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以奇情故事取胜的法国导演欧容,这次令人大跌眼镜地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描述三名年少时遭遇神父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成年后先后主动揭开难以启齿的悲惨经历,批判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里的恋童癖神父。
这种严肃正统的社会及宗教题材不太像是欧容导演擅长的范畴,所以他以往那种活色生香或者骇人听闻的意象全无用武之地。
他这次将功力发挥在剧本设计上,一位恋童癖神父的性侵事件先后引出三位男性受害者主角的故事,貌似传统的编剧手法,实则用沉重的现实锋利地剖开受害者的内心世界,由点到面去刻画性侵对受害者的成年生活带来种种不可预计的影响。
受害者总是相似的,然而他们却有不同的隐衷。
第一位是事业有成的中产精英,成熟内敛稳重,担心孩子受影响;第二位是情绪化的普通中年IT男,擅长用媒体炒作;最后一位是来自社会底层人士,瘾君子兼有性心理障碍,这位则最有看点也演绎得最出色。
三人的阶层属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与教会及神父的抗争手段,更重要地还体现出他们身边家人的迥异态度。
有的家人得知真相后表示理解全力支持,有的家人则选择继续充耳不闻,或者逃避现实。
这里面最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是天主教徒,一方面不肯接受信仰的崩溃,另一方面则乐意充当无声的帮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个剧本的野心相当大,批判的内容由表面上的恋童癖神父,到宗教制度,再到媒体影响力,最终落到人心之不可测之上。
面对如此不堪的性侵丑闻,即便亲如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是有难以调和统一的对策和应对方式。
然而,三段故事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嫌疑,尤其是关于父母关系的交待,以及他们婚姻生活的情节,令整个篇幅变得冗长,节奏也愈加丧失掉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煽情情节的电影,但当影片结束,电影院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往回家的车站走的路上,我竟流下了眼泪。
并不是出于感动,而是一种共情反应。
当所有的事情被暴露在阳光下,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大众的关注,神父被调查,进入司法程序,可是然后呢?
这些曾经受到过伤害的男孩,大多都到了为人父的年龄,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痛苦真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减了吗?
这一切抗争,并不是为了复仇,更多的是一种愤怒的质疑,对于神权的质疑。
相比于中国的观众在观影后的点评,欧容的这部新片显然在法国本土得到了更多影评人和观众的认同。
我想这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
欧容选择将这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就好比是文学作品里的介入文学一般,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拷问。
当红衣主教在记者发布会上说出:“Grâce à Dieu”(感谢上帝)这句颇具讽刺意味的短语时,有记者愤怒地发出了质疑,在法语里,这也是"Heureusement"的意思,“幸好”的意思。
我不禁在想,这个“口误”是否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把上帝当做了一种推脱罪责的方式呢?
电影中以三位主人公为主线,描述了他们人生轨迹,目前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二十几年后“突然的”发声。
Emmanuel说比起Alexandre自己一无所有。
他的身心都受到了永远无法消散的创伤,无法像个普通人一样处理亲密关系,靠药物维系镇静,甚至还会有一些暴力倾向。
当他向她妈妈问出为什么曾经在小时候吐露过这些事以后她并没有所作为时,他妈妈说的是,“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
” 在听到这一段对话以后我忽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这个细节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母亲愿意承担下这个团体的电话接线员的“苦差事”,去聆听更多有过类似遭遇的“受害者”的倾诉,这大概也是出于愧疚的一种自我宽慰和救赎。
相比于Emmanuel, Alexandre和François过上了看似圆满的生活,有分担自己的痛苦的妻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出于对下一代的保护(当年的神父如今仍在参与宗教活动),让他们选择了不再沉默,这也使得更多人站了出来,选择了不再沉默,这所有的发声可能都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后续的影响,甚至给家人带来困扰。
他们的痛苦和受到的创伤并不会就此消失。
该如何背负这些沉重的回忆前行?
