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Der Fall Collini,科林尼案,被消失的公义(港),罪人的控诉(台),The Collini Case

主演:弗兰科·内罗,埃利亚斯·穆巴里克,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海纳·劳特尔巴赫,曼弗莱德·扎帕卡,扬尼斯·尼韦纳,赖纳·博克,卡特琳·施特里贝克,皮亚·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年份:2019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剧照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2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4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5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6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4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5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6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7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8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9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20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剧情介绍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柯林尼(弗兰科·尼罗 Franco Nero 饰)是一位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打工人,某一日,竟然向警方投案自首,声称自己杀害了一位名叫迈耶(曼弗莱德·扎帕卡 Manfred Zapatka 饰)的男子。莱恩(埃利亚斯·穆巴里克 Elyas M'Barek 饰)是负责替柯林尼辩护的律师,这是初出茅庐的他承接的第一个案子。 实际上,迈耶是莱恩的老熟人了,曾经,莱恩受过前者的诸多照顾。与此同时,莱恩的对手理查德(海纳·劳特尔巴赫 Heiner Lauterbach 饰)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法庭老手。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柯林尼一直都保持着沉默,这让莱恩的工作根本就无处施展。然而,随着调查的推进,莱恩之间发现,自己要揭开,是笼罩在德国司法史上的一块巨大的黑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硬汉2:奉陪到底超星星学园我说你做蛋糕师青涩的伤痛与脆弱史前巨鳄:最终章承包商最美逆行者月歌行愚行录神话只属于我们的一天叠影狙击英雄戟之影子战士DNA恋人大梦西游4伏妖记猎狼者深触我心寻宝搭档第二季人工智能杀人屋过年好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亲威侠探白玉堂之诡狼奇案零一Others假面骑士灭亡迅雷古城69号院偶然互换的一天坚信礼银杏子拖拉机承载的爱情男气管制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长篇影评

 1 ) 对待历史的两种策略

多么标准的一部战后清算电影,所谓post war justice?

二战之后发明的电影类型?

聚焦于战后问题,德国在战争问题的反思算是在战败国中最深入的。

电影非常的德国风味,标准严谨克制,镜头语言漂亮,德国帅哥演员也好看,尤其最后一段庭审戏的时候的平行剪辑很漂亮,基本上挑不大出什么毛病,电影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我想是电影也由一条带缺陷的法案引出了对待历史的两种态度。

电影里面批判了德雷尔法案,德雷尔法案在当时帮助很多纳粹政府人员开罪,得以让他们在战后的新政府里继续官僚生涯,或者是像电影里面一样让纳粹军官继续在德国成家立业而免于审判。

查看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战后的德国政府里许多纳粹官员官复旧职,一是因为新政府不是可以一下子就能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二是因为如果疲于审判,战争中的德国需要担负实施罪恶的责任的人不计其数,每个卷入纳粹机器的人都需要受到审判,那将是一件费时费力使国家停滞的工作。

“德雷尔法案”有其历史局限性和不正义性,可能是因为制定法案的官员就曾在纳粹法庭工作,他偏向于让自己的罪恶留在过去,又或者可以这么说,在1968年,整个新政府的态度大约与之相似。

这就要说到,当我们面对历史的时候,通常有两种策略,一是加速遗忘,二是直面然后前行。

加速遗忘的好处来自于快速甩脱历史的包袱,国家不致于停滞不发展,坏处在于,当历史被快速甩开,往往无异于助长罪恶长留人间,直面的好处在于罪恶被得到公正的审判,受害者得以受到应有的安慰,坏处在于,直面之后可能便更难前行了,德国历史的包袱如此沉重,在那个年代几乎是让所有人审判所有人。

电影里面出现了两次审判,第一次1968直接驳回,第二次2001正义似乎得到伸张,我很难说第一次就是非正义的,第二次就是完全正义的,只能说希望世界和平吧。

 2 )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一部足以改变社会的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好的电影能直击人类的灵魂,甚至还能改变整个社会。

而《无罪谋杀:科林尼案》,我相信它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

《科林尼案》是一部颠覆我想象的悬疑片。

首先值得称赞它作为悬疑片的拍摄手法和叙述故事的技巧十分老练,导演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仅用了前面15分钟就让整部电影的悬疑气息极其浓厚。

电影一开头科林尼就坦诚自己犯下命案,甚至在酒店等候被捕。

按普通人的常理来说应该不一会儿就会交代命案的前因后果,但没想到这样的人却始终对自己的作案动机三缄其口。

嫌疑人科林尼是一个品行端正、恪尽职守的汽车工人,而死者迈耶则是一个自身成就极高的富人,乐善好施的名声在外,这样的两个人到底因为什么缘由结识?

