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周六 宿舍打三星,但7分吧。
一个半小时的剧情片,三部分组成。
整体节奏缓慢,叙事平静,空镜头很多,特别是第一段“全程街景展示”;隐喻(metaphor)和讽刺(satire)很多,对society,对culture,对history,尤其第二段“短视频裁缝”;深刻社会理论很多,尤其在第三段“决定去留的辩论”。
可爱呢
讽的好由于懂得社科知识少理解能力差,刚开始一直猜是哪个country。
France?German,慢慢才知道是Romania。
还是有很多涉及history和politic的台词不懂,该恶补了。
无助啊
PPT影片虽然看似平平无奇,看了先睡。
但还是有特点的,多段式类似PPT的结构分别采用不同拍摄情景,街拍,短片,会议辩论,但整体主题核心抓的很好,以小见大,从疫情时期罗马尼亚的一件社会小事着手,完美展现了其国现当代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人民思想等。
并以历史作为一重要线索贯穿全片,历史文化,作为一种基因,是一切社会现象与人类思潮的根源吧。
很喜欢这段台词——“历史和生活不像小说和故事,不谈肤浅的生活情趣,不图精神和感官的快感,对历史的思考更像是激发灵感,不盲目地贬低人性,而是冷静地看世界。
”的确,通过看过去的历史,看现实的社会,应该激发有益的思考,更好地反思才能更好地前进。
说得好才疏学浅,姑妄言之,敬请斧正!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 (2021)7.22021 / 罗马尼亚 卢森堡 捷克 克罗地亚 / 剧情 喜剧 / 拉杜·裘德 / 克劳迪娅·耶利米亚 奥林匹娅·马莱
這個日子簡直合適得不得了第一幕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導演真的很在意機動車侵佔行人道第二幕的montage encyclopaedia既為第一幕提供了更廣闊時空歷史context又做了諷刺的腳註,殘忍又好笑(大屠殺公墓的照片titled as mathematics / 疫情期間臨時殯儀館在急救室隔壁 titled as efficiency(導演:我專門有一個folder收集類似的片而前兩幕又令第三幕極度戲劇式的答辯/公審場景更為立體,全方面3D呈現這個社會中的人到底可以怎樣蠢態迭出,討論和投票的場景真的 too true to be satire清潔工先擦乾淨女主身後的神像,再點燃兩側的火爐,好像把她架上聖壇後又點燃火刑柱三個結尾看似呈現一種開放式的選擇,但實際都呈現一種大眾之惡,現代性與傳統觀念宗教信仰意識形態互相碰撞時,沒有人是贏家。
最後一場戲:哇哦。
(導演:it’s not fun at all. 因為也是最後才拍的一場戲,很多演員臨場反悔,拒絕出演,他們已經拍完前面的戲,賭導演沒法再換人。
導演:作為人,我理解他們對於形象的顧慮,但專業上,我再也不會和這些演員合作!
氣死我了!
)映後導演真的好好笑他說這個片子其實是按自己最後一部有投資的長片來拍的,大膽了許多,(不如加入一些popular的元素,比如性愛裸露鏡頭)把自己想要探討的議題幾乎一籮筐拍了個遍。
因為之前到了一種沒人肯投資他的地步,這個片子的劇本上過很多創投都沒人買,結果拍出來拿了獎,之後還有少數人message說他們錯了。
Jude:我爽了。
整個片子受Ulysses和喬伊斯影響很深,分開chapter且每個chapter形式都很不同,主人公在cityscape裡面意識流地遊蕩——城市景觀和人的關係其實也是敘事得以發展的原因。
於是鏡頭不斷從女主身上轉移去城市中的其他無關緊要的對象——路邊的野花,精緻卻衰敗的建築,random的廣告牌,路人對時事的高談闊論⋯⋯或許在後現代社會,嘲諷一種現象的最好方法就是放大近鏡地呈現它。
Jude:我拍片的風格和布加勒斯特建築的風格一樣:沒有風格。
彩蛋:Jude:Does Hong Kong have YouTube? I know China doesn’t. 主持:Yes yes yes we do we do 觀眾:STILL have
三星半。
确实非常有新冠时代的烙印,第一部分可以拿出来给罗马尼亚城市文献学做贡献。
