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她的戏不算多,但我一直认为安妮海瑟薇演技挺好的。
《公主日记》里的天真烂漫、《爱情与灵药》里的破碎感,《摩登情爱》里两个灵魂之间的拉扯,都诠释的极其动人且有说服力。
但是,她近期接的戏确实是不尽如人意。
《Eileen》里的Rebecca感觉很漂浮,就是有一种她的行为动机都不够合理的感觉,为什么一个美艳博学的女人要到小镇监狱工作、要对一个少年杀人事件如此关注、又为什么对少年犯的母亲“穷追不舍”,都给人一种没来由的漂浮感。
也难怪有评论称这个角色是Eileen幻想出来的,我看完电影就产生了一种为什么安妮要接这部戏疑问,感觉她是为了提携后辈而客串出演了一个对Eileen“个人成长”很重要的工具人而已;还有电影《对你的想象》,这部剧虽然甜,我也给了四星,但事实上确实是一部非常好莱坞商业无脑爱情戏,对白没有一句经过悉心雕琢,感觉不过就是《少男少女》杂志里的爱情故事的水平。
现在聊聊这部电影。
我不知道这是翻拍,所以直到电影最后十几分钟Celine真正开始在观众面前杀人,我才恍然大悟。
那么,至少从我主观感受里,安妮海瑟薇赋予Celine了一种令人同情的“正面”形象,而劳模姐则是疯癫的“负面”形象。
或许是我不够敏锐,或许是她们俩演技太好,或许是我和主创对故事的理解不同,总之电影前80分钟我都觉得Alice是个神经病,Celine是个绝望的母亲,仅此而已。
但话说回来,难道电影不应该营造出一种令观众不知道究竟应该相信谁的扑朔迷离之感吗?
显然,在我的感受里,这个故事不合格。
Alice从来没有呈现出一刻的清醒,她总是在焦虑、慌张、失控之间反复切换;Celine也没有路出马脚供观众猜疑,她们俩人好像是商量好了骗观众相信,以便最后翻转的惊喜。
但是我不惊喜啊,只是觉得人物很单薄,活该Alice有这样的下场,谁让她一天神神叨叨,谁让人家Celine心机深沉呢。
我以为,演技好不代表理解到位。
比如,导演说此时需要你悲伤,那种近乎绝望的悲伤,演员做到了。
但从整个电影故事的角度,角色需要的是绝望之中依然存有希望的悲伤,导演没有告诉演员,演员自己也没有理解到这一层,或者理解了也不想说不敢说不能说,反正出来的结果就是作品差点意思。
在艺术这件事上,平庸可能是一种原罪。
两大影后,联手打造了一部平庸之作。
这根两个人的演技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
是剧作的平庸的根本。
这个故事就没什么彩头。
那个儿子简直是智障。
自己家人被杀一切照旧,马上认贼作母,不可理喻。
看着也不小了,实在是没长心。
所有人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干掉了。
倒不是说不可能,只是在剧作层面实在是不可理喻,既没有文学性,戏剧性就别谈了。
两个女人最后中门对狙也是安排的十分草率。
总之,我的评价是不值得一看,浪费了一个半小时。
一对闺蜜,席琳和爱丽丝,有着爱她们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亲密友爱,俨然是幸福的化身,直到一天,一场意外令席琳失去了儿子。
爱丽丝发现了席琳在丧子后的异常,此片没有用许多篇幅描写了丧子后母亲产生的抑郁,焦虑和悲伤。
而是通过爱丽丝的视角察觉出席琳和自己儿子西奥之间特殊的情感。
她发现席琳失控的母爱正笼罩着她的儿子西奥。
爱丽丝发现席琳正在报复,报复她一家3口的完整和幸福。
爱丽丝的婆婆心脏病突发去世,然而尸检中却发现疑点,爱丽丝怀疑席琳害死了她的婆婆。
同时她害怕失去儿子的席琳会对自己儿子做些什么。
她向丈夫报警,丈夫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妄想。
此片的氛围悬疑,凝重,充满心理分析的压抑情感。
人物的对话充满神经质,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灾难和祸事似乎随时可能发生。
在爱丽丝的直觉中,这原本幸福的两家人正陷入无可挽回的巨大灾祸之中。
究竟这一切只是爱丽丝的妄想,还是席琳步步紧逼的复仇,这部惊悚悬疑片,细致的刻画了爱丽丝的心理状况,以及她与丈夫,儿子,邻居之间扑朔迷离的情感关系。
而让另一位主角席琳始终隐身在黑暗的角落中,直到结尾才突然暴露其真面目。
席琳处心积虑地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继而又杀死了邻居爱丽丝和丈夫,失去儿子的她是想把邻居的儿子抢过来,用空洞的母爱独占西奥。
从感情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母爱似乎可以理解,但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说,她无疑是个冷血可怕的杀手。
爱丽丝拥有母亲的直觉,本能的感受到了来自席琳的威胁,但她因为自己的被害妄想和丈夫的粗心大意打消了这一疑虑,最终令苦心经营的席琳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一场争夺爱而引发的杀戮,而最终只剩下一对毫无血缘的母子,只剩下了空洞凄冷的爱。
本片讨论了幸福和不幸的含义,席琳失去了儿子,无疑是不幸的,在她眼中,对幸福的爱丽丝一家3口有着无比的嫉妒,失去儿子的母爱本能,最终要用别人的孩子来填补自己心中的空洞,杀戮源自于本能,而终结于爱。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
