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日本人拍这种温情治愈系“人与动物”影片很有一套。
明明就是把一只小猪养肥了吃掉,可以升华到生命教育这样的高度,我实在是佩服极了。
可是不晓得为什么,当影片中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与小猪分别时痛哭流涕时,我就是感动不起来。
这部电影带给我太多困惑和迷茫,一直到影片结束,很多疑问都得不到解答。
想起前不久,与一位酷爱电影的好友聊起恐怖片。
他说,美国人的恐怖片可以放心大胆看,因为再怎样吓人,最后都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但是日本人的恐怖片千万不要看,那是在精神上把你击垮,最后还留下许多悬念让你自己联想,让你久久笼罩在恐惧中。
本片虽然不是恐怖片,却非常具有日本特色。
孩子们是简单天真的,可说出来的话却非常发人深省。
那个年轻的男教师到后来显然是力不从心了。
“吃掉它才是对它负责”,这样的观点似乎也并未得到全体孩子的认同。
最后,依旧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这样的抉择究竟对不对,影片留给观众无尽的思考。
无论如何,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总是值得赞赏的。
希望我们不仅仅是思考怎样善待动物、珍惜食物。
更多的还是要尊重人的生命,维护和平。
可不要找各种借口去杀戮才好。
看到最后一幕,虽然之前已经被孩子们的辩论和为p酱流的眼泪而感动过了。
虽然在开始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在电影频道看到了对它的介绍也知道了结局是送到肉食厂。
可是,看到那些镜头架在装着p酱远去的车上,看着那些朝着这只小猪奔跑的孩子们,我还是忍不住哭了。
这真是,真是一个很温情但是很胡椒粉的催泪弹。
曾经想要做一个老师,很想。
但是这个梦想大概是在三个月前强烈地出现,又在一个月前慢慢地消灭。
我想做一个语文老师,可是不是照本宣读的那种,而是会在课上给孩子们讲屈原,讲李白。
说诗经楚歌,还把我大学里所学的仅有的一些戏剧知识,一起告诉他们。
如果有孩子早恋,我想给他们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或者是一个自然老师,在幼儿园里,给他们一颗黄豆或者绿豆或者任何别的什么种子。
在一个小小的自然角里,让他们自己种花,自己除草,自己浇水,自己施肥,或许那些植物会长大,或许会枯萎,可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生命的伟大和神奇……不过,因为没去考教师资格证。
因为几乎没怎么看复习资料,因为觉得那些资料里的,和谐精神,为社会输出优秀人才。。
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我妈又给我挑了一大堆毛病。
你太矮了,你字不好看,学生看到不怕你,没有威慑力……好吧。
我放弃了要做那样一个,本来也就不现实的老师。
本来,很多被社会固定化的职业,就是应该,本本分分地上课而已吧。
可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传道,什么道呢?
星老师想要传的,是生命的意义。
是生命的珍贵。
是生命的价值。
是如何去感恩那些为人类生存而贡献生命的动物。
我想说,他做到了。
完全的做到了。
和前几天看的《入殓师》一样,如今的日本电影,果然是越来越具有人性的光环了。。。
真应该在所有学校,统一播放啊。。
可是那样的话,中国的学生,会炒老师鱿鱼么?