但是第二部分简直是太割裂了,而且还掉书袋,在我看来这种形式没必要放入电影,而且这种词语“解释”无非是营造一种简单的反讽和戏剧性效果,想要用戏谑的反差营造黑色幽默,但是碍于时长和评奖需求又显得放不开,那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去看亚当麦凯呢。
而有些词条则显示出导演的知识水平被东欧这个后社与西方世界的地缘夹缝深深影响。
都在说论文电影,但论文讲究有理有据,而不是简单的抖机灵。
那其实对于电影这个题材来说时间不允许论据详实,那就应该作出取舍把想重点表达的东西融入电影,而不是割裂电影。
好在第三幕把整体水平拉上来,不仅展现出一种知识分子对抗网络暴民的架势,还在细节里放了很多有趣内容。
不愧是出过极强既视感电影《毕业会考》的国度第三幕我最喜欢的两段,一段是引用教育学者关于死记硬背与独立思考“二元对立”关系的批判,另一段是结局放飞自我,都在打破一种陈词滥调,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有些失望的是导演在电影里增加的对shzy元素的批判,却还是陈词滥调的延续,并且与电影表达的主旨是弱相关的,因为电影里出现的大量的对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的种族歧视是没有shzy的影子,完全是罗马尼亚帝国的特色,齐奥塞斯库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与今天的罗马尼亚是割裂的,那时右翼民族主义是被压制的存在,而新纳粹和反犹阴谋论又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拉shzy出来像是要让其为罗马尼亚糟糕的文化、民族歧视环境背锅。
这似乎东欧国家电影导演不管拍什么总要搭上点前社内容,不然拿不到颁奖季去。
作为疫情后的世界影坛,今年欧洲三大电影节终于全面恢复,勉强回复昔日的光彩。
不过在我看来,今年柏林和戛纳电影节各自选出的最佳影片并不太如意,而是充斥争议声浪的两极分化之作。
评委们像是在努力迎合时下盛行的话题,而非完全从艺术角度出发考量。
如果说金棕榈影片《钛》满足了诸如“第二位金棕榈女导演”和LGBT这类炙手可热的话题,那么金熊奖影片《倒霉性爱,发狂黄片》就分明冲着疫情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短视频热潮狂抛媚眼,在疫情后的狂欢情绪下做出了不太严谨的选择。
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这部作品实在看得出不少捉襟见肘的窘态,一来是疫情期间的拍摄限制,而素材匮乏是另一方面,而这些全都反映在三段式的叙事结构里。
前后两段合起来是一个完整故事,然而篇幅内容实在太少,怎么办?
那只能想办法在中间插入一些“现成”的素材,从哪搞来这些东西呢?
疫情期间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助于网络世界。
第二段琳琅满目的“短语辞典”就是导演此前最擅长的“影像论文”手法,从各种杂乱无章、荒诞无稽的影像素材里筛选、剪辑出用作讽刺和批判的武器,而批判对象则在第三部分的批斗大会上粉墨登场。
这种手法在《死去的国度》里初次尝试,此后不断翻新花样,直至《野名留史又如何》臻于成熟,炉火纯青地与复杂的戏中戏叙事结构相互辉映,大胆挖掘出罗马尼亚在二战期间的黑历史,无情地讽刺罗马尼亚的反犹传统。
然而,这种手法在新作里并未让观众有豁然开朗或逐步深入的观感,却反而有一种耍小聪明似的取巧意识。
观众突然间面对这大量堆砌起来的影像素材,视听冲击力度有了,却难以从中读懂罗马尼亚人的丑恶陋习、歧视异国文化的来历。
事实上,这些短视频的内容指向了当下全球化的面貌,往往是一种狂欢的表象,无法企及表象下的深层根源。
▲一场狂欢的审判整个故事由女教师的色情自拍视频而起,最终回到一场象征式的公开审判。
从家长们聚集观看视频罪证,到双方对峙过程中,家长们暴露出各种丑陋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分歧,再到投票结果公布后的失控乱象,无不沾染上狂欢的氛围。
而这种谄妄的气氛根本无助于阐述讨论第一段提出的主题:性爱私隐被暴露后,当事人应否受到道德谴责,乃至蒙受损失?
