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到二集讲少年杀人碎尸犯,本来以为是一个人,法官居然还去调查?
结果找到了那个不会悔过的小bitch。
第三集讲家庭暴力,父亲对孩子的暴力,"承受家庭暴力的孩子们,再受害之后就不会再长大了,十年二十年,只是时间流逝而已,他们会被独自囚禁在过去的日子里"。
前三集都是家庭的问题,杀人的小女孩儿庭审父母都不出面,从小到大没有父母的关怀。。
第四集女儿讨厌母亲开收容犯罪女少年的收容所。
第五集女少年犯出逃后为了生活强迫同伴卖淫,可能这是女少年犯赚钱的通常出路。
第六集,明牌私立高中集体作弊,其中有部长的儿子,李星民演的真的很好。
第七集,女主去找部长的孩子聊,把部长拉下水,真是服了啊,把部长孩子拉下水就能改善其他孩子?
改善其他孩子了吗,艹,看的真是让人火大,他儿子也是个傻逼。
第八集,少年飙车撞死无辜年轻父亲一案,车手是改过自新的暴力前科少年犯,但是是被霸凌的,结果遇到个傻逼新来的部长,这次女主怎么不串了,怎么这么老实了,不是知道真相了吗,不是有人证了吗?
这个案件死了两个人,不比之前的案件要严重吗?
第九集,知道女主为什么极度厌恶少年犯了,因为她儿子被扔砖头害死了,新来的部长就是当年审判的法官判的很轻,结果这个少年犯呢后面犯了7起案件,最近又集体强奸女主把案子要回来了要重判,她的婆婆素质是真低啊,这个就是编剧强行来推动剧情了制造矛盾了,我觉得这部剧的总体评分太高了,7.5。
最后一集强行拉回来一点,新部长承认她不带感情审判少年案件错了,给女主儿子案件当年3分钟就搞完了。
还是为李星民意难平啊,他儿子就拿到了答案一次然后就退出了,女主非抓着这个不放,然后改变了啥吗?
你自己儿子你就不一样了?
法克。
不过她对被害人负责是比新部长强多了。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所以青少年犯罪不能一棒子打死,但也需要严厉教导。
有些孩子们因为年纪轻易逃脱了法律的处罚,于是长大后开始变本加厉,有些孩子们因为缺少父母的教诲或长期遭受家庭暴力,为了生存不得已犯罪。
但无论是哪种原因,社会、国家都负有巨大的责任。
“对于加害人和被害人,我们每个人都没资格评论,因为我们都是加害人。
”虽然对少年犯厌恶至极,审判长依旧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呕心沥血的教导这些犯下重大罪行的未成年人。
或许他们会改变,或许永远也不会,但本着对被害人和少年犯负责的态度,每一场审判的刑罚都应该合理正确,要告诉他们法律不是闹着玩,也要尽全力保护被害人家庭。
审判长一直走不出儿子的那场事故,那是她的心结,所以五年过去,孩子的物品始终被尘封在箱子里。
但当她亲手完成了那场审判过后,她又重新打开了箱子,既是与儿子的告别,也是与过去自己的告别,她亲吻了孩子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玩具和每一件衣物,也是亲吻原谅了过去的自己。
最后终于说出了那声“再见”。
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攻击女主偏执。
1.背景是韩国大学录取结果跟每次考试成绩都挂钩,剧里泄漏一次考试答案就相当于在中国泄漏了高考半面题,是可以放过的事情么?