科林尼在杀死迈耶后还不停地对死者的头部进行踢击,到底是怎么样的血海深仇能让一个好人残忍地杀害另一个好人?

这些接踵而来的悬疑气息让整部电影变得扑朔迷离,层层铺垫的线索也让银幕前的观众们屏住呼吸神经紧绷。

但《科林尼案》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尽管影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它却依然能做到真相水落石出那一刻,让观众们恍然大悟并进行思考。

其次,《科林尼案》作为一部嫌疑片,但它下苦工的地方却一点也不比普通的剧情片少。

电影颠覆了悬疑片的传统,只利用影片的情绪去讲故事,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饱满形象,加上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进行情感铺垫,立意却能做到不煽情不落俗套。

从影片情绪的角度来说,全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通过让观众跟随律师莱宁想起自己儿时曾经与迈耶度过的美好回忆进行铺垫。

在莱宁的回忆中,迈耶是一位风度翩翩与人为善的富人,还亲力亲为去照顾被其他德国人不断歧视的莱宁两母子。

迈耶的存在不仅弥补了莱宁自童年就缺失的父爱,甚至还自始至终以一种好人的形象在观众脑海中根深蒂固。

基于这样的情感铺垫,等到观众在电影后半段了解到迈耶真正的为人与他曾经犯下的弥天大罪,在科林尼的痛苦回忆和手刃仇人这两个场景不断交替,这种真相大白的反差感直接震撼了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另外,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非常饱满。

莱宁是一个刚拿到执照的新手律师,本想在首次案件中大展拳脚,没想到首次委托就难道了这位富有热情和抱负的律师,一边是曾照顾帮助自己多年的义父,而另一边则是毫无血缘的枪击杀人犯,在面对道德困境与职业操守两难的情况下,最终嗅到一丝反常后捋清了故事的全貌,这位新手律师通过自我挣扎慢慢成长,最终战胜了自我情感,站在了公正的真理面前。

迈耶的人物形象则是一个忏悔者,我们知道迈耶在面对科林尼的时候没有一丝反抗,相反而是闭眼下跪默默接受审判。

搁置在迈耶良心那块大石终于可以落地,也意味着他大半辈子的与人为善只是一次自我赎罪,他终于可以不再受到良心谴责,但迟来的审判能够让科林尼抚平伤痛吗?

而科林尼的人物形象则是一个愤怒者,但科林尼真正想要报复的不是迈耶在他眼前残忍杀害亲人,也并非战争给予他终身难忘的伤痛,给科林尼造成伤痛的真正原因反而是法制上的不公与冤屈的诉求无门。

因此电影的重心在后半段已经不再是该如何审判科林尼,而是变成人们该如何补救法律漏洞,又该如何正确挽救过错?

《科林尼案》给予社会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它留给观众们进一步反思的空间。

全片以科林尼的自杀作为留白,故事没有让观众得知最后法官该如何判决科林尼,而是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一个人犯案后该如何处置?

法律应该对这个人做出公正的裁决,除了给饱受伤害的家属们一个交代,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存在。

如果法律没有做到公允,被偏袒的人又该接受谁的制裁?

每一位观众都深知科林尼对迈耶的私刑是不正当的,但让迈耶逃脱罪行又是公正的法律吗?

就因为《德雷尔法案》的颁布,难道就可以让过往犯下罪行的杀人犯就能逃过罪刑吗?

法律作为每个国家最根本的治理根基,它的存在难道真的代表着真理且不容被质疑?

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只依靠法律作为判断事情的唯一依据又是否切合适宜?

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科林尼案》绝对称得上是一部足以改变社会的电影,我们从中能感受到德国人至今还在反思历史,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这种担当绝对值得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去钦佩。

只可惜历史上有许多错误是无法完全纠正和弥补的,而我们如今能做到的是吸取教训,通过这部电影去自我警醒,去改变社会。

法律虽然是高高在上的,但太多人过分依赖它的存在反而忘却它只是解决社会纠纷矛盾的工具,因此执行法律的时候也不能忘却人民群众的常情常感。

我们需要明白只依靠法律的社会是可怕的,人性需要内在道德去约束自己,需要信念的源力,因此我们需要光明的牵引,行在光中,在阳光的照耀下,才能让人性的黑暗无处可藏。

 3 ) 无罪谋杀

德国导演敢于拍出这种类型的影片,值得日本人好好学习学习!