导演显然只是借这个话题做幌子,用作讽刺罗马尼亚反对性自由的保守道德观念。
不过,导演最出色的莫过于对疫情时代的环境和大众心态的捕捉。
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疫情题材影片,却处处有着疫情时代的反映。
在第一部分,女主角奔走于布加勒斯特街头的画面足以呈现出疫情时代的特点:忧心忡忡、郁闷无处发泄。
这也许是第一部让观众直面疫情时代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主角戴口罩演戏,市民在公众场合遵守社交距离排队,进入场所测温洗手,以及定时清洁和消毒环境。
摄影机镜头心不在焉地跟随主人公穿梭大街小巷,却不太在意主角本身,更关注城市的户外广告、建筑物等,颓败和荒凉感扑面而来。
这些焦点忽然转向的镜头刻意将故事拉到疫情当下的环境里,而女主角烦闷的心情也跟疫情期间人们的情绪产生了共鸣。
那种无处发泄,无法正常社交沟通,憋屈的情绪总想找到出口。
而在第三部分,女主角意料之中的情绪爆发显然满足了大众的期望,这恐怕是影片能获得一众评委青睐的杀手锏。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岛赏(id:j_movie),转载需授权第一次参加欧洲三大电影节,要问我感受如何,只有一个字,累!
之前去平遥的时候,我私下里跟朋友把电影节的看片体验比作“影迷集中营”,这个体验拉到国际平台上,还要被进一步的放大。
直到今天,也就是柏林线上的最后一天,在心力交瘁中终于听到了一个让我格外激动的好消息:之前一直押宝的拉杜·裘得新片《倒霉性爱,发狂黄片》,斩获了第71届柏林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熊奖!
对于国内影迷来说,主竞赛单元中更为瞩目两位导演分别是洪常秀和滨口龙介,这本也无可厚非,因为大家都处在东亚文化圈当中,对于导演的创作表达理解更深刻,没有那么强的距离感。
可这部新晋金熊,本属于一个大部分观众都不熟悉的语种体系当中,却仍旧能够引发这么高的关注,不得不说是一件难得的事情。
截止发稿,洪常秀《引见》豆瓣标记“想看”人数2015人,滨口龙介《偶然与想象》“想看”人数2519人,加一块也就刚刚和《倒霉》打平回头想想,其实也能够理解,毕竟这部《倒霉性爱,发狂黄片》从片名上就带着强烈的出圈气质,爆款属性。
哪怕纯是为了猎奇点进来,它也能满足你所有无法为外人道的想象。
开篇前5分钟,影片像是直接复制了段P站“罗马尼亚语”关键词下面的视频条目一样,二话不说,直接冲击你的眼睛和耳朵。
说句实话,我自认看电影不算少了,也经受过诸如《天堂之战》、《列夫·朗道:退变》那样“真刀真枪”性爱场面的洗礼。
可看到像《倒霉》这样,在电影中直观呈现“第一视角”的运动场景的时候,还是惊讶地目瞪口呆。
所谓“色字头上一把刀”,激情退却,面对的是无边的麻烦。
全片故事的矛盾就起源于开头这段视频,而后在荒诞的曲调和高对比度的粉红色字幕卡的展开分成了三个章节。
第一章节名叫“单行道”,讲述当视频流传到网络上后,女主角在大街上极度闹心的一天生活。
她走过菜市场、咖啡厅,跟路边占据人行道的司机大吵一架,连环call自己的老公,想办法把视频下架。
在长焦+远景的摄制手法下,街景产生了十分有趣的“变形”和再拼贴,似乎女主的烦恼无尽,这条街也永远走不到尽头。
拉杜·裘徳凝视着影像,产生了新鲜的灵感。
这份新鲜,不仅体现在他的取材源于对于疫情当下的生活状态,“口罩”作为物品也被他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
对女主来说,口罩不仅是防疫用品,也是她的遮羞布。
戴上口罩,她还不至于和心怀不轨的人“坦诚”相见。
生猛而新鲜,这是我对《倒霉》最为直观的感受。
当然作为柏林金熊得主,它不一定是艺术造诣最高的,却一定是最为切题的。
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的副标题叫做“重塑电影形式”,所以第一章里的视角还只能算是导演的小小巧思,第二章“词典”,才是他挑战现有形式的开始,手段便是他极为擅长的“论文电影”,按照本国的词源从A到Z排列,并对他挑选的每个词予以立体化的解释。
