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哇片”)电影喜欢打结,将现实之线和过去之线打结,编织前后两段情缘,相似,或是不同。
《胭脂扣》里有彼时烟花柳巷里如花四少的孽缘,亦有现世一对报馆青年的情感;《海角七号》里有昔日的由信连接起的跨洋的思念,亦有当下的异国情;这部港片《东风破》里也有两段情缘,前后差了大概有五六十年,一段是当下,一段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同是文艺片,《胭脂扣》是凄美的,那么《东风破》是唯美的,接近《海角七号》里由海风和信带来的清新。
《胭脂扣》扣的更多的是过去,旧人抹胭脂,叩问负心人,归不归?
《东风破》要破,破旧立新,东风起,新人启程去。
去国离乡、独居美国的亚男失意、得癌,她将希望寄予在网上结识的余麟身上,抓住这根稻草,她重回到香港这片故土上。
两人真正的相见,是在余麟家的福源医馆。
亚男假装是自己的朋友来给余麟送信,但却遇冷,余麟身边有一对丧夫的女人和丧父的小孩要照顾。
余麟
亚男而发生在这条老香港街的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也交错在其中,这段记忆里的主人公是余麟的姑婆二花和亚男打工的义庄负责人林山。
在那条暗街上,他在街的一端做手势,她在另一端做手势回应,他问她为什么要学他,她说要像向他学英语那样学他。
她穿着旗袍,是个护士,也是福源医馆的小姐,他穿着西装,会说英语,应该是留洋回来的公子哥。
他为她取英文名eva,并蒂之义,即二花,他赠予她刺着eva名的医袋。
但由于他家庭介怀她的护士身份,他们分离,她毅然踏上了远赴重洋之路,继续行医济世。
年轻时的二花
年轻时的林山存在的现实的主线, 逝去的历史的副线,在电影的时空里交错,互放光芒。
而站在两条线交叉的十字路口的人是主人公,也是你我。
借由亚男和余麟之口,“选择”二字是他们逃不开的问题,也是曾经林山和二花面对的。
林山伯教亚男写诗山,普通的山 花,普通的花 花开遍山,山长满花 花依偎,山守护 山还在,花依存余麟在亚男的病床前念了这首诗,这也是曾经属于林山和二花的诗。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
这部文艺片还有背后的故事,《东风破》是一部为庆祝东华三院一百四十周年而筹拍的香港电影,由执导过《蝴蝶》《十日谈》的年轻导演麦婉欣和执导过《打擂台》的郑思杰合导。
东华三院起源于1870年代,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最大的慈善机构,一直致力为大众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包括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
医馆和义庄这样的老地方活在旧时代,在新时代也是苟延残喘吧。
片子里真实存在的福源医馆和东华义庄是在追念,更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复兴香港吧。
福源医馆余麟要卖掉祖业、卖掉医馆一事气得他姑婆二花回港。
二花让余麟在医馆工作一个月好好感受其间的哲学。
望闻问切、针灸、开药方…点点滴滴显现的尽是二花讲求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事情也是吉事”的达观态度。
东华义庄亚男对这些不叫死棺材而叫吉棺材的棺材好奇,当林山伯问她怕不怕义庄时,亚男脱口而出这里那么漂亮,决定在此工作。
义庄里安放的灵魂是旧时代从美国运回来的被贬称为“猪仔”的劳工,义庄一直在等待亲人的认领,好让他们落叶归根。
林山伯也在等,等待大洋彼岸的二花的归来,因为义庄也安放着她爷爷的灵魂。
“生有所安,死有所托”,这是义庄奉行的准则。
正在消逝的美好借由女导演细腻的镜头语言表现得如此诗意,现实在柔光下浮泛,记忆散着泛黄复古。
不得不提片里的配乐,英语小清新浅唱低吟,渲染场景恰到好处。
片子最后一幕,伴着《lovely smile》,林山疾奔,二花远走,林山道声再见,二花转身微笑。
很细腻的一部文艺片。
把过去、现在,把香港、旧金山,把年轻、年老,把亲情、爱情,把历史、现实,把生、死,把记忆、现实,纠缠在一起,实际上也分不开。
几个角色很鲜明,演员表演有特色,真实到位。
