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看黑镜头就知道这段历史了片中还是侧重于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屠杀但实际上 在图西族控制的地区 对胡图族也发生着同样的杀戮这是一场无法说清的事实事实没有真相只有荒谬的让人不可理解人们用最原始的武器棍棒刀叉去和自己的邻居搏命只因为他们觉得 不杀死对方对方就会来杀自己
Nowadays, gory scenes that depicted a battle or a human tragedy in Hollywood have become as trendy as the obnoxious white wires sticking out of ipod user’s ears on a San Francisco bus. Started with Saving Private Ryan, directors competing to win the most realistic and most horrifying visual affect of physical human beings being destroyed.We were literarily in disbelief when we saw a movie that didn’t show any blood gushing scenes that froze audiences cold in their seats, teeth chattering. Especially in a movie that seemed to have all the permission to use it, Hotel Rwanda.Judging by New York Times review, there are certainly audiences who demanded to see such scenes. I, am not one of them. Neither, it seemed, are my friends who saw it with me. We were all grateful of their absence.Sometimes, trusting an audiences imagination is respect.The absence of cruelty in visual elements didn’t diminish the movie’s powerful emotional message in any way. We were still left frozen cold in our seats, teeth chattering, tears pouring, ashamed of what had happened in Rwanda, ashamed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s inaction, indifference, and cowardice.It reminded me of The Pianist, because it presented the same drastic contrast of the most beautiful of human being side by side with the most cruel and senseless of the same species. The blinding contrast blew me away. Left me stunned with incomprehension and sadness. Instead of Chopin’s immensely pretty piano concerto resounding above the ruins of Jewish Ghetto in Warsaw, we saw the beautiful Tutsi girls dancing their traditional dance in the middle of the massacre. Their heads roll in that lovely curves, the radiant smiles on their face as if shone from the sky like sunlight, so lyrical and so full of joy amidst of all the chaos happening around them. The only thing separate that joy and the savage death occurring a few yards outside the hotel wall was one man’s courage and wit. At that moment, I felt the same way as when I was watching the Pianist. I wanted to will that beauty away, diminish it, hoping it is not so stunningly pure and happy. Because in the back of my mind, I wondered that if human beings is not capable of producing such beauty, maybe they wouldn’t be able to produce such cruelty either.We often used the word “savage” or “animal-like” to describe human cruelty. But I haven’t heard one kind of animal out there would not stop once their enemy admitted defeat and left their sight. What animals out there would go for genocide, over and over again? What animals have such crazed appetite for blood and destruction, except us humans?I also liked the fact that the script showed how Paul didn’t start out as a saint and savior. At the beginning, all he wanted was to save his own family. No more, no less. But the environment, and all the events led up to the final rescue forced him into his position. Somehow that reminded me of Johe Irving’s