我对导演运用类似手段的前作《野名留史又如何》谈不上喜欢,因为在那部片子里,历史空间没有和一个哪怕后天塑造的现实空间产生互文。
但《倒霉》中的第二章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前作的遗憾。
拉杜·裘徳以词序同时指代时序,在30多分钟的段落中,甚至以戏谑的口吻梳理了一遍罗马尼亚的简史。
毫无疑问,这部分对观看者知识量储备是要求极高的。
跟随他的脚步走下来,你会以一种第三人称身份,看到这个民族的起落,同时也看到而今人们的疏离、冷漠。
丰富的素材叠积,似乎给第一章节中女主的境况做下了注脚。
观众作为旁观者会觉得这些观点无可厚非,但拉杜·裘徳作为一个“当局者”能有这样的洞见,称得上是一针见血。
第三章节,影片从浩泛的信息量中笔锋一转,再度回归到主线故事当中。
身任教师的女主角来到学校,面对着满堂迂腐的同僚们的指责。
更有好事者,直接在大会上播放那段视频,联合学生家长一同抵制女主,强迫她自行辞职。
这个时候,女主扫空了白天所有的颓废和焦虑,火力全开地坐在讲台上舌战群儒,颇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
直到结尾,导演为女主规划了三种结局。
在这里不剧透具体情节,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每种结局都爆笑无比。
甚至到了最后一种结局,我笑得直接从沙发上弹起来鼓掌,这在本届柏林电影节众多漫长的嘴炮片中,可以算作绝无仅有的体验。
就好像拉杜·裘徳用前80分钟的时间讲了一场大课,然后跟屏幕前的我们开口说:“听累了吗?
老子也讲累了。
去你妈的吧,咱们来玩点好玩儿的!
”这部片子给国内创作者们也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醒,有恶趣味没关系,只要你坚持,并且不断深耕它的形式,拓宽它的边界,你也有机会把金熊奖杯揣进兜里。
2020年突然让世界变得异常疯狂,而裘德却携着摄影机,在布加勒斯特找到了充满个人风格的独特视角,记录并演绎着疫情放大镜下罗马尼亚社会的弊病和疯狂举动。
我本来想把标题拟为《一场当代视角下对罗马尼亚社会生活与文化历史的审视与审判》,但好像与整部电影嬉笑怒骂的基调太不相称。
而似乎“疯狂”和“荒唐”两个词也可以同时用来描绘事件本身和导演叙事风格的变化。
如果让我再回想这部电影,我可能会立刻想到“噢,那部和戈达尔中后期作品很相似的电影论文”(当然也加了很多《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的味道)。
不过,从柏林主竞赛图标消失就开始,直到定格到最后一秒的戏谑,却让影像在大俗与大雅之间无缝切换。
裘德俨然将严肃的论文写成了一篇爽文。
在角色与情节都没有丝毫认识的情况下,不管是多么资深的影迷,都会被一开场的4分钟纯p*rn震惊到。
虽然如此露骨地将性爱展现在银幕上很多人都不会立刻接纳,甚至评论中出现了很多批评的声音。
但性爱不是电影的目的,导演倾向在电影中以严肃的风格对待它(如后面的百科,审判),却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配上滑稽的音乐,而观众始终以第三视角围观不知会通向何处的闹剧。
这种视角间的错位让人在尴尬中忍俊不禁,导演的革命性意图通过这种方式慢慢占据了我们的视野。
黄片只是一个疯狂的导火索。
第一部分:单行道 影片的前两部分能看出很多戈达尔的影子。
摄影机扮演一个不负责任的观察者形象,就像《我略知她一二》《中国姑娘》中对巴黎建筑工地、楼宇与杂乱的街景的拍摄与剪辑,镜头总是在追踪艾米的过程中转向对于城市某一角落的观察,目的就是“去主角化”,与破碎的生活片段一起,尝试打破记录与叙事的边界,描绘真实的罗马尼亚社会图景。
好似无休止的摇与推镜头下记录着出兑的店铺,带着口罩的人们,已变成废墟的古建筑,随意停放的豪车,无人注意却充满性暗示的广告牌以及破旧的选举信息,已是2020年却依然悬挂着的1928年一战胜利的大旗帜……都以讽刺的方式提醒人们曾经的人类欲望。