科林尼故意谋杀了大企业家迈耶,莱恩为他辩护,科林尼却拒绝开口,不在乎自己的生死。

事实上,莱恩年少时与迈耶的孙子孙女是好友,曾受到迈恩诸多照顾和恩惠。

但是,作为一名律师,他还是接受了委托,并真心实意帮科林尼辩护。

一开始科林尼并不配合,对方律师是莱恩的老师,他提出让科林尼认罪,他负责减轻科林尼的刑期。

但莱恩从凶器手枪型号发现这把枪和迈耶图书室的枪是一种型号,由此怀疑科林尼杀死迈耶的动机。

他去图书馆和意大利调查,发现迈耶曾是是纳粹军官,屠杀了科林尼的父亲及其他乡亲。

科林尼是为父亲报仇。

法庭上,控方律师提出科林尼对迈耶提起过诉讼,被驳回,证明迈耶是无辜的。

莱恩调查发现,诉讼被驳回,不是因为纳粹无罪,而且国家出台了一部法律,将纳粹罪行降低到一般杀人罪,享受诉讼时效保护,而当时距离二战结束已经二十五年了,也就是说,这个法律保护纳粹分子免受处罚,是保护加害者不保护受害者的法律。

莱恩质问,这样的法律正当吗?

当事情真相大白时,科林尼心无所恋,在狱中自杀身亡。

 4 ) 惊人的纳粹脱罪史 [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1年5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茜茜公主”罗密·施耐德在1982年的生命最后阶段主演了一部根据她钟爱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无忧的过客》,影片跨时多年的绝恋故事背后,是二战受害者通过私刑处决战后逍遥法外、摇身变巨富的纳粹军官这个很可能潜藏在当时很多人心底的愿望,故事里对仇人执行这一处决的男人最终被释放,又与妻子被新纳粹处死。

1982年5月29日,罗密突然死于心力衰竭,同一天,一名叫埃利亚斯·穆巴里克的德国青年出生,三十多年后,他主演了《无罪谋杀:科林尼案》,将罗密遗作没有提及的涉及德国司法黑幕的层面接着讲完,这名小伙饰演的是为杀死前纳粹的意大利老人科林尼辩护的律师。

历史的神秘轮回。

被杀的纳粹迈耶,是国民口碑良好、连仆人都敬爱之的善良温和老富翁,也是陪伴那位律师从童年到青春期时代类似父亲角色的一个人,老人的亲孙女是他初恋,控方律师又是小律师的导师。

剧本在一言不发、放弃辩护的杀人者,和陷入多重熟人关系的律师之间,制造一种悬念,迈耶的前纳粹身份,也是影片铺垫很久之后才引出的事实——迈耶曾在意大利小镇大屠杀二十个平民,其中包括科林尼的父亲。

这段历史故事,是顺应情绪要求,一点点剪进影片后半截各个剧情节点的,在事件最恶劣的顶点,我们看到儿童科林尼被迈耶胁迫着观看他父亲被两次枪杀的过程。

我们知道,没有人能过得去这种坎儿。

这只是真相的第一层,惊人的是,科林尼曾企图通过法律途径申诉讨回公道并被驳回,这才引出影片最震撼的炸雷——随命令“报复式”屠杀平民的纳粹军官要被判误杀罪,但二十年追责期后,荣升政要的纳粹们,在1968年合力颁布了不允追究他们罪行的法律。

当法律不再公平,受害者只好自己行动。

回头看,大人物被谋杀,却派一个初出茅庐、没接过案子的小律师做科林尼的辩护律师,就是准备草草结案的。

影片没什么炫技的拍法,只用了镜头缓慢拉近说话人以增强分量之类古典技法,结尾也像是顺从原著小说家不知让法官如何判决而安排的看似合理实为偷懒的结局。

但影片的价值在袒露惊人的司法黑幕,真相被人看见,正义才得以伸张,这也是为何报仇后也没获得安宁的科林尼,最后能够自我解脱。

 5 ) 。

前半段的节奏真的很慢,但是这样安排确实也更符合人性,一个曾经向法律寻求过帮助的绝望的“孩子”,被精心设计的法律抛弃了。

这样的人不会轻易再开口,再给这些他已经不信任的人多一次伤害自己的机会。

科林尼始终咬紧牙关保持沉默。

观众可能也会代入主角,觉得被告油盐不进觉得被告“不识好歹”。

一把枪,三声枪响。

女服务生供词里面的“我觉得他当时有点冷漠,点杯咖啡喝也不奇怪的那种”。

陪审团以及旁听的人都觉得他冷血残忍。

而当画面转回1944年,那时候的迈耶呢,放过了小科林尼,却让他指认了父亲,抱抓住小科林尼,让他看着自己的父亲如何死去,一枪不够,第二枪,第三枪。

枪响之后确实再无赢家。

这场庭审也没有最后的赢家。

没有等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宣判,科林尼等到了一句迈耶有罪,就毫无遗憾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死者不想再复仇”。