Emmanuel一直反复说的是:“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真好”。
也许当有人可以分担苦痛的时候,他们所背负的包袱真的能不再如此沉重。
如果当初Emmanuel的任何一个家人能表现出对于他的理解,他可能不会如此“扭曲”地生活着。
电影结尾的时候,Alexandre的儿子问他,爸爸,你还相信上帝吗?
我们并不知道答案。
对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来说,神父对他们的侵犯也是一种背叛,背叛了他们对于神父,对于上帝的信任。
神父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也是神权的化身。
红衣教主说他不喜欢Alexandre反复提到的pédophile这个词,因为在教义里(纠正一点,后来经朋友提醒,电影里说的应该是从词源学的角度这个词的意思,我没记清楚),神父就是应该爱孩子的,这一切是多么的讽刺。
上帝究竟赐予了我们什么?
感谢上帝,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
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
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
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
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
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
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
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感谢上帝》神父性侵童子军,本是一个极其具有情绪煽动性的议题,但是欧容拍的十分冷静克制。
并没有直接展现几十年前侵犯的正面镜头,反而通过台词的最简化和光影营造压抑感。
全片中的三位不同阶级的主角可以看成“发起者”“号召者”“追随者”的三种符号。
影片并没有直接引导观众走向某一种明确的情绪,连施害者神父也被塑造成一位坦然面对但并不明白自己罪恶的老人,而是聚焦在了受害者们几十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真正拍出了社会议题的感觉,那些年轻的童子军长大后,与他们的兄弟妻子父母,有着隐形的裂缝,有的人光是维持现状和修补裂缝就已经很艰辛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发声之人让人敬佩之处。
而着眼于当下的生活,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坏人并不是神父,这个角色可以被任意替换,就像影片最后一场戏和最后一句台词“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其实表达了对公权力的问责。
当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时,是选择留在其中与之对抗还是彻底退出?
三位主角给出了不同的行动,到这时影片也并没给出一个具体回答,而是引起观众们的思考。
我好喜欢这部影片。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
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
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
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
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
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
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
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
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
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
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这里不得不提前段时间占据媒体头条的“Theodore McCarrick性侵事件”,Theodore McCarrick(下简称TM)是前华盛顿地区红衣主教,一位男子公开指控他在1971年曾被时任纽约地区主教的TM性侵。
跟《感谢上帝》中的普雷纳神父不同,TM否认了对他的指控,不过纽约主教区调查后发现这些指控并非胡编乱造,有事实证据支撑,遂将案件上报梵蒂冈。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段时间内,TM隐居在堪萨斯的一座修道院进行苦修(是诚心忏悔还是为了平息众怒?
)听证会举行后,梵蒂冈撤去TM的神职.他也成为近代以来层级最高的被逐出教会的人物。
教皇对此的态度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也不允许TM主教上诉。
TM的犯罪,是对权力的滥用,利用神学院学生、教堂儿童对主教的尊敬心理,就像《感谢上帝》中的受害者说的,在那个当下,你被选中和神父单独相处,这种时刻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谈资,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也是一种腐败,它具有普遍性,这是权力所到之处必然存在的阴暗面。
这些都是TM犯罪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TM主教对“法外之性”的追求(就像婚姻中的出轨,它们带着天然的性刺激),甚至认为天主教会里运作着一个庞大的“Gay Clergy Networks”,有人专门运送着年轻俊俏的男孩,为教会权势人物服务。
性,依旧是一个taboo。
因为是禁忌的,就必然充满诱惑。
我不由想到前不久纽时的一篇叫做“同志神父的沉默危机”《A Silent Crisis for Gay Priests》 的报道,内容是关于同志神父的采访和调查,当中抛出的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神父到底该不该有性欲?
众所周知,天主教中的神父(可以追溯到四世纪)奉行独身主义(celibacy),性行为被视为“不纯洁”,这等于把神父和七情六欲隔绝开来,圣人化,偶像化。
长久以来,它就像一种默认圭臬,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很少觉得不妥。
直到神父娈童的丑闻被主流媒体报道,透过受害者的叙述,我们才发觉这个制度的荒诞性。
首先它否认神父是有欲望的,或者说如果它承认这种欲望的存在,那就要求神父们压抑性欲,把身体和灵魂都交给上帝。
其次,独身主义真的能够维系神职人员团体的圣洁吗?