Owen Meany, where the talk of “being God’s instrument” played an dominate role. I was also grateful the director left God out of these. Hotel Rwanda remained a movie about humans. Human behavior, human characters, and human psychology. In the middle of the ever more darkened landscape, the characters remained ordinarily human. That alone seemed extraordinary.I remember when I first saw Schindler’s List some twelve years ago, I said everyone should see that movie once in his/her lifetime. I would say the same for Hotel Rwanda.
陪爸妈重温这部片子 上次看应该是在大学 其实我一直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 过于沉重 过于压抑 宁愿看些口水片子博一笑 不愿多想年少无知不知天高地厚之时 虽不曾游行抗议或打砸日本大使馆 却曾说 攻打日本我愿倾己之力 抛头颅洒热血绝不惜力 也曾洋洋洒洒豪气万丈的写上数千字的议论文 论及中日关系、爱国情怀和中日军备实力对比 贴于公告栏之上妄图唤醒人们的热血但如今 我却淡淡的看着身边一些热血骚年重复的做着与我年少时一样的举动 而并不参与也不阻止 只是想问问他们 你们知道什么是战争 而如果发起了战争 你们、你们的家人 将会怎么样我生于1989年5月 那个敏感的年月 我生于北京 住地只和长安街一街之隔 六四时我只有一个月大 听父母讲 那时大街上都是坦克 荷枪实弹的军队 每晚都能听到枪响 整座北京城风声鹤唳 我妈曾说 她抱着一个月大的我 从没有像那样无助和恐慌 如果打仗了还在襁褓中的我 必死无疑 所以那时她每天醒来都感谢上天 我们都还活着 我太姥姥生于解放前 经历过日军侵略的年月 现如今年岁大了 提及侵华战争 我太姥总不愿说太多但她每每从梦中惊醒后 拉着我姑姥说 日本鬼子来了 快藏起来 快跑 然后四处找包袱 任凭人们怎样安慰都没有用骚年们 我们没经历过战火 没经历过那些担惊受怕的年月 你有什么资格大言不惭的鼓励战争 你们眼中的战争不过是那些电视上报道遥远的非洲亦或是中东国家才有的事 电影里的记者说I think if people see this footage......they will say,"Oh,my god,that is horrible,"and then go on eating their dinners. 你们认为战争 杀戮不过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 不过是高级科技产物的对垒 你们天真的以为 你们不会受到连累么权利政治战争 最先牺牲的往往都是庶民 你冷漠歧视的无非都是与你相同命运的人 你感慨图西族的悲惨 你不知如果战火肆意时 你的命运与他们没有区别 所以不要轻言战争 你没有资格 对生命的尊重 才是真正的成长
因为工作需要,7月下旬去了一趟卢旺达。
时间仓促到没空做功课,仅有的认知也停留在《卢旺达饭店》那部电影里。
一、初到卢旺达1、他们的摩的都带了颜色统一的头盔,不是红色就是绿色,后面几天见到了少量的黑色。
每个头盔上都打了广告。
摩的是按时间收费的,起步的时候在手机的计时软件上摁开始。
(戴头盔也不是一件新鲜事,但新奇在颜色样式能这么统一)
2、卢旺达的马路是有人行道的,中央分隔带做了绿化,还有正规的公交站。
(对标肯尼亚,这一点很不错了)3、马路边上间隔一公里左右就有警察,但是他们的警察不会随意拦车,随意敲诈,张口就要钱。
在卢旺达的四天里,没有一次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面孔被敲诈勒索。
(不好意思,又内涵了某个肯字开头的国家了)交警是24小时执勤,所以晚上出门也安全。
傍晚时分,酒店附近的商场
4、干净整洁——名不虚传。
虽然在路边没有看到垃圾桶,但马路旁边的草坪上没有散落的垃圾,也没有臭不可闻的排水沟。
即便是个收入很低的国家,但大家都穿得干净整洁。
基加利是全非洲最干净的城市,卢旺达也是非洲最早实行禁塑令的国家。
5、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原以为在这个“千丘之国”,自行车并不是适用,但在郊区,出行却可以打一辆自行车,只不过是遇到上坡的地方得下车,还要帮忙推车。
在乡村,自行车更加普遍,用来驮甘蔗,土豆、香蕉。
6、安全———刚到的时候,还带着从肯出发的恐惧,窗子不敢多开,有人靠近车窗马上就觉得紧张。
但在基加利,车窗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在这里一点不用担心被抢劫。
下午和晚上没事做的时候,下楼去附近的街道晃荡,也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肤色的不一样多看一眼,大家都行色匆匆,忙碌着自己手头的事。
十点的路边,仍然有人在路边摆摊卖蔬菜,小孩子手脚麻利地帮忙母亲打包,收拾小摊,几个西红柿,几个包菜也是一天的生意。
7、虽然街边也有乞讨的小孩和妇女,但比内罗毕的少很多,只在大酒店附近有那么几个。
穿着也挺干净,也不怎么纠缠。
8、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是全民大扫除日Umuganda。
9、他们有正儿八经的出租车,是那种在车顶上标记了“Taxi”的统一车型的车子。
(虽然不至于惊讶,但内罗毕就没有。。
)不过打车软件在这里不适用,路费靠砍价。
10、千丘之国Land of a Thousand Hills——有点像重庆,只是没有重庆那么5D魔幻,这边的房子高层只有几栋,超过20层的楼都没有,大多数房子只有1-2层。
某一日去基伍湖,一路都在山路十八弯里穿行,直线行驶不到100米就有一个坡道或者弯道,越过一个山丘,接下来还是山丘。
出城的路段遇到一条河流,岸边是葱葱郁郁的竹林。
老家在四川的同事忍不住感叹:这个地方真让人亲切,跟她老家那边的风景一模一样。
11、基加利十字路口有红绿灯,但是没有拍照功能,倒是一路上有测速检测装置,大部分路段都限速在60km/h。
12、位于基加利的酒店Hôtel des Mille Collines就是电影《卢旺达饭店》的原型,但电影不是在卢旺达而是在南非拍摄的。
13、中餐馆有五家左右,在卢旺达的四天里,前后去了四家中餐厅,但味道嘛,跟大内村没法比。
这一点内罗毕完胜。
某中餐店的自助早餐还不错
14、卢旺达的当地语言是卢旺达语,法语、英语被广泛使用,也有一些人会讲斯瓦西里语。
想起来来的第一天跟接机司机的对话:我们:你是英语比较好对吗?
司机:一点点。
我们:那你是讲法语?
司机:只会一点点。
我们:哦哦,你讲斯瓦西里语?
司机:一点点。
我们一脸地迷惑,那他到底会说什么语言?
