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进入新世纪,我给自己许的愿就是自己做导演,自己写剧本,花了两年时间,拍了自己第一个处女作,叫《制服》,是在2002年夏天拍摄的。
之后就进入了自己做导演的步调里面,用了12年时间,到了2014年拍完《白日焰火》,这十二年我一共拍了三部电影,都是自己编剧的。
” ——刁亦男很多人熟悉刁亦男应该是从《白日焰火》开始的,在第六十四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个是廖凡,另一个是刁亦男。
抛开片子本身来说刁亦男,他更像是一位诗人,他将镜头聚焦在那些失败的人身上,任凭他们在自己的镜头里沉沦、堕落,看着那些被生活逼到角落里的人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或许有些残忍,但却又足够的真实。
在刁亦男为数不多的电影里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没有变化过的人,或者说还在坚持初心的导演,虽然电影越来越精致,但那种独属于刁亦男的风格化东西也越来越明显。
《制服》作为刁亦男的处女作,谈不上成熟,但有想法,有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诉求。
那个裁缝小健就是刁亦男作为的被生活逼迫到角落里的人,他试图通过制服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找回失去的自尊和自信。
在这里,寻找和身份,成了《制服》的母题,而在后来的《夜车》和《白日焰火》中依然可以看见“寻找”和“身份”这两种元素。
寻找:“是在一种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创作,没有过多的干预,也没有特别商业性的束缚,之前的两部电影都是完整地表达了自我,这也是独立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抒发,独立思考。
”《制服》中的裁缝小健有着双重身份,制服之下,他是裁缝,是儿子,是xx厂的子弟,有一个破旧的裁缝店,有一个瘫痪在床的父亲,还有那些和工厂的恩怨、纠纷。
这些都是他沉迷于制服之下的原因。
制服之下的他,是警察,是情人,是权利的掌控者,这些都让他满足,并沉浸。
在这样的双重身份中,小健处于一个寻找的状态,他寻找的是真实的自我,是隐秘的自我。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些小小的冲动,和一些羞羞的想法,只是理智和现实让人们总是压抑着这些自私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旦被点燃,就变成了一种褫夺人心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看,《制服》就像一根绣花针,冷不防地刺痛了人们心底最虚伪的地方,虽然未及要害之处,但那种酸酸的疼痛却是格外的清冽。
我要说的寻找,便是隐藏在这种情绪中,最核心的部分。
小健寻找的是什么,他寻找的是一个理想中的世界,是一个有着金钱,有着爱情,有着权利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唯一需要伪装的就是他本来的样子。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时候,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之中转换着,最真实的瞬间就是开车回到车库之后,为数不多的几分钟放空的时间。
然后就开始一头扎进生活的寻找之中,寻找升官发财的机会,寻找放松娱乐的机会,寻找释放自己压力的机会。
身份:中国人是最在意身份的,因为身份象征着一切,这一点是不需要赘述的。
小健的双重身份,郑莎莎的双重身份,都意味着在这个社会中,身份的重要性,这也是刁亦男想要强调的部分。
大多数中国人都因为身份二字被囚禁在一个躯壳这种,久而久之,这幅躯壳就变成了自己以为的最真实的样子。
小心翼翼的守护着自己伪装的身份,然后平静的过着身份之下的生活,去看电影,去唱歌,去恋爱......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看起来平静安逸,其实暗潮汹涌。
好在刁亦男用了一种很高明的方式,让这些小秘密一直停留在两人之间,没有人去戳破,自然还残存着一些美好和回味。
现实主义电影总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当然,刁亦男并不是刻意为了展示出生活灰暗的一面,我想,他应该是想告诉观众,小健和郑莎莎的生活中,也有一个明亮而美好的夏天。
身份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毁了一个人,同样也可以塑造一个新的人。
但刁亦男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让角色最后回归了本来的身份,就像一场舞会的结束,落幕之后,大家都要谢幕。
影片中规中矩,作为处女作,刁亦男的风格并没有完完全全的表现出来,更多的是贾樟柯早期电影的一些影子。