2.女主确实有点动摇想不往上追究了,结果部长判了很不公正的判决,作弊的人反倒获利,没作弊的穷人家的孩子要准备补考还要准备各种大学考试面试,这才让男女主决定继续下去。
3.男女主后来不也继承了部长的愿望,去写书,去推动修改少年法了,部长想做的,他们继续去做了。
6月11日晚。
第一集观后感。
第一次看剧看完第一集就立马写观后感,因为太喜欢这个开头了。
因为我和女主一样,对少年犯厌恶至极。
原因是在我少年时期,虽然没有受过霸凌,身边也没有小罪犯出现,但我见过同学霸凌别人,还见过同龄人撒谎,那撒谎的奥斯卡级演技、背后腹黑表面装好学生的一些场景印在了记忆里。
乃至成年后听到社会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是“孩子都是纯真的不会撒谎的”,我就对这种言论恶心至极。
觉得“你们又不是没有童年,长大了就忘记掉最邪恶的东西越容易产生在发芽阶段么”。
女主必定有什么故事,盲猜要么家庭受过少年犯的伤害,要么儿时的兄弟姐妹或某个好友是少年犯。
法官和几个孩子聚餐的那一幕我也对男主厌恶至极,浓浓的圣父感扑面而来,如女主所说,“你觉得你是个不错的大人”。
哪怕在胖女孩声嘶力竭哭喊她没偷东西的时候,我也毫不怀疑会反转,毫不怀疑她一定做了坏事,毫不怀疑她在演。
平时会听一些讲案件的栏目,听到过很多少年犯的故事,可谓手段极其残忍(女童把婴儿从25楼扔下去,六年级男孩砍死亲生母亲砍断母亲双手),作案动机极其匪夷所思(下雨了心情不好随机找同学发泄),作案以后极其冷酷且毫无悔意(杀完人面对审讯面无表情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上学)。
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人之初性本恶。
人变好,是后天父母教的、学校教的、社会环境的正能量引导,根本不可能是先天性本善。
人先天就是兽性,毫不避讳自私自利冷血残忍的兽性。
兽性不加约束会暴露得极早,这样就有了少年犯。
是父母说“要心怀善念”,学校说“违法会被制裁”,社会说“为家为国为天下”,才使我们大部分人成长成遵纪守法阳光健康的公民。
否则,为什么很多罪犯(不只少年犯)都能溯源到原生家庭、成长环境、事事不顺的人生遭遇。
我喜欢《伊甸湖》的原因是,它否定了“孩子们都是天真无邪”这一令人作呕的刻板印象。
它让你看到坏小孩坏起来能有多坏。
说回第一集,女主并不是冷酷的人,在她那里,和厌恶一词相反的是怜悯,注意到她在家办公的场景,那个光线出乎意料的是暖黄光,而不是“一个严苛干练的女强人”会出现的冷蓝光。
以及她对待受害者母亲的态度,一切都证明和厌恶对立的并不是恨,而是某种(或许偏颇的)共情。
至于少年犯能改吗?
我一直在想,少管所里聚集的小孩真的能受到教化,还是互相学习更多作案手段以及把杀人行凶等等经历当做引以为傲笑着高谈阔论的战绩。
我偏向于后者。
不知道在最后一集时,男主是否能感化我对少年犯的厌恶。
6月13日,第四集观后感。
这集好棒。
之前以为男主只是个衣食无忧的单纯暖男,原来他曾经是因家庭问题诞生的少年犯,而且救助他的法官应该是部长(转场转得好好)。
看得出部长一直是矛盾的,在前进一步还是原地驻守间有过犹豫。
这集有个细节也好棒。
买饮料“买一送一”根本是说谎(不然怎么不是两瓶或四瓶,男主就是直接买了三瓶),一个细节就写出男主想对别人好又不想给别人造成(哪怕只是一瓶饮料)负担的,暖却又十分敏感的小心翼翼。
最喜欢的是三集四集都出现的那句“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不会再长大了,十年二十年过去,只是时间在流逝,他们会被困在过去的痛苦里。
”平时我们都有听过“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男主这句台词是我目前听过最贴切的解读。