《母亲的直觉》:安妮·海瑟薇、劳模姐联袂的平庸之作如果说一部不好笑的喜剧片是失败的,那么,一部毫无悬念感的悬疑片也是不成功的。
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母亲的直觉》就属于后者。
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 饰)和席琳(安妮·海瑟薇 饰)是关系很好的邻居。
表面看她们都幸福美满,都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和事业有成的丈夫。
但随着席琳儿子的坠亡,两个女人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开始矛盾频发,并引发了非常疯癫的结局。
即,一个女主杀害了身边所有的人并抢走了另一个女主的儿子。
整部影片看下来,并不觉得电影探讨的是母性本能,更像是呈现了疯癫母亲的恐怖。
作为一部悬疑影片,反转有,心理撕扯、扭曲、幻象的氛围塑造有,但是关键情节设定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之处。
就个人观感来讲,这是属于看过一遍不会想再看的类型。
具体原因如下:演员方面,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的演技还行,但谈不上惊艳。
安妮·海瑟薇的演技在影片中是有一些精彩之处的。
虽然她近几年主演的好几部影视作品都在演精致美人类的角色,整个人的状态在影片第一幕也非常拘谨、放不开,有点让人出戏。
不过,从第二幕开始,她好像慢慢进入了角色状态,成为了角色本身,甚至几处场景的表现比较亮眼。
劳模姐的演技一向很稳,但是这部电影的角色好像限制了劳模姐的演技发挥,以至于劳模姐呈现在荧幕中的角色形象就成了动辄疑神疑鬼、抱怨的神经质。
在影片中,她演绎的角色是一个因为带娃而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但内心非常渴望回到职场,加上曾经的心理阴影,让她在生活中变得有些易怒。
影片的第一幕几乎都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情节设定,还是两位女主以及她们所在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互动都充满虚情假意。
比如,从影片开场就设定了鬼鬼祟祟的氛围,加上两个女主间的互动小动作、小眼神太多,两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塑料闺蜜情。
这就让两人后面的反目成仇成了观众意料之中的走向。
此外,影片在画面的情感基调、镜头调度等方面似乎都在暗示两个女主之间,她们和她们的丈夫之间也都有些虚情假意,让第一幕的故事变得很虚假。
似乎在刻意扯着脖子喊,快看啊,快看啊,接下来要发生大事了,两个女主会撕起来啊。
这种刻意的冲突表现大大消除了影片在角色关系、故事主题等方面的悬念感。
虽然影片的第二幕填补了第一幕埋下的疑惑,但是并没有强烈的关键事件可以引发故事的结局。
从而让影片的结局显得非常草率且有悖常理,以至于整个影片的故事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不可信。
相比于第一幕,影片的第二幕显然更好一些。
随着对两位女主角性格和成长故事的层层展现,让第一幕两位女主之间、她们与各自丈夫之间的冲突戏有了一些合理性,也能成功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入到对劳模姐角色的质疑上,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反转做好了故事和情绪铺垫。
不过,如果你喜欢安妮·海瑟薇或者劳模姐,还是可以去电影院看看,毕竟不同人对同一部电影的观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对主演或题材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个人建议就不必去影院观看了。
看完后不明白评分为何这么低,也许不是每个打分的人都做过母亲都能get到母亲的直觉吧。
还好双女主由查斯坦和海瑟薇两位妈妈担纲,无论是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还是只有闺蜜彼此才懂的微妙情感都演绎到位,巧的是,现实生活中,两位大明星也是一对妈妈闺蜜… 再一次粉查斯坦的演技,她是我认为最会表现当代女性焦虑的演员,从斯隆女士到婚姻生活中的Mira到本片中的爱丽丝,表现了不同命运之中中年女性的焦虑、对抗、平衡和坚持,让人感受到她艰难又强大的内在生命力。
本片中查斯坦将一头红发改成银色,比起从前野性难驯的气质更显精致优雅。
海瑟薇腹黑白莲花的大眼无辜形象与《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白皇后一脉相承,很适合她。
影片通片充满美式中产富裕优雅、精致复古的质感,唯一的bug出在爱丽丝家傻儿子对席琳无条件的言听计从,尤其是最后毫不犹豫地自愿被迷晕那里,傻到简直有点说不过去了…
感觉这个电影的英文名起的比较厉害,双关,Instinct,又有本能的意思,又有直觉的意思,是一体两面,一面是Celine,一面是Alice#母亲的直觉#坏人终于又赢了一次,咦?