然后一位老人,客栈的店主说道,请给我们谈谈饮食。
他说道:我固然希望你们能靠大地的芬芳生存,如空气中的植物靠陽光延续生命。
但既然你们不得不杀生为食,从初生羔犊口中抢夺它们母亲的乳汁以解干渴,那就让这成为一种崇拜方式吧。
让你的肴摆在祭坛上,那是丛林中和原野上的纯洁清白的物品,为更纯洁清白的人们奉献牺牲的。
当你们宰杀一只畜禽,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在屠宰你的力量之下,我同样地也被宰杀,我同样也会被吞食。
"那把你送到我手中的法则,也将把我送到更伟大者的手中。
"你的血和我的血都不过是滋养天国之树的汁液。
"当你们用牙齿咀嚼一只苹果,你们应在心中对它说:"你的种子将在我的体内生存,"你明日的花蕾将在我心中开放,"你的芬芳融入我的气息,"你我将带着喜悦共度每一个季节。
"秋日里,当你们采集园中葡萄酿制醇酒,请在你们的心中说:"我也是一座葡萄园,我的果实也将被采摘酿制,"我亦将如新酒,注入永恒的容器。
"冬季,当你们斟饮美酒,请在心中为每一杯酒歌上一曲;让那歌声成为一首纪念秋日,葡萄园,和美酒酿制之曲。
—纪伯伦《先知》
小p的存在价值一早就被定好,他不是六年级二班的宠物,他只是被六年级二班养大,最后要吃掉的一头简单小猪而已。
最开始认定小p的最终目的是要被吃掉时,没有太多人反对。
很明显大家都认同猪肉是人类食物链中的一环,这件事无关对错,只是大自然的决定而已。
虽然这时大家并没有认识深刻到粮食的可贵,生命的价值。
后来在饲养的过程中,大家逐渐对小P产生了如同同伴的感情。
于是便是觉得将小P吃掉是残忍杀掉同伴的事情,最初确定的目的也在渐渐改变。
那么将小P交给三年级是不是最终解决办法呢?
三年级最后也要面临怎样处理小P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六年级不愿意亲手将小P推上刑场而残留下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除了推迟了为题被解决的时间之外并没有太大意义。
生命到底是不是平等的?
如果是平等的,为什么有的物种已经被驱逐以致灭绝,为什么有的人种被屠戮被伤害?
我不知道,但是我宁愿相信生命是平等的,只是有的生命在宇宙广阔的舞台上鲜衣怒马之后便是悄然淡去。
或许生命在最广阔的时间跨度里,是平等的,或许在物种与物种之间是平等的。
但是当我们处在自己的种族与异族之间,不自觉的将异族处于第二位考虑。
如果这件事有悖道德的话,那么人类食用食物便是有悖道德的了。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食用食物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对于那些被食用的食物来讲,他们这个物种只是在这个时间段成为了我们食物链生物链中的一环。
身为取食者,我们从来不比我们的食物高级,这些食物是来自另一个物种的新鲜肥美的馈赠。
传统的小鸡显然也是可以的,但是效果或许不好。
小猪有庞大的身躯,越是目睹庞大的生命离去,越是让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小猪长得很快,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生命中什么是成长。
他人不可以替别人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这是人类世界的法则。
那么人类有资格决定别的物种的生命吗?
我不知道,但是千千万万年来的自然法则告诉我,当生命出现不可调和冲突时,是可以的。
在自然界,谦让不是美德。
但是,人类或许可以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他人决定的,价值由自己决定。
万物为何存在呢?
在婴儿尚未出生时,他便被赋予了价值,社会价值,家庭价值,自身价值。
但是婴儿尚未出生时的价值并不由婴儿本身承担,他是在出生时承担了这些价值而已。
至于之后,生命的意义,在我看来,只是为了不虚此行。
或许猪这样的物种有被食用的价值,有医用价值,还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潜在价值。
但是这些价值都是另外一个的物种对我们人类的价值,另一个物种对自身也是有价值的,已经超出人类认知了。
人生何其短暂,在这渺渺星球上,我们对物种的认知又是何其浅薄。
我们能做到的,或许只有珍惜作为我们食物的另一些物种,新鲜美味的身体,以及和他们在一起的美好记忆。