还是充其量只是谎言和罪孽滋生的温床,一个借口,一块遮羞布,让教会更加高高在上,也更加神秘不可测。
这种对“性”的清高姿态还表现在对同性恋的排斥上,虽然教皇方济各对同性恋表明过温和的拥抱立场(2013年他那句惊天动地的“Who am I to judge”言犹在耳)但长久以来,教会对同性恋都是抱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譬如坚持同性恋倾向是一种神经失调、驱逐同性恋教徒,让他们活在羞耻中。
尽管同性恋在神父中的比例高得惊人,根据纽时的数字,这个比例30%~40%,个别神父甚至认为占比高达75%,其中有wei来自佛罗里达的神父这样说:“A third are gay,a third are straight,and a third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they are”。
(1/3是同性恋,1/3是直男,剩下的1/3连他们的性取向都搞不明白)纵然同性恋在神父群体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全美真正敢公开出柜的神父10%都不到。
这种悖论让“神父性侵”注定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或道德层面来抨击,受害者不仅是那些对神父怀抱崇仰之心的孩子,神父也是,他们活在黑暗中太久,已经变成一种符号,就像裘德洛在《年轻的教宗》里诠释的,黑暗能拉开角度,塑造某种伟岸的形象,但不知不觉,这种黑暗也侵蚀了它极力成就的伟大。
接受纽时采访的神父们都要求谈话能够确保机密性,以防受到所属教会或者上级的惩罚。
教会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住房、健保甚至是退休金,神父如果被发现性取向“不合规”,即使他遵守独身主义,也还是有大概率失去上述三样保障。
教会把罪名扣在同性恋身上,认为他就是导致神父们堕落的罪魁祸首。
英文中对天主教会的同性恋群体有一个cult味十足的表达:薰衣草党(lavender mafia),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会对同性恋的恐惧转化为专制行动,它变成一种人尽皆知但又开不了口的秘密,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同性恋的神父并不代表他就是性侵怪物,这种做法让人想到中世纪的“猎巫”行动,当时基督教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将所谓的异教徒赶尽杀绝。
同性恋神父往往是先知道“柜子”的存在,才知道自己是gay。
同性(尤其男性)间的友谊是危险的,极易在“性”的边缘试探,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存在类似的警示箴言:Numquam duo,semper tres.(不要成双,保持三个人)(ps教会大概不晓得3P概念^_^)纽时援引了一位神父的话,充满戏谑:You couldn’t have a particular friendship with a 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being homosexual,and you couldn’t have a friendship with a wo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falling in love, and they were both against celibacy. With whom do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that would be a healthy human relationship?(你不能和男性建立特殊关系,因为那可能演变成同性恋,也不能和女性坠入爱河,这和同性恋一样,是违背独身主义的。
所以和谁才能建立所谓的健康关系?
)今天(在美国),神职培训一般是大学/大学后开始,但在1980年代,教会招的男生要小得多,他们大部分都还在青春期。
现在那些四五十岁的神父都经历过这一时期,那种环境让他们的“性发展期”“性观念”是扭曲的,神都不能结婚,从一开始性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节制和服从。
“性”,从来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
但神父们的欲望,并不会因此消停。
在教会里,“性活动”跟“出柜”是两回事,它暗示柜子明关暗开,也显示了教会的虚伪:它默许着这种行为,但却不允许人们公开谈论它。
沉默的阴谋。
(conspiracy of silence)受访人中有一位叫Bob Bussen的神父说:我五十多岁的时候出柜。
进神学院时“我18岁,是个年轻热情的白人处男,对直男、gay 这些东西一无所知。
很多年来我守着这个秘密,我祈祷的是能在别人发现我是gay前死去,而不是让上帝改变我(的性取向)。
当然最后他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自己。
甚至是以公开露面的形式接受采访。
Bob Bussen神父可以有欲望吗?
