族的描述,充满“悲剧”气息。
这样的历史已经不会再重现了,全世界都不会再有像那时的上海那样奇妙的所在。
则四一个情节弱到几乎有些牵强的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在乱世,疯狂的爱,对世故,亲情跟仇恨的表达也很有点莫名其妙,节奏又慢得叫人想死...然而即便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弥漫了那么多的风情的,真切的放空,跟失落,跟挥之不去的HIDE AWAY情绪,已经足以成就叫全体双鱼座(至少噢!)凝神关注的亮点了.事实桑石黑一雄最擅长的不就四则一套嘛...
蒋光慈有一篇曾经很遭诟病的作品《丽莎的哀怨》,故事是讲一个白俄贵族少妇在十月革命之后流落漂泊在中国,最终变成风尘女子,染上恶疾死去。
我不知道当时的蒋光慈是缺少政治头脑还是坚持自己的情感上的同情关怀,我相信是后一种可能,毕竟,作品会说话。
不管怎样,曾经发生过已成历史,不可磨灭。
很多小说和电影都提到了俄国女人在中国的故事。
但能真正面对痛苦的很少。
在历史的巨轮面前人是渺小的尘埃,那么多鲜亮的笑颜和背后种种爱恨痛伤都已经化为粉尘,消散。
看《伯爵夫人》一开始是为了拉尔夫费恩斯,看了开头女主角上班前在镜前扑粉,婆婆在隔壁房间鄙夷地看着她,一家人端的还是贵族的架子。
丽莎的哀和愁就浮到我脑子里来了。
那个画着面具装穿着小丑衣服的歌者唱着,各国的流浪人就在上海这个热闹欢腾的异乡怀念家乡,仅仅怀念。
真田广之说:这个地方不完美,但确是上海此刻能提供的最好的地点。
日本没有地方能和这里相比,连东京都没有。
转眼就是一堆凌乱的舞步,典型的百乐门。
女主角坐在一边喝酒抽烟,落寞的侧影吸引了一个旧相识,上来遍问你是不是苏菲亚贝林思卡亚公爵夫人,网球,圣彼得堡,几个词就让她泪光闪闪。
一个是舞女一个是苦力工,曾经的优雅和高傲在只能在眉梢眼角的淡然中看到。
善良的女主角帮杰克森(拉尔夫费恩斯)躲开了两个地痞的敲诈。
他们相识,落寞的美国外交官,他看不见,为生活苦苦挣扎的公爵夫人,她出卖自己,爱情发生地浪漫而自然。
这个爱情故事看得很不轻松,再浪漫也只是两个人的事。
一群人的流落和痛苦不会以为一个特例而轻松得起来。
就像当初看文化苦旅中那篇《这里真安静》。
日本妓女下南洋求生,屈辱地一如在中国的俄国女人们。
《望乡》里面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现实主义典型,麻木求生为的是回国,但她以那样一种身份离开时,故乡已经抛弃她。
望乡望乡,只能在遥望中故乡才会变得那么美。
在二战中的日本和俄国,是对抗的国家,但有同样的女人承担相通的伤害。
这是一种国家相通的气质决定的东西,很微妙。
法国在二战中投降,保住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但我一直觉得法国是一个不会让女人受到那样伤害的国家。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
杨绛先生在那本很感人的《我们仨》中提到过,在法国入境处妇婴受到的待遇最好。
胡扯,扯。
心情糟糕,虽然电影的结局不错,但还是觉得..........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bddbfc0100axmp.html
破败的、失意的、窘迫的、毫无希望的…… 随着整个电影的推进,我的脑海中不断闪过这些词汇,这不仅是对20世纪30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描述,也是对剧中几位主人公正在经历的人生和命运的描述——不论是杰克逊,还是索菲亚一家,还是犹太人费斯坦,每个人的命运和生活都因为时代巨大的撞击而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可以说是苟延残喘……然而命运并不总是一直残忍,灰暗的生活之中,也有着点点星光不时照进——舞女之间的友谊、温暖的邻居以及整日嬉闹在一起的儿童、戏剧般地在法国大使馆遇到的故知……当然,最大的明亮,也即是最终照亮了两位主角后半生的那次相遇。
从一句无心的旁听开始、到一次偶然出手的相助,到往后一起共事一起走过风雨,到乱世之中的走失和失而复得——尽管有过克制,但爱情终究还是战胜了理性,因为爱,是无法无法掩饰也不能放弃的。
奔着拉叔去的。
又看到他那双深情而忧郁的蓝眼睛,带着几分贵气和孤傲,直直地望向你心里去。
这次,他是一位在战乱时期躲避在上海的外交官,形单影只,盲人。