(原来还有一种语言叫卢旺达语,是我们无知了)15、卢旺达咖啡————是继肯尼亚咖啡和埃塞俄比亚咖啡后最受欢迎的非洲咖啡。
但跟其他两个产国不同,卢旺达没有悠久的栽种历史,更没有野生遍地的原生品种。
地理上,它拥有适合栽种咖啡的条件,但自1904年由德国传教士传入起,当地的咖啡都是处理不良的商用级别,当中大部分被出口到宗主国比利时。
咖啡是乡村农家唯一可以赚取收入的作物,咖啡蓬勃发展但不像其邻近国家有集中拍卖制度, 推动精品咖啡生产,是在经历战火蹂躏后、经济重回正轨后才开始。
幸存的小咖啡农中,有很高的比例是妇女甚至是寡妇。
传统意义上,种植包括咖啡在内的经济作物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而以女性作为种植咖啡的主力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罕见。
对于幸存下来的卢旺达女性来说,一起种植咖啡不仅是她们支撑家庭生计的手段,更是改变生活仅有的希望。
她们期盼着以自己的力量重建生活、女性群体和这个国家,为更好的生活着。
正是大家拥有这个共同的目标,这些曾经在暴力冲突中互相对立的妇女于是放下仇恨,重拾勇气与希望,咖啡成了她们连接彼此的纽带,逐渐在当地形成由女性主导的咖啡合作社。
这就是 ABAKUNDAKAWA,意为“我们这群热爱咖啡的人”。
这也是卢旺达的“女性力量”。
——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2020年6月,阿巴坤达卡瓦咖啡都在星巴克门店上市。
星巴克中国的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截图
在卢旺达Question Coffee出售的咖啡包装袋上,标记了一行字“Grown by Rwandan women ”。
16、银背大猩猩——从基伍湖回来的路上看到了大猩猩的广告牌,还以为是自己眼花了,888USD/人,后来查了攻略,888已经算很低的价格了,别人去过的是1100USD或者1500USD的门票价,这个低于1000的价格已经是疫情期间的打折价了。
——希望下次钱包鼓一点的时候去看一下金刚的原型。
17、中国公司修建公路的里程占到卢旺达公路总里程的70%。
从基加利国际机场出来不久,便驶上总长36公里的城市主干道。
(这条主干道由中国路桥设计施工。
)18、香蕉酒——比普通的啤酒甜,但度数有12度。
来之前我想象里的卢旺达,是个自然资源几乎没有,进出口还要用别人家的港口,底子弱到普通玩家会选择删号重练的烂摊子吧,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但没想到的是它以凤凰涅槃的姿态,在废墟中新生,在破败里重建,欣欣向荣,充满希望。
闲暇在基加利漫无目的地散步的时候,总会为点点滴滴的不一样所触动。
这里也是非洲,却是不一样的非洲。
二、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周末的上午,去了一趟纪念馆,买票后,工作人员会发一个戴耳机的播放器,可以选择语言,有普通话选项。
先进去看一段视频,然后进入展厅,展位有编号,到了在播放器上摁下对应的编号,就会有详细的音频播放。
即便在去之前做了一些心理上的准备,但仍然被惊心的图片压得喘不过气来。
省去了尸骸馆,最后一站是儿童之家,里面的图片上列了小孩的照片和去世原因,看完嗓子都疼。
出馆的时候看到一段话,忍不住泪目。
三、基伍湖一日一天往返基伍湖确实是紧张的行程,因为限速的原因,单程耗费4个小时左右,但架不住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玩一趟。
起了个大早,一路上的行人很多,看起来像是国内赶集的模样,有的推了自行车,有的全靠人力,带的大多是甘蔗和香蕉。
大步行走的人群
路边的广告画风让人想起海澜之家
颜色统一的房子
路过一块草地,被这个天然氧吧的地方吸引。
到湖边也才10点多一点,风很大,冷到打颤。
饭店里正好有人结婚(据说是卢旺达人都是周六结婚,这个说法没有找其他人验证),等到快中午的时候客人陆续进场,但直到我们吃过饭离开,也没有看到新人。
卢旺达的物价很感人,四个人点了鱼+披萨+炒米饭+烤香蕉,还有四壶咖啡,也才34000当地币,约等于3400Ksh。
门口的露天餐厅正在给婚礼准备餐食,同事过去看完回来说做的是豆角焖面。
吃过饭坐着车在湖边晃了一圈,然后去坐船,基伍湖的浪有点大。
有房屋的那片是刚果的地盘
卢旺达的地盘
离开前,有个当地人的小贩过来兜售他的明信片,一开始的期待并不高,但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因为图案的设计很有故事感,也做得很精致,所以挑了不同的图案各买了一张。
(除了黑色的线条,其他颜色是用木材(可能是树叶)和布料贴上去的)
回来的路上,买了路边的烤串、烤土豆还有当地的菠萝饮料,相当好吃,是惊喜一样的存在。
快进城了,能看到的那几栋高楼是基加利的市中心
郊区民居,房屋虽然简陋,但卢旺达没有贫民窟。
四、Muhazi湖的下午周末的下午去Muhazi湖,初衷只是想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吹风晒太阳,仿佛只有这样的状态才叫生活。
因为限速的原因,从基加利市出发去湖边,花了两个小时左右。
虽然一到酒店就点了午饭,但真正吃到饭是两个小时后。
Muhazi湖
地图上的的Muhazi湖有很多分支。
湖边有成双入对的灰冠鹤,身高接近1米,走路也快。
本来想凑近拍个照的,未果。
还有一只老鹰,在几米外的草地里晒太阳,晒一会儿飞出去晃悠一圈。