可以谈论性吗?
可以在LGBT运动浩浩荡荡的今天,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吗?
这是看完《感谢上帝》一直在想的问题,如果他们有抒发欲望的管道,这些伤害是不是就能避免了?
谁都无法预设结局,在这样的故事里,做假设总是显得太残忍。
最后想引用John Coe神父的一段话,他今年63岁,刚刚出柜:It’s not just about the sexual abuse crisis,they are sexually traumatizing and wounding yet another generation. We have to stand up and say no more sexual abuse, no more sexual traumatizing, no more sexual wounding. We have to get it right when it comes to sexuality.(这不仅关乎性侵危机,他们也在性方面摧残伤害下一代。
我们必须站出来并拒绝这些性侵害,这些性创伤,还有性伤害。
当我们提到性,必须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ps.生活在一个wushen论的国度,我们很难理解这些神父的行为、他们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控制力,以及宗教在他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
推荐两部类似的片子,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俗、宗教二者的博弈,或许制度有错,但更可怕的是深不可测的人性。
1.2017年Netfilx的纪录片《守护者》The keepers 2.2016HBO八集迷你剧《年轻的教宗》 The Young Pope (续篇听说马上要出来了)
“教会蔑视失恋的神父,胜于蔑视猥亵儿童的犯人。
” ――《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
欧容总是很讲究构图,波兰斯基的电影也有过这个构图。
昨天看完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同为2018年电影,《此房是我造》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而《感谢上帝》在柏林电影节提名,这应该是2018年备受关注的两部艺术电影了,而且两个都是我最最喜欢的导演他们的风格不甚相同,冯提尔更为大胆,无论是《黑暗中的舞者》《女性瘾者》《此房是我造》甚至包括把戏剧搬上电影的《狗镇》,我觉得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present”,呈现。
他的影片不一定遵循戏剧式套路,尤其编剧神作麦基《故事》中尤其强调:不要大量对白,不要大量旁白!
这是最low的!
这就是“故事”。
好莱坞电影多倾向于故事。
但是欧洲电影大师,非常喜欢呈现,经常做些违背电影套路的事,比如大量的对白和旁白,不遵循戏剧结构,跳接..冯提尔的《此房是我造》就开启了“话唠”模式,而欧容从不话唠,他喜欢用镜头讲故事直到刚刚!
看了这部《感谢上帝》!
上面的结论被推翻了!
开篇的大量独白,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看的我非常的激动,可能这种手法不太讨观众喜,但我是喜欢极了。
我喜欢的大多数导演都比较话唠,伯格曼 费里尼 戈达尔 多兰 伍迪艾伦...甚至昆汀在2019《好莱坞往事》也使用了大量的独白至于内容上,欧荣的电影常聚焦性与两性,这部也不例外。
包括冯提尔,波兰斯基,他们的作品都有相同的母题――关系。
而关系,正是人的呈现其本质的空间。
《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中讨论形形色色的两性关系,专门用一章讨论的神父的亲密关系我们不是基督教信仰的国家,所以可能没有太大的共鸣。
《婚外――另类女人的历史》“教会蔑视失恋的神父,胜于蔑视猥亵儿童的犯人。
”
这是这一章的最后一页
“一个小男孩在非常尴尬的情形中出生,以至于只有相信他是被神奇的(即处女生子)怀上,才能把他从非婚生的罪名中救出,教会就是在这个真理和神秘的基础上被建立起来的。
”在寡姐被提名的《婚姻故事》中,也有相似的台词:
性侵只是事件,离婚也是事件,“亲密关系”是其中的核心几千年的宗教文化或孔孟文化带给我们的不舒服的性观念,伦理观念,我们就没有可能再对自己教育吗?