我很少看到盲人的眼睛里会闪出光亮,拉叔很不一样,他跟人交谈时的神采飞扬,亦或凝神倾听时的开怀大笑,时常让我忘了他是个盲人。
除了走路时的磕碰会显出些许慌乱,但很快就佯装镇定。
他和伯爵夫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酒吧里,歌舞升平人声鼎沸,他独独听到了她的声音——她和昔日玩伴的重逢,很有礼貌,充满欣喜和感动。
他的嘴角有微妙地触动。
耳畔那一丝丝颤动的喜悦里,涌现着一个没落俄贵族夫人的善良与高贵。
随后,她帮他躲过一劫。
送他上车,在深夜的街头礼节性地作别,她去等电车。
他回头让司机多看了她一眼——她一袭绿袍,正频频回头,关切地望向他。
他喃喃自语,她正是我一直在找的人。
伯爵夫人回到弄堂阁楼里的家。
脱掉鞋子上楼,看了眼熟睡的家人,她随手拿件外套,坐在椅子上合衣而睡。
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童年的快乐画面。
家里没有她睡的床,她总是傍晚出门,在舞场工作到清晨,等有人起床后,空出床位给她睡。
昨晚因为帮助这位盲人,回家早了。
她和女儿跟姑妈一家人逃难到上海,三位老人和一个小姑子,她是唯一出去挣钱养活这个家的人。
但在这个家里,她依然饱受冷眼和非议,他们觉得她从事的工作玷污了他们的家风,羞辱了他们的脸面,甚至阻止她在出门前跟女儿接触。
他们却又像冷面的包租婆一样,每天理直气壮地接过她递过来的几张皱巴巴的钞票。
为了女儿,昔日的伯爵夫人把眼泪咽进肚里,毫无怨言,继续化着精致的妆容,扬起动人的嘴角。
第二次相遇,他循着声音,主动找到她,用一首舞曲的时间邀请她坐下来聊天。
又在一首舞曲里牵手,跳了支舞。
他发出邀约,请她加入他的“梦中酒吧”,做他的顶梁柱。
他指了指自己的头,微笑着对她说,在这里,你是最完美的。
一年后。
他的酒吧生意红火。
她一身华服坐在吧台陪客人聊天,言行举止愈发得优雅独特,光彩夺目。
眉目流转,只为他停留。
当朋友到来,问起她,他的眼睛愈发温柔地望向她,骄傲地说——她就是我酒吧的顶梁柱。
他俩之间有个小小的约定,只在友谊的范畴内活动,不打听对方的生活。
但是感情是潜移默化的,只要埋下一颗种子,它就会潜滋暗长,按耐不住地悲喜与共。
他们对彼此的爱隐秘而真切,心照不宣。
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战事频发,伯爵夫人的家人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全家逃往香港,但是需要一大笔钱打点。
他们毫不犹豫地把这个责任推给了伯爵夫人。
第一次约会,他轻快地下楼,用脚面轮换着去蹭裤腿,昂然上车。
他牵着伯爵夫人女儿的手,三人并行在公园里漫步,看起来温馨浪漫,像极了幸福的一家人。
水边坐下,他们都感受到了彼此的心事,那个约定自然而然就小事化无了。
他讲起他失明的缘故,乘坐的电车突然遇袭,爆炸起火,女儿当场丧生,他身受重伤,双目失明。
她说,我的心事你听了可能会不开心。
隔天,他就把那笔钱递到了她手上,为了怕有闪失,他特意用了一个破塑料袋装着。
很快,战事告急,日本侵占上海,轰炸声接连不断,街道上乌泱泱一片汹涌,人们拖扛着行李潮水般扑向码头。
密集的炮火声,被一个人关在了门外。
他耷拉着脑袋,目光呆滞地坐在酒吧里,旁边的台桌上横斜趴着几个宿醉的客人。
有人推门进来,他抬起头来,望了一眼,面露愠怒。
来的这位,是个日本人。
一年前,因为对酒吧的共同兴趣,他们成为了朋友。
他说他的愿望是开自己的梦中酒吧,日本人说他的愿望是拥有更广阔的画布。
他现在知道了,他这位日本朋友更广阔的画布,就是侵占上海。
日本人要带他到安全区域,他断然拒绝。
临走,日本人跟他说了句话,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戴上礼帽,拿起盲杖,走进汹涌的人流。
而彼时,伯爵夫人正奔向码头去寻找女儿的身影。
一家人已出发,当晚坐船去香港,但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撇下伯爵夫人。
在楼下邻居犹太人的帮助下,他们一起赶往码头,把女儿要回来。
在等待上船的间歇,炮火映亮他们的脸庞,他对她真情告白。
她会心轻笑,欣然答应。
他们一直心照不宣。
最后的结局,谈不上美好,但很温暖。
他们一起坐在开往澳门的船上,三人依偎着,十指紧扣。
她的手指甲已经没有了点点猩红,脸庞也失了光彩,但是她看起来那么素凈,纤尘不染,美得越发动人。
船头,坐着一位穿着长衫的中国人,从包袱里取出乐器,高昂着头,迎风吹奏。