小健和小武,的确很像。
但整部影片的完整性还是非常高的,只是缺少了一些更个性,更玩味无穷的东西。
男主角就像刘烨整了形……一边看一边说这不是就小武的电视剧版吗……果然片尾字幕里出了指导老师:贾樟柯的名字,惊了,不带这么抄老师作品的
有些人就是喜欢美利坚的皿煮,自由,看什么电影都能黑天朝又说天朝不能唱国际歌,你看看解放军乐团的曲目,有没有国际歌,再来说话好吗我是真的无语了,网上的睿智太多
中国人一拍中国不好的一面就会拿大奖成年人可以看,没事儿无聊的可以看,喜欢贾樟柯的可以看,影迷可以看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不推荐,具有反社会倾向的不推荐,未成年不推荐按照美国电影协会的分级制度,偶把本片定义为PG=17就影片本身而言是一部好电影,把底层社会市井小民的人性挖的很透,影片的创意足够吸引人,叙事也比较流畅,很好的一部独立电影,贾氏风格穿梭其中。
但是有独树一帜。
因为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台词还是比较多滴,也比较调侃,而刁导并不会用过多的语言来体现戏剧张力和矛盾冲突,而是通过叙事本身,加上零零碎碎的台词将整个影片串联起来,最后达到了文艺片的效果。
刁导的戏剧功底可见一斑。
应该又是部禁片吧,没看上映过。
建议大家少看禁片,看多了实属郁闷,大环境不适合咱们有不符合八荣八耻的观念一句话:不符合国情。
期待中国电影采取分级制度……
通常来讲,每一位导演的处女作巴不得载满炫耀的技巧和表达的欲望,甚至能奠定个人风格更佳。
然而,对刁亦男导演来说,这个法则有点不太适用。
无论是金熊奖作品《白日焰火》还是去年入围戛纳竞赛的《南方车站的聚会》,都难以令人联想到会跟他当年这部处女作在风格上有太大的关联。
也许是由贾樟柯和著名摄影师余力为担任艺术指导的缘故,这部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受《小武》的影响很深,描述一个西北二线城市里的小人物故事。
没有花哨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手法,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取向,摄影和美术布景充满了粗糙和简陋的质感,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共同特征。
跟贾樟柯极为相似地,刁亦男在故事背景上展现出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变:90年代大量工厂关闭导致下岗潮,经济衰退、城乡发展差异和道德滑坡,逐渐滋生出权力腐败与地下性工作猖獗的现象。
刁亦男并没太大野心,采用全景式格局来描绘整个社会的剧变,却选取了一个青年冒充警察的轶事,引申出身份与权力话题的探讨。
小人物对制服的迷恋隐喻着对权力的渴望,这个显而易见的主题在男女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
男主角在双重身份(裁缝和警察)之间切换,穿上警察制服后享受到经济和感情上的意外收获,令他渐渐陷入到对权力的迷恋之中。
同样地,女主角穿上男主角替她裁剪的衣裳时是清纯的音像店售货员,而之后换上浓妆艳抹的装扮则是伴游小姐,赚取着不为人知的金钱收入。
外在环境因素令两人陷于真实与隐藏身份的心理挣扎之中,也折射出当时经济急速衰退,以及权力腐败等社会问题,这些统统可以在影片众多细节里找到相应的答案。
剧本里对两人感情的描绘颇有意思,起初是男主角以警察身份与女主角相识,然后女主角暗中识穿他的假身份,却没有声张;同样地男主角得知女主角的伴游女身份后,也没有揭穿继续维持发展。
两人关系在这种互相欺骗的身份里愈发显得暧昧,而影片表现的主题似乎从对权力的迷恋,逐渐转向超越身份的爱情本质思考。
而这个主题在刁亦男导演之后的两部作品里有更加深刻的探讨:《夜车》里女法警和女死囚丈夫的不伦关系,《白日焰火》里警察与女杀人犯之间若有若无的感情。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处女作似乎又预示着导演之后大部分作品的母题:人物角色在真实/隐藏身份切换之间的自我博弈与对抗,继而沉溺于情感/欲望危机里难以自拔。
这部处女作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画面以女主角在默默等待男主角回来时戛然而止。
这种对感情的放空处理带有王家卫的味道,更明目张胆的是两人在电影厅观看的正是《阿飞正传》。
这种结局在其后的《夜车》和《白日焰火》里再次出现,而且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更加接近欧洲艺术片的气质,自然受到欧洲观众的认可,而凭借《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奖似乎也是顺理成章。