今天看到一个回答,犹为感动:
仔细回想一下这部电影,能看到许多“亲密关系”的缩影关系,关系。
几年前我的心思全放在意义,存在与死亡,是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把我引到了关系上。
再看伯格曼的电影,早年都是有关信仰,存在与死亡,后期也转移到了关系上,拍了写关于亲密关系的电影,比如母女关系的《秋日奏鸣曲》,家庭亲密关系的史诗长长长长长片《芬妮与亚历山大》有评论说伯格曼还俗了,我却觉得他终于发现了人生的真实,世俗的神性――关系。
ps:附上男主这款低调奢华的风衣
平稳主线之外的凛冽高光。
欧容的电影总不乏克制又蔓生的奇情。
《弗兰兹》身后,愧疚的士兵微微颤抖着编织出温煦的往事;从臆想的偷窥到真实的介入,少年嘴角带笑完成《登堂入室》的入侵;逝去挚友的嘱托成为《新女友》琵琶遮面的前奏;《花容月貌》的少女在各取所需的温存中摸索身体深处的空缺;回忆是《时光留驻》中渐冷的夕阳;诡谲是《双面情人》从孪生到寄生的郁结和释放。
而这一次,故事的起因是天主教会神职人员性侵未成年人的丑闻,哪怕实在要说是一种“奇欲”,也绝无意趣,只是令人发指的罪恶肇始。
这样的选题作为立场鲜明的斗争声援无疑令人振奋,但同时也消减了电影本身(相比欧容若干前作)在叙事上的曲折幽暗与妙趣横生。
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惊骇和对于受害者的共情,早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已经被铺天盖地的报道与数据激发乃至“消耗”。
况且,同一题材已有2015年《聚焦》等影片珠玉在前,尽管视角不同,但在一些扣动情绪扳机的关键节点上却有重复。
比如在影片第一段受害者自述时,亚历山大颤抖地讲到“被选中”的喜悦和“我们之间有了小秘密”的哄骗伎俩,并痛苦地陈述几乎将神父视同于“祂”的感受。
观者当然能够再一次共情,但更多是一种点头默叹的确认,那种初次听到的震悚和唏嘘却不可能再次产生。
当然这种细节上的雷同不能说是机械复制,只能说,受害者相似的耻感和与之相对的加害者的卑鄙还不断在世界各个角落无限反复。
另外,影片所改编的真实事件在拍摄完成时还没有尘埃落定,这不禁让人想到2011年反映聋哑学校老师性侵在校生的韩国电影《熔炉》在上映后引发社会震动,从而推动案件重审并促成“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出台的旧事。
基于此,我们如果暂且不谈电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作用于现实,只从作品的叙事空间内部,即从三十年后核心事件的再议、受害人的协同抗争等“主线剧情”来看这部电影,难免是会失望的。
但,如果所谓“中心”的线索对于欧容来说只是铺陈事件的背景呢?
欧容并没有将三位主人公(亚历山大、弗朗索瓦、伊曼纽尔)塑造成高大勇毅的正义斗士,而是毫不掩饰地呈现他们在坚定神情之外和周遭人事的关系,甚至让“周遭”成为情节真正的高光。
由此,影片最让人触动和思索的部分恰好是比起前述几位直接当事人更加“外围”的人物,比如亚历山大的妻子、弗朗索瓦的哥哥、伊曼纽尔的母亲。
亚历山大的妻子玛丽,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另外几位的妻子或伴侣也都类似),和丈夫的父母对他所受伤害的漠视完全不同。
但是随着丈夫对于此事展现出越发坚定的诉求,她虽没有明说,也逐渐开始表现出迟疑和抵触。
对观众(我)来说,电影以波澜不惊的画外音阅读电子邮件的篇幅多到令人难以忍受;对玛丽来说,亚历山大也像是走失在电子邮件的繁复交涉之中,精神和身体的很大一部分渐渐离开了她、家庭和日常生活。
他需要加害者和整个教会的公开道歉,需要更多受害者说出自己的故事,需要让伤害停止滋长。
这一切所掀起的澎湃潮水却将玛丽也卷入了无尽的漂流。
可她只有一次对伊曼纽尔,而不是丈夫,说出受害者几个字。
她仍然支持亚历山大,支持他所坚持的事,可在一以贯之的背后又是多么疲乏,多么千疮百孔。
弗朗索瓦的哥哥路易,以另一种方式受到侵犯事件的折磨。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受到的伤害可能远比弗朗索瓦更多。
弟弟由于神父的亲吻而受到父母的特别关护,永远是注意的中心;而路易平安无事,很让人放心的样子。
侵害的话题一旦提起,路易就像直接被推到了家庭之外,仿佛父母只有弗朗索瓦这一个儿子,需要加倍投入以弥补他幼时的创伤。
弗朗索瓦发现哥哥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斗争事业时,异常气愤地说到路易的人生诸事顺利,成年后经济条件也很好,似乎没有理由不去支持受到外界伤害的家人。
可如果对看上去冷漠不近人情的路易来说,自己也是受害者,从小到大的努力和所谓的“平顺”都被视作理所当然,那么心平气和地去支持一个始终投下阴影的兄弟又谈何容易?