同时,摄影机也在扮演一个窃听者的角色。
它窃听到:一位女士因为受不了穷人在前面计算优惠券价格耽误时间而争吵;艾米与在人行道上乱停车的司机互用粗鄙之语争吵;药店中对于贩卖器官的争吵;路口行人与车辆互不相让的争吵;咖啡馆中有的人讨论健康问题,神风特攻队,特雷布林卡……充满暴怒,贫富分化,经济萧条的社会,以及看似毫无逻辑联系的视听元素,都为第二部分做足了铺垫。
第一部分为我们展现了2020年城市生活的时间胶囊,以及人们之间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单行道不仅指艾米从家到学校的这条通往审判的路,也是罗马尼亚社会日渐消沉的单向滑坡。
就像书店收银员所说的那样,《斯彭河文集》——一本叙述虚构的斯彭河小镇人们的生活、遭受的损失和死亡的诗集——“对于这场疫情来说真的太应景了”。
第二部分:短词典 拼接式的影像论文很难不让人想到《影像之书》《电影SHZY》的风格,但明显比戈达尔的电影语言好懂得多。
裘德用极度反讽将词条、影像和文字注释间的反差拉到最大。
简单罗列一些我感觉很有趣的词条: 绝对理性:“数学”即为一切存在事物的解释;“历史”带给人们的沉思会激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世界的阴暗构想;“罗马尼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一样以弑君为结局。
电影与艺术:“美杜莎”的隐喻——银幕是雅典娜擦亮的盾牌,裘德认为电影可以向观众展示不可能看到的真正的恐怖;“蒙太奇”连接了欢庆着充满荣耀的军人与战场上浴血战死的军人;“艺术”的辩证——一样东西是否为艺术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工厂的烟囱在被遗弃的时候也会成为艺术品。
女性权利的觉醒:“金钱”——在第一部分里的同一家超市,男人用女性羞辱的方式将钱甩给了女收银员并叫她b*tch;“厨房”里,脏盘子和孩子的哭声都代表着女性的工作;“民间传说”是一个民族愚蠢阶段的见证,而在罗马尼亚,这个传说是家庭主妇能使家庭兴旺;男“知识分子”在电视节目里让旁边的女人闭嘴,认为她没有知识,是个b*tch。
两性关系:“爱”的注释中有人将女人比作霍乱病毒,渺小却使男人受苦;“pulă”世界存在于男性秩序之下;“脚注”中的一种观点,女人的美丽在于她的男人;在“尊重”的词条中,文本注释是关于家暴笑话,镜头里是一个拍婚纱照的美丽新娘。
有趣的个人想法:“图书馆”里走出屠夫;借“圣诞节”揭露一些人信仰宗教与伪善的矛盾;“权力”与暴力的关系;“无意识”——一句“Heil Hitler”治好了德国老人不能动的右臂,病不在身而在于意识。
科技与当下:“机器人战争”中人类的同情心还会存在吗;“亲密关系”——一种读取别人想法的机器会帮助我们实现;“社交距离之舞”是新冠危机下的残存的个人狂欢。
一本充满着个人风格的贯穿古今内外的罗马尼亚词典,词条的罗列就像给观众的随机翻阅,囊括了前面的街景,也为后面的审判备足了话题。
第三部分:实践与影射 学生的家长们在学校的花园里举行对艾米老师的公开审判。
对于情节中的人物来讲,审判的是艾米和那段在网络上病毒式传播的黄色影片;而对于观众来讲,审判的是如今罗马尼亚社会中有关种族主义,反智主义,公开的隐私审判,父权凝视与性别歧视,网络暴力者的道德审判,阶级矛盾,男女性爱,屠犹,教育体制,甚至是埃米内斯库的情色诗歌和科学与思维范式,尽管客观上讲艾米并没有做错什么。
具体的内容不做过多探讨,因为影像非常直白,比前两部分好懂得多,而且辩论的过程也是将前面的词条逐一展开讨论的过程。
导演为了不让我们沉迷激烈的辩论之中,还穿插了疯癫男人的画外音以及一走一过的保洁与保安们。
不过裘德在理性讨论内依然延续了搞笑的戏谑:神父带着“I can’t breathe”的口罩;在当众播放影片公开处刑艾米的时候所有男性家长在批评过后又看得津津有味;大家都临时在手机上查自己辩论的“论据”想要驳倒对方等等。
看看吧,当人们讨论当今现实的东西的时候场面会变得如此混乱不堪。
而在这种疯狂的不堪之后呢?