“听着”魔鬼说“你会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律师,你每个案子都会赢,你也要付出你的灵魂,和你孩子的灵魂,你父母的灵魂还有五个好友的灵魂”这里设计的好漂亮,后面理查德 马丁格的名字列在通过法律的与会名单上,上面有六个人的名字。

你和你五个好友的灵魂。

迈耶孙女“我也是这种人吗”,主角回复“你就是你而已”,喜欢这个回答。

科林尼的演员诠释得非常好。

前期光靠一双眼睛来表演。

暂时先写到这

 6 )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赴一场通向自我的思辨之旅

法庭片的魅力,在于其提供的是一种智力的愉悦。

这种愉悦区别于影像、声音等外在的感官刺激,它是直接作用于心智的。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些几成定论或忽视日久的大问题,并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对人性、道德、公平、正义等观念,有更复杂的认识。

看《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的过程,正是这样一场思辨之旅。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讲述的是一桩发生于2001年的杀人案。

柏林一家豪华酒店的总统套房里,嫌疑人科林尼冒充记者登门拜访,枪杀了MMF集团老板汉斯·迈耶。

证据显示,科林尼一共开了三枪,通通射中死者脑部。

死者死前处于下跪状态,中枪倒地后,科林尼又朝其后脑连射两枪,并用力踩踏死者面部,致其面目全非。

如此残忍的手段,早已超出了普通的杀人行为。

行凶后的科林尼并未逃跑,而是选择自首,并对罪行供认不讳。

换句话说,这是一桩事实清楚的铁案。

唯一令人疑惑的是,凶手的动机何在?

这也是贯穿全片的最大悬念。

最终,也正是借由对这一悬念的层层拆解,影片带我们重回几十年前,追溯一段惨痛的历史,并揭开德国司法史上的黑暗一幕。

首先要说,这部电影在情节上是很吸引人的。

影片以辩护律师莱宁为主角,深入这一案件。

莱宁刚刚拿到律师执照,被法庭指派为科林尼辩护。

可是在与后者的接触中,无论他怎样提问、引导,科林尼始终三缄其口。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皱着眉,低着头,摆出一副根本不需要辩护的样子。

无可奈何之下,莱宁只得自行寻找真相。

由此,影片开启“侦探模式”,莱宁循着蛛丝马迹,一步步查到了死者隐藏的前史,以及科林尼不为人知的往事……这一过程,经历了数次反转,真相不禁令众人愕然。

比通往真相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庭审之中,影片循序展现了法律与情感、与历史、与道德准则的冲突,进而让我们反思“公正”的标准。

首先,当法律与个人情感发生冲突时,该如何面对?

这是莱宁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当他稀里糊涂地接下案件后,他才发现,这个案件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摆在他面前的有三重情感障碍。

其一,死者迈耶不是别人,正是莱宁儿时挚友的祖父。

上学时,莱宁时常寄宿在迈耶家,与迈耶情同家人。

其二,出庭的原告一方是迈耶的孙女乔安娜,莱宁与她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整个庭审过程中,他都要直面后者责备的目光。

其三,代表迈耶家族出庭的原告律师马丁格不仅在法律界德高望重,更是莱宁敬重的老师。

同时面对长辈、恋人、老师的审视,可以想象,莱宁承受着何等压力。

他一度也想放弃,他觉得无论从情感、良知还是能力出发,他都无法胜任辩护律师的角色。

然而最终,马丁格的一番话点醒了他。

那番话大致意思是说,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律师,就不能逃避自己的情感。

因为无论面对的是怎样一位当事人,都可能存在令你感到不适的地方。

或许是他勾起了你的悲惨记忆,或许是他令你想起亲友的遭遇,甚至你只是对他印象差,觉得他鼻子不够好看,眼神不够和善……可是这些在律师的使命面前,算得了什么呢?

换句话说,法律的意义不就在于为每个不同的人提供平等的审判吗?

如果想做一名律师,就必须跳脱偏见的泥潭,学会平等待人。

正是在这番话的感召下,莱宁决定应战。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影片埋藏的一条暗线,即马丁格与莱宁间的师生之战。

马丁格无疑是莱宁的良师,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他劝莱宁应战更多是出于鼓励,还是希望这个菜鸟把案子搞砸。

但不管怎样,莱宁最终的表现没有让老师失望。

面对从容、老道的马丁格,莱宁丝毫不曾手软,他逻辑缜密、据理力争,并最终上演“爱吾师,更爱真理”的逆袭大戏。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影片超越私人情感的法律观。

再来,当法律掺杂进历史的因素,又该如何评判?