最后,伊曼纽尔的母亲伊莲娜,在性格暴躁的前夫看来是将孩子“送入虎口”的母亲。
她和儿子的关系真的很好,但观看时有种感觉,她大概始终都被难以排解的自责感笼罩,也因此不遗余力地进行补偿。
她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情绪的状况,总是关切地询问伊曼纽尔和女友相处得怎样;她是儿子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亲人和紧急联系人,甚至不顾年迈主动接下了为组织接听电话的繁重任务。
儿子终于有了一项可以托付的事业,阴影带来了人生的光亮,是很让人欣慰的吧。
可当儿子问,当时得知侵犯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她却又有些支支吾吾了:我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
这时突然响起的电话成了母亲的解救,就像她在三十年来出于愧疚所做的一切,都是填补罪责的粘合剂。
在活着的时候都要一直弥补才好,毕竟这一切都是我造成的啊。
她一定是这么想的吧。
还记得影片中亚历山大劝自己同为受害者的朋友也来作证,朋友犹豫了,因为妻子一家会反对的。
后来这位朋友改变主意答应作证,并说,这是他自己的人生,不是妻子的。
亚历山大释然地笑着,似乎肯定了朋友的果决。
而欧容却用了整部电影来反观这句话,是否真的像当事人说出它的神色那般释怀和凛然。
谁的人生完全是自己的呢。
《聚焦》给人的感觉是阴天走在上班的路上,日复一日的使命无限延展;《感谢上帝》似乎在呈现云破日出的过程,但像冬天正午的晴朗,有光,却并不驱散严寒。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小学,在人大校园住。
校园的公共澡堂男部有个大池子。
我特喜欢在里面玩。
有一次,我自己去洗澡,在大池子里泡澡。
一个成年男子靠过来,跟我套近乎。
寒暄几句,就说“给我看看你的小鸡鸡,我给你做做健康检查”。
我心想,他也不能干嘛,就给他看呗。
他尝试扒开包皮,那会儿我应该做完了包皮黏连手术,小鸡鸡还挺健康哒。
看完我的小鸡鸡,他说“你摸摸我的”,说完把我手拉过去,摸他的生殖器。
我捏了捏也没觉得有啥不同,也觉得有些尴尬,就说,我得冲澡去了,再见叔叔。
这人之后我没在见过。
而这段不好不坏的经历,却如你所见,清晰的留在了记忆里。
那么,是不是我年龄再大点,场所再隐秘点,就可以互相帮助了呢?