“我们认为自己很重要,但是世界却忘记了我们”。
世界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但它也是一个病态的笑话,这种矛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我们被耍得团团转。
这一切只来源于一部四分钟的毛片。
电影的三个结局:1.艾米没有被开除,虚伪的男性立场继续暴力羞辱,但这个结局只是一个玩笑,不是因为戏剧性的辱骂和打架,而是因为艾米不可能不被开除;2.艾米被开除,可能是最接近现实的结局,所以导演用远景固定机位快速结束了这种可能;3.哈哈!
一个对西方世界的纯粹无知竖起了合理中指的结局,在积累了一整部电影的愤怒情绪终于迎来了漫画式的爆发。
艾米化身神奇女侠,代表女性,代表被时代无端审判的人,对所谓的精英阶级,网络施暴者与父权社会完成了破坏式闹剧般的荒唐复仇。
当她提到国家最令人尊敬的诗人埃米内斯库的淫秽文章时。
她认为如果国家可以有选择地忽视这些诗句,那么它肯定可以原谅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员的孤立的轻率行为。
但可惜,在现实中,这笔公平的交易可不会达成,只有第三种结局才能完成正义的反抗。
如果我们生活在爽文中,世界会变得更好。
电影的主题好像也不仅适用于罗马尼亚。
(9.0/10.0)
1、芭比的盛宴(Babettes gæstebud,1987)中資本主義以美味食物的形式傳到清教徒原始教義信仰的社會主義保守村落,愛情合眾國(Zjednoczone Stany Miłosci,2016)中資本主義從牛仔褲、巧克力等奢侈品的走私方式進入社會主義與天主教的保守社區,再見列寧(Good Bye Lenin! ,2003)中柏林圍牆倒塌,資本主義以色情片與可口可樂大型企業為代表傳入東德,在這一部電影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中,象徵自由西風東漸的資本企業和商店在羅馬尼亞的小鎮中如雨後春筍林立(咖啡店、速食店、販量店)——可是自由之風以性的解放為代表,雖然帶來了解放,但也帶來了對文化、傳統、信仰和價值觀的挑戰。
倒楣性愛,瘋狂A片(Babardeală cu bucluc sau porno balamuc,2021)原片名的是「Gossip with mess or slut porn」, 意即由一段亂交或淫穢的色情片所引起的輿論(美其名是輿論,實則八卦小道言論)。
2、電影是四段結構,這四段結構的筆法很像莊子——故事、理論、故事、故事,也像是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1984)與不朽(L'Immortalité,1990)的筆法——故事、詞條、理論、故事。
3、電影四段結構:[一] 電影的第一段是事件的揭露——一名女教師私生活性愛影片曝光,引起非議(這讓我想起陳之藩過世後,李敖翻出其生前寫給他愛人的情書,說裡面盡是汙言穢語,批判陳之藩道貌岸然,竟被社會所尊崇)。
[二] 第二段如莊子的齊物論,由七十多個詞條新解組成。
這七十多個詞條的解釋,每一個都很有意思,值得逐一細想,不過整體來說,展現了這個世界的是是非非、對對錯錯,既矛盾又衝突、混雜的名言概念和語彙解釋——我們雖然面對的是同一個客觀的世界,卻隨著每個人有各自立場,以至於主觀意志與欲念不同,於是產生千千萬萬各式各樣衝突、矛盾、對立,甚至於荒唐、謬誤的觀點、意見、詮釋、主張和作法,而站在各自的立場去看,卻又都是言之成理的。
面對這樣樊然淆亂,又充滿局限、片面的意見與說法,莊子要我們能用超然的視角去看待,不如「照之以天」、「莫若以明」。
(簡單的以臺灣新聞常見的社會問題來寫,可以寫的詞條是「博愛座」,畫面是六旬婦人對著上了一天課後從補習班回家的國中生咆哮:「起來,這是我的坐位你知道嗎?
沒教養!