我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养过一只大公鸡但是这只大公鸡买来就是要被吃掉的 他在我家的那一周都是我喂米喂水它真的是极好看的大公鸡 脖颈儿的羽毛五光十色 鸡冠通红高昂着头周末的时候 毫无回转余地的 它被吃掉了我留下了一点它的羽毛 最后也弄丢了那时候奶奶教我杀鱼 剪开鱼的肚子如何把鱼清理干净 如何去鱼鳞我很快就可以单独杀鱼了 常帮助奶奶但是有一次爸爸钓鱼回来 上我处理我像往常那样去处理鱼 但是失败了剪刀刺进鱼腹腔的时候 它大力弹跳我吓的魂飞破散 丢下剪刀逃走了那时候我才意识到 死亡是很可怕的从那以后 我再也不杀鱼了 恐惧死亡奶奶和妈妈时常处理鱼和鸡 活的那种虽然我依旧很爱奶奶和妈妈 但是对于她们杀伐决断的这方面 很是畏惧她们对我的态度嗤之以鼻 渐渐的我也成了妈妈 和小朋友一起成长各种各样的体验课也去了七七八八整体感受是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感受套路化的内容 不涉及敏感问题的走过场也不是一味否认当下的亲子课堂只是 作为大人也在回避和逃避棘手的问题何为死亡 何为告别 何为责任 何谓抉择星老师真的承受很大压力 面对孩子和家长整个电影下来还是梦幻多过现实孩子们和小猪一起成长 一起毕业孩子们最后下了决心送小猪去肉食加工厂其中的挣扎恐怕远远不止哭鼻子而已最后大家每个人带着西红柿和小猪告别我一个要40岁的老阿姨哭的脊梁骨都要断了大哥在一旁暴力拭泪 搂着猫狂吸不止大哥像当年的我一样 选择留下小猪我自己的心态很复杂 我觉得孩子应该尝试面对但是我脑公不但拒绝送走小猪 而且全程抗拒“这种生命课程在我们这里分分钟就是教学事故吧”“让孩子每天参与临终关怀真的有这个必要吗?
““既然要吃掉它为什么还要养这么久培养感情?
”“找个可以养猪的乡下家庭收养不行吗?
”但是不再是孩子的我明白 有些事情是该直面的当然我还是有点害怕这种手握生杀大权的问题会有很多人说 不该让孩子直面这种问题不吃猪肉不养猪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我不这样认为也许我也没有更好的答案 但是我愿意给这部电影五星 手动赞希望当代教育也有类似(在温和一点)的课程让孩子不再只闷头学习课本知识而是真的感受到一些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是关于动物的影片,也是关于孩子的。
生命教育在国内听的不是很多,教育很多,生命却好像过于抽象。
生命是什么?
原来抄过的:“生命就是进化的结果。
当不断生长的群体中出现兼有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有机体,并能做出决定的时候,生命就是出现的一切。
生命是动物的游戏,也是感官的奇迹。
它不仅能感知冷热,还能聚集和分离,吞噬和逃亡,宣扬和欺骗。
生命是听的能力,注意力,反应能力,意识和自我认知。
生命是历史的偶然,是奇妙的好奇者,是动物丰富的感知,是鱼鳍拍水面,是鸟儿挥动翅膀。
”当然,这有点科普,但让人读后心动,因为生命这么真实可感,可贵。
日本电影多是小事小人,我渐渐喜欢上了,对于男女之事,我有时是讨厌扭捏委婉的,一些细腻的东西看多比较压抑,但是人和动物之间百看不厌,总感觉很温暖。
我看的过程中多是笑的,只是没想到自己看到小猪上了车,将要被送到肉品市场时,我还是哭了。
小猪的叫声很清晰,让人不忍。
和猪猪上课的日子,恐怕这些小孩子一生也只有这一次,我可能不会遇见了,这样一段记忆,相对于最后的结果可能更长久更温暖吧。
我很欣赏一篇影评,是从毕业歌的角度说的,我也很喜欢看一群小孩穿着整齐的校服,唱着毕业歌,好像很悲壮似的要奔向自己以后的人生,不过样子还是稚嫩可爱的。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这样温柔的话语,听着好像不能作为一首当大家面一起哼唱的歌,但是个歌曲不就应该是简单的,舒服的吗。
猪猪也以自己的方式毕业了,就是这样,他们遵守了当初的诺言,虽然经历讨论,经历心痛,不舍,但是还是尊重了最后的结果,这样就很好。
我不能擅自评断小猪的去路应该是怎样,再怎样也只是人决定的,人决定的就是有人的意志参与,这样的评断多少带有个人色彩,大家各有论断。
而结果这样看来也是正常的,能够接受的,好的,记忆留下来的,猪猪去了正常的地方,成为人们的食物,有了它普通的猪的生命归宿。
而这些小孩子呢,这些当时与猪猪嬉戏打闹,最后为了猪猪的去向争得哭鼻子的小孩子呢,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毕业了,他们会有新的宠物,会面临新的生命教育,会有自己的生命际遇。
人和人,人和动物,邂逅并且相处过一段时间,现在看来实在不易,任何一个疏忽,我们就可能不认识,不知道名字,没有产生爱憎。