我觉得是肯定的。
我这段在现在看来也没什么的健康检查,其实心里感觉也是有点恶心的。
更不用说电影中描述的不同程度受到性侵犯男孩们了。
由我的经历,我可以非常肯定1.他们的记忆会非常清晰2.隔代中老年男人,触碰少男的身体和生殖器官,会非常恶心。
(这和父亲帮忙洗澡,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对他们往后的生活,必然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基本这辈子就被毁掉了。
那为什么会对少男的心里甚至生理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以我寥寥的那么一丁点感受分析,首先,和陌生的、隔代的中老年男人之间,没有感情情感作为性行为的基础,那么,请给个理由先,我为什么喜欢和你在一起,并互相摆弄生殖器?
不是你情我愿、霸王硬上弓,导致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性。
第二,心理阴影从何而来?
为何提起往事会流泪?
影片中给出了一些答案,但并不够深刻。
首先对神职人员,是100%信赖的。
而当发现自己被控制、精神和肉体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任人摆布、任人摧残,甚至被人利用且无处沟通时,这是一种生不如死的绝望,最相信的信仰和人的好印象,一瞬间就被完全瓦解,不疯即死,或者变得极度抑郁。
提起往事,就会想起那种无法逃脱的无助感。
第三,为什么会影响成年后的生活?
性教育的缺失+童年错误的引导,会让受害者抵触性,抵触异性,封闭自己,有软肋压在心底,并且对性,包括与异性和同性相处,都会自卑。
由于小时候受过刺激,导致从内心深处抵制性方面的交往。
再有就是,由于小时候接触有关的事情是非常态的、甚至变态的,因此自己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面对周围的异性,从而自卑。
这个自卑不会忘掉,因为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感谢上帝》——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亚历山大虽然家庭美满,但是有着一段灰暗记忆,曾经在童子军时期被信任的神父猥亵,直到看见猥亵他的神父仍然和孩子们接触,害怕孩子们收到伤害,选择寻找曾经遭受同样伤害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
🍃整部影片都很平静,没有激烈争吵,但是更让人绝望亚历山大从小的经历告诉父母想得到帮助,但是父母没有反应,长大后更是指责男主的勇敢;和神父面对面谈话,希望神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束后还要手拉手一起祷告,可以看出男主十分抗拒接触,因为没有办法忘记,也没有办法宽恕;整个教会都知道这些罪行,但是没有任何作为,以前只想教会内部解决,但是忍无可忍随即起诉控告。
弗朗索瓦比起亚历山大更加愤怒,成立协会,让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希望神父以及教会马上得到审判,从小的经历让他也放弃了信仰。
艾玛努尔比起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从身体到心理都更加痛苦,情绪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倒地,虽然也有支持自己的女友,但是情绪经常不稳定。
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出现给了他希望,带来了光,尝试正常的生活。
🍂教会在记者见面会时,不小心说出心里话:“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简直荒谬至极!
最后结尾亚历山大的儿子问父亲:“你还相信上帝吗?
”亚历山大还是教徒,但是弗朗索瓦因为被神父性侵,已经放弃信仰。
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屏幕外的我们这个问题都没法回答。
其实很多受害者都无法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经历,一直活在阴影里,也无法正常生活,虽然结局没有神父和教会是否受到审判,但是我们需要站出来发声勇敢的人们
🎥