结尾尤其好,画外音:“其实所有事情都是最好的,你没有选错”,揭示了电影中的人和事的矛盾、对立的统一。
很喜歡這部電影的風格,覺得很適合我。
美美的畫面,靜靜的事物,慢慢的說。
很有意思的獨白,很對味,很喜歡,很崇拜這部電影的攝影師。
從開頭的畫面第一句的旁白就喜歡上了它喜歡看美的事物喜歡拍照留住最美的一霎喜歡讀詩詞賦雖然我未必讀懂喜歡安靜地海面靜靜的一個人發呆喜歡懷舊的事物舊時代的中華文化電影裡都一應俱全一秒二十四格每一格都是一張照片這可以說是繼杜可風之後我會認真記住攝影師名字的另外一個人雖然杜可風走的是夢幻路線(偶爾也會有一兩部懷舊的)而這部電影屬於懷舊路線完全南轅北轍但是 都拍出了各自的味道對了 攝影師的名字是關智耀搜索一下才發現原來他已經拍過很多電影了這是一部值得收藏DVD的電影
Here to stay——恭硕良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1NDE4NjI4.html电影前的插曲是恭硕良的《Here to stay》,超好听!
以下歌词:So many years I've gone to stray I know I'm here to stay so many things I want to say My love I'm here to stay We've cried we've laughed We've shared our fears and after all these years I know there's just too much to say should know I'm here to stay So many nights I sat and prayed that you are here to stay and even when the skies are grey God knows I'm here to stay We've cried we've laughed We've shared our fears and after all these years I know there's just too much to say should know I'm here to stay should know I'm here to stay God knows I'm here to stay.《在这里停留》 我去流浪这么多年 我知道我在这里停留过 所以我想说的很多事情 我的爱我在这里停留 我们已经哭了,我们笑过 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恐惧 毕竟这些年 我知道有太多太多要说 应该知道我在这里停留 多少个夜晚我坐着祈祷 您在这里停留 甚至当天空是灰色的 上帝知道我在这里停留 我们已经哭了,我们笑过 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恐惧 毕竟这些年 我知道有太多太多要说 应该知道我在这里停留 应该知道我在这里停留 上帝知道我在这里停留.无意中找到另一首歌,Lenka的Here to stay,也是我喜欢的。
Here to stay——Lenkai don't know anymore i don't know what i've been fighting for but something inside me won't go quietly and i could be anywhere 'cause we're all breathing the same air it goes inside and makes me feels alive and all i can say is all i can say i am here and i will be following my own way forever and a day i am here and i'm here to stay oh we are here and we will be following our own way no matter what you say we are here and we're here to stay we are here to stay no matter where you roam anywhere you lay your heart's your