所以,珍惜一段记忆,是照亮我们未来路的关键。
我希望,猪猪在他们的记忆里留有一片小操场,在里面,不管多大的他们,还是很开心的跟猪猪一起玩。
看完电影后找到了介绍当时真实情况的节目,在一个以小学老师为目标的大学课堂上,教授一定会在第一堂课放映一个纪录片,这个教授是当时6年2班的班主任黑田老师,而那部纪录片就是他当时和学生们饲养小猪的真实影像「豚のPちゃんと32人の小学生―命の授業900日」 据说这部纪录片当时在日本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记录片中的情节和电影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 电影是实话的再现。
这样的实验性教育,黑田老师说在当时也有不清楚究竟是对是错的时候,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说,大家都努力了。
在纪录片和电影中都有这样的一幕:老师把大家叫道Pchan的小屋前流着泪 宣布最后的决定和同学们说,已经足够了。
孩子们意外的冷静地接受了这个结果。
10几年后,那些学生们已经大学毕业,被问起当年饲养小猪的事情意味深长的说这堂课让他们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
节目的最后记者向黑田老师提问,在他的心中好的老师是怎样的老师?
黑田老师说,他认为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去决定这件事,组织班会和辩论会,在诉说自己的想法的同时也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这是很有意义且很难得的。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会让我去想,生命对我们来说究竟具有怎样的价值?
如果我是这个班的学生的话会如何决定?
心情是非常复杂的。
好的电影可以引领观众去思考,并且会把这样的思考一直持续下去。
除了饲养小猪的情节,大家能够一同快乐的专心的去做一件事最令我感动。
我想这堂课不仅仅是关于“生命”这个大主题,也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牵绊的一堂课。
今天看school dayz with a pig末尾有夕阳山丘小学同学唱卒业歌发现 歌词还是比较关注个人的奋斗 个体的成长我在中国 越南 奥地利三个地方上过学中国和越南比较像卒业歌都在说比较大层面的事情出校园要如何“报效祖国” “为人民奉献” 以后“学校会以你为荣”小时候不懂 现在觉得真有些违背人本 甚至是在糟蹋个人奥地利和日本比较像只是多出一些“我很自豪出生在这里”“奥匈帝国必胜”的东西但是内容还是比较关注个人成长 和个人精神的健康 鼓励很鲜明的对比噢以夕阳山丘小学卒业歌为结尾: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客观克制的叙述手法,更像一部记录片。
自己养的小猪最后该何去何从?
要不要吃掉?
被命名为P酱的小猪跟农场里饲养的肉猪一样吗?
从猪自身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农场里养的猪,不会拥有姓名,农场里养的猪,不会跟你一起上课,一起踢球,一起看烟火。
作为伙伴陪伴了一年的小猪对于孩子们来说,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情感和美好回忆,从饲养者的角度来说,它跟它最初作为食材的身份已经大不相同了。
吃掉一头农场小猪,你不会去考虑将来见不到它了,因为它有太多的可替代品,有太多具有共性的同类,而吃掉陪伴了自己一年的小猪,却吃掉了唯一一个具有那些回忆的伙伴,它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饲养者,在最初决定它的方向就很重要,食材的饲养模式,跟宠物的不能相同,既然已经打破了食材的模式而作为宠物饲养了,它在心目中的分量自然就跟食材不再一样了。
单纯的孩子们不具备分辨这两种模式的能力,也很难预见混淆它们会带来的问题,于是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教师没有去刻意的引导,而是顺其自然的观察,聆听,让孩子们在过程中自己体味,成长,最后每个孩子都在矛盾挣扎中学会了面对自己,面对选择,面对结果。
人生其实很多事都未必会按照既定的思路去进行的,人不仅仅冷静理智很多时候更矛盾感性,但每件事最终都会有一个选择,决定并勇敢的承担结果是我们应该学会的。
以后不要随便就叫人家猪!