餐厅里的两桌当地人看起来并不认识,但因为各自的小孩互相好奇,于是大人们安排俩小孩拉着手出去玩,于是羞涩的俩孩子开始了一连串的同步动作,小心翼翼地走几步,再小心翼翼地观望大人,甚至连扭头的角度都是一致的。
等午餐的漫长时间在湖边的秋千上度过的。
回到餐厅落座后,音乐突然停了两分钟,然后传来了中文歌的声音,还是一首我们都没听过的歌。
或许是因为歌曲节奏太慢的原因,全餐厅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们看向远处的服务员,他一副“看我多懂事”的表情。
我和朋友面面相觑,就差把“不是我们点的歌”几个字写在脑门上了。
(百度了歌词才知道那首歌叫《梅花梦》,听完就知道画风有多割裂了)几分钟的时间可真漫长,原以为只放一首就结束了,没想到中文歌持续了整个用餐时间,成龙的歌,晃着脑袋假装享受服务员给的惊喜。
在卢旺达喝得最多的是树茄果汁
吃完饭就逃离了餐厅,看完夕阳回来的时候,发现歌曲切到了英文歌。
湖边夕阳
五、最爱的是基加利的夜景在卢旺达的每一个晚上,都沉迷在星光闪闪的夜景里。
在Ubumwe Grande Hotel,从停车场坐电梯直达Roof top,看夜景最理想的地方,可以俯瞰到整个基加利城。
某一个晚上去了会议中心大楼(灯光的颜色取自卢旺达国旗的颜色),基加利的地标,去停车场的时候,对面一群西装革履的当地人迎上来,潜意识地躲到了朋友身后,我以为跟肯尼亚一样,肯定又是一番“盘问”,结果他们只是问我们需不需要出租车。
连忙摆手说不需要,他们马上离开了。
——可能是这块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出租车的司机也都打扮得比较正式吧。
会议中心旁边是丽笙酒店。
某一晚兴致勃勃地去找了一个稍高的小山包看星星,但最后禁不住风大,没等到十一点,老早就返回了酒店。
卢旺达政府鼓励民众在晚上亮一盏路灯,给晚归的路人还有大屠杀的去世的人照亮回家的路。
于是才有了这璀璨夜景。
引用纪录片《卢旺达咖啡故事》里的话作个结尾:“They say my country is so beautiful that although God may wander the world during the day. He returns at night to sleep in Rwanda.”卢旺达如此之美,以至于上帝白天巡游世间后,晚上都会选择在这里入眠。
看完电影很震撼。
打了很长时间的国际刑法模拟法庭,ICTR的案子也读了不少,但真的从来没有意识到,判决书轻飘飘的几个字叙述的应当是这样沉重的画面。
纸上谈兵了很长时间,最近才开始反思国际刑法究竟能做些什么。
过去看待国际刑法与其他法律无异,无外乎法条要件的涵摄,加上点人道主义的理想呼告。
看了很多战争片和难民故事,先是愤怒,然后是无力,为自己的人道主义圣母病感到羞耻,但也许经历了这些才能理解到一点点国际刑法这种举重若轻,化悲愤为理性的尝试。
最近对国际法很迷茫,晚点也许会写篇日记。
影评先写一些与电影有关的事。
去把比齐蒙古(Augustin Bizimungu)的判决书找了出来,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1. 比齐蒙古是影片中受保罗贿赂一直为饭店提供安保的那位将军,他是卢旺达正规军领袖。
他的案子在联合国设立的卢旺达刑庭(ICTR)中,与另外三位卢旺达高级军官一起合并审理。
2. 比齐蒙古并没有影片中表现的这么清白,法庭将他认定为卢旺达种族灭绝的第一责任人。
他亲自参与了几场屠杀,并且被指控幕后训练了民兵武装(Interahamwe)。
但更重要的是,作为卢旺达军方的最高将领,他对卢旺达全境内,正规军与民兵武装的疯狂屠杀并不制止,反倒默许、鼓励,因此法庭认定他对所有的种族灭绝行为负共犯责任(aiding and abetting)和领导责任(superior responsibility)。
二审法庭最终判处30年有期徒刑。
3. 影片中叙述的情节基本符合事实。
保罗在外交官饭店威胁比齐蒙古说,若不帮助米尔·科林斯饭店的难民,比齐蒙古未来作为战犯受审时将没有人愿意为他出庭作证。
最终保罗也的确为比齐蒙古出庭作证。
4. 判决书中提到米尔·科林斯饭店的难民只有60人,和影片中的数据相差有点大,有空我再去找一下原被告双方的诉状和预审庭的裁决确认一下。
5. 最终法庭没有将比齐蒙古对米尔·科林斯饭店难民的庇护作为一个减刑情节,只是将保罗的证言和其他亲友的证言放在一起考虑,评估了对罪犯进行社会改造(rehabilitation)的可行性。
6. 维和部队比利时籍军官,奥利弗上校(Colonel Oliver)的人物原型是一位加拿大籍维和部队司令官,达莱尔中将(Lieutenant-General Roméo Dallaire)。
和影片中的情节类似,在总统被刺杀后维和部队撤走了大半,达莱尔中将率领一支不足300人的多国部队成功挽救了将近两万多平民的性命。
7. 达莱尔中将(Lieutenant-General Roméo Dallaire)作为控方证人出庭作证,但也为比齐蒙古说了一些好话。
两人在保卫米尔·科林斯饭店时有不少合作,达莱尔中将证明,战地情况复杂、通讯不良、民兵情绪疯狂,比齐蒙古作为正规军将领而非民兵将领,对民兵没有直接领导关系,很难实质控制民兵的所有行为,这一点被法庭考虑为量刑情节。
8. 保卫米尔·科林斯饭店中出力最大的卢旺达军官并不是比齐蒙古,而是丁迪利伊马纳(Augustin Ndindiliyimana)(dbq这个中文名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翻orzzzz)。
他是比齐蒙古的前任,即前卢旺达将军与前国家宪兵队(Gendarmerie)队长,在屠杀爆发后已经不再掌握军队实权。