莱宁由本案的凶器——一把罕见的瓦尔特P38手枪——入手,展开调查,一层层穿透历史的迷雾。

时间指针拨回二战时的1944年,德军占领下的意大利,两名德军士兵因游击队策划的爆炸案身亡,德军军官下令报复,以十命抵一命,他们来到蒙特卡蒂尼的村庄,无差别捕捉平民,大肆屠杀。

而那个下令的军官正是年轻时的汉斯·迈耶。

随着往事被翻出,死者迈耶的形象发生了360度反转,由一个慈祥睿智的老者,瞬间变成一个心狠手辣的刽子手。

而与之一同反转的还有凶手科林尼,原来他并不是一个疯子,而是一个复仇者,因为在当年那场屠杀中,他的父亲正是遇难者之一。

正义的天平在悄悄倾斜,所有在场者开始重新思考这桩凶杀案的性质。

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时隔56年之久,科林尼才来寻仇?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都经历了什么?

在一连串的追问下,故事的另一面被揭开。

原来,早在1969年,科林尼就曾以战争罪起诉过迈耶,但法庭经过核实,最终撤销了起诉。

这个事实进一步加剧了整个案件的复杂度,并串起了一个关于“正义”的追索链条: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当然是无法推脱的罪责。

但如果他杀死的是一个刽子手,一个杀父仇人,一个犯下战争罪行的人,又该如何评判?

与此同时,迈耶所犯的战争罪行只是我们基于同理心的判断,并未经过法律的审判,这又该如何处置?

更何况,战争罪本身具有特殊性,比如法律规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以威慑为目的的杀戮行为并不算犯罪,前提是不能涉及对妇女和儿童的伤害。

可是,精神伤害算不算伤害呢?

当着一个孩子的面杀死他的父亲,又算不算伤害呢?

以及,当影片兜出最后的大反转(具体是什么,我不剧透),我们发现,原来迈耶当年并未被起诉不是因为法庭认为他无罪,而是另有隐情。

于是上述问题又进一步引申为,如果法律本身存在瑕疵,帮助迈耶逃脱了惩罚,并导致科林尼上诉无门,盛怒之下弑杀仇人,我们又该如何评判?

就是在这样由层层反转构建起的环环思索中,我们逐渐接近了影片的核心,它实际在拷问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准则。

正如影片最终以一个开放式结局收尾,实际是把评判权留给了观众。

你如何看待科林尼的罪行,如何评判他,实际就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公正,如何对待历史,以及你希望如何实现正义,如何保护每一个被伤害和被审判的人。

我们在看电影,电影也在看着我们。

一部好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千沟万壑、斑驳陆离。

它从不提供答案,只提出一个个问题。

由这个问题,我们得以走近自己,审视自己,在思索之中,走向成熟和宽厚。

影片《无罪谋杀:科林尼案》让我又经历了一趟这样的旅程。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片中的一幕。

影片最后,莱宁回到科林尼的故乡——意大利的蒙特卡蒂尼,一个皮球偶然滚落到他脚下,他捡起球,朝来处投了回去,只见接球的孩子正是年少的科林尼。

在父亲的陪伴下,科林尼正走向阳光里,他回头望着莱宁,犹如历史与现实的对望。

我想此时莱宁的心中一定有了答案。

他没有说,这不重要。

重要是他所经历的一切,使他看待世界的眼光从此不同。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7 ) 谋杀真的无罪么?

5月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就对《无罪谋杀》挺感兴趣,然后非常好运的是,我抽中了不散给的两张电影票,于是计划好了时间在回忆过我的青春年华(《指环王》系列)之后,去看这部电影。

然而《无罪谋杀》在广州的排片影院少得可怜,我原本订好的周五的电影,去到还被通知因为只卖了我两张票所以临时取消了。

最后电影院给我退了票,再安排我们看了一场《速度与激情9》……周六金鱼叔叔要亲戚聚餐,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后来便订了远在越秀的电影院,跨越大半个广州去看电影……(另一张票在读书群找了个小伙伴一起)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不枉我穿越大个半广州,丢下闺女出来看这场电影!

故事其实挺平淡的,情节也并不复杂。

科林尼是一位在奔驰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实工人,有一天却突然自首,他杀害了企业家汉斯·迈耶。

而初出茅庐的律师莱恩成为了科林尼的辩护律师,这是他承接的第一个案子。

然而迈耶却是莱恩初恋及故友的祖父,莱恩的成长之路也受到了迈耶不少帮助。

同时,莱恩的对手理查德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律师,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他的老师。

科林尼在被捕后,一直保持沉默,这让莱恩的辩护无从下手。

直到莱恩偶然发现科林尼所使用的凶器并非常见的手枪,在他的努力调查下,科林尼也终于坦诚自己的作案动机……与一般凶杀案电影相比,这部电影并没有特别多“刺激”的地方,唯一的反转(“二战”)也因为宣传片就已经剧透了而变得毫无惊喜。