home stand your ground if they push you down because all you can say is all you can say we are here and we will be we are real and we feel it when you deny us or when you get tired of us i never knew when enough was enough or whether to stay when the going was tough but i won't let a little heart be afraid oh, we are here and we will be这部电影镜头都非常的漂亮,插曲配乐也都很好听,去查了一下插曲,发现大多来自香港本土的一个乐队Ketchup,此乐队曾在01和06年发过专辑,但现在已不知所踪。
很想听他们的歌,但网络上都已经找不到。
So sad
正巧是在看完了广告片儿非诚勿扰2之后,一个人窝在电脑前看的。
说实话以前对苗可秀真的没什么印象,但是看完此片以后,马上百度恶补了一下。。。
这个片子充分证明了,香港的老戏骨们随便拉出来一个都能镇得住一部片子。
全片虽然她没有和泰迪罗宾有过什么正面的对手戏,但是两个人物在穿插的回忆衬托下,把历史和现实的美好和无奈,年轻与迟暮的精彩与美丽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特定的年代里,年轻人的感情往往不由自己所左右,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时代的力量让你无所适从。
当时想想当下又何尝不是呢,原来我们一步步的又走回了以前的老路,衡量利弊太多,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的追求的是什么了。
以得到为目的的爱情是没有结局的,就像剧中的那句“不是要别人记的你,是要让你记的人。
”。。。。。。
一部精彩的片子,配乐和画面都堪称完美。。。
片中的很多静止镜头和慢镜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好把一部具有历史感的电影拍出了相片的感觉。
除了剧情上显得稍有些不够丰满,剧中的冲突完全可以再增加一些,原本感觉就是拍个60分钟的片子,非给拉长成了标准时长。
显得有些拖沓。
不过这完全不能掩盖一部好片的光芒。
尤其是和商业意味太过浓厚的非诚勿扰2放在一起比较。。。
有些电影看的是故事(像希区柯克的电影),有些电影看的是画面(如《阿凡达》等很多大片),还有一些电影感受的只是一些氛围而已。
《东风破》就属于最后这一类。
要有很好听的音乐,略带伤感,画面要很美,有俊男靓女,有矛盾,有痛苦。
《东风破》完全做到了。
影片一开始,阿男一个人在黄昏的海边,海浪声起起落落,吉他,低低哑的嗓音,整个感觉都出来了。
我是冲着苗可秀看这电影的,真是岁月不饶人啊,当年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今天已经变成别人的姑婆。
官恩娜是这部片真正的主角,每当拍到她就自动切换到写真模式,音乐响起,镜头迷离。
很久没看到这样不参杂大陆的港片了。
女孩子讲粤语听起来真的很好听。
今年春晚后志玲姐姐被批港台腔。
拜托,用点脑子想想好不好,让南方人说北方话,带上南方口音是很自然的事。
你让北方佬说几句粤语试试。
志玲姐姐在春晚说的那不叫港台腔,那叫北方腔。
央视的北方佬们试图用北方话矫正志玲姐姐港台腔的产物。
没有人会期望志玲姐姐会一副CCTV主持人的腔调,让她说那么多话就是央视找好话题挖好坑,一大帮人冒着傻气往里跳。
台词:“由出生开始到死那一刻,我们一共要做超过两千万个选择。
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这个世界充满了选择。
踏出家门拐左还是转右?
跟家人或是同朋友吃饭?
跟什么人一齐生活,还是自己一个人?
每一个选择都反映着我们前面的路。
这些选择中总有些是我们后悔的,想要重新选择。
想要重新选择是因为不喜欢现在的自己。
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是以为身边的人比自己有更多选择,怀疑自己比不上别人,觉得自己作了错误的选择,但没有错误的选择,那对的就变得没有意义。