他是一个温和胡图派将领,在一开始与维和部队达莱尔中将一起推进了米尔·科林斯饭店的保卫事宜,后来才由比齐蒙古接手。
9. 丁迪利伊马纳在一审判决作出前被羁押了11年,一审给一个好笑的判决,判处他“与审理期限相当的”刑期,也就是现在关了多久算多久(大概是刑庭不想认错吧hhh),然后在判决作出后释放了他。
丁迪利伊马纳在二审上诉指控一审法庭侵犯了他的多项被告人权利,包括审判无故拖延等(undue delay),上诉庭未予支持,不过倒是帮他推翻了几条一审法庭定的罪名。
10. 比齐蒙古案庭审的核心争议在于比齐蒙古究竟是否能有效控制民兵武装的行为,因为大部分屠杀是民兵武装进行的,如果比齐蒙古对他们没有实质控制能力,也就不应对他们的暴行承担个人责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暴行将无人担责,法院同时审了多位民兵武装的高级将领,比如影片中出现过的卢塔甘达(Rutaganda)(原先保罗的生意伙伴)。
卢塔甘达作为民兵武装的第二副主席,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11. 影片当中比齐蒙古和保罗赶回米尔·科林斯饭店制止民兵武装屠杀行为的经典情节成为庭审中的一项关键证据,比齐蒙古以此主张自己应当获得减刑,但这个证据反被控方利用,论证比齐蒙古有能力制止民兵,之前的所有不作为全部成为可归责的犯罪行为(actus reus)。
这成为最后给比齐蒙古定罪的关键一环。
这是ICTR一审判决书中比齐蒙古的个人责任部分,跟别的一些案子比起来,算不上是罄竹难书,但是应当担责的罪行也不算少了。
当然,相较暴徒恶行,国际法能做的只是杯水车薪。
第一,法官身处庙堂之高,难说能对战地情况有多么全面的了解。
例如比齐蒙古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民兵武装,并不是一项不言自明的事实,在法庭上就非常依赖对事实的不同解读。
第二,法律永远是冰冷理性并且马后炮的。
法律无法介入战场直接将将领处以死刑,所有战争罪的事后判决也总会有人不满判得太轻,但法律无法以暴行对抗暴行。
第三,对于国际法而言,一个更大的弱点在于它强烈受制于大国意志。
比齐蒙古并不是这场屠杀的最大责任人,绿松石一族在巴黎活得舒爽滋润。
一般而言,对于这种涉嫌他国干涉的案子,国际刑庭都会实质审查涉案国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
但显然,这个案子里ICTR不会有半点胆子提法国。
因人立法、区别对待、政治干预,这些是法律最严重的禁区,但偏偏国际法必须依靠这种方式在大国政治的夹缝中维持影响力,多少守住一些剩余的正义。
为了正义放弃一些正义,其实挺讽刺的。
另外歪个楼,胡图族和图西族的划分其实并不像影片中说的那么武断。
目前看到比较可靠的两种说法是:1. 职业区分:图西族代表人数较少的牧民,掌握着耕牛等重要的生物资源,胡图族代表人数较多农民,两者仅仅是职业的差别。
2. 阶层区分:图西族代表富人阶层,有十头牛以上的人属于图西族,十头牛以下的算胡图族。
这些都是在被殖民之前已经形成的种族划分,但从这两种划分标准来看,图西族和胡图族的文化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甚至每个人的族群身份也是可以随着职业或阶层变动而变动的。
德国与比利时干的事只是:第一,宣传贯彻了图西族优越论;第二,落实了身份证制度,把族群身份给固定下来了。
王尔德说过,恨使你盲目。
他说的是他的同性恋人道格拉斯,只是给个人情感带来的伤害,但民族仇恨导致的盲目却是致命的,尤其是在为政治所利用的时候。
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让我们看到,当偏激战胜了宽容,疯狂泯灭了良知,当非理性的声音充斥人们大脑的时候,任何一点对人性的坚持都是如此可贵。
忽然又想到甘地,我们的时代太缺少这样的圣人了。
很容易就把这部片子和《辛德勒的名单》进行比较,无疑后者更具备史诗般的大气和艺术上的震撼力。
但总觉得辛德勒这个人物太完美了,就像一个良知未泯的官场老手,为人过于潇洒,处事过于从容不迫,如同从天而降的救世主一般。
相对而言,本片的主人公保罗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普通人的角色。
他有着商人的圆滑世故,也曾经因为胆小怕事置邻人的生命于不顾。
他自己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对死亡也怀有深深的恐惧。
只是在耳闻目睹了一幕幕灭绝人性的惨剧之后,本着心底那一缕良善和悲悯的情怀,把对妻子儿女的关怀和保护逐渐延伸到所有到卢旺达饭店祈求庇护的图西人身上。
他就是这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具备大勇气大智慧的英雄。
他尽可能地发挥和使用所有的求生技巧,低声下气地哀求,罄其所有地贿赂,用争取到的有限时间四处寻求国际援助,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还利用对方的心理弱点进行哄骗和威胁。
当他毅然决定与家人分离、留下来照顾其他图西人的时候,我被感动了。
这就是责任感,任何大义凛然的表态都比不上那留恋的回头一瞥。
然而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拥有最强大军事力量的西方国家的功利态度却令所有人心寒齿冷,他们转过身去继续研究战略意义、划分势力范围,因为“卢旺达不值得被拯救,你们甚至不是黑人,你们不过是非洲人”。
