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原乡
Un petit frère,搬来的母子,玫瑰母亲(台),Mother and Son
导演:蕾欧诺·瑟哈伊
主演:Annabelle Lengronne,斯特凡纳·巴克,Ahmed Sylla,Kenzo Sambin,利蒂希亚·多施,蒂博·埃夫拉尔,让-克里斯托夫·弗里,Audrey Kouakou,Etienne Minoungou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简介:来自非洲象牙海岸的单亲妈妈萝丝带着两个儿子让和欧吉斯特搬到了巴黎郊区。从80年代到如今,这个家庭经历了组建和分解,跨越时空,一同寻回亲情和记忆。影片分三个篇章来讲述母子三十年间的成长经历,分别从妈妈、大儿子和小儿子的视角切入这个普通家庭努力融入异乡生活背后的种种艰辛。 萝丝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对个人价值也有所追..详细 >
破碎的母子关系,一见面只有无尽的焦虑传递,母亲也想要爱的人照顾与陪伴,可是残酷的生活只能不停的工作,爱的人离去,到了最后也只有儿子满眼的埋怨,母亲也不理解儿子的痛苦出自哪里,只有一句我们不配拥有那些情绪,因为母亲就是这样挺过来的
一个移民家庭的历史变迁,两代母子三个人的精神困境,一群离乡背井注定漂泊的灵魂。有的部分节奏略显冗长。
那些男人口口声声说你属于我,清醒地知道我不属于任何人。跟你喜欢的孩子在一起,不要跟你喜欢的男人在一起,可惜没有听从房东的劝诫。我的家乡不在象牙海岸,以为法国是我的祖国,却在这里随时被警察搜身。想念你头靠在我的腿上看电视,我们在脸上画了图腾,肤色却永远在提醒,我们注定是漂泊的灵魂。
2023SIFF 看的第二部以非洲裔为主角的电影。其实电影名是弟弟。弟弟成功地融入了法国主流社会,他学会了在心里哭泣。哥哥从升学考试必须穿西装那天,就开始累积身份带来的痛苦。妈妈没有如愿获得白人男人的爱。他们没做错什么,但因为是非洲裔所以有寄人篱下的卑微。
看到了法国的另一面,是那种苦痛的无奈的的
# 75 Cannes 主竞赛# 最后一部,分三个篇章描述妈妈和两个儿子如何从非洲移民到法国并努力融入的过程,导演似乎想深入探讨法国社会问题和种族融合,但可惜一切表达都停留在浅表的刻板印象层面,当片中连所处年代都需要用对话去表达时,就注定是不成功的作品
空有学院派的熟练技法,内里对种族、阶级问题的观察与剖析却浮于表面。白人精英对跨种族题材的理解始终处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女导演的优势只在母子情感层次的细腻程度。相比爱丽丝·迪欧普的作品,便知差距所在。
两代人,三段式,生活被推着走,殊途也是同归。总体克制平稳,无功无过。
生活只允许黑人在巴黎的优雅中注入节奏,却不允许他们也变的优雅。音乐很有代入感;兄弟俩躺在床上在红色灯光下切到小儿子独自面对汹涌的大海,气球划过荧幕的镜头,哥哥跳舞那一段都脑嗨了。
政治正确 无功无过 中间有点乱情节间跳的有点多 6.2
【D】电影节专供移民困境主题里拍的很俗气的一类。
玫瑰妈妈的角色在东亚文化语境下一点都不讨喜,单亲带娃生存都是问题,还抽烟喝酒谈恋爱,始终把自我需求放在第一位,一点不像东亚文化里为家庭付出一切的母亲。但是,看惯了身边被母职捆绑甚至压榨了一辈子的女性们,怎么忍心去指摘这个地球另一边勇敢爱自己的妈妈呢?
#2023法国影展
看过。
远离不堪的原生家庭
搜身份证那段,看得让人窒息。
这个妈妈的故事很生动地在讲诉人这一生的精力该如何分配?给很可能只是短暂陪伴你的人,还是给血缘上已经注定会跟你深度绑定的人,这个故事的结果很显而易见。
@曲江卢米埃,三个移民的故事,don't know what it's saying...🙄
柏林补片01
摄影调色优秀 每一帧都是桌面。国别问题、阶级不适、融入失败的移二代的法国电影太多了,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算是聚焦男子吧。A类电影节佳作的影响力仍广泛,会在之后二十年内影响中国电影制作者的审美。但,对于女性来说,所谓新女性主义创作者已经失去对女性的关照兴趣,还没形成促进这一群体的宣传力量就已经被将目光转开,所以革新力量其实还在老一辈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