昨晚才看了制服的英国两区版,关于里面的一些音乐,我要说几句.小建第一次去音像店,店里放着小河的现场,要求女主角(忘了啥名,BS下自己,因为这个女的不是我喜欢的型,所以俺没啥印象)推荐盒磁带,女主角拿出盘合集<摩登天空2>,这个没盗版吧?才5块,看来是卖的摩登的积压产品.场景变动,小建买了个单卡录放机,来到天桥下,放出来的既然又是小河的现场专辑.难道!!!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错版?!!!!值得收藏阿!!!!!PS:以上观点纯属无聊中的潮吹,各位当个玩笑.另外这部电影还是有点看头的.这个刁导还是有点想法的
作为导演的处女座,很合格了。
导演擅于运用电影语言讲述冲突,内心的冲突。
刁亦男:中国近来发生了很多事,其中一些甚至比小说或者电影里的故事更荒谬。
艺术家将这种现实生活的荒谬与作品所追求的真实相缠绕的情况并不少见。
真实与荒谬相纠缠打开了无穷的可能性,这一点非常吸引我。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我都对黑色电影所凸显的人性多变很感兴趣。
我对凶残的暴行与梦幻般的行为两者间的联系很有兴趣。
真实具有无法阻挡的力量,从我们都熟悉的环境和社会经验中提炼出的,是这种忧伤交织着希望的影像。
跟那些脱离大众基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不同,制服在短短5分钟内就能把内地小城市的普通人吸入剧情中。
没有使用普通话而是陕西方言,结果我只能配合英文字幕理解部分方言,但那种真实性始终具有无法阻挡的吸引力。
小建压抑的现实生活在躲避暴雨的地下通道中发生转变,他邂逅了音像店营业员郑莎莎。
制服带来的身份转换,让他的生活出现一线希望。
制服带给他现实的权力,这种本应该是无形的权力却让他能够公然榨取司机的钱,赶走不满意的顾客,训斥点女友作陪的客人,殴打厂门卫。
而当他失去了制服的保护时,无端的被警察扣留恐吓,负担父亲的巨额医疗费,被小混混欺负。
影片中出现的警察,都具有一种霸道的口气和神态,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
小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萌发了利用制服改变身份的主意。
特别是他穿上警服,练习警察呵斥的语气,以及拦阻司机乱收费时,那种小人物对现实的无奈尽显无遗。
爱情可以是很简单,很廉价,但可能只存在于谎言中,他们二人谁也无法承受真相暴露的后果。
所以即使先后发现了对方的真实身份,他们仍然能接受对方的谎言。
郑莎莎在企图反抗两个嫖客时,那种无助通过她的动作和嫖客之间的对话表现。
她企图改变现状显然是无力的,而小建临走那句“如果你跟别人好了,早点告诉我”就是导火索。
最后一次约郑莎莎,已经是通过鸡头预约了。
小建依然装作偶遇,但两人应该都清楚。
此时郑莎莎已染发换装,当初陪客人时依然素白穿着的她衣着彻底改变。
最后,一直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小建的身份败露,骑自行车逃避警察追捕。
天色渐晚,雷雨要来了,郑莎莎重新上妆,低下头等待着,那种无力感蔓延着。
镜头不变,观众还抱有小建到来的期待,但最终还是没有人出现。
雷雨声来了,屏幕暗下,只留给观众各种想象和沉思。
制服、权力、金钱、爱情,这个我们都知道的现实,看完了却依然让心隐隐作痛。
关注刁亦男,是从享有盛名的《白日焰火》开始,刁亦男的片子看起来总是很压抑,今天看了他的《夜车》,是他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典型文艺片,刚看起来会有点闷。
整部电影我看到有两处温情的地方,整个片子有一种迟钝的锋利。
刁亦男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运用错位,随着情节发展,悬念性竟也很足情节也很巧妙,挖掘到人性深处的东西。
结尾留下悬念,我正紧张最后局如何,女主到底被没被杀,就戛然而止,留我在黑夜中独自困惑。
这部电影也有《白日焰火》出现的白马意象,马的生存状态反应到人物身上。
我觉得在故事上要比他的第一部电影《制服》好看。
也前两个月,看了他的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制服》,讲的是一个本是裁缝的青年小伙偶然得到一件警察制服后假扮警察,在穿上制服后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他凭借交警的身份和一个音像店的女孩谈起恋爱,这女孩的另外一个职业是妓女,当两人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后却都没有揭开真相,以为对方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宁愿以假的身份继续隐藏下去。
制服是服装,其实代表着的是身份。
《制服》讲的是人的身份的问题,身份一变,人的生活状态,心理体验各方面都会变化,什么身份代表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身份改变,通常也是希望生活向更好处上升,那么身份即是一个上升的希望,又是一个无形的枷锁。
人对身份的执着必然产生一种焦虑,身份是一种工具,借由这种工具,人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为自己谋利益。
人在利用身份,同时也深陷其中,为身份所劫持。
失去身份后,我还是“我”吗?