残酷的屠杀令我们恐惧莫名,而冷漠的心灵更容易令我们陷入彻底的绝望。
反思过后我忽然又想,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我们又能如何呢?
恐怕还是只能像那个记者所说的那样,“在电视里看到了大屠杀的场面,说声‘真是可怕’,然后继续吃晚饭。
”
这部电影的简介对文字的运用很微妙,“本片源于真实故事”,这种表述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电影背景确实是卢旺达大屠杀这段历史。
只是电影中呈现的保罗救下一千余名难民的故事,与真实事件恰好相反,事实是保罗将难民扣押在饭店作为人质与他人交换。
此人于2021年因参与恐怖组织被判25年,是名副其实的小人。
我相信在这段历史中一定存在真正的救赎,天降猛男另有其人,只是不同此片讲述一般。
拍摄者的叙事手法值得学习,如果不了解历史只是欣赏电影,很容易被情节打动。
而这可能刚好是拍摄者的目的—扭曲历史甚至影响意识形态。
电影中砍人的刀特意强调是zg制造,可能是我看完全片都没被打动的原因之一。
[color=Blue]Ni ryari izuba, Rizagaruka, Hejuru yacu (非洲土著语) Nduzaricyeza ricyeza. (非洲土著语) [When will the sun rise again? ] 〔太阳何时再升起〕 [Who will reveal it "to" us again?] 〔谁再次向我们展现它〕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They said: "Many are called and few are chosen," 他们说:“很多被渴求,很少被选择。
” But I wish some wasn't chosen 但我希望一些永不被选择 for the blood spilling of Rwanda. 如卢旺达的血流成河 They said: "Meshach Eshach and Abednego, 他们说:“米煞 艾萨奇和亚伯尼歌 Thrown in the fire but you never get burned," 从火中走出从不受伤” but I wish that I didn't get burned in Rwanda 但我希望我不被卢旺达的战火烧伤 They said: "The man is judged according to his works," 他们说:“人因贡献被辨别。
“ so tell me Africa, what is your worth? 告诉我,非洲,你的价值是什么?
There is no money, no diamonds, no fortunes 这里没有钱,没有钻石,没有财富 on this planet that can replace Rwanda? 在这个星球上,它们能取代卢旺达?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y of the children 这是孩子的哭泣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Anybody hear my cry? 谁又听见我的哭泣 If America, is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如果美洲是美利坚合众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be the United States of Africa? 为什么非洲不能是阿非利加合众国 And if England, is the United Kingdom, 如果英格兰是联合王国 Then why can’t Africa unite all the kingdoms 为什么非洲不能联合所有部落 and become United Kingdom of Africa? 成为非洲联合王国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卢旺达 These are the cries of the children, yeah 这是孩子的哭泣,啊!
Can anybody out there hear our cries? 这里以外谁又能听见这哭泣?
Yeah, heavens cry ... Jesus cry. 啊!
天堂哭泣,基督哭泣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you? 主啊!
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你?
Yeah, Rwanda Rwanda 啊!
卢旺达卢旺达 Lord, did you hear us calling? 主啊!
你可曾听见我们呼唤?
Can you do something in Rwanda? 你能否帮助卢旺达?
Rwanda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I'm talking about Jesus; talking about 我在谈论基督,我在谈论 Rwanda Rwanda Rwanda 卢旺达卢旺达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
谈论。。
Talking about ?talking about ... 谈论?