我为什么要说又?
不管怎么说,我是一直都相信Alice的直觉的,不过是在没猜出来这次导演真的敢让坏人赢,让坏人最终圆满了。
岂不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这要在咱们这边肯定过不了审了。
话说,这种连环杀人应该留下一大堆罪证吧?
2个疯批辣妈拿命较量,题材是吸引人的,导演也在竭力制造悬疑惊悚感,但完全失败。
本来应该拍得更悬疑高杆一点,不停烧脑、吊足观众胃口,结果这片儿一点意思没有,剧本超级单薄,很无趣。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前因后果,然后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希望自己猜错了,可惜全在我预想范围内,这对观众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2个影后也是,角色应演出人性复杂、凶狠的一面,她们也确实演出了这种感觉,但也许剧本改编的不行,人物行为与动机毫无说服力,以至于她们的表演再好也完全说服不了我,反而让我觉得演员啥啥都写在脸上,剧情前因后果非常容易看透。
本片入围了今年的金鸡最佳外语片,然而本片导演并没有给出合格的答卷,不知评委咋想的。。。
综上,2.5星。
可能唯一让我感到怀念的是,看到了小时候喜欢的电影《公主日记》女主安妮海瑟薇,现在依然很漂亮。
能看出来影片向希区柯克的致敬,结尾处Alice上楼梯的场景,真的非常非常Hitch。
故事很简单,没有强行设置反转,希胖式悬疑片的核心也从来不再反转上。
不过,即便是有意为之,两位母亲的形象也过于typical了,Alice的一头标志性金发加上神经质般的脆弱感,妥妥的完美受害者;Celine过瘦的身材换上黑衣服配上膨胀的黑短发,就差把我是psycho *itch写脸上了。
当然,这是剧本的不足,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
说回剧情,既然不在反转上发力,那留白就至关重要了。
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的表现还是合格的。
前半段,Max出意外后,两个母亲之间本能与直觉的“过招”刻画得恰到好处。
后半段,叙事转换成Celine视角后,导演没有画蛇添足地回头解释Celine的心理动机和变化过程,而是维持了Alice的有限视角,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在看完影片之后,我想用心的观众会不断地追问Celine的动机是否“充分”,她对Alice的恨意是否“正当”。
正因为导演没有公布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给出自己的回答。
悬疑从来不在反转上,人心的脆弱、执拗与神秘才是真正令人悚然的东西。
其实故事的套路并不复杂,但毕竟两大美女加持,还是值得一看的。
而且,故事呈现出来的这种“绝望”的情绪,也营造得相当到位。
故事开场,安妮海瑟薇回到家,就感觉相当不对劲,明显是有人闯入过。
是的,故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女人在厨房拿了一把刀。
然而,这样的反转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毕竟,才开场。
原来是众人给安妮海瑟薇准备了一个惊喜。
其中,邻居劳模姐也在其中。
大概,就是劳模姐在安妮海瑟薇的厨房拿了刀。
两家是邻居,又都有一个年龄接近的孩子,走得近也是常理之中。
宴会上,大家都在欢乐。
但劳模姐忽然发现俩孩子不见了,立马慌张得到处找。
可是,事实只能证明劳模姐神经兮兮,因为俩孩子只是穿过了篱笆墙,在劳模姐的后院玩耍而已。
但劳模姐对此事大发脾气,看得出来,她很紧张自己的孩子。