”很有王家卫的感觉。
我一直都在纠结人在死前会做些什么义庄收容那些无处停留的灵魂而时间缓缓带走所有的思念与一时之气回来或者回不来可以怀旧的颜色也好可以拖沓的音乐也好我在无意间明白了导演想讲给我们听的话停留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福源重新开张的那段音乐总让我想起很久之前某个一直不想留下的人他说生活在远方他说他停不下来我一直以为死之前的我会很淡然的四处漂泊走走停停或许会去慕尼黑看比赛或许会去感受沙漠激情原来我只会躺在床上开着窗一动不动的等待死亡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人哪怕死掉一样不会改变GAY永远都会是GAY心理变态的也终究不会阳光起来阅尽沧桑人的眼神中会有种说不出的故事看着你的时候总好像随时会掉下泪来宫恩娜还好上了妆的脸总会让人与大大黑板上的白雪雪花膏联系起来苗可秀还好硬朗的顽固让人看到旧日重来的希望泰迪罗宾也好老了之后整个人沉淀下来的除了旧时光还是旧时光我说不清楚自己对于木质门板的偏爱昏黄道路上洒下来的影子石板路宽宽的屋顶还有祭拜时点香的味道仿佛总有人会在路的尽头或是门后轻声的叫你的名字某个午夜我会化身蝙蝠飞回曾经漂浮在心上的时间留住时光的短摆默默细品我信灵魂要回家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最终,都要回家的
作为香港寥寥可数的青年女导演,麦婉欣的作品不多,广为人知并摞得一箩奖项的《蝴蝶》可为代表作。
2010年的新作《东风破》继续延续她对女性的关注,还有风格化的影像。
不过感觉《东风破》的风格化去到了极致,可以被理解为抒情、为叙事情感铺垫的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滥情。
而且贯穿全片采用外国小清新民谣,怎么说,虽然目的可能是切合久居美国的人物身份,并与怀旧的故事内容起比较,但是总觉得不太适合。
以《东风破》作为片名,意指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达致新旧兼容。
与周董的歌无关,但是主演官恩娜和何韵诗让我想到另一首歌,My Little Airport的《我爱官恩娜,都不及你的哨牙》 :我就算喜爱官恩娜,都不及爱你的哨牙,我就算喜爱何韵诗,她都不及你的法文诗。
言归正传,《东风破》基调并没有如此轻快,对爱也没有如此敢于直白。
棺材-义庄;绝症女孩-守庄山伯百子柜-南北行货店;卖祖业男孩-归国姑婆老一辈人学英文,饮荷兰水,相恋于乱世:抗日战争,内战……隔山隔水,难再重逢。
山伯结婚生子,又丧子分居,也就独守义庄多年;姑婆为了争不被人轻视的那口气,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远渡重洋,闻着草药苦涩,也就半辈子。
年轻一代,三藩市长大的Mary吸毒过度,癌症末期孑然来到香港找寻网友,中文字歪歪扭扭,学台山菜,用台山话(方言是祖先流下来证明曾经存在历史的非物质化遗产)念诗,不懂饱含血泪史的“猪仔”,只会洋快餐“薯仔”;香港长大的余麟,具现代青年特有的现实交流障碍,“汤头歌诀”从小背得烂熟,但是从未真正理解“执药”所含的责任,却变卖祖业负起抚养他同事遗孀幼子的责任。
“当人们沮丧时,总以为自己做错了选择。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你没有选错。
”因不同理由归国的旅美华人,站在香港的海岸遥望美国。
有种悲情,是错把他乡当故乡。
两代女子的回归,而后遥望,并非错认他乡为故乡,更可能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属何处。
若心灵没有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
Eva和Mary都不能与有情人终成眷属,故土无人,此处和别处有何差别?
终究意难平。
最后Eva与山伯重逢,带阿爷的尸体回台山安葬,和过世的Mary出现在山脉,欣然,释然,因为根终于安落。
棺材从义庄出出进进,有后人认领的先祖都已离开这个空寂之地。
以前战乱过后,有条件的人都把祖先尸体送还故土,现在海外华人反过来让先人漂泊重洋到定居地,方便他们拜祭。