不过前四集为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庭审差了点意思,好多细节都是插叙倒叙去补充(完全没必要,仿佛编剧没想好整个脉络,先结案了再去补细节),不仅冲击力少了很多,节奏也显得有些卡顿。
6月15日,看完了。
除了看前四集时就感觉到的叙事缺陷贯穿了全剧,别的大毛病没有。
不是说这剧的重点并非悬疑就可以敷衍叙事,或者因对抗力产生在孩子和大人之间对抗性就不会太强(反而会更强)。
破案平淡,庭审平淡,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这些缺点完全是从剧本层面上能够解决的问题。
回看6月11号的记录,男主最终没有感化我,他只感化了他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个剧其实没有男主。
它有且只有一个主角就是女主。
女主解救孩子的瞬间,庭审的瞬间,都好像黑暗中最灿烂的光,像在弱小的仰视角度宣告了一句话:“女神原来是这个样子”。
本来只该给四星,但五星的理由是“即便有叙事缺陷也非常值得一看的剧”。
因为它从始至终只提出了“家庭如果没办法做好教育,学校也不能,那么该是司法、社会、国家开始负责的时候了”这个命题,却没有回答要如何解决这个命题——因为编剧也不知道怎么破题,因为这是我们全民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引发思考比直接获得答案更重要。
*尽量不剧透。
关注细节如拼图。
*这剧如果跟秘森对照看,快乐加倍——也就是尤其适合喜欢秘森的人。
我个人的打分是低于秘森,高于《恶魔法官》,因为只有十集,浓缩精华,所以也略高于《至上之法》。
*我不研究韩国法律,但能算得上两季《秘密森林》十级选手,所以也不算一无所知。
以及英美律政剧看了不少,算是逃离法学的一点爱好。
不过讲东亚少年犯的,这部剧应该算优质的。
目前印象深的是:人设鲜明而且反差。
资深高冷前辈带热血青年,是,但前辈是女的。
后辈是个心软的碎嘴子。
还不是简单的性别互换,沈姐真正有姐姐范,担当,大气,有胆有识,心软手腕硬。
(道是无情却有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242830)社会议题。
比如少年犯是各种意义上的悲剧,受害者,施暴者,都是。
谁来审判缺席的监护人?
谁来实际担起改造少年犯的重担?
法官和法律能教会小孩子什么?
双主角,沈姐和小车都有秘密。
小车的背景在三四集揭秘,沈姐的要到后半段。
群像,没有特别出戏的。
部长也有层次,哦不止一个部长,不止男性部长。
参差感好评。
跳着看了一下,没烂尾。
(就是从第三四五集开始就很好哭。
)其他先更在讨论组。
暴力就是暴力,跟父女母子无关,第四五集随感“法官至少要揭示真相啊”,第二三集随感“这年头法官也要出来抓人么”第一集随感
怎么会有第7集这样的人间美好!
面对不熟悉的教育行业的诸多弊病,面对领导同事的压力,沈法官坚守正义与公平,为普通学生争取了利益,也真诚地为迷失迷茫的姜家父子点亮了灯塔。
无论是经历恩将仇报的内心挣扎,还是当事人沈法官劝他中途离场,车法官都始终陪伴在沈法官身边,无声地支持她查明真相。
我们就这么暂停吗?
不能这么暂停,车法官默默地给了沈法官力量。
姜信宇听了沈法官劝说,选择了光明的道路,回到了人生正轨,也寻回了内心的安定,太棒了!
姜部长被沈法官的言论唤醒,迷途知返主动承担责任,姜部长几十年的做事态度,想要从政的初衷,对车法官真诚而正向的帮助和大恩不言谢,姜部长太棒了!
比较惋惜地,他是竟然因为家人的错误和短暂的误入歧途而经受如此严重的惩罚。
姜部长笑的像个孩子
谢谢你成为这么优秀的大人怎么会有第8集这样的人间炼狱!
辛苦加班到深夜,完全遵守交规,竟然被撞飞在马路中间血肉模糊,想想这样的遭遇就让人胆战心惊,都要杯弓蛇影不敢骑车上路了。
所有肇事司机值得被严惩!