谈论。。
I wanna play my guitar for Rwanda.... 我想为卢旺达弹我的吉他 [/color]
比利时的种族划分是起源,法国从头到尾一直向胡图族输送军火物资,正是密特朗的干涉和支持让Bagosora 横行无忌。
本来联合国部队可以有所作为,护卫总理的前宿主国比利时籍维和士兵被杀,导致剩下的比利时籍维和部队全部撤离,达莱尔只剩300兵员,为阻止屠杀,他只得致电联合国增兵3000。
而就在半年前的93年10月,美国在索马里的伤亡引发舆论关注,克林顿不敢再强力干涉类似事务,英国无非亦步亦趋,两大最可能干涉的安理会常任成员国态度暧昧,法国不支持,也就决定了联合国的态度,这就是为什么片中达莱尔申请增兵,但只来了一小队,而且只是护送白人回去的,还命令达莱尔撤退。
片中没讲的是,来的那小队主要是法籍部队,他们对被杀的图西族不闻不问,却在Bagosora 战败后,帮他建立胡图族难民营,而且后期一直将卡加梅视为哈比亚利马纳的凶手调查。
卢旺达和法国的关系直到萨科齐获选总统访问卢旺达期间,承认法国对卢旺达大屠杀判断失误,这才有所缓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达莱尔拒绝撤兵的命令,继续留在卢旺达,利用剩下的这300名士兵,配合像保罗,Zura Karuhimbi这样暗中保护图西族的人士,在胡图族的屠杀中挽救了两万多图西族以及——为什么保罗值得称颂?
Bagosora 在1993年到1994年进口了50万大砍刀发给当时的胡图族民兵组织,如果你身为胡图族却同情图西族,你会被视为背叛者,同样会被杀,这种处境比辛德勒危险多了——被视为背叛者的胡图族人。
屠杀到7月份,卡加梅率领反叛军“卢旺达爱国战线”战胜方才停止。
但后期由于卡加梅招募了很多幸存的图西族平民,反叛军报复情绪强烈,卡加梅事实上默认了军队对胡图族人的报复性杀戮,这一期间又有10,万到20万胡图族人被杀。
直到卡加梅平定境内及刚果境内胡图族人反抗势力后,卢旺达才迎来和平。
在此之后,作为事实上的卢旺达领袖,卡加梅抛出了《2020年宏愿》,借着盗取刚果的矿产资源,带着卢旺达奔跑在新加坡之路上。
这位老兄风格和方针都和李光耀很像,是位非常值得研究的政治家。
本來沒想過在電影節看這套,因為選擇太多,而這片子太大路(畢竟是奧斯卡提名作品),大概錯過了正場也會再上映。
但友人少有地大力推介,最終買了票子一人進場,盧旺達大酒店(Hotel Rwanda)成為我個人的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
題材很老,就是一家人在喪失理智的戰爭下如何掙扎求存。
衝擊很新,就是這樣,人性的狹窄和無理,每一次都能讓我震撼、震動、震驚。
胡圖族人(hutu)和圖西族人(tusi),外表有些外族人怎也分辨出來的不同,但不也是一直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同一群人麼?
為什麼要因為白人的所謂「分類」,而互相敵視、排擠、仇恨、殘殺?
人為什麼總要著眼於一些微不足道的愚蠢分別?
自古以來多少血因這些分化而白流?
盲目的民族主義太可怕,它使我們為煽情有餘、理據不足的聲音所鼓動,我們再看不見真理,再看不見道理,再看不見別人,只看得見自己。
我終於明白奧斯卡頒獎禮上看到片段的來龍去脈,為什麼主角說,寧願付錢讓人殺掉自己的妻兒?
想起數個世紀以前,白人「發現」新大陸,自以為的優越、先進、文明,帶來的是怎樣的滅絕。
因著你們的「宗教」是唯一的,我們信的就活該被打成「邪教」;因著你們的「優越」,我們就活該成為你們的「奴隸」;因著你們語言的「高貴」,我們的語言就活該消失;因著你們的領土主義,我們連生活的土地也活該失去。
盧旺達的內戰,是當時的白人有份一手種下的惡果。
我沒打算歸咎於什麼人,只是想說,有很多悲劇是原應能避免的。
人類的智慧,何嘗不是煩惱的泉源?
看著只十多年前的圖西族人,我想起六十年前的猶太人。
希望這種極端盲目的民族主義,永遠不要再抬頭。
最深刻的一句對白出自一位攝影師口中:「你以為拍下的東西就會有人看,如此就有人關心這兒的情況?
我想不,他們會邊看電視邊說:『天哪,那真恐怖!
』然後繼續吃晚飯。
」這個不是我們大部分人坐在電視機前的反應嗎?