影调不对,这么阴暗的题材,用这么明媚的光?同身份,角度又特别单一,重复的不痛不痒。想去杨德昌评价奥利佛·斯通,一个手指特别粗的人挖鼻孔。
看过不少类似题材的美国电影和纪录片,欧容的角度很法式,家人的支持和几个人抗争的心路历程相结合,平淡直白却动人,当然也很好地引出了信仰困境。
母亲剪报儿子看到癫痫倒地彻底哭了……稳健的线性叙事,多视角推进;受害人类型也选的比较典型,特别是最后的Emmanuel;风格确实会让我想起聚焦;法国张震是什么鬼?!哈哈
第一段比较好,后来少了些紧张
电影本身并不是很喜欢,说些题外话:当代Moma场,看的过程中几度全屏打码,恋童癖性侵受害者们仅仅是言辞描述就已经如此敏感,他们当时所受的可是落实到身体蔓延到精神的实际伤害啊!看完之后看到疑似儿童性侵的新闻截图,无论真伪,但这些伤害就静悄悄地发生在这个世界上,地狱就这样朝着人间张开它的裂缝,随时要把我们吞灭。
欧容的现实主义题材,改编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电影以三个男性的视觉依次展开叙事,节奏四平八稳,井然有序地将他们的困境,也就是当他们联合起来向媒体披露出被神父性侵之后,所要面临的与自我,与家人,与他人眼光,与庞大的宗教组织所相持的那个困境拍摄了出来。此间导演完全站在受害者一方,以电影的方式向公众再次揭露了真相,描述了抗争,表达了批评,提出了对上帝的怀疑,是一部具有纪实性社会意义并且充满勇气的作品。
欧容的镜头一如既往的爱 但是这些男的很多只是被摸下体就深受伤害?拜托 你男又不会怀孕 🫄
欧容极为稳定的的娴熟优雅。一场教会内部陈年性侵案牵起精英,中产,底层俨然三级议会。三个主人公三段故事手术刀一般精准地切割出事件复杂多面与革命隐喻。
冷淡跟冷静是两码事
3.5|里昂城市电影。梅珀男主段的电子邮件展开剧情很欧容,之后就不再欧容了。Swann段的构图甚至很俄罗斯风味。居然是少见的法国主旋律接力棒电影,视角却与东亚和美式主旋律如此不同——叙事重心更多的放到了受害者家人的心理上,从从前到现在,从不知情到参与进来,整件事情对人情感的挤压。P.S.Swann和Ménochet,cerise de gateau.
人物状态有着说不上来的奇怪,但至少是流畅的。
难以进入,绵密冗长的文本在平静审慎的腔调之下如同隔绝的高墙。神父恋童这个题材似乎并不少见,一场关乎尊严的抗争何必拍得如此扭捏。
影19202:既成事实所以还能拍片,受害者不同生活不同处理态度视角来挑战宗教权威,内部主教知情不报维护尊严,但终究纸包不住火。教会内部的问题迫于压力只能隐晦的点到即止,最终巴尔巴林还是无罪。托马斯和普林纳特在警察局对口供时,普林斯特的招呼和离开时猥亵的笑容说明他与多名受害者见面的忏悔都是虚伪。所以影片给了2处提问:27’35上帝过时了吗?最后受害聚会时提到叛教,格林沉默,2’’13’25时儿子问格林,你还相信上帝吗?格林微微一笑。
在《感谢上帝》缓慢,沉稳的节奏之下,仍然存在着一种根茎式的“轮舞”结构,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组织”之中,叙述主体依次置换,然后回归,随即触及到“核心”,在那间暗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后一镜,作为大他者的教会依然“挺立”在那里,就在教堂的大片黑暗与逆光我们可知,这里并不是“信仰”存在的空间,上帝不曾存在。但是,《感谢上帝》却是平庸的,它并没有探讨信仰,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内在心理有过多描绘,它只是一部被搬演的纪实影片,与纯粹外在的“斗争”。
欧荣变了,放弃了猜谜式叙事,用信的形式作为旁白来介绍一个故事的背景,但到了中段却变得无趣了,情节的推进没什么冲突并都是可预知的。最后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处理的很不错,结尾也不错。虽然题材好,却是不太完美的电影。中段需要裁剪一下,可惜了。
算是我看過的三部同類題材中最克制的一部了,《焦點追擊》和《守護者》,印象裡也都是差不多的結局,最後結束算是一種叩問了,「你相信上帝嗎?」
非欧容的欧容作品
3.5。MOMA放映的版本遮挡了数处。好像遮住了人的眼睛,事情就从来没发生一样
竟然把“恋童癖”给解释的冠冕堂皇,绝对不能轻饶,必须严惩。
娈童神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不作为而纵容的教会才是巨大的阴影。整个故事讲得深入而全面,各阶级差异的受害者们一个个出现一点点聚拢,欧容越来越理性了,看得时候想起《心跳120下》,社运题材是当下欧洲的“现实主义”