」以表明所謂「博愛」不過是「偏愛」、「特定的愛」或「非愛」。
)[三] 電影第二段說完了理論,電影的第三段就直接進入一個實際情境的操演與討論——從一場學校會議,讓我們看到這些不帶一絲人性關懷的殘酷群眾會如何反應。
這場會議中,隨著激烈的討論,越來越深的觸碰到人們內心的底線,我們會發現這遠遠不只是性愛影片的問題,還更深的觸及了教育的本質、信仰的核心、民族的自尊。
導演把人的偏見如扇展開一樣的鋪張在觀眾的眼前。
[四] 第四段的收尾,與其說是有三種假設,不如說是開放式的結局,因為所有觀眾的心裡,都會隨著電影設計所帶來的體悟,而有自己的一個電影結局設想。
4、電影從一場新冠病毒的疫情帶來的傷害開始思索,勾勒出人類歷史長河中許許多多殘酷的傷害性的事件(從網路到暴政)。
其實說來,當前世界的病毒風暴是有這麼一點超現實的發展,而電影在這超現實的題材下,又以超現實的方式又真又假又實又虛的結束。
lsp大概是冲着片名去看的,但是看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剧情倒是很简单,中间的那段用一堆事物的堆凑,像是讽刺了很多事情。
xing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两个人的事情。
你们蒙在被子里做出什么事情也无人知道,但是一但被子被掀开,被窥探,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
不是很关心政治,所以对这个片子没有太大感觉。
《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罗马尼亚,今年的柏林金熊最佳影片。
拉杜·裘德,牛逼。
开场,3分钟全A片,牛逼。
第一幕,全城走路不收音,嘈杂的马路体现了女主的心理,又带出了布加勒斯特城景,从视觉上展现罗马尼亚生存环境。
牛逼。
第二幕,26分钟,上百个短视频名词解释。
为最后高潮进行知识储备,展现了罗马尼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
牛逼。
第三幕,40分钟的大辩论。
法律和道德,宗教和科学,保守和激进,极左和极右,隐私和冒犯,公权和私权,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荡妇羞辱和女权,性享受和假正经…导演的文本,如此精彩地表达了如此多的宏大命题,却丰富而不突兀。
牛逼。
三个结局,牛逼。
用现代而戏谑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实际非常严肃的作品,我只能脱帽致敬。
第一段不要轻易拍小视屏,被公布到网上就不好了。
疫情之年人们的普遍口罩。
摄影师捕捉到的路边小花。
我穷是我的错吗?
你觉得我连啤酒都买不起会很开心吗?
生活场景、广告里也很多有性的暗语,黄片只是更暴露而已。
第二段是短视频剪辑,厉害!
曾经的标语:斯大林万岁、希特勒万岁。
电影是真相的反光。
罗马尼亚的独裁统治。
吉普赛人和犹太人曾经遭到屠杀。
每10个罗马尼亚儿童就有6个遭到家庭暴力。
新冠社交距离1.5米。
如果真相很重要,就虚构它吧。
家庭主妇可使家庭兴旺。
不盲目贬低人性,而是冷静看待世界。
一个聪明的男人为女人受苦是荒谬的,不仅无聊,还相当愚蠢。
女人的真正美丽之处只有她的男人才知道。
反应迟钝的法西斯的面孔,也是cp或工会的成员。
未来99%的物种会灭绝。
第三段艳照门事件,观看者都是有罪的。
二次羞辱的场景,额。
网爆很可怕。
人类的知识本身是不确定的,今天是科学真理,明天未必。
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热情,而不是成绩。
第二段看似与其他两段毫无联系,其实有关,都在说:来自群体的暴力是无所不在的。
对学生来说,记忆和思考同样重要。
女主角口罩系带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但也是对的。
你说gov腐败,但你想分一杯羹。
最后一个结局好有趣,哈哈。
开头吓一跳,第二部分幻灯片形式,努力搜刮头脑里对罗马尼亚的残存记忆,更喜欢最后的家长讨论会。
12th 还以为会有很多hunk的捷豹可以看。柏林真是厚脸皮的废物,把无人要看的洪常秀等一众淋片视若珍宝塞奖不停,自以为品味出众,一边又把只参与德国展映、在北美都已经大规模上映的《无名小辈》入围奥斯卡的喜报还算到自己头上舍不得放弃奥斯卡流量。像戛纳和威尼斯的影片世界首映都是亲自挖掘出来的,引领或反映了世界电影的关注、潮流、风向、趋势,而柏林入围和获奖作品三无,无含金量、无讨论度、无保值度。
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拍出这么好的电影。
开头的porn也太粗暴了吧…毫无美感…