猪也是有感情滴!
第一次萌生了养头小猪当宠物也不错的热情、第一次为了一头小猪流了“一公升的眼泪”、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小猪也有感情也会寂寞、第一次开始真正体验到番茄也是有生命的,要有对食物起码的尊重...里面:小猪跟人一样的有了个名字,叫小P小猪2个月大睡在纸箱里那个表情,那真叫粉嫩小猪偷吃番茄、踢球、上音乐课、偷听讨论、意外出逃、过圣诞、围爱心围巾、睡毛毯过冬....因为对小P满怀爱意,充满感情,小P不是被当作食物看待而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伙伴、是一份开心又调皮难忘的美好记忆!!
里面说:如果小P活着的使命就是让我们大家吃掉?
那我们活着的使命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没有小P会觉得寂寞?
那小P如果离开我们也会觉得寂寞的,我不想让小P寂寞!
我们生命的长度到底是由谁来控制的?
小P的生命难道是由我们说了算的吗?
难以置信,这些话出自小学生之口啊!
老师的教学实验可以说绝对是成功了!
想说:这个教学实验为什么成功了?
每个小朋友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了,这是最主要的每个小朋友都从头到尾体验了这个过程,开始结束、开心伤心.....每个小朋友都有了自己的回忆每个小朋友都对小P去留做了思考、争辩、纠结....想说:6(2)班的教室四面八方如此满满当当,仿佛记载了班级里所有小朋友的喜怒哀乐,教室其实是1个班级每个学生在学校里的小家,学校是大家,一个家庭是靠什么维系的呢,我想是感情,感情来自什么地方?
来自互相信任和互相依赖!
现实中这样平等、人性、民主、相互依赖的教育关系,我想绝对是很少有的吧!
如果有,应该很难得,要珍惜!
想说:6(2)班毕业的时候,这个仪式很棒,仿佛咱们古代接受圣旨般神圣,更重要的是每个小学毕业的小朋友身着正装,带个小花,在像大人一般被尊重着;毕业歌歌词很好,不用精忠报国,而是鼓励成长为主;我想说歌词的情操再高、再爱国,我毕业之后一点P都想不起来了!
附上歌词,备忘: “温柔的话语 有时候也会失去作用/一个人去战斗 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有些东西 要越过困难 才看得到/那时候 你一定会比 今天更加优秀/等到明天 天空放晴/开始整装待发 重新出发向前/smile again smile again/不要垂头丧气/smile again smile again/露出你的微笑/不管是怎么样的你 大家都会喜欢的……”
...
认认真真地探讨了民主和生命两个很庞大的话题
給兒童的生命教育第一課。
那些手弑几百万中国平民的军国主义后代在战后几十年为一头猪的命运纠结, 豆瓣里更有SB者还被感动的掉泪 你们忘了你们爷爷奶奶姑姑阿姨是怎么死的了么?
太假了。
窮哭了
我接受不了最终让小猪被送走,我从内心深处厌恶这种洒狗血的纠结,反感这部影片的真正趣味——虚伪!
完全是冲妻夫木聪主演而看的电影,他醇厚温和的笑总是能融化人心,电影讲述的是老师对孩子的生命教育,但是在我看来 对吃不吃小猪的争论实在是长到我难以接受,心底是不愿意小猪被送走,但现实是无法饲养小猪。一群童星和妻夫木聪是亮点。故事意义比较纠结
吃猪与不吃猪,其实不是个问题。
看到一半就没兴趣了。。
麻麻..
日本人奇怪的逻辑
很温馨啊。还是好萌妻木夫聪哟
情节滥情了点,但对象是小学生又不显格外滥情,天真的自立思考
- -外教课上让看的.....
為畢業之歌喝彩.
WHY...
有爱的妻夫木聪~~~那些不起眼的生命,有时只能通过离别,昭示他的存在。
殘忍的一課。
2013-06-30 @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