努力让自己变好,路见不平伸出援助之手竟然被拖入深渊,明明跆拳道技能傍身却必须隐忍欺辱,心疼道皙。
白媄珠被偷拍,受到持续威胁困扰,眼睁睁看着帮助自己的人因为自己而被反复欺凌,太让人窒息了。
看部长儿子舞弊案,是我最纠结的一案,一会儿觉得女主太过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奴性思维太强,看完之后,还是觉得女主的做法,太圣母。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推论功利主义不应该全盘否认,在某些场景下,是需要功利主义的计算。
先看按照女主的做法,产生的不良后果:1)政界和人民的损失。
一个原本可以在议会发挥更大价值的良心司法人士,最终被迫辞职,对法院来说,是个损失,保不准下一任是个sx,因为这个部长除了爱出风头,各方面来看都是正义的人;对议会或者社会来说,少了一个有能力又有意愿推动少年法前进的人,亦是损失。
2)司法的损失。
司法的威信受到质疑,在公众视野,一个法官竟然带头枉法,徇私舞弊,这个法院还有救吗?
之前的案子是公平的吗?
是否要更加加强对法院的内部调查?
之后的判决是否会有更多舆论上的考究?
于此,对女主要追求的所谓正义,看起来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3)广泛少年犯的损失。
从男主的经历可以看出,部长是个愿意相信和发掘人性善的法官,这会指引愿意从善的少年犯走上正道。
4)法院的损失。
男主和一众法院职员,对部长都是尊敬和认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是能够引导整个机构稳步向前的。
反观,女主的做法,在她自己眼里,得到了什么。
1)女主内心的秩序。
对,不是女主所谓的正义,是女主的内心秩序。
如果这个做法,不能够给广大的受众带来遵纪守法的压力和信念感,其实是没有达到追求正义的效果的,看起来唯一能产生影响的就是男主而已。
所以,这件事,并没有给广大的公职人员带来追求正义的信念感,最后满足的,仅是女主的私欲;2)好像没有了?
综上,整个事件,纯从功利角度来推论,损失惨重。
如果我们再把功利主义推论的目标,聚焦在正义上,还是失败的。
要追求正义的最大化,应该从立法、舆论、司法(更指最高院带有立法性质的司法)去践行,去推动,去影响。
那为了追求更大的正义,是否可以用一些错误的手段,达到更正义的目标呢?
在这个事情上,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用错误的手段达到更善的正义还是不扩展,聚焦在这件事上。
部长和女主都追求正义,部长是从上之下,从包围到收缩;女主是坚持程序正义,单点突破,逐阶往上。
但是需要一个衡量指标,那就是,两种做法,哪种更能促进社会更有正义、更公平的运转。
部长是牺牲一个案件,促成了成千上万案件的正义,女主是牺牲了可能的成千上万的案件的正义,促成了一个案件的正义。
高下立判。
对,这也是功利主义的推论,但是对功利主义普遍的批评在于牺牲了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不把人当做目的而当做手段。
所以,需要看下谁被牺牲了。
如女主所说,被牺牲的是那些没有作弊,但却要面临更残酷竞争的考生。
1)首先明确影响范围,按照女主的做法,在当前这个案子上,仅会多影响再3名学生;对未来的影响上,只要高考制度还在,只有权贵阶级还有特权,这个处理并不会让未来的权贵家长,放弃笛卡尔。
2)对3名学生实际的影响呢,同为东亚国家,大家心理也明白,高考很重要,但是高考并不代表一切,只不过让这三名学生的成长之路挫折了一点。
这不是说对3名学生来说影响不大,而是想表明,这并不是杀1人救5人的道德洼地,这最多算一个道德小坑。
从理想角度,小坑要修吗?
要。
但是从实际生活出发。
这种小坑,或者比这个小坑更大的坑,社会上太多了。
政治正确要我们关注眼前发现的坑,并死磕到底;但是让更多的坑消失,对更多的坑一网打尽,是一个更有效率,更能带来福祉的事情。
比如,袁隆平在街上看见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应该要把这个乞丐接到家里,吃好穿好伺候好吗?
