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从另一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了被害者家属的不同态度。
为了避免过多剧透,只想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
某天,8岁的Odette正在房间里画画。
和父母的好友走进她的房间,提议和她一起玩洋娃娃。
但规则是:由Odette扮演洋娃娃,这样他就可以为她梳妆打扮。
他催促着Odette进入浴室开始游戏,关上了房门。
长大成人,Odette心中一直有着这扇不曾再此打开的房门,和一块结痂的伤疤。
我们总以为时间可以疗愈一切,和伤痛共处久了,就会习以为常,而渐渐忽略它的存在。
然而现实却是,随着心中的痛苦和激烈的情感的一次次迸发,结痂的伤口会再次流血,周而复始。
终于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她开始咨询心理医生。
用状似轻松的语言,说起了过去。
同时,舞蹈成了她心中情感唯一宣泄的出口。
从她的舞蹈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她情感和心境的起伏变化。
然而她心中的入口,那扇门,却仍然紧闭。
将爱她的人拒之门外。
就很致郁。
虽然女主最后被治愈了,也勇敢的踏出了那一步。
但是我却觉得自己被抑郁了,看完电影,感觉自己哭的比女主还惨。
回忆可能会慢慢淡去,但伤痕却是永远的刻在了心上。
是一部虽然有些细碎但是非常能牵动人心的电影。
看电影期间,曾一度想把自己变成爸爸妈妈,去保护那个女孩儿。
后来就直接想把她妈妈从屏幕里薅出来,给她几个大嘴巴子,头都给她打歪!!
气死我了😡当父母不再能保护孩子的时候,他还够资格做父母吗?
可这就是现实。
甚至现实中的母亲,有些比这还要更过分。
有时候一个人的时候也会迷茫,为什么我们女孩子要承受这些?
就因为我们生来是女孩子,所以我们便做错了吗?
他有钱又家庭美满,性格好长得又帅,所以他不像一个变态。
那谁是?
难不成是那个刚满十岁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儿吗?
其实,影片中妈妈这个角色,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愤怒。
嘉莲·维雅饰演了这个引起观众公愤的角色,她的演技也相当不错。
在Odette年幼时选择向妈妈哭诉,却没有获得来自妈妈的帮助,才会让Odette一次又一次在性侵中沉溺。
观众在看到崩溃的同时,对Odette的妈妈也是痛恨到无能为力。
从整部影片的剧情来看,成年后的Odette所面临的真实生活与回忆相结合,没有过于悲情的情节渲染,也没有大力地控诉,但是影片却非常有力地将性侵这一主题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张力很强,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希望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肩负起对孩子的责任,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长大。
这是一部带有艺术的性侵电影。
看下来,有一种歌舞剧的感觉。
舞蹈,是一种表现自己的艺术形式,女主通过舞蹈展现自己的天赋,也通过舞蹈宣泄内心的恐惧与愤怒,更通过舞蹈自暴自弃挥洒青春。
是真的荒废了自己的才能吗?
我们只是局外人,不能评论。
性侵,这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很好。
心理医生的存在,不仅是让女主学会面对过去,面对恐惧;也是让同样有着这样类似经历的观众去面对过去,去反抗暴力,去和解自我。
故事一幕幕呈现,在舞蹈变化中,我们也看到了女主的变化,一个面对过去承受过痛苦的宣泄,再到坦诚面对,奋起反抗。
这种勇气,值得学习。
因为,面对本身就是再次经历痛苦,很多人都会本能逃避,所以才凸显面对的珍贵。
面对,说出来,让秘密公之于众,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会不断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这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愿想起的!
这部电影为什么好,不仅是这种类似于舞台剧的呈现方式,更在于其他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现实,那么真实。
父亲的愤怒,母亲的怀疑,友人的理解,男友的信任,这些人性,无论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真真实实的存在。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
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我想,这就是女主反抗时的纠结吧!
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
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
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
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
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
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
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
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
“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
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
结果当然是考上了。
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
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
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
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
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
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
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
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
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
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
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
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
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
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
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
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
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
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
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2)见识短。
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
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
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
seeya.
