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气管制
Manodrome,崇阳俱乐部(台)
导演:约翰·特伦戈夫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阿德里安·布罗迪,奥黛莎·杨,萨利·塞萨伊,菲利普·埃丁格,伊桑·苏普利,伊万·乔尼凯特,卡勒布·埃伯哈特,乔治·穆雷杉,布赖恩·安东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简介:拉尔菲是一名优步司机,也是一名有抱负的健美运动员,他即将身为人父,然而缺少经济保障和工作不稳定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当他被拉入一个充满阳刚崇拜的小圈子后,内心的恶魔终于浮出水面,当他被压抑的欲望被唤醒时,他被引入了一种自由意志主义的男性崇拜中,失去了对现实的掌控。详细 >
…
对有毒男子气概的讽刺,深柜是不是都有daddy issue,男导演拍这类题材落脚点始终不痛不痒
????
这是一部相当“政治不正确"的又相当″政治正确"的电影,注定两边都不讨好。通过男主毁灭的过程能感受到一些男主做为不那么强的男性在社会中的困境。
三次开枪杀人,一次杀gay,也是杀掉内心中无法接受的另一面;一次弑父,杀死象征精神符号的“父亲”,还有一次杀警察,是对维系社会制度的权力不满。要我说这完全不足以概括“男人也是有毒男子气概规训下的受害者”这一主题,最应该射出去的那发子弹应该对准的是自己,不然的话这个悲剧产生的本质只是找了外因做替罪羊罢了,但偏偏没这么处理,给人感觉还是在撒娇卖萌顺便挽尊。呈现了那么多有毒男子气概的表现形式,还不如芭比里一句教父台词来的杀伤力大。所以就你们男人最想“做自己”的具体形式就是无套射精不想管,有了脾气随便发,然后跟别的男的一起居家过日子逛商场玩主奴角色扮演,顺便还在内心麻痹自己美艳像朵花是吗?我是真的会笑出声。谢谢导演,看完更加厌男了。 #硬盘清理计划#
男性在社会地位够高了 还想在这部片子表达自己软弱窝囊个屁什么啊??随便找个工作都要男的好吧!没地位遭人唾弃就去当男同 找自己的内心平衡?我靠我特么掐死导演 俩喜欢的男演员演毁了😡气死
太太太太男了。一个歧视黑人、同性恋的man child,明明有老婆小孩却在目睹了一个诡异的充斥着男子气概的大家庭后直接抛弃妻子,他凭什么当主角啊……是想告诉我们有房有车有家庭的顺直白男生活也很苦吗……我承认对你的苦难,但这种privileged到极致的人的痛苦拍出来谁要看啊。。。。我真的从头到尾感受到了强烈的刻板印象masculinity(健身、摇滚乐、枪支),觉得女性既要忙生育又要养活这种不负责任的男的真是太伟大了。Jesse你怎么了我真求求你了,接点好的吧!(ps 其实写美本文书时一直反感我为上海人民辩护这个故事,毕竟确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很滋润很privileged,别人就算能理解也一般会 就这?)
《伤口》导演John Trengove五年后的回归,也同时是其英语长片首作。因为都有Jesse,又再次具备“神秘组织”“矛盾主角”乃至对男子气概话题的涉及;各方面都很像那部《自卫的艺术》的重复,但又掺杂了些让人觉得古怪可爱(并且只能由他带出来)的“邪趣”。当然有兴趣看到“Ralphie”的故事究竟会发展到怎样的境地,但作为一个角色研究还是给人好空洞无趣。
主角精神不正常的电影一概没劲
什么鬼,好难看
奇怪怎么忘记标...对反有毒男子气概的表达方式太过自恋,加上杰西艾个人特质和内倾倾向实在显著,以至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像他绕着自己打转
过于好看了 对男性隐藏的自卑邪恶刻画得丝丝入扣 多少能从片中放大的细节看到周围普男的影子 高潮处的戛然而止少了很多猎奇的观感 对男性之恶多元化的呈现真是精彩
#Berlinale 就想问,哪里来的中文名《操场》? Manodrome是一个男性团体组织的名称,意译也不是操场。(求求各位热心人别再瞎翻译了!)7/10 (短评稍后补,现在只想解决片中反复进行的灵魂拷问:are you hungry?
挺有意思的设计。无论是抽取出来的符号,角色的处境,还是对现实的描绘,男性内心对父亲和爱的需要,都是比较少见的刻画。中间的几处转折都设计的挺有意思的。可以一看,大家的表演也都不错。片名有点直白了,倒也没毛病。
#Berlinale看完这个想给《犬之力》加星,大概是想达到类似《钛》和《搏击俱乐部》的效果,结果只震聋了观众耳膜。聚焦男性气质的主题,既未阐述从哪里来,也没提供怎么办的解法,甚至连是什么都没讲清楚。真是看了个寂寞。
本来是个很有深度和野心的题材,能看出导演是想讽刺toxic masculinity,但可能水平有限,逐渐走向猎奇和个体叙事,像是一篇议论文写着写着跑题了,结尾也忘了点题。如果能有兰斯莫斯的掌控力或许会不一样。
今年最具启发性的电影,什么是男性气概?男性离开女人而和其他男性一起生活是不是会更快乐?男人最重要的心理依靠是不是爸爸……每个男人看完后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给男人找了个新借口:怪父母
今天刚好听一个心理学研究者说,有一类男人在妻子怀孕的时候是一定会出轨的,这类男人对自己的父性\母性认同一定有很强的问题。小时候被父亲深深伤害过,没有得到安抚,从没认同过父亲的样子,或者过分认同母亲等等,都会让一个男人对于做父亲有着不可承受的恐惧。做男孩尚且勉强,又如何面对自己去做个父亲呢。不只是东亚社会对男性的责任压迫,也是欧美人的共同课题。他恨父亲离开,体内缺少阿尼玛,阿尼姆斯是混乱的。面对女人的“三口之家”的要求,他慌不择路。所以他寻求父的样貌,健身、寻父、宗教等等,都不能给他真是的父的样本,所以他干脆从另一面打碎自己,才发现已经破碎到碎无可碎,那就攻击所有的父,杀掉他们,可是这对于内心父的空洞又毫无用处。父爱不可寻,男孩的自我就更难以寻觅了。这样看来,大龄未婚的男性,很多都有这个问题吧
主人公从青少年、女性、少数族裔变成了底层白男,在多个议题之间游走得很轻巧,并不是很多评论说的一部讽刺说教片。多次出现熊猫和中餐不知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