所以,没那么错,但是可以有大很多的善。
关于法律的作用说了很多部长和女主的问题,回到案件当事人部长儿子上来。
法的目的,就我目前的知识水平,我认为是两点。
1)事后惩罚。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2)事前限制。
通过法来威慑、规范社会行为,增加行为的“自我审查”,减少违法行为。
从事后惩罚来说,部长儿子,已经受到了他自己给自己的,家庭给自己的严重惩罚,如果再加上法律的惩罚,边际效用低不说,一不小心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而失去的惩罚应有的意义。
从事前限制来说,不起诉,部长儿子还会再犯吗?
我想不会。
对部长儿子的起诉,会对社会有规范作用吗?
这里的社会其实就是对权贵阶级的家长,我想,微乎其微,并且对另外18个人的起诉,该起到的威慑作用也应该起到了。
是不是可以认为,起诉,有点多此一举。
对好人的影响坏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好人,瑜中有瑕摧枯拉朽。
对坏人,我们总是努力在ta身上找到好的一面而进行开脱,对好人,我们总是拿着放大镜,找身上的一点瑕疵而枪击炮打。
简单分下类,女主、女主、部长、部长儿子都可以算好人。
剧中的部长,可以算是公正一生,但是就因为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不是自己主动要犯的不算严重的错误,而前途尽毁。
在韩国,有那么多的不公判决和社会事件,同样是被女主都能看见的恶,为什么女主不想方设法,刨根究底地去想办法扳倒呢?
刚刚列举的好人,其实几乎算是完美的好人了,但是大奸大恶但又有权有势的人,犯下的错误都一一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吗?
女主的做法,只会告诉她周围的人或者亲历的人,你要做好人,就要做十全十美的好人,一步都不能走错。
那会阻挠多少人,向往和追求大善和大义,每个人最后深陷自我审查、只能独善其身。
我相信程序正义,也相信主观正义。
任何一个制度,都需要好人和能人,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承认人的不完美,在其犯错时,综合考量而给予其纠偏的机会,这至少是我目前相信的价值观。
在萨利机长的片子里,我曾因为对萨利机长的调查而愤怒,但是想到程序正义不仅适用于好人,也适用于坏人,我理解了。
但是,前提一定也是,大部分坏人都被程序正义审判了,才开始追求对好人的程序正义审判。
在对8个坏人视而不见的情况下,对2个好人穷追猛打,只会让好人灭绝而已。
预告片很喜欢,但正片出乎意料的单薄。
不知道是不是网飞介入的缘故,感觉从秘密森林开始,严肃派都在学男女主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判案+派系斗争+探究过去的套路。
再加一两个阴阳脸上司,几个当事人,几个气氛组同事,两个八卦跑腿办公室下属,好像同一组人加载不同的背景mod,或者给一组人设写不同的同人文。
导致主线剧情已经发展到第一幕就让观众知道接下来人物会怎么样的程度。
况且故事状似写的很复杂紧凑,但那种复杂感是没有依托的,不能单纯靠不断反转就加回忆来显得这个事情有多复杂,而且我寻思回忆是让人判断的,也没必要给我看假的回忆吧,这样也太想让观众跟着pattern走了。
剧本就跟千层饼一样——层倒是不少,就是每层都薄的死去活来。
女主也不够讨喜,黄始木尚且有脑部手术后无心无情的设定,但我不明白一个健康人类对周围人这么不礼貌,这么刻薄,这么粗暴是什么很时髦的人设吗?
夏洛克福尔摩斯这样迷人的讨厌鬼有一个就够了,况且女主这个角色还没有那种特质。
仔细观察还会发现暴怒的青少年总能被她讲理震慑住/露出马脚,为什么呢?
且不要求那种聪明到人神共愤的少年犯,但出几个没办法被大人在精神上拿捏在手掌心里的茬子总不难吧?