儿童性侵永远都不是一个只关乎受害者的话题。
这个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家庭疏导和儿童性教育的及时到位。
我们都知道遭受性侵的儿童这一生都会背负心理创伤,所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受害家庭能够一起携手面对这个创伤。
可事实上和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和受害者共情,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因为从小叛逆乖张所以制造一场闹剧来博得关注。
Odette的母亲在事发20年后知晓真相时的反应是怀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好友不会是娈童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过,现在说出来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她从头到尾没有安慰过自己的女儿,没有说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一味地指责Odette选择此时说出真相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被性侵,当时没有说出来,就该永远保持沉默。
说出来,会让父母陷入永恒的自责中。
可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性侵,她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吗?
她能说得出口吗?
又有多少体贴而敏感的家长能察觉到自己的小孩遭遇了性侵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推广性教育。
告诉小孩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侵犯,也指导家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时发现伤害,及时止损。
可悲的是,我们现如今活在一个越来越无法公开讨论性教育的社会。
可怕的不是电影,而是导演那句“亲身经历”。
那种自以为是,极度自私,智商欠费,情商为零,只为自己活其他都不管不顾的人,就该阉割掉生育能力。
为人父母能够实现的避险是绝对不能把养育子女的责任交给别人,才不会给坏人伤害孩子的机会。
整个故事里,最让人愤怒的不是那个年铜皮变态,而是那个妈,已经在脑海杀死他们一万遍
这个故事给我好大好大的感触,原生家庭真的太重要了。
影片是在讲奥黛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重塑,以及直面过去,走出伤痛的路程。
这是一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影片,回忆让现实与过去交织在一起,用舞蹈来衬托奥黛特那种极致的强烈的痛,与恨。
她的童年被那间粉红色的门困住了,她的舞蹈也让我相当震撼,无关技巧,只关乎其饱含的强烈感情。
影片中也有原生家庭对奥黛特的影响。
奥黛特的母亲是个典型的自恋型边缘型障碍患者,直到最后她都不认为自己对奥黛特童年的教育与感情缺失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当奥黛特连家人都无求诉无门时,该有多痛。
少女性侵的故事屡见不鲜,却每一次都让我无比触动。
电影:【素媛】,【熔炉】,书籍:【黑箱:日本之耻】。
能走出来的,是勇士,走不出来的,便是毁灭。
关于性侵,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这样的事情需要整个社会的发生,需要政府的有所作为和法律的保护,可惜,现在社会越来越难。
弱者会遭受无数伤痛,强者拿钱解决一切问题。
只希望,前方道路依然有光,帮助更多的孩子重建心灵,正视自我,直面惨淡的过去,走向新生。
“如果会怜悯我,又何必抓住我,为什么不偏不倚,选中我一个”——《负重一万斤长大》
负重一万斤长大9.5太一 / 2019小女孩奥黛特是一个像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子,在舞蹈上有着极高的天赋,原本可以拥有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然而一切都在父母的好友吉尔叔叔提出玩那个不能说的游戏之时终止了……电影的剪辑真的太棒了,借以成年后的奥黛特找心理医生自救的过程,还原奥黛特负重成长的一路艰辛。
童年的阴影在成长的路上如影随形,摆脱不了、挣扎不掉,是充满愤怒的舞蹈、是自暴自弃的吸毒、是自欺欺人的逃避、是渴望救赎的幻想、是沉默不语的压抑、是卑微渴求的爱情…最让我感到悲哀和愤怒的是,当她终于有勇气把一切告诉父母的时候,换来的是母亲一连串的质问:“他那么优秀的人,怎么会是恋童癖?
”“你为什么不早说?
”“你确定不是你想多了吗?
”“你有考虑过他的妻子和孩子吗?
”可是,你想到了那么多人,为什么却不来救救我!
来自最亲近的人的二次伤害,是如此的轻而易举。
“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法国每年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影片最后的文字说明瞬间拉回现实,性伤害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得多,而性教育的缺失增加了这种伤害的可能性。
性侵最大的伤害从来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自我否定。
所以我喜欢影片的最后,成年的奥黛特缓缓走近那个独自在黑暗里画画的小奥黛特,跟她说“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是跟自己的和解,是对自己的再次接纳,也是重拾自我。
我也好想抱抱小奥黛特跟她说,“你没有错,你仍然是最最纯洁、美丽的小天使,你的生活不会永远灰暗,它必将绚烂多彩!