这就是身份带来的困惑我总得是个有什么“身份”的人吧!
刁亦男是我今年喜欢上的一位第六代导演,他执导的《夜车》给我印象极为深刻。
昨晚观看了他导演的另一部电影《制服》,事实证明,这部片子同样没有让我失望。
在观片过程中,能够感觉到影片的拍摄和叙事手法带有明显的贾樟柯风格,结果在片尾,我果然看到“艺术顾问:贾樟柯 余力为”的字样。
《制服》讲述的是发生在西安古城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身为裁缝的王小建意外得到了一位交警留下的制服,出于对社会地位的不满以及为父筹钱治病的需要,他开始穿上制服,以交警的身份罚款、恋爱。
在影片当中,王小建不断在裁缝与交警的身份当中变换,与其说他扮演交警是为了骗钱,更不如说他是沉醉于交警这种社会角色给他带来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在当下官本位的的差序格局中,身为小裁缝的王小建是一个被欺凌和侮辱的对象:工厂看门员对他大呼小叫,下岗工人把他作为发泄对象,乱拳相加。
王小建对这种社会地位非常不满,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他举报了砸坏工厂保险柜的下岗工人富平;在穿上警服之后,他在看门员面前肆意进去,并对其挥之恶拳;对待过往车辆,他用罚款和恶言相向来实现内心的平衡。
在王小建的世界里,警服并不仅仅是一个生财工具,而代表着权力和威严。
他的这种行为代表着斗争哲学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普通选择。
王小建与郑莎莎的那段畸恋更成为影片当中最精彩的部分。
与王小建类似,郑莎莎也在CD店营业员与出台小姐这两种角色之间变换。
郑莎莎对这一双重角色的安排非常习惯和适应,以至于当发现王小建的交警身份有假时,她也显得非常淡定和从容。
或许正因为对自己另一种角色的愧意,她无意于揭穿王小建,而是满足于这样一种虚拟身份之间的平衡。
而当王小建发现她的另一身份时,王也很快从气愤转变成默许。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片中铁轨前的栏杆那样微妙和无奈。
片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开头和结尾的两个长镜头。
第一个是王小建与郑莎莎初识时,郑莎莎在地下通道慢慢地走着,王小建在其身后跟着前行,这个长镜头中没有任何声音,却将男女双方那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二个则是片子的结尾处,在警方便衣的追赶下,王小建骑着自行车狂奔,透过镜头,王小建那种惶恐和疯狂一览无余。
影片给我们展现的是中国当下二线城市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我们在其中能看到暴虐的警察、愤怒的下岗工人、破旧阴暗的老居民楼,和无处不在的小姐。
这些,远比那些华丽光鲜的高楼靓女更贴近中国的真实状况。
一股子贾樟柯味儿
人人学习小贾,人人想当小贾,人人否定小贾
刁亦男的处女作,贾樟柯担任顾问。有些类似于小武的边缘小人物电影。制服是小人物对身份认同的渴望,是欲望的放大镜,也是权力的遮羞布。再怂的男人有了权利这剂春药也能雄起
人靠衣装马靠鞍,小裁缝意外获得警服,过上了双重身份的生活。象征法律的制服,偏偏给了他犯法的勇气,不乏是一种黑色幽默。依靠借来的身份,获得了爱情、权力和金钱,如同一场幻梦。幻梦终有结束时,尤其在国产片里这样冒充警察的行为一定会被逮捕。可能是没想好结尾该怎么收场,只好让互瞒身份的约会在意外被打断后落幕。全片观感上很像贾樟柯的《小武》,就少了那样神来之笔的一个结尾翻转镜头。