說真的,我之前沒有選擇看這套片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覺得盧旺達十多年前發生的歷史,距離我太近也太遠。
同樣是人命,只因我們看不見,就好像不那麼緊要了。
因此,在盧旺達人們費盡心機只為保命時,西方國家的人正在為是否應該用「種族滅絕」一詞而爭論不休。
我們誰都不願承認,但這確然是我們自己以行動來印證的事實。
盧旺達大酒店對於某些人來說非看不可;但看電影只為一笑的人大可不看,因為這套電影能令你笑的時候實在不多。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還有什麽比種族屠殺更滅絕人性呢。確實拍的很不錯。有點辛德勒名單和撞車的綜合。男主角的表演尤其讚紳士謙卑軟弱但又不失漢子。國際社會口口聲聲人道主義是挽救不了民族消除不了仇恨的。
高分在题材。人物扁平,群像戏处理不佳,一些大场面调度混乱,叙事平铺直叙缺乏波澜。影片也缺乏深度开掘,作为观众从电影中所能得到的的确也只有“啊!太恐怖了”,然后继续晚餐。上校神似小布什。
真希望能更严肃一点。非洲的辛德勒、拉贝。非常惊心动魄:那边正在死人!代入感比较强烈——胡图族和图西族不会真的是比利时人(殖民者)分出来的吧 得好好google一下
卢旺达版[辛德勒的名单],但保罗•卢斯赛伯吉纳遭受的危难和风险比辛德勒大不少。影片时刻让人揪心,沉痛感贯穿始终,片尾曲有情感升华作用。| “我认为如果人们看到这些录像,他们会说:‘噢,上帝,太恐怖了’,然后便继续享用他们的晚餐。“(9.0/10)
电影只能说一般,鉴于评分偏高了,所以只打两星。总体来说刚开始看的时候会对这段残酷的历史感兴趣,也确实明白,人命在战争年代如草芥,而战争却是由人类的自私与贪婪亲手打造的。电影的节奏不是很好,男主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着实没什么看头,而且从头至尾整个人物也没什么成长变化,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他很聪明、很有正义感,但这件事绝不是他自己能做到的。除此之外他的妻子也总是刻画得非常愚蠢,一天起来没别的事只会害怕、哭泣,然后心里只装着自己家的这几个人,一开始甚至还会说帮一下邻居这种话。感动不到,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登味电影,祝男人们享用愉快。
冲击力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获奖,更多的是真实事件本身带给人们的触动,而不是电影。这让我想起前两天的梅兰芳,剧本和导演一般,靠现实中梅兰芳的影响力掩盖电影本身的缺陷。
中国从古至今经历过的种族战争也不比非洲、欧洲、美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少,为什么就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呢。
没想到是将种族大屠杀的... 看得我揪心 昨天的好邻居 回头就把屠刀劈向了你... 联合国的无能和列强的不干涉 种族屠杀和内乱反叛什么的不是不一样么 不去想谁对谁错 因为没有答案 但是制造种族屠杀觉得是不对的!亲情 人性 种族偏见 战争的恐怖体现得淋漓尽致 赞一个!
1994年,当我穿着开裆裤找爸妈要棒棒糖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端,有一百万具尸体在那里血流成河。
“因为你们是black,连nigga都不是”
内容是卢旺达版的《肖申克的救赎》,但是气场、手法等差得很远很远。
卢旺达饭店里的童声合唱。。。。 @2011-08-28 13:50:10
Hotel.Rwanda.2004.HDTV.MiniSD-TLF
3.5。克制不了去和《辛德勒的名单》作对比,艺术水准差一截,本质上还是同个娘胎。怕说媚俗不好听,那美其名曰合流。代入和感动都拜本能心软所赐,但毕竟不是紧系生活的东西,所以往往情随事去,而恰好这类片为了广泛受众,也确实都拍得很易忘。残余记住的,其实都是自己已熟的三观。
非洲版《辛德勒的名单》,血腥的荼毒泯不去温暖的胸怀。当个体被世界遗忘时,一个人的良心就是和平。
主角的原型被当地抓起来判刑了。原型是加害一方的人,但不看好那边能成,就以救人的名义绑了一堆人做人质。总统副官看完电影,曾公开表示,根本没有英雄,每一个人质都是总统用战俘换回来的。为啥现在才抓原型,是因为他犯了其他的罪被捕。电影是西方国家拍摄的,美国电影中的好人当然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也无可否非。但是隐瞒真相,颠倒黑白,真是让人恶心。一个投机的加害者得到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这就是漂亮国的艺术。
看到童声配乐那两段总是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胡图族和图西族为了历史上的利益分配不均而动武,UNPF因为ROE的原因无法主动介入,导致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这次人道主义危机唯一的正面意义在于几年后伞兵团和陆战队突击队在48小时内完成再部署,成功干预了塞拉利昂内战。
他保护的还是那个国家的中上层难民,最底层的难民只会更惨
1.也许所有人都是看着新闻联播里关于黎巴嫩事件的新闻时或许也会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享用我们的晚餐的人。2.不得不说电影撼动人心的真实太过于深刻,让原先完全无法感同身受且看电影极少流泪的我完全抑制不住飙泪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