”是的,你们没有错,是这个世界没能保护好你们,愿所有人意识到性教育的重要性,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保护好你们的心肝宝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2021.03.04 中国电影资料馆 观后感
真是好久都没这么愤怒了,真是令人发指,就凭这罪犯法庭上说的那几句,真是枪毙你一万遍都不嫌多,更令我愤怒的就是这小女孩的妈,我真是恨不得钻到屏幕那边去,活活扇死这个碧池,很残忍那种,真是枉为人母,深度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太不像话了,这个当父亲的也是个糊涂虫,人家隔壁邻居都善意提醒你了,你去看看不行么,泳池有那么好玩么
技巧玩儿得多不代表你聪明,对于这样的人物和故事显然严肃点更合适。SIFF22@UME新天地(基本上观众素质最差的一场
通过舞蹈来表现情绪线索,这一点做得非常有力量也很有感染力,转场也非常棒,回忆和现在两条线之间的情绪完全不会断掉。有些时候觉得过去的痛苦已经被放下甚至遗忘,实际上那些伤害早已深刻地烙在灵魂当中,慢慢变得无法承受,结尾的“说出来”其实更是“解决掉”,跟世界做一个了断,与自己做一个和解。
怀孕的时候每过一段时间就在想,如果是女孩,得多用心的守护她才能平平安安的,如果她在什么都不懂的年纪遇到王八蛋她能告诉我吗。。祝愿每个女孩不会遇到这种糟心事,都能平安长大。
成长和面对伤害,表现形式再多样或再加入喜剧元素,也只令人明白要面对这一切和说出口有多难。
加强性教育从娃娃抓起?
看了半小时 真无聊
其实是一场心理疗程,不仅属于女主的,也属于童年有类似阴影的那些观众。前半段沉迷于匹配剪辑,搭上苦中作乐的情节与心理治疗的框架,看着娱乐性挺足,但越往后面越沉重的心理负担也是我们观众的义务。
虽然我不太喜欢欧洲电影片段式闪回式叙事,但这部的记忆片段串联的恰到好处,很符合主题的气质——痛苦如影随形。
用花俏的形式构架起一套论文电影,不错,有抽象有现实。喜欢本片对 潇洒与放肆、怒气与暴躁 的模糊处理,让许多情绪转折都有了弦外之音。渐渐在熟悉法式跳跃逻辑
性侵儿童的题材挺多的哦,这个话题永远是负面的,所以要说出新意总有点怪怪的,怎么把这个完全负面的事讲出花来呢,毕竟这还是电影。这部从受害人成年后寻求心理帮助出发,用一点点超现实的手法穿梭于回忆与现实,幻想与真实并一点点剥出那个被封闭的回忆,这样的手法出现在这样压抑的话题电影中属于胆肥的,不晓得是为了表现女主的心理状态还是给主题解压,好不好各有各喜欢吧,我飘过·~~~~
我感觉自己好似在看小时候的港台做的公益节目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艺术感很强,场面调度也很厉害,但元素运用太多之后,原本构建的张力就也失去了很多。
剪辑是亮点,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有时候容易让人抽离,但又会有一点意犹未尽。没想到这个题材的电影,让大家讨论的竟然更多的是技术层面。
7/10 又一部性侵题材 聚焦于如何对待心理创伤 视听、摄影、剪辑都很优秀 有好几处都让人动容 尤其是最后紧紧抱住心理医生 不过整体有些过于炫技 导致情绪不够连贯
剪辑比初心夺目太多.
人生有很多条路,却不能走自己决定的那一条。同是“性侵”题材,这部的优点不能再多:非深沉的轻松式讲述、绝妙的视听语言、用歌舞宣泄的情绪、直接采用知名演员出演施害者、真相揭露后母亲反应的不同视角、最后跟童年的自己完成和解及救赎…每一点都是惊呆下巴看完。在歌声中起飞的法庭高潮戏,女主所有创伤彻底释放,身边观众早已泪流满面。而更为震撼的是片尾那句醒目的字幕:法国每5人就有一人遭遇童年性侵。兼具观赏性和现实意义的2019年度佳片。
母亲的角色真是写得极好,舞台上腾空而起的一刹那与现实中的逃避同构,不断打破第四堵墙,将实在、象征与想象并置,从古典芭蕾(技法)到现代舞(表现)的转变也很精道,难得在这样一个题材下做到不剥削身体也不剥削舞蹈。
成了个超现实歌舞剧 炫技炫的 或是嗑药拍的 虽然让这个沉闷无趣的题材多了些看点 但整个混搭的感觉又显得很奇怪。
2019北影节2: 终于可以推开那扇粉红色的门,里面不再是可怕的回忆,只有一个幼年的自己。走过去,拥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