怎么连恶毒都恶毒的这么平平无奇,像群狼狈的小版成年人,没有孩子犯罪的感觉。
感觉部分韩剧说拍的多好,但总给我一种不上不下的感觉……抓社会热点一抓一个准,但是情节不够奇巧,故事不够细腻,人物不够新颖,像个木桶,属于英美日的优势都没占上,都算十分做出了七八分。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的电视剧,不得不提当年的《熔炉》,改变了韩国的青少年保护法,而这部剧则聚焦了青少年的犯罪,能看出韩国致力于改变目前尚不完善的青少年犯罪规制的问题,现实意义拉满的情况下,想从电视剧的角度看看这部剧。
实话实说,对这部剧期待值是很高的,因为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女主也是我蛮欣赏的韩国女演员,当年的《信号》真赚足了我的眼泪,但是这部剧说实话,她的演技非但没有惊喜,甚至说是没有及格。
不知道是脸部填充过度尚在恢复期的缘故还是什么原因,她的脸部很僵,看不出表情,甚至有点馒化,满影响观剧感受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的一些价值输出还是很值得共鸣的,虽然女主人设是有点难以名状。
《1-2集:未成年人虐杀分尸案》1.法院设置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2.少年法庭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人类是永远学不会反思的是吗?
想到了《我们与恶的距离》,这个案子结束了就是真正的结束了吗?
难道我们除了等待下个案件出现后再次进行审判之外上什么都做不了吗?
3. 法官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受害人的母亲那里真的狠狠扎心了,难受受害人就没有活下去的权利吗?
《3-4集:家庭暴力案》《4-5集:青少年教化中心案,青少年组织及强迫卖淫案》这几集都太好哭了
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孩子们,在受害之后就不会再长大了。
能给予少年犯机会的人,只有法官。
大人们永远无法理解,孩子们当下收到了多么严重的伤害。
在家受到伤害的孩子们往往会有自虐倾向,他们明知故犯,只是因为希望自虐带来的痛苦,也能对家庭造成伤害。
他们想引起注意,想传达自己的痛苦,希望别人不要忽视自己。
妈妈爱你这里真的很好哭啊😭明明都是些韩剧爱玩的那些老梗,可是还是忍不住一直流泪,几个配角的演技还有那些触动心弦场景,适时的bgm,还是狠狠共情了。
那些看似不能理解的行为是孩子求救的声音啊。
孩子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家庭的问题啊,看似即使出身险恶也可以选择一心向善,可是他们的出身从一开始就是没得选择的。
那些不配为人父母的人,会源源不断的给社会制造垃圾,但是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6-7: 集体舞弊案》这个主题我愿称之为本剧最高光的案件,直接封神。
看似讨论了教育制度,实质讨论的是社会制度的问题,还顺带吐槽了一波政党制度,部长演技直接封神!
韩国应该是全亚洲最卷的资本主义国家吧,不知不觉教育这个看似最公平的竞争演变成了社会资源的一种的打拼,努力与天赋再也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标准了,由于资源有限导致内需减少,人力资源的过剩,怪不得韩国生育率跌破眼镜。
而教育改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因为不是一考定终身,相继加在学生身上的负担更重了,每一场的考试都会对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学生一刻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糟糕的系统只会制造出糟糕的人类而已。
部长跟议员几段吃饭的戏真的可以封神,部长演技在线,讽刺效果拉满。
这一段跟老白演的《法官大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生正直的法官都是因为儿子坑爹万劫不复,走向不归路。
不同的是,老白是为了儿子的性命,部长是为了修改《少年法》,可是手段不对,即使目的再光伟正,结局肯定不能正确。
这里部长太好哭了,我第一眼就认出你来了,谢谢你成为一个这么优秀的大人。
😭
不得不说,部长的演技真的好,中间的纠结,懊恼,悔恨还有释怀演的太到位了😭《第8集:未成年人校园霸凌案,无证驾驶致人死亡案》
这一幕,跟日剧《非自然死亡》“幸福蛋糕”里面,一个工人给老板送蛋糕,由于过度加班疲劳驾驶摔在地上看到满天的烟花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对比,写尽了心酸。
这个故事看的肝疼,法律不是万能的,学校跟家长除了加强反对校园暴力的教育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加强未成年人如何向外界求助的能力。
为什么我要说这是一种能力,因为这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要靠后天的教育习得的。
看到这些案件真的很痛心,因为他们明明都是受害者,可是因为不知道如何求助如何应对,而变成了加害者。
我不能理解的是植物人小哥明明跟男主关系这么好,遭受校园暴力之后为什么不向他求助呢?