不管是从法庭的推动还是,真相的追寻过程,一切都平淡如水。

但也正因为有这种平淡,而让战后的伤疤变得格外真实。

很难想象,在看这样一部平淡的电影时,我看着那个小男孩却还泪流不止……我觉得电影中做得最好的一点是父亲角色的处理。

莱恩与自己父亲多年的疏离;迈耶对莱恩来说像是一位祖父/父亲;科林尼第一次与莱恩交谈提到“多去探望你的父亲,他不会永远都在。

”;科林尼的父亲为他而死;莱恩与父亲的破冰在于他们一起翻查卷宗;为科林尼做证的,是当年的目击证人翻译官的儿子……尤其是迈耶与莱恩之间,站在莱恩的角度很难去想象那个改变了他一生轨迹的慈爱之人,曾经是个刽子手。

我甚至愿意把迈耶对莱恩的好,看作是他对自己年轻时候犯下错误的忏悔——就像科林尼枪杀的迈耶,是跪在他面前闭上眼睛接受自己的归宿的迈耶。

相信我,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是灰色的。

无疑,电影相对于原著来说,给了更大的戏剧冲突,也给了更美好的结局。

比如那个做更多慈善的迈耶、甘心迎接复仇与死亡的迈耶和最后能与父亲同归的男孩……可惜现实并不是电影,德国人在反思自己“二战”的错误时,日本依旧企图掩盖、粉饰历史。

我完全不能理解那些精日“原谅说”的嘴脸,这些人并没有资格。

只有施害者在真心忏悔,并且尽力弥补的前提下,才能去祈求受害人的原谅;而受害人是否能原谅施害者,那是他们自由的决定。

虽然中文的片名用了“无罪”来形容这桩谋杀,但电影最后巧妙地用科林尼的死来结束了审判,他是否有罪,司法已经无法进行审判了。

但我不禁在想,真正促使这桩谋杀案发生的,究竟是迈耶或者科林尼,还是不公正的司法本身?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而在战后,如何以司法彰显出社会的正义,是需要我们思考的事情。

当司法并不能维护正义时,正义只能以私刑来维护——这是司法的悲哀。

我们意大利有一句话,死者没有仇恨之心,心怀仇恨的是活人。

 8 ) 平淡而近真实

拍得中规中矩,剧本、演员、摄影、音乐没有什么明显的短板,主题深刻来自原著。

全程不觉得无聊,因为本来也不是真正的悬疑片,而是平淡而近真实的德国式电影。

前半部分闲笔描绘出男主生活浮世绘,后半部分结案,看似前后无关实际有深意,因为对二战中事件的立法和执法与社会息息相关。

请了当红男星作主角律师,还套了一个悬疑片的外壳,吸引了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所以当时在德国有六周票房冠军的成绩。

关于庭审太平淡,德国确实没有像英美法系那种让双方律师在庭上唇枪舌剑直接辩论的制度。

这个电影中让对方律师做证人,还诘问立法正确与否,已经为了戏剧性而超出一般法庭辩论的范围。

有人问是否建立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小说作者在访谈中说不存在一模一样的真实事件。

曾经在北意山里看到过有关二战屠杀平民的小小纪念碑,报章上了解到的类似本案的事件是德军在意大利圣安娜的战争犯罪。

印象中类似战争犯罪很多是在意大利法庭缺席判决了,但罪犯却未被绳之以法。

这也和德雷尔法案有一定关联。

关于德国有关立法和执法的沿革需要时间去了解,还有原著没看过。

以后有时间再更新。

 9 ) 从短评变成影评,一个不成熟的电影爱好者的第一次影评

本来想给三星,但是因为最后一场庭审决定给多一颗星。

最后一场庭审,案件探讨了更多关于正义和法律的问题,影片借助了两个律师去讨论正义和法律的问题,给出答案,最后卡帕斯的质问“这就是我们的法治吗?