曲终人散。
就剩下劳模姐和安妮海瑟薇。
俩人的老公聊的都是国际大事儿,而这俩闺蜜,聊的都是“体己”的话。
但是,总是感觉,劳模姐怪怪的。
后来故事也交代了,劳模姐确实是因为自身经历,有点“焦虑症”,需要看医生。
不过,按照故事套路,一般“焦虑症”的那个,应该没什么问题,而没有“焦虑症”的那个,才是最大的问题。
在这个套路上,两大美女绝对是藏着掖着,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揭开谜底。
第二天上学,安妮海瑟薇的孩子好像是病了,请假在家。
劳模姐送完孩子,在自家后花园里头伺候花花草草。
忽然从树隙里看到安妮海瑟薇的孩子在楼上阳台,努力在挂着鸟笼。
劳模姐吓坏了,直接跑到隔壁敲门。
而此时的安妮海瑟薇,还在使用吸尘器。
劳模姐拍了很久也不应门,然后劳模姐就自己动手了。
闯进去以后,劳模姐直接往楼上冲。
安妮海瑟薇此时好像明白了什么。
等到俩人冲上阳台,一切都晚了。
孩子没了。
丈夫虽然没说什么,但安妮海瑟薇总是感觉自己的老公在责备自己没照顾好孩子。
在孩子的葬礼上,安妮海瑟薇甚至把劳模姐儿子心爱的玩具给自己的儿子陪葬。
看起来,安妮海瑟薇也“不正常”了。
过了一段时间,正好是孩子生日。
劳模姐准备替孩子开个生日趴体。
劳模姐并不想请安妮海瑟薇,毕竟,这正好捅在人家的痛处。
但是,孩子就是要请隔壁阿姨,因为他觉得,隔壁阿姨比自己老妈对自己还要好。
寿星为大嘛。
然而,这场生日会,因为安妮海瑟薇的到场,多少有点尴尬。
身为孩子的奶奶,貌似对这样的安排多少有点意见。
毕竟孩子不懂事儿嘛,他非要坚持,那么家长肯定是要请的。
如果“明事理”一点,你大可以编个理由推辞啊。
好么,说完这些话,孩子的奶奶心脏病发,当场挂了。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劳模姐也开始“旧病复发”了。
婆婆病发前,只有安妮海瑟薇接触过。
而且,婆婆从来不会忘记吃药,这次,肯定是安妮海瑟薇把她的药给换了。
因为,安妮海瑟薇在当“职业太太”之前,就是这个专业的。
丈夫不相信劳模姐,让劳模姐去看医生。
但是,劳模姐不仅没看医生,而且直接给婆婆做了尸检,尸检结果,和劳模姐的推断一毛一样。
但是,丈夫还是觉得劳模姐大惊小怪。
为此,劳模姐不惜潜入了安妮海瑟薇的地下室寻找证据。
劳模姐的神经兮兮,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
他感觉,还是去和“好友”一起的好。
这下,把俩妈妈都吓得不轻。
两大美女,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决定“休战”。
然而,当两家人再次坐在一起,再也没有了当初和谐的气氛。
劳模姐的孩子去安妮海瑟薇的厨房找个吃的,直接吃到过敏进了医院。
劳模姐心里的“毒蛇”又开始了蔓延,觉得这一切都是安妮海瑟薇的故意安排。
但是,这一切,看起来又都是“意外”,劳模姐没有任何证据。
这场争斗,看起来永远都是劳模姐的“庸人自扰”。
算了,劳模姐决定放弃了。
这样的邻居,大概是做不了了,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吧。
决定搬家。
这一点,倒是得到了丈夫的同意。
毕竟,这两家纠缠在一起,也看不到到头的日子。
好吧,一般“遇到困难就躲”,这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安妮海瑟薇到最后还是要好好给劳模姐上一课的。
故事的结尾,大概还是可以归于“惊悚”的。
然而,撇开故事的结尾,毕竟这样的结尾,多少有点戏剧性。
其实故事里头的平常,才更让人毛骨悚然吧。
因为,或多或少,我们大概都有机会面临类似的事件,如果不小心处理好这些事件,大概就有可能一败涂地。
这一幕幕的悲剧,或许我们早点预防,就可能不会发生。
《母亲的直觉》:英文片名是mothers’ instinct。