还有那个被拍照的女生,明明整件事情她是一个导火索,面对如此不公平的结局,她作为既得利益者,最后受伤的只有为她出头的植物人小哥跟死去的努力赚钱养家的建筑师,真正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却没有遭受任何处罚,就因为她的软弱,她的良心往后余生真的可以过得去吗?
这个案子不完整就是,这个事情发生之后植物人小哥的做法是否是唯一的选择,他们期间是否有寻求其他帮助,而这一切都因为证据不足都无从得知了。
“少年们是无法独自长大的。
今天的处分对象虽然是少年们,但是处分的重担,监护人们也必须共同承担。
”看完这部剧,我重新认识了少年犯、父母、法官和律师这些群体。
剧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为什么不对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未成年人判处严重的刑罚处罚甚至死刑?
为什么律师要为坏人辩护?
一些判决结果在群众看来像是在保护坏人?
1.因为加大惩罚力度会让犯罪率不降反增;2.因为律师维护的是法律的正义,是“程序正义”,而社会公众所说的正义,更多指的是“道德正义”。
用罗翔老师的话来说:律师为坏人辩护时,维护的是坏人的“人”,而非坏人的“坏”,她们维护的是人的权益。
3.法律是冷酷的,法官判决,讲究事实证据,讲究处罚程度的适当。
女主的角色和演技是最喜欢的。
开始的几集以为她是那种不近人情的冷酷法官,看到后面发现她其实是在努力告诉青少年们法律的残酷和权威。
ps.眼神很到位,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压迫感。
车部长的角色也让我明白看人不要因为厌恶而给厌恶这个人找理由。
一开始觉得他是那种为了升迁不择手段的人,后面却发现了他善的一面,体现了人的复杂和多面——至少不能凭借一个人露出的某一面就对这个人先入为主。
对于“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剧里提到一句话:“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落的努力。
”犯罪的青少年中大部分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破裂,那么,如果不能保证为孩子负责,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责任,那就不要草率地将其带来这个世界。
因为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我都有可能是受害者(加害人)。
挺好的题材,拍的乱七八糟。女主实在令人讨厌,几次被气的想弃剧。。虽然坚持看完了,也看到所谓的人物动机,但还是很烦她。也就是同事们脾气好,成天摆个晚娘脸,苦大仇深的给谁看呐。而且破案找证据确实不是法官该做的,难怪案头工作堆积如山,不干本职净瞎搞,这像话吗。真相固然重要,但社会进步也不能凭一己之力吧。有线索不报警非孤身涉险真是搞不懂。。法律制裁的是有良知的人,对于真正的恶人完全无效。越善良越吃亏。这可能就是真相吧。
后面都变成了政治问题
为题材和切入点鼓掌,愤怒又无力的劲儿出来了,但人物的万金油设定(法兼警兼检)、瞪眼演技和公式化的剧情推进,跟《遗物整理师》一样,时不时让我出戏,略遗憾。(如果能有同题材,脑海里蹦出日版天海佑希/户田惠梨香、国版殷桃/谭卓……