”感觉也是让马丁格选择,身为一名律师是否伸张正义,但这样设置更多的是回答问题。

我喜欢后半段的原因是后半段从不同的人的角度表现了在这个案子里的感受,我不禁代入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最后马丁格的证词、宣判之后拉那的动容和反思、作为旁听者的披萨小姐姐、被告科林尼等等都有表现到。

不过可能是整部电影的案件影响比较大,所以卡帕斯的人物弧光是比较弱的,能看出影片想表现他对科林尼的感情变化以及跟自己父亲的感情变化,和“菜鸟律师”的成长。

但是最后整个重点在案件了,对他的刻画就少了,前半部分埋下案件伏笔,并且对“初出茅庐”“当事人不吐露动机”等方面做了很多铺垫(毕竟故事前半段就是靠这两个因素作为卖点的,也是电影的一个矛盾点),但是后面把重点放在案件上了,多少让前面对卡帕斯的铺垫落地不够,前半段的主角是卡帕斯,后半段主角是案子,多少有点割裂。

最后,听说原著对正义和法律的讨论会更为深入一些,这可能是影片有点欠缺的地方,如果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可能会更具讨论性。

但是在对背景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这部电影个人认为是还不错的。

 10 ) 无罪谋杀之科林尼案:还原战争历史,为惨案真相发声

这是一部话题比较沉重、角度比较特别的审判电影,凶手柯里尼杀人即成事实,但却拒绝配合调查,以致于动机、线索、证据等都需要一一剖析。

柯里尼犯案后没有逃走,而是一副如释负重的状态,随后保持缄默等待审判。

若是常规设计,警察和律师各种手段齐出,相互辩证,以制造凶手另有其人的悬疑感。

但这部电影也很纯粹,简单粗暴地指出凶手无可疑,就看怎么阐述真相了。

首先,柯里尼杀死的是一位富有影响力的富商麦尔,头部被击中三枪,头骨鼻骨断裂双耳损伤,死后遭受暴力对待。

由此可见,柯里尼与麦尔之间是深仇大恨,人赃并获之下,一级谋杀罪名也根本洗不掉。

一个新手律师莱恩作为辩护律师,同时还是麦尔孙女约翰娜的老情人,一上来就是友情和职业道德的艰难选择,对手还是业界大佬马汀格,这新手村开局很不友好。

影片屡有提及国家和政治,说明它会有一个关键历史背景。

而且马汀格还套路莱恩让柯里尼认罪,并说要懂得见风使舵,给他介绍丰厚的工作,瞬间大佬就不像好人了。

莱恩一心为求真相,终于查出麦尔曾在二战时驻扎在意大利,当时头衔是纳粹军官。

他下令在柯里尼老家枪击了20名平民,造成了一桩当地惨案,死者包括柯里尼的父亲。

柯里尼成年后告到军事法庭无果,完全是因为一群人的谋划才得以让麦尔这类人逍遥法外,这或许是当时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却成为了打感情牌的最佳砝码。

当人们意识到,柯里尼杀麦尔不过是报当年战争的仇,至少从情感上能够让大众接受。

而马汀格亲口承认当年的法律有失公允,让柯里尼得到了迟来的尊重与公平,然后再无留恋地在狱中自杀。

对于战犯来说,受害者一直在等待一个公平的审判,这是难以磨灭的心愿。

柯里尼不需要同情、不需要理解、不需要自辩,当真相大白之后,甚至不需要减刑,敢于直面死亡承担起自己的错误。

这种报复方式自然不应被提倡,但通过此类电影引发人们对于战争、对于历史、对于法律的关注和重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电影能取得一个不错的评分,很大程度在于它的讨论价值和社会意义,已经超过了单纯电影本身。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短评

整体显得平淡,题材不错

7分钟前
  • 伊裴尔
  • 还行

节奏和结构撑不起好的故事和主题。开场后与案件相关的情节迟迟不交代,而是一直聚焦于family drama,导致一开始非常地催眠。案件真相的揭露也不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而是在某一个节点一股脑儿和盘托出,缺少层次感和悬疑感。男主有点像林漫威。

11分钟前
  • August
  • 还行

3星,虽说本片极尽拍摄技巧之能事,各种悬疑反转穿插,但仍逃不出德国反思电影的俗套,而且是俗到了刚看开头就知道剧情发展,猜到结尾的老套故事。固然反思反战是可敬的,但反思泛滥到了占便宜,博同情心的地步也真是不多见。我都有点觉得德国可怜了,毕竟意呆也是德国的盟友啊,之前当盟友,是因为德国强,意大利也跟着四面出击,没少杀害别人。 后来翻脸有多种原因,但不外乎德国要垮,墨索里尼要完。 整个二战德国伤亡900多万, 意大利才20多万,谁流的血多,一看便知,只能说成王败寇,败了的就得老老实实的反思历史。即使再俗,也得继续下去。

15分钟前
  • 蛮蛮
  • 还行

貌似反思历史自自我批判,实为政治正确宣扬普世。正义感非凡的实习律师并没有认识到法律的本质只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执着于复仇清算的犹太人满世界追杀纳粹余孽可从来都是肆意侵犯着国际法和各国主权。既然屠杀犹太人是纳粹,屠杀巴勒斯坦人的就不是纳粹了吗?