母亲mother用的是复数,而instinct还有本能的意思,提醒观众影片聚焦的是两位母亲的心理,Celine是母亲的本能,Alice则是母亲的直觉,英文名比中文名更容易使观众入戏。
Celine的本能,Alice的直觉,都来自其作为母亲角色的不完全。
Celine失去生育能力,是其最终走向扭曲杀人的母性本能,她必须通过杀掉别人家的孩子或者重新拥有一个孩子来填补不能作母亲的巨大空洞。
重大车祸造成父母双亡,Alice摆脱不了自己没跟父母一同死去而独自活下来的愧疚,她内心有着巨大空洞,是她能洞察Celine扭曲心理的直觉能力来源,她能共情Celine。
影片虽然拍出了本能与直觉的心理,但却没能塑造本能与直觉的荧幕效果,节奏过缓,镜头更聚焦在女人曲线优美与暗藏心机的精致五官表情,忽略了反转节点的视觉效果,拉低了影片的总体观感,也欠缺对本能或直觉的深度挖掘。
有可能是电影成本所限所导致。
电影处理最好的是两位母亲勾心斗角过程中的真真假假,一明一暗,明暗交叠,此起彼伏,虽然从Celine儿子意外摔死起,两人关系的反转变化已经是预料之中,但一波三折,Alice还是占了下风,Celine杀人如烹调,把主角光环坚持到最后。
Celine成为最终赢家的情节,反转效果不但不理想,反而拖慢了节奏。
这电影光让人看了两位大美人的一场荧幕角斗戏,穿着漂亮的60年代服饰的一对一角斗,奖品是没有灵魂象被催眠的Theo。
母亲的本能是要再当母亲,扭曲嫉妒的心理占了上风。
母亲的直觉是要保护孩子,软弱自卑的心理输掉了全部。
虽然大团圆结局难免有过于俗套之嫌,但 Celine对于胜利的心理活动却是一片空白。
这个结尾就显得苍白无力,撑不起全局母亲本能与直觉的份量。
除了两位母亲,其他人物的性格也欠缺饱满。
Celine的丈夫达米安只有一场戏,喊了一句“你离他们母子远点”,然后就简单地被杀掉,在整个电影里是Celine杀Alice的跳板工具,除此之外,是隐身的角色。
原本电影可以利用Celine身边人视角达到加强Celine扭曲心理的悬疑感与惊悚感。
而Alice丈夫也同样,在戏里看不到对故事推动与发展的作用力,人物非常单薄无力,甚至这个丈夫被杀都没有半点挣扎戏份,对于一部标签是犯罪惊悚片的电影来说,这些周边人物都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象影子似的,处理无力且敷衍。
奶奶简嫌弃Celine出现在孙子生日聚会上,于是被Celine杀掉。
此处意在推进Alice的直觉,但安排简被杀掉还是显得突然。
对简被杀过程比如换药、吃药、发病等情节没有作到基本的的镜头交代,切换得太快,达不到悬疑效果,观众无法对两位母亲进行价值判断与情感共鸣。
同样的欠缺还发生在对Theo想自杀的情节处理上。
Alice被Celine拦在门口拒不承认Theo在楼上,都这样了,还有后面三人相抱两位母亲表面上冰释前嫌的反转,这个潦草情节无法让Celine的心理性格能在荧幕上良好发展,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可能是出于成本所困,虽然两大女名角加持演技出色,姿容出众,色彩亮丽,但总是差强人意,令人遗憾。
结局是我没想到的…外国人的房子好恐怖,这个电影里面的两个父亲全程掉线
心理惊悚片的框子订的太死,程式化的桥段太多了,最后海瑟薇杀夫杀邻居的戏更是把整部影片败个稀烂
『右派荒淫录』
完全不懂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电影,继续在荧幕上刻板所谓女性的心机,又请来了大明星,是谁在给谁拍爽片呢?片中有些片段,女性之间怀疑对方又互相原谅,我以为会照此发展下去拍一些女性之间细微且真实的友谊互助。。结果还是拍了假想中的心机女,男性在家庭中根本性缺位对女性的压榨一点都没讲,然后再把女性刻画成疯女人,这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还是翻拍片?