立意不错 期间也让我哭了几次 但表现手法还是让我不适:女主永远杀红了眼。男主永远不是在道歉就是在哔哔赖赖。(还有谁和我一样看见男主就莫名想扇一巴掌的吗……)第一任部长问题处理和应对方法就很降智。Too predictable etc.然后逻辑问题也在最后一集的时候大爆发 尤其是作为法官自己跑去找白某并且被捅之后不找警察跑去找部长那里…这迷之操作真让人窒息。剩下半集都不想看了。再见了。
真是高开低走啊,后面的案子好勉强
和DP差不多的结构——最开始是单元剧,最后三到四集用一个与贯穿人物有关的大事件做高潮。主要看点其实是挑战传统价值观(军人不能逃跑、孩子都是善良的)披露社会阴暗面。只能说,美剧和韩剧已经把各种题材、体量的东西应该怎么写弄得非常熟悉了。起手就是75分
除了题材其他都很平平的一部剧,不明白怎么吹网飞韩国的人这么多。
难看的要命,怎么吹出来这么高分的
每个少年犯背后都有一个糟糕的原生家庭。不能为了读圣经而偷蜡烛。“每个人都会犯错,最重要的是犯错之后的处理方式,这将会决定你成为怎样的人”,这句让我想起了狗屎前任,他就是犯了错后从未做过反思也从未付出过代价的人,所以他变成了一个越来越烂撒谎成性的人渣。
其实信息爆炸的当下,纵观全球国度,法律和现实的关联也都在愈加割裂,思想的交汇碰撞与其产生的化学反应有时结善果却往往也结恶果——近十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在直觉上增加,也许与这些多元文化不加筛选的杂糅传播不无关联,且不要说几部剧就能体现制度优劣或觉悟高低——关注点若在这儿就辜负这些创作的本意了,只是,艺术化呈现社会问题始终道阻且长,怕是难以触及“变”法的核心与决心;话说我一直坚信“人性本恶”,务必须在“三观”成型之前进行严肃的从众约束与规范,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谈论所谓个性发展——压制原初的兽性发扬克制的人性,相对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PS. 鉴于国内(莫名的)难产类似作品,十分建议引进并上星播放。
再次体现了国内一些观众对海外剧的宽容,从鱿鱼游戏开始,只要是奈飞的韩剧就大吹特吹,这部剧也就案件尺度大点,和往常的韩剧犯罪片没有太大的区别,女主就是典型的韩式“狠人”,声音低沉+面目狰狞+撂狠话+沉痛的过去,是一个很扁平和脸谱化的人物…当然从少年犯罪的角度引发思考,还是比较新颖和意义深刻的,少年犯的形象也算鲜活,这是我觉得这部剧唯一的优点了
什么少年犯,这种坏种才应该加重处刑吧
好看个p,美式英雄主义是吧,玩噱头转移话题是吧,面瘫圣母b女主快滚出我视线!
用台词堆砌伪造出来的振聋发聩,其实很无趣
车泰柱是个什么鬼,大白莲花?大圣母?没原则的假大空。子不教父之过,这部剧对监护人的责任渲染的不够。
女主太丑,演技还差,实在看不下去
看完太绝望了啊,这片子里所有的受害者都没有得到保护太惨了。
先说现今韩国影剧真的在亚洲第一,剧情及演员演技条件都是. 尤其是网飞韩国. 这部剧情探讨太深入人心.
【NETFLIX】“今后,作为一名法官,我会谨守中立性,我绝对不会损害法官名誉。我对于少年犯厌恶至极,我这样的态度会引来某些人的批评,也会使某些人受到伤害。“厌恶”,在字典上的定义,是既讨厌又憎恶的意思。虽然既讨厌又憎恶,但为了导正少年们,我一定会全力以赴;虽然既讨厌又憎恶,但我会以冷静的态度作成处分;虽然既讨厌又憎恶,但我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年们。换句话说,我会秉持初衷地坚持下去,同时,我也会变得与以前不同。”
剧里的韩国公务员没有一天猝死一个也是主角光环了。高开低走令人失望,埋了九集伏笔的往事和看上去就不好惹的新部长,被女主三两句话嘴炮到内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