19分钟前
  • 云中漫步ZX
  • 较差

法庭类型包裹下的二战伤痕,优点是节奏流畅,表意也比较完整,弱点是起承转合制式感过强,动力和新意不大。主角的身份以及与主线故事的联结有点意思,但挖掘不足,制作上类似于精良化的电视电影。观感其实不错,但回味却是欠奉,三星半。

23分钟前
  • 以昼为夜
  • 还行

不要以为新人好说话,新人也许特别轴。一个年轻律师找到谋杀案真相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最需要讨论的设定就是,杀人的老头是不是真的会一言不发?如果他早把真相说出来的话,律师也就不用这么费劲了。如果早就想好了不必多言,目的达到人生就满足了,后来为什么又会说出真相?想不到一直被赞扬认罪态度特别好的德国,居然也出台了这么一部充满污点的法案——《德雷尔法案》。原来以为是真实事件改编,结果不是,那么就是为了抨击《德雷尔法案》而特意写的剧本。

25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悬疑感一般,倒是反思得不错。

28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还行

开头四分之一有点单调,后面越来越精彩。良心帐不仅存在于事件定性,更存在于司法体系中。

30分钟前
  • 就很能激发人的
  • 推荐

从一场莫须有的谋杀反推到“前朝余孽”,角度很新颖诠释的也完整,德国的战后反思确实打动人心,枪不仅是引起转折的重要证物,也是对于当时时代的隐喻和缩影... 排除掉女二父亲等工具情节,本片在法庭上的几处剑拔弩张还是把握不错的,最后也回归了“辛德勒的名单”般红色,但无奈的是没有深挖且情绪累积不到

32分钟前
  • 发条辰
  • 推荐

又是一部关于纳粹的电影,但是本片也同时是一部探讨法律的影片,对于1968年出台的《德雷尔法案》中关于”直接下命令的军官是故意杀人罪,追诉期25年,接受命令的军官是过失杀人罪,追诉期20年“的规定,让很多军官被定性为”过失杀人“从而处在追诉期之外,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本片中的受害者就是一位逃过法网的军官,杀人者是当年被杀的无辜群众的孩子。但是感觉本片前半段普普通通,从后半段才开始渐入佳境,高潮时也只是问对方律师”你觉得这部法案公平吗“来点个题,感觉不够有力。3星及格。

33分钟前
  • 炸酱面
  • 还行

以沉默嫌疑人入手,将案件由小剖开,再上升到对历史的审判,战争创伤从未完全愈合。整个庭审的调度和节奏把控不错,情感部分也恰到好处,对关键问题的终极考问有自我反思意义。

35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推荐

故事是好故事,但是细节暗示处理的太明显,让反转的效果打了很大折扣

38分钟前
  • 费纸姬
  • 还行

法庭戏份作为影片的重头戏,缺少来回细想也缺少一定的逻辑。而结尾所谓的“自杀”,让本已有定论的控告直接撤销。细思极恐之下是权力对弱势群体的强力抹除,是不可反抗的压迫和不允许发出声音。而影片正真触及到了二战战犯逃脱于法外的根源——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对战犯的放纵、默认和首肯。直面过去所犯下的错误才能让屠杀这样的行径暴露于大众之下,不要觉得羞耻。

4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女法官看起来好diao

46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法庭片,但将其置于二战背景之下,让德国人再行反思自己的罪恶。影片追索正义,其实不过是冤冤相报的血亲复仇而已。如果不断地追溯历史,那么正义又何在呢?影片的思维有些左,左得逻辑,有些幼稚了。

49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二〇二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周五下午,六套首播《无罪谋杀:科林尼案》。一九年电影,二一年内地公映,公映版有删减无国语版。本来以为是个完全在欧洲那边安全区里的反战加复仇电影,但是到了后边还有反思二战后政权庇护“苍蝇级”纳粹的问题,也算挺好。顺便还有一点科普。姜戈老爷子也没有太多戏份……

52分钟前
  • UIDouban
  • 还行

还行

57分钟前
  • 阳之流光
  • 较差

这片拍法很有日本社会派推理的风格,就是…不拉进度条犯困。

58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一个三分钟讲完的故事,拍得又臭又长。

60分钟前
  • 罗民
  • 很差

我是看到7.5分 才去看的,看到还剩1/5时,我实在没心思看了,我的小脑袋是真的不理解整部影片阐述的 所谓的无罪是什么?我是真的不懂,看了一堆影评 没有一个能够实际解决我的疑惑,报仇杀人=无罪?无法定义?哎,我真的太笨,不适合看这种类型电影,看着贼难受。因为当时法律给了那些战犯提供了逃避制裁,所以无法得到正义的申诉,所以可以杀人报仇。这个逻辑,我是始终不理解,还是我理解的有问题。

1小时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