尽管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但时代变迁,子孙并非不重视孝道,只是在海外延续传统。
在影片中,浓厚古朴的风土习俗氤氲漾开,如针灸,百子柜,那些中华传统秘术,见到特别亲切。
记得幼时不少高烧,爸爸总带我去看一个老中医,到最后我都知道他会开些什么药,不过就是羚羊角、栗子壳。
中药苦,打针痛,还是选前者吧。
于是捏捏鼻,苦大仇深似的闭眼闷头喝完,立即塞几粒嘉应子入口。
可就是那么简单几味,中午喝了药,下午出一身汗,烧就退了。
还有关于“吉”字用法,很有意思,与根深蒂固的意头迷信有关。
片中说空的棺材要说成“吉”的,因为“空”同“凶”同音,“凶凶”声不老利,要说其反义词。
最好玩就是逢年过节,更被家长嘱咐注意那些词,空车要讲吉车,空碗要讲吉碗,诸如此类。
搞到有一年春节,我连空调都自动讲成吉调。
不丢不失,在东风破旧的时候,根仍在。
(劇透) 為東華三院創立一百四十周年紀念而拍攝的電影《東風破》,驚喜之處在於影片並不像劉德華喝綠茶那樣硬銷品牌,透過一段圍繞中藥舖和義莊的故事訴說已被很多香港人遺忘的歷史。
小時候對義莊的印象,就是殭屍電影中的屍變兇險之處。
《東風破》的導演卻把義莊沐在明媚陽光中,像以紫外線消毒,把義莊的文化涵義從死轉生,改為一個充滿人情,關於守候的地方。
林山伯獨自守打理着義莊,每天清掃上香,視亡者為友。
其實義莊擺放着的很多是空棺,因為很多中國人在上世紀被「賣豬仔」到美國舊金山當苦力,工業意外發生後連屍體也找不到,只能讓大貨船把帶着名字的空棺送來香港,放在義莊,等待死者的親人把棺木運回故鄉安葬,但很多棺木就這樣撂了數十年。
在「尺金寸土」的今日香港,連骨灰龕也成為地產項目之時,空棺佔義莊的事情似乎匪夷所思;「守候」也不再是一種美德。
林山伯多年來在義莊所等候的,不只是海外運回的同胞棺木及死者親屬,還有他年輕時的愛人,中藥舖「福源堂」的承傳者二花。
她多年前移居到舊金山照顧當地華人,這時卻因為在香港的姪孫要變賣祖業中藥舖,急急趕回香港。
最後她還是要回到舊金山繼續懸壺,卻先從義莊裡把祖父的棺木送回台山安葬,因此才與山伯重遇,人面全非,相顧無言,卻也解開了心裡積塵的一個結。
這裡呈現的香港,仍是一個中轉地。
華工從這裡到海外勞役,死後棺木運回來等候轉送回鄉。
最後二花仍是同意出售香港的藥舖,只是要求姪孫學習中醫藥技術,文化得以承傳,也不執著於一具體的地方,反正她一身技藝早已越洋過海。
所以《東風破》對香港文化的情懷和想像是不紥根、可流動的;即使留下,也是不得已的延宕和守候,就像那些懸空的棺木。
(原載於2010年11月26日AM730「730視角」)
《東風破》定必是本年我最喜愛電影。
本身這句話已主觀得不宜為電影寫下甚麼評論,但作為喜愛的,不寫點甚麼又怕忘記那份觸動。
早前說過我的生活觀、文學觀與人生觀的問題,我想這部電影所以打動我,是因為那份拾遺的感覺。
我不認為我要為自己建立甚麼,單是拾遺,我已花盡力氣。
余並蒂這名字本身就透露了故事的意蘊,從這人物身上中西醫學知識並用,新舊並蒂的思維就從中構造出來。
建立的同時,是否真的要拆掉甚麼?
拆掉很容易,想重建時則很難,而且亦無法完全復建。
香港的形象就是中西並蒂之地,轉口港的角色表現出高度流動性,無論是由外國流到內地或內地流到外國。
落葉歸根的思想,亦借故事中的義莊表明香港在這方面的轉口港身份。
余麟與余並蒂的兩代思想鴻溝,已是老話題,新一代不明白,甚至可以說,在舊有生活知識底下,已到了一個無知境地。
賣掉祖傳家業,只是簽一個名字的事,但背後的目的可能只為成全個人的無稽想法。
這是普遍的丟棄心態,是急速發展的都市中常見心態,換手機、車子、房子,異常輕鬆。
如果說上一代來自內地,因此對本土難以植根,可以是合理概念,新一代生於香港的人卻更浮游無根則是叫人難以理解,或者可以說轉口港的角色貫徹始終地植在香港居民心裡,以致我們有了搬家主義,無意植根,甚至造根。
林山是滯留在香港,無法離開的那種人,他與阿男的對話中透路出自己之所以選擇等待,是因為無法選擇離開。
他說在等待一個可能一世也等不到的人。
選擇是主角之一的余麟不斷重申的讀白,因為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好,覺得自己揀錯,所以想重新選擇。
有趣的是,他在故事中不斷把想法完整化,顯示出人在生存中面對種種的選擇的真貌,如果甚麼也選對了,選擇還有甚麼意思;既然沒有見到所謂的正確選擇,又怎知道自己選擇錯誤。
我們連自己選對還是選錯也不知道,又憑甚麼說沒有選擇?