因为柏林电影节才注意这个导演,明显的独立电影的风格,有一处挺有意思,像汤唯的月满轩尼诗在片中所有人都说粤语除了汤唯和她的恋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说普通话,给人一种独特的二人世界的感觉,这部电影也是片里的人物都说陕西话,男女主角在一起的时候说普通话 不知道是不是想表达恋爱中的人与众不同
「制服」形成的「身份」和「真实」的隔阂与矛盾,依旧仅仅是被时代局限下相当粗糙和形式化的一种电影对于社会的反思,稚嫩且流于形式。
制服带来的自信
刁亦男导演长片首作,谎言下伪装的原始身份,是个人意志薄弱的表现,也是动荡时代所带来的无形压迫。他靠着制服的外表获得了一段意外的爱情,也考着制服的伪装肆意妄为的行使着自己的权利,最终落荒而逃的结局也是自食其果所造成的事实。这段靠着彼此的伪装所维持的恋爱关系,迟早会有破灭的那一天,即使彼此都不愿拆穿对方的谎言,残酷的现实也会在不经意间打破这微妙的平衡。我们无法在制服下伪装生活一辈子,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信手拈来的好运,也没有伸手便能得到的权利,一切不道德的行为,终将受到应有的惩戒。
穿上一身皮就能让你对普通人大声呵斥,随意找人民要钱,这就是没有制约的公权力对普通人的压榨 。一身皮让大家觉得自己有了新的生活,新的开始,有了爱情,有了尊严,殊不知过去的影子依然牢牢的抱住我们想逃离的双腿。
很有味道,瑕不掩瑜的满分。光是莎莎在宾馆里穿着他做的白裙子满眼的惊喜那一幕,整部电影就活了起来。这个女主演的奶声奶气特别特别棒。剧本比《夜车》要更自然流畅和丰满
制服,看完了。擦,搞男色消费太超前了,这背心比丝袜都透。(南方车站其实也男色消费,你看那里面的桂纶镁一点也不好看,胡歌啧光影下给自己绑绷带。)擦擦擦,我想看的是夜车…记错了…没拍偷帽子是不是因为那是真交警啊…那个骑警为什么知道他叫王晓剑?真的是挺贾樟柯的,不过我还挺喜欢,有戏剧性撑着就不会觉得很弱很无趣。那段来回被推的人是谁啊?这么多次有点天注定里赵涛那段的意思。(后面才交代是女主角,换工作了。)片子的视点有点乱…结尾还行吧,比小武干脆,但没有小武那种被当狗拴的屈辱感,那种感受是可以被人记住并被单独提起的。3.5分。
3.5。刁亦男的处女作,故事格局比《夜车》还小,也更简单,还没更多的隐喻。这部很简单的就是对权利的讽刺。其实刁亦男是编剧出身,人物设计的都很饱满。
第二層皮愛上了天使伴遊的莎莎。2014.09.11
很多细节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我们小人物的故事
说实话挺有意思,小伙很实在,女娃不实在,三陪就三陪,不要装清纯。那晚应该是被那两嫖客强行做了,面对小伙依旧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撒谎。两颗不安分的心,为了一个目的说谎,只为了留住这份感情。小伙套路浅,冒充警察屡屡露馅,被拉西瓜的看出了破绽,面对真警察,还是要慌不择路的逃跑,我竟然看出了喜剧片的感觉。最后女娃在水库边等到天黑,说明还是对男孩有情。底层生活的无奈,浸在电影里每一分钟
身份的焦虑,通过最简单的符号来进行两级颠覆,不过写的还是底层的挣扎状态。略显简单,演员方面也欠火候。
买了五块钱一盘的磁带,插进发光收音机里,在地下通道和着火车经过的哐当声听小河的歌!佩服得五体投地。
单从思想性来说高出《小武》很多,但是又没有《小武》深刻。
表演太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