女儿循着乐声走到跟前,握紧缆绳,微笑地望着他。
船儿扬帆远行,海面暂时恢复了宁静,波光星星点点地跳跃。
海风吹动衣衫,吹过凌乱的发梢,吹散心底的团团愁绪,却怎么也抚不平船上人紧皱的眉头。
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
一个是因为没有字幕,中文配音。
另一个,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战乱时期的上海,那些杂乱的弄堂阁楼,孩子们的嬉笑欢闹,夜上海的歌舞升平,都让我觉得很亲近,像是在看国语片。
特别欣赏电影里,酒吧舞场里的那些表演——歌剧、小丑、芭蕾舞等等,歌声美妙,舞姿优美。
还有,就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在平淡琐碎里蕴藏的动人瞬间。
它的讲述方式是缓慢的,甚至有人会觉得拖沓,但这是我喜欢的节奏。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家,毁灭就在一瞬间,而重建,何其艰难。
感觉上还是弱了一点,至于是哪一点,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场景,也有可能是道具。
或者就是因为不纯粹的中西混杂。
其实对合拍片一直有所保留。
不是不好,只是处在一种尴尬状态。
借中国背景,说西方故事,不是不可以,却又似乎不在状态,游离其中的滋味让人看得不是滋味。
其中的伯爵夫人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娜塔莎·理查森,而拉尔夫·费恩斯也是我所钟爱的演员。
如果抽离一切背景,他们欲说还羞的感情还是很有看头。
不再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微妙而奇特。
乱世之中,又是不同种族,或者这个故事搬到某个欧洲城市会更好,或者干脆以彼得堡为背景。
上海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只是不适合借给外国人谈情说爱。
讲讲中国人自己的离愁别绪或许更好。
说的是白俄伯爵夫人30年代沦落上海,已沦为夜总会的舞女,甚至还得靠那一点尚未完全退去的姿色和风韵出卖肉体。
一起到上海的女儿和阿姨对她依旧十分支持,可岳母(白俄的公主)和小姑对她就没那么客气,尽管如此,全家人都依靠她那份“不干净”的收入过活。
故事老套,但我喜欢。
各花入各眼,无法统一认识。
高贵体现在贫贱时。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战争和动乱年代中的女性角色充满迷恋,她即使在那样的时刻也显得如此风采。
说说电影配乐,胡琴、琵琶、萧、小号、乐团,我很感动,配乐是个外国音乐人。
求。
真的很喜欢拉尔夫,看完公爵夫人真的不想再看伯爵夫人,英国绅士和忧郁的眼神可以停一停了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
石黑一雄作为一个日本人,是怎么准确定位这种“亡国恨”的?
后半段完全啃生肉了,还好全程英文大家都说的很标准缓慢。故事很美但也很假。
明明主线不错,但老想扯些没用的。。。
真的很烦这种假装说中文的电影,一句都没听懂,连中国人说中文都听不懂
RalphFiennes !!
电影平平淡淡的,不过卡司太俊美了~
烂!可惜了Ralph Fiennes的出演!
Just for Natasha Richardson.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很想念这个电影, 而且主要是听这个电影的声音.
故事也太散了
中国女同瞩目
乱世哪有桃花源
四国就攒出这么个玩意儿?
很老套的剧情,nothing to say又跳着看了一遍,还是觉得很boring
很平淡,老上海也不地道
细腻
推荐,编剧是石黑一雄。其实不止是上海,在那个年代的北平,也生活着许多从苏联逃出来的沙俄贵族。他们有的有一技之长,开开俄餐馆或者给人当管家。有的不事生产,就像这部片中女主那一家子亲戚一样,坐吃等死。对比他们曾经经历过的人生,也就多少理解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的心情。
贵族式精神上的,不是身体上的。两人之间彼此照应,但又有距离的相处才是贵族之道吧。
这片子阿 居然买了全价票 竟然还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