最終,林山也等到了,他們無法回復甚麼,就只能進行拾遺,以使他們彌補當年沒有作出的道別。
阿男是一個身上幾乎完全沒有中國內涵的竹昇妹,除了懂得說家鄉台山話外,卻不太懂得寫中文,甚至無法理解許多中國人既有的文化意蘊。
帶著末期血癌的身軀來到香港,尋找網友余麟,憑的是一份感覺。
故事中提到她的過去很少,若企圖推測她濫藥的行為,或許是那種中國人身在異鄉不中不西的寂寞。
如果一個香港身份表示新舊並存及中西兼容,余麟是代表新一代失去的念舊思想,阿男則是從沒裝載過中國文化內涵,而在現今的想法上中國文化內涵與舊是劃上等號的,這描述新生代對此到底承擔了多少。
余並蒂對她的提示帶有更深的言外之意,「不是要別人記著你,而是你要記著別人」,那是道出中國人即使被賣豬仔,客死異鄉,仍記掛落葉歸根的傳統思維。
我們都沒有記掛自己所成長的事物,卻企圖要求歲月留有我們的名字。
這種人,阿男,顯然是故事人最寂寞的人。
除了阿欣的角色不太適合由過度男性化的何韻詩擔任外,許多人其實都很能演繹出角色的特點。
有好幾個鏡頭是我覺得很精彩的,首先是舊時代的香港,在同一畫面看到兩段街道V字相交,林山呆立在一邊,余並蒂走到另一邊漸漸遠去,是配合人們面對選擇的場景。
另一個是阿男跑回義莊,要林山教她煮菜的鏡頭,一口氣由遠到近配合著官恩娜的步伐。
泰狄羅賓的演出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新一代不是為了複製上一代而生活的,但不表示舊有價值要被否定或丟棄,「福源號」三個字到底盛載了甚麼,余麟根本沒有嘗試過去想就回答了一堆空話。
不是甚麼東西也可以重建,舊的東西沒有了就沒有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取向。
破立是否相對,全在乎我們怎樣選擇,仍是那一句,拆掉很容易,因為無情,但當發現有情而想拾回來時,就已無能為力了。
那首《After you've gone》,配合著「離開與回來」的命題,走了,回來,拾回甚麼沒有?
这就是我爱的风格啊,音乐和镜头都美。我们离开,我们等待,我们遇见,可是然后呢......
跟看MV似的。
我好钟意尼部戏!!!!!
喜欢这个调调
小清新
没有什么香港味儿的港片,看着特别有台湾小清新的路子,原声不错。但是作为电影来说文艺过分的有点无聊了。
小清新了
终于看到一个有沉淀的片
真是畫面絕美,配樂超凡。將電影拍成MV一樣其實我覺得不太應該,且冗長,但是基於裏面的元素我實在太愛,我就把劇情和故事不放入重點了。歷史、懷舊、選擇題、重逢、攝影、故鄉、大時代,還有,真的好愛她自彈自唱的那首歌。
一部清新隽永的散文诗
构图设计的很考究,每一帧都可以截出很唯美的画面,可惜镜头略死板,没摆脱mv的拍法,官恩娜不错,虽为麦婉欣与何韵诗再度合作而看,但何菇的角色实在不明用意,且完全脱离音乐的大银幕演出,此时的何菇演技明显还需磨练,苦情戏感觉有笑场之感。灭哈哈,管她演成什么样都不阻我爱她。
硬抗一个小时,坚持不下去了。对不起各位老戏骨了
麦婉欣所有的作品就是一个词:细腻。喜欢蝴蝶里面淡淡的感觉,八月的故事里面暗恋情节,so poetic 田原和何超仪再次携手另外版本的天涯歌女让我听了很久。。。
部分镜头美的过分了。配乐也很好听。关于选择、离别和遇见。故事还可以。
时间和空间的沟通,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交流,新思想和旧场景的转换,温暖细腻怀旧的镜头语言;故事讲得比较零碎但还算条理清晰(画面不能完全支撑有些线索),配乐用得多而不精对电影严重贬值。周俊伟这两年不管是电影的选择还是造型终于又对上我路子了。
借着毫无用处只能当照片看的摄影想挽救一下可怕无力的叙事,结果是浪费。就苗可秀的表演稍微好点,还有这名儿真真是浪费
每一个镜头都精致的一塌糊涂,导演这样拍片子更多是为了拍给自己看吧
我稀罕这部的画面和原声。
两颗星给镜头和演员吧。。剧情还是算了
亚男这个角色简直是脑残到家了,整个电影做作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