这悬疑不好看,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局,与这类片的通病一样,被害那对夫妻实在有点智商不够,遇到那些诡异又尴尬的情形不是马上离开,而是不断去给机会送命
给大众的演技秀,作为电影没有存在价值。
两位大美人影后演了这么个电影,实在是浪费。 这位摄影师还是好好做老本行吧
很差的剧本,浪费两位女演员的演技。2024年还在拍“疯女人”互相伤害的故事,全程不提缺位的丈夫,为了污蔑女性之间的情谊专门拍了一部电影。不拍两女争一男,那就拍两女争一儿吧。不知道原著如何,但在这个时代影视化/翻拍这种充满刻板印象的作品有何必要?还拿这个跟“致命女人”比,怎么敢的呢?
抛开这个满是漏洞的悬疑故事,此次改编翻拍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将故事背景搬演至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揭露出这个彼时正处于世界之巅全方位遥遥领先的国度女性意识的觉醒却又始终笼罩在男性专制和传统观念的阴影下久久无法解脱的困境,某种程度上造就两个家庭悲剧的原因正在于此,或极力挽救却孤立无援,或悔恨交加却无所依靠,觉醒之人被误认为精神病患,堕落之人却掠夺成功逍遥法外,绝非特例,一种可怕的扭曲的高压精神社会环境下的性别症候,并或延续至今,两位女主选角实在精准,有过半的好感来自于二人的表演。
两个女演员的对戏实在是给这平淡故事增色太多
有点像小红书上那种“我和邻居宝妈从闺蜜到死敌”的故事。要是能拍成开放式结局,设置成AB双视角的罗生门版本,也许会有更多耐人寻味的心理角力。
地下室眼神太恐怖了
好旧哦,不管是疯女人的叙事,还是无法成立的抢儿子的动机,都不应该是2024年的电影。强行塞入几个类似于“write for school paper”的性别笑话,或是露肩揉搓故意搞得很姬,也无济于事。
有melodrama和film noir之外殼,但顯然缺乏經典的同類電影的製作技術。法國和美國的電影人在2020年代選擇重新講述1960年代初的女性故事,意圖重新揭示和強調儘管女性意識已有初步覺醒,但由於勞動參與程度不足,中產階級家庭主婦仍受困於父權主導的家庭結構中,個人生活全被操持家務和子女教育所佔據和左右的生存困境。(美版中)在“肯尼迪總統的話事人是第一夫人杰奎琳”的精妙隱喻下,片中的男性形象一概被設計為外強中乾的,但也有觀點認為,本作對出於嫉妒而工於心計殺夫奪子的惡女的刻畫,回復了吉伯特和古芭針對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文學所歸納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形象,從而與女性主義的立場無涉。2024年6月6日17:10於萊納龍域9號廳,廳中無他人。
编剧导演是有什么大病吗?致敬希区柯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把杰西卡查斯坦和安妮海瑟薇聚在一起,你给我看女人互殴的故事?安妮海瑟薇的独子出意外后,她因为以前生产意外,不能再生育了,于是设计杀死了邻居的婆婆、自己的老公、还有邻居夫妇二人,然后自己就可以正式收养邻居的儿子了!邻里之间接连死这么多人,当地警察局都没有人疑心吗?杰西卡查斯坦片中的儿子也太小卷毛了!刚开始以为杰西卡查斯坦疑神疑鬼,没想到安妮海瑟薇真演一个歹毒女人。俩人演技居然不相上下,果然恶人更出彩!当时女人在家也要盛装打扮吗?
2024年了,能别再搞这种狗屁不通的剧本了吗?
潜意识对人具体行为的影响,表达得很到位了。比较有意思的是片中男性,包括男性儿童的麻木迟钝是怎么回事?
看这种片其实最怕的是到最后没有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好在这部没有,所以还是可以。看劳模姐演这样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的绝望主妇还是有点新奇。(Ps.前面感觉两个女主仿佛有一瞬在演姬片,俩男的也有一瞬间是,后面突然就那样了,这个转变从结构上显的前后好不一致)有一点点没用好两个老戏骨。
2024年了怎么还是这套1960家庭主妇变疯女人的戏码 白瞎了两个女演员和ADL
为什么这么想当妈呢,不理解,不过这是一部励志片吧,女主为了自己想要的目标,步步为营,谁都无法阻碍她当妈的步伐,颠狂又自制,每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犀利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