看到单行道便会心一笑,但后面未免有些令人失望。第三部分布莱希特式的forum其实有所回勇,但整体看下来还是比较被动。真的足够大胆自由吗?全程都能感受到被各种各样的材料或概念束缚住,于是第一部分的灵气也显得scripted,一部被big name支配的big film,耗尽了其应有的吸引力。
没有一点儿电影的感觉,镜头,音效,剧情,都非常差。 第一个桥段超级无聊的铺垫走来走去糊弄时间。第二个桥段没有啥突破性的观点,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各种嘲讽现代人无脑。第三个桥段对质普罗大众,没有任何开导性思想,争来争去没有任何意义。 把第二段暴露部分去掉直接扔当代艺术展馆谢谢:)
第一段大量的镜头给了街头穿行,用各种广告牌作隐性语言,包括粗俗性暗示,随处可见的选举和衰败的城市角落,但总体过于沉闷,运镜上常规普通,那些吹捧运镜的真的可以歇歇了。第二段的影像词典是论文电影结构,一些反讽和影像资料结合还挺有趣的,但涉及面太过宽泛,就像是一个神经质在随机地咒骂世界,没什么实际意义。第三段来到了高潮,群体批判阶段,借事来批判整个罗马尼亚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宗教隐私种族性别一系列问题,但依旧是神经质的嘲讽咒骂,没有任何深入的解构和探讨,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对社会问题不满的发泄,发泄完了毫无意义,有人说最后神奇女侠的结局如何如何精彩,真的是太能跟随权威吹捧了,其实就是对疫情对政府对社会现状非常不满,然后fuckeverything,提出的问题都没错,但表现手法和青春期少年的想法如出一辙
内容是有趣的,但形式仍然是割裂的,在观照社会的同时未免也有一些掉书袋了。气质整体挺柏林的,但我也只能给到三星了。
我喜欢这个结尾哈哈哈
想得跟不上想的-11/28/21 at FilmLinc
整体来看,电影的批判性很强烈,形式也蛮好玩。只是,第三段直白无聊,没有想象力,开放式的三个结局,无论哪个都很陈旧,与前两段的新颖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显得特老气,所以我自己觉得,干脆保留前两段就好了,因为像这样的电影,也根本没必要给观众一个所谓的交代,导演的本意也肯定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个被泄露的性爱短片回溯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基本可以用荒谬二字概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拍得很抽离。第一段拍她的行走,拍城市各处,镜头看似离事件很远,却将她内心的焦躁,或者说整座城市的焦躁表露无遗,而我们也是她嘛。第二段的拼贴用社交网络碎片化的方式呈现各种事件和观点碎片,而这样的应接不暇和纷繁杂乱又使得段落的立意完美对应了荒谬和焦躁二字。回过头再说乏味的第三段,审判别人嘛,现在的人太熟悉了,几乎是日常。
表达的自由胜于概念的传达
4.5。第一部分真惊人啊,由女主不经意的长时间地行走带起了国家民粹生态的符号展示,女主直达目的地直线行走带起并唤醒了路边一个个带有主观意识的观察位置一般,镜头无意义的停留在对一些当代现象的实体物体的观察里,在眼前铺开了一个全方位可感的环境,与后段内容的强烈对比即强调互联网内容的无孔不入和离开互联网进入可感的现实世界的丰富与重要性,当一个人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每一步的行走都被游离地观察抓取,也就是完全毫无保留和隐私的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与环境之下的情形和心理表现了。
前两部分有些桥段似乎有迎合西方批判的媚态,后面辩论部分那个教授关于教育的中肯表述很有水平,女主变成神奇女侠惊了,多重反讽
其实影片中反映的问题不源于新冠,而是长期存在于社会中的热点偏见大集合,但对新冠下社会常态地描绘很生动,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家长对代表自由知识的教师进行公开审判,表现了社会矛盾的不可调和,虽然故事基于道德论题,但最后总会上升到政治,很难说谁对谁错,可个人权利仍需捍卫,否则整个社会便陷入极端。虽然结尾很荒诞,但好歹也是带着偏见的民主,而非一刀切的集权。
看了二分之一,实在实在看不下去了……实在很不明白说的是啥。
影像泛滥的时代,铁幕坚硬,文明坍塌。监控(记录)、视频流(观看)、实录(交锋),无休止地表达,拒绝倾听与接纳,影像让所有矛盾变得肤浅又严重。我们赶走了威权社会,却似乎急需一个马东来敲木鱼。
更喜欢前两段,第三段真的很好笑,内容放在任何语言里都很经典hhh
普普通通
看到第3趴看不下去了,这他妈就是我们的城市,绝望地击穿现在过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