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总在左边
太阳总在左边,The Sun Beaten Path
导演:松太加
主演:益西兰周,罗后杰,尕藏仁青,仁增卓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藏语年份:2011
简介:主人公尼玛将亲生母亲碾压致死,无法抑制内心的悲痛和自责,带着渗有母亲血迹的一把黄土,只身磕着等身长头朝拜拉萨,却依然没有消解无时不在的悲痛 和自责。返程途中,尼玛遇见一位坦荡执着、又空虚失落的老者,两人穿行在茫茫戈壁滩,相互影响,相互救赎,终于让主人公重新获得生存的勇气和自我的释然, 将渗有母亲血迹的黄土撒在原来..详细 >
somehow i feel it could have been deeper n stronger. worth to watch in theatre though.
主题跟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但是对比就能发现这部电影有多不注重细节,完全没有抓人的点,还搞得挺烧脑,就煮奶茶那里,作为全片色彩最正常的地方用意何在?还有中途的几个冷笑话。本来挺好的题材
过3⭐。松太加的处女作,藏族朝圣和西方公路片算是很有效的结合了。这个主题延续到了《阿拉姜色》。松太加的美学在这部里面其实比《阿》片更彻底,更极端,而这极端有时候很迷人。
一个类似寓言的内心故事 封闭的儿子 踏上自我救赎之路 一路陪伴的老人 苏醒后的皑皑白雪 空灵与宗教性并置 出色的叙事节奏与画面
节奏真慢,男主真淳朴,那个老人很可爱
电影很真诚是真的,非常真诚,也很真实。但是导演的技巧方面也是真的不太娴熟。电影画面非常美,隔壁,沙漠,跟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相似,空旷但充盈,风沙簌簌却安宁久远。
只有带着某种信念的人才会觉得《太阳总在左边》吧。这种「我执」明显与佛教思想所倡导的「空」背道而驰。这个背负「原罪」的少年人,因将个人信仰当成唯一朝拜的真理而排斥,甚至拒绝其他方式的救赎。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原罪」源于哪里?通过暗含时间性和因果关系的剪辑,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被孝道逼出家门的孝子。如同被「李焕英」强行绑架到电影院里的华夏儿女。所以,本片与藏地并无关系。事实上,藏地文化在本片中是失语而被边缘化的少数群体。男主既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受害」者,也是父权文化的受益人。为此,作者这部饱含真情和力量,过于私人化的处女作并没有将悲剧归咎于「现代性」的入侵和破坏,因为任何文明都是引导我们回家——向前向上和向善的路标。不含任何宗教色彩的「太阳」永远恒定在中性立场上,它又怎么会因偏见而转移呢?
他生病了。药理无用。人本就是靠着精神才能好好活着的生物。
或者我的内心不够平静或者纯洁 或者无法顿悟生死离别与自我救赎
没传说的那么少
有点粗糙的片子似乎会给诚意加分。至深的悲伤都是孤独的,不管是母亲之于少年,还是人生之于老者,而救赎孤独的方式太主观了,所以导演要找的平衡点很容易通顺——宗教、流浪或者回家,而转折点就在于,重新放别人进出你的心里的那一刻。
救赎风尘,千江有水千江月;步履不停,万里无云万里天
主角其实患有发作性睡病。带着一种对自我的不原谅上路,回来时未必释怀,但毕竟时间已去新生来临。特有地貌和民族传统加持的西藏电影除了一种猎奇感外,总会伴有不断的风和孤寂,片子刻意留白了角色磕长头去萨拉的奇观,更显的不释然的归家路的内心挣扎。
松太加情节转变见细节的编剧功力不俗,一部真正的公路电影,路途的风景甚至过客都是其次的,真正重要的是在行走的过程,没有目的,是一场在旷野下的心的修炼,冥思生死亲爱的价值。这样的徒步精神与宗教的内心静修多么接近。一场不堪回首的往事,一碗粗陋的奶茶,一段难以磨灭的历程。
之前看过冈仁波齐,这部又是另一种感觉,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误杀母亲的儿子不肯原谅自己回到故地,儿女成长的老人失去了生活的盼头,挺不错的慢节奏公路片
自我救赎之路始于信仰,然而信仰并不足以抚平伤痛寻回自我,那么流浪就可以吗?公路片对“行走在路上”这件事的浪漫化想象,在遭遇类似本片的巨大创伤时,是不适用的。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十一年前先光影展看的,印象深刻。凄厉苍凉的风景,目光邈远的游子。忏悔是皮囊接触大地的尘埃沙砾,袒露一切罪愆,救赎是心里的巨石忽而移动,皮囊不再麻木,再次懂得痛感饥渴。虽然有些地方不尽成熟,拍得很真诚。
西藏电影也是电影,不用带滤镜。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会经历自我救赎的过程吧,尤其是到了某个年龄。可是真正能跨过去的有多少?《药神》里的徐峥做到了,《太阳》里面的尼玛也是。
多少有点乏善可陈了 太平淡了
你与无常对抗,无常静默不语。你让太阳一直照着半张脸,太阳没变过,你的脸却再不是最初的那张脸